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融资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融资计划范文1
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Securities, 简称ABS),是指对某目标项目所拥有的资产,或是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已有资产或资产组合,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将其中的风险与收益要素分离与重组并进行信用增级,以此资产的未来收益为保证发行高级债券,并在资本市场上出售变现的一种融资方式①。发行融资租赁资产ABS本质就是一个以融资租赁应收款项为支撑,以租金收益权为基础发行证券、融通资金的多主体、多环节的运作过程。
融资租赁资产具有先天的优势,基础资产权属明晰,现金流稳定,且3-5年的中长期租赁期限与证券期限非常匹配。自ABS发行由行政审批改为备案制以来,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市场呈井喷式发展。WINDS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租赁资产证券化市场发行一举突破千亿级规模,发行租赁ABS规模达1,239.66亿元。2016年的发行规模超过了历史上所有年份租赁ABS发行规模之和②。规模扩张的同时,租赁ABS发行利率呈现持续走低态势。2016年租赁ABS平均利率低于五年期内同期贷款基准利率4.75%,四季度优先级平均利率更是低至4.14%。
公司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无论是信用评级水平还是基础资产储备,均已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打下坚实基础。为了更好地取得边际效益,通过主动的负债管理,充分发挥杠杆效用,公司抓住这一有利窗口期,适时启动资产证券化的发行工作。与国金证券(2016年ABS发行单数市场排名第一)合作发行“国金证券-国金租赁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
一、国金租赁一期资产支持计划产品设计概况
(一)专项计划基本情况
2016年11月10日,公司作为原始权益人发起的“国金-国金租赁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挂牌(证券代码:142356-142368)。作为公司首期租赁资产证券化项目,发行规模为26.51亿元,由优先A级(AAA)和优先B级(AA+)及次级证券构成,期限五年,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计划管理人。
(二)产品的交易结构以及参与主体
本期专项计划资产支持证券是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以基础资产本金超额覆盖、优先级/次级支付机制并采用超额抵押、差额支付承诺作为内外部增信措施。计划包含基础资产25笔,租赁资产本金余额约为26.51亿元。计划分优先A、优先B和次级三档,优先A与优先B由国金证券负责包销,将按照资产现金流再细分为12档,其中:优先A档分为优先A1-A9,票面利率为3.9%-4.5%,合计规模为21.21亿,占比80%;优先B档分为优先A10-A12,票面利率为5.0%-5.2%,合?规模为2.65亿,占比10%;次级规模为2.65亿,占比10%,由我公司全额认购。对专项计划资金不足以支付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的各期预期收益和全部未偿本金余额的差额部分我公司承诺承担补足义务,整个计划期限预计为5年,待优先A及优先B本息都兑付完毕后,计划可提前终止。具体的交易结构如下图1:
因本专项计划基础资产优质、增信措施完善,以较低的发行价,获得金融机构、计划管理人的广泛关注和争相认购,超额认购达5倍以上。这些都充分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国金租赁良好的社会信用基础和优良经营品质的肯定。本次交易的主要参与方信息见下表1。
(三)基础资产的选择
融资租赁资产池,由可用于转让的租赁资产构成,由一系列要素相同的应收租赁款项构成:是融资租赁资产交易中“基础资产”的来源和渠道。具备未来现金流稳定、可靠、风险较小等特点。截至基准日2016年7月1日,入池基础资产所对应的租赁合同均正常存续。相关统计信息如下表2所示:
二、国金租赁一期资产支持计划产品设计思路分析
成功发行ABS产品的最基本条件就是需要具有清晰的动机和可靠的交易结构。本文以“国金-国金租赁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基于ABS融资的核心动机,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分析该资产证券化产品。
(一)发行本期产品的动机分析
1.资金端双向传导
通过逐步完善资产证券化业务,优化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结构设计、内外部增信,提高市场认可度,降低综合发行成本。提升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和透明度,充分披露信息,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二级市场活跃度,从而促进证券化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2.实业端双向促进
通过逐步完善资产证券化业务,进一步促进融资租赁面向实体经济,回归租赁本源,以专业化发展为导向,深入产业链条,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在M2整体稳健的大环境下,缓冲结构性、偶发性钱荒。设计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提高发行效率,降低发行成本,最终降低终端承租人综合成本。
(二)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
1.资产服务机构的资金混同风险
作为资产服务机构,管理着基础资产的回收款,其信用状况好坏直接关系到基础资产的安全。一旦其信用状况恶化,出现偿债危机甚至破产,基础资产的回收款可能会与其他资金混同,从而给专项计划资产造成损失。
本计划对基础资产产生的资金划转设置了收款账户、监管账户及托管账户的账户安排,资产服务机构应于每个收入归集日14:00前将届时国金租赁收款账户中归属于基础资产的回收款(为本项之目的,不应扣除执行费用)全部划付至监管账户,并不可撤销地授权监管银行(监管银行同意接受该授权)于每个回收款转付日16:00时前将监管账户内的全部回收款(不包括该等回收款在监管账户内产生的利息,该等利息由原始权益人享有)在扣除执行费用后的余额划转至专项计
划账户。
2.流动性风险
在本计划中,当期基础资产现金流可能不足以支付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预期支付额及在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预期支付额支付前必须支付的各项税费,进而产生流动性风险。
根据原始权益人出具的《差额支付承诺函》,在专项计划存续期间,如果根据托管银行在托管银行报告日发出的报告,托管账户内资金余额按《标准条款》约定的分配顺序不足以支付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预期收益或到期本金,则原始权益人承担差额补足义务,可为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预期支付额的偿付提供一定的外部信用支持。
3.入池资产与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之间的利率风险
本次入池资产中所有基础资产对应的租赁合同以浮动利率计价,并随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进行调整;根据本次专项计划的兑付方案,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均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如计划存续期内发生基准利率下调事件,入池资产与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之间的利差缩小可能影响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的本息兑付,专项计划将面临一定的利率风险。
根据原始权益人出具的《差额支付承诺函》,在专项计划存续期间,如果根据托管银行在托管银行报告日发出的报告,托管账户内资金余额按《标准条款》约定的分配顺序不足以支付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预期收益或到期本金,则原始权益人承担差额补足义务,可为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预期支付额的偿付提供一定的外部信用支持。
4.在专项计划成立日无法解除质押等其他风险
本次入池资产中有部分基础资产质押给银行,另有部分基础资产转让给保理银行,若在专项计划成立日无法解除质押或清偿完毕全部保理融资款,则前述基础资产将不符合基础资产合格标准。
根据《国金-国金租赁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标准条款》中对基础资产合格标准的定义,基础资产设定的基础资产质押担保和基础资产转让登记可在专项计划设立日次日起10个工作日内解除。国金租赁已对基础资产质押担保和基础资产转让登记的解除事宜作出书面承诺,保理融资款在专项计划设立前清偿完毕并由国金租赁合法取得该部分债权融资款对应的基础资产。
