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密度脂蛋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密度脂蛋白范文1
如今,测定LDL-C已是医院检验中的常规项目,测定结果也比过去准确得多。那么,我们血中的LDL-C含量有多少才好呢?在1997年,我国有关专家联合制定了《血脂异常防治建议》,将LDL-C的含量低于3.12毫摩尔/升(120毫克/分升)定为合适范围;3.15~3.61毫摩尔/升(121~139毫克/分升)为边缘升高;3.64 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以上为升高。2002年,我国进行的大规模血脂水平调查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群中的LDL-C含量逐步升高。而且,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富裕农村高于贫困农村。根据这一情况,2007年中华医学会多个有关学会联合研讨,结果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指南中将血LDL-C调整为低于3.37毫摩尔/升(130毫克/分升)定为合适范围;3.37~4.12毫摩尔/升(130~159 毫克/分升)为边缘升高;4.14毫摩尔/升(160毫克/分升)以上为升高。可见新的指南将三个水平的判定标准都提高了。这是因为人群中的LDL-C水平均有升高。我们应该以这一新标准作为临床判断。
根据血LDL-C水平和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45,女≥55岁)、吸烟、高密度脂蛋白减低、肥胖和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家族史,可进一步判断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的危险程度。指南中将危险程度分为低危险性(低危)、中危险性(中危)和高危险性(高危)三类。判断时,如LDL-C在边缘升高范围,则
1. 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不足3个者为低危。
2. 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有3个或更多者为低危。
3. 有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1个或更多者为中危。
4. 有冠心病及相等的疾病者为高危。
如LDL-C在升高范围,则:
1.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不足3个者为低危。
2.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有3个或更多者为中危。
3.有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1个或更多者为高危。
低密度脂蛋白范文2
血脂代谢异常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和脂肪肝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据《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报告,中国人群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率虽然低于多数西方国家,但仍然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1,需引起人民群众的重视。同时研究亦表明,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于健康人群和患有心血管疾病人群的LDL-C值达标管理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不同临床情况来进行目标值的管理。为此,对前来就诊的352例本社区人群的LDL-C值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5~8月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或门诊就诊有进行LDL-C检测的社区居民352例,男94例,女258例,年龄35~77岁,平均56岁。并根据患者临床情况按表1进行分组,其中A组47例(13.35%);B组47例(13.35%);C组108例(30.68%);D组150组(42.61%)。
分组标准: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于2011年联合首个《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中按不同临床情况进行危险分层作为分组标准2,见表1。
方法:全部社区居民均为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选择性抑制法检测,该试剂LDL-C的参考值范围1.4~3.5mmol/L。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果
分析每组各人的LDL-C值,与检测试剂的参考值范围比较,高于参考值范围的即为按参考值范围标准不达标;同时也与表1中每组的LDL-C目标值比较,高于其目标值即为按危险分层标准不达标,见表2。
讨论
血脂通常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而LDL-C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一种载脂蛋白,其胆固醇的含量在一半以上,血浆中胆固醇约65%是在其内。许多实验都证实LDL-C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随其浓度的增加,而成递增关系。事实上,早在200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在对高危人群的血脂管理共识》(ACC/ADA)中,即提出LDL-C“低一点,好一些”的观点,特别是在已经明确心血管疾病(CVD)患者中。共识指出,理论上,所有人都应该将LDL-C维持在1.3mmol/L(50mg/dl)的“新生儿”水平,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CVD患者也应该控制在类似低的水平3。由此,可以明确,LDL-C控制目标日趋严格,尤其对我国CVD患者,只有严格控制LDL-C水平,才能有效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改善临床结局。
目前,我国不少医院在治疗CVD患者LDL-C的方面,治疗目标通常定在了参考值的高值,即低于参考值高值就为控制达标,高于参考值高值就为控制不达标。此法有利于全国标准的统一及医患双方的掌握及认识。但是,对于不同临床情况的患者(即已经出现心、脑、肾等脏器损害及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选择了同一的降LDL-C治疗目标,显然是不足的,会导致患者启动调脂治疗的标准被抬高和极高危、高危患者得不到强化降脂治疗。
