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声唱法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声唱法教学范文1
现代声乐作为一门集音响学、心理学、哲学、综合生理学等多种学科于一身的学科,具有很强的跨学科交叉性,对于学习者来讲有很大的学习难度。而美声唱法自从传入我国以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进行相互借鉴和融合已经逐渐地成为了教学的主要发展趋势,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本文通过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进行比较分析,在对二者的相互借鉴与融合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师声乐教学;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借鉴融合
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起来,当前我国正基于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之下,传统文化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等都是需要克服的障碍。民族声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美声唱法具有音色统一、旋律优美等特点,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进行有机融合,一直是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下面笔者将针对相关问题展开论述: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对比分析
通过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二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着一定的区别:二者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强调语言的重要性,民族声乐中强调的是歌曲语言的生动形象,感彩风度,美声教学强调以歌词为主,节奏音色为辅;强调呼吸的重要性,民族唱法中强调的“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贯通、气走丹田”与美声唱法强调的“头腔共鸣”、“横膈膜处”、“小腹收缩处”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音色差异,是二者最显著的差异,作为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民族唱法继承了我国传统,并吸收借鉴了美声唱法,美声唱法追求的是音色的协调和统一;审美差异,民族唱法在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追求声音优美,并以此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美声唱法则追求音色的统一并将其作为声乐评价的重要依据;发音运用差异,民族唱法以汉字发音为基础,吐字字正腔圆,韵味十足,而美声唱法以意大利语发音为基础,讲究连贯,咬字服从发音,声音共鸣效果较好。【1】
二、高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
1、美声唱法向民族唱法的借鉴
字正腔圆借鉴,作为民族唱法的明显特点,字正腔圆是民族声乐高度的体现,美声唱法借鉴这一特点,能够凸显元音发音的连贯性,是美声发音更精妙和细腻。演唱意境借鉴,民族唱法讲究的是情景交融的演唱效果,美声唱法通过借鉴来实现音色的和谐统一,加强审美情感的表达。润腔优美借鉴,民族唱法的润腔具有相当独特的特征,借助旋律中的音色和音高的不同来实现整个演唱过程的变化,美声唱法通过借鉴可以加深音乐的韵味,强化演唱作品的内涵与情感的生动表达。
2、民族唱法向美声唱法的借鉴
吐字咬字借鉴,美声唱法注重元音的统一于连贯,咬字有力但不生硬,将咬字与演唱进行了比较完美的融合,美化了音乐,不同音色之间的衔接更为自然,这点值得民族唱法借鉴。声部划分借鉴,美声唱法根据男声和女声的不同对声部分别进行了男女高、中、低音的划分,还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民族唱法也需要重视声部划分的重要性,将不同类型的人声划分到不同的声部中,使演唱者嗓音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这样也有助于完善和提升民族唱法。整体共鸣借鉴,整体共鸣作为美声唱法最鲜明的特点,要求呼吸和高声的发音实现完美的协调,民族唱法可以通过借此来使发音更加集中圆润,统一音色,在保证歌曲意境的基础上增加气势和感染力。【2】
三、高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融合
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有机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应当从基础做起,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价值观
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的大多数都是基层音乐教育工作者,因此不仅要培养基本的声乐活动能力,还需要树立正确的声乐价值观。声乐教学应当充分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特点,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为依据展开教学工作。要从思想上对民族音乐和美声音乐有客观正确的认识,了解传统,加强求知意识的培养。
2、优化改善原有教学课程结构,增加借鉴融合课程的比重
在教学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要逐渐改善原来单纯门类的音乐教学,增加相互借鉴融合课程在教学工作中所占的比重,通过这样来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使学生对音乐学习有更为深层的了解。通过加强学生声乐借鉴融合的锻炼,来提高学生综合音乐水平的提高。
3、促进美声唱法的民族化发展,避免流于形式
美声唱法的研究不仅要掌握其发生的原理,对于唱法背后该民族的音乐文化等也要有一定了解,对比民族和美声唱法的最终目的是借鉴吸收美声唱法的优势,来为民族唱法的发扬光大所用,而不是单纯地机械照搬,仍然需要保持民族唱法的特色,在民族唱法中融入美声唱法的最终目标是更好地传承中华音乐文化。【3】
四、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和边界,在音乐文化方面,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要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扬光大,中西结合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只有不断地吸收外来先进音乐文化的优势来为自己所用,才能提高民族音乐的核心竞争力,在世界音乐文化的冲击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当前世界音乐文化领域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很难形成某种音乐文化一枝独秀的局面,我国在吸收外来音乐文化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一味地排外,要博采众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4】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世界音乐文化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我国民族音乐要走向世界,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进行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了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庞佳慧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丽娜,郝宝珠.高师声乐教学中关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之探究[J].人民音乐,2010(09):59-61.
[2]郝晶华,徐寅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音乐创作,2013(06):186-187.
