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娃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娃娃范文1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幼儿教育中小学学生
陆坪镇是福泉市和黔南州境内苗族聚居的主要乡镇之一。它地处福泉市东部,东邻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市、黄平县,南接本市凤山镇,西界黎山乡,北交地松镇,全镇幅员面积174平方公里,总人口19000余人。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水量充沛而清澈的浪波河穿越全境,森林覆盖率高达56%。境内世居的苗、水、布依、彝等少数民族占全镇总人口的45%以上,其中苗族又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5%左右,大多操苗语黔东方言,是黔南和黔东南两个自治州多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交汇点。长期以来,陆坪地区的各族人民像当地优美和谐的青山绿水一样,水融,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相互学习,自然形成了以苗族为主的浓郁民族文化带。每年的春节期间、特别是农历“六月二十四”传统民族节日期间,镇内和周边乡镇的各族群众都会自动汇集到陆坪街上唱歌跳舞,尽情联欢。苗族和其他民族的芦笙舞、板凳舞、竹