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山水的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山水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山水的诗

描写山水的诗范文1

摘 要:谢朓是南朝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以擅长描写山水景物诗而闻名,他的山水诗上承灵运,下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这些诗歌在写景上运用多种手法,使景物呈现出丰富的画面感。

关键词:谢朓;山水景物诗;山水田园诗

一、谢朓诗歌的写景

谢朓是南朝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以擅长描写山水景物诗而闻名,他的山水诗上承灵运,下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这些诗歌在写景上运用多种手法,使景物呈现出丰富的画面感。

(一)精心结构景物

谢朓诗歌描摹的景物往往都很多,但读来并不觉得杂乱繁琐。这源于作者善于精心结构景物,使景物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在写景时,其视点不断迁移,或远近变化,或上下迁移,或随时间而流动,从而使景物不再局限于一个平面上,而是呈现出空间感,生动立体。如他的《观朝雨》,首句“朔风吹飞雨,潇条江上来”由远及近,给人一种雨丝随风扑面而来的清晰之感,而整首诗的境界也随之显得开朗扩大。后面“既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空濛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则主要从近处细观了雨之形态,《宣城郡内登望》描绘了“登望”时的所见所感,“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写出了对远眺所见的整体印象——平楚正苍然。楚,丛木也。登高望远,见木杪如平地,故云平楚。“正苍然”则写出了草木之色。“平楚正苍然”属于远眺俯瞰式地观察,属于第一印象式的直觉,同时也营造出了一个浩远阔大的境界。后面所描述的山、溪之貌则属于远眺之后的细观。在细观中,作者的视线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威纡至遥甸”视线为横向,而“巉嵒带远天”视线则为纵向。远近结合,纵横交错,使景物的空间性、立体性更强,从而让诗歌的画面性更强。

(二)巧妙运用动词

谢朓在写景时,不仅仅只是静态地摩形,更注重从动词的运用上赋予景物一种飞动感。从而使诗歌显得生气灵动。其《出下馆》“红莲摇弱荇,丹藤绕新竹”,“摇”与“绕”的运用,使红莲、丹藤的形态得到了更准确完美的体现,而且突出了它们的生命感,它们不再是静态一物,而有了生命,有了灵魂,仿佛从静态的文字中飞动了起来。又如其《游冬田》“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阡阡”、“漠漠”巧用叠字,音韵舒徐,读者在朗读时也仿佛看到炊烟缓缓上升布散之貌。下面两句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鱼儿游过,荷叶翻动飞舞;鸟儿飞散,花瓣散漫缤纷。双动词的运用,瞬间使荷塘花鸟鲜活了起来。再如《曲池之水》“芙蕖舞轻带”,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芙蕖的轻盈曼妙瞬间得以体现。中国艺术讲究的是“气韵生动”,所谓“气韵生动”,则主要是对作品的内在神韵与灵魂的追求。而谢朓诗歌中的“神”,除了来自诗句中所透出的真切情意,其景物描写中的动词,也对传神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三)清晰秀雅的风格

谢朓笔下大都是比较清晰秀丽的风景,再加上作者清晰流丽的语言,这就使得谢朓的山水诗显得清丽秀雅。比如说他《出下馆》一诗“麦候始清和,凉雨销炎。红莲摇弱荇,丹藤绕新竹。”一幅清朗恬淡的初夏图即在眼前。《直中书省》“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明艳动人。《移病还园示亲属》一诗,“停琴伫凉月,灭烛听归鸿。凉蒹乘暮晰,秋华临夜空。”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幅清凉秀雅的秋夜美景图。《春思》“兰色望已同,萍际转如一。巢燕声上下,黄鸟弄俦匹。”人们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秀美明丽,春意盎然的画面。

二、审美空间的拓展——谢朓诗歌诗境构造的一个方面

山水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里写到“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在这一方面,谢灵运是代表人物。大榭喜欢将自己游玩所见的山水风景一一描绘下来,细致描绘一草一石的形态,确实可以说是“极貌以写物”,但是时候往往生硬说理,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造成了一种割裂感。

谢朓在描摹山水方面吸收了灵运的优长,并且更注意情景的自然交融,更注重诗境的创造。如《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首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既写到了眼前之景,奔涌不息的江河兴起了作者的悲情,他的悲愁也如同滔滔江水一般不能停止。因着首句点出的“悲未央”,后面的景物描绘,便自然浸透了作者浓浓的情绪“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不仅写出了秋天的清寒,这一幅清冷的秋景也烘托出了作者内心的悲愁苦闷。又如《怀故人》一诗“清风动簾夜,孤月照窗时”淡淡的孤独落寞之情弥漫在这静寂的耿月夜里,诗人的思念,唯有这一轮明月,唯有这徐徐清风懂得。