美声唱法教学范文2
气息上,我国新疆民乐教学中,保存了传统新疆民乐的富有特色的技巧,运用西方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要求学生在歌唱呼吸过程中把气息深深地吸进肚子,保持在腰腹处,就是说在歌唱的时候要时刻保持吸气的感觉。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保持气息均匀、持续、平级、连贯的流动,遇见需要连声唱法时,在句子中间尽量不要就进行换气。传统的新疆民族声乐往往不能做到这点。因为美声唱法是一种以意大利民族语言为基础发展的声乐,在演唱新疆民歌时,如果运用美声唱法,来达到咬字清晰并且歌唱流畅的目的,是不能轻易的做到的。所以在咬字方面,学习了美声唱法后,要求学生要降低喉头位置,靠后字的着力点,提起软腭立起后咽壁。保持咽腔的稳定。通过运用美声,在咬字清晰流畅地演唱新疆民族声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民歌教学上,有人曾说,字有宽窄尖团之分。但都要在一个通道内运行,通道并不因发窄母音而变窄,也不因发宽母音而变散,要始终保持乌通道,全身唱,只要保持在后通道,声音就容易统一。美声唱法对新疆民乐的影响也如是。在共鸣的方面,我国新疆传统民歌主要是口腔共鸣,要求的是对局部共鸣的运用。在新疆民乐教学过程中,借鉴美声唱法对混合共鸣的使用。要求学生打开喉咙,在稳定的通道内发声。将传统的新疆民乐中挤、卡、压的声音克服,保证歌唱出来的声音圆润并且音色被中国大众接受。并根据不同的民乐作品来借鉴美声唱法的的共鸣腔体的运用,表达出不同曲风的新疆民族声乐。将传统新疆民族声乐唱法的特殊性和美声唱法的科学性紧密地结合运用。
二、声乐教学科研的借鉴和影响
随着新疆民族声乐教学的开展,我国的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才开始慢慢发展。随着将美声唱法和新疆民族声乐的有机结合,新疆民乐的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开始良性发展。不仅在研究的方向上越来越广,在课题上也越来越精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研究还是借鉴了西方美声学派的科学理论体系的。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开发出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研究方向,影响意义深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新疆民歌声乐教学也在不断地进步,中国的新疆民歌歌唱家通过掌握学习西方的美声唱法,借鉴其科学理论,与新疆的语言发音相结合,完成新疆民歌作品的的演唱,使美声唱法在新疆的本土化才得以顺利实现。
三、结语
美声唱法教学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44-01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此音而乐(le)之,及于戚羽,谓之乐(yue)”。意即:大概艺术的起源是由于人的情感而产生的,人的情感发生变化是因为事物的变化。人受到外界事物的变化而产生了情感,形成了‘声”,声互相应和,产生有变化有规律的声就是“音”。把“立”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进行演奏,加上舞蹈就叫做“乐”。“乐”的根源是:人心感于物也。
歌唱分为三种类型,即美声、民族和通俗。在大部分的音乐学院和师范院校中,传授的一般是美声与民族声乐,这两种声乐艺术也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所谓美声唱法,意大利文为BelCanto,意即美好的歌唱。而民族唱法,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统称为民族唱法。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对两者进行分析与比较。
一、呼吸的应用
欧洲有这样一句名言:“只有知道怎样呼吸的人,才知道怎样歌唱”。中国也有句古话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这些都简明揭示了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又说明了:要歌唱出优美动听的声音必须有正确的气息来支持。“气”就是指歌唱发声中由呼吸系统各器官的生理活动而形成的气的流动形态。
传统的民族唱法认为歌唱用的是丹田之气,把丹田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上丹田又叫“天”,其位置于两眉之间,中丹田又叫气,指脐上胸下的部位,就是所谓的横膈膜处,下丹田又叫“地”,位于脐下三指,就是美声唱法中所谓的小腹收缩处,歌唱时要求“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贯通,气走丹田”。用口鼻像闻花似的把气吸到肺的底部,使肺的下部扩张带动腰部的肌肉向外扩张,迫使横膈膜下降。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两肩与胸部不要上抬,可以想象身体就是一根空管,把空管舒展的吸开,让上下贯通,流畅起来。
二、共鸣腔的运用
歌唱的共鸣是指歌唱发声时,由于气息冲击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的同时引起了人体内其它各共鸣腔体产生共振的现象。由于共鸣时产生的泛音与声带发出的声音组成复音,因此,它使声音得到了美化,达到洪亮丰满悦耳动听的效果。人的声带是极短的振动体,气息振动声带发出的原始音响,通常叫“基音”。基音是细小微弱的,既不能传远,又不能变化音色和音质,更不会有声音的穿透作用,我们之所以能听到那些具有较大音量和各种美好音色与音质的声音,就是靠人体许多的天然的共鸣腔体将“基音”扩大,这些人体共鸣腔可以调节声带所发出声音的大小,明暗及音色上的变化,并能调整声音的高度。
美声唱法将人的共鸣腔体根据共鸣腔的声音特点与声区的关系,分为: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在歌唱时运用整体共鸣,混合共鸣,即是在不同的声区里,各共鸣腔的混合比例保持一定的平衡,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如在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应多一些,口腔、胸腔共鸣应少一些;唱中音时,声音要求圆润、流畅,口腔共鸣应该多一些,头腔、胸腔共鸣要少一点;唱低音时,声音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掺入口腔头腔共鸣。这样唱高音时声音就不会是单薄而尖细了,在唱低音时声音也不会变的低沉而迟钝。声音在三个声区内,都能做到既明快华丽,又丰满结实,既富有金属光泽,又有穿透力。民族唱法运用的是部分共鸣腔,以头腔口腔共鸣为主,加上适当的胸腔形成一个上至头腔下通口咽腔和胸腔的垂直拄状的共鸣通道。在共鸣效果上与美声唱法的宽宏粗大有所不用。在共鸣腔体管的作用上,比美声唱法要细一些和短一些。喉咽腔不要求开得太宽,喉结相对稳定,喉咙打开适度,放松下巴并微抬笑肌,这样获得的共鸣集中在头腔,使声音通畅甜美,便于咬字行腔。
