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民办高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安民办高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安民办高校范文1

王彬,安徽省人,莲湖区执法局党政办公室,研究方向是公共管理。

摘要: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发展比较独特,旅游文化业和现代服务业是西安经济的核心。对人才的要求是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实用,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综合高素质人才。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正好迎合了西安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但是,由于信息沟通渠道的不畅通,使民办高校教育和企业需要脱节。要让先民办高校更好的服务西安经济发展,应该建立西安民办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契合的平台,通过各种渠道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西安民办高校;地方经济;资源共享;产学研相结合西安经济发展比较独特。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秦风汉韵,秦砖汉瓦,大唐诗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文化爱好者。长安情结是很多国外游子和国内文化人深入骨髓的民族烙印。所以,西安的旅游文化业在西安经济发展中地位非常重要,与之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也随之迅速发展。有学者认为,目前,西安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旅游文化业和现代服务业。西安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实用,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西安民办高校在服务西安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我国民办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在此过程中,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独树一帜,成绩斐然。西安市多所民办高校,无论从办学规模,还是人才培养层次都在全国遥遥领先,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西安民办高校都以高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因此,西安民办高校不管从教学还是科研上都偏重于技能的应用。

1.西安民办高校服务西安经济发展的瓶颈分析

1.教学、实践与现实经济发展脱节是民办高校服务西安经济发展的瓶颈。

首先是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民办高校和企业之间能否有效沟通,决定了西安民办高校和现企业合作的程度。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是西安民办高校和企业之间有效合作的重要保证。目前西安民办高校和地方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主要是利用个人关系、通过政府有关部门或其创立的服务机构为企业获得外部技术支持。这两种渠道在信息传递和沟通桥梁作用的力量是有限的。其次是学校关门教学,企业需要技术与人力支持却难以找到合适的愿意与之合作的学校,学校需要实践基地有找不到可靠的愿意与之合作合适的企业形成了企业需求过剩和学校供给过剩同时并存的现象。因此信息沟通渠道的不畅通成为西安民办高校服务西安经济的瓶颈。建立一个能够让企业和高校相互沟通的平台,为企业和高校提供确实可靠的信息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2.西安民办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契合平台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2.1基本思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应该为高校和企业建立一个可以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的平台,企业全程参与教育过程,是教育更符合企业需求。学校为企业服务,使企业能够更具有竞争优势。

2.2路径

2.2.1建立资源共享系统:首先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系统,收集各高校和社会各企业的信息。要收集的高校信息包括:第一,学校的培养方案。企业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培养方案,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需要锁定合适自己的几所学校作为备选。第二,学校的人才储备。包括各专业的教师的基本信息、研究方向,学生的专业、实践意向,企业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进一步确定合作的个人,包括学生和教师。要收集的企业信息包括:第一,企业的资质。学校往往不愿意和陌生企业合作主要是由于对企业的资质不了解,对企业的可靠度没有办法掌握,所以轻易不会和企业合作。只有企业的资质明确了,学校和企业合作才能无后顾之忧。第二,企业的需求。有了企业对合作院校的要求,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企业作为合作对象。资源共享系统建成之后要及时更新,以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其次是建立一套约束企业和学校的制度。光有资源共享系统还不够,要保证企业和高校的长期、有效合作,必须要约束二者的行为。当企业或者学校任何一方出现违约行为,应该有一整套措置来制裁违规方。最后是设置管理机构。管理机构有政府、学校、企业代表出面组建。学校选派的代表主要负责提供各个学校的信息,维护校方利益。企业选派的代表负责提供企业信息,维护企业利益。政府的职责是整和学校和企业的信息,协调企业和学校的行为。

2.2.2建立产学研相结合基地

可以在民办高校云集的地方建立产学研结合基地。基地一方面可以为民办高校教学提供实践机会,一方面,民办高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密集,可以为基地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这可以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经验。

斯坦福大学是美国首家在校园内成立工业园区的大学,利用其拥有的知识密集,人才密集,技术优势突出,学科门类齐全,创新能力较强的优势为工业园区内各企业的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形成美国加州科技尖端、精英云集的“硅谷”。随着美国西海岸高科技带的兴起,各个电脑公司,包括微软公司纷纷在这一线安营扎寨。

所以,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在民办高校云集的地方安营扎寨。

3.西安民办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契合平台建设的保障

3.1西安市政府的支持

在建立西安民办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契合的平台建设的过程需要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提供必要的条件,协调其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同时,民办高校服务经济发展平台的建设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调节。所以民办高校要服务社会,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

