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测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心理测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心理测试

小学生心理测试范文1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G 478.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0-0939-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危机干预;方针政策;学生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日趋严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如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容易造成 心理障碍或发展为心理疾病,严重的可导致自杀。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危机发生的高危人群。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杀率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学生高于一般大学学生;自杀已成为20 ~30岁年轻人死亡的首位原因[1]。事实表明,许多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常 常与高校心理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很大关系。因此,加强心理危机管理的研究已成为当前 我国高校学生精神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国外学校心理危机管理的政策与措施

近几十年来,学校心理危机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迅速,已从个别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治疗 发展到对整个社会背景下所出现的危机进行危机预防和处理[2]。现就美国学校危 机管理为例,介绍国外学校心理危机管理的一些政策与措施。

1.1 制定危机管理政策,加强危机管理指导 为加强对学校危机管理的指导 ,美国教育部于2003年下发了《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和社区指南》,将危机管理划分 为危机的缓解与预防、针对危机作准备、对危机的反应、危机后恢复4个连续的阶段,并 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指南,主要内容包括:提供一个有组织的、系统的危机管理程序,帮助师 生 和家长;让教职工了解在危机情况下如何帮助学生;危机管理组成员制定合作计划,分配职 责;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成员是学校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法律保护学校利益,当 没有对应政策能防止诉讼发生时,建立一个基于“最好实践”的政策与程序;各部门协同建 立一个强有力的合作关系,以提高学校与社区公众安全的信息和交流[3]。上述政 策为各高校开展心理危机管理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1.2 制定危机管理计划,健全危机管理体系 美国的一些州政府和学校,根 据教育部的危机管理指南制定了更详细的危机管理计划和危机行动框架,如弗吉尼亚州政府 根据本州的实际,将学校危机管理分为危机前识别与干预、危机反应和危机事件管理3个部 分。一是通过师生培训、提供强有力的预告、建立学校与社区的快速转介通道等对有关人员 进行适当有效干预,来识别和干预危机;二是通过设定有时间限定的、针对问题的干预,以 确定事实,正确信息,恢复正常秩序,指导有关人员正确应对危机;三是明确各自的职 责范围,加强各部门的合作与协调以及心理健康服务,进行危机事件的管理[3]。 在危机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各高校也都注重成立职责明确的危机反应领导小组,并注重与法 律、卫生等社区组织机构建立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

2 我国高校心理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心理危机管理的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 和心理危机干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整体上讲,我国高校 的心理危机管理体系并不健全,其主要表现为:(1)缺乏危机管理的政策与法规,许多危机 事件的处理仍停留在经验摸索阶段;(2)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心理危机管理的具体计划,没有 形成包括危机预警、危机识别、危机干预、危机管理、危机后处理在内的一套系统、成熟的 工作体制与工作机制;(3)没有制定一套系统规范的危机管理和危机处理程序,以指导辅导 员 、学生和家长应对危机事件;(4)没有将相关人员纳入学校心理危机管理组织体系之中,形 成全面的危机应对网络。

2.2 心理危机管理的协同性差 危机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采取各种可能或可行 的措施,限制或消除危机行为,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对于患有心理 疾病的学生要求及时转到专业医疗机构或休学治疗,以及康复后复学需要履行严格规范的 程序,都是保护患病学生的生命安全、减少学校风险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 于经济或其他原因,一些学生家长特别是来自农村困难家庭的学生家长,对学校关于子女因 病需要休学治疗或家长陪读治疗的建议并不愿意积极配合,而学校又没有有效的手段予以干 预,往往造成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这已成为当前学校心理危机 管理工作的一个难点。另外,学生因病复学需要涉及学院、教务、医院等多个部门,因相关 部门合作不够,往往出现不该复学的重新复学或复学之后信息沟通不畅,结果造成危机管理 工作出现被动局面。学校与家长以及学校部门之间的协同性较差是当前学校心理危机管理存 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2.3 有关人员心理危机管理的常识缺乏 学校心理危机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 工程,学校和部门领导、学院领导、学生家长、辅导员、学生干部、寝室同学、亲密同伴、 宿舍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都是学校心理危机管理各环节的重要一员。而上述相关人员由于没 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危机干预的相关知识,遇到心理危机现象也不能及时向有关人员汇 报,结果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信息失灵,危机事件得不到及时果断的处理,从而酿成悲剧。