三、歌唱通道运用的不同
美声唱法是以腔领字,以腔带音,以产生丰富的混声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嗓音为美,喉咙夸张似的打开,使其从喉头至咽腔、鼻腔,甚至到头腔形成一个畅通无阻的发声管道,这个管道要求喉咙尽量打开,喉咙尽量往下,使发音管拉长,上下贯通,音色上既宽厚又饱满。传统的民族唱法是吸取了中国戏曲的经验,强调“以字行腔”,即是“以字为先,腔随字走。”嘲但是随着不断的实践积累,又借鉴了意大利美声唱法的科学精髓,把“腔”从“字”的发音局限中解放出来。使声腔更加响亮,形成更加夸张,音域逐渐扩展,表现力大大加强,使它成为独立的技术个体和审美客体。这说明民族声乐强调“腔圆字正”,即是先把“腔”通道解决,再把“字”放进去,使所有的“字”都在腔体内完成,使“腔”体成为字的载体,这与美声唱法的要求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民族作品风格特点不同,民族唱法的管道要比美声唱法的管道短一些细一些。因此,应该根据不同的作品风格需求,去训练歌唱通道。
参考文献:
[1] 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8.
美声唱法教学范文4
伴随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的不断改革,人们对声乐的要求越来越高。声乐为了使人听得舒服,也更加受大众的欢迎,需要美学、民族、通俗唱法之间巧妙的融合。这三者本身就具有自身的特点,同时也存在差别。本文分别对通俗唱法、民族唱法以及美声唱法各自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并指出了三者融合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促进三者融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声乐教学;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融合
当今社会,科技及文化快速向前发展,人们在思维方面、工作性质方面以及学习的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音乐的相关领域也发生着大的变革及转变。现在的人们在选择声乐的过程中,有的独爱通俗,有的独爱美声,有的独爱民族,还有的是每个唱法都喜欢,每个人的喜好差别很大。面对人们需求的不同,现代声乐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改变教学的方式及方向,与现代生活需求相适应,不断满足现在人们的生活需求。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是时展的要求,是一种新型的创新方式。
一、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概述
通俗唱法又被称作流行唱法,起源于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广泛的流传下来。其特点非常自然,声音似说话,通常情况下,高声区使用假声,中声区使用真声。因共鸣很少被使用,所以音量普遍偏低。在演唱过程中通常需要借助扩音器类设备。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刘欢,如《好汉歌》《少年壮志不言愁》《弯弯的月亮》,以及《千万次地问》等,演出的形式通常为独唱,利用舞蹈等进行配合,所传达出来的感情通常细腻而真实,声音也常常细腻而甜美。在进行流行唱法的过程中,技术规范并不是非常的严格,通过宣泄及倾诉等方式,达到口语化、大众化及生活化的效果。美声唱法又被称作柔声唱法,在17世纪的意大利产生,它对歌者的要求是演唱的时候用半分力量。在高音的时候,不需要通过强烈气息进行冲击,而代以柔美、自然的方法予以发声。气息从丹田位置发出,通过一系列的通道,最后从头部自然的放出来,即头声。这种方式的发声过程是非常科学的,音量可塑性也非常的大。气和声是一致的,音和音之间的连接也非常的匀净和平滑,对世界的影响都很大。像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都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震撼。比如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其特点是声区和谐统一、音准非常完美、声音非常连贯、声音不但悦耳而且圆润而靠后,对声音的气息、共鸣及位置非常的讲究,将美声唱法的特点充分的发挥了出来,不愧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民族唱法可分为民间歌曲、说唱、戏曲唱法以及民族新唱法这四种,是我国56个民族通过自己的爱好及习惯发展及创造出来的唱法。宋祖英就是民族唱法的典型代表,她的歌曲《兵哥哥》《好日子》及《小背篓》,其特点是声音的整体色调非常明亮,吐字非常清晰,听起来非常甜美,很讲究气息的运用,音调普遍比较高亢。和美声唱法相比较,在位置上更加的靠前,字正且腔圆。民族音乐起源于人民的生活,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
二、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融合的重要性
社会在进步,声乐这门艺术也随着人们审美观念不断转变而变化,我国声乐教学也开始更加的多元化。在产业化时代,大多数采用单一的声音、模式来唱歌,给人以厌烦、单调的感觉,不利于音乐的快速发展。科学且自然的发声,声乐会给人以美感,使人听后很享受,这种艺术很值得推广及提倡。从某个角度来看,声乐教学中民族、美声、通俗唱法予以融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及趋势,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这个融合的典型代表就是吴碧霞,她在1993年获得了全国声乐比赛的银奖,1996年获全国声乐比赛的民族唱法一等奖,2000年获中国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同年获得西班牙比尔巴鄂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2001年获波兰玛纽什科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和最佳的女高音奖,2002年获第十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她在我国是第一个音乐界美声及民声双主科的研究生,也是唯一的在我国乃至国际上都获得奖项的声乐方面的歌唱家。她既可以将民间的歌曲通过民族唱法的形式唱出来,还可以将外国声乐的作品以美声的唱法唱出来,她不但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上也受到很多西方人的喜爱。她把民族及美声的唱法融合的淋漓极致,可谓是中西结合的典型代表,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她将三者进行巧妙的融合,充分的传达了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以及民族唱法融合的优势及可行性,是声乐教育的一个趋势,值得实践及研究。