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语用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85-01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实践性课程。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是指向语言文字运用。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许多教师把语用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但由于不少教师对语用训把握不够到位,致使课堂中出现为了训练而训练,或者语用训练流于形式的现象,不能真正把语用训练目标落到实处。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才能把语用训练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找准语言训练点,避免无的放矢

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如果采取面面俱到的语用训练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如同走马观花,导致教学起不到应有的教学实效。语言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因素。为此,教师应在学生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找准语用训练点,避免无的放矢,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如在教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主要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把语用目标落到实处,教师以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仔细研读,说说这段话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再次回归文本,从中感受到了作者语言表达的优美。教师鼓励学生带着欣赏的目光再次审视文本内容,并想想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把课文写得优美动人的。这样一来,学生从表达方式入手,运用这种方法对自己熟悉的某一处景点进行仿写,使语用训练的目标、方法更明确,课堂衔接自然,促进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语用训练真正有效。

二、语言训练立足文本,避免游离文本之外

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又是对学生进行语用训练的凭借。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经过精挑细选,其中不乏精到的用词、独特的句式、生动的描述、巧妙的构思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语用训练的有效素材。不少教师虽然也知道,只有扎实的语言训练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但却苦于无具体的操作方法可资借鉴,常常是“跟着感觉走”,故这种盲目的训练效果并不见佳。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语用训练时,要注意立足于文本教材,设置仿写训练,为学生的仿写提供明确的方向,避免游离于文本之外的语用训练现象的发生。如在教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珍珠鸟》一课时,有位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用训练时,主要从文章中“起先,这小家伙只是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子上”的这段话入手,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链接的词语,然后再仿照这种形式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某一种小动物,这种小动物是如何与自己亲近起来的。这样教学,明确了立足文本进行语用训练的重要性,有效避免了语言训练游离于教材文本之外,教学效果显著。

三、注重语言实践活动,避免语言训练窄化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各科知识都有所涉猎,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语用训练时,应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讲究训练的渗透性、丰富性和新颖性,避免语言训练窄化现象的发生。如在教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鸟的天堂》一课时,课文主要通过“我”与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形描述,使作者由衷地发出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以教育学生要具有环保意识,注意爱护鸟类,热爱我们的地球家园。在教学这一课时,在学生真正领会文本主旨、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说说在保护鸟类方面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到大自然中去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如给小鸟搭窝、给鸟类找食物等实践活动。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没有把语用训练的方向局限于对课文内容的仿写、改写等,而是根据课文特点,鼓励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课堂 激趣 质疑 悟情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49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重中之重。然而,传统的阅读课堂,往往是一片沉寂的景象,教师单向地分析讲解,“平铺直叙”,学生的思维水平和阅读能力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给学生一个阅读的支点,应当落实到每一节阅读课堂中,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趣――增强阅读期待

于漪老师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阅读课堂上,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孩子们的生龙活虎,听不到孩子们畅所欲言,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为此,激活阅读课堂,要以趣为支点,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让他们不自觉地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来。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寨沟》一文时,教师考虑到九寨沟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因此,以多媒体呈现九寨沟美轮美奂的景象。

师:人们都说九寨沟很美,它到底美在什么地方呢?(播放视频录像,只见学生们的目光随着屏幕的切换闪烁着,渐渐地呈现出惊喜、渴望的光泽)大家来谈谈看后的感受。

生:九寨沟的风景果然不一般。

师: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带领大家一起游览九寨沟,好不好?(学生说“好”)那我们出发吧!大家闭上眼,我们乘坐飞机到四川,坐上去九寨沟的汽车,到南坪,向西行四十里路,九寨沟终于到了。

教师话音未落,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睁开眼睛,满眼都是浓浓的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环节中,孩子们一直精神饱满,思维敏锐,兴致盎然。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化平实为生动,以创新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出了一个色彩鲜明的九寨沟,为孩子们开辟了一条生动有趣的阅读之路。在强烈的阅读期待下,学生的心是投入的,读也会更加深入。

二、质疑――敏化阅读思维

有人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对阅读也是如此。敏锐的思维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而质疑是敏锐思维的导火索,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要想激活阅读课堂,教师必须科学创设情境,以疑为支点,造成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从而培养思维的敏锐性和发散性。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时,教师给学生搭建思维互接的平台,引起一场思维风暴。

师:“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一句中,有个字用得很特别,你发现了吗?