谢朓诗歌情景交融的非常紧密,总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不是最后套上几句抒情或说理的话。所以我们读谢朓的诗歌,便自觉有一种意境。那么,境是怎样构造的呢?或者说,其情景是如何得到紧密交合的?在某一方面,这源于其对审美空间的拓展。

谢朓诗歌情景的自然交融往往在一种深远阔大的审美空间中得以表现,诗人的感情在这里尽情驰骋,诗歌的内蕴得以丰富,而不再仅仅停留在摹山范水的层面上。谢朓诗歌含蕴的深厚、境界的圆融完满,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其拓展出的这种高远浩淼的空间。那么,这种审美空间是如何形成的呢?登望便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谢朓的很多诗歌都与登望相关,即使不是写登望的,也经常出现“望”等字眼,与景物拉开一定的距离。空间的扩展不仅更利于画面感、美感的产生,也利于兴起诗人的各种情感,激发诗人的艺术想象。这正如陆机的《文赋》所说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又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说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我们举他的《宣城郡内登望》为例“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诗人登高,极目远眺,草木苍苍,树梢齐平,犹如平地,青山秀拔,绿水长流,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对比于大自然的壮美,诗人自然感叹自身的渺小,漂泊无依的孤独感,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悲戚感,想找到自己精神皈依的迫切感,这些感受便纷纷涌上心头,构成了这首诗的丰富内涵。山水景物不再仅仅是山水景物,它还成了诗人感情的载体,景中弥漫着浓浓的情,它们完美和谐地交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两句,所以读来便自有象外之音,味外之旨,便自然活跃着生命的律动,有一种境界,一种韵味。总之,这种辽阔高远的审美空间,不仅有利于拉开赏景的心理距离,更好地捕捉景物的美感,避免“只缘生在此山中”的局限性,而且有利于兴起诗人的各种情感,使情景在一个包孕无尽的空间里结合交融,同时这种空间又留下了无数的“空白点”,读来感觉有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钟嵘曾这样评价过谢朓的诗歌“善自发篇端,而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善发端与意锐大家都比较赞同,像后人对“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样的诗句不知留下过多少赞叹。而对于“末篇多踬”这种观点,历来都有不同的意见。谢朓诗歌在末篇喜欢抒发一些隐逸之情,有人认为有些重复累赘,但是这种结句要看和具体的诗境的结合是否紧密自然。虽然谢朓的有些结句确实不太好,但是大多数或直抒胸臆,或运用典故,还是能使情景水融,和整首诗构成圆融悠远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相当多的回味空间的。(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南朝齐)谢朓著,曹融南,注,谢宣城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描写山水的诗范文2

王维和孟浩然在盛唐山水诗坛享有盛名,世称“王孟”。在山水诗创作上,有许多令人惊异的相同之处。

首先,两者都具有风格清新淡雅,意境空灵悠远的特点,而且多运用白描手法,情趣昂然。王维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淡雅,追求意境美。如王维的《山中》诗:“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在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并且寄寓着一种醇雅的情趣。而孟浩然的代表作《秋登万山寄张五》更是写得景致清、意境清、心境清,“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诗人登高远眺,心旷神怡:心随飞鸟远去,游兴倍增;时见渡头归客,闲适淡泊;天边树如荠采,江畔舟如弯月……白描写法,情趣盎然,同时,也流露出诗人的心境是何等悠闲、旷达和淡泊!有时,即便是一首小诗,意境也很清新。如《春晓》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全诗小巧玲珑,恬淡闲适,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其次,描写田园生活,风格闲适恬淡,流露出对农家生活的关切之情。在王维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中,都流露出对农家生活的关切,实属难能可贵。先看王维的《新晴野望》诗“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全诗以写景为主,生动地描绘出了大自然的美景:原野清朗、白水清流、碧峰静立……但结句(尾联)流露出诗人对农家的关切之情。再看孟浩然的《田家元日》诗“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强以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夫,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孟浩然一生没有入过仕途,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大半生生活在农村,尽管诗人未必参加过社会劳动,缺乏劳动生活的体验,诗作中也缺乏陶渊明诗作中的那种理想境界,但因为具有“无禄尚忧农”的情怀,与田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因而诗中感情真挚,意蕴醇厚。

