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发展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发展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发展分析

幼儿发展分析范文1

【关键词】舞蹈教育;幼儿身心;发展;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26-01

舞蹈最早是一种艺术活动,用直观的艺术形态表达文化情感,在幼儿园中的运用能够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和自身水平的不断提升。本文通过对舞蹈对幼儿作用的分析,展示出现代化教育的意义。

一、舞蹈教育对幼儿修身养性、提升心理素质的作用

舞蹈是一种美育教育形式,能够直接作用于幼儿的身心,体现出健身和健美的双重作用。在舞蹈学习中,能够提升幼儿的自我意识以及审美方面的能力,培养出幼儿良好的思想品格和高尚的情操。舞蹈可以让幼儿在知识学习之外,更好地去追求上层的精神生活,它主要是幼儿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多人能够看到,学习舞蹈的幼儿和不学习舞蹈的幼儿相对比,气质上更胜一筹。幼儿在学习舞蹈以后,无论是台上表演还是平时的生活都能够让其更敢于表现自己,激发出幼儿内心中的表现欲望,一般会在掌声以及表扬的过程中让幼儿增强自信心。舞蹈动作的基本站姿就是挺胸抬头立腰,因此在生活中幼儿也会这样做,长久下来气质自然显露。

二、舞蹈教育对幼儿身体发育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舞蹈训练能够对幼儿的大脑产生作用,在大脑神经的刺激下锻炼幼儿的肌肉和骨骼。生活中很多实例已经证明,舞蹈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学习舞蹈的幼儿,不仅仅食欲非常好,并且睡眠也很好,身体长高很快,这是因为在舞蹈训练过程中,能够让幼儿的骨骼更加粗壮,更有弹性和坚实有力。舞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舞蹈的形式对幼儿的反应能力和协调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幼儿在组合走步以及敬礼的过程中,一些幼儿走步比较生活化,而在舞蹈组合中就会对此进行规范,教师对幼儿的动作进行协调。再比如在学习《编花篮》的过程中,这种歌声比较富有童真性,能够吸引幼儿更多注意力,由此产生非常强烈的学习愿望。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存储着舞蹈动作的不同变化,将这些动作和歌声融合在一起,融入到舞蹈表演当中。幼儿在舞台上,伴随着五彩的灯光,自己的反应能力也更快,还会获得更多的掌声。从此可以看见,一些经常学习舞蹈的幼儿,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快,并且还具有更强的创造能力,对事物的反应能力也非常高。

三、舞蹈教育对幼儿心智的启迪作用和影响

在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幼儿的注意力动机,引导幼儿的注意力方向,以此提升幼儿的注意力水平。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不同。教师可以使用前倾、低位置以及柔软体面的姿态对待幼儿;用亲切、温和的目光看待幼儿;用缓慢和柔和的话语对待幼儿,在这样的状态下,幼儿的身心才能够得到放松。按照幼儿注意力的特点,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此激发幼儿的兴趣,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观察模仿学习方式是舞蹈教学过程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这种方式下幼儿的学习更加完整,并且可以在头脑中组建起不同的舞蹈动作。记忆是一种人脑的反应,对幼儿的生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本身就比较活泼好动,舞蹈这种富含多种动作的学科能够让幼儿的表现欲望得到深化,这是幼儿心智具体化的外延表现,幼儿更加能够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兴趣,让幼儿的智力也得到快速发展。幼儿本身就是创造性极强的艺术家,家长和教师不能泯灭孩子的这种天性,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对孩子进行更多的鼓励,在天生好动以及不断变化的事物中,进行想象和创造,伴随着动听的音乐翩翩起舞,能够在舞蹈中找到更多的快乐,伴随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舞蹈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希望本文的探究能够对幼儿舞蹈教师和家长起到一定的促进性作用,也得到一定的启示,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国家培养更加优秀的后代。舞蹈是幼儿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学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争取按照幼儿的个性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舞蹈成为幼儿放松身心,启迪智慧的一种更好方式。

参考文献:

[1]孙宏,,李亚楠等.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科教文汇,2015,13(22):79-80.

[2]李晖.幼儿舞蹈浅论[J].芒种,2016,25(10):127-128.