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组织开展的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建议:在血脂化验单上增加指南危险分层信息,切实提高临床医生和患者了解不同人群不同临床情况的胆固醇的控制目标,对属于不同危险层级的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提高血脂治疗的达标率,从而更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4。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日前联合首个《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更是进一步强调了降低LDL-C的重要性,并且设定了更为严格的目标值5。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采用参考值范围标准进行分析,有37.22%的人超过标准,可诊断为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而采用危险分层标准后重新定义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有44.89%的人可诊断为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明显高于参考范围标准下的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人数。提示存在7.66%的人群被漏诊或被认为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至正常了,可能导致这部分的人群未能进行及时降脂治疗或不再进行持续的血脂干预治疗。
而存在临床情况的人群(即属于危险分级A、B、C组的人群)中,如果采用参考值范围标准进行分析,则有38.12%的人(77/202)被认为血脂升高或血脂不达标;采用危险分层标准后,则有63.36%(128/202)的人被认为血脂高或控制不达标,较参考值标准高出25.24%。此类人群如果不继续进行调脂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血再次升高或再次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对于无临床情况(即属于危险分级D组的人群),被参考值范围标准认为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36%,而被危险分层标准划分为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的占20%,较参考值范围标准的低16%,而这16%的人群可能正在进行或许没必要的降脂治疗。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几点:①在社区,有必要对所有人群尤其是对有临床情况的人群的LDL-C值按临床情况进行危险分层,按层级管理,在血脂化验单上增加危险分层信息,无论对于有临床情况的人群还是医师本人,都能得到很好的提示和提醒,促使他们和医生更好地朝目标LDL-C值改善;②采用危险分层标准进行LDL-C值的管理,更贴近临床,目标更加明确,对指导临床治疗更有意义,使更多的有临床情况的人群在降脂治疗中获益,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文华,张坚,由悦,等.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06-310.
2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and the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EAS).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J].Eur Heart J,2011,32:1769-1818.
3Consensus Conference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Lipoprotein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cardiometabolic risk[J].J Am Coll Cardiol,2008,51(15):1512-1524.
低密度脂蛋白范文3
关键词:冠心病; 超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
【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19-01
冠心病(CHD)就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近年来大量前瞻性临床研究所证实的诊断和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及发展的极有意义的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炎症反应的标志物,而且还直接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CH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心肌梗死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人体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血管炎症反应的标记物,hs-CRP血清水平有助于区分血管疾病患者,而在CHD的发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98例(CHD)患者血清hs-CRP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资料综合分析,探讨hs-CRP、LDL-C与CHD关系。
1材料与方法
1.1对象:观察组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7月住院的冠心病患者,男性60例,女性38例,年龄43-76岁,所有入选患者均排除肿瘤、免疫性疾病、风湿、瓣膜病、糖尿病、贫血及其它炎性反应性疾病。对照组为我院98名健康体检者均排除冠心病,其中男性60名,女性38名,年龄45-69岁。试验组及对照组年龄和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1.2方法:两组患者标本采集前分别于清晨空腹采血,分离血清后测定hs-CRP和LDL-C含量。