而两位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也有不同点。

首先,从内容上看,他们在描写山水田园的同时,都能反映各自的其它生活内容。但比较而言,王维的诗更为广阔,孟浩然的诗则更为集中。与王维相比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但内容没有王维的丰富。他的诗主要集中在山水、田园、咏怀、酬赠等方面。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则以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为主要描写对象,诗风清新,诗中有画,这主要是因为王维是南宗画派的宗师,其山水田园诗追求音律美和气韵美,孟浩然则不如。王维不仅工诗画,而且善音乐。“性闲音律,妙能琵琶”。因此,诗人既能把音乐中的节奏美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对自然景物的声响的感受也特别敏锐,其山水诗中常常流淌着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山居即事》中“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两句,用含蓄而有韵致的笔调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和音响;《过积香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则声与色相映,渲染了深山丛林的幽邃和僻静。

其次,从题材上看,由于人生经历、性格修养等方面的原因,王维的诗歌相对于孟诗而言题材更广泛,孟诗远没有王诗的题材丰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蕴涵着一种深长的佛理禅趣,孟浩然的诗则禅趣全无。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社会风气的感染以及社会现实的刺激与个人思想的蜕变。尤其晚年连遭不幸之后,皈依佛门,“以诵禅为事”,王维诗中“处处都流露一种禅趣”。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诗境与禅境之间形成了一个契合点,两两相通:《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书事》中的“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两句和《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禅意深远,给人以恬淡平和的绵绵遐想。但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禅意的幽远、恬淡、宁静,决非死寂、枯槁、浮躁,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王维所追求的禅境,是和污浊的社会现实、黑暗的政治环境相对立的,并非都是心灵空虚幻灭的反映。在幽静恬淡的造境中,往往可以发现一个高洁的形象——诗人的自我写照:冷中有热,静中有动。

描写山水的诗范文3

孟浩然在盛唐诗人中可算是一个前辈。李白称他“孟夫子”,说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可见他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高人、隐士。他的山水诗较多地带有隐士的恬淡与孤清。闻一多先生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他的代表作《宿建德江》整个儿地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寂寞与哀愁之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写山水诗不堆砌词藻,语言自然,意境高远。孟浩然似乎不是在作诗,他的诗不过是情绪的自然流露,不须有意地加以安排,便自然而然地发为吟咏了。

孟浩然平生漫游的地方很多,巴蜀、吴越、湖南、江西和关中,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心情随着山水的变化而变化,有时也能写出相当豪放的诗句。他最著名的一首诗《临洞庭》对洞庭湖的描写,雄浑磅礴,颇有盛唐气象,前四句曰:“八月潮水平,涵虚浑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王维是孟浩然的好朋友,也和孟浩然一样以山水诗见长。不过他的政治诗、边塞诗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也相当精彩。他不仅是诗人,又是画家、音乐家,在书法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广泛的艺术修养,对于他的诗歌艺术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坡《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主要是指王维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而言。王维的山水诗不是错彩镂金,雕字琢句,而是力求勾勒一幅画面,表现一种意境,给人以总体的印象和感受。在他笔下,山水不是被肢解的,不是一个个细部的描摹,而是浑然一体的气象。诗人用这种方法唤起读者类似的体验,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从大处落笔,把汉江给予自己的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写了出来。写山色,甚至不写它是青是紫,是浓是淡,只说它若有若无。真像一幅水墨画,把南国水乡空气的湿润和光线的柔和表现得恰到好处。

《终南山》是王维的山水诗中另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前六句写终南山的高大雄伟,最后两句撇开山写人,用人衬托山,更显出山的崇峻与广袤。《山中》极其富有情趣:“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早行山中,忽然觉得衣裳湿了。以为下雨了,细看原来无雨,只有那不可近察的山岚依稀在目。它翠得太嫩了,太润了,仿佛沾湿了自己的衣裳。一首小诗只二十个字抵得上一幅秋山早行图。

如果说王维的山水诗是以情韵见长,那么李白的山水诗就是以气势取胜。李白一生游历了无数的名山大川,足迹几乎遍及中国。他的山水诗充分地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生活的厌弃,让人感到一种冲决束缚、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热情。“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李白的气魄就是这样豪放!《蜀道难》先借神话传说叙述蜀道的历史,继而描写沿途风光,现出一幅又一幅奇险的画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三次出现,读之回肠荡气。诗的内容虽然是写蜀道的艰难,但使人读后感情激昂,想去迎接和征服这大自然的艰险。晚唐诗人皮日休说李白的诗“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刘枣强碑文》)《蜀道难》尤其有这种强烈的艺术效果。

读李白的山水诗,我们常常会感到李白是大自然的主人,至少也和大自然具有同等的力量。李白因为有这样的气慨,所以描写山水时才会有一些出人意想之外的豪语。如《登太白峰》中间的几句:“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他想象太白金星和他谈话,为他打开天门,放他飞出云层,直到月亮的旁边。

