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弘扬传统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1
关键词:文化;传统文化;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在我们生活中似乎是一个非常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词语,随着文化建设的开展,这个词语被更多的人所关注。说到熟悉,是因为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数出各种的文化现象;说到陌生,是因为把文化和软实力相结合才出现的新生事物,随着这个概念在我国的提出,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惊喜和震撼,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关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可算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结晶,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特质和风貌。首先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更为显著,例如:诸子百家、四大发明、琴棋书画、汉字、诗词和中医等等。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国际化,对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世界范围内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其次是中国的文化外交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就开始提倡“文化天下”的文化外交思想,到我国成立后,从“和平共处”、“和平与发展”、“和而不同”到“和谐世界”,中国的“和合”文化影响深远,都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最后是独特的文化产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市场在“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指引下,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还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文化建设成为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看到我国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到我国文化的发展现状与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还不相称,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
(一)从国内方面来看
1、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目前,有不少的年轻人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对于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等缺少敬意和实践,社会道德水准也是大面积滑坡。还有那些以琴棋书画为代表的文化瑰宝,有些人更是望而却步,完全失去了兴趣。此外,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缺乏辨识能力,往往习惯于关注那些关于宫廷生活、算命的事情,致使在一些古代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出现了不少与历史不符的内容。
2、文化成了经济的附庸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系列的旅游文化、饮食文化等花样的词语繁多,甚至成为了一些地方的争抢目标。人们更加重视经济利益,使利润成了评价文化的价值尺度,那些关于文化对社会成员的人格塑造、文化的长远社会效益却遭到了漠视和忽略。长此以往下去,人们只是关心个人的经济利益,使整个民族的价值体系简单化和商业化。
(二)从国际方面来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交流的加强,使各种各样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
1、首先是以欧美西方文化的冲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比如快餐文化,从西方快餐行业的流入中国到现在为止,这些行业都在我国蓬勃发展着,人们似乎更加喜欢这种快餐文化,可是有谁又会想到在你享受这种服务的同时,它对我国文化的打击有多大呢?还有就是现在流行的电子产品,国外的手机、电脑、电视等等,都蜂拥而至,冲击着国内的消费市场,人们往往倾向选择国外的产品,认为那是一种时尚和地位的象征。这样一来,使国货的市场更加缩小,从根本上就否定了它们的价值。
2、其次是日韩文化的冲击。现在只要一说到日韩,大家就会想到一些影视作品、歌曲、服饰等等。此外与之相称的饮食、生活习惯等也传入国内,成为中国大众相互谈论的热点。甚至是有些东西只要冠上日韩品牌就会销量大增,深受人们的喜爱。
3、最后就是关于节日。以清明、端午、七夕等节庆为代表的民情风俗不甚了然,人们盲目地沉溺于以圣诞节、情人节等为代表的西方时尚文化和习俗。也许这些一部分是出于商家的心机,通过节日来带动消费和创造利润,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中国传统习俗的冷漠,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缺失。
如今,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在面对国际竞争和国内出现的种种弊端情况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刻不容缓,只有发展文化软实力才会占领有利地位。因此,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 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提升文化的凝聚力。我国是人口大国,我们要拥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这也就是现如今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只有被人民群众掌握才会凝聚成社会共识,表现出文化发展最主要的民族凝聚力,所以我们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任务。
2、提升文化的吸引力。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展示出该国家或是该民族特色的文化吸引力。这是因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通过依附在语言和其他载体上,逐渐凝固和演化成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通过这种文化环境引导她的国民的行为,达到协调整合社会的作用,并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提升文化的普及力。也就是加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广大。我们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有意识地引导广大民众喜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终使其成为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心灵深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要有意识的加强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学习力度,在教学中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开展具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活动,使他们自觉愿意接受和欣赏。
(二) 振兴中国文化产业
就目前形势来看,文化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特征,我们要找准我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满足人民对文化的要求,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我国文化 产业。首先我们要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文化产业的管理办法,尽量减少政策办法中不足的地方。其次是深化和完善文化产业的政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文化自己的道路。最后就是加大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设立规范化的文化产业组织,政府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支持。
(三) 加强文化传播和交流
关于文化传播和交流,首先可以想到的就是文化外交,在国际交往中,文化往往能够起到政治和经济难以达到的作用。所以文化外交在国际中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我们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传播策略,扩大其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使其他国家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进而了解中国;促进汉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世界对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认同,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全力打造中国品牌的文化,创造出一批原创性比较强的文化产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总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努力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重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刘莲香.关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考.学术论坛,2008,(12).