此外,根据《国金-国金租赁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资产买卖协议》的约定,计划管理人在专项计划设立日12:00之前向托管银行发出付款指令,指示托管银行将专项计划募集资金中等于截至专项计划设立日应付未付债权融资款金额的款项,分别划付至债权人银行的指定账户以代原始权益人向债权人银行清偿债权
融资款。
根据律师事务所出具的《关于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国金-国金租赁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之法律意见书》,在原始权益人和相关方解除完毕前述基础资产的质押担保和应收账款转让登记后,基础资产不存在担保负担或者其他权利限制。同时,基础资产均可特定化,不存在重复转让融资的情况。以上安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风险。
(三)现金流覆盖测试分析
资产证券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低成本的融资方式,与其基础资产现金流的稳定性、可预测性是分不开的。基础资产的现金流覆盖测试是ABS产品设计的重要一环,分层设计的结构及每层证券的定价都取决于融资租赁资产池的现金流状况。基础资产现金流越稳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越低,?l行者和投资者的估值差距也就越小,进而融资成本最小。
专项计划存续期间的现金流入,在支付当期的利息收入税费、专项计划费用、优先级资产证券预期本金及收益后,全部作为储备进行留存。对基准日后每一笔租赁合同在预测期间的租金收入进行预测,汇总得到全部基础资产的各期现金流,并根据分层情况测算每个预测期间基础资产池需要偿还的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的本金及预期收益,测算得出基础资产未来现金流能够对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的本金和收益提供较好的覆盖。如下图所示,在每个兑付日,专项计划的现金流入均能对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的本息产生
覆盖。(见图2)
(四)信用增级的方式分析
本专项计划的收益及本金的偿付内部采用优先级/次级支付机制并采用超额抵押内部增信措施,外部则采用差额支付承诺的方式。
1.内部信用支持――优先级/次级支付机制及超额抵押内部增信
本专项计划的收益及本金的偿付采用优先级/次级支付机制并采用超额抵押内部增信措施,其中,优先A级资产支持证券金额为212,100.00万元,优先B级资产支持证券金额为26,500.00万元,次级资产支持证券金额为26,500.00万元。以资产池应收租金本金规模计算,优先A级资产支持证券可获得优先B级资产支持证券和次级资产支持证券共计20.01%的信用支持,优先B级资产支持证券可获得次级资产支持证券10.01%的信用支持。
同时,资产池现行加权平均利率与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预计平均票面利率之间存在一定的超额利差,为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提供了一定的信用支持。
2.外部信用支持――差额支付承诺
根据差额支付承诺人国金租赁出具的《差额支付承诺函》,国金租赁将对专项计划账户内可供分配的资金不足以支付该兑付日应付的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的预期收益或到期本金的差额部分承担补足义务。差额支付承诺为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的偿付提供了较强的信用支持。
(五)发行ABS对公司的优势分析
1.加强融资功能,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实现直接融资
ABS作为直接融资工具之一,因为可以直接对接资本市场,有效打通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渠道,引进战略投资者,为租赁公司提供新的资金来源,减轻对银行贷款的依赖。通常ABS的融资成本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融资费用的减少可以优化公司的负债结构,提高流动和速动利率,增强公司自身信用等级和偿债能力,使公司面临较低的信用风险。ABS助力公司更直接更有效地破解了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从金融市场直接融资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资活动,直接融资取代了间接融资,通过结构化手段提升了信用等级,实现优质资产与市场资金的有效匹配,从而降低了融资成本,本期产品加权平均利率较银行利率下降了约14%,融资比例提高了近30%,融资期限突破了传统信贷的局限。
2.提高收益能力,释放业务规模、赚取中间收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租赁资产支持证券专项计划的原始资产生在实体企业,长在租赁公司,租赁公司的资产主要是应收融资租赁款,应收款项到期日较长,通过资产证券化,租赁公司可以将长期应收账款变现,将流动性较差的租赁债权变现为流动性强的现金资产,增加自身的资金流转速度,大大缩短公司获利及资金回笼时间,从而进一步提升其融资能力和偿债能力。加快项目滚动开发,改善租赁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和资金链,提升新业务获利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发行ABS可盘活存量资产,增强流动性,扩大业务规模,配置更多的优质项目。公司未来的租金变成流动性较强的证券,该证券可以在上交所挂牌交易。通过创新的兑付方式,减少资金的沉淀和闲置,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盘活存量项目前期投入,灵活自主地安排资金使用。
三、本案例特点及分析结论
本公司发行的该专项计划采用了多种信用增级方式,以及经典的现金流支付安排,发行金额大、发行利率低、结构设计新、认购情况热。没有选择“资产出表”。从结果来看,本只证券化产品的作为公司首单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发行是较为成功的,在2016年证监会主管发行的所有租赁ABS产品中规模排名第九名。得益于原始权益人及其股东在租赁行业的专业性,最后发行产品较为顺利;其次,产品的交易结构及产品设计合理,风险防范措施安排较为完善,使得最终产品成功发行。但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本产品仍有进一步的改进空间:
(一)降低入池资产的集中度
在本产品的资产池中,应收租赁款付款周期分布、行业分布以及地区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ABS的信用评级。未来其他公司在产品设计中可以采用筛选付款周期、行业、地域较为分散的基础资产进入资产池,分散入池资产的集中度。
(二)尝试增加多种增信措施
本产品通过“差额支付承诺”为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的偿付提供了较强的信用支持。由于外部增信措施对于提升产品的信用等级具有良好的效果,在以后的产品设计中可以采用其他的外部增信措施,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
(三)提高次优级证券的信用等级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产品的发行成本与信用评级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通过提高次优级证券的信用评级可以显著的降低发行成本。提高次优级的信用评级主要可以通过提高基础资产质量、优化产品结构等方式。
(四)基于原始权益人需求合理选择产品结构
由于“出表”型交易结构存在融资效率较低的缺点,所以在产品设计时,不应过度追求将租赁资产从资产负债表转出,需要在考虑原始权益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对产品在“资产出表”和产品的融资成本之间进行取舍和衡量,选择最合适的产品结构。
注释:
公司融资计划范文2
关键词:上市公司 融资管理 融资结构 优化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096-03
我国的上市企业中,有很多都是中小企业,尤其是创业板,这些企业凭借其自身的灵活与创新,在资本市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但是融资却成为困扰其长期发展的一个难题。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较多的关于上市企业的融资政策,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上市企业的融资问题。上市企业融资不断呈现出新情况、新问题,融资环境不断恶化,上市企业融资能力持续下降,融资渠道相应减少。在这种环境下,我国上市企业融资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缺少融资的支持,上市企业只能按部就班的经营发展,甚至有些企业出现经营、财务上的困难,导致企业的破产,这对我国经济增长、就业和社会稳定等各方面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解决上市企业的融资问题已成为企业发展刻不容缓的问题,但是,上市企业受自身的经营和资产规模、经营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等的限制,在当前的金融政策前,很难获得相应的银行融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就需要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和企业发展的现状,来调整和完善金融政策,企业的发展政策等,这对于我国上市企业的良性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上市公司融资管理概述