3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危机管理指导,完善心理危机管理体制 法制化的手段、完备的危 机应对计划是做好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保障。针对我国高校心理危机管理起步晚、管理水平 低的实际情况,应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经验,并从我国高校的实际出发 ,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危机管理模式和政策措施。要研究制定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具体 政策,指导各个地区、各个高校制定适合各自具 体情况的危机管理计划和工作框架;要加强有关精神司法的研究,健全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 ,加强法律指导,将高校心理危机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要指导各高校建立健全 心理危机的预警、识别、干预、管理和危机后处理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加强高校与社 区相关组织的合作,畅通从学校到专业医疗机构的心理危机快速转介通道,形成学生心理危 机的快速处理机制。

3.2 健全心理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形成全面的危机应对网络 高效的核心 协调机构、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全面的应对网络是做好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关键。健全学 校心理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一是要成立学校心理危机管理领导小组,把相关的单位纳入组 织管理体系之中,成立安全组、医疗组、辅导组、教务组、后勤组、法律组、资料组以及社 区资源组,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加强各部门的合作与协调;二是要结合我国高校实际,建 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危机应对网络。高校中的专职辅导员、学生集中住宿 和班团组织健全都是我国加强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重要条件。要把辅导员、学生骨干、班级 心理委员、寝室心理联络员、宿舍管理人员、学生家长等相关人员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之中,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工作程序,形成全面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危机应对网络。

3.3 加强培训与指导,提高相关人员的危机发现与干预能力提高学校危机信 息预警能力、及时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度过难关、快速控制心理危机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是要有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心理危机管理队伍。因此,加强有关人员危机管理知 识的培训是做好学校心理危机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要通过定期举行辅导员心理危机管 理专题培训、工作交流、问题研讨和典型案例分析,丰富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增强危机管理 的敏锐性,提高专业化工作水平;二是要通过加强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联络员、学生骨 干、宿舍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识别、发现危机信息的能力;三是要通过加强学生家长 心理健康观念、心理危机干预意识和干预技能的教育和指导,使家长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 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学校和家庭的工作合力。

3.4 做好危机预警与防范工作,加强高危人群的心理危机管理 做好学生心 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科学确定心理危机干预对象,及时果断 地采取危机应对措施,防止危机进一步升级,是做好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重点。一是要多渠 道开展心理危机的排查,主动收集学生心理疾病与危机信息,健全学生信息库;二是完善心 理危机干预机制,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一整套工作机制;三是重点做好紧 急个案的管理,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 力、家庭变故等高危人群的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努力做到心理危机早发现、早干预、早转 介、早治疗;四是要完善相关的规章与制度,规范危机管理的工作程序,加强对心理疾病 、精神疾病复学学生健康状况的审核和把关,避免工作疏漏,切实保护好学生的生命安全。

4 参考文献

[1] 翟书淘.选择死亡:自杀现象及自杀心理透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256.

[2] 郭兰,傅安洲,霍绍周.大学生心理危机及预警系统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1,1(3):63-67.