3.2地方企业的支持

目前,西安市民办高校教育存在学生动手能力差、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滞后于实际、双师型教师缺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教育要解决以上多方面的问题,只有民办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才能突破这个问题。企业必须全程参与我们的教育过程才能实现实践性和职业性的要求。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又决定企业必须全程参与学院教学工作。

3.3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建立一套完整的大学社会服务职能运转的法律条文,这是大学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保障。没有相关法律的保障,政府就不能真正转变职能,为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保驾护航,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就难以实现,西安民办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契合的平台就难以建成。

3.4西安民办高校必须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想

在西安,高校林立,民办高校在很多地方不具备和公办学校相媲美的优势。要想获得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就必须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所以,民办高校应该转变观念,发挥自己应用性和技能型教育的优势,为西安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想,与地方、企业联合培养地方及企业需要的人才。(作者单位:1.西安培华学院;2.莲湖区执法局)

基金项目: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安民办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契合的平台与路径研究”(13PH37)

参考文献:

[1]汪全报,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1(3)

西安民办高校范文2

【内容摘要】随着金融业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社会对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保证学院培养人才质量的前提。为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本文拟结合无锡太湖学院教学宗旨,围绕无锡太湖学院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案、课程体系创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金融业;金融人才;人才培养

一、背景分析

(一)金融学科的发展。起初货币是金融学科研究的核心,由于银行业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关的信用及银行成为新的研究重心。而当前伴随互联网金融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壮大完善,风险度量、风险规避、衍生品金融产品定价、金融监管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1.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呈现新的特点。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阶段,加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研究是历史所趋。其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便是为了适应该需求而产生出来的教育类型,这与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应用型人才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擅长解决实际问题,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

2.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为金融学科下的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素质、敏捷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快速融入金融工作环境当中,成为拥有金融业务和企业一线管理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前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1.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工作方针。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必需之举。课程设置是否符合行业发展与之紧密相联。分析发现,部分高校金融学科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滞后,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金融业的高速发展相背离,不能紧跟发展走向造成学生就业形势恶化,学生对金融业的认知和匹配度逐渐弱化。

2.僵化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使得教学内容脱节。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体制一般都沿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日志”四项一致的评估方法,由于课程设置的需要,大纲、计划和日志都是提前确定的,但是行业发展千变万化,尤其是金融行业日新月异,不能及时结合当前热点作出更新,造成教学内容脱节,加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进一步束缚了教师不断创新进取的热情和积极性,落后的教学模式和过时的教学内容达不到课堂教学预期效果。

3.金融学科人才培养供需失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缺失。为了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都开设了金融专业。可是伴随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与金融衍生品相关的新兴行业不断崛起,金融专业的人才仍然无法满足其需求,尤其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方面更是存在一大漏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所致。即使未来人才培养供需达到均衡,不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仍会造成学生由于达不到金融机构招聘要求而就业困难。

4.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滞后。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讲求方法,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的编排平铺,生硬死板,纯理论讲解,甚至大段念诵教材,不能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学习热情低下,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即使在具备多媒体或实验室的良好硬件设施条件下,仍然无法物尽其用。

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适应金融业发展

(一)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实行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目标统领全局,对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评估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在知识经济和就业环境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满足对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及时更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唯一出路。

(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学生获得知识最主要的渠道是课堂教学,而课程和教学内容设计是否合理,恰恰关系到学生知识的储备和未来的就业,正是由于其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如今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点和难点。由金融工作性质和特征影响,金融性人才一般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健康的体魄,爱岗敬业精神,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以及创新进取的精神。因此,课程体系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比重,重点突出金融专业必修课的地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充分利用实验实训课程,强化学生的模拟操作分析能力。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紧跟社会所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提升培养人才的教育质量。