(一)融资的概念
企业想快速地发展,想引进先进的技术、经验,必须要有相应的资本支持,融资活动就是使企业获得资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融资就是融资主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获得资金支持的行为。企业融资是社会融资的一部分,是指企业主体作为资金需求者对资金进行的一种资金筹集活动。从广义上来讲,融资并不是两个主体之间的活动,而是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资金的流通,从盈余的企业流向需要资金的企业,资金的流向不是固定的,在一定范围内有进有出,对于流入企业而言,融资是其筹集资金的方式,对于流出企业而言,融资是其投资的方式。从狭义上来讲,融资就是企业通过举债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
(二)融资结构的概念
虽然企业融资的渠道、方式、资金的来源都比较多,但不同的被融资对象附加的条款、资金偿还时间、评估企业财务风险、融资额度的大小等都受到当时的金融政策的影响,而这又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决策,进而又决定了企业的资本结构。
(三)融资的渠道与方式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下,上市企业可以采取的融资方式不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前者就是企业不向外部借贷,而是完全靠企业自己内部的力量来进行资金的筹措。在企业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都将企业的盈利当做是企业继续运营的启动资金,再盈利,再投入,不断地循环,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提供发展资金。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每一次对资金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经营的利润难以再满足再生产的需要,企业就会采取别的方式,主要有向员工集资,企业主自己利用私人关系,在家庭范围内、朋友圈内进行借款等等。后者是指民间借贷、融资融券、银行贷款几个主要的途径。当前,我国的民间借贷融资总体发展比较混乱,缺少有效的资源整合,很多地区都是自发性发展,并且融资融券门槛高,一般的中小企业达不到相关要求。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最好的融资渠道仍然是银行贷款。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不大,其经营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因素,同时,中小企业缺乏企业的战略规划,在经营时往往是随着市场的走向而轻易地改变企业的主营方向,这也加大了中小企业在经营上的不稳定性,使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这种种的不稳定性,都增加了中小企业向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企业还存在融资的怪圈,即企业的规模越小、经营和盈利能力越低,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可能性就越低,这主要是受到企业经营风险、债务偿还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不稳定因素较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银行自然不敢对其进行贷款。
二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前者是指企业自己通过资本市场来获得资金,可以通过股票市场,也可以发行债权,但是这种方式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比较困难;后者是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对于企业而言,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是最好的方式,因为银行的贷款相比其它渠道的贷款,利率要低一些,企业承担的风险和压力也相应地要小一些,但是在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中,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比例是非常小的。企业可以根据两者间的差别进行融资决策。
对于股份制的企业而言,通过转让、出售股份获得资金就是股权融资,而通过发行债券获得资金,就是债券融资。受到我国金融体制的限制,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不能满足国家要求,因此,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融资的,少之又少。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管理的现状
1.外源融资比例偏高。几乎所有的上市企业在成立之初,都是靠自身的原始资金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利润积累来满足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美国有专家对此现象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就是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大部分都是通过内部资金来进行生产和l展。然而,上市企业的发展不能仅靠内源性的融资供给,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需要不断地拓展企业的经营规模,购置数量更多的设备,需要更多的资金来进行企业的技术创新,这时内源性融资就不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企业在进行外部融资的时候,又过于依赖银行贷款。我国金融借贷制度还不完善,很多中小企业在向银行贷款的时候都会受到种种限制,要么就是贷不到款,要么就是还款期限短,或者抵押贷款要求太高等等,使企业的融资遇到困难。这些都是融资结构的单一性造成的。
现今,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现状也不很理想。因为在银行贷款方面受到了限制,有的中小企业会将目光放在证券市场上面,尤其是科技创新企业、计算机企业以及环保等新兴企业,这些企业更容易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支持,但是对于大部分传统的中小企业而言,要进入证券市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部分的企业还是无法通过这个渠道获得融资。首先是面临一定的风险,中小企业在股票发行时,可能由于发行数量不当,融资成本过高,稀释了股权,损害了老股东的利益。后期由于经营不善无法满足股东的预期报酬,造成股价下跌等情况,有可能会更加大融资的难度。其次,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因此证券市场的门槛基本上还是由相关的部门来设定,这也造成了我国证券市场接受中小企业的程度不高。另外,中小企业的债券发行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债务风险一般和指企业发行债券的数量、价格、时机、票面利率和还款方式有关,可能造成融资成本过高。在债券到期期间,发生通货膨胀等情况,也会增加融资的成本。现阶段,我国还是以政府债券为主,对企业债券的发行要求过高,所以一般中小企业采用债券融资的比例不高。而且中小企业的融资额度一般不会太高,不具备在证券上最低股票发行量的金额。
按照国外的一些理论,企业在融资的时候,应该是由内向外,但是我国企业几乎都是在依赖外部融资,内部融资的作用没有发挥。
2.外源融资中股票融资比率高于负债融资。上市企业在进行融资的时候,面对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更倾向于选择前者,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如果选择了债权融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就会上升,这不仅会给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而且还会在财务报表的负债率上有所显示,从而影响企业的各项指标。相比之下,企业就更加喜欢通过股权融资来获得资金的支持。而且企业融资也必须要考虑到融资的成本问题,尤其是很多上市企业本身的资金实力比较有限,利润水平也不高,如果为了获得有限的利润而承担了较高的成本,这对于企业而言是不划算的,因此,企业需要对不同的融资方式进行比较,选择成本较低的,股权融资的成本比债权融资要低,这也是上市企业选择股权融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市企业在进行了股权融资之后,就可以通过获得的融资资金来进行各种生产、投资,这种经营行为也会在企业的上市报表中进行体现,投资者看到这些消息之后,会进一步的看好该企业,然后购买该企业的股票,企业的股价就会上升,相对地,其融资的成本就更进一步降低了。而且上市企业在进行分红的时候,可以选择较低的比例,这种方式也不会增加企业的成本。综合各种因素,上市企业选择股权融资会更加合适。