1.3仪器及试剂:仪器为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hs.CRP试剂为西班牙 BIOSYSTEMS原装进口试剂。LDL-C试剂为日本关东原装进口。试验检测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质控均在范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2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是血清hs-CRP和LDL-C比较显示,观察组冠心病患者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Hs-CRP是炎症的一种敏感性指标,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报道hs-CRP可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并预测斑块破裂的可能性,即CHD、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hs-CRP明显升高,其升高水平与冠状动脉梗阻程度、CHD终末事件的发生及预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程度等均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hs-CRP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演变和发展相关的促炎因子,hs-CRP在急性炎症反应导致的斑块不稳定性中起重要作用。说明hs-CRP水平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对评估CHD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有大量的基础研究结果证实LDL颗粒小、可透过内膜、进入动脉内皮下层。潴留在内皮下的LDL被氧化修饰后可被巨噬细胞摄入,继而变成泡沫细胞,后者融合并破裂,释放出大量胆固醇,是构成粥样斑块核心(脂质池)的主要成分。所有已知的易损斑块特性均与斑块炎症机制有关。LDL颗粒水平升高及随后产生的氧化LDL水平升高可能是主要的炎症激活因子,进而导致脂质核心生长(在内皮下酶水解后);纤维帽变薄和全身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从而增加斑块易损性,导致AS,危及患者生命。从基础研究的结果支持,LDL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是CHD发病的重要基础。因此,在CHD的防治中降低LDL—C水平显得极为重要。虽然TC测定的研究资料也很有价值,且与测定LDL-C作为观察指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是,由于TC水平同时受HDL-C水平的影响,所以LDL-C能更准确地反映个体患冠心病的危险程度。由此可见LDL-C与hs-CRP联合检测可以判断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海光,王海坡,付强,等.急性冠脉综合症诊断中检测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超C反应蛋白的意义[J].河北医学,2006。12(1):1-3
[2]周吉祥 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脂检测对冠心病诊断价值分析 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9期
[3]阴彦龙.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2008,29(4):591-594
[4]胡大一.急性冠脉综合征.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1
低密度脂蛋白范文4
关键词 姜黄素 肝癌细胞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基因表达 小鼠 流式细胞仪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LDL-C)的增高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子之一。现在已很清楚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在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通过药物调节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是控制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近年的研究显示姜黄素具有显著降低血清脂质过氧化物,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水平,以及调节脂蛋白代谢相关酶活性的作用[1-3]。肝脏是LDL-C代谢的主要器官,肝细胞膜上有表达丰富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为探讨姜黄素调节血脂作用的分子机理,实验以小鼠肝癌细胞系Hca-F为材料,用姜黄素处理后,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对肝细胞摄取胞外DiI-LDL,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小鼠肝癌细胞系Hca-F购自中国科学院细胞库;PRMI-1640培养基(Lot#1165062)为美国Gibcobrl公司产品;新生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姜黄素为标准品,购自安徽甙尔塔天然有机化合物信息中心;健康成人血浆购自浙江省中心血站;DiI荧光素(Lot#970807)购自美国Biotium公司;细胞培养板与培养瓶购自丹麦Nunclon公司;AKTA prime蛋白纯化系统为瑞典Amersham Pharmacia Biotech公司产品;Biofuge stratos超速冷冻离心机为德国Heraeus公司产品;80MX超高速离心机为日本日立公司产品;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FACSort流式细胞仪(美国ABBOTT)。