生:“捧”字。

师:那它特别在什么地方呢?

生:我觉得杏花太小了,玲珑可爱,所以是“捧”出来。

师:奥!看来这“捧”字里的意蕴很丰富啊!那你觉得在“捧”字前可以加上哪些形容词语呢?

生:视若珍宝。

课堂在继续,孩子们的思维在跃动。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以疑质疑,点亮课堂,让学生在词语的揣摩间夯实基础知识,丰富词汇积累。

三、悟情――提升阅读体验

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紧密相联。对小学生来说,阅读经验来自阅读感悟,阅读感悟的获得和发展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和点拨。换而言之,激活阅读课堂,教师要以情为支点,融情于课堂,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本主题之间搭建桥梁,形成纽带,进而促进学生的阅读体验。

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即将结束时,教师告诉他们,文章其实还有一段,那是多年后作者回到故乡,再一次看到母亲,并配乐范读。

师:“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笑得我泪流满面。”

师:虽然现在母亲什么也不知道了,但是我想她一定还喜欢听那些民谣,你能读给她吗?

(只见孩子们面色凝重,一个接一个地读起来。此刻的朗读脱去了之前的稚嫩,清脆的嗓音中饱含深情)

师:现在你能谈一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吗?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以情引情,让学生沉浸在优美感人的画面中,行走在意蕴深沉的文本里,课堂上传递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颗善感的心灵。

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表达能力 提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90-02

语文是重要的语言学科之一,需要学生将知识内化并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从当前情况看,培养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已经成为了当代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而语文这一学科的综合性较强,其有关知识在平常生活学习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以外,还需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的全方位发展作铺垫。

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传统讲课模式通常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被动听讲,很少有机会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单向授课的教学形式降低了学生的地位,使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表达意识变得淡薄,他们仅仅是在课堂上机械化地接收教师灌输的知识,不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在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下,教师很少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语文教师应当注意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找到科学的培养方法。

(二)不重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受应试教育思维影响较深,观念比较落后。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把学生的考试分数放在第一位,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有的学生不喜欢在课堂上开口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且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很少交流,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逐渐丧失了与人打交道的信心。

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鼓励学生开口表达

不论是从课堂教学看,还是从实践角度看,小学语文教学都应当把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手段,积极采用新型表达形式,对学生实施培和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教师在教学中时时鼓励学生将平时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人、事、物等,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用词失误等,使得其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得到良好训练。此外,教师还可以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讲解,使学生在创新的语境下掌握表达技巧。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大致了解课文所讲述的内容,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同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待学生知晓文章大意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学生可以自主创设语言环境,设计人物台词、情绪转变、情节走向等,将这个经典故事有声有色地展现出来。通过这样的创新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观看他人表演,找出自己语言表达的不足,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对于好奇心重的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其最为主要的学习因素和推动力量。有了表达兴趣,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表达。兴趣能促使学生追求新知识,发挥新能力。教师要学会充分引发学生的表达兴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灵活地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给学生制造更多的表达机会,并对其表现进行指导和鼓励。例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文时,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小女孩点燃火柴后看到的种种美好景象。学生观看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小女孩因为冷,看见了烤鹅;因为痛苦与孤独,看见了圣诞树和自己的奶奶。那她看到的这些究竟是不是现实中的事物呢?文中所讲的两个‘幸福’又代表什么呢?”学生对此产生了好奇心和兴趣,然后与同学积极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几名同学回答上述问题,让其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给出的答案逐一进行点评,对表达得好的要予以赞赏,对表达稍弱的也要给予鼓励。这样一来,多数学生都培养了语言表达的兴趣,同时加强了表达信心。