小学生心理测试范文2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考试作弊 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174-02

考试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检测和评价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手段。它既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验,也可以督促学生有效地学习专业技能。考试作弊不但破坏了考试的公平与公正,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损害了高校的校风和考风,影响了对教学质量的正确评价。因此,高校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考试作弊的蔓延。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分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特点,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考试心理,才能防范和遏制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为大学生创造公平的考试环境,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一、考试作弊的特点

1.考试作弊人数在增加,作弊主体多样化。高校自有课程考试以来,学生作弊现象就从未杜绝过。随着高校招生的扩大,高校人数的增加。同时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已成为普遍现象。特别是近年来,无论是普通的课程结课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还是全国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或是社会上的招工、招聘、入职考试,均有考试作弊现象。而且考试作弊人数在增加。考试作弊主体多元化表现在通过处理学生作弊中,发现考试作弊的学生,不仅有平时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而且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也有考试作弊的行为,学生作弊主体多样化。

2.大学生对考试作弊潜在的认同。高校的课程考试其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加强学习,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但由于受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作弊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与他人无关,是个人行为,更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诚实守信无关,偶尔作弊无伤大雅,只要考试能够顺利通过就达到目的。有的学生在制作考试作弊所用的各种小抄时,并不避讳其他同学,甚至在公共场合交流考试作弊的成功经验,炫耀考试作弊的技能,把考试作弊看作是正常现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思想上有一种“有考试就有作弊”的错误思想,折射出高校大学生对考试作弊潜在的认同。

3.考试作弊的形式多样化。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电子产品已经成为考试作弊的工具,使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形式向多样化发展。除了传统的传递纸条、交换试卷、约定暗号、通过肢体语言传递信息外,已经发展到利用电子产品作为作弊工具,如将答案用复印机缩印后粘贴在饮料瓶上、提前进入考场将考试答案写在书桌上、墙壁上,有的利用手机、计算器、在市场上购买的微型耳机等,还有的学生为了预防监考老师没收答案,准备了多份答案,甚至有的学生通过社会上的小招贴广告等,制作假身份证、假学生证、假考试卡等学校要求的有效证件。可见作弊形式花样翻新、形态多样。

4.考试作弊现象呈现市场化趋势。当前市场上出现的各类助考机构,根据大学生的考试作弊需求,他们有的出售作弊产品、出售考试答案,有的做出各种各样的宣传与承诺、为作弊学生寻找替考、,还有的专门造假,为作弊学生制造假证明、假证书。尤其是目前热点的全国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及各种任职上岗资格证书等等,各种考试作弊宣传的招贴、广告在高校随处可见,由此可以看出高校考试作弊现象已经呈现市场化的趋势。

二、考试作弊的危害

1.考试作弊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考试作弊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都是极大的。考试作弊行为是否得逞,作弊者都有一定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是有害无利的。各高校为了加强考试管理,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对考试作弊行为都有严厉的处罚条例。但仍然有部分学生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铤而走险。如果作弊得逞,势必会滋生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养成弄虚作假和投机取巧的坏习惯。作弊情节轻者会受到纪律处分,重者会取消学位资格,甚至被开除。无论何种结果,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

2.考试作弊破坏公平竞争原则。高校课程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业成果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学习成绩目前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素质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指标,考试结果的测评效度是通过公平性的考试过程体现的。但是,因为考试作弊的因素,破坏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败坏了高校的考风考纪,使考试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平时不努力学习的学生,通过考试作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影响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心理测试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策略

高职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伴随新生代的成长,高职教育面对新环境、新问题以及新生代学生不同的成长环境与习惯,都对新时期的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分析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做了叙述,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高职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的高职学生在生源质量和思想观念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针对这些变化,教学管理也应做出必要的改革,以面对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和教学要求。

(一)生源质量相对下降

当前,本科院校是大多学生的选择,成绩好的学生理所当然的上本科院校,部分成绩不是很好但家境好的学生往往不惜花高价就读“三本”,导致不少高职院校门庭出现生源危机。

(二)新时代下学生生活习惯改变

目前高职学生大多是8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家过着衣食无忧、备受宠爱的生活,从而形成了自私以及其他不良的性格。进入到高职院校后表现出时间观念差、狂妄、孤僻、缺乏集体感。

(三)现实与理想的心理落差

部分高职学生曾有远大的理想,但经过高考后,未能如愿进入理想的大学,由此有较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在心理上造成某些问题甚至是疾病,表现在部分学生的自我怀疑,感觉自己前途渺茫,逃避现实甚至就此消沉。