(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几乎不言而喻。传统模式下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已经成为过去式。尤其是科技进步提供了现代化、信息化、立体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既能针对全班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又能区别学生个性给予特殊指导,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与潜力。为了实现这样的要求,就要在教学方法上废止“注入式”,实施“启发式”。一是问题导入法:教师提出问题和相关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再加以总结并给出准确表述的答案。二是重点讲解法:教师只详细讲解重要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从各方面阐述其内容与意义,引导学生独立推演和理解其他次要问题。三是发现式教学:教师提出一些情景、现象和问题,然后由学生逐一追索并得出结论,使学生感觉是自己发现了真理,学习兴趣和信心大增。如何适当启发学生思维,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决定于课程的性质与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程度、课堂的规模和教师的讲授艺术,是非常灵活、多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此外,教学方法改革还涉及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和革新。包括课堂讲授与讨论、习题、实验、实习和课题研究等教学方式相结合,穿行;个体学习与集体研讨相结合等。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金融专业同其他专业一样,需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创新性和综合性。教学环节是体现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关键,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还是在于实践教学是否完善合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决定了民办高校需要突出学生就业服务对象、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企业欢迎的一线管理人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前提是将其目标与理论教学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进而建立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群平台和校企联合校外实践平台。校内平台包括实验室、计算机室、校内实践基地等。校外包括与相关金融机构签订的实习实践集教学实习基地。针对基础课程设置的实验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如购买模拟操作软件系统,让学生通过虚拟参与股票、基金、外汇、期货等实验,锻炼学生的金融专业技能。同时突出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通过自身探索与思考进一步提升各方面能力。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和业务人员作为学院的校外指导教师。

(五)优化师资队伍。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之一。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建设,影响到专任教师队伍的水平和学校的办学质量。民办高校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金融专业师资不足,“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民办高校可通过社会招聘或校企合作,引进专任、兼职教师,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优化金融师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加强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课程进修、鼓励学术交流或培训等途径,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

三、结语

金融学科日新月异,这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尤其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外金融学科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加快我国金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当务之急。同时,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复合型人才是历史所趋。民办高校必须加强教学方案改革与创新,培养优秀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从而为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周德俭,莫勤德.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1,3

[2]邓志辉,赵居礼,王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0,4

[3]刘标胜,吴宗金.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2014,11

[4]沙园松.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究———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为例[J].经济视野,2016,26

西安民办高校范文3

关键词:民办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历经20余年的发展,民办高校档案是其发展历程中最真实、最直接的记录,是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各项工作统计信息资料的直接来源。民办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务之急,民办高校档案事业必须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是发展新时期档案业务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民办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档案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一项管理多学科、多部门、多方面资料汇总的系统工程。同时档案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民办高校档案工作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当前,民办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已得到充分认可并付诸于实际行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民办高校档案部门普遍使用计算机管理档案,逐步对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不断探索电子文件管理的新模式,档案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部分民办高校档案信息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急需解决:一是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工作不够标准和规范。档案信息化的前提是基础设施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但现在不少民办高校的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差,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工作尚无统一标准。二是数字信息资源受到限制,对电子文件的归档意识不强。民办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偏向于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管理,注重扫描纸质档案,甚少考虑电子文件的归档和有效管理。三是档案管理的技术标准和组织工作程序标准完全没有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特点和发展考虑,所建的数据库大多数为条目数据库,全文档案信息所占的比例很低,只能单一检索查询,无法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四是档案专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首先要有较高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水平的管理人员[2]。五是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有待加强。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由于档案专业人员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许多民办高校档案部门安全保密意识薄弱,安全防护性能较低。只能采取在服务器上安装杀毒软件、定期备份数据或设置访问权限的方式防止中毒,避免黑客攻击。而一旦系统瘫痪或数据丢失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从民办高校目前状况看,档案管理部门缺乏档案专业人员,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即便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也不能充分利用,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推进民办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对策

自从《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正式以来,标志着信息化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全面实施。当前,各领域各行业信息化建设非常普遍,大规模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已全面启动,这标志着我国信息化建设面临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3]。民办高校档案部门应该充分抓住机遇,努力探讨加快民办高校档案信息建设的对策,实现档案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1.加大民办高校投入力度,加强档案基础建设

民办高校档案信息化首先要从硬件方面配备到位,适应档案网络系统,提高各类档案室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在此基础上建设和完善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发挥网络的作用,使档案网络成为宣传档案工作、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要促进档案现行文件信息化的标准建设,提高档案管理应用软件的技术和水平,确保档案信息正常交换,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条件。

2.加快民办高校档案数字化进程,加强电子文件管理

民办高校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学校档案部门首先要利用数据库技术,通过扫描录入、数码处理等方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对纸质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等馆藏各类档案数字化,扩大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另外借助于校园网络,接收各个部门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本类、图像、数据库及相关程序等电子文件,为数字档案馆的建立奠定基础[4]。针对电子文件的收集根据学科特点和文件类型来统一进行,学校的各种重要机密文件、各部门管理系统的相关数据,形成时即可直接上传至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库中,定期再集中和纸质文件一起整理归档到档案部门,这样就能更有效地保证了电子文件及时完整地归档。

