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民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俗民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俗民风范文1

壮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壮族的建筑、服饰、节日还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显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善良。

先看看壮族人民的建筑吧!他们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壮族人民喜爱大自然,喜欢与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灵一起生活。壮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头搭建而成的。一楼是养生出的,二楼以上住人。

壮族人民的服饰是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虽然壮族男子的服饰和汉族男子的服饰差不多,但壮族女子服饰和汉族女子的服饰相比就是天壤之别了。壮族人民勤劳善良,特别是女子。在壮族女子缝织衣服时同时也会绣上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鸟兽;有鲜花;还有许多具有没号予以的图案……壮族女子的服饰上除了精致的图案外还会有各种缤纷的色彩。他们的头饰也很精美别致,也有许许多多雕刻上去的图案。壮族女子整套服饰上的色彩混起来都比彩虹没美呢!

壮族有一个最著名的节日,那就是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歌墟节”,在“歌墟节”那天,每个村子都会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村口,几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接受他们的挑战。挑战什么呢?当人事唱山歌啦。台上的人唱山歌的时候,台下的人也会跟着唱两句给自己村里人助威。这些比赛时为了增进各个村子之间的友情,这也验证了那句话:“友情第一,比赛第二”。这也是壮族人民的品质之一。壮族人民为什么可以吧山歌唱得那么好呢?请接着听我介绍。

其实,在生活中,壮族人民也在一边唱山歌。在壮乡,壮族人民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即兴创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说,壮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经能够达到一个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里,可以听见他们的歌声,在两个山头间也可以听到,甚至在他们自己家里有时候也会听到他们用山歌对话。壮乡人民凭着心情也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那歌声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听到了,也会用山歌与他交谈。

壮族真是一个豁达乐观,勤劳善良的民族啊!

民俗民风范文2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民俗民风范文3

关键词:东阳村;民风;民俗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152-02

一、东阳村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风民俗

自明初御史陈道潜来此定居开始,逐渐形成群落,村里的明清民居建筑群是莆田现存的科举文化“活化石”,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当地科举文化发达的历史。在村里的陈氏祠堂,墙上悬挂着历代进士名录。村老体协负责人陈庆育说,明清两朝中,东阳村先后出了11名进士、28名举人、14名贡生。出过“三世五进士”,还出过“祖孙、父子、兄弟、叔侄”进士,官宦人家多了,村落士大夫宅第鳞次栉比,比较有代表性的民居为御史第、德基祠等。“不读书不是东阳人!”陈庆育说,遗留在村里的一座古时学堂,至今墙上还有一块明嘉靖六年(1527年)丁亥正月立的陈俨庭训石碑,激励着后世子孙勤奋刻苦读书。在创建“文化莆田”座谈会上,就有艺术家提出,“其实莆田文化的魅力并不是只有妈祖文化,更多的来自进士文化。”

东阳村有着良好的读书习俗,“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实写照。他们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现状,只有读书才能脱贫,只有读书才会有希望,只有读书才能让自己抬起头向往明天。不论多么贫穷,多么困难,他们的首要任务都是让村的孩子读好书,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东阳村,也为了社会。

他们也有着不一样的遭遇,因此有着不一样的习俗不一样的春节。东阳村初四过大年,做大岁。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出烧杀掠抢。兴化府城(今莆田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直到抗倭英雄戚继光兵到,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做岁。

后来,为纪念莆田这一段悲惨的日子,莆田民间和以往一样,于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夜“做岁”,时间拖得太长。于是,莆田民间约定将农历二月初四“做岁”,改为正月初四“做岁”(围炉),因农历二月农事正忙,若在二月初二才“做岁”并将年三十晚上改为“做小岁”,正月初四晚上称为“做大岁”。同时将二月初二日约定为正月初二日,作为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俗称探亡日。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

东阳村的元宵节在正月十一,元宵节当天村里热闹非凡,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象征着团圆。每年的八月十五,东阳村人会请客到家里,一起聊聊家常。