(四)思想松懈,缺乏进取心

部分高职学生认为经历三年高中学习后,进入高校后就不能要求自己继续学习,放松了对自己思想上的要求,失去进取心,缺乏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竞争意识。在校表现为不认真上课、不认真完成作业、考试抄袭作弊、漠视学校的管理。

(五)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一大多数高职学生不愿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同时高职学生自身弱势,在浩浩荡荡的本科毕业生面前缺少竞争力,造成用人单位不愿录用,从而形成就业的尴尬局面。

二、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管理的对策

学生管理建设好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工作,它关乎到我国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抓好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需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自信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一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同时在日益紧迫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容易扩大,因此教师在进行文化课教育同时,应加强心理教育,使学生有足够强健的心理素质去面对社会上的竞争。同时,教师应当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发展前景明确化,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实现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二)加强对学生文化学习的重视

文化课是学生的必修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走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因此,职业院校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使学生充分吸收文化精髓,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使所有学生都可以有效提高文化素质,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

(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和不怕挫折的良好基础,因此在职高院校的雪深管理中应着手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学生三年的高职生活促使学生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同时建立团结互助的班集体,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排除学生孤独的心理障碍。

(四)改变学生管理模式

改变学生管理模式,由学校管理为主向学生自我管理为主转变。学生自我管理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可以组织学生群体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五)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管理是与每一位学员都息息相关的,充分的参与意识能提高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可以开展课内外教育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信的心理品质。例如开展班级例会使每一位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参与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能激励所有学员都为树立良好的学风、校风、班风,身体力行,各尽其责。

三、总结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管理水平。尽管我国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仍有些问题需要提出与解决。研究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面发展现状,针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邬补科, 沈晓敏.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创新[J].财经论丛, 2005,(S1).

小学生心理测试范文4

关键词: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校园暴力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127-02

暴力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社会问题,作为暴力特殊形式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施加于学校成员,能导致身体和心理伤害的行为。近年来,大学校园暴力不时发生,严重威胁到校园的安全稳定与师生的权益保障。校园暴力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校园里的当事学生心理不健康、适应性差紧密相关。民族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将面临民族间不同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差异,这就要求他们要有更强的心理适应性。关注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适应性与校园暴力,不仅有利于民族高校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有利于民族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因此,探讨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适应性与校园暴力,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是民族高校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适应性问题分析

(一)民族高校汉族大学生心理适应性分析

适应性指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 使之适应环境要求时表现出来的特征。[1] 。“心理适应性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是现代社会中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2]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不适应大学生活的现象普遍存在。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在适应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大学学习的不适应、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人际交往的不适应、管理环境的不适应、理想和目标的失落、自我价值感的丧失。”[3]相对于普通高校,在少数民族学生占比重较高的民族高校,汉族大学生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这些问题,还要面对由于不同的文化、宗教、习俗所带来的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处理的不够及时不够完善,将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有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率在10%~30%之间,其中常见的有抑郁、焦虑、强迫、人格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等。由此可见,在民族高校汉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注意,正常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地调整和引导,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心理障碍,在民族高校,这不仅是个人的成长问题,还有可能导致民族冲突与纠纷。因此关注民族高校汉族大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极为重要。

(二)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性的特殊性

在心理适应性问题上,少数民族大学生与非少数民族大学生相比有自身的特点。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如下几个特点,这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源头: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生活在具有浓厚宗教氛围的环境中,宗教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面对一些不理解不尊重自己宗教习俗的行为有抵触心理。二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整体较为落后,教育也相对落后。进入大学之前很多学生都是班级中的佼佼者,而进入大学后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三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希望得到周围人对本民族的尊重和理解。