3.建设高质量的民办高校档案信息数据库

目前,部分民办高校档案大都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保存,随着数字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将传统意义上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而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就成为决定信息水平高低的决定因素,档案信息数据库的规模和内容决定着共享资料的能力和水平。建设高质量的档案信息数据库,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也是实施电子档案科学管理的必要条件。在建设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程序。首先加强文件目录数据库建设,采集文件级目录数据,建设馆藏的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然后形成目录数据库,进而建立各种专门档案目录数据库。利用数据库技术,通过对档案信息基础数据库进行整合,最后形成档案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群,方便用户使用,使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质量逐步提升。

4.加强民办高校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档案专业人员的素质

人才是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将为档案工作带来新的活力。档案专业人员的素质是指档案专业人员的品质、能力、条件等的总称,是他们完成任务的保障[5]。另外民办高校档案部门可以通过引进档案专业人才或有计划地组织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进修,使其充分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新知识,档案信息的获取、运用信息工具、档案信息的鉴定、评估和档案信息的加工提炼能力,充分发挥档案专业人员的专长,提高档案专业人员的素质。

5.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民办高校档案网络信息安全

首先是档案信息网络运行安全。主要是通过各种计算机网络、密码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保护档案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其次是上网档案信息的安全。因此,学校档案部门要经常组织档案专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和操作技术方面的培训,避免因非法操作造成数据损坏或丢失。对上网信息要严格把关,对于非公开的档案信息不得上外网,防止失密、泄密事件的发生。

三、民办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新的研究方向

1.从实际出发,建立民办高校数字档案数据库及高校档案在线服务平台

在民办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档案机构可以建立高校数字档案数据库,将数字档案集中存储于一个共享的数据库中,这样,各民办高校的档案机构之间可通过权限分配来使用数据库中的信息。另外,在建立民办高校数字档案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高校档案信息网站,这样可以将民办高校档案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平台为档案用户提供在线档案利用服务,档案用户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档案信息的选择。当然民办高校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和档案在线服务平台的构建,一方面简化了档案利用的手续,节约了档案机构的服务成本;另一方面,也方便了档案用户的利用,提高了民办高校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

2.从长远考虑,构建民办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服务体系

档案如何充分利用一直是一个焦点话题。民办高校档案机构在信息化过程中应主动向用户提供档案服务,在档案的开发利用上,档案机构借助现代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来分析用户的需求,来评估利用的结果。这样,需要建立完善的查询科学检索体系,可从不同的角度、方位,快速准确地把档案信息展现给利用者,增强利用者对档案信息的了解,最大限度满足各方面对信息查询的需求,使档案信息的价值得到真正体现。

四、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社会档案管理发展的主题,而档案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料,其信息化的建设也成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既要认识到民办高校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的紧迫性,还要认真面对它的复杂性、系统性。因此,民办高校应积极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创造条件,创新思路,采取有力措施,掌握新方法、新技术,紧跟时代的步伐,使档案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 谷丽萍.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J].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10-112.

[2] 杨萍.浅谈加快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J].潍坊学院学报,2010,(3):145-146.

[3] 裴友泉,马仁杰,张学辉,等.战略:档案信息化的思考[J].中国档案,2007,(12):24.

西安民办高校范文4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陕西;发展趋势

陕西地处中国中西部交汇处,文化土壤积淀深厚,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具有吸引全国各地,特别是周边省市区广大青年求学的优势。西安共有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军事院校近百所,教职工6万余人,有一大批门类齐全的专业教师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干部,这都为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目前,陕西拥有各类民办高校37所,在校生人数23.7万人,其中80%分布在西安。全国10所万人以上民办高校,有5所落户西安。在万人以上规模高校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本科高校数、校园占地面积、图书拥有量等指标上,以西安为主的陕西民办高校创造了5个全国第一,被喻为民办高校的“西安奇迹”。在西安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政府和学校敢于因时制宜,突破固有模式,超常规发展,是创造“西安奇迹”的最宝贵经验。