幼儿发展分析范文2

关键词:幼儿园;晋升;发展

一、晋升制度在园长专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

1.晋升制度是促进园长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园长的专业发展可以说是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部因素来说,主要是指园长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包括园长的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从外部条件来说,园长的工作环境、上级领导的支持、晋升制度等都是影响园长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1]。晋升制度作为园长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外部因素,影响着园长专业发展的速度,是园长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必要的外部条件。

2.晋升制度是促进园长专业发展的激励因素

20世纪50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通过调查访问发现,当研究对象在描述工作中的愉悦感时,他们最常提到的是与工作任务相关的因素,有过出色工作表现的事件及职业发展的前景。相反,当他们描述不满情绪时,往往提到的并非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而是与工作外部环境有关的一些因素。48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2]。

激励因素是与工作本身相关的因素,是影响人们工作状态的内在因素,一般包括工作带来的乐趣、社会认可、成就感、发展机会、进步与责任等。保健因素即工作环境因素,包括组织的政策、工资水平、工作条件、工作保障、福利与安全、人际关系等。保健因素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积极作用,但是间接影响工作者的积极性,所以也叫“维持因素”。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现象,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当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能起消极作用,这时又表现为保健因素。工资是保健因素,但有时也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结果。根据双因素理论,在调动园长工作积极性的过程中,只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完备的福利待遇,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维持因素,而没有利用晋升制度、发展空间、社会认可等激励因素,园长的工作积极性是无法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挥的。促进园长的专业发展,从内部来说是需要园长自身具备发展的意识,对工作有着较高的积极性,因此晋升制度作为激励因素在调动园长工作积极性的同时能够间接促进园长的专业发展,也可以说晋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园长专业发展的激励因素[3]。

二、晋升制度在园长专业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

1.从国家层面来说,晋升是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方式

晋升是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是将人的能力与岗位按照要求进行匹配的一种方法。在园长队伍的建设中,园长只有在其合适的岗位上,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个人价值,体现其社会价值。而园长为了达到更高的职业高度也会做出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在现实情况中,晋升是通过动态和静态两种指派相结合,将成员指派到较高职位上去的一种方式。教育组织管理部门对园长能力信息的掌握程度决定了指派是动态还是静态。动态指派即实现职务晋升。在掌握了充分信息的前提下,组织能在一开始就根据成员的真实能力把成员指派到最能发挥其能力的岗位上,而不是逐级晋升,使组织获得最大的资源配置。否则,由于将高能力的成员指派到低级职位,降低了高能力成员的预期收益而导致其离职。静态指派即它在一定的时间内发生并保持不变,如果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组织会选择逐级晋升,一方面有利于收集关于成员能力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工资成本。

晋升一般是在静态与动态结合下,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的。一条途径是通过组织对成员能力的认识。这类模型通常假定,在成员加入劳动力市场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其真实能力(包括他自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组织都会通过观察成员以前的产出(该产出是成员真实能力的一个有“杂音”的信号),逐渐更新对成员真实能力的认识,从而重新指派职位,而新职位可能由于成员被认为具有高能力而比原职地位高,也可能由于组织认为成员并不具备现职所要求的能力而将其降到低级职位上。因此,此途径可以解释职位的上升和下降两种现象。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成员人力资本的积累。

2.从社会层面来看,晋升是激励园长专业发展的机制,是高素质园长队伍建设的保障通过双因素分析来看,晋升制度是园长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激励因素。

晋升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供激励,即高职位带来的收入和名望为处于低职位的成员提供了激励。通过晋升,将不同能力的园长匹配到了合适的位置之后,必然会对园长产生激励。这是因为工作的岗位不同,其工作带来的产出例如薪酬、福利等也会不同。颜燕认为,实现晋升的激励作用是不仅可以通过工资的涨幅,也可以通过对晋升比例的控制,二者之间可能是替代的,也可能是互补的。晋升作为激励手段,不仅可以激发更多的努力,而且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

幼儿发展分析范文3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发展 母爱 特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64-02

幼儿的成长包括心理和身体两个方面,其中,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幼儿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会让幼儿拥有自信、自尊,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挖掘自身的潜能。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平台上,家庭是一个重要的基地。幼儿的家庭不仅要为其提供和谐的家庭环境,还要对其施与理性的家庭爱,同时要讲究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家庭内所有成员都有义务,有责任参与到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这一过程中来。但是由于幼儿年龄阶段和心理阶段的特殊性,在3-6岁这个年龄段,母亲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引路人,她们对幼儿付出母爱,承担着教育幼儿的重任。幼儿也从母爱中汲取着成长所需的营养,建构着对这个世界初步的信任,实现心理的不断发展。但是,有一千个母亲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母爱,并不是所有的母爱都是适宜幼儿成长的。同样,在幼儿心理发展方面,作为母亲,具备责任、理性、敏感、尊重特质的母爱将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为幼儿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下将分而述之。