明清时期倭寇经常来袭,东阳村人挑选一批村民队员习武抗倭,但是老百姓习武后,经过训练的团练队员由于缺少实战的经验,在海寇入侵时往往胆怯而不太敢与之对抗。为了锻炼实战的技巧和胆量,把竹篾围成圆门形用火烧燃起让村民跃过来训练胆量,这样队员在快速的穿越中消除了惧战的心理障碍,后海寇来犯时,队员都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敌阵厮杀,终于一次次地击退海寇,保护了家乡的安宁和父老乡亲的福祉。这种训练方法演变成村民的习俗一代代地流传下来,就形成了“过火门”的习俗。后来每年的正月十五晚,村里人都要“过火门”。

莆田祭扫有“清明前、冬至后”的习俗,莆田冬至扫墓习俗源自唐宋。在唐、宋时期,冬至这一天就是传统的祭天祭祀祖的日子,传说皇帝还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现在这项古老习俗已不多见。只有在莆田、海南、潮汕以及上海、南昌等城市还一直延续此习俗。福清和泉港的部分乡镇也有此风俗。现在的东阳村也延续着这样的习俗,他们都在冬至扫墓。

春节期间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但是东阳村人除了贴春联,还会在门口贴上“镜同春,自求多福”八个字。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专门有一首诗夸颂周文王秉承了上天的意志,灭掉殷商。文王不只荣宗耀祖,使子孙百世做天子诸侯。他的子孙要以文王的德行作为榜样,以商纣作为借鉴,要经常自我反省,勤修贤德,发奋图强,自求多福。而东阳村人也是相信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幸福。

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先民就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村落房屋,考古发现的绝大多数房屋都是大门朝南。到了商周时期,测量方向是选择环境的先行步骤,《诗・公刘》云:即景乃冈,相其阴阳。后来,汉代政治家晁昏提出。在选择城址时,应当“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正吁陌之界。”北为阴,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中国的地势决定了其气为季节型。冬天有西北利亚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凉风,一年四季风向变换不定。甲骨卜辞有测风的记载,《史记・律记》云:“不周风居西北,十月也。厂莫风居北方,十一月也。条风居东北,正月也。明庶民居东方,二月也。清明风居东南维,四月也。景风居南方,五月也。凉风居西南维,六月也。间间风居西方,九月也。”风有阴风与阳风之别。沫沫可光过廷在《地学批南》中载:“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是无妨。向西向北所受都凉风寒风,谓之明风,直有近案这兰,否则风吹骨寒,主家道衰败了稀。”这就是说要避免西北风。山水术表示方位的方法有:其一、以五行的木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其二、以八卦的离为南,坎为北,震为东,竟为西。其三,以历法的甲乙为东,丙丁为南,庚辛为西,壬癸为北。以地支的子为北,午为南。其四,以东方为苍龙,西方为白虎,南方为朱雀,北方为玄武。或称作:"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低言之,坐北朝南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情操,地灵人杰。而东阳村正是按照这样的风格布局建造的。

二、东阳村民风民俗的保护

有关保护或继承的一些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东阳村有着多彩的民风民俗,但是同时有的民风民俗也遭受着现代文化的腐蚀。东阳村的进士精神在老一辈的心中仍根深蒂固,然而在年轻一代中却有所熄灭。进士精神是一种值得发扬的东阳精神,东阳人应该建立良好的机制促进东阳精神的重生。

首先,可以对读书有困难的人给以学费的资助和精神的资助,让他们知道只要你想好好读书,整个东阳村都会支持他;其次可以对考上清华北大等大学的人给予不同的奖励,比如考上清华奖励20000元,厦门大学15000元等等;最后开办一个进士精神辅导班,请一个专业的老师定期地对村里人进行进士精神培训。

通过这些措施就可以将东阳村一定的民风民俗延续下去。

三、东阳村民风民俗的发展

东阳村有着优良的传统,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要发展才是有着光明前景的。莆田有海上妈祖,那么东阳村可以引进平原妈祖,让妈祖文化进东阳。像湄洲岛一样每年举行一次祭典,这样便可以吸引外来游客慕名而来。引进平原妈祖后通过莆田电视台、湄洲日报、莆田晚报等等来做宣传,这样就可以提高东阳村的知名度。莆田的宫庙文化非常盛行,那么东阳村就应该进一步发展东阳的优势,可以发展出一个东阳节,引进莆仙戏,将阳村的一些传统活动包含其中,例如过火门、读古训、祭祖先等等。