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声乐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将民族唱法、美声唱法以及通俗唱法进行融合。在我国很多普通的艺术学校,在声乐的教学方面,培养出来的并不是演唱家或者在音乐方面的研究型人才。因为这些院校的学生,尤其是那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声乐方面的功底都很差,这些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基本都是从事小学或者文化宫等有关音乐方面的工作。针对那些不同的教育对象、学习的不同年限、毕业之后所从事的不同工作以及相应的工作及生活环境,在声乐等方面的教学要求是很不一样的。学生在比较短的学习过程中,想达到很高的艺术方面的水准应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也是很少一部分非常具有天赋的人。待到毕业之后,面临着新的学习及工作环境,需要他们有时候要唱通俗唱法方面的相关作品,有时候要唱美声方面的或者民族唱法方面的作品,也就是说至少在熟练掌握一种唱法的前提下对其他类型的唱法也比较熟悉,最好是每一种类型的唱法都能熟练的掌握并运用。也就是说,美声的唱法学的比较好的学生,也可以好好的学习一下民族及通俗这两种唱法。民族唱法学的比较好的学生,也可以学习一下美声及通俗这两者唱法。通俗唱法学的比较好的学生,也可以学习一下美声及民族这两种唱法。如果这三种唱法都能够熟练的掌握并使用将非常的完美。现在很多院校都在不断的扩招,艺术类的相关院校扩招的就更多。这种情况的出现,势必使很多人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若想增强自身的实力,学生就必须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声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若能熟练的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将通俗唱法、美学唱法以及民族的唱法巧妙的进行融合并掌握,则在未来的工作及竞争过程中,一定可以凭借此项技能应对很多问题,在工作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为自己以后走的更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融合的具体措施
1.将声乐教学创新的意识建立起来。时代在发展,人们对音乐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艺术审美的要求,需要不断的采取创新方式,将多种唱法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舒服的感觉,带给人以音乐的美好感受。在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提升自己创新方面的意识,将通俗唱法、民族唱法以及美声唱法进行巧妙的融合,使其发挥出独特的韵味,满足人们的需求,适应多元化的时代需求。
2.将声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本质规律把握住,将三种唱法之间的相同及不同的部分详细的介绍给学生。通俗唱法的特点非常自然,声音似说话,通常情况下,高声区使用假声,中声区使用真声。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一下这三者唱法之间的区别,将每种唱法的本质规律把握住,让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某一种唱法,并掌握其他两种唱法,努力的将三者进行巧妙的融合。在声学教学过程中,语言练习、共鸣、发声以及呼吸等都非常的重要。在实际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住每种唱法的重点,使学生熟练的将声乐的技巧把握住。
3.应该根据特定的教材进行教学,构建出多种声乐巧妙融合的教学观念。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探索出新的教学办法,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若仅仅是采取一种教学的方式对声乐进行训练,就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声乐教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也将受到不好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声学老师要根据教学的要求,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以及通俗唱法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在演唱过程中将三者进行融合,或者两两进行融合,使其达到非常好的效果,歌曲因此也会变得更加丰满及充实。2008年的奥运会的开幕曲《我和你》,就是将这三者进行融合的典型之作,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校声乐教师,一定要不断的对声乐的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探索,寻找到适宜的融合策略,解决在融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不断的进行研究和探索,合理的使用气息、共鸣技术以及将字音咬清,将各种唱法科学的融合在一起。
四、结语
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文化的不断变革,音乐领域必然会发生大的变革。民族唱法、美声唱法以及通俗唱法三者的融合顺应时展的潮流,其融合是大势所趋,这三种唱法的融合必然推动艺术不断向前进步。在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措施将声乐教学创新的意识建立起来、将声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本质规律把握住、构建出多种声乐巧妙融合的教学观念,切实推动我国声乐艺术的快速发展。
作者:武静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雅旭.论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J].长沙大学学报,2011,(03):149-151.
[2]李珂.在声乐教学中融合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策略[J].戏剧之家,2016,(18):95.
[3]郝晶华,徐寅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音乐创作,2013,(06):186-187.