除了以上几个特殊的原因外还有以下几个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心理适应性问题的原因:一是地理环境。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偏远地区,乡土意识较为浓厚,民族认同感强烈,不善于表达,人际交往较为被动。二是经济原因。如今随着经济大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条件与普通非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条件并无太大的差距,但是在消费观与消费水平、消费心理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较为落后的消费观念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三是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是指对一种新文化的适应过程,在此过程中往往会有文化冲击的出现。而文化冲击往往伴随焦虑、无助、动摇等心理状态。当少数民族大学生从自己的母体文化突然进入到以汉文化为主体的生活学习中,不仅要做出语言、生活习惯的调整还要适应汉文化的生活学习方式,本来就有强烈民族文化意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会更加体会到民族间的文化冲突。当太多的变化超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其中校园暴力是表现形式之一。

二、民族高校大学生校园暴力的特殊性

(一)民族高校大学生校园暴力出现的原因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性美的一面,伴随着社会的复杂性也出现了许多社会不良之风,而这些社会不良之风正在悄悄侵蚀着没有任何防备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据调查显示大学校园恶性犯罪趋势不断扩大,并呈现出激化倾向、暴力化倾向。追其原因,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与之相比,民族高校大学生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就更为复杂多样,除了以上三种原因之外还有以下几种。

1.学生素质的差异性。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与民族政策的落实,在民族高校,无论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还是非少数民族大学生招收条件都较低,使大量学生都有机会进入民族高校,还有一些特殊的民族扶持,如预科班、内地新疆班等。同时,由于家庭环境、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语言文化的不同,也会造成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这些都是民族高校大学生素质差异性的原因。

2.强烈的民族意识。民族高校是各民族大学生交流的地方,也是各民族思想文化产生碰撞的地方。各民族大学生由于从小接受各自民族文化、宗教的教育,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适当的理性的民族自尊心是一种可贵的民族凝聚力,但过分的盲目的自尊就会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产生民族冲突甚至暴力行为。

3.政治敏锐性。近年来,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我国民族宗教问题试图干预我国内政。他们试图通过拉拢挑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闹事等方式离间我国民族关系。所以民族高校大学生校园暴力更应该被关注被重视。

(二)民族高校大学生校园暴力的处理方法

近年来,民族高校虽然很少出现恶性校园暴力事件,但一旦发生校园暴力,校方的处理原则与倾向多数时候是处罚汉族学生,宽容乃至纵容少数民族学生。有时候这样的做法也的确能取到息事宁人的作用,避免出现更大规模的学生间的冲突事件发生,但这也容易导致许多非少数民族学生的不满,从而为更严重的民族冲突埋下了祸根。

校方对大学校园暴力冲突事件的处理原则与方式有其合理之处和综合考虑,但是也有其不足。少数民族大学生前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所以他一样有义务遵守法律法规,对于违法行为也必须平等的受到法律的处罚。同时,其他少数民族同胞由于对的虔诚与对国家法律的信任,更加能分辨善恶美丑。所以处理校园民族暴力事件,要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宽大处理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关系。

目前,在我国民族高校中管理者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学习问题,而忽视了心理教育问题。加强心理教育,注重民族高校大学生校园暴力,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暴力是民族高校未来管理中的重点。

三、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适应性与预防校园暴力的措施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能进行正常的心智活动和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永恒的和绝对的心理健康是不存在的,我们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能获得完满的心理健康,或与自己的某些缺点与不足过不去。”[4]心理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我们慢慢培养、引导的。所以学校应该培养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面对人际交往关系积极与人交往,参加校园活动,正确处理民族感情,摒弃不良习惯。通过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校方要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杜绝不良风气在校园的传播,多组织有助于民族交流的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学习不同的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积极公正的处理民族冲突与校园暴力,用严格的纪律与处理结果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各民族学生的心情愉悦,积极面对生活,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化。

(三)落实校园安全制度

加强校园环境安全,不仅是加强校园周边环境,同时要加强网络环境、校园制度的执行性。通过实行严格的校园制度,促使校园暴力减少。通过加强预防校园暴力的教育宣传,使更多的学生正确认识校园暴力的危害并学会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以及发生校园暴力时如何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四)帮助心理不适学生