一、责任

责任是一个人在担负相应社会角色时要履行的义务,作为母亲,她的责任则是作为幼儿的主要教育者,尽力承担抚养与教育幼儿的职责,并展现出高度的积极性。责任是母爱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利于激发母亲对孩子责无旁贷的抚养与教育之责;其次,它利于为母亲不辞辛劳地抚育幼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再次,它促使母亲为提高抚育幼儿的质量而不断提升自我;最后,它利于整个社会幼儿优育风气的形成。作为母亲,该如何为幼儿奉献一份有责任的母爱,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认清责任。对于女性来说,身为人母之后,有的能迅速转变身份,意识到自己已为人母的责任,并能在行为上做出相应改变。而有些女性,虽已为人母,但没有完成在思想上的转变,更意识不到作为母亲的责任,在抚育幼儿上,体现出失责却又不自知的倾向。这对幼儿成长大不利,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二,履行责任。作为母亲,重要的不只是认清自身即将担负抚育幼儿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如何履行自身的责任。在现代社会,新旧育儿观念杂陈,由于母亲们知识、素养水平参差不平,在履行母亲责任的水平上也是高低不一。作为现代社会的母亲,要学会借助各种平台,扩大自身视野,不断主动学习,充实和优化自己的育儿观念与方式。

第三,反思责任。没有一无是处的母爱,也没有尽善尽美的母爱。在抚育幼儿问题上,母亲们是处在一个动态的对错杂陈的状态上。同时,育儿不同于制作一个物品,可以随时翻倒重来。当然,育儿也不是不允许出错,而是要善于及时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观念与方式。因此,就要求母亲在一边履行自身责任时,一边要善于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纠错,把对幼儿成长的不利教育方式减到最少。

二、理性

母爱一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温情与温暖的画面,似乎母亲的爱,充满了美好与温柔的场景。但是古人云,慈母出败子,就是提到了母亲在对幼儿施与母爱时,一定要适度、适时与适当。要爱而有教,否则变成溺爱,就会危害幼儿的健康成长。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爱得理性,不能爱得盲目。理性的母爱,将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那么,作为母亲,该如何为幼儿奉献一份有理性的母爱呢?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在思想上认清溺爱的危害。母亲爱孩子,天经地义。但有些母亲却失了分寸,或许是自己幼年吃了太多的苦,或许是工作太忙,出于补偿的心理溺爱孩子。不管什么原因,都不应是溺爱孩子的理由。溺爱孩子的苦果不言自明,在这里不必赘述。作为母亲,务必在开始抚育幼儿时,就保持头脑清醒,方向明确,不要陷入溺爱孩子的泥潭。

第二,在行为上施爱有度。母亲在教育幼儿时,既不要对幼儿过度期望,也不要对幼儿放任自流,而是在理性的指引下,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采取适合孩子的抚育方法。不盲目和别人的孩子攀比,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也让自己在抚育幼儿的过程中,保持既有压力又有放松的心态。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将别人孩子的样子复制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而是要潜心发掘自己孩子独特的光芒。

第三,不要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现在社会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堪称空前。人们对于孩子的成长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也对孩子的成长付出了很大的投入,整个过程堪称艰辛。同时,育儿理念杂陈,你方唱罢我登场。如“虎爸”、“狼妈”等育儿理念在社会上一时流行开来,更有读经班盛行一时。这时,作为母亲,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一哄而上,无视国家间文化教育理念的差别,无视孩子间性格品性的差异,直接照搬,东施效颦。一旦对孩子成长造成巨大的伤害,悔之晚矣。

三、敏感

此处的敏感是指母亲对幼儿身心基本需要的敏锐观察,以及对幼儿发出的信号作出恰当、及时给予反应的能力。一个具备敏感性的母亲,在面对幼儿各种有声或无声的需求时,均能及时发现,判断正确,并给予相应的关爱和满足,这将极大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那么,作为一名母亲,将如何为幼儿奉献一份有敏感性的母爱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了解幼儿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规律。身为人母,不代表就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在不了解这些的情况下,就很容易作出错误判断,误解甚至忽视孩子的身心需求,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母亲,要善于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不断学习,增加自己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了解,尽量减少育儿行为上的失误。

第二,及时、合理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身心需求。在对孩子身心需求有正确的判断后,就要做出相应的行为回应或支持。有些母亲选择了满足孩子任何时候的所有需求的做法,有些母亲则在理性分析之后,采取区别对待、延迟满足等方法。显然,后者的处理方式更恰当。关于如何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这需要母亲认真研读相关育儿理论,并在实践上进行尝试,不断改进自己的做法。

第三,切忌行为失当,过分敏感。有些母亲,恨不得将孩子天天捧在手里,保持高度紧张,事无巨细、尽心尽力地照顾和教育孩子,堪称“完美母亲”。但这是一种焦虑的心态,不仅让孩子备受压力,也让自己备受折磨。这不仅养育不出自信、大胆的孩子,也容易让母亲自身陷入焦虑的泥潭。这一点值得母亲们注意。