四、东阳村民风民俗的利用

民俗民风范文4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风气之变必以渐也。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家风。

性近如一家,习远如千里。

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

无论在哪里,只要风俗与时尚腐败了,语言也会腐败,它模仿公众的骄奢逸。

风俗弊坏,由于无教。

我虽然从小就熟悉风俗,我却以为把它破坏了倒比遵守它还体面些。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良心的法则,我们自诩为出自天性,其实却源于风俗。

教化可以美风俗。

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一方面轻蔑一个时代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又丝毫不破坏风俗习惯。

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法律。

人类幸福的障碍是:民间风俗、宗教偏见和生存竞争以及相互间非人性的事。

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

民俗民风范文5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民俗民风范文6

种棉花、营养坯育苗,家织布

沙朗土质属沙性壤土,地力肥沃,适宜种棉花。棉花是秋熟中的经济作物。民国初,沙朗就有几种大棉花(洋棉花)出现,特别是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零年),杨在田建绵丰镇、锦丰轧花厂后,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在老沙东片地区推行种植“岱字”棉,让沙朗的棉花业得到大发展。沙朗原来的短绒小棉花,因产量低,上不了市场,只能自己纺纱织布。大棉花的出现,也让沙朗家织布的质量提高了,故到四十年代,沙朗基本没人再种小棉花。

种棉花有如下几个环节:

选种、拌种:棉种叫棉籽,要一棵一棵挑选。当年种棉籽前,已想到用草木灰拌棉籽,上世记二十年代,有人开始用六六六药粉拌棉籽防害虫。

下种:种棉花叫下种、点种、点布,小满前就要在麦仑头上点布种下棉籽,用小锹挖洞下种二到四粒一穴。在麦种子没有改良前,麦仑头要二尺宽。在立夏后、芒种前收麦,棉花已有尺把高。

均棵:麦一割,马上给棉花均棵,每棵留壮实的一枝,缺枝的棵,将有二、三枝一棵的均种空穴。同时将均出来的棉苗,先养种在一起,防止锄棉花时损伤了棉苗,好补苗。

补基肥:将猪、羊、鸡、鸭的粪和灶锅灰拌好,用小锹在棉花脚根旁挖埋入。

锄棉花,施追肥:锄头遍棉花,用手锄仔细护根,同时用大锄锄断麦根,助地,松疏麦仑头,头遍棉花锄过,点上水粪,在棉花窜支开花前,要多锄棉花地,起码七、八遍,点上水粪三遍以上。

打头、整支、清肉芽:这是棉花田间管理的关键活,时间最长。一般在棉棵最底一层枝上有了三个到四个棉铃时,即可将这棵棉花的头打掉,不让它再往上长;各支上长到三个棉铃、最上二层有二个棉铃时,即将这支上的支棵头打了,在主杆和每根支杆交接处,都会长出肉芽,要随时清除掉。

拾棉花、晒棉花、轧棉花:沙朗在棉花开的时节里,有雨、有风,还有台风影响,所以棉花朶(棉花朵采拾下来后叫籽棉)一开,马上要将籽棉拾回来,必须开一批抢拾一批,只要天不下雨,天天有籽棉采拾,天天有籽棉翻晒。这也是沙朗特有的自然条件影响所造成的收籽棉的办法。所以对沙朗人来说,满田雪白棉花朶是不可能出现的。巨著“沙上春秋”里,有人描写沙朗棉花田在棉花开时满地一片雪白这是不对的。包括南通州地面上种棉花的人,也不可能见到棉花开时满地一片雪白的这一自然景色。

