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日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年初一日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年初一日记

大年初一日记范文1

辛觉和妈妈的关系并不好,她的成长史就是和妈妈的斗争史。小时候,母女俩斗争的焦点在学习;稍大点儿,矛盾直指自由。高二时,辛觉和妈妈“决裂”。

一日,她和小男友手拉手在大街上走,撞上邻居李阿姨。辛觉暗叫不妙,回到家,她鬼鬼祟祟走进房间,只见妈妈正举着撬开锁的日记本。

那天,辛觉身上被妈妈用衣架抽得青一道紫一道,母女间从此横下一条鸿沟。再后来,上大学、工作,辛觉前前后后谈了好几次恋爱,面对妈妈的刺探、监督均不理会。辛爸爸总结:母女俩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个倔,一对倔。

现在,辛觉和陈莽的事,妈妈就毫不知情。

这个春节,辛觉腊月廿九才赶到家。大年夜,一大家子团聚在一起。婶婶问:“有对象没?”辛觉敷衍地笑笑,不想继续这话题。怎么继续?不错,辛觉有陈莽,但陈莽不止有辛觉――他是另一个女人的丈夫。

吃完年夜饭,众人嗑瓜子、看春晚。怀孕的堂妹辛敏喋喋不休地讲自己怀孕以来的各种反应,什么无休止地干呕啦、忍不住地困啦、一度一点儿荤腥不能沾啦……辛觉听着听着出了神,她想起自己的月经起码3个月没来了。

大年初一,鞭炮声里,辛觉躲在卫生间。试纸上,两道杠显现,她无力地靠在洗衣机上。半小时后,她把试纸搓成一团捏在手心,拉开门出去,不料正撞在妈妈身上。辛觉往后一缩,手却不听使唤,纸团落在地上。只一眼,妈妈就明白了。妈妈愣在那儿许久,然后弯下腰,把纸团捡起来,佝偻着背缓缓走开。

只有妈妈

辛觉给陈莽发了短信,却没有回音,电话也不接。其实,从看到两道杠起,辛觉就知道一场身体的劫难在所难免――她不会把孩子生下来,但她需要陈莽的安慰。

陈莽终于回电话了,辛觉都为他累得慌,又要表示关心,又要拐弯抹角地问她怎么想,最后干脆说:“赶紧做掉,越快越好。”

真的脆弱来袭时,辛觉发现她需要妈妈。那天晚饭后,她默默帮妈妈收拾碗筷,擦洗灶台。冷不丁地,妈妈问:“多少天了?”“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你别问了。”妈妈把抹布一摔,再也没有说话。“他外派出国了,现在没法结婚,这孩子不能生下来。”许久,辛觉编了一个自己都不相信的故事。“明天就去医院。”妈妈斩钉截铁地说,“大了,伤身体。”

第二天,妈妈陪辛觉去了医院。清宫时,辛觉的脑子是清楚的,在手术的最后一刻,辛觉听到心中一个声音在低吟:“骨肉。”

孩子都是妈妈的骨肉

陈莽来过电话,辛觉很想和他说说孩子,但陈莽没给她时间,只说让她好好养身体,便匆匆收线。眼泪顿时糊满了辛觉的脸。

“哭什么哭!”妈妈这时推门进来,“小月子里哭,眼睛就废了!”辛觉忍不住,虚弱地爆发:“你不知道……那是我的骨肉啊!”“我怎么会不知道!”妈妈也哭了。

一言轰顶。辛觉看着这个两眼通红、头发毛糙的50多岁的女人,想起这些年她为自己操的心:是啊,她怎么会不知道,我就是她的骨肉。辛觉把头裹进被子里呜咽,长大后她还没这样无地自容过―困顿、狼狈、痛苦、羞愧。

回京后,辛觉就和陈莽分手了,以后她可以清清爽爽地活着了。

一日,辛觉打开冰箱,拿出保鲜膜裹好的一块鸡。临行前,妈妈把买来的几只土鸡一块块剁好,和装着冰的矿泉水瓶一起塞进大旅行袋,让她背回来。此时,手机响了一下,是妈妈给她发的短信:那天晚上在医院,我睡在你旁边,听你说疼,我就想,不管发生什么,只要你活着就行,什么我都能原谅。

大年初一日记范文2

善待继母,是孝顺父亲的另一种方式

记者(以下简称记):去年底您当选“演艺圈十大孝子”,实至名归。大家对您都非常熟悉,但对您父亲知之甚少,能否谈谈他老人家的情况?