(三)教给学生重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表达的原则、规律与方法,学生要想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就需要在恰当的地方妥善运用表达技巧。若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分析、理解、掌握,也需要了解表达技巧的相关作用。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常用术语、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结构安排等,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像“一顺儿朝下”“铺得那么均匀”“漾起波纹”等,让学生体会这些表达方法的感染力,然后提问学生:“作者之所以能把爬山虎描绘得如此具体形象,是因为采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教师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并学会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让学生观察黄昏时的云朵、春天开的花等,再教给学生恰当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烘托、渲染等,使学生注意留心观察生活,进一步提升表达能力。

(四)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带领学生展开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实际培养及训练,将使得学生的表达能力获得突破性提升。学生只有多说、多练,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丰富经验,才能优化自己的表达水平,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全方位提高。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课外活动,为学生构建出轻松愉悦的表达环境,让学生可以利用多种形式改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来到荷塘边上,让学生一边游玩,一边观察。这样不但能够舒缓学生的心情,还能让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景色,产生真实的审美体验。教师再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为什么荷叶又是小青蛙的歌台?”学生有了实践的观察和感受之后,便容易回答出教师的问题。学习了该篇课文的表达方法,学生在课后以日记的形式描写出自己所看到的景象,以此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

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4

教育的境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濡育,是有缺憾的!一切生成都应指向于人,都应饱含着生命的气息。一个“心”不在场的教师,很难想象在课堂上会有精彩生成。应该让教育基于生命,让生命融入教育,最终让教育润泽生命,成为生命的诗意“栖息地”。

这,才是教育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作者小传

岳金春,男,小学高级教师。福建省优秀语文骨干教师,省希望工程园丁奖获得者,莆田市优秀教师,,仙游县教坛新秀、骨干教师。

从教19年来,凭着对教育的那份热忱和责任投身于教育事业,追求平实、和谐、有效的语文教学,形成了“朴实、和谐、开放”的教学特色,在语文教学岗位上收获了许多精彩。承当恩师余文森教授主持的“新课程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课题及主持仙游县“创生理念下作文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究”实验与研究工作,取得优秀成果,近期在《教师博览》、《湖南教育》、《北京教育/普教》、《陕西教育》、《山西教育》、《吉林教育》、《基础教育参考》、《基础教育课程》、《师道》、《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研究》、《福建论坛》、《福建教育》、《云南教育》、《才智》、《人民教师》、《新语文学习/小教版》、《中国德育》、《新课程教学案例》、《教育文汇》、《青年教师》、《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今日教育》、《教育文摘周报》等各级刊物上发表60多篇文章,并多次获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报等各级优秀论文奖及教育成果奖。

从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人生经历当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中生命的意义,在于使生命感到新的生长和发展。课改呼唤真实有效的语文。在语文教学实践和探讨中,笔者就如何在互动、生成中给语文教学注入生命活力作了深刻的反思,写出来求教于大家。

一、尊重学生学习需求,以预设促生成

如果说过去教师备课主要着眼于如何教,那么今天教师们备课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如何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预想和设计教学流程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教材之间的关系,努力寻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契合点,从而真正把教和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师生产生互动,使课堂具有生动性。例如,笔者曾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白衣战士》(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一课时,按事先的预设进行教学,课堂活动进展得非常顺利。突然,一个学生突然扶着课桌,这位教师发现后,立即停下课,问孩子:“你怎么了?”孩子回答:“我的腿很疼”。这位老师问其他的同学:“谁愿陪他去医务室?”这时,全班同学纷纷举起了手。教师就让一名同学陪他去医务室了。不多久,那位同学回班里上课时,教师带头为他们能继续上课而鼓掌。接着,授课的教师问学生:“病人们因为叶欣护士长的爱都脱离了危险了。请同学们写一写,你们因为谁的爱,怎么样了?并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时,那位教师走到刚才那位腿疼的同学身边,看了他写的句子后,就在黑板上写上“正是因为同学和老师的关爱,我又能继续上课了”这句话,让全班同学齐读。同学们的声音特别响亮。我也从学生们的声音中,感觉到心灵的震撼。也正是因为这一环节的改变,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有时自己觉得教案设计的不错,可一上课就被学生打乱了。这时如果顺着学生的思路往下继续,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其实这种与预设的偏差就是动态课堂重要的教学资源。