但是,上市企业必须要意识到,企业的融资结构不能过于单一,多元化的方式可以分散企业的融资风险。2008年开始,我国的证券市场就出现了各种危机,股价大跌,很多上市企业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可见,上市企业还是应该适当的选择其它融资方式来进行组合融资。
3.负债融资中短期流动负债比率普遍较高。相关的数据显示,上市企业的负债结构中,短期负债占的比例较大,这与上市企业自身的资金需求有一定的关系。上市企业中有很多都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对资金的需求比较急,因此,中小企业大部分的融资都是短期的融资,这在上市企业的负债结构中有明显的体现。但是,短期负债率过高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还款压力,短期负债越多,表明企业的资金周转率越低,而且在短时间内就要面临较多的还款,资金非常紧张。短期的融资还会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目前,我国上市企业的负债结构普遍都不合理,短期负债率明显要高于长期负债率。
公司融资计划范文3
关键词:配股融资 业绩 政策区间
一、引言
针对再融资后的业绩变化问题,国外的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基本而言,有两种结论:一种认为再融资金后业绩有显著的下滑(Loughran&Ritter,1995;Loughran&Ritter,1997;Jagadeesh et.al,1993;Spiess&Mtlek-Graves,1997:Hansen&Crutchlev,1990:Melaughln et al,1996;Mclaughln、Safleddine et al,1998);另一种结论认为再融资后业绩并没有恶化(Healy&Palepu.1990;KangKim&Stulz,1999;Dubois&Pierre,2000)。出现两种绝然不同的结论,其原因主要在于业绩度量指标、数据区间的差异。国内学者对再融资后业绩变化的研究非常多,大部分都做得不深人,绝大部份研究都是基于融资前后ROE的变化,然后做简单的对比,得出业绩下滑的结论。也有做得比较好的是(原红旗)关于“上市公司配股的长期业绩的研究”,作者选取1994年至1999年的A股数据,区分了一次配股企业和多次配股企业,业绩比较标准选取了同行业和规模的未配股公司、市场回报率作为比较基础,衡量业绩的时候使用的是累积回报率(Cumulativeretum)和HPR(Holding-periodReturn)指标;研究了两种指标下配股公司与对比公司的长期业绩差异,同时考察了HPR方法下不同规模、不同市净率、不同期间的业绩差异,同时考察了盈余管理与配股后业绩的影响;得出结论认为采用行业和规模对照组作为业绩对比的基准,公司配股后的长期回报率业绩和长期会计业绩均没有恶化,而采用市场业绩作为对比的标准,配股公司的业绩出现了长期恶化的趋势;规模大的公司配股后业绩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而规模小的公司业绩下滑不显著;市净率高的公司长期回报下滑明显,而市净率低的公司业绩下滑缓慢得多;配股政策严厉的期间,业绩比市场汇报率发生显著恶化。该文对业绩的衡量和外部环境的计量做得比较精细,后续的很多研究沿用了其中的一些指标和方法。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本研究的问题包括:配股企业配股当年和配股后三年的业绩变化;配股企业与配比企业业绩差异;按照政策变化区间对配股当年、配股后三年配股企业和配比企业业绩进行比较;按照资产规模分组考察配股和配比企业配股当年、配股后三年业绩均值比较;按照行业分组考察配股当年、配股后三年配股企业和配比企业,其中业绩采用了毛利率(PM)、资产回报率(ROA)、投资回报率(ROE)、折旧摊销税收前收入/资产(OIBD/Assets)四个指标。本研究的创新在于考虑了不同政策区间配股企业和配比企业多个指标的比较;数据区间较长,涵盖了政策发生显著变化的1999年与2001年。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择的数据来自CSMAR配股数据系统1998年至2002年部分,将1998年至2002年配股企业按照配股政策分为三个区间:区间一(1998年)区间二(1999年至2000年);区间三(2001年至2002年)。将配股企业和配比企业按照资产规模分为四组;在第三部分的研究中将配股企业和配比企业按销售增长率分为五组;将配股前五年没有进行配股的企业视为首次配股企业,将配股前五年内进行了配股的企业视为多次配股企业。业绩衡量指标选择了经营业绩指标(毛利率(PM)、总资产净利率(ROA)、权益报酬率(ROE)、折旧摊销税收前收入/资产(OIBD/ASSETS)、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M/B)、资本支出/资产(CE/Assets)和市场业绩指标超额累计收益(CAR)(表1)。
(二)指标计算方法 各指标计算说明如下:在选取与配股企业相关的配对企业时,先对行业进行排序,然后选择同行业年末资产规模最接近且大于配股企业资产的企业进行配对,如果找不到相关企业,则选取小于配股企业资产的企业进行配对,本研究选择的配对企业剔除了ST、PT企业,因为该类型企业的业绩数据比较极端,很难具备可比性。配股企业以当年上市流通为准,1998年年至2002年共有570个样本(表2)。由于只能获得2004年以前的数据,2002年配股的企业无法获得配股当年和配股后第三年的完整数据,不过这并不会影响后续的研究,因为相对应的配对企业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只需要将相同期间配股与配对企业业绩对照情况,辅之以配股企业自身业绩的序列变化情况即可。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不同政策区间配股企业与配对企业配股后三年经营业绩比较 为了减少配股融资对市场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为了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配股进行了多方面的规范,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政策变化最大的年份是1998年、1999年、2001年、2003年。根据政策变迁的年份将数据分区,对不同区段的配股企业和配对企业进行对比研究,实证结果如(表3)所示。从实证的情况来看,有两方面问题:一是1998年配股企业配股当年与配比企业业绩相比有非常显著的正收益,而1999年以后这种优势逐步削弱,甚至比配比企业业绩更差。二是虽然配股政策发生了诸多的变化,配股后第三年配股企业的业绩均显著劣于配对企业。出现问题一的可能原因是政府放松了对配股企业业绩门槛的监管,配股企业的优势并不明显,也可能是由于政策对企业业绩披露的要求提高,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得到监控从而对外披露的业绩更具有真实性;问题二说明尽管政府监管会减少配股后一年、二年企业业绩出现显著下滑的可能性,却无法改变企业配股后第三年业绩全面下滑的问题。与Loughran&Ritter(1995)的研究结论类似,我国上市公司配股后三年均出现了显著的下滑。本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监管政策对业绩变化的影响,而根据已有的研究来看,企业的规模、行业、是否多次配股等因素均会对企业的业绩产生影响。
(二)不同政策区间不同规模配股企业与配对企业配股后三年经营业绩比较 本文选取了1998年至2001年配股企业,剔除了部分数据不完整的企业,将数据按配股当年年末资产总额分为了四个档次。Assets≤10,10
示。从经营业绩变化来看,资产规模较小的和中等规模企业的业绩变化比较显著。特别是资产规模处于(10,30)亿元之间的企业,配股当年与配股企业相比有显著的正收益,而配股后三年有显著的负收益。与此相反,资产规模大于30亿元的企业和相对应的配股企业比较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可见,企业的经营业绩一定程度受到资产规模影响,随着配股后时间的推移,规模越小的企业,业绩越容易发生下滑。从市场业绩M/B来看,无论大企业和小企业均发生了显著的持续下滑,因此市场对配股企业持负面反应。进而选择ROE指标、选择1998年至2002年配股企业数据,探讨不同政策区间不同规模企业业绩变化情况(表5)所示。从实证结果看到了不同政策区间的配股企业经营业绩(ROE)有显著的特点,1998年尽管配股当年配股企业业绩优于配比企业,三年后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都出现了显著的下滑,可能的解释是配股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较差;配股企业配股前的盈余管理比较严重,配股后发生反转。1999年至2000年间配股的企业只有规模较小的企业发生了业绩显著下滑,规模大的企业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业绩恶化。2001年至2002年间配股的企业中规模较小的出现了显著的业绩下滑,而规模较大的企业出现了显著的业绩提升。因此,我们对企业配股后业绩按企业规模分区进行研究时,不能忽视我国的配股政策本身对企业的要求在不断变迁的现实。较大规模企业(资产规模>30亿)融资后的业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1999年前配股企业配股三年后的业绩显著下滑到――1999年至2000年配股企业配股三年后的业绩与配比企业没有明显差异――2001年至2002年配股企业配股后业绩出现显著提升来看,资产规模逐步成为企业盈利的重要因素,大规模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增强,而小企业仍然无法改变业绩下滑的命运,无论哪个政策区间,小规模企业的业绩均出现了显著的下滑,因此从长远来看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一定程度上仍弱于大规模企业。
公司融资计划范文4
一引言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良性循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当金融资本成为主导的资本形态,产业资本在价值链中丧失了主导权时,就都逃不过衰落或者被掌控的命运