四、尊重

这里的尊重是指母亲与幼儿在人格上的平等,以及由此带来的在生活中两者相处交往时要遵守的规则。做到尊重幼儿的母亲,会培养出人格独立、自主、大方、自信的幼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年龄段的巨大差异,以及母子间的特殊关系,母亲往往很难作出恰当的判断,真正去尊重幼儿。而是会出现“以幼儿为中心”的孩奴心态或是“以自身为中心”的霸权心态,前者后让幼儿变得骄横跋扈、依赖性强,后者会扼杀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得胆小、怯懦,没有主见。那么,作为一名母亲,该如何为幼儿奉献一份带着尊重的母爱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要理解“尊重”的真正内涵。很多母亲一提到尊重孩子,就抱怨说,自己已经把孩子捧上天了,他还是不听话怎么办?这里的尊重不是真正的尊重,如前文所言,尊重是指对对方在人格上与自己平等的言语和行为上的体现。因此,母亲要理解尊重的真正含义,不要误读,乃至曲解,做出了与尊重相悖的行为。

第二,要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并在行为上给予支持。幼儿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母亲为了孩子的成长,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付出。但是,在不了解幼儿心理状况时,即便使出十分的力气,收效仍然甚微。这时,作为母亲就要思考一下,你是否真正了解了幼儿的需求?理解是沟通的前提,也是双方有效交流的开始。作为母亲,要在了解幼儿内心世界方面下足工夫,才能事半功倍。

第三,要学会向孩子认错。母亲,在抚育幼儿成长的同时,有意无意地被孩子作为一种权威。作为母亲自身,也容易把自己放在权威的位置上。但是,没有十全十美的母亲,母亲同样也会犯错误,而这个错误在幼儿能够看明白并判断出的时候,作为母亲,要如何处理这种事件呢?拒不认错是最坏的一种,因为它让孩子对母亲失去信任。推卸责任也不是良策,因为它会让孩子在品行发展上受到不良的影响。最恰当的处理方法,莫过于蹲下来,真诚地看着孩子,告诉他(她):妈妈错了,妈妈要为此事向你道歉,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当母亲这样做的时候,不仅不会降低自己再孩子心中的地位,还会让孩子明白,妈妈也会犯错,改正过来就好了。妈妈尊重我,我也像妈妈一样。这些都像春风化雨一样润入孩子的心田,浸润着他的成长。

综上所述,母爱应具备上述四种特质,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做母亲,虽是一种天然获得的职业,却是一种需要不断思考和学习的职业。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既是自身的幸福来源,也是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愿天下母亲共勉。

【参考文献】

[1]莫建秀.学前儿童母亲教育素质及其开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任超.0-3岁婴儿母亲敏感性的结构及现状[D].太原:山西大学,2013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园校合作促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与研究”(GXGZJG2016A002)

幼儿发展分析范文4

20世纪60年代,新西兰的教育学家赫达维(Holdway)提出了“分享阅读”这一概念,他认为分享阅读是对亲子阅读行为改进后发展起来的一种专门引导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学习早期阅读的有效方式。分享阅读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并在上海、天津等地的幼儿园进行一系列的本土化研究,由于其模式先进、教学效果良好,迅速成为我国幼儿园进行早期阅读教育的课程模式之一。

一、分享阅读教学的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一)分享阅读能激发和保持幼儿的阅读兴趣

分享阅读的读本分为配套的大书、小书,读本的图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且夸张有趣,是孩子非常喜欢的阅读材料,教师通过三个阶段的教学,激发和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第一阶段,联结与建构。教师可用遮挡法,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画,并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第二阶段,阅读与反思,也就是大书变小书的过程。新的刺激又会再次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巩固幼儿对字词的认识和故事的理解,并体验自己阅读小书的乐趣。第三阶段,拓展与创造。可以通过画画、续编故事、角色表演等方式再次继续激发幼儿阅读兴趣,不断刺激会使幼儿的阅读兴趣保持下来,使幼儿慢慢爱上阅读。

(二)分享阅读能促进父母与幼儿情感上的互动

有人做过一项这样的调查:“你喜欢在家看书还是在幼儿园看书?你喜欢自己看书还是和父母一起看书?”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幼儿都选择了在家看书和父母一起看书,这说明幼儿喜欢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和喜欢父母的陪伴。通过分享阅读的“分享”,幼儿不仅得到了父母的关爱和快乐,而且汲取了很多知识。有父母的陪伴阅读时,阅读成为一种父母和孩子互动的游戏,看着父母温柔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躺在父母的怀里,幼儿会把这些信息转换成安全、惬意和父母对自己暖暖的关爱。同时父母也会感到幼儿对自己深深的依恋,缩短了父母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从而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分享阅读能促进幼儿指读认读和前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朗诵诗歌或看图书时,经常看到幼儿眼看手不动或者口张手不动和指读时手指超前或滞后等问题,导致幼儿无法把字形与发音有效联系起来,不能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有效认字的目的。分享阅读可以培养幼儿的前阅读能力,前阅读能力是指幼儿通过字形-字音-字义与语言建立一种熟悉感,慢慢达到识字和阅读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幼儿边指读边看图画,并发出字音,慢慢的就能把看到的字与音一一对应起来,从而意识到每一个字形都有一个准确的发音,字形与字音存在匹配关系。经过多次重复后,幼儿就能逐渐达到对字形、字音、字义的认识和了解,这种教学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知识。