[4]宋珍欢.解析促进中国当代民族声乐唱法发展的时代元素[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5]刘蕊.美声、民族与通俗三种唱法融合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
[6]薛蕾.论高校声乐教学美声与民族唱法的相互融合[J].音乐大观,2013,(12):42-43.
美声唱法教学范文5
一、流行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流行唱法
流行唱法来自英文 “Popular”,有时也称为通俗唱法,是唱流行或通俗歌曲所采用的唱法。流行唱法追求自然,没有固定模式,强调演唱者自己的真实声音,具有很强的个性。流行唱法具有通俗性和普及性的特点,符合大众的审美需要,对广大年轻人影响很大。流行唱法起源于欧美, 19世纪欧美工业文明兴起,城市化人口迅速增长,对声乐艺术的追求不断增强,逐渐产生了布鲁斯、爵士、摇滚、民谣、说唱等多种风格的流行音乐,并在世界广为传播。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流行唱法也因此产生。中国流行唱法最早出现在 20世纪 20年代,流行唱法在中国大陆迅速发展的时期是 20世纪 80年代,当时刚刚进行改革开放,流行歌曲给中国大地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尤其是港台歌曲风靡一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邓丽君的音乐,邓丽君的歌曲在大陆几乎家喻户晓,她演唱流行音乐嗓音独特,音质柔和,感情真挚,直至今日仍被很多人借鉴。
(二)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语 “Bel canto”,意思为“完美的歌唱”。美声唱法声音优美,对声音要求较高,它的一大特点就是科学性。美声唱法倡导科学的发声方法,注重音区的和谐,严格区分声部,在世界有很大影响。美声唱法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教廷的唱诗已经衰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16世纪末佛罗伦萨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音乐形式――抒情音乐剧。这是最早的歌剧,它将戏剧与音乐融合,突出人物形象,为美声唱法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歌剧的发展,美声唱法逐渐完善,美声学派因此也形成。美声唱法最早传人中国,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力抨击中国传统,推崇西方文化,美声唱法也在这次文化运动中从国外传入中国,从此美声唱法便在中国不断发展。目前,国内很多院校的音乐教学都设置了美声唱法训练,中国也逐渐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美声人才。
二、流行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
(一)呼吸和发声方法
流行唱法一般运用胸式呼吸,其吸气部位较高,呼吸容量小,只有需要发很强音的时候,流行唱法才呼吸较深。美声唱法主要运用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声乐托在气上,吸气较深且饱满。流行唱法一般是演唱者自然发声,用真声演唱,接近生活语言,不用特意抬高软愕制造高位置共振,用柔和的轻声就能表达感情。美声唱法则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来使用真假声,声音丰富且带有金属色彩,理想的美声既圆润又明亮,唱好美声要求较高,需要适度的气息冲击、好的声带闭合,正确的舌位和适当的喉咙位置。
(二)共鸣
流行唱法一般运用口、鼻和喉咽腔,声音主要追求甜美,不用很大的音量。由于借助了音响等设备,流行唱法不需要强大的共鸣。一般的流行歌手在演唱时,都要依赖良好的音响设备的配合,可以说,良好的电气音响设备是流行音乐发展的基础。美声唱法靠声音的穿透力将歌声传递出去,歌唱者的口腔、鼻咽腔、胸腔、额腔、头腔等都参与实现共鸣,要求声音变化强弱明显。美声唱法注重混合共鸣,强调整理歌唱感,不论是高音区还是低音区,歌唱者都必须掌握良好的共鸣技巧。
(四)声带
在声带要求方面,流行唱法不会对演唱者的声带有特别要求,也不会划分声部,流行唱法更注重声音具有磁性,音质有一定的特色,即便是沙哑的声音也能演唱。流行唱法的气声法,在演唱时不会让声带完全振动,从低音到高音变化时,声带从主振动、部分振动,再到边缘振动是个逐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几乎听不到变化的痕迹。美声唱法对声带天赋有严格要求,演唱者的声音按声带的长短与厚薄可以分成几个不同声部,男高音(分为抒情男高音与戏剧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女高音(分为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和花腔女高音)、女中音和女低音,一些天赋好的歌手可以从中音一直唱到高音,卡例如卡拉斯、卡鲁索等人。
(五)表演风格