回顾17世纪的西班牙、18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兴衰更替历程,都曾经历了工业制造业的辉煌,位居世界巅峰地位后,金融疯狂投机,最后导致经济衰退,国力衰落的悲剧。。过度金融化意味着金融体系自身运转方式所发生的急剧变化,国家会变得“富有而脆弱”。发达国家的经历反复证明,实体经济过度虚拟化和金融化,是当代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1]。当产业资本越来越多地参与金融活动即金融资本相对独立膨胀时,新价值创造的基础被削弱,资本通过狂热投资虚拟经济领域只能导致实体经济的衰落,加剧经济危机。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环境日益严峻,普遍面临需求萎缩、产能过剩、成本上升、技术创新不足、行业利润率大幅下滑等矛盾
制造业利润率税后投资回报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15%以上,下降到5%左右。中小企业利润率下滑到3%以下。多达21个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钢铁21%,汽车12%,水泥28%,电解铝35%,不锈钢60%,农药60%,光伏95%,玻璃93%。我国制造业平均有近2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以下。。正如图1所示,中国的制造业收益水平日益低下,而且呈现较为严重的波动性。泾渭分明的是,金融业发展迅猛,金融投资利润丰厚
银监会数据显示,即使在宏观经济减速的 2011年,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6.3%,银行净资产收益率(ROE)超过20%。,制造业的金融投资收益维持在主营业务收益的3倍左右。随着金融投资利润高涨和实体经济利润的下滑,中国制造业不断突破主业而试水金融投资,企业的金融资产投资比例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金融投资(投机)膨胀成为制造业扩张、增加盈利的重要来源,由此越来越严重影响企业的主业投资行为。虽然中国制造业的金融投资比例目前还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20%~30%的水平,但是金融化发展的趋势已经值得高度关注。尤其是我国制造业在人口红利、资源红利逐渐消失,普遍面临技术瓶颈、市场瓶颈的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制造业金融化进程可能产生企业收益增长的短期效应,但这种短期繁荣是以牺牲长期增长为代价的[2]。制造业过度金融化将加速资金流向非实体经济部门,削弱制造业发展能力,加剧经济运行风险。发达国家正在反思金融化模式的负面影响,矫正“去工业化”进程,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振制造业。我国制造业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研究驱动制造业金融化投资行为,对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虽然制造业金融化的现象和问题已经被关注但未引起足够重视,深入分析驱动制造业金融化投资行为及因素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成果鲜见,现有研究成果更多聚焦于产业资本金融化的功能与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制造业金融化投资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并以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对驱动我国制造业金融化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本文以下内容的逻辑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理论分析与文献回顾;第三部分实证结果及分析;第四部分稳健性检验;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及启示。
二理论分析与文献回顾
(一)资本运动与产业资本金融化
资本的本性具有典型的趋利性,资本的形态及运动遵从资本趋利规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伴随着市场机制的强化和金融的深化发展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演化过程。马克思最早开启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关系的理论研究。马克思认为,货币资本以生息资本的形式与产业资本结合在一起,并参与社会平均利润的分配,为当代产业资本金融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乔万尼?阿里基从经济发展的积累周期出发,研究了金融扩张和实体经济生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资本扩张包括两个相互交替进行的阶段:物质资本扩张阶段(M―C)和金融资本扩张阶段(C―M')。当物质资本扩张阶段中实体经济部门的资本积累超出了一定规模的时候,投资报酬递减,资本利润率下降,物质资本的扩张开始向金融资本的扩张阶段演进[3]。
随着金融化进程的推进,金融运行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广泛而又深远地影响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运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扩张的均衡逐渐被打破。一方面,金融资本不再依附于产业资本,与产业资本博弈分享产业利润。金融化进程促使金融业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MM的货币资金自我循环的运动过程,“钱生钱”的运动过程逐渐主导了资本利润水平和利润分配方式
这是实体经济主导的马克思时代难以预见的现象。马克思认为,工业资本主义的伟大成就是使生息资本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和要求。,加速了金融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信用和股份公司成为催化金融资本产生的有力杠杆[4],金融资本的快速扩张推动了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相互渗透,金融资本不再仅仅是以借贷资本形式,而是主要通过资本市场影响甚至是控制产业资本,同样的,资本市场也发挥着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渗透的重要作用[5]
目前中国产业资本主要通过对银行或证券公司控股、企业集团创设财务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及商业性债转股、商业银行阶段性持有贷款企业股权或实物资产以及企业参股新兴商业银行五种方式进入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换的门槛被削弱。
(二)创新发展能力与制造业金融化
创新与发展能力影响企业投资偏好和盈利模式。制造业发展普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和技术创新滞后的双重困扰:一方面,制造业投资持续扩大将加剧资本深化和工业重化趋势,导致生产过剩和利润率下降,最终引起资本边际投资收益下降。创新能力则是企业转型升级最关键的因素[6],也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但是,另一方面,制造业盈利能力不足及盈利预期消极将抑制企业创新投资的意愿与能力,企业投资行为将倾向于短期化。因为,创新是一个累积的、集体的和不确定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相应的资源配置具有开发性、组织性和战略性[7]。制造业主营业务利润下降,企业发展能力弱化,过剩的实体资本具有日益强烈的寻求新的投资与盈利渠道。因此,创新发展能力弱化刺激制造业金融化投资发展,抽离产业资本的意愿增强。
资本市场及金融深化为制造业金融化投资提供了机会和诱惑。与普通制造业相比较,金融化背景下的金融创新成本低、速度快;更为重要的是,与实体商品的成本支撑的价格系统区别的是,金融资产是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8],金融投资可以创造“资产价格”和“资产需求”。在产业资本持续流向金融部门的过程中,短期内金融资产和金融投资收益被推高,进一步强化对企业金融投资的诱导。大量实证数据表明,制造业金融化趋势的出现往往显现出企业利润下降和金融投资收益持续增长的明显反差[9]。Dumenil&Levy[10],Crotty[11]等学者也认为,相比工业利润的下降,金融资产收益的爆发式增长能够更好地解释企业金融化过程。在制造业企业利润普遍下降的过程中,金融投资不仅能为企业改善短期盈利创造条件,并且能够在市场意外地陷入低迷时为企业提供缓冲余地[12]。因此,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激励的弱化将不断削弱其发展基础和能力,刺激产业资本金融化投资行为。而现代资本市场的繁荣,以及金融投资工具的不断创新,更为产业资本金融化投资提供了机会和诱惑,进一步强化其金融投资偏好。
(三)公司治理结构与金融投资行为