二、我国分享阅读教学理论及实践发展历程

(一)分享阅读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变化

1.从“编码取向” 到“意义取向”

2000年之前,幼儿园阅读的方法是“编码取向”,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由局部到整体的语言教学法,强调的是教学时首先应该进行音、形、义、字、词、句等技能的训练,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才能进行有意义的阅读。因此,有人称这种方法为“识字课程”,这种课程需要教师反复阅读教学材料,如儿歌、童谣中的重点字、词加以解释或做听说游戏。目的是引导幼儿学习字、词、句,培养幼儿复述和表达的能力。

2000年之后,全语言教育理论成为早期教育的主流价值追求。这种理论认为:幼儿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主动的角色,成人扮演着示范者,为幼儿提供支持的语言的环境。目的是使幼儿熟练的使用语言,并能与人沟通,这种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成人的刻意教导,而是幼儿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这种教学方法与识字教学不同,它注重师幼共同阅读整篇文章,认为教师只要不断创造条件,幼儿就能把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相联系,共同理解文本内容。

2.“编码取向”与“意义取向”的融合――“平衡教学”

美国加州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解决幼儿词汇量少、书面语言敏感性弱、词素意识发展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平衡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编码取向”和“全语言教育”两种教学法的结合体。研究发现,这种平衡教学法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持续保持其兴趣、动机和参与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法的理论,分析各种教学法的优点、缺点,能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幼儿积极性,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不同的教育阶段进行不同教学。在很多的语言课中采用平衡教学法,在互动的分享阅读情境中融入“编码取向”的语言教学取得了更好的效果。2007年-2010年,李虹对分享阅读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研究发现,这种阅读法不仅可以增加了幼儿的词汇量,还能提高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对汉语文字组成规律的敏感性,成为国内非常受欢迎的阅读方法。

(二)分享阅读教学材料的发展与变化

故事书是分享阅读的主要教材。2000年之前,故事书通常是32开或16开的。但教师比较常用的是教学挂图,这种教学挂图不能把阅读和有趣的概念植入幼儿的心中,它的教学过程更像是看图说话而不是阅读活动。这时的教学内容通常是教师挑选文学工作者编写的故事,或从童话故事书和优质的画刊中找素材。

2002年,教学材料从原来的32开或16开变为8开或比8开更大的书籍。虽然故事书与画刊仍然是幼儿阅读的主要材料来源,但更受幼儿园和幼儿喜爱的是“分享阅读”教材。这个教材是由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根据幼儿的语言发展规律、阅读水平和幼儿园实际教学需要编写的,内容广泛,包括科普类图书、散文类图书、故事类图书三种。其教学内容是幼儿教育家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精心挑选,符合幼儿阅读喜好和水平,它的主题贴近幼儿生活,情节紧凑、文字简洁、口语化、画面干净,有助于幼儿阅读能力的全面培养。教学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幼儿根据图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揣摩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培养幼儿观察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三)分享阅读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变化

幼儿发展分析范文5

【摘 要】男性幼儿教师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男性对于自身价值实现的要求和幼儿园能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有限之间的矛盾,造成幼儿园男性教师流失很大。因此,为男教师创立职业后续发展的有利环境,促进男教师的职业发展是改善幼儿园教师群体生态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 幼儿园;男性教师;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4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咸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改革合作研究项目“高校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TC20090108);咸阳师范学院科研专项基金“新课程下师范生职业素能培养及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6XSYK2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幼儿园一直是女性教师的天下,国外和国内普遍存在男性幼师缺失的现象。幼儿园男教师的独立自强、勇敢果断、大度豁达、思维灵活,给幼儿教育带来了另一种教育的风格,也为培养出更全面、和谐、平衡发展的下一代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幼教专家张宗麟先生就认识到幼教队伍中男女性别比例合理调配才能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男性对于自身价值实现的要求与幼儿园工作之间的矛盾以及幼儿教师工资待遇较低等,常使男幼儿教师入职比例较低和入职后流失严重。幼儿园如何吸引、留住男性幼儿教师,与幼儿园能否为男性幼儿教师提供促进其职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密切相关。

一、幼儿园男性教师群体的特点

1.我国幼儿园男性教师群体的特点。我国自民国时期就已经有如陈鹤琴、张宗林、陶行知、张雪门等男性从事于幼儿园教育工作了,他们都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他们中间大多人只从事理论研究,而真正在幼儿教育第一线工作的人却寥寥无几。