流行唱法的表演风格,没有一定的规范和格式,演唱者从自己的喜好出发,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演唱过程中可以挥手、摆头,还可以穿插各种舞蹈动作,例如爵士舞步、恰恰舞步、霹雳舞步等个性很强的舞步。流行唱法对服饰讲究标新立异,希望借此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舞台美术经常装饰得五颜六色,灯光不停地变换,能让听众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伴奏一般用电声乐队,音响很强烈,具有很大的刺激性。流行歌手在表演风格上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现场的即兴发挥,像爵士、布鲁斯和灵乐等都讲究即兴发挥,在旋律上自由奔放。很多优秀的流行歌手总能在现场演唱时加入一些新奇的元素,让听众产生新感觉,玛丽亚 ・凯莉经常在录音室对歌曲进行再创作,惠特妮 ・休斯顿曾经将《 I Will Always Love You》唱出了 R&B风格。
美声唱法的表演风格比较典雅、庄重,主要通过脸部表情来刻画人物的感情,一般不提倡繁复的动作。由于注重声音的美感,美声唱法常常采取戏剧的表演方式,灯光背景要与庄重的现场气氛保持一致,一般用钢琴和管弦乐队伴奏。在服饰方面,美声唱法主要用晚礼服表演,以适应典雅的环境。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郭淑珍演唱的《黄河怨》和王秀芬演唱的《我爱你,中国》,都是美声唱法的中国化表达。
(六)教学特点
流行唱法更多强调的是演唱者本人的音色特点,主要培养学唱者的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流行唱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比较前卫的思想,能紧跟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并能够在短时间内接受新事物,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突出其亮点。美声唱法主要训练的是声音,对美声教学的教师有比较严格的要求,美声教师既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要能较好地进行钢琴伴奏。教学过程中,美声教师可以按照每个学生声部的特点,安排与之相适应的发音训练。
三、流行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
不论对于哪种唱法,科学的发声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流行唱法和美声唱法都需要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来表达演唱者的心声,以达到抒感的目的,因此两者是同源共生的。
美声唱法是一种高雅的唱法,有很多方面值得流行唱法借鉴,如气息与呼吸的运用,寻找声音的共鸣,养成良好的咬字、发音习惯等。学习美声唱法,对于演唱流行歌曲有很好的帮助,很多优秀的流行歌手都受过美声唱法的训练。从近几年非常火爆的青年歌手大赛来看,观众喜欢的流行音乐,除了旋律优美外,歌词也要典雅、精致,演唱者不仅要有自身特点,高超演唱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受观众喜爱的歌手,在演唱流行音乐时都运用了比较科学的发声方法,进一步提升了歌曲的欣赏价值。同时,由于教学理念和方法比较传统,一些美声演唱者舞台上动作单一,让观众感觉乏味,在这种情况下,美声唱法可以借鉴流行唱法如何吸引观众的优势。随着音乐多元化趋势的发展,美声唱法也加入了新的元素,受到了观众的好评。美声唱法在舞台上展现的内容不断丰富,有一种流行化的趋势。不少美声歌唱家开始在流行音乐领域做尝试,如用美声唱法来演唱流行音乐,让古典韵味融入流行歌曲,增强美声唱法的流行度。我国美声歌唱家廖昌永,发行过一张专辑,里面收录了《神话》、《台》等流行歌曲,让观众耳目一新。
如今,美声唱法作为一种“阳春白雪”的歌唱艺术已经过去了,越来越多人的有机会接触美声唱法,喜欢美声唱法的人群也逐渐扩大。现在已经有很多高校都增加了美声唱法的课程,让更多的爱好者有机会欣赏这种古老的艺术。而流行唱法通过借鉴美声唱法优点,变得更加精致,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吸引着听众。流行唱法与美声唱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为了更好地表现演唱者的感情,更好地服务广大听众,两种唱法正在逐渐融合。根据歌曲的内涵和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表演方式,流行音乐可以流露美声的气质,美声唱法也能不断发扬光大。跨界音乐”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名词,“跨界音乐”其实就是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相互包容产生的。著名歌手莎拉布莱曼便是“跨界音乐”的杰出代表,通过重新编配古典音乐,莎拉布莱曼让古典音乐焕发了现代风采。
四、结语
声乐艺术的表现方式是多样的,演唱方法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不管是流行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它们在目前音乐环境中相互并存又各领的状态表明,唱法只是歌唱艺术的一种载体,不同的唱法都有自身的审美价值,它们的特色在相互比较中凸显,在争相斗妍中并存。不论采用的是哪种音乐形式,传递的都是内心的真情实感,将严肃音乐时尚化,将流行音乐高雅化,是我们的音乐艺术家要继续探讨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春美.谈流行唱法的基本功[J].黄河之声.2008(16):52-53.
2.孙建军.流行唱法教学重点及教学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1):69-70.