贾海涛.试析文化然实力的几点思考.岭南学刊,2008,(02).
王克群,卢纪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1,(06).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2
一、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有做正气的中国人
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全球化的冲击,让有的孩子对祖国母亲的感情淡薄了,对民族的土壤厌弃了。甚至连最基本的,做一身正气的人,做自力更生的人,做勤劳勇敢的人的血性和气概都缺失了。本人从事德育特色研究多年,希望能够淘取民族精神的金钥匙,打开学生心灵。
1.设立“弘扬民族精神月”,集中开展民族教育
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从未断绝;我们炎黄子孙,一身正气。于是,我校将每年的11月定为“弘扬民族精神月”。在这个月中,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热情,弘扬民族精神。例如:举办民族文化文艺汇演,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进行革命故地重游。从“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司马迁,到“爱国如饥渴”的班固;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到“位卑不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等。
2.日常活动不放松,点滴落实更见功
除设立“弘扬民族精神月”之外,我们也非常重视日常民族精神教育,例如:升旗仪式检阅活动。小学阶段是学生意识形成的初级阶段,通过升国旗、唱国歌等活动,逐步使学生树立起爱国主义思想。铁一小学在每学期开学之初以及每周一都会组织全体学生参加升旗仪式,在国旗下讲话,表达爱国热忱,使学生了解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学生也愿意做鲁迅先生所评价的那样的人——中国的脊梁。
二、弘扬特色文化,引导学生做自豪的中国人
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中国是愚昧落后的代名词,身为中国人感到悲哀。甚至有的学生对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津津乐道,反而不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植文化根,铸中华魂,引导学生做自豪的中国人。
1.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为传统文化自豪
传统节日文化需要孩子的传承。我们充分借助传统节日契机,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清明节开展“忆传统、学先烈、爱学习、做先锋”主题教育,到烈士陵园进行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号召学生学习先烈们胸怀大志,为理想奋斗的气概;又如三八节、教师节,组织学生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向教师表达节日的问候等,借助节日的契机,让学生充分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2.亲自实践学传承,感受文化精髓
我们熟悉的古代文物玉如意,常见装饰中国结,都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结发源于旧石器时代,历经十万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精致、精美、优雅、对称,极具视觉冲击力,代表着无私、友谊、真诚、平安、吉祥、和谐。我们尝试组织学生动手制作中国结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让学生学习和感受中国结的发展变化,去体味中国结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粹、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不仅滋润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也提高了其作为祖国儿女的荣誉感。
类似的还有,举行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 ,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的中国书法的比赛,吟咏言志、对仗和谐的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三、弘扬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做快乐的中国人
现在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自私任性,堕落懒散,缺乏基本的文明规范,与人交往,从不相让,生活因此失去了快乐。为此,我们弘扬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做快乐的中国人。
1.培养尊老爱幼,体会付出的快乐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倡导在家帮父母做家务,在校帮学弟学妹干活;坐在公共汽车上,真诚地为身边的老人让座……
2.提倡尊师重道,体会感恩的快乐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在校园环境布置方面,我们贴出“程门立雪”等尊师重道的故事;规定学生见到师长主动问好等日常行为。
3.号召团结友爱,体会互助的快乐
学习孔子的“仁者爱人”,墨子的“兼爱非攻”,孟子的“得道多助”等思想。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打造和谐的同学关系,快乐不在于得到的多少,而在于心理的满足。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3
自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同样重要的是开展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其目的十分明确,为的是更好地、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在继承中加以发扬光大。
这套丛书是很有特色的,首先在选题方面具有典型性,这些研究课题在河北省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艺术中是具有代表性的,在国内同一种类的民间艺术中,其地方风格特点十分鲜明,而且在研究方面有所深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就目前来讲,比较系统和全面地研究河北传统和民间艺术的系列丛书并不多见,可以说这套书的出版是很有意义的。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河北的传统和民间艺术提供了很好的文本,也为从事艺术创作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发展的依据。
这套丛书是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河北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已被评为优秀研究成果。前面谈到了这套书的选题,这是首要的,也是决定性的,理论意义与时间价值还是要通过选题加以研究的课题,而所选择的课题都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是独具特色的。这些课题的主要承担者,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和热心研究者,对所承担的课题有相当长时间的研究和深入的了解,也有的是从民间艺术实践踏入到研究领域,在土生土长的环境中,长期从事工艺实践和创造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理论、学习和思考,促使认识不断深化,成为学者型的民间工艺美术家。