李白的山水诗,论意境恐怕是最壮阔的。似乎他的视野比别人远,他的胸怀比别人宽,因而他的笔墨也比别人雄健有力。他的诗最能让人感到祖国山川的壮美,也最能开阔人的心胸。他的《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受到包括儿童在内的所有读者的喜爱,绝不是偶然的。又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像这样宽阔的画面,这样明快的色调,这样雄伟的气象,在别人的诗里是不多见的。

杜甫也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诗人,他的山水诗的数量十分可观。他早年的《望岳》既写出了泰山的雄姿,也抒发了自己宏伟的抱负,纯然是盛唐之音。他的山水诗以入蜀途中和飘泊西南期间所写者居多,这些诗沉郁顿挫,往往笼罩着一层阴郁凄凉的色彩和沉重悲怆的气氛。祖国的一山一水都随时勾起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和个人迟暮飘零之感。如《白帝》:“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又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这两首诗都写长江秋晚,高江、急峡、古木、苍藤、猿啸、鸟飞回,这些富于启示性的意象集中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在战乱年代从祖国山水中所感受到的忧愤与酸辛。

除以上四家之外,盛唐还有不少优秀的山水诗。如王涣之的《登鹳雀楼》、崔颢的《行经华阴》、李颀的《少室雪晴送王宇》、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等等,都各有独到之处。

盛唐诗歌的繁荣,虽不以山水诗为其标志,但山水诗的高度成就的确为盛唐诗坛增添了许多光彩。

描写山水的诗范文4

1、王维擅长描写田园的诗歌;

2、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与孟浩然并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而王维集中最不足取的是那些歌功颂德的应制诗、阿谀奉承的唱和诗和直接宣扬佛理的作品,它们的内

(来源:文章屋网 )

描写山水的诗范文5

关键词:诗歌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是学生未来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歌的考查又是近几年高考语文的热门考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提高高中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已经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笔者对此浅谈如下几点:

一、高中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现状

1、鉴赏时不能做到知人论世。

这是学生在鉴赏古典诗歌时所犯的通病。因为不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不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不了解诗人创作诗歌时的心理因素,因而导致学生在鉴赏时找不到突破口,粗读一遍,主要信息把握不准,出现了鉴赏错位,甚至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因此,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要尽力做到知人论世,要明确作者生活的时代,尽力把作者的身世同诗歌内容联系起来,尤其是反映和塑造自我形象的诗歌,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鉴赏时不善于联系诗歌全貌,单纯的就诗论诗。

好多学生在鉴赏时往往顾此失彼,顾了题目,忘了作者;顾了作者,忘了全诗。因此,在鉴赏时尽力做到“眼中有题目,眼中有诗,心中有人。”只有这样全面联系,广泛联想,结合题目要求做答才能有的放矢。要顾及到诗歌的每一个部分,甚至题目中的注释有时也会有一些相关的提示信息,这些都不应该忽视或者视而不见。

3、鉴赏时不善于抓关键词语尤其是诗眼、词眼。

一首诗歌总有一些蕴含着关键信息的词语。这些关键词语往往是古典诗词的诗眼词眼。惯常的现象是学生在鉴赏时对这些关键的词语即诗眼、词眼视而不见,或者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这是鉴赏诗歌的一个大忌。因为这些诗眼和词眼、曲眼,往往是作者在诗歌中阐发的理、抒发的情,往往是诗歌中情与理的载体。有些还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有些甚至是全诗的抒情线索。因此,提请同学们注意,一定要抓准找好这些关键的诗眼词眼。这样,我们在鉴赏时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了。

4、鉴赏时不重视发挥想象力,单纯凭借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进行解读。

好多优秀的诗歌是文情兼美的,是情景交融的好诗歌。诗歌中的情、诗歌中的景甚或诗歌中的意境等的再现,无不是经过鉴赏者的思维再加工再创造的结果,也是创造性思维在鉴赏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鉴赏时,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入到作者苦心经营的艺术境界中去,才能体会到作者融入景物之中的那份浓情。

5、充分发挥联想能力

在倡导学生在鉴赏古典诗歌中发挥想象的同时,我们还要恰如其分的使用联想能力。考生可以纵向联想,也可以横向联想,可以联想到诗内,也可以联想到诗外,也可以联想到同一个诗人的不同诗歌,也可以联想到不同诗人的同一题材的诗歌,等等,不一而足。凡是能够联想到的就尽量拓宽思维去想,万万不可受思维的拘束而不敢想象。联想得好,联想丰富,可以给你灵感,可以给人一种豁达开朗的感觉,可以给你灵感的启迪。联想同样能够给你的诗歌鉴赏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