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核心目标之一。公司治理结构显著影响公司的投资决策及经营行为。在金融市场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以机构投资者为代表的大股东已成为庞大金融资源的管理者,在公司治理中具有相当影响力。公司管理者的独立性不断被削弱,投资者、监管机构等外部群体的偏好经常影响企业的决策,逐渐打破了传统的银企关系,削弱了银行监督企业经营的功能,拉升企业发生道德风险的概率[13]。企业金融化牺牲了生产性资本的自主性原则,企业的投资决策越来越服从于资产的流动性要求。大多数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追逐短期财务利润最大化。因此,金融化对企业的短视行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金融化背景下的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甚至改变了企业的激励机制,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约束并迫使企业放弃长期经营战略而转向对短期财务利润的追求。金融化不但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模式,也不断改变着企业的规则和道德标准。企业员工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薪酬愈发与其长期绩效脱钩,相反与股票的短期价格波动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14]。如股票期权的授予直接促使了高层管理人员通过回购股份抬高公司股价,这些行为导致了金融交易和投机之风盛行。此外,随着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利润支配权的加强,企业股息分配比例和金融费用支出持续上升[15]。伴随企业利润以股份回购等形式向食利阶层集聚,向实体经济投资的积极性不断弱化,致使企业的资本积累率趋于下降[16]。
三实证设计与分析
(一)研究设计
基于理论与文献分析,本文将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益水平(BP)、投资收益水平指标(IP)、企业创新能力(INO)、融资能力(DR)、机构投资者控制强度(S)等因素纳入分析框架,研究这些因素对制造业金融投资水平(FIN)的影响。从理论上来讲,驱动制造业金融化的影响因素并不局限于本文讨论的变量范围,因此,在模型设定中,遗漏变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使我们的研究集中在所关注的问题上,我们通过面板数据分析来弱化遗漏变量的影响。同时,本文还考虑了模型设定中变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的可能性。为此,我们利用非参数逐点回归的结果作为参照来验证线性参数回归的合理性。此外,为了充分说明各种因素对制造业金融投资作用的普遍性,本文基于政府控制和行业划分两个重要特征进行了稳健性检验。
我们在模型中引入了BP、IP变量的滞后项来反映主营业务利润预期和投资收益预期,因而有必要对模型设定中最优滞后期进行检验。AIC准则的检验结果支持以上模型设定的推断。鉴于此,我们设定基本回归模型如下:
(二)变量定义
1.金融投资水平(FIN)
本文借鉴Orhangazi [17]、Demir[12]的做法,以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表示企业的金融化水平。有别于Stockhammer[2]、Crotty[11]、Epstein[9]以企业利润分配比例、金融费用支出、金融投资收益等数据构建的指标,该指标更加直接地反映了制造业企业经营环节的金融化行为。基于此,我们定义FIN=金融资产/总资产,其中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发放贷款及垫款、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性房地产。
2.主营业务收益指标(BP)
主流研究认为,非金融企业的利润下降是企业金融化行为的重要诱因[9][18]。然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大都拘泥于描述性统计和经验判断,忽略了企业经营绩效与金融化行为之间作用渠道的分析。本文认为,企业主营业务利润下降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推动作用是通过影响企业的经营预期实现的。基于这一判断,在实证研究中我们考虑了适应性预期的因素,借鉴阳小晓、包群等[19]的做法,引入滞后一期项反映适应性预期过程。在数据处理上,由于部分上市公司并未直接统计主营业务利润率,对于这一部分数据本文根据已披露的有关信息,以主营业务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值来表示主营业务利润率。
3.投资收益水平指标(IP)
虽然金融投资收益刺激企业金融化的观点得到了大量描述性统计数据的支撑。然而,在实证分析中却鲜有文献直接采用投资收益率这一指标。其原因在于,企业投资收益的构成具有复杂性,各项投资对应的收益来源难以从总量中分离,因此一般采用近似计算方法,如Stockhammer[2]以利息和股息收入与企业产出的比值来衡量投资收益水平。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我国上市公司的各类报表均未报告投资收益率指标,为此本文以投资收益与滞后一期金融资产的比例来估算投资收益率,这一做法可以从整体上近似衡量企业金融资产的收益水平。
4.企业创新水平指标(INO)
已有研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做了共性的选择,即通过R&D投入来反映企业的创新能力。然而,正如鞠晓生等[20]指出的,R&D投入仅仅是企业创新投入的一部分,相比R&D指标,无形资产增长更加直观地反映了企业创新活动的结果。尤其是在本文的研究样本中,R&D投入的相关数据可得性较差。而从本文研究的对象来看,制造业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等。因此,无形资产包含了更多的企业创新活动的信息。借鉴鞠晓生等[20]的做法,我们认为在数据可得的前提下,以无形资产增量作为创新投入的变量是合理的。鉴于此,我们定义INO=无形资产增量/总资产。
5.机构投资者控制强度指标(S)
与已有研究不同,本文并未采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表示机构投资者控制强度。Lazonick&O’Sullivan[21]、Crotty[11]等认为机构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增强了投资者与实际企业控制人之间的制衡能力,同时机构投资者的股东积极主义使企业管理者与投资者的利益趋同。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强调机构投资者与控股股东和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目标不一致,机构投资者倾向于短期盈利,而控股股东和管理者倾向于长期经营目标。因此,以机构投资者为代表的大股东对上市公司控制强度的增加推动了企业经营目标的短期化。然而,在以A股市场为对象的研究中,直接采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来反映大股东与控股股东的制衡并不合理。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与西方成熟资本市场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个人投资者仍然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基于这一事实,如果采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可能低估非机构投资者的影响。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和数据的可得性,我们以S指标(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来反映机构投资者的控制强度。显然,这里所指的机构投资者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包括了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持股比例较高的个人投资者。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国有企业股权分置的长期存在,一般投资者持有股份的性质局限在流通股的部分,然而股权分置改革使流通股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保持数据的平稳性,我们剔除了股权分置对流通股的影响。
6.融资能力指标(DR)
除了以上变量,本文在模型设定中考虑了上市公司投资决策的融资约束。与成熟资本市场多渠道融资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投资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债务融资,因此本文主要考虑了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能力。借鉴方明月[22]的做法,本文选取企业资产负债率指标来度量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