帮助民族高校大学生具备生活自理能力与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很多大学生都是初次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大学生来到大学后,生活学习环境与原来有明显区别,所以具备自理能力与独立能力尤为重要。其次帮助学生学会适应不同的文化与环境,调整自我努力融入新的集体,学会积极的处理人际关系。最后帮助学生认识本专业学习方向提高创新能力为未来就业做准备。

四、结语

民族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民族高校与其他高等院校之间有共性也有其独特之处,所以在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与校园暴力问题上我们应该根据其特殊性采取合适的方法处理,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促进民族高校的发展与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史琼.大学生交流恐惧与心理适应性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8):982.

[2]卢家楣,等.上海市青少年心理适应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8(6):1291.

小学生心理测试范文5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实效性

0 引言

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激烈、就业困难,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都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事实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统计,大学生中以神经症占大多数,达69.4%,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问题占14.5%,重性精神病和心身障碍占12.1%。①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成为高校学生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着实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探讨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以利于大学生成长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1 推进阅读疗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人的行为往往是受到知识的调节和支配,而只有充足的知识才能产生积极的行为。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并为促其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创造条件。现在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堂教学普遍以强性灌输为主,枯燥生硬,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甚微。高校图书馆拥有的图书品种丰富、门类齐全,能从各个方面满足学生的心理阅读需求。因此,高校应积极推进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即是让大学生通过指导自主选择并阅读图书,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并达到解决心理问题与提高心理素质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1.1 成立阅读疗法研究小组

阅读疗法是介于图书读书服务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了更好地发挥阅读疗法的功能,就需要图书馆成立一个以心理医生为指导、图书咨询馆员与学生共同参与的阅读疗法研究小组。其中,心理医生负责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设计大学生心理调查问卷,并对阅读疗法工作进行总体指导;图书咨询馆员负责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推荐有针对性的图书,并设计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图书目录;大学生负责协助图书馆做好宣传工作,并及时定期反映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1.2 建设心理健康虚拟咨询台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很多高校的学生宿舍都已联网,为了拓展阅读疗法的时间与空间,并保护学生的隐密性,高校图书馆可建设心理健康虚拟咨询台,以通过网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让那些不愿吐露姓名或具有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及时的咨询与指导,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中获益。具体而言,心理健康虚拟咨询台应至少包括三个功能:一是应建立心理健康信息指引库,将一些有代表性的咨询问题进行分类并编成列表,并链接到相应的书目,以方便学生查找;二是开设网上阅读板块,尽量收集并制作一些热门书籍的电子版,以供学生线上浏览或下载至手机阅读,从而使阅读的范围和方式就会更灵活;三是建立网上互动交流板块,如线上咨询、聊天室、论坛等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阅读问题进行解答,从而既能帮助图书咨询馆员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让大学生得到心理上的开导与慰藉。

2 引导创设校园心理剧,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

虽然大学生可针对自身的心理需求与困惑,选择各种符合阅读需求的图书,以取得良好的阅读治疗效果。但是,图书毕竟不够形象与直观,无法让大学生都乐于通过阅读来解决心理问题,并且图书的选择面太广,有些内容陈旧老套,可能也并不切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难以准确而有效地引导大学生预防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出现的问题。校园心理剧是以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演绎校园生活中的较普遍的现实心理事件,以缓解与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与问题,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由此可知,校园心理剧能将心理知识与大学生活相联,注重以情动人,引起情感共鸣,以直抵学生的心灵深处,有利于促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念与行为,从而更易走出心理困境。因此,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学生管理者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引导创设校园心理剧,以一种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促进大学生自觉的心理发展,使他们得以不断地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