关牧村(以下简称关):我父亲叫关绍甄,今年89岁了,一直生活在天津。他一生坎坷,一生传奇,曾当过军师长的副官。电影《兵临城下》中的“关副官”就是他。解放后,我父亲先在河南《平原日报》做编辑,后调入国家建工部担任高级公务员。后因历史原因,他整整20年被剥夺了工作权利,靠打零工、种菜、推板车养活我和哥哥、弟弟。我母亲李芳芗是地道的河南新乡人,1963年12月,我还不满10岁时,母亲因胃癌去世。当时我父亲39岁,他一个人将三个儿女拉扯成人,吃了很多苦。父亲给予我们的爱,是海洋,我回馈他的,只是小河流。尽管荣获“十大孝子”殊荣,但我做得还不够。

记:听说您父亲再婚是你亲自张罗的?

关:我父亲身高1.80米,身材挺拔魁梧,外表英俊帅气,很精神。我母亲去世后,很多亲友为他张罗婚事。可他担心儿女受继母的气,一直没同意,坚持单身整整19年。1981年,我28岁了,事业上也有了起色。当时我哥已成家,我弟也大了,我觉得该让父亲有自己的感情归宿了。在接受上海《文汇报》采访时,我公开为父亲征婚:“将来我们结婚的结婚,出嫁的出嫁,爸爸若有个伴共同生活,也算我们做儿女的一番孝心,爸爸没有不良嗜好,无论性格还是为人处世都很豁达……”没想到,文章刊发后,很多女性给我父亲写信,有的还主动登门找他。最终,在我的撮合下,他与天津公交系统的保健医生韩若兰阿姨组建了家庭,结束了凄苦的单身生活。

记:您和继母处得如何?

关:韩阿姨比我爸小17岁,有过一段破碎的婚姻,女儿随前夫生活。他们结婚时,我给他们买了一套带落地窗的三居室,还出资让他们去苏州、上海、香港旅游。韩阿姨时尚爱美,我定做演出服时经常顺带着给她做旗袍。韩阿姨生病,我给她请最好的医生。逢年过节我回天津娘家,会把韩阿姨的女儿也请过来,一大家子人围在一起包饺子、拉家常,气氛非常温馨。

我爱父亲,也把韩阿姨当亲生母亲对待。自从韩阿姨与我爸结婚后,我就把我的工资卡交给她保管,收入由她支配。刚开始韩阿姨还把家里每个月的开支记在本子上,交我过目。我诚恳地告诉她:“咱们是一家人,不用这么做。工资卡交给您,就是让您花钱随意。”韩阿姨觉得我贴心,也把我当女儿看待,我们之间的感情一直非常融洽。其实,善待继母也是孝顺父亲的一种方式。

记:生活中难免闹矛盾,当他们有了矛盾时,你出面调解吗?

关:当然啊!再婚家庭比正常家庭关系复杂,更容易产生矛盾。在我家,我父亲性格直爽,嗓门大,说话就像吵架;韩阿姨文静内敛,跟我父亲性格完全不同,加之饮食习惯的差异,俩人时不时会闹点小别扭。一般情况下我都是先批评父亲,我会说:“韩阿姨和您一起生活,是要您疼的,不是来受您气的。”接着,我列举韩阿姨的种种优点:善良、能干、大度,并要求我父亲向韩阿姨道歉。我这样一调解,韩阿姨就会消气,反过来又在我面前替我父亲说好话。

记:可以说,是您支撑了父亲和继母晚年的幸福,老两口对您是不是很依赖?

关:人老了,都依恋子女。我先生江泓也是个大孝子,睿智博学,很懂老人心理。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去天津看望父母。我们的到来是老两口的节日,他们提早几天就采购,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往往我离开天津不几天,父亲就感觉时间过去了很久,一次次在电话里问我什么时候去看他。我工作忙,经常要出去演出、参加公益慈善活动,有时一个月也抽不出时间回天津。江泓便将父亲和继母接到北京小住。我们家的一日三餐都会以老人的饮食喜好为主,作息时间也跟随他们相应调整。老两口在北京生活得非常舒心,把我们那儿当成了另一个家。

把父亲当孩子呵护,是孝顺的最高境界

记:老人生活舒心,身体自然好。您父亲身板一定很硬朗吧?