诚然有些学科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在文献资料的分析判断和理论思考方面,但是民间艺术研究不仅需要有这些工作,同时还需要实地考察和实物分析,需要亲自参加到民间艺术的实践中,掌握其技艺,认识其真髓,总结其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这套书的主编杨文会先生长期从事雕刻和装饰艺术创作实践,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受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郑可教授门下,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得到很大的提高,视野由此开阔,使他更多地关注各种民间艺术,特别是对河北省的民间艺术,热情投入其中,从实践的经验到理论的思考,得到的收获是多方面的。杨文会先生除担任主编以外,还是《曲阳石雕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的主要撰写者,他既对曲阳的石雕历史有过深入的研究,同时也从事过曲阳石雕的创作设计实践,此书从审视其风格特点和技艺传统,一直联系到文化内涵,是研究曲阳石雕艺术不可多得的专著。
这套丛书中的《定窑陶瓷文化及其造型装饰艺术研究》和《磁州窑造型艺术和民俗文化》中的定窑和磁州窑是河北省在中国陶瓷史上著名的窑口,一直到今天仍在继承和发展着,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并有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发表。应该说河北的陶瓷从历史到今天,在北方诸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定窑是中国陶瓷辉煌时期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厂。对于定窑的研究,以往学者发掘考证以及对传世作品的分析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也为定窑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这套丛书中关于定窑的研究,则侧重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窑文化、艺术和技术的研究。这本书的作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长期从事定窑瓷器创作设计,在定窑研究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是一位学者型的工艺美术家。他的研究特点是紧密结合工艺实践,对于定窑的造型和装饰艺术有比较全面的、深入的分析研究,在工艺程序、方法以及技艺方面的研究也有独到之处,为从事陶瓷创作设计和工艺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规律的总结,应该说其理论总结具有指导实践的价值。
这套丛书关于磁州窑的研究,由著名学者蔡子谔先生担任主编,他曾出版过《磁州窑审美文化研究》,在磁州窑研究领域里是具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这本《磁州窑造型艺术与民俗文化》,他是主要撰稿人,侯志刚先生参加撰写部分章节。就整体而言,这本书所研究的着重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准确而清晰地阐明了磁州窑审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分析研究了磁州窑造型与装饰的审美特征,为学习和研究磁州窑艺术奠定了审美认识的基础。对于中国古代陶瓷的研究,应该有多方面和多学科的人来参与,因为陶瓷本身既是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一种“交叉学科”,美学家的参与对于我们认识民间陶瓷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不仅需要理论家客观冷静的分析和指导,同样也需要实践家深入体验的思考和总结,丛书的主编正是秉持这样的原则来组织全书编撰工作的,所以在学术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民间艺术研究需要长期的积累,甚至应从最初的爱好和收集开始。张墨瑶和李艳彬二位先生撰写的《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正是作者在对自己故乡民间艺术热爱的基础上,不断收集当地皮影的唱词、影卷和有关的口头叙说和文字记载,集腋成裘,经过深入研究之后撰写,“集几十年心血精心雕琢而成”。对于我来说,读这本书是补课,过去因为喜欢皮影装饰性的造型和色彩,偶尔也收集了几件来欣赏,但有关皮影的历史、分布、特色、工艺制作和文化内涵,所知甚少。读这本书感到收获颇多,最后读到作者的“缀于骥尾”时,感慨良多,一帧小小的皮影牵动着作者的一颗心,以真挚质朴的感情年复一年地投入研究,这种一心向学的精神是极为宝贵的。
从书中《武强年画的艺术风格及历史文化研究》的作者郄建业是一位长期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家,他对武强民间年画的研究是从欣赏、学习、借鉴开始,而后进入理论研究领域的。正因为如此,作者也就更重视艺术规律的总结,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了武强民间年画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武强年画以其独特的构图形式、别具一格的人物造型表现、鲜明的装饰色彩构成整体的艺术效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充分显示了民间艺术家们的美学观念,给予欣赏者心理的愉悦和审美的享受。在艺术研究领域里,有一些专题的研究常常从学习过程中开始,之后不断深入,既从中吸取了营养,又从中借鉴了方法,同时进行了理论思考,加深了理论认识,丰富了思维路线。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创作设计,而且理论研究结合实际,认识很容易和深度联系起来。
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几乎遍布各地,多姿多彩,风格各异,有粗犷豪放者,也有精致秀丽者。表现的手法不同,样式变化纷呈,是一种最单纯也极丰富的民间艺术。河北省民间剪纸是中国民间剪纸百花园中极具特色的一簇,其中尤以蔚县剪纸独树一帜,其彩色点染,绚烂欢快,充满喜庆的意味,又不失其淳朴的乡土气息。它毫无浮华轻飘之气,这是民间艺术表现最为可贵之处,是值得创作实践借鉴的。丛书中的《河北剪纸一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作者之一李伟先生是一位青年教师,他自幼生长在河北农村,从小耳濡目染,对民间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促使他长大之后选择学习绘画和设计。从这本书可以读到河北省民间剪纸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以及艺术特色,作者对河北省的民间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年轻一代的美术家们,不止是对现代艺术关注并进行研究,同时对本土文化中的传统民间艺术,更是怀着淳朴的情感,深入其中探索,认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加以总结,阐释其艺术规律,这对当代绘画和设计都是有借鉴价值的。
