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名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家名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家名言

心理学家名言范文1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记忆原理 记忆效果

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在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懂得并学会熟练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概念,用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效果。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就应当根据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与身心发展特点,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记忆规律就可以对初中语文教学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第一,要利用记忆原理中的知觉表象进行教学

利用各种感觉通道上的知觉表象,包括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味觉的和触觉、动觉的表象进行记忆指导。也就是说,要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最初印象,给学生提供生动形象和大量丰富的记忆表象,使他们能够通过运用各种感官来具体感知文章提供的信息,促使记忆表象向长时记忆转化。目前,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大量运用,就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的可能性。而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让他们的手和脚也同时活动起来的教学方法,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短时记忆是容量有限的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可以储存7±2个信息组块。而组块是主体对信息的特殊的组织和编码,它与人的知识和经验有关。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材料的组块就不同。因此,扩大每个组块本身的信息含量,其中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将机械记忆改变为意义识记,充分理解记忆材料。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材料间的内在联系,根据这些联系进行高效率的记忆加工。

第二,利用记忆原理中的精加工策略进行教学

对学习材料作精细的加工活动,即通过在要加工的记忆材料上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的材料记忆的学习方法。对材料加工得越深,信息保持得就越好。比如: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的意义,以促进理解和知识保持的记忆方法。如在回答“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描述自己在危难之中接受重任的语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一问题时,常有学生因记不清这两句的先后次序,而导致失分。为帮助学生解决难题,我给他们出主意:记住“任命”一词,就不会再出错。此后,学生在这一问题上基本不再出错。

对学生经常混淆的说明顺序和记叙顺序,表达方式和论证方式,说明方法和论证方法,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这些知识点的联系,强化这些概念间的细微区别,扩大有关特征,促进辨别学习,不断地复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让学生清楚各类概念间的不同处,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学生头脑中牢牢地印入这些基本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对这些信息加工得越深入,越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记得越牢固。

第三,做笔记可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研究表明,学生不但可以借助做笔记来控制自己的注意,而且有助于发现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新旧知识建立联系。通过对学生笔记的检查,就可以发现学生的错误所在,及时进行强化或反馈。通过作笔记,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和适当的教学方法。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识记的转变过程中,此时,教会他们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教会他们理解识记材料的含义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分析近几年来中考背诵默写的得分情况时,会发现:学生不是不会背诵,而是不会“写”,他们往往在一些关键字上失分。基于这一观点,我在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开始要求他们记下讲课要点,并在课堂上检查他们的笔记。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明白了:“明白”仅仅代表听“懂”了,而不意味着“理解”了,要想准确表达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之后的考试结果也证明了做笔记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使学生知道新旧知识的内部联系,明确新旧知识间的关系,是一个有效提高学生记忆效果与学习成绩的方法。

第四,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它表现为多种具体形式:有“描述策略”、“归类策略”、“表象策略”等等。对学习内容进行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分析的方法。比如:学完了初中阶段的全部知识后,要求学生按照文学史的时间先后顺序整理出初中课本涉及的全部古代文学知识。这样,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熟悉课本内容,同时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类,加深理解。比如,找出其中哪些作家的作品有相似之处,哪些地方容易混淆,如何区分等需要精加工的内容。此时能再辅以教师的强化复习和及时反馈,学生的理解将更加深入、全面。

心理学家名言范文2

【关键词】:中职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性训练,对提高中职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职生大部分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并且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的现象,导致多数学生害怕作文,厌倦作文,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中职作文教学的质量。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有赖于兴趣。”兴趣确是一种学习的动力,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作文教学中,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尤为重要。写作兴趣的培养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明白,爱”是情感的流淌,是写作的源泉。让学生充满爱心的去观察感受生活,用心灵的触角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培养个人细腻而丰富的情感,这样才会有很多的感触,才能有写作的冲动,写出文情并茂的文章。其次,作为教师也要同学生一起写作,共同体验写作的艰辛与快乐,与学生产生共鸣,这样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

二、积累素材,奠定写作基础

写文章离不开词语、句子和素材的积累,丰富的生活阅历、大量的生活素材,是创作的基础。中职生首先应通过广泛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学生要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储存信息,才能不断扩大知识面,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笔者在教学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每周从网上下载一定量的格言、诗词名句和名人名言等提供给学生,要求他们记录在读书笔记上,每周定时熟读。经过一个学期的积累,记忆力强、学习积极的学生,能背诵出许多名家名篇的段落。因此,学生在写作文时,成语、诗句和名人名言,大多可信手拈来,并且经常有很多巧妙的引用或再造。在背诵积累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社会,因为社会是个广角镜,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及各种新奇的生活场景,学生通过对这些经验和场景的观察与思考,经过酝酿加工,就能以不同形式反映在自己的作文中。这样的作文,题材广泛,思路开阔,也就能更好地反映出时代特色。

三、做好课外延伸,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名话是让我们知道学生必须去接近大自然,接触社会。而语文教学就要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延伸,去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从而实现解决学生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

(一)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校外课外活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了解社会,熟悉生活,开阔眼界,认识新事物、新现象。通过接触实际提高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想丰富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得到升华。

(二)加大校内课外活动的力度。

1.加强课外阅读。要尽快提高语文水平,培养语文能力,只靠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自由地选择阅读作品,教师在讲清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不加限制只是加以引导。

2.诗文识记。为增加词汇量,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摘抄妙文佳句,多作一些卡片和笔记,激发思维,丰富语言。

3.练笔。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这是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多练笔对平时的语言功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一个过程,写的多了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提高,正所谓量的变化最终导致质的变化。

中职语文作文教学之路是坎坷不平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让学生对作文不断提高。

四、丰富形式,提高写作能力

中职作文教学除了要求学生熟悉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之外,还应根据职业教育的需要,侧重于应用文教学。