一、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在陕西,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随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增多,这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丰厚的高教资源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强大的发展空间。陕西民办高校的群体优势是实现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化、规范化、上档次的必要条件。全省民办高校的布局是这样的:在66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中,西安占48所,其他地区有18所。五千至万人以上规模的有5所在西安,另有两所院校坐落在西安周边的地市。陕西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中比较突出的还有它的治理整顿工作。每隔3年,都要重新审核办学资格,换许可证。近年来全省已注销了400余所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的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在做调整和关停并转工作中,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细致扎实,注意掌握政策,保持了稳定局面,为民办教育第二次创业,开创与公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二、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深化陕西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可以促进陕西省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市场是民办教育运行机制模式中最具活力、对民办教育发挥经常化影响力的要素。民办教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应该是按照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在近阶段,陕西民办教育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1、陕西民办教育的培养质量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

陕西民办教育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壮大的过程。办学规模扩大了,培养质量愈发重要。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民办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质量差,就业率低的民办院校就将面临生源匮乏、难以维持的现状。民办高校的发展,规模及校园硬件设施是生存发展的前提,而教育质量对普通高校来说是声誉,对民办高校来说是生命。民办高校要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确立自己的地位,民办普通高校要创出自己的品牌,只有下大力气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质量才能在民办教育战线上占有一席之地。民办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光靠课堂上的教是不够的,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在不断强化常规管理的同时,还要树立起教育管理的新观念,掌握教育管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引进先进的民办教育管模式,与世界上先进的民办教育管理模式接轨,使管理水平达到先进水平。

2、继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改变那种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结构模式,建立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师资结构,这种结构将有助于教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民办高校要培养综合实用型人才,就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理念,“走出去”就是专职中青年教师要定期走向社会,走进高新技术产业,要及时吸收当代最新的科学实践知识。“请进来”就是要吸收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加盟民办院校任教。这种结构模式有利于在校生吸收学习当代最新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整体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3、进一步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学生就业是社会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高校毕业生数量从2003年起逐年迅速增长,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增大。必须认识到,学校把学生招收来只是进行“加工”、“培养”,社会是学生的归宿点,让他们顺利地就业,他获得了就业机会就有生存权、自和发展权,陕西民办高校之所以整体发展很快,像西京、西译、欧亚、外事等都在2万人以上,就是因为“出口畅”才保证了“入口旺”。因此只有进一步做好学生就业工作,才能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要求学校专业的开设、课程的设置及学生培养的方向都必须面向市场、紧贴市场,由于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增加,给民办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随着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和改革,研究分析现实市场的需求,大胆预测未来市场需求的趋势,及时砍掉与就业市场“对接性差”、“成交率低”的旧专业,办出自己的主打专业、创新专业。

4、陕西民办教育的发展将吸引各种渠道的资金投入

经费投入较少是长期困扰民办教育发展的问题,而民办教育发展缓慢又满足不了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从而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我省民办高校多项硬性指标皆名列全国前茅,如此成绩固然可喜,但陕西民办高校,同样面临与公办院校一样的资金压力。而相比公办院校,他们更不易获得银行的支持,生存和发展没有资金寸步难行。由于民办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学生学费,在近两年,高校扩招以及各地独立院校纷纷崛起等因素造成生源分流、资金分流等问题,陕西民办高校亟待锻造和稳固它的“资金链”。

西安民办高校范文5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教育公平;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035-03

笔者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民办高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为检索词,分别以“全文”、“主题”、“篇名”为检索项,对搜索到的文章进行梳理时发现,对民办高校教育不公平问题的研究多以学校本身为研究对象,在提出对策时多从政府的角度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学生作为教育的主要成果,是检验教育水平的最主要的指标,因此,教育公平的研究对象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此外,针对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解决方案,单从政府角度考虑较为偏颇。民办高校及其教师,乃至本校学生都是参与主体,都应积极为提高民办高校的地位,争取教育公平做出努力。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提升本校的地位,为学生赢得教育公平提供支持;民办高校的教师也应该主动的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满足学生教育过程公平的愿望;学生应该坚定立场,努力学习并积极参与实践,争取就业“零距离”。综上所述,笔者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了民办高校教育不公平问题,并依据主体身份的不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教育公平的含义