1.2 DiI-LDL的制备:取健康成人血浆,用序列超速离心法,以NaBr调节密度至1.019g/ml,用RT50转头,40000r/min,4℃离心22h。上层为乳糜微粒(CM)和极低密脂蛋白(VLDL),小心吸去。将余下血浆用NaBr调节密度至1.060g/ml,同样条件离心22h,所得上层溶液即为LDL。小心收集至50ml离心管,共得15ml。将得到的LDL装入透析袋,在4℃冰箱中用1000ml含0.02%NaN3的生理盐水透析,以除去高浓度的NaBr。12h换透析液1次,透析24h。取出后用聚乙二醇6000浓缩2h,最终得2ml浓缩液。进一步纯化使用Sepharose 6B柱,以含0.9%NaCl、0.02%NaN30.01mol/L的PBS溶液作为洗脱液,用AKTA prime蛋白纯化系统分离蛋白质。分离条件:加样量:2ml;流速:0.3ml/min;收集:2ml/管;测定电压:1mV;走纸:0.2mm/min。对分离所得的第二个蛋白质洗脱峰用SDS-聚丙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证实该蛋白质确为LDL。根据记录仪所显示的LDL峰,取相应试管中的液体,合并为一管,共得34ml。将得到的LDL装入透析袋,再用聚乙二醇6000浓缩5h,得到10ml的LDL,以Folin-Lowrry氏法测定LDL蛋白质浓度。取2ml的LDL溶液与100mg不溶性马铃薯淀粉置于试管中涡旋震荡,然后加入60μl DiI(用甲醇溶解,浓度为10mg/ml)4℃放置1h,液氮迅速冷冻,真空干燥器冷冻干燥,然后加入2ml 10mmol/L的Tricine azide(pH8.2),4℃冰箱中孵育48h,每隔一定时间取出混匀1次。4℃2000r/min离心15min,去淀粉沉淀。取上清,用Biofuge stratos超速冷冻离心机于4℃下12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重复离心1次,所得的上清含DiI-LDL,以Folin-Lowrry氏法测定上清液中的蛋白质浓度[4]。分装,充氩气,4℃保存(该试剂不可冰冻,4℃下可保存1~2个月)。
1.3 细胞培养与LDL的吸收测定:取一块24孔培养板,将小鼠肝癌细胞系Hca-F培养在含10%新生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1.0×106个细胞/ml,2.5ml1640培养液/孔。实验设给药组、对照组、背景控制组。给药组(又分4组):培养孔中分别加入姜黄素贮存原液,使其终浓度分别达到10、20、30、40μM。对照组和背景控制组不用姜黄素处理。24h后,各孔取1.5ml细胞液分别至1.5ml离心管中,3500r/min离心5min,去上清。各管加1ml无血清PRMI-1640培养液洗细胞2min,3500r/min离心5min,去上清。背景控制组,加1ml4%的甲醛固定细胞10min,使LDL受体功能失活。3500r/min离心5min,去上清。加1ml含15μg/mlDiI-LDL的无血清PRMI-1640培养液。其它各组分别直接加1ml含15μg/ml的DiI-LDL的无血清PRMI-1640培养液。各管在37℃下孵育4.5h,然后4℃下孵育0.5min,3500r/min离心5min,去上清。加1ml4%的甲醛固定细胞10min)。接着用PBS洗3次[5]。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测定细胞对DiI-LDL的吸收量。
2 结果
2.1 DiI-LDL配体荧光法检测结果:通过LDL-R介导的内吞作用,肝细胞能够吸收溶液中的DiI-LDL。细胞内积累的荧光染料量反映了细胞表面LDL-R的活性[6]。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10~40μM浓度的姜黄素诱导具活性的LDL-R的表达,增加肝细胞LDL-R的活性(详见图1)。
2.2 流式细胞仪定量测定结果:应用流式细胞仪可检测和定量分析细胞对DiI-LDL的摄取量。结果表明10~40μmol/L浓度的姜黄素显著增加肝细胞LDL-R的活性(详见图2、图3)。
3 讨论
根据LDL受体介导的内吞途径,一个LDL受体往返细胞内外1周约需10min,因此在其20h的寿命中可以往返达数百次。这就意味着一个有功能的LDL受体可以摄取数百个LDL颗粒进入细胞。利用LDL受体的这一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对其配体LDL进行荧光素标记后,与细胞一起孵育,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即可快速地定性检测,应用流式细胞仪则可方便、准确、
快速地进行定量分析。选用小鼠肝癌细胞系Hca-F,一方面,肝脏是LDL-C代谢的主要器官,肝细胞膜上有表达丰富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另一方面,Hca-F为悬浮培养细胞,非常适合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提高LDL-R的活性和降低血清LDL水平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途径。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是肝细胞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它的抑制剂,如他汀类,有些已作为降胆固醇药用于临床,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存在一些潜在的副作用,如肝损伤、肌痛、多发性神经疾病等[7-8]。
现代药理实验和临床试验也证明中药姜黄可以通过调节血脂水平而起到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症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姜黄素是这一药物中最具活性的调脂化合物,并证明具有上调小鼠巨噬细胞[9]和人永生化淋巴细胞LDL受体基因表达的作用[5]。本实验进一步证明姜黄素是一个非常强的LDL受体基因表达促进剂,能极其显著地增加肝细胞对LDL的摄取。
如果病人的LDL-R都是没有活性的,那么仅仅增加其表达量是没有意义的。但是绝大数家族性高胆固醇血脂的患者是LDL-R缺陷型的杂合子。他们产生二分之一数量功能正常的LDL-R,他们血浆中LDL颗粒的数量比正常人平均要高2.5倍[10]。实验表明姜黄素足以能够将巨噬细胞和肝细胞的LDL-R数量调高1倍,从而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浆LDL水平。很显然,姜黄素将是一个潜在的有效降胆固醇新药。
4 参考文献
[1]沃兴德,崔小强,唐利华.姜黄素对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浆脂蛋白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3,7(4):339-341.
[2]Soni K.B.Kuttan R.Effect of oral curcumin administration on serum peroxides and cholesterol levels in human volunteers[J]. Indian J Physiol Pharmacol,1992,36(4):273-275.
[3]Babu P.S. Srinivasan K. Hypolipidemic action of curcumin, the active principle of turmeric (Curcuma longa) in streptozotocin induced diabetic rats[J]. Mol Cell Biochem, 1997,166(1-2):169-75.