这种直接在麦仑头上点布棉种的办法,一是缺基肥,二是躲在麦棵中间,缺乏光照,棉苗细黄不壮实,三是割麦时,棉苗遭破坏,影响棉花丰收。而且长毛小麦可采用宽一丈以上的畦种方式,产量高,只能种稻,无法种棉花。为克服这些毛病,就采用营养坯的方法先育苗,再搬棵。小满前,先在施足基肥的坯模上,用铁圈铲先割成三寸到四寸直径园型坯基,每只坯基植一粒棉籽,成棉苗营养坯。到芒种收麦时,营养坯的棉苗已长到三到四寸高。在麦割后的田里,尺量间矩,将营养坯棉苗搬棵种下。即便改良的麦种,麦仑头已经减小,由于在麦子割去后搬棵,可以精确的尺量间矩,成梅花式种置,保证棉花棵矩。

沙朗自上世纪开始推广大棉花后,就出现了专门收购棉花的商人,他们收籽棉轧成皮棉(去了籽的棉花叫皮棉),打包后运送上海。上世纪二十年代沙朗就有加工皮棉的脚踏轧花机出现,开始有专门加工皮棉的轧花作坊。其中以杨在田的大通交通贸易公司生意做得最好,尤其是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后,杨在田营造了锦丰镇、锦丰轧花厂、锦丰棉籽油厂后,沙朗的棉花加工业迅速发展,形成了规模,也促进了棉花种植和织布、染布工业。

历史上,沙朗因沙头被江隔开,交通、商业很不发达,历朝历代,都只能自己种小棉花、织土布、染土布做衣被。当年,沙朗有一支专业的棉花匠、织布匠、染布匠队伍,他们挑着弹花弓、织布机,染缸等工具,流转在沙朗的各沙头之间。即使在民国初,沙朗出现了厂布(沙朗人将铁机器织的布都叫厂布)后,即使段山二夹坝成,老沙连成片后,商业、工业也随交通的发展而发展后,沙朗也出现了织布厂、染坊,但沙朗人还是喜欢自己织土布用,特别是用上了大棉花,有了脚踏轧花机后,加工的绒棉绒头足、软、蓬松,手纺车也能纺出好纱,家织土布就变得又细洁、又薄,染纱后,也可织出花式土布。

早年制家织土布有如下几步骤:

搓制皮棉:用二块有把木板,将籽棉放在二块板中,双手搓动木扳,棉籽被搓出,成皮棉。

加工绒棉:将皮棉铺在专门加工绒棉的矮而宽长的条台上,棉花匠用撑在背后腰带上的一只木制弯头弹花架,吊着一张弹花大弹弓,一手扶弹弓架,一手用木鎯头,反复敲打粗而结实的牛筋弓弦,让皮棉在高频率的牛筋弦撕扯下,变成绒棉(直到现在,加工棉花胎,还有用棉花大弹弓弹的。)。

杆棉条:用有把木板一块,一支加工好的棉条杆(高梁穗心杆),将绒棉薄薄铺在桌上,棉条杆放在绒棉一边,用木板搓动棉条杆,绒绵被加工成棉条。

纺纱:用棉条在手摇纺纱车的纱绽子芯的尖头子上,拉纺出细纱。沙朗一般佃农家都有一架手摇纺纱车,是媳妇娘家的陪嫁。在沙朗,织土布的纱,基本是女人们,在冬闲夜长时纺出来的。

绷纱:将纱绽子上的纱,用手摇绷纱架绷纱,将纱绷成纱圈。绞纱圈成麻花状纱捆。

漂白、染纱:按布的花式要求,将纱捆染出各种颜色或漂白。

浆纱、晒纱:将纱捆放入大木盆里,浇上用面粉熬煮的有一定稀度、温度要求的纱桨,将纱捆浸湿透,再散成沙圈晒干。

经纱:将织布机上的纱轴、布轴、理沙绷架按一匹布(十二丈)长的要求,和土布宽(约二尺),固定好各自位置,将上好浆的纱捆夹上绷夹,按布花式要求,人拿绷夹,来回将纱排铺经编成上下二层经纱。

纺梭子纱芯:土布緯纱是在梭箱里来回穿动的梭子纱芯拖放完成。予先用手摇梭心车绕制梭子纱芯。

上一篇广告词语

下一篇品味生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