赵晓峰先生撰写的《河北地区古建筑文化及艺术风格研究》,对省内著名的古代建筑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和研究,正如孔俊婷在《加强地域性建筑史学研究推进河北文化大省建设》(代序)中谈到:“赵晓峰同志的这本专著,在这方面很好地填补了燕赵传统建筑系统化研究的空白。该书既有同时性的历史沿革考证,也有典型化的古建筑类型及实例剖析,并透过建筑技术、艺术形象的探讨,从深层次触摸到了燕赵文化的精神内涵。文中资料详实,论证充分,集专业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既可为相关学术领域提供重要的参考,又是一本弘扬燕赵传统文化的好书。开启了河北地区古建筑的整体性研究的先河,同时也为燕赵古建筑的地域文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过这本书之后,感到这一评论是确切和中肯的,作为读书札记,又使我重温过去曾经到过的河北著名的古建筑,如同旧地重游的感觉,帮助我进一步去认识和理解这些古老的建筑。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4
一、充分利用古诗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是诗的国度、文的国度。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欣赏、品味。古诗文是典型的传统文化,唐诗宋词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品读古诗,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语言的精美与丰富,感受到民族文化底蕴的神采之所在。同时,古诗文中蕴含着的强大的人格力量,能陶冶情操,激人奋进,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自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我校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上课三分钟古诗诵读”活动,并由各班语文老师和语文科代表负责,指导各班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课内外古诗,并教会了学生如何赏读古诗文。贯彻落实了课前诵读,课内赏读,课外积累、感悟的工作。古诗文诵读的有效开展,给学生开启了思想的窗口,拓展了学生感受的空间,让学生全身心地沐浴在古典文学教育中,道德和情操受到了熏陶。
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初步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学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关的作品,拓展了知识,更为理解这首诗奠定了情感基础,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境体会诗情。渐渐地学生喜欢上了古诗词,自觉进行课外阅读,了解了许多著名诗人,积累许多好词佳句,成为他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传统文化的凝练典雅,像甘露“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觉得神奇而心生向往的同时,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会不自觉地在学习和生活中引经据典,日复一日在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下内化成自己的气质魅力。
二、充分运用语文综合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意识
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积淀传统文化,单靠几本教材,依靠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长期以读读、写写、练练为主的话,则枯燥乏味,缺乏情趣,削弱学生学习的热情。扩大阅读范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运用,形成内化,是必不可少的补充。
于是,我们又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我们组织主题鲜明、新颖活泼的中华经典文化诵读比赛、书法比赛、讲故事、做游戏、辩论会,举办包括中国象棋比赛、武术活动的体育活动等,不断变换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除了可以开展多形式的诵读外,还根据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富于想象、模仿能力强等心理特点,让学生发挥特长自编、自演课本剧。甚至可以动员电脑操作能力强的高年级学生制作与诗文相关的课件或网页,让学生的感官沐浴于神秘的古文天地,产生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敬仰感,在轻松、欢愉的气氛中把经典文化的影响自觉内化为言行的规范。
三、倡导课外经典阅读,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在语文学习中,许多学生不但迷上了古诗词,对民族文化的其他内容也开始感兴趣了。 在我国的名著宝库里,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等待我们去探索。我们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不失时机地推荐经典名著,引导学生去读“四大名著”,读《三字经》读《论语》,读《离骚》……学生因而认识了为祖国“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经典名著有助于学生养成“天下为公”的理念;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我想对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应该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好途径。
四、利用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
传统节日活动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好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生动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于是,我们可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以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进行语言实践。如在春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春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春节有哪些别名?春节的来历是什么?你知道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我们要如何扬弃?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我们要以语文教学为载体,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平台,使同学们真切地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与丰富多彩,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培养爱国情操。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5
1教师要承担起弘扬"孝"文化,传承孝文化的责任。
"母仪龙德"是千百年来德庆本土传统文化的精髓,"母仪龙德"实际上就是一种"孝"文化,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承担起传承这种孝文化的责任。龙母她一生好善施德,扬善除恶,扶贫济困,勤劳耕织,传说她几次与邪恶势力代表人物赖布衣斗法,这些表现了她扬善除恶的精神,又如她救治病人,教育龙子抗击西江洪魔,保境安民,这些是她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精神。所有这些精神,都受历代皇封至美之名以及西江两岸老百姓、海外同胞朝拜,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一种民俗现象。