二、提高高中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策略

1、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把握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3、把握表现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描写山水的诗范文6

关键词:山水诗;美;意境

王维是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诗工笔精细更胜谢灵运、谢朓,一首诗仿若一幅美轮美奂的泼墨山水画,美的动人心魄。他又善以禅趣入诗中,使诗不仅仅为诗,更上了一重让人妙想入神的境界,形神兼备。脱俗、淡远的风格一直备受历朝历代诗人追捧。王维凭借着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寓禅于诗”在诗坛独树一帜。苏轼曾这样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史鉴类编》则将王维的诗称为“有声画”,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

一、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王维善在诗中融入禅意,意境清静而淡远。他不是把自己融入到山水自然中去,而是更上一层,超然物外。以一颗澄净无杂的心体察、默想,把花草的气息、泉水的叮咚、高山的静默都流于笔下,使其诗流动自然,一改不少山水诗的呆板和死寂。王维是史上第一个完成了将谢灵运的山水诗传统和陶渊明的田园诗传统的融为一体并发扬的诗人。山水田园是他的感情寄托,青山绿水、一花一木都莫不含着他悠远的情。该怎么形容他诗歌的语言呢?丰缛而不华靡,精美而不雕饰,明净而不浅露,自然而不拙直,染得陶渊明诗语言的“清腴”,却更有色泽和光彩。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不得不说这首诗诗人的境界让人折服。在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诗人心中涌动着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假雕饰的纯美诗境。

二、王维山水诗的画卷感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一副明净悠远让人心驰神往的水墨画卷。外景的事物承载着诗人的闲适心情,将个性与自然完美的结合。在《鸟鸣涧》一诗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刻画了一副极幽静的春山月夜图景。人闲桂花落,一个“闲”字并不是说明周围没有纷扰,而是诗人内心闲静的充分体现。由于“山静”,所以人静,而人静又缘于心静,因心境空明,诗人能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觉察到桂花的坠落,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形成极富山水田园层次感的视觉景象。人的心在“春山”里,相互契合,相互作用。而诗中的花落,鸟鸣,月出这些动态的表现则是反衬春山的静。以动衬静,使“鸟鸣山更幽”的效果更为显著。这是一首典型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作,美的极致而脱俗。

三、王维的音乐家气息

王维其实就如音乐家一样,可以以其气质入诗,这也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王维有诗人的一颗玲珑剔透的心,有画家独具一格的慧眼,亦有一双东西世间之声的耳。他置身自然之中,体味着自然界美妙的无处不在的声音。落花的声音,鸟儿的蹄唱,虫儿的鸣叫,以及深山中若隐若现的古钟声。诗中流淌着这些大自然平凡却悦耳的声响。他总是能最准确的对其进行捕捉,并用自己的笔静静描绘。所以我们今时今日读他的诗觉得极具魅力。唐人殷潘在称王维诗歌"着壁成绘"的同时,又称其"在泉为珠" 《史鉴类编》将王维的诗又称为:"有声画",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 "这些都注意到了王维已经将声音巧妙的融入了自己的诗歌中去。唐代是妄为生活的年代,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音乐较为鼎盛的一个时期。音乐使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同时也带给了诗人们新的创作灵感。如大诗人白居易,韩愈,李贺等,都有作品摹写观乐时的音乐声响:或描写音品,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或模拟情状,如"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或用不同角度描绘声音,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等等,不胜枚举。不过,王维没有一首诗是直接描述声乐的。那为什么我们又说王维擅长以音乐家气质入诗呢?昔伯牙鼓琴,其高山流水之志,正与王维诗歌的声情气韵相合。所不同的只是,感动王维的则纯来自于大自然。王维在诗中传达的,完全是大自然的音响在他心弦上的鸣奏。

所以,王维的作品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音乐声响,但是今时今日,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诗中欣赏到深山林中空灵之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可以欣赏到他的无人之境却耳中有钟声的意境“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传统的乐论认为:"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音乐的美不是人赋予的,而是它本身就很美。音乐为什么这么美,是因为他们能传达自然的声音,尤当音乐能应天地之节,表达先于人而存在的"天 籁"时,这种乐声就是"及天地至和之音",是音乐中最美的声音。而王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做得相当漂亮。

四、总结

王维诗中的美不仅仅是其中的禅意,不仅是他画卷一般的描述,也不仅是他以音乐家的气质诠释着自己的诗歌。是王维独特成就了他,也成就了中国山水田园诗歌一派。王维已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形成的诗风成为了中国山水田园诗派的标志。在宋代以后更是发展成为了人们公认的文学标准,对以后的历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都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