二、合理组织学生活动,使互动真实有效

新课堂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来完成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合理调控,慎重组织,做到动静相宜,使课堂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真实有效。

例如体悟《我的战友》中的“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一句时,学生突然发问:“我们学过的课文曾把、比作威武无比的巨人或钢铁巨人,充分显示他的英雄气概,可是这篇课文为什么却把比作石头?”互动的时机来了,教师反问:烈火中的与石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生:它们都是静止不动的。

生:都没有一点声音。

生:都是顽强不屈的。

师:那又为什么把他比作“千斤”的巨石呢?

生:“一动不动”显示钢铁般的意志和为了战斗胜利而舍生忘死的精神。

师:隐蔽在草丛中的身体并不显眼,为什么把他比作格外醒目的“巨石”?

(学生明白了)生:是为了突出他精神的伟大,崇高,和永垂不朽。

……

本片段的设计,从学生的独立尝试开始,随后是学生的相互交流,师生的互动,再到学生与文本对话,都时刻体现了语文课堂的动静交错,合理搭配,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真实、更深刻的理解。在新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只有精心地安排好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积极地处理好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关系,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地旧貌换新颜。

三、关注学生学习情感,绽放个性化火花

在新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倾听学生的个性化观点,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例如笔者在执教《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在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阅读之后,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生:“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沙。”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给萨沙呢?

一石激起千重浪。孩子们展开了激烈地争论:

生1:可能是爸爸离妈妈最近,就直接给了妈妈。

生2:不是,爸爸爱妈妈,爸爸直接把雨衣给了妈妈,足可见爸爸对妈妈的体贴入微。

生3:爸爸把雨衣给妈妈,是想让妈妈和孩子们一起遮蔽风雨。

孩子们的思考尽管只是猜测,但他们的想法却又一次震撼了我的心。我何不顺着孩子的思路给他们一个“爱”的引导呢。

师:是呀,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足见爸爸对妻子的关爱是体贴入微的。我们从细微之处体会到了爸爸和妈妈之间平凡的“爱”。然而,“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雨衣给了萨沙”,这又体现了怎样的爱呢?

轻轻的点拨,很自然地引起了孩子的共鸣――

生1:妈妈的举动让我们体会到了伟大的母爱。

生2:母爱是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听到孩子们如此发自内心的表达,我的心里漾起了幸福的涟漪:孩子们真的长大了!我又顺势而导――

师:妈妈直接把雨衣给萨沙,姐姐托利亚不会嫉妒吗?

生1:不会嫉妒,我们看到托利亚微笑着看着妈妈和萨沙,她一定很赞同妈妈的做法。

生2:对啊,托利亚是姐姐啊,她一定也很爱自己的弟弟。……

师:是吗?你们的眼睛真厉害,一眼就看出来了,真了不起。看姐姐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真诚,她一定也很爱自己的弟弟。他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主动保护了比自己弱小的人。所以妈妈告诉萨沙: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萨沙听懂妈妈的话了吗?

生1:听懂了。因为他朝着蔷薇丛走去,掀起雨衣,盖在了粉红的蔷薇花。

生2:萨沙在家人的影响下,也学会了主动保护弱小。

生3:萨沙不甘心做弱者,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因为他保护了比他还弱小的蔷薇花。……

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灵动课堂;教学策略

所谓“语文灵动课堂”,应当是充满生命的激情和灵动,彰显语文的韵味和灵气。这样的课堂上不提倡教师“唱主角”,主张学生“动”起来,追求大气、正气、灵气、和气融为一体的“浩然之气”。这样的课堂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变革旧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最终实现“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学。教学教学,亦教亦学,教中有学,教中进学,学以致教,教学相长也”的目标。为此,打造灵动课堂,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品质,从不同渠道着手,拨动学生的心弦,让课堂熠熠生辉。