3 充实校外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性

小学生心理测试范文6

【关键词】 高校 学生档案 管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12-01

1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档案归档内容程式化,不符合时展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传统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体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给当代大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第一,传统的档案制定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记录的信息大多属于无用信息,档案管理人员做的工作大多无实际意义。不仅如此,用人单位和对大学生有用的信息往往没有涉及,这些信息有大学生的学籍信息、录取信息和党团材料等。当大学生毕业工作以后,用人单位往往会在学校调集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他们关注的主要信息是学生的成绩和综合素质等。然而,高校提供的材料往往过于形式化、术语化没有实际的意义,对于用人单位录用人才也缺少参考价值,这就导致大学生的档案失去了预期的价值,缺少现实意义。

1.2 管理手段落后, 效率低下

目前,还有很多高校的学生档案是一种手工输入的方式,缺乏对学生信息统计的具体系统软件。然而,由于大学是一个学生更新速度非常快的场所,人员的变动还具有典型的周期性。传统的手工输入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有时候还会因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疏忽导致学生的信息出错,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此外,在对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查询时,需要一页页的翻阅,无法快速、有效、准确的获取,严重的影响了工作效率。为了适用时代的发展,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当前高校档案管理面临的难题。

1.3 档案管理脱离学生管理与学生本人情况,管理工作脱离实际,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功能

一般而言,学生的成长档案具有两个非常关键的作用。其一,当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学生的档案是学生成长和在学校表现的真实写照。通过学生的档案可以全面而真实的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个人信息,这也是老师和辅导员了解学生的主要渠道。此外,学生的成长档案对学生就业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学生的档案信息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奖惩情况),各门学科的课程考试成绩,一些等级证书(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的考试成绩,个人特长和能力等,帮助用人单位正确的选取所需要的人才。当学生准备到行政机关或者继续深造时,学生的表现也是考核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众所周知,学生要想进入政府机关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政审,只有政审合格后才能被录用。但是,通过对当前高校的档案工作研究发现,学生的档案信息过于形式化、术语化、统一化,体现不了学生的特色与个性。此外,档案的移交工作做得相当欠缺,有些部门将重要的档案放在自己的办公室,根本不交给档案馆保管,有些高校还存在遗失学生档案的情况,没有真正的做好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

2 改进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2.1 鼓励建设开发,丰富档案内容

要做好高校档案的管理工作,应当赋予高校一定的自由权利,支持高校正确的定位,立足于自己的特色,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及时代的发展,在建设学校的特色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在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上一方面应当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还要深入的探索,打造一个真实、全面、个性的档案信息。

2.2 应用现代科技,拓展档案服务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不断的发展、完善,时代的发展对于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的手写纸质档案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对电子档案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高校招生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电子档案的需求也直接促进电子档案的发展。此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提高,各种扫描工具的进步,使得电子档案的建立也越来越现实,数据库系统的不断改革进步,各种服务网站的兼容都为学生电子档案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同时,电子档案的建立将大大的减轻档案登记和管理的负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学生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

2.3 大力开展学生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

之所以要进行学生档案信息的开发,是因为建立学生电子档案的需要。同时,这也是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降低学生电子档案系统的开发难度,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根据学生的零散信息进行归类,然后分类存储管理。这种分类的管理方式,一方面大大的提高了电子档案建立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学生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对学生档案的查询与导出。研究表明,一个完善的学生档案管理能够为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提供重要的参考和辅助作用。由于学生的档案一般涉及到学生在大学里的表现,这种表现是一种综合性的表现,不仅仅涉及到学生的文化成绩,还包含了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能力,参加的比赛和荣誉,以及受到的奖惩等相关信息。档案管理人员应当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学生的动态信息。学生的档案信息还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将学生的奖惩情况反馈给班主任,有利于班主任合理的利用人才,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将学生的成绩反馈给任课老师,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基础,以便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此外,将学生的奖惩情况反馈给辅导员,还有助于其做好年终的学生考核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不仅如此,还保证了考核工作的公平性。当然,学生档案的建立还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充分的发挥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的整体进步。比如,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将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省市级奖项的同学事迹进行广泛宣传,让更多的学生学习他们的事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