关:是啊,虽年近九旬,但我父亲红光满面,精神饱满,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小十来岁。他除了有时血压偏高,没有其他常见的老年病。人老了,要多活动筋骨。为了让父亲每天有一定的运动量,我给父亲订了几份他喜欢看的老年报刊,还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天早上父亲起床后,在自己身上拍打拍打,就骑着自行车出门取报。父亲每天都会去买菜,我提醒他尽量步行;赶上天气不好,他也是根据我的建议,挤公交车去菜市场。

高血压容易引发老年痴呆症,为了锻炼父亲的思维能力,我经常陪他一起做填字游戏,给他出脑筋急转弯试题。有时我还别出心裁地考他的计算能力:“爸,我买了23斤核桃,每斤28.4元,您帮我算算一共要花多少钱?”父亲掰着手指头一五一十地算,答对了,我就奖励他一颗猕猴桃或一瓶降血压的橄榄油。

记:您的孝顺方式与众不同,值得借鉴。现在很多子女也很孝顺,但父母不领情,你有这方面的烦恼吗?

关:很长一段时间,我也不理解父亲。特别是父亲过完86岁生日之后,越来越像个孩子,让我捉摸不透。我儿子龙龙在澳大利亚留学,父亲想外孙,数次打听他什么时候回国。我告诉他不下10遍,但他就是记不住,想起来了就问。我稍微表现出不耐烦,他就跟我急。还有,我家离公园不远,我父亲在北京的时候,每天都要去公园四五趟。有时离吃饭只差半个小时,他也要跑出去,一家人只得围着餐桌等他。我大哥关牧原在美国洛杉矶定居,经营一家中餐厅,为了方便与父亲团聚,他专门在北京买了一套房。有时过年大哥不能回国与父亲团聚,我父亲就在我耳边絮叨,说大儿子跟他感情越来越淡,不惦记他。我安慰他:“大哥重情重义,他都60多岁了,还要打理生意,哪能想回国就回国?”我父亲明白自己错怪了大儿子,可下次见到我,又会重复同样的牢骚。人老了,越来越像孩子。做儿女的只能调整心态,调整与父母的相处方式。我觉得,孝顺父母也要懂得智慧和策略。

记:这么说,您是将老父亲当孩子呵护?

关:是啊,可以这样说。我也曾经觉得父亲有些任性,像孩子一样率性而为,多次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要求他改变自己,可他依然如故。我忍不住对江泓说:“爸也不知怎么了,越老越不可理喻。以前他体谅晚辈,现在有些挑剔,说话做事由着性子来。”江泓曾担任团中央部长多年,看问题非常透彻,他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个80岁的老人,看见一只麻雀落在窗台上,问受过高等教育的儿子:“这是什么鸟?”儿子告诉他:“麻雀。”麻雀第二次、第三次飞来时,老人又问同样的问题,儿子都耐着性子回答。当老人问第10遍时,儿子终于火了:“爸,那是麻雀,您怎么越老越糊涂?智商还不如幼儿园里的孩子。”老人默默走进卧室,拿出一个日记本摆在了儿子面前。儿子细细翻阅,上面有这样的记载:5岁的儿子指着窗台上一只鸟,问我是什么。我告诉他是麻雀。此后几天里,麻雀飞来一次,儿子问一次,一共问了23遍。儿子每问一次,我都微笑着回答一遍,并亲吻他的额头……合上日记本时,儿子泪流满面。

我洞悉了丈夫的用意。原来,暮年的父亲就像一个任性顽皮、随心所欲的孩子;父母老了,子女孝顺他们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他们当孩子一样疼爱,像哄小孩一样哄他们开心,对他们多一些耐心和宽容。

记:能否具体谈谈您将父亲当孩子呵护的生活细节?

关:父亲牙齿脱落残缺,吃顿饭要花一个小时,连核桃酥都咬不动,生活质量大打折扣。2010年10月,我陪父亲到天津一家牙科医院,打算给他配一口假牙。父亲一听要花很多钱,起身拉着我就往外走,边走边说:“我都快90岁了,还能活几年,花这钱干吗?”我开导父亲:“爸,您哪怕活一天,也不能降低生活质量。”父亲非常倔,我只好尊重他的意见。

半个月后,我哄父亲:“我有个朋友是牙科医生,给您配一口假牙只要3000元。”父亲点点头:“这还差不多。”然后随我去医院镶了一口牙。只是他不知道,那口牙我花了好几万元。

父亲最看重逢年过节一家人的团聚,我极力满足父亲这一心愿。每逢端午、中秋、春节等重要传统节日,父亲就会跟我“撒娇”:“你是家庭的轴心,得把哥哥弟弟给我聚拢在一起。”我便给远在洛杉矶的大哥打电话,说服他赶过来;我和丈夫则和弟弟一家,从北京赶到天津,满足父亲与亲人团聚的愿望。正是有了这份亲情的滋润,父亲才那么健康、年轻。

送别继母,让父亲重归快乐生活

记:您这样宠父亲,继母嫉妒吧?