[4]范春雷,沃兴德,罗艳,等.姜黄素对爪蟾卵母细胞人LDL受体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5):432-435.
[5]窦晓兵,范春雷,洪行球,等.姜黄素对人淋巴细胞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影响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3):980-982.
[6]Thierry Grand-Perret, Anne Bouillot, Aurélie Perrot, et al.SCAP ligands are potent new lipid-lowering drugs[J]. Nature Medicine ,2001, 7(12):1332-1338.
[7]Guis S., Bendahan D., Kozak-Ribbens G., et al. Rhabdomyolysis and myalgia associated with anticholesterolemic treatment as potential signs of m alignant hyperthermia susceptibility[J]. Arthritis Rheum 2003, 49: 2379-2388.
[8]Gaist D., Jeppesen U., Andersen M., et al. Statins and risk of polyneuropathy[J]. Neurology, 2002, 58:1333-1337.
[9]Fan Chunlei,Qian Ying,Wo Xingde,et al. Effect of Curcumin on the Gene Expression of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s[J]. Chin J Integr Med,2005,11(3):201-204.
低密度脂蛋白范文5
【关键词】脑梗死;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传统的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颈动脉斑块及家族史等。近年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Hcy)增加作为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证实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浆 Hcy水平增高[1,2]。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ative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2 LDL)作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已被认同。本研究重点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浆Hcy与ox2 LDL 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观察组:2005年4月至2007年1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 85 例,男 67 例,女18例,年龄(65. 16 ±9.74)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3],并经头颅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 CT 和(或) MRI〕证实。研究对象之间无亲缘关系,排除近 9 个月内用过抗癫痫药、 多巴胺类药物、 叶酸和 B 族维生素等,且排除心肌梗死、 心绞痛、 糖尿病、 肝肾功能不全和癌症。对照组:健康成人 32 例,男 24 例,女 8 例,年龄 ( 58.31 ±9.27)岁。 上述入选者经临床检查除外贫血、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甲状腺疾病、 恶性肿瘤等疾病。
1. 2 标本的收集及测定 患者入院后在服用调血脂药物之前,清晨空腹安静状态下采静脉血,以全自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4]测定 Hcy,用 E LISA方法测定ox2 LDL。
1. 3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数据以( x ±s )表示,两均数间比较采用非配对 t 检验,相关性用直线回归分析,以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 85 例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血浆 Hcy分别为(14. 73 ± 5. 32)μmol/ L 和(9. 32 ±4. 72)μmol/ L,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 0. 01) 。
2. 285例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血ox2 LDL 分别为(712. 83 ± 213. 92)μg/ L 和(402. 13 ± 187. 61)μg/ L,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 0. 01) 。
2. 3 在脑梗死患者中 Hcy与ox2 LDL 呈显著正相关( Y = 0. 76, X = 1. 9, r = 0. 725, P
3讨论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高 Hcy 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中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可能是 Hcy 促进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生成,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毒性作用以及促进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并激活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导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和栓塞[5]。本研究表明, 脑梗死组血浆 Hcy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 Hcy 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表明,ox2 LDL 是LDL 在体内经多种自由基离子或其它致氧化因素修饰后形成的,这一过程无负反馈调节作用导致大量胆固醇蓄积,因而ox2 LDL被认为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因素或始动因子[6]。本研究表明, 脑梗死组血浆ox2 LDL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了ox2 LDL 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我们对脑梗死患者的 Hcy 和 ox2 LDL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他们可能是通过共同的机制参与了脑动脉硬化的形成,从而引起脑梗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Mc Cully KS. Homocysteine and vascular disease [J].Net Med,1996,2 (2) :386 - 389.
[2] K ang SS, Wong PW,MaliowMR. Hyperhomocysteinemia as a risk factor for occlusive vascular disease[J]. Ann Rev Nutr,1992,12 (1) :279-298.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6):379
[4] Shipchandler MT,Moore E. Rapid fully automated measurement of plasma homocysteine with the Abbox IMX analyzer [J]. Chin Chen,1995,41 (9):991-994.