一、以朗读为镜,让语文课堂蓄养大气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小学生正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感知主要来自于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敏化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心灵的游弋和意境的抵达。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一课学习中,教师以范读切入,让生活在南方的学生们借助朗读感受北方汉子的情怀,字正腔圆的范读,淋漓尽致的挥洒,学生们汲取的不仅是文字,还有那豪放粗犷的民族情怀。只见教师用心地朗读着,“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时而蹙眉,时而舒展,让人沉醉;语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让人倾心。而学生们齐刷刷地将目光聚集在课本上,有几个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老师小声朗读,教师一口气读完,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老师,我读”,“我也试试”在学生们的争先恐后中,教师把掌控课堂的权利交给了他们。学生们有的发挥小组的力量,百花齐放,也有的独自花开,在铿锵有力的朗读中,课堂上仿佛出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忘情了,没命了,锤起腰鼓,鼓声震天……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灵动课堂。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就从最纯粹,最直接的范读开始,激发朗读热情,培养学生感知能力,让学生从教师的范读中积蓄力量,涵养大气。进而将这种养成之气付诸于课文的朗读中,而课堂也在学生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朗读中散发出一种磅礴之气。

二、以音乐为匙,让语文课堂开启灵气

语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本传达的意蕴和思想,需要学生停住脚步,俯下身来发挥想象,拓展思维,于无声的文字里比较、揣摩、欣赏。而音乐恰恰具有神奇的引领作用,跳跃的音符,起伏的节奏,可以引领学生沉浸文本深处,营造美好的境界,让学生载着深情款款,载着情真意切,走进无边的想象中,开启语文课堂的灵气。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一课教学,教师在四个关键环节中融入音乐,让跃动的音符与文字共舞。首先,播放轻音乐,多媒体出示黄山风景图,教师以动情的叙述引领学生走进黄山之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接着,在品味阶段,为了突破黄山三大名松的特点,教师再一次播放音乐,在舒缓的音乐中,学生感悟“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等词语承载的内涵;另外,在学生熟悉了文本之后,教师又一次播放音乐,学生们自由地练读,互读,熟读,背读,以读促思,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们仿佛漫步于黄山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仿佛眼前就是一棵棵遒劲的奇松……最后,在文字、画面、音乐的交汇中,教师让学生作为黄山的导游,写一段导游词。这次,学生们彻底入迷了,陶醉了,他们将自己置身于黄山奇松之中,用真情的语言欢迎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跃动的音符成就了灵动的课堂。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以音乐这一“佐料”,为语文课堂烹饪出了一道“美味”。学生在音乐的感染和熏陶下,且听风雨,细捻文字,感受黄山风景区松之奇特,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俊美,奏响了语文课堂上一曲灵动的乐章。

三、以创新为梯,让语文课堂孕育神气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语文课堂的灵气来自于一种创新的精神,学生行走在课堂上,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擦燃创新的火焰,这样的课堂将摆脱传统的呆板,而富有博大的精神气息。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表达,敢于争辩,而教师要善于引导,积极鼓励,保持教学语言的“新鲜”和“激情”,让语文课堂在博大的精神气息中生生不息。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路花香》一课教学,教师给学生搭建了个性发展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真实感受。师:学完了课文,你有怎样的感受?生:我明白了“物尽其用”的道理。生:我认为每个人要正确看待自己。师:说得很有哲理,你喜欢哪一只水罐呢?生:我喜欢破水罐,是它每天的浇水,成就了一路花香。生:我喜欢好水罐,如果没有它,怎样完成挑水的工作?学生的思维多围绕着两只水罐进行,忽然,一个不同的声音响起,生:我都不喜欢他们,而喜欢挑水工。这样的回答让教师为之一振,师:为什么呢?同学们以都把目光投了过来,生:因为他是一个伯乐,他发现了两只水罐各自的优势,充分利用,才有了既完成