美声唱法教学范文6
摘要:美声唱法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一门科学的有其自身科学系统的发声方法,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完善。美声唱法既追求嗓音完美又强调吐字清晰。在国内,各高校的美声教学所选用的歌曲以意大利歌曲居多,如何用美声唱法演唱好中国歌曲,一直是声乐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美声唱法;声乐作品;发声;中国歌曲
作者简介:单宏健(1973― ),男,江苏扬州人,乌克兰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声乐硕士,扬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理论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128-02
歌唱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它包括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歌唱中的咬字吐字等等。其中最为基本的是呼吸,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通过气息冲击声带而产生声音,声音在经过共鸣腔加以扩大及美化,从而产生优美动听的声音。在歌唱活动中呼吸、发声、共鸣这三者是同时存在、共同演变的有机整体。
在声乐教学中,大多时候是采取一些精典的外国作品作为教学曲目,也常常听到一些学习美声唱法的人演唱中国歌曲很不自然,不如外国歌听着舒服,感觉声音不如唱外国歌好听。有很多学生把中国歌难唱当做唱不好中国歌的理由。但是,我们毕竟是中国人,唱不好中国作品始终是令人遗憾的,西方人能用美声唱法演唱好自己本土语言的歌曲,作为中国人没有理由不去研究怎样唱好自己的母语歌曲。
老一辈艺术家应尚能先生提出,美声唱法演唱好中国作品的关键是如何把美声唱法与中国字结合的问题。民族唱法提倡“字正腔圆”、“腔随字走”、“字领腔行”,咬字是行腔的灵魂,特别强调嘴皮子功夫。同样美声唱法也是要求吐字清楚,即“字正”,但与民族唱法的“字正”概念有很大差别。美声的审美原则是把声音的共鸣形象及艺术规格放在第一位。讲究旋律线条的连贯优美、一气呵成,不为歌词的语言韵律及节奏所限制,讲究以声传情,咬字要服从发声、行腔。在训练上既要咬清中国字,达到“字正”,又要使中国字的咬字发声符合美声唱法的艺术规格,不破坏声音整体共鸣效果,达到纯正的美化声音形象的“腔圆”。由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语言基础、咬字、艺术规格上都存在很多的差异,所以不可一味的、机械的强调中国汉字的发声规律,使其背离美声唱法。这也反映了我国现今美声歌坛在演唱中国作品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咬字咬的死,声音紧,共鸣位置低,口腔音重,致使歌唱发声的整体形象与美声唱法的艺术规格有较明显的差距。
一、歌唱中的语言重要性
呼吸、发声、共鸣是美声唱法中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科学正确的呼吸,就不可能产生好的共鸣,嗓子的合理运用便是空谈。想要产生歌唱所需要的声音,必须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进而才会产生歌唱所需要的共鸣,这样目的才可以达到。但是强调呼吸的重要性不是歌唱者只单一的考虑呼吸,忽视辅助因素。辅助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语言即歌唱中的咬字与吐字。语言是人类独有的特点,它使得歌唱艺术在传情达意上独具特色,使之升华超越。美声唱法实际上是从西欧专业古典唱法发展而来的,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形成美声唱法。西方音乐大多是建立在多声部教堂音乐,复调音乐基础上,唱法本身没有脱离宗教音乐,在语言上大多是双音节,歌曲非常强调连贯性、柔和性,歌唱风格、形式、情绪、情感处理丰富多彩,美声发展到现在已不完全是文艺复兴时的唱法。现在唱十七、十八世纪的歌曲,还是用现在的唱法,只是不脱离音乐本身一些风格特色。现在的唱法,包括欧洲的歌剧、音乐剧、清唱剧等舞台上常用的唱法,都是美声唱法。美声唱法在语言上非常讲究科学的吐字,它要求吐字有力且放松,圆润而集中,吐字应与良好的声音加以融合,使声音在低、中、高转换的地方不露痕迹,使之巧妙“过渡”,美化声音。
二、共鸣是美化声音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共鸣是美化声音的重要手段。经常听到老师讲“唱歌时,声音要放在腔体里唱”,换句话说就是把声音放入“管道”里唱,那么问题就是声音怎样才能科学地进入管道,放入腔体。
首先,跟一开始提到的一样,正确的歌唱方法原动力呼吸是基础,但呼吸方法正确并不等于正确的歌唱方法,因为正确的歌唱方法还有在于靠声源、声道二者之间的协调。声源、声道、呼吸横膈膜、胸、腹在歌唱中缺一不可。具体讲,高音差些的学生,头声是重要的;缺乏共鸣的学生,声道调节是重要的;而那些共鸣好也有高音,只是歌唱技巧不完善的学生,无疑呼吸是最重要的。有句话说“歌唱是呼吸的艺术”。在整个歌唱过程中,呼吸始终不能脱离其核心元素―“咽腔”,不管什么唱法,都不能完全脱离咽腔。完全没有咽腔,声音就无法进入“管道”放入“腔体”。只有进入“腔体”的声音,才能正确完善的获得集中明亮的堂音,从而获得科学的共鸣。此种声音有金属光泽,柔和明亮,头、胸、腹三者间的共鸣协调。所以“腔体”是获得共鸣的非常重要的手段,是美声唱法的实质。明朝魏良辅音乐思想在唱法上强调“吐字、过腔、收音”等技法,他在《曲律》中写道:“听其吐字,板眼,过腔得宜,方可辨其工拙……”所谓“腔”就是“共鸣腔”,在明清以后使用非常广泛,它是声音类型、强弱、风格的简称,也是共鸣的标尺,其中指出的“共鸣得宜”就是指声区的转换无痕迹,很自然连贯。现代声乐证明,科学的美声发声方法(获得好的共鸣)是腔圆的保证,只有这样歌声才可以“声情并茂”,以声传情达意。