目前,我国幼儿园男教师群体的特点主要有三点:

一是男教师的数量少,真正在幼儿园上岗的男教师更少。200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我国幼儿园教职工总人数在100万左右,其中男教师有63034名,约占总人数的6.5%”,而在这约6万人中真正在教学岗位上的男性还不到1万人,实际只占约2.1%,其余多为幼儿园的后勤人员。

二是地域分布和承担职位分布不平衡。在地域分布上来看,一方面幼儿园男教师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多、内陆地方少;城市多、农村少;私立幼儿园多、公办幼儿园少。另一方面,男教师带班较少,大多是配班老师、体育老师,担任科学等专门领域的教育教学或者负责园内多媒体等设施的管理和维修以及各种后勤工作等。

三是男教师的流失明显。尤其是2~3年教龄的男教师流失情况严重。男教师的从业时间较短,和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专业知识的内化程度和经验能力等因素相关。其中,经过调查发现,男性教师入职后的和谐、积极、发展性的职业环境是留住男幼儿教师的必要条件。

2.国外幼儿园男性教师的群体特点。据2003《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国外幼儿园男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比例为:日本约为7%,美国约为10%,荷兰、澳大利亚为6%,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幼儿园男教师的数量约占幼儿园教师总数的5%。由此看来,幼儿园男性教师的缺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日本,出生人口降幅达28.7%的同时男教师人数却在不断上升,增幅达12.7%。而且幼儿园男教师的年龄呈下降趋势,“2004年60岁以上的男教师的比例由1998年的43.4%下降到了37.8%”。在俄罗斯,退伍军人是幼儿园男教师的主要来源,这些军人能弥补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漏洞,帮助孩子塑造坚强的性格,使男孩成长为真正的男人。

以上的现状分析显示,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比例不够和谐、合理,男性教师的整体就业比例较低,这种局面不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不利于培养和谐、平衡发展的新一代。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男性教师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紧迫性,积极创造适合的职业环境帮助男性教师立足学前教育,乐于从教并能长期从教。

二、幼儿园男性教师的职业发展环境是其持续从教的主要动力

1.和谐的职业环境关注了男教师的集体认同感。由于幼儿园男性较少,男教师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心理感受得不到同伴的理解和倾诉,他们心中便有很深的失落感,心理上问题得不到排解,久而久之便会因为压力过大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从而选择辞职。

幼儿园应尽量通过创建和谐的园内社会环境,使得女性教师群体接纳男教师,帮助他们尽快获得集体的认同感。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有利于发挥男教师特长的集体活动,如读书会、围棋赛、郊游、球类赛等,帮助男教师展现他们的价值,增进男性群体和女性之间的融合,丰富幼儿园文化,给幼儿园带来一个新的局面。

2.引导性的职业环境促进了男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幼儿园坚持工作的男教师大都很受欢迎,实践证明他们的教学效果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在科学探究领域和创新体育活动中。男教师刚毅、大度、机智、独立、灵活的教育优势会更有利于塑造幼儿和谐、健康的人格。

因此,要发挥男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给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引导他们走上从事教学与研究并重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让他们在工作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体会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3.发展性的职业环境激发了男教师工作创新。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男性由于对自身的要求较高,自尊心较强,如果长时间在同一岗位重复工作而没有变化,心理上就会产生焦虑和倦怠,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另外,从男性的性格特点来看,他们渴望变化和改革。合理利用男性的这些特点,尊重他们在工作中合理创新的想法,积极支持他们进行合理创新的实践,会增强他们积极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思想创新,工作创新,给个人带来更大的价值存在感,也增强了他们对幼教职业的认同感。

三、为男教师创建和谐、引导性、发展性职业环境的措施

1.关注男教师的职业信念培养。在职业观念上, 积极营造有利于男教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幼儿园应积极倡导践行“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现代育人理念, 把尊重生命、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指南, 形成“幼儿园、教师、幼儿共同成长”的基本价值理念。让男教师在理想的感召下形成奉献幼教事业的使命感, 让自觉追求、不断进取的品质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主导价值观。

2.帮助男教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培养男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让他们乐于从教、长期从教,成长为高素质的教师。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男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正确地规划,提高学习效率,以免事倍功半。也可以邀请有关嘉宾与男教师进行有关职业规划的主题研讨活动,分享成长的快乐,消除存在的疑惑,激励他们保持男儿本色,在自己的性别优势上创造独特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坚定“立足从教,终身从教”。

3.对男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要积极营造有利于男教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环境,适时关注男性教师的心理动向,结合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帮助他们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和优势以及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努力塑造良好的个性及心理品质。