了工作,又做到一路花香……没想这位同学的观点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学生们纷纷举手,生:我喜欢一路花香,所以,我建议把好水罐砸破了吧!生:我也不喜欢好水罐,它骄傲自大……

创造性思维让课堂盈满灵动的气息。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没有将主动权紧紧地握在手中,而是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中质疑,在质疑中争辩。学生的思维随着课堂的不断深入而提升,那些观点和主张优劣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生动”的课堂凝聚了学生们的神气。

四、以评价为媒,让语文课堂生发和气

灵动的课堂离不开灵动的教学语言,立足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师虽然不再是课堂的主体,但是不能卸下主导的重担,合理而有效的“让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快乐,对课堂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课堂评价中,教师当以鼓励为主,“你对刚才同学有什么想法?”“谁有补充的?”以评价为媒介,为师生、生生之间搭建交流沟通的桥梁。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教学中,师生一同品析老人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教师出示多媒体:“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师:从这句描写中你读懂了什么?生:我读出了老人的辛苦,脸很瘦,皮肤很黑。生:我读出了老人的和善,一双慈善的眼睛。生:我觉得老人很能干,虽然有点瘦,但是精神矍铄,给人老当益壮的感觉。生:我读出了老人的干劲十足,他热爱自己的工作,表现了“自信、豁达、开朗”的态度。面对学生的争先恐后,教师一直侧耳倾听,最后利用评价给学生以鼓舞。师:你们的回答真的令我出乎意料,因为你们能从一句简单的外貌描写中得出老人的辛苦与和善,得出老人的瘦而不弱,得出老人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乐观与旷达……是你们的交流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位对工作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热爱的老人。

中肯的评价赋予了课堂以生命的灵动。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最初的预设是学生借助外貌描写能够体会到老人的“精神矍铄”。然而,令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们的思维居然走了那么远,跳了那么高。事实上,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优势是把教师“轰”下讲台,把学生“扶”上讲台,将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合作,在交流中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和锻炼,语文课堂也因此变得丰富和立体起来。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不应当是生硬和呆板的代言,而应当是生命和鲜活的彰显。新课标倡导“从一个开放的心灵到另一个开放心灵”的语文课堂,教师只有彻底改革按部就班、步步为营、“一问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才能还学生一个与时俱进、合作探究、动态生成的学习情境。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方法,设置“多渠道”,在尊重学生天性的条件下,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个性,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方显生命的厚重。

【参考文献】

[1]李云超.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智慧和灵动[J].学周刊,2015(05)

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6

1.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章法,随意性太强;很多教师仍旧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致使课堂效率低下,三维目标难以落实;教师在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拼体力,拼时间,形成了高消耗、重负担、低效率的局面。

在问题面前,我们认识到,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处在教育改革风口浪尖中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大胆进行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研究与改革,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真正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此背景下,有县教体局教研室领导的大力支持,我校语文教师试图进行《构建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旨在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学生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

2.研究对象与研究步骤

2.1 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以本校各班,根据四年级左右的实践研究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2.2 研究步骤。总的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5年3月DD2015年4月):制定课题研究的计划;成果形式:撰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4月DD2015年9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课堂实践,产生初步研究成果,形成语文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成果形式:撰写研究论文、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课堂实录等。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总结前阶段的研究成果,形成语文教学中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书面成果,课题结题。成果形式:学生作品等课题研究相关资料。

3.研究方法与过程

3.1 研究方法

3.1.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实施教育行为,以验证假设。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多次反复,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向着自主探究高效教学的理想境界发展。

3.1.2 本课题研究的其它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观察记录法,心理测量法,教育统计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与思辩的方法。运用上述方法需要进行必要的测试,并重视资料的积累。

3.1.3 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程素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乐学、好学的热情,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我们将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阵地,通过问卷调查、听课评课、开展校本教研等一系列的活动,有效实施研究。