对教育公平,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述为:一是公平的教育能够使个人特有的能力得到发展,提供相同的教育计划是使每个人通过教育获得发展的前提,种族地狱、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外在因素不应影响教育机会;二是个人的能力发展必须有利于整个国家,即个人的发展不能妨碍他们或社会的发展。胡森认为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起点的平等,主要是指入学机会的平等;二是教育过程的平等,指的是教育条件的平等;三是教育结果的平等,强调学业成功机会的平等。我国劳凯声教授认为教育平等应具有以下理念:第一,主体人格和尊严平等。第二,教育权利与义务平等和教育权力与责任的均衡。第三,平等起点的教育机会。第四,平等利用的教育机会平等。第五,受教育过程中机会平等。第六,获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平等。第七,对弱势群体进行补偿。石中英学者认为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法律上,人人享受平等教育权利;教育政策方面,人人平等享有教育资源;教育活动中,人人受平等的对待,具有同等的就业机会。此外,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育资源需要像弱势群体倾斜,即:“不平等”的矫正。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育公平还必需包括:在客观上存在着社会发展不平等的历史时期,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不平等”的矫正);在现实层面,要维护教育平等。

基于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教育公平是指在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的前提下,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力;对于教育创办者而言,平等的享有获得公共教育资源的权力;对于教育者而言,付出同等的劳动力时获得对等报酬的权力;同时,对弱势群体给予优惠政策,以此降低不公平的存在。关于受教育者的教育公平,国内学者主要的观点是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笔者所理解的起点的公平是指,受教育者平等的享有入学接受教育的权力,目前的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实现了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享有教育条件和教育资源平等的权力。教育结果的公平是指通过教育,使得每个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但是,结果的公平具有更大的主观性,其判断标准是复杂难以明确的。在此,笔者把高等院校教育结果的公平只要界定为学生毕业后获得就业岗位的公平。

二、教育公平存在之问题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作为教育界的一支强劲力量,在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举得很大成就。截止到2012年,全国普通民办高校共有707所,在校生人约为53.3万人。根据数据显示,民办高校为适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民办高校的学生却享受不到与公办高校一样的待遇。具体表现在起点的不公平、过程的不公平、结果的不公平。

(一)起点的不公平

进入民办高校学习一般取决于高考成绩和学费两个因素。而学生的高考成绩与其家庭背景成正相关。从《社会分层对于教育分层的影响――西安民办高校学生家庭背景的实证分析》一文中,对陕西省部分民办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父亲的职业水平以及家庭经济收人对于子女进人民办高校计划内学习项目有负向作用。从总体上看,民办高校计划内项目为低社会阶层的职业群体和低经济收人家庭的子女提供了较多的人学机会。

众所周知,在大多数情况下,民办高校的学费是公办学校学费的几倍。因此,由于高额的学费,处于经济不利地位的家庭便无力支付,虽然国家将民办学校的学生资助纳入同级同类公办普通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按照同层次同类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同等享受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同等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制度与同层次公办普通高校一致。但是民办高校的学费基数大,而且家庭情况相比较公办学生而言并不富裕,因此学生就有可能失去了入学的机会,只能选择辍学或复读,也即造成了民办高校学生教育起点的不公平。

(二)过程的不公平

1.物资资源方面

公办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因此,每年都会有国家提供巨额资金来支持其发展。这些资金用于购买最新版的图书资源、更新教学设备,改善基础设施,从而提高办学质量。民办高校的一部分资金来源创办者的投资、社会捐款、地方企事业组织的拨款和国家少量教育事业费补贴和项目经费,其余资金来源于学生的学费,而且这是资金的主要来源。民办高校如想有大量的办学资金就需要提高学费和增加学生入学的数量,但这两者呈负相关,同时增加的可能很小,而且国家也明文规定了民办高校学费额度。因此而言,民办高校资金短缺,无更多资金去更新设备和基础设施,仅有图书的有限更新。硬件设施的短缺,使得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

2.教师资源方面

公办高校教师的压力小,工作环境好,待遇好,社会福利多,而且社会地位高、名声好。而民办高校的教师工作压力大,环境相对较差,而且享受的社会福利较少,社会地位不高。基于这种影响,广大优质教师会积极选择公办高校,对民办高校的招聘往往视而不见。因此,招聘过来的教师没有公办高校教师的总体素质高。此外,教师中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少,大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教法等方面的专业训练,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教学方面有很大的阻碍。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年龄结构的不合理:民办高校教师大部分是退休教师,其次是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而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中年教师却较少,从而形成了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不健康的结构。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高校教育质量的好坏,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过程的公平程度。