4.为男教师在管理和工作上提供适当的自由。首先,要让男教师参与带班或给主班老师配班,并尽量安排男教师带不同年龄阶段的班级,帮助其尽快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发展规律和一日生活活动,了解孩子的一般特点和个性。

当然,在幼儿园男教师紧缺的情况下,本着全园的孩子都能接受到男教师积极的教育影响,幼儿园还可以为男教师提供适合其的带班模式。无论采用哪种带班模式,都是为了创造良好的环境,使男教师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5.加强政策扶持和社会宣传,使男性教师群体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重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要提高男教师的职业认同,一方面政府和社会要在大众的生活中加大宣传;另一方面幼儿园要积极鼓励男教师参与管理,提高他们的地位,让他们有机会贡献他们的能力和才智,不断促进男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他们组织定期培训,并提供机会让他们通过展示自己获得成就感,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幼儿发展分析范文6

【关键词】 婴幼儿;社会认知;筛查量表;孤独症;诊断价值;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9.94,B84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1-0043-04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1.010

Diagnostic value of screening autism children by Chinese edition infant and

early children social development screening test

ZHONG Xin-Qi1,JING Jin2

1The Pediatrics of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Guangzhou 510000,China.

2The Women and Children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School,Sun Yet-sen University,

7Guangzhou 5100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JING Jin,E-mail:jingjin@mail.sysu.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screen autism children by Chinese edition infant and early children social development screening test and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Methods:From October 2006 to May 2007,843 normal children from 3 children health care clinics(N=564) and 9 kindergartens(N=331) were selected and assessed with the Chinese Edition Infant and Early Children Social Development Screening Test.The95% reference range was made.From February to June 2007,in the third affiliation hospital of Sun yet-san university,170 children who were diagnosed as autism and 391 normal children were selected to draw ROC curve to evaluate the checklist's screening ability.Results:(1) The total scores of the scale were increased with the age of subjects(F=643.83,P

【Key words】 infant and early children;social cognitive;screening test;autism;diagnositic value;cross-sectional study

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对他人或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感知与判断的过程,主要包括4个方面:情绪理解、亲子依恋、共同注意和心理理论。社会认知涉及个人对来自他人、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社会信息进行加工的复杂过程,在婴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社会认知发育异常的儿童在早期的大运动发育很难发现明显落后,但录像资料显示,早期已经出现社会认知异常的端倪,例如目光交流少、情绪反应不积极等。对发育残障儿童尤其是社会认知发育异常儿童的及早发现和干预可以减轻发育残障的程度,改善预后。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就呼吁要早期识别儿童发育迟滞并提供干预服务。由于家长对儿童发育知识了解有限,儿童保健门诊往往缺乏对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筛查工具,导致这部分儿童不能被及时诊断,从而错过早期治疗和训练时机,加重病情发展。迄今,国内外早期全面筛查儿童社会认知发展能力的量表少见。本文用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筛查量表(中文版)[2]对孤独症幼儿进行筛查试用,评价其诊断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1:2006年10月至2007年5月,在广州市和佛山市选择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有过科研合作的3家医院儿童保健科和6所幼儿园为基地,选取这段时间来儿童保健门诊保健(N=564)或正在幼儿园上学的正常儿童(N=331)共895人,其中有效被试843人,年龄0.5~3.5岁,平均(1.9±1.0)岁;男童443人,女童400人,男女性别比为1.1∶1。儿童保健医生或者幼儿园校医对将要入选婴幼儿进行初步检查,排除精神神经疾病(如精神发育迟滞、脑瘫等)和重大生理疾病(如先天性畸形等)。

样本2:选取2007年2~6月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孤独症幼儿182人,其中有效被试170人,年龄2.0~3.5岁,平均(2.9±0.5)岁;男童154人,女童16人,男女性别比为9.6∶1,参考DSM-Ⅳ诊断标准诊断,尚未采取行为矫治和训练。同时,选取这段时间到该医院进行儿童保健的正常儿童421人,其中有效被试391人,年龄2.0~3.5岁,平均(2.8±0.4)岁;男童221人,女童70人,男女性别比为1.3∶1。

1.2工具

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筛查量表(中文版)[2]。共49个条目,包括5部分:发育情况(用于初步了解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史),运动发育(用于评价运动发育情况),认人和适应行为(是量表的核心部分,涉及情绪理解、亲子依恋、共同注意和心理理论等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主要方面),语言发育(用于评价语言发育情况)。除发育情况外,其他4部分的条目均按“通过”、“不确定”、“不通过”分别计2~0分。该量表信效度良好,全量表和4个子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均大于0.7,各条目与全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31~0.86[2]。