(三)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以2003~2011年期间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交易的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在所有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的基础上剔除了由于公司重组、停牌、退市等导致数据非连续的样本和统计数据存在缺失的样本。同时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对变量取值在最小和最大5%区间内的样本采用了winsorize处理。进行以上处理后,符合要求的研究样本数为543个。本文的相关数据来自《国泰安金融经济信息》数据库。表1报告了样本的统计特征。与Demir[12]对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的考察相比,本文样本的FIN指标均值水平略高于上述发展中国家,但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如Dumenil&Levy[10]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等发达国家非金融企业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普遍高于20%。,说明我国制造业处于金融化的初期阶段。全部样本上市公司的平均利润率仅为4.32%,远低于IP变量均值12.07%,证明金融投资对制造业上市公司具有较大吸引力。INO变量的均值为-1.12%,说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创新投入呈下降趋势。从其他变量最小值和最大值的波动幅度来看,样本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的样本为短面板数据,考虑到自相关的影响,在估计方法上我们采用了稳健的聚类标准差。虽然Hausman检验的结果支持固定效应模型,但由于剔除了较多不满足条件的样本后,本文研究样本的选择具有了随机抽样的性质。为了增强回归结果的可信度,我们同时报告了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结果以及非参数逐点回归的变量系数均值(见表2)。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3中非参数回归的系数符号与模型1和模型2一致,说明以线性关系来刻画变量之间关系是合理的。虽然模型2中BP变量未能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但总体上主营业务利润和金融资产投资收益水平是影响企业金融投资的两个重要因素。从作用方向来看,主营业务利润率与金融化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企业对盈利预期的负面判断会刺激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IP、IP_1变量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金融投资收益的增长推动了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金融投资行为。此外,从显著性水平来看,短期盈利状况的改善对抑制金融化的作用并不明显,也就是说投资收益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诱导作用明显强于企业盈利能力对金融投资决策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制造业利润和投资收益存在鲜明反差造成的,如2003~2011年间本文样本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平均利润率仅为4%左右,部分年份甚至出现了普遍亏损,而投资收益则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制造业利润的持续下滑固化了主营业务利润进一步下行的预期,而制造业利润和投资收益差距的不断加剧则可能弱化了短期经营状况改善对金融投资的影响。以资产负债率体现的企业融资能力与企业金融化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表明上市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受到融资能力的制约。由于银行融资是上市公司主要融资渠道,因此这一结论说明,越容易从银行融资的上市公司越容易出现金融资产的过度投资[23]。S变量的回归结果揭示出现阶段我国机构投资者并没有发挥促使上市公司改善经营实质的积极作用,反而加大了上市公司经营行为的短期化[24],进一步证明了以机构投资者为代表的大股东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更多地扮演着“投机者”的角色[25]。企业创新投入与企业金融化水平之间存在微弱的负相关关系,说明企业通过创新投入抑制金融化趋势扩大的渠道作用并不明显。这一结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本文以无形资产增量与占总资产的比例来衡量创新活动,该变量样本均值为负说明创新投入对金融投资的挤占并不明显;另一方面,技术引进和FDI的依赖对我国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产生了替代或挤出效应[26],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处于较低水平[27],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盈利水平的能力有限。
四稳健性检验
基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性质,将样本数据划分为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和非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两类;基于制造业工业属性区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两组,进行稳健性检验。表3报告了分组检验的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总体上看,表3中各变量的显著性与模型1和模型2基本一致。除了机构投资者控制强度变量外,各变量对制造业上市公司金融投资水平的作用并不具有典型差异。在分组回归中创新投入变量的显著性水平进一步降低,而在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和重工业行业上市公司中,机构投资者控制强度对企业金融化投资的影响强度明显减弱。这说明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制衡中政府机制发挥的作用明显,政府干预对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的稳健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主要结论和启示
公司融资计划范文5
目前,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的主要资金渠道有银行融资、资产证券化、信托融资、股东增资、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具体介绍如下:
(一)银行融资
银行类融资目前是租赁公司主要的外部融资资金渠道,主要有银行贷款、外债融资、租金保理等产品:
1.银行贷款。银行贷款目前仍是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主要有流动资金贷款、租赁项目贷款等形式。银行贷款主要考虑租赁公司作为主体在银行内部评级授信额度以及承租人实际项目投向符合银行贷款支持范围,易受政策调控影响。
2.外债融资。外债融资是外资租赁公司利用自身外债额度从境外融资获得低成本资金的一种特有资金渠道。租赁公司向授信商业银行申请开立受益人为境外金融机构、被担保人为租赁公司的融资性保函,境外金融机构向租赁公司发放贷款后,租赁公司向境内承租人提供融资租赁款,外债融资方式主要为外资租赁公司获得境外低成本资金提供便利。
3.租金保理。租金保理是在租赁公司与承租人形成应收租金的前提下,租赁公司与银行签订保理合同,约定租赁公司将未到期应收租金债权转让给商业银行,由银行按照未到期租金的一定比例为租赁公司提供融资,并作为租金债权受让人直接向承租人收取租金的保理产品。租赁保理的实质就是租金作为应收账款的转让融资,是租赁公司的资金渠道和退出渠道,可有效盘活租赁公司自身资产,是租赁公司调整产业结构,解决资金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租金保理业务主要分为有追索权租金保理业务和无追索权租金保理业务。
(二)租赁资产证券化
租赁资产证券化是租赁公司将用途、性能、租期相同或相近的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租赁债权集合起来,通过资产评估、信用评级和外部增信等结构化处理,转换成在金融市场上可出售和流通的租赁资产支持证券的融资过程。租赁资产证券化本质上就是一个以租金收益?辔?支撑发行证券,融通资金的多主体、多环节的运作过程,是一种盘活存量资产的融资方式,有利于加快租赁公司资金周转效率,释放资本金投资新项目。
(三)信托融资
融资租赁公司不具有募集社会资金的功能,而信托公司可以通过信托计划向投资者募集资金,因此融资租赁公司可以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利用信托公司募集资金的功能优势,将信托公司作为资金渠道和租赁资产退出渠道,实现互利共赢。融资租赁公司与信托公司合作的融资方式主要有:租赁收益权受让信托计划和融资租赁集合信托计划。
1.租赁收益权受让信托计划。融资租赁收益权受让信托是融资租赁公司为了盘活资产,将融资租赁项目未来的租金收益形成融资租赁资产的收益权进行转让,信托公司通过发行融资租赁资产收益权受让集合信托计划,以信托资金折价受让融资租赁资产的收益权,信托期满由租赁公司溢价回购融资租赁资产的收益权。
2.融资租赁集合信托计划。信托公司将发行集合信托计划募集的资金贷给融资租赁公司用于购买设备,租赁给承租人并收取租金,以达到稳定信托收益的目的,其交易结构类似银行租赁贷款。
(四)股东增资