3.政策资源方面

公立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绝对主导权,且政府又是公立高等教育出资者,因此,政府在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制度时,往往主要从公办高校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即政策制度服务的对象以公办高校为主,相应的支持政策主要是针对公办高校的,民办高校发展所需的政策支持就只停留于宣言形式,实际的支持力量只能求助于市场。例如,政府成立的“211”和“985”两大教育项目中,没有一所是民办高校,而政府会给予项目中的高校大量的优惠政策,因而,民办高校的学生却无福享受。

(三)结果的不公平

同一年毕业的同一个专业的学生,面临同样的工作岗位,在同一家公司进行面试时,面试官们不认真考虑学生真实能力素质和具体岗位的能力水平要求,就有意无意的排斥民办高校的学生,而更加器重公办高校来的学生。在有公办学生作为竞争对手时,他们的就业机会就会减少,而且,这类现象不仅表现在私营企业,在事业单位招聘中,尤其是商业银行招聘中更为突出。因此,民办高校的学生享受不到同等就业的机会,也即是结果的不公平。

总结以上种种不公平的表现,不难发现,这些不公平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联动性的,呈现出彼此呼应、相互加剧、恶性循环状态。比如,政策资源和物资资源匮乏,导致教师工资不高,那么优秀师资就必然匮乏,进而使得在教育过程中公平缺失,那学生在校期间提高的速度和毕业质量将难以与公办高校相匹敌,也就形成了就业难的教育结果不公平的后果,等等。

三、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针对以上教育不公平的具体表现,笔者依据参与民办教育主体的身份不同,分别提出可行性措施。

(一)对于国家而言

1.加大财政对民办高校的资助水平

对教师,要依法推动民办学校教师在职称评定、工龄计算方面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对学生,要落实与公办学校的学生在升学、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生活困难补助、就业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权利。

此外,国家应设立专门的民办高校奖项。对于社会声望好,毕业生质量高,社会认同度高的民办高校,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将这部分资金进行合理可行的分配,比如2:2:6,用其中20%的资金作为报酬回馈办学者以及全校教职工的努力,以提高每个教师成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另一个20%以班费的形式分配给各个班级,有辅导员老师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进行分配,让民办高校的学生们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认同感,以鼓励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剩下60%的资金用于学校购买新图书、改善学习环境,这样会改善广大民众对民办高校的认识。当然这些款项的运用需要有效的监督机制,另外,款项如何运用应有一定的弹性,但是如有改变应报政府批准。

2.逐步完善与民办高校有关的法律法规

对于达标的民办高校申请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按与公办高校相同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审批,从而提高民办高校的整体地位。以此降低社会对民办高校学生的歧视,这样一来有助于缓解学生结果的不公平,真正实现毕业、就业的“零距离”。

(二)对于民办高校而言

1.专业设置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课程的制定及教学的评定要吸取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指导,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要加强实践环节和现场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快速走上工作岗位。在课程设置方面,采用灵活的学分制,提高选修课的比例,这样学生就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

2.民办高校定期对本校学生及家长进行调查访问

准确把握调查对象对本校的优缺点的描述,对于优点是继续坚持,对于缺点则采取措施改进。制定措施的过程中要把学生、家长和教职工的意见考虑在内。这样做就提高了民办学校的公信力,有助于成功转变公众文化观念。对于录取本校毕业生的公司企业,也要积极走访,了解社会对本校毕业生的认可度,从而为以后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提供参考,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这样才可以减缓社会对民办高校及学生的不公平待遇。

3.民办高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薪酬,各项制度的安排要具有人性化

对于本校的优秀教师的相关科研方面的想法要努力配合,以期能挽留优秀的教师资源。此外,适当聘请公办高校的优秀教师来学校工作,实现优势互补。民办高校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要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还要尊重人才,理解人才,信任人才,关心人才,培育人才,这样一来,才能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加强教学资料及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要建立一个能够快捷地收集各种文献资料和信息的现代图书馆和信息网络系统,能够及时地了解世界相关科学研究领域前沿,为学校学科研究、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支持。民办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设和维护校园网络系统、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新闻中心等数字化教学环境,为广大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教学创造条件。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和数字化图书馆等,加快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进程。

(三)对于教师而言

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应该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首先,在日常教学中,要走进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积极解答,采取鼓励式教学,多发现学生的优点,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其次,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但是要准确把握课堂开放的程度,切实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防止“课堂”变成“客厅”,成为大家“自由交流”的场所。最后,对于研究项目和课题,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激发他们的兴趣,以此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