低密度脂蛋白范文6
关键词:氧化低密度脂蛋白;THP-1细胞;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
中图分类号:R3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8-0973-03
近年来,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中的作用日渐成为研究热点,斑块破裂伴血栓形成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急性症状的主要原因,而大量的细胞凋亡直接造成斑块不稳定[1]。巨噬细胞通过对斑块内脂质含量、炎症反应、纤维成分的降解及新血管形成等方面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所有阶段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危险因素,ox-LDL被巨噬细胞大量吞噬后会导致巨噬细胞胞浆内大量胆固醇的聚集并进一步形成泡沫细胞,同时会导致血循环中的单核细胞向内皮表面黏附并不断向内皮下趋化,并在内皮下分化成常驻的巨噬细胞[3]。内质网是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内质网功能的损伤引起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通过激活未折叠蛋白质反应(UPR)以保护由ERS所引起的细胞损伤,长期过强的内质网应激便会诱导内质网相关性细胞凋亡[4]。不同于经典的凋亡途径,内质网应激反应性凋亡途径是一种最近提出的新的凋亡途径,研究其发生机制可为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本研究主要探讨ox-LDL对人单核巨噬细胞(THP-1)凋亡的影响及其引起凋亡的内质网应激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仪器 CO2孵箱(HERA cell 150),倒置显微镜(Nikon TS100,日本),超净工作台(LONGHONG,中国),恒温水浴箱(HS-4,成都仪器厂),低温台式离心机(Labofuge 400R,Heraeus),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
1.1.2 实验试剂 人 THP-1单核细胞购自中科院上海细胞库。ox-LDL由北京医科大附属医院实验室馈赠。RPMI1640培养基(GIBCO公司,美国),10%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材料有限公司),胰蛋白酶(solarbio,Spain),PMA(Sigma,美国),鼠抗人GRP78、Caspase-12、CHOP一抗及羊抗鼠IgG二抗均购自Santa Cruz美国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培养与诱导 将人THP-1单核细胞悬浮于含10%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中,在5% CO2、37℃、饱和湿度培养箱中静置培养。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呈球形,悬浮状态。视细胞生长情况进行传代、换液,选择生长良好的第3代~第5代细胞用于实验。实验前在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100 mmol/L的PMA孵育48 h,诱导THP-1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转化为贴壁状态,并伸出伪足,呈现巨噬细胞形态。
1.2.2 实验分组 对照组:细胞置1640培养基中于5% CO2、37 ℃、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ox-LDL组:在细胞培养瓶中分别加入ox-LDL(25 μg/mL、50 μg/mL、75 μg/mL、100 μg/mL)在1640培养基中于5% CO2、37 ℃、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48 h。在细胞的培养瓶中加入ox-LDL 75 μg/mL在1640培养基中于5% CO2、37 ℃、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24 h、48 h、72 h。
1.2.3 细胞凋亡的检测 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染色法进行检测,分组分孔收集细胞(1×106个),1 0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每管用200 μL PBS重悬成单细胞悬液。加入10L Annexin V-FITC和5L PI,加入300L Binding Buffer轻轻混匀,避光室温反应15 min,流式细胞仪检测,以凋亡的巨噬细胞占巨噬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为凋亡率。
1.2.4 Western blot测GRP78、Caspase-12、CHOP的表达 分组分孔收集细胞(1×106个),进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RP78、Caspase-12、CHOP蛋白的表达。将每管细胞洗涤,离心,用细胞裂解液裂解细胞,在其中加入等体积的样品缓冲液混匀,沸水煮沸5 min,使蛋白质变性,将蛋白质分装并冻存于-70 ℃冰箱中保存。取样品蛋白质100 μg,用10%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转膜、封闭,依次加入一抗4 ℃孵育过夜,二抗孵育2 h后,ECL发光液孵育5 min后,置于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扫描及强度分析。
1.2.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法,P
2 结 果
2.1 ox-LDL对THP-1细胞凋亡的影响 各组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发现,对照组细胞生长良好, ox-LDL处理的细胞则出现凋亡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不同浓度ox-LDL作用THP-1细胞
48 h后凋亡情况(x±s)%
表2 75 μg/mL ox-LDL作用于THP-1细胞
凋亡情况(x±s)%
2.2 各组细胞GRP78、Caspase-12、CHOP蛋白的表达 常规培养的对照组无GRP78、CHOP、Caspase-12蛋白的表达,用50 μg/mL、75 μg/mL、100 μg/mL浓度的ox-LDL培养细胞48 h后 GRP78、CHOP、Caspase-12表达均增加。详见图 1。