3.1.4 问卷调查,课堂观测。课题开题前,我们首先进行一次学生问卷调查。其目的是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及学生的需求,为课题有针对性地展开做好前期准备。我们以选择题(单项或多项)的形式,设计了九个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在一道"你如果喜欢上这门课,主要原因是:"选择题中,有70%的学生选择"课堂氛围民主。"在一道"你如果不喜欢这门学科,不喜欢的原因是:"的多项选择题中,60 %学生选择"教师讲课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只有10%的学生选择"学习有困难,学习能力不强。"接着我们课题组成员走进课堂,开展了一轮听课评课活动。其目的是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听了数十节课,每次听课之后,进行诊断分析,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1)教学目标模糊、虚化,教学效率不高。

(2)备课设计教学时,教师对文本细读感悟不深入不透彻,不能准确提炼设计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训练的内容,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

(3)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导致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

(4)教师认识有偏差,误认为"热闹"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

(5)不注意课堂评价技巧,缺乏多元评价机制。

3.2 学习反思,加强实践

3.2.1 学习反思。开展"问卷调查"和一轮"听课评课"之后,我们认识到了存在的问题,意识到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的紧迫感。要达到我们期待的效果,必须反思自我,学习理论,受到启发。于是,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研读了于春洋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认真学习了黄昭明的《走向高效课堂》、李炳亭的《高效课堂22条》等一系列书刊。

3.2.2 不断实践。有了理论做指导,教师开始摸索属于自己的一套模式。课题组经常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说课上课),及时进行反思研讨。上课结束后,每位教师针对探索出的高效课堂模式进行分析、反思,课题组内认真评议总结。

在课堂实践中,我们还在每周教研会上,针对一个主题,进行研讨交流。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实施探索研究。

(1)"中学语文高效课堂下的自主学习"的研究。通过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自主学习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平台。教师要创设情景,让学生展示个性;提出建议,激励学生展示个性;重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展示个性。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中学语文高效课堂下的小组合作"的研究。

(3)"中学语文高效课堂下的测评"的研究。

3.3 总结反思。老师们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养成了善于反思、乐于总结的好习惯。开展课题实验以来,课题组教师认真撰写的论文和教学案例、教学随笔。可以说,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积累、在反思中提升已成为老师们行动研究的轨迹,课题的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更有力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4.课题研究成效

4.1 认识成果。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优化,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彻底剔除"硬塞知识的办法"。只有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学习了,掌握了学习方法,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才会逐步走向高效课堂,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课堂要达到高效,就要求教师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新课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新颖的导课形式,如故事法、悬念法、实验法、紧扣题眼法、欣赏优美画面法等,为构建高效课堂结构作好准备;教师课前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一切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料,确保上课时学生能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4.2 操作技术成果。我们构建了高效课堂的"三步五环"教学法步骤:"三步",学、探、测。"五环",自学、展示、探究、交流、测评。

4.3 效果。(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精神,逐渐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2)通过本课题研究,教师们更加善于学习和交流了,教研意识也增强了,学校形成了一支爱学习、会研究的教师队伍。(3)在研究过程中,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促进了学习型校园的创建和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氛围的形成。

5.问题讨论与建议

5.1 研究的不足。(1)评价激励还处于浅层次,不够深入,效果不够明显。(2)课堂中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但在短期内,如果以成绩来衡量成效,还需要强化训练,又会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3)时间有限,效果还需在进一步实践中体现。

5.2 建议。(1)此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加大了硬件投入,

在所有的教室装上多媒体并联网,给每个备课室配打印机,实行电子备课,让信息技术全面为教师的有效技能实践服务,教师才有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前准备,这是高效课堂构建得以建顺利实施和开展的前提和保障。(2)在研究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时,可以先选两个程度较好的实验班,等到形成一套合理的模式后,再全面实施。(3)学案编写时要注意:(1)如何布置预习?预习要求和呈现方式怎样?老师要根据自己的学生特点确定。(2)设计的探究的问题应具有典型性和开放性。

参考文献:

[1] 于春洋《发现高效课堂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