培训儿童保健医生和在读研究生为调查员,在儿童保健门诊或者幼儿园对适龄婴幼儿的养育者(主要是父母)进行一对一的询问,同时观察儿童现场表现,填写量表内容。

1.3统计方法

用EPIdata3.0程序录入问卷,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将样本1分为9个年龄段(表1),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婴幼儿全量表分数差异,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婴幼儿全量表分数差异,用全量表分数的第5百分位数计算95%参考值范围,用于筛查社会认知发展异常的幼儿。用样本2幼儿的全量表分数绘制2.0~岁,2.5~岁和3.0~3.5岁3个年龄段的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全面评价量表筛查孤独症幼儿的诊断价值,进一步确定诊断孤独症幼儿的最佳分界点。

2 结 果

2.1正常婴幼儿性别、年龄与全量表分数的关系

两样本中正常男童(N=443)全量表分数为(48.65±18.66),正常女童(N=400)全量表分数为(49.94±17.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P=0.440)。

将样本1正常婴幼儿分为9个年龄段,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的全量表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3.83,P

2.2 正常婴幼儿全量表分数分布情况及95%参考值范围

鉴于正常婴幼儿全量表分数与性别无关,与年龄有关。根据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规律及相关发育评估量表的修订报告[3],将0.5~2.0岁婴幼儿按3个月一个年龄段分为6个年龄段,2.0~3.5岁幼儿按半岁一个年龄段分为3个年龄段进行分组。对9个年龄段婴幼儿的全量表分数分别绘制正态Q-Q图,并用单样本 Kolmogorov-Smirnov 检验其分布类型,结果显示全量表分数均呈非正态分布,故用中位数(Md)和四分位数间距(X25~X75)描述数据的集中和离散趋势,用第5百分位数来计算全量表分数的95%参考值范围(表1)。

2.3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筛查量表(中文版)对孤独症幼儿的诊断价值

用全量表分数作为诊断孤独症幼儿的连续性变量,对样本2中391名正常幼儿和170名确诊为孤独症的幼儿进行筛查,评价量表的诊断价值。正常幼儿与孤独症幼儿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P=0.420),所有幼儿年龄在2.0~3.5岁之间。按每0.5岁一个年龄组分为3组,分别绘制3个年龄段的ROC曲线。

2.0岁~2.5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9(P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正常婴幼儿全量表分数与儿童性别无关,说明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与性别无关,符合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规律。国内研究也证实,婴幼儿期男女之间在智力、精神运动发育的差异无显著性[4]。但全量表分数与年龄显著相关,这些都符合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规律[5]。因此,本研究不区分性别,制订广佛地区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全量表得分的95%参考值范围,方便临床使用,并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参照。

9个年龄段婴幼儿全量表分数中位数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2岁以下年龄组中虽然3个月为一个年龄组,相邻两个年龄组的全量表分数中位数差异相对较大;2岁以上年龄组虽然半岁为一个年龄组,但相邻年龄组的全量表分数中位数差异相对较小。这与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相符:儿童期的生长发育高峰是从胎儿4个月到出生后1年,之后生长发育速度逐渐减慢。同时也与儿童生长发育评估和相关量表修订报告一致[3,6]。

ROC曲线下面积可反映筛查试验的诊断价值大小,一般认为面积在0.50~0.70为诊断价值低,0.70~0.90之间表示诊断价值中等,0.90以上表示诊断价值较高[7]。本研究3个年龄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在0.90以上,且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用全量表分数对孤独症幼儿进行筛查的诊断价值较高。3个年龄段全量表分数界值分别为52.5分、54.5分和63.5分时,量表的诊断能力最高,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一致率均在0.90以上,并且这3个界值与正常幼儿的95%参考值范围所确定的界值(分别为52分、54分和64分)接近,提示可以用全量表分数的95%参考值范围来筛查孤独症幼儿,并可以考虑进一步推广到其他社会认知发展异常幼儿。

本研究结果表明,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筛查量表(中文版)筛查孤独症幼儿的效果较好,用本文正常婴幼儿数据制订的95%参考值范围比较准确,可以用以筛查孤独症幼儿。但本研究样本来源有一定的局限性,将来有待于扩大样本量,在更大范围内试用,进一步建立地区常模乃至全国性的常模,以确定更加合理的诊断界值,进一步评价该量表运用于其他类型社会认知发展异常婴幼儿和>3.5岁社会认知发展异常婴幼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臧原,邵景进.婴儿社会认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12):1132-1133.

[2]钟鑫琪,静进.中文版《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筛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8,2(4):247-252.

[3]卞晓燕,唐亮,董小燕,等.认知应物测验/临床语言、听力进程量表上海市的常模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10):782-786.

[4]孟绍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67.

[5]邹小兵,静进.发育行为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51.

[6]孙晓勉,任永惠,苏祖佑.Bayley 婴幼儿发育量表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1996,11(1):51-53.

上一篇寒山寺导游词

下一篇好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