关:我同样也宠继母。韩阿姨的女儿结婚,我像对亲妹妹一样为她置办嫁妆;她生孩子时我及时送上贺礼。韩阿姨的前夫突发心脏病去世时,我陪她去医院太平间瞻仰遗容,并到天津北仓为老人送别。

2011年11月,韩阿姨顽固性心脏病发作,我第一时间赶了过去,送她去医院。韩阿姨的女儿很懂事,要负担一部分医药费,我不让,我告诉她:“我是姐姐,家庭条件相对比你好,阿姨的一应费用都由我承担。”我虽与继母无血缘关系,但她与我父亲风风雨雨30年,我早已在心里把她当成了亲生母亲。我让她住单人病房,为她请了最权威的主治医生,并一直在医院陪伴她。

记:您既要照顾继母,又要安慰父亲,那段日子格外艰难吧?

关:是啊。韩阿姨晚年生活幸福,非常留恋人生,惧怕死神的到来。我和她女儿一起给她熬米粥,在病房里插鲜花,陪她说宽心话,缓解她的紧张情绪。

继母病倒了,父亲痛苦不堪,守在病床边一直落泪,整整两天两夜没合眼。我安慰父亲:“爸,韩阿姨发病不是一次了,每回不都挺过来了?您在这里流泪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重她的心理负担。您还是回家休息吧!”父亲很固执:“我不放心,回家心更乱。”我只好随他。那段日子我的工作基本停止了,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直到2012年1月,韩阿姨的心脏功能开始衰竭,她意识到属于自己的时光不多了,流着泪对我说:“牧村,我和你爸一起生活时,你都快30岁了,我没为你操过心,一进门就享受你的孝心,受之有愧呀!”我安慰她:“我们是一家人,别说两家话。您和我爸感情那么深,我对您再好都不为过。”我问韩阿姨有什么心愿。她说,一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女儿,二是想拍一张全家福。我握住她的手向她承诺:“这两个心愿,我都会帮您实现。您的女儿就是我的亲妹妹,以后我会一如既往地把她当亲人;她遇到什么困难,我不会不管。”

2012年1月22日,是除夕,我把韩阿姨从医院接回家,并把哥哥、弟弟,以及韩阿姨女儿一家召集到一起,十多口人吃了顿团圆饭。大年初一,我亲自给韩阿姨化好妆,为她换上鲜艳喜庆的衣服,一家人一起拍了全家福。

尽管我付出了巨大努力,医院也对韩阿姨进行了全力抢救,但遗憾的是,韩阿姨还是在3月19日离开了我们,终年只有70岁。

记:您父亲很受打击吧?

关:继母去世后,我父亲整整半个月没迈出家门一步,每天只喝一碗米粥,也没心思收拾自己,白发乱糟糟的,胡子也不刮,明显苍老了。而他的房间里,所有的摆设仍跟继母生前一模一样,她的拖鞋、围巾、绒线帽,被父亲清洗得干干净净,挂在原位。父亲沉浸在悲痛中,再这样下去身体肯定会垮掉。我很担心,带着江泓和儿子一起去天津看望他。我帮父亲洗了头,刮了胡子,把他收拾得清清爽爽。江泓练书法数十年,写得一手好字,送给父亲一套文房四宝和字帖,说:“爸,您平时没事练练字,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修身养性。”说完,研好磨,铺开宣纸一笔一画地教父亲学颜体。这一招,还真的转移了父亲的注意力。晚上,我儿子与姥爷睡一张床,哄他开心:“姥爷,您一定要活到100岁,看到我结婚生子,享受四世同堂的幸福。”父亲的情绪渐渐有所好转。可我担心,我们走后父亲会睹物思人,再次陷入对老伴的痛苦思念中,因为家里到处弥漫着继母的气息。经过商量,我和江泓决定给父亲换个生活环境,让他搬到市郊去住。于是,2012年4月,我们出资在天津东郊给我父亲买了一座四合院。那里远离市区,空气清新,父亲入住后心情明显好转,在院子里种菜养鸡,每天都会在菜园子里忙活半天。蔬菜丰收时,父亲吃不完,就送给左邻右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