再者,想要获取好的共鸣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声音的强弱,这是美声唱法美化声音的重要方式。人体声音共鸣区共分三个部分,第一共鸣区是头部后脑和头颈以及肩部位置。第二共鸣区是前额,鼻腔及上额部位置,第三共鸣区是胸腔位置。特别注意第一共鸣区,第二共鸣区不是单一指的发声点的位置,若是把第三共鸣位置向后移动和第一共鸣区及第二共鸣区,连接在一起,则完全形成了人体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有穿透力,共鸣丰满,反之声音干涩,难以入耳。所以必须先懂得声音“前”、“后”的道理,换句话说是先明白“开口音”和“闭口音”的关系,才能做到有强有弱的声音。所以无论哪个声部,如果做到“开”、“闭”、“前”、“后”协调的关系,声音“强”、“弱”关系就大体解决了。共鸣问题也就找到了答案。
共鸣的获得要分清“喉头”与“面罩”的问题,实际上“喉头”与“面罩”并是完全独立的,喉头如果相对放松、稳定,面罩自然要自然的多,共鸣当然也就好得多。反之则不然,意大利美声唱法本来就有“面罩学派”与“喉头学派”之理论。“面罩唱法”即“面罩学派”此种说法由来是因为歌唱中震动的部位在面部,包括鼻腔、额窦与蝶窦的共振,很像16、17世纪欧洲宫廷假面舞会中所带的面罩。“喉头学派”是指发声时注意力集中在对喉头的技巧控制上。由于歌者生理条件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音色与特征。两种唱法是否能永远共存最重要的是歌者根据自己的条件,科学准确来选择适合于自己自身各器官协调与搭配的唱法及处理。从而获得科学正确的共鸣,为之科学准确的演唱。科学规范的歌唱离不开“面罩唱法”和“喉头唱法”的合理运用,二者相互依存。
三、科学系统的发声训练
美声唱法在呼吸上要求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声音位置安放在“高位置―面罩共鸣”腔体里;而且要求声区统一、声音连贯、能强能弱的音量控制、声音灵活音质优美等。所以在训练中常采用无字练习或哼鸣练习来找声音的位置,已获得高位置的唱法。再者用意大利五个元音,或加上几个常用的辅音组成简单的音节训练。在五个元音中应多用u音来练习,因为u元音可以强迫内部力量来打开喉咙,它的喉位最低,发的声音最通,容易建立起u通道,使声音具有“管子声”。
研究表明,呼吸、发声、语言是美声唱法的重要条件,共鸣是美声唱法的必要条件也是美声唱法基本元素,更是声乐艺术的内涵与精髓,只有科学、完善、准确掌握美声唱法的要素与规律,才能真正体会到美声唱法艺术的巨大魅力,唱出歌曲的真谛。
四、汉字的安放
要演唱好中国作品,当在追求美声声音形象的前提下,在咬字方法上打破中国传统手法,采用意大利语的5个母音,按照共鸣规则,训练声音的美声形象及共鸣位置;在声音形象以及共鸣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安放中国字。
歌唱需要语言,无论哪国语言,都是由元音辅音两个因素组成的。在汉语中元音被称为韵母,辅音成为声母。在意大利和其他外语中元音被称为母音,辅音被称为子音。在咬中国字时,一定要把母音、辅音和声音共鸣位置搞对。即把辅音形成部位放在口腔前半部,母音形成位置放在口腔深处,把声音共鸣位置放在面罩里,这样就可以把嘴的前半部分最大限度的解放出来。唇、齿、舌灵活自如,做千变万化的改变也不会影响声音。形成声母时,要清楚敏捷、释放快速、能迅速连贯准确的形成韵母,并保持韵母的腔体共鸣;行腔时遵循连贯的原则,形成正确纯正的美声化规格。不采取传统咬字将字头、字腹、字尾夸张支解的方法,而是采取美声唱法竖咬字、靠后咬字的原则。“歌唱家的嘴巴在咽部”,在咽部形成母音。在用中文演唱作品时,一是咬字发音符合美声唱法原则,而使声音形象与艺术规格达到一定标准。这样用美声唱法唱中国歌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五、结语
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以后传到其他国家,逐渐形成以意、德、法、俄等语言为基础的世界性歌唱艺术。我国引进美声唱法,已有许多年的历史,但是运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一直是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用美声唱法演唱古老难度很高的汉语的却有很高的难度,但是我们相信,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中国汉语的发声歌唱同样能达到美声唱法的要求。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美声歌唱艺术已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爱,学习美声唱法的队伍不断扩大。“美声”作为一门艺术,亦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发声原理和规律。若想成为一名好的歌者、好的声乐教师,就必须掌握了解美声唱法的特点规律,沿着正确科学的途径刻苦练习。美声唱法的技术即基本功要求要扎实,是唱好美声的基础。但最终好的歌声是通过充满感染力的音乐及真挚的情感打动听众的。歌唱是一种借助音乐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是人性化的,假若失去音乐失去情感的话,那么歌唱也就失去了它的艺术价值。因此,每个学习声乐的人都该不断增强音乐修养和文学修养,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我们要本着求实、严谨、不断进取的科学态度学习声乐,将其推上新的艺术高峰。
参考文献:
[1]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2]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3]吴李红.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之我见[J].音乐探索, 2010,(03) .
[4]张权.关于演唱中国歌曲的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87,(01) .
[5]郭瑾.浅谈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J].黄河之声, 2007,(07) .
[6]朱敏.试析美声唱法演唱作品“中西兼顾”的可行性[D].西安音乐学院,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