资本金使用期限长,成本低,因此如果股东资金实力强,增资是最快捷方便的资金渠道,也可以在保证大股东相对控股的前提下,可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吸收社会股本。融资租赁公司资本金数额也是公司的实力体现,对公司外部融资具有较大影响力;同时引入国资、外资背景战略投资者对公司业务开展及融资均有积极促进作用。
(五)上市融资
融资租赁公司可以通过在证券市场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本金,但上市融资的程序严格,要求较高,对租赁公司本身以及公司的盈利水平、融资规模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获批的周期长难度大。
(六)发行债券
发行债券是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直接融资的重要手段。中长期债券筹资成本低,资金使用期限与融资租赁项目更加匹配,并且相对于银行贷款资金的高成本挤占租赁公司利润空间,债券融资的低成本和较长期限将逐渐成为租赁公司的必然选择,但对外资租赁公司自身资质要求较高,审批流程较长。
二、外资融资租赁公司融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租赁公司资金渠道较为单一,对银行信贷资金高度依赖。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71%的融资租赁公司通过银行融资,其次是股东增资,除银行融资和股东增资外,信托融资、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方式也逐步为融资租赁公司的重要资金渠道,但总体来看,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渠道仍较单一。
三、各资金渠道特点对比
各资金渠道优缺点及难易程度对比分析见下表:
四、关于资金渠道建设的建议
结合前文对各资金渠道特点的对比分析,本文对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当前主要资金渠道建设及其未来选择方向作如下建议:
第一,银行信贷的快捷、方便仍是融资租赁公司主要的资金渠道,银行贷款、租金保理、外债融资是主要对接产品,其中无追索权租金保理是租赁项目退出渠道,外债融资可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第二,租赁资产证券化是资金渠道的发展方向,当前租赁业务高速发展,但仍受风险资产规模的限制。开展资产证券化可实现公司债权的变现,加快资金的周转,盘活公司存量资产,释放资本金投资新项目。
第三,信托融资是补充资金渠道。融资租赁公司可以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利用信托公司募集资金的功能优势,将信托公司作为资金渠道和租赁资产退出渠道,可实现互利共赢。
公司融资计划范文6
融资规划是对企业从规划创立到企业发展、直至成熟的不同阶段的整体规划。在企业创业、成长、发展过程中通常会面对融资等问题,如何制定好项目融资规划策略,以避免今后由于融资规划策略的缺失而造成不利的影响等,都是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必修课。
据SMEIF记者了解,要做好融资规划,必须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作好融资准备
1.首先确定你的融资需求
要估计一下企业需要多少资金来启动和维持——用于设备和原料、存货、办公或生产场地、特许经营费,或者哪些产品的扩产、增销上,将为企业带来多大的市场份额,带来多少整体利益等。然后,要认真考虑企业自身可以提供多少资金(如个人储蓄、家人或朋友的捐助等),再确定企业需要向外融资的额度。
2.要考虑好融资方式的选择
中小企业可以选择多种融资渠道:1)金融机构。创业期企业可以从担保公司获取创业启动资金,成长期企业可向银行借款来拓展业务,发展到成熟期以后,企业甚至可以考虑引入风险基金或上市融资。2)股东注入资金。3)上下游厂商。如果有稳定的上下游厂商,而他们又有不错的经营实力,且愿意帮助自己的买家或者供应商共同发展,企业也可以通过向上游厂商预支货款、向下游厂商赊账等形式,获得一定的资金周转。
在进行资金规划的时候,资金获取渠道不宜过度集中或过度分散,要注重开发不同的融资渠道。应与银行建立稳定的伙伴关系,积累良好的信用记录。在资金使用形式上,应长、中、短期中小企业融资合理配置,使企业自身的资金使用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抗风险性,避免某一方面的冲击导致企业全面的资金瘫痪。
商业银行对于小企业来说是最最常见的贷方,可以提供很多常规性贷款。还可以找风险投资公司、商业金融公司、合伙经营等。一定要尽可能多地了解每种方案的评估标准和还贷要求。
3.建立自己的企业档案
大多数贷款机构都要求提交一份商业计划,一份详细描述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教育和商业操作经历等信息的简历,一份附有证明人的信用记录以及具体的贷款文件等。制定企业商业计划时要分成很多部分,分别描述公司的性质和类型、可以获得的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实现特定目标、时间安排、财务目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以及公司如何在市场上生存等。
特别要注意完善报表记录,这一点银行很看重。内地许多中小企业属于老板“白手起家”,成立初期没有意识到建立完善财务制度的重要性,仅有简单而不完全的记录,而银行无法通过这些记录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即便这家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非常出色,也很难给予企业足够的融资支持。因此,企业应逐步完善自身的财务制度。详细、准确、透明的财务报表,会让企业在融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机会。
4.应充分利用企业自身价值
无论在商业计划中,还是谈判的过程中,都一定要充分体现企业自身价值。在项目描述时应尽量,要确保对方能够理解,并且要强化优势所在。如果是贷款,贷款机构可能还会要求现金流量预测,以显示公司的发展能力和还款能力。记住对数据的预测一定要比较现实,要有事实来支持你对企业的估计和预测。进行调查研究时不要图省事。
要充分利用好企业的流动资产。传统观念上,银行最为看重机器、厂房、土地等固定资产,企业也将自身融资的砝码压在固定资产上。实际上,合理利用企业拥有的流动资产(如应收账款、投资产品、现金等),也可以从银行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目前,很多银行都提供了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如贸易背景项下的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都能让企业全面激活自身资产,进行生产扩张。
制定好融资计划
5.制定好融资计划
为了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行或者确保企业投资项目如期进行,必须使融通的资金按计划的时间、计划的数额进入企业,否则,企业融资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如果资金提前流入企业,会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如果资金延后流入企业或流入的数额不足,又必将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或投资计划。因此,应制定好融资计划并及时实施融资,对融资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同时,由于融资活动受制约的因素很多,企业能够把握的只能是企业内部,而企业外部因素的变化,即融资过程中融资环境的变化,企业是无法控制的。除了在融资决策时进行必要的预测外,企业还要对融资过程进行监控,以及时进行融资活动,或及时改变融资计划。
在制定的融资计划中,融资进度管理应从融资所需的工作量、时间、费用三方面来把握。首先,从融资工作量看,融资项目的完成需要各个子项目的完成来支持,并且各子项目有先有后,有难有易,如企业申请银行信贷,就有企业提出贷款申请、银行审查申请、签订借款合同、企业取得借款和借款的归还五个步骤,而每一步骤又涉及一些具体工作,如在银行审查借款申请阶段,企业要协助银行及时提供相关资料。其次,从时间上看,企业应制定融资项目的进度表,使融资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的工作量。从费用看,企业应对融资活动中产生的费用进行有效控制,在融资决策考虑总融资成本时,应列出相应的融资活动费用预算,使融资严格按预算执行。
此外,在资金使用上也要追求效益性。由于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弱以及筹资困难较大,更应该对每笔资金善加珍惜权衡,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生产经营需要与所融资金成本、融资风险及投资收益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进而把资金的来源和投向结合起来,分析所融资金成本率与投资收益率的关系,尽可能地避免融资决策失误。
控制好融资风险
6.控制好融资风险
企业融资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存在风险。融资中常会使企业所有权、控制权有所丧失,而引起利润分流,使企业利益受损。如:房产证抵押、专利技术公开、投资折股、上下游重要客户暴露、企业内部隐私被明晰等,都会影响企业稳定与发展。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项目规划时就应当充分考虑到控制融资过程的各个环节,在确保顺利实现融资计划的同时,规避融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