中山大学民族学教授叶春生称之为民间习俗。龙母有功于国、有德于民,她一生"勤劳、善良、勇敢、智慧、慈爱、宽厚、正义、无私、奉献、乐善好施、为民造福,"这些是她的美德和高尚品德,因而龙母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爱戴和敬仰,老百姓敬她为神。我们要利用好本土龙母文化,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应把龙母这种孝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老师们可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让龙母的孝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如德庆县孔子中学建立了"二十四孝"故事文化长廊,举办传统经典文化朗诵比赛,举行"孝"文化故事收集、手抄报等形式,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德庆县龙母庙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使"母仪龙德"一代代传承下去,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使本土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也大大地提升了校园文化的软实力。
2儒学文化进校园,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德庆有着得天独厚的儒家文化教育基地――德庆学宫。德庆学宫推动了德庆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
⑴推动优秀人才辈出。从宋代至清代,德庆人考中进士的有21人(有些还因各个朝代地域划分的不同或动荡而没有记载),考中举人的有137人。如德庆县凤村人何日佩,清乾隆九年中举,二十二年中进士,官至三等少卿。为官清廉,绝不徇私,拒收贿赂,有"铁门限"之誉。今有中国科学院士李方华,荣获素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曾获"欧莱雅――联合国世界杰出女科学成就奖"。
⑵推进儒学和学术事业的发展。德庆学宫聘请硕儒名贤讲学授,探究儒学,钻研学术,形成了士子刻苦攻读的读书风气,促进著书立说,撰写和出版了大批学术著作。德庆至清代共撰写专著约100多卷。如宋代进士石处道善文学,工诗赋,撰写有《松江集》传世。
⑶促进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德庆学宫的影响下,大儒、乡绅创办的书院,义学、私塾等应运而生。1068年,宋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时任广东提名刑狱,在三洲岩创办濂溪书院,这是德庆最早的书院。德庆人李质,明朝时任浙江省参知政事,在家乡吾康金定(今九市镇)创办"金定书院"。到了清朝,书院数增加到30多间。至1999年,我县有171间小学,23间中学,在校学生6万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科举选士的兴旺,促使德庆人才辈出。4、推动了社会教化。德庆自古至今,已形成了尊师重道,勤奋好学的良好社会风气。近几年来,我县在学宫开展了开笔礼、状元礼和奖励我省我县高考状元系列活动,不仅对传承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激励德庆人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弘扬积极进取的精神,都有着正面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利用好校园的宣传阵地,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如德庆县组织的"关于组织举办德庆县2013年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比赛",这次比赛内容涵盖了小学的教学内容,有《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参赛的课例教学形式活泼多样,都体现了读经典、议经典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重视原文诵读,在诵读文本的基础上注重拓展。教学的手段辅以音频、视频、表演、图片、顺口溜、歌曲、快板、吟诵等,师生们在读、说、议经典的过程中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受到了教育。通过这样的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比赛,学校在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传统文化教育的兴趣、加强经典诵读、课堂教学模式方法、传统文化教育与养成教育的有机渗透结合等方面的有效教学都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充分带动了全县的"儒家文化"教育,在全县兴起了"学儒尊孔"的良好氛围。
3民间艺术进校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民族的魂,艺术是国之宝。最近,在法国访问时说过:"中国这头雄狮已经醒了"。把中国比如为雄狮,可见艺术的魅力之大。德庆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德庆境内保留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其中以"过大年,闹元宵"最为出名。而雄狮是两大传统节日的重头戏。据考证,该县"过大年,闹元宵"的习俗兴起于北宋年间,期间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融入新的内容。目前,该习俗已成为西江流域一个具有较大品牌影响力的民俗活动,在两广和港澳地区享有盛名。德庆县被誉为元宵佳节最精彩、最刺激、最热闹民俗的"炮仗攻狮子"将闹元宵活动推向。每逢元宵当日,该县炮仗声昼夜不断,引爆全城,场面十分壮观,"炮仗攻狮子"的刺激与疯狂令人叹为观止。
近年来,德庆雄鸡舞、蝴蝶舞多次参加省、市的民间艺术汇演,先后获得广东省民间艺术表演大赛金、银、铜奖,还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民间艺术被誉为活化石,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一活化石,使这一活化石得以兴起并代代相传。这就得充分利用好校园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可使校园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校园文化的软实力。德庆县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艺术队,如德庆县香山中学舞狮队及孔子中学的舞龙队、雄鸡队,悦城中学的龙狮队,武垄中学的雄鸡舞队等等。在老师的带领下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而就是这一批业余的队伍在县市中屡次获奖。正因为德庆县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进入了校园,不但丰富了较园的文化生活,也为这一活的化石起到了传承的作用,更提升了校园文化的软实力。
4学校要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搭起舞台,促进校园文化的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6