心理学家名言范文3

【关键词】物理 探究性学习 误区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物理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探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以能动的方式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探究性学习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最好的途径。

1.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本文所指的探究性学习,泛指在课堂中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获得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的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一切教与学的活动。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应包含三层涵义:

1.1 问题是教学的开端。问题的存在本身就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开展教学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应首先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

1.2 问题是教学的主线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

1.3 问题是教学的归宿。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是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应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

2.目前物理探究性学习存在的误区。

2.1 探究只重过程,结果无关紧要。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受一些名家名言的误导造成观念上的偏差;二是探究重点没设计好,造成课堂探究时间不够集中,不宽余,探究结果来不及分析推理,只好不了了之。布鲁纳说:“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这足以说明探究过程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探究过程使用什么原理或获得什么概念规律无关紧要,探究过程就是它追求的结果”。它将从传统教学的“重结论,轻过程”走向另一极端“重过程,轻结论”。实际上,探究性学习应该是既重过程又重结论,两者不可分割。

2.2 只要探究,不要接受。目前在有些老教师的心目中,接受学习满堂灌仍然是最好的模式,其他的都是“别出心裁玩花样”。而在一些年轻教师的心目中,探究性学习是唯一的最好的模式,舍此其余一概不能用;也有的教师认为“探究性学习只能在中学低年级进行,高年级绝不行”;也有的认为“探究性学习只能在创新班(尖子生)进行,普通班(成绩较差)绝不行”。这些论断实际上是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教学或其它现代教学模式对立起来,这样危害是很大的。

心理学家名言范文4

一、巧用资源的策略

1.文字与音像资源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借助博大精深、寓意深远的文字可以克服语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再辅以生动活泼的音像资源,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讲授《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时,笔者首先介绍了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接着请学生推荐自己的家乡的“文化”,学生结合已学的学科知识、生活实践及调查了解,从天文、地理、史学、文学、实物、名家名言等方面争相推荐,爱家、爱国的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最后,我播放了录像《魅力徐州》,为学生再现了事实,提供了感性材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性也高了,情感目标自然就达到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后,我顺势利导:中华文化如一本厚厚的书,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你看到了什么呢?这本书最精彩的一页在哪里?让学生浑然不觉,如曲径探幽,渐入佳境。

2.人力资源

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能否达到最佳。通过多次调查,我发现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应该具备这些条件: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谈吐、认真的态度,优雅的气质及与时俱进的思想。

教师的自身形象是教学的第一要素。所以,教师的精神应饱满,充满自信;教师的服饰应端庄大方,整洁妥帖,形象清正端良;教学的语言既要简洁明确,又要富有节奏,给学生留下幽默风趣的印象。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该让学生觉得自然贴切,身心受到鼓舞。教师的思想不能僵化守旧,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要善于捕捉热点、焦点,使学生明白思想政治课不是一成不变、枯燥无味的,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师只有力求自身的完美,才能培养出至美的人才。

3.实践活动资源

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认知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构建的。”所以,政治教师要注意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深化知识,在多种思想和观点中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比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可以先展示“富翁”与“负翁”两幅漫画,让学生谈谈感受。接着出示“消费误区调查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消费之我见”。学生通过4.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势在于直观、生动、充实。若使用得当,可化抽象为具体,增强课堂真实感和实效,使课堂教学自然连贯。利用互联网网络平台不仅能提高获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也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新的交流渠道。在教学之余,教师可以尝试与学生进行沟通,鼓励学生将平时不敢说或不好意思说的话语表达出来,话题可涉及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这样,教师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心理状况,为找到正确的应对策略赢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例如,在讲授《市场配置资源》时,笔者首先展示了几幅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图片,对学生视觉产生冲击后,让学生列举其他方面的问题事件;在事实材料丰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问题事件的出现是谁惹的祸;得出初步答案后,再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找找理论原因;紧接着播放一组“海南旅游消费问题出现后的解决措施”让学生结合不同的行为主体归纳解决措施;最后让学生创作“都是市场惹的祸”“都是市场惹的祸吗”等相关歌曲,提示学生巧编歌词,翻唱老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欢快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学习,感觉意犹未尽,期待下一节政治课的到来,培养并持续保持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5.时事资源

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在运用时事教学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一方面学生上高中后,课程多,作业多,学习压力大,使他们无暇顾及课本之外的知识,许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既不看报,也不看新闻,以至于难以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当前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抽象乏味,有的教师上课照本宣科,讲空洞道理。因此,时事教育失去了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要想加强时事教育的时效性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就应把时事政治融入课堂,选择最佳结合点。

6.情感资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发展的过程,是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统一。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对自身和教育对象的情感因素越来越重视,对情感因素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作和影响的认识也越来越趋向一致。

(1)运用情感教学,能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就是愿意学,就是喜欢学,可见,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教师通过情感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源,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运用情感教学能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情感具有两极性,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人们对不同的事会出现两种对立的情感,表现为积极肯定和消极否定两个方面。如当学生耳闻目睹社会上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时,会产生敬慕仰慕的情感;当学生窥见社会上那些丑陋现象时,会产生反感厌恶的情感。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真、善、美之所以值得敬佩、仰慕以及假、恶、丑之所以应该遭唾弃、厌恶的原因。这样,使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结合情感因素也不断提高。

二、巧用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资源的合理利用要围绕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而游离教学目标之外。在思想政治课巧用资源的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巧用资源应注意符合学生的实际

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中学生的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因此,巧用资源必须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接受能力。

2.巧用资源应注意学习的有效性

巧用资源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巧用资源要充分考虑是否能促进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

3.巧用资源应注意教学的目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