注:1为对照组,2为50μg/mL组,3为100μg/mL组,4为200 μg/mL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图1 各组细胞GRP78、Caspase-12、CHOP蛋白的表达
3 讨 论
细胞凋亡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中巨噬细胞凋亡贯穿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个过程。巨噬细胞泡沫化及其最终凋亡的过程中泡沫细胞聚集坏死形成脂核并使其不断增大,导致临件发生[5]。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折叠和钙离子存储的主要场所,对多种生理功能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细胞内外环境的改变导致内质网腔内氧化环境被破坏,钙代谢紊乱,突变的蛋白质产生或蛋白质的二硫键不能形成,大量异常的蛋白质聚集在细胞内,内质网的稳态失衡,这种内质网功能紊乱状态被称为内质网应激[6]。 GRP78被认为是内质网稳态的中心调节剂,也被认为是内质网应激的标志,但是过强或时间过长的内质网应激可能会导致细胞死亡[7]。Caspase-12 激活是触发内质网应激相关凋亡途径的重要信号转导通路。Caspase-12 以酶原形式存在于内质网膜胞浆侧,在ERS 时被特异激活而诱导细胞凋亡[8]。CHOP也是触发内质网应激相关凋亡途径的重要信号转导通路。CHOP 又称生长停滞及DNA 损伤基因(Growth Arrestand DNA Damage Induciblegene 153,GADD 153),存在于细胞浆内,在ERS 时被活化转位至细胞核,通过下调Bcl-2 表达而促进细胞凋亡。 本实验以不同浓度的ox-LDL与THP-1细胞共同培养不同时间,结果发现ox-LDL以时间和浓度依赖的方式诱导THP-1细胞的凋亡。ox-LDL浓度为100 μg/mL作用48 h最明显。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浓度增加THP-1细胞凋亡呈递增后递减变化。内质网应激启动的凋亡途径是近年才发现的一种新的凋亡途径,用ox-LDL培养人THP-1细胞并检测Caspase12、CHOP、GRP78蛋白的变化来探讨ox-LDL是否通过内质网应激途径诱导细胞凋亡。结果发现100 μg/mL 的ox-LDL作用于细胞48 h后,GRP78、Caspase-12、CHOP的表达都明显增加,提示ox-LDL可以通过内质网应激引发细胞凋亡。 不同于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ERS引起的细胞凋亡有一套自身的信号传递通路,称为内质网相关性死亡(ER-associated death,ERAD)途径,而且参与ERS 的分子伴侣和感受蛋白是ERS 特异诱导的,因此能够作为治疗相关疾病的有效靶点。
参考文献:
[1] Rossi ML,Marziliano N,Merlini PA,et al.Different quantitative apoptotic traits in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from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andacutecoronarysyndromes[J].Circulation,2004,110(13):767-773.
[2] Schrijvers DM,De Meyer GR,Herman AG,et al.Phagocytosis in atherosclerosis: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for plaque progression and stability[J].Cardiovasc Res,2007,73(3):470-480.
[3] Chen HJ,Li DY.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 modulates oxidatively modified LDL-induced expression of adhesion molecules:Role of LOX-1[J].Circulation Research,2001,89:1155-1160.
[4] Pahl HL.Signal transduction from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to the cell nucleus[J].Physiol Rev,1999,79(3):683-701.
[5] Tabas I.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in free cholesterol-loaded macrophages:Cell biological insight into the pro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J].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2004,1262:392-395.
[6] Kaufman RJ.Orchestrating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in health and disease[J].J Clin Invest,2002,110(10):1389-1398.
[7] Luo SZ,Mao CH,Brenda Lee,et al.GRP78 /BiP is required fo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protecting the inner cell mass from apoptosis during early mouse embryonic development[J].Molecular Cellular Biol,2006,26(15):5688-5697.
[8] Xie Q,Khaoustov VI,Chung CC,et al.Effect of 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 on ER stress-induced Caspase-12 activation[J].Hepatology,2002,36(3):592-601.
作者简介:张峰娟(1981―),女,医师,现为山西医科大学2008级研究生(邮编:030001);边云飞,工作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刘金帅,工作于潞安集团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