关键词:学校教育 传统文化 德育渗透 途径 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是现今世界上惟一持续发展而未遭中断的文化,既有悠久的历史,又焕发着青春的活力。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传统文化更强调如何修德和做人,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如何将传统文化和德育更好融合,将其发扬光大,是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两方面去阐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当代德育提供了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为当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供的丰富德育教育资源,概括起来主要有:
1.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的价值信仰,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品质。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国家、民族的利益,强调一种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以至后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及“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等主张都是整体利益原则的体现,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
2.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自强不息的思想,从宗周时期就已经萌芽滋生,其理论表述的代表当推《易传》。《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每有体现。如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朝闻道,夕死可矣”。司马迁的“昔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正是凭借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才使得中华民族虽历尽百代沧桑,度尽无数劫难,今天仍然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以德为本的儒家理念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异常注重“德”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将“德”提升到了本体的高度。如孔子曾说:“主忠信,徒义,崇德也。”(《颜渊》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篇)。”“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篇)。”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一方面,德指个体自我的品质、品德;另一方面,是个体对个体和群体的美德,这就从自我发展的狭窄面扩展到了整个人群和社会,即个人的德和国家的德是一致的。以德为本思想对于坚持德育首位、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探求以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在各学科尤其是在人文学科中,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有效实现各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使“为学生发展而教”真正落到实处。例如,语文教学中,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唐诗宋词名言警句等;历史学科中蕴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政治学科中处处体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这样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时结合传统文化,会增加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其现实性,激发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也能真正让学生做到“文道统一”。
2.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以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吸引力强形成了对人们具有深刻影响的舆论环境。就学校而言,通过通俗易懂、具体生动的电影、电视、文献读物等,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和《易中天品三国》等栏目;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定数量的反映历史题材的经典影视剧,如《汉武大帝》、《开国大典》等。可以有计划组织相关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四书五经”、中国古典名著等,事实证明,学生观看有关反映传统文化或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阅读传统文化读物,不仅能够拓宽知识面,增加自身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同时,建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建设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德育网站。可以通过文字、图象、声音和动画于一体,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抽象的理论与形象的感官刺激相结合,变枯燥为乐趣,使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地提升学生素质。
3.将传统文化寓于丰富的校园活动中
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不仅是靠知识的传播和认识就能获得,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和习惯逐步养成的。因此,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中,我们可以利用传统节庆日、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纪念日等举办主题鲜明、形式活泼、重在体验的活动。如孔子诞辰日举行尊师敬贤主题活动、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传统主题教育活动、重阳节开展敬老主题活动等。
学校还可以进行丰富完整的校园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寓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中,如可开展如诵读经典名著等、礼仪践行、乐音怡情等活动。学生既喜闻乐见又能广泛参与,既耳濡目染又潜移默化,通过深深体味浓郁的文化气息,最终使文化活动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在每个人的身上得到内化和升华。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构建学生的品德美,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培养学生的才能美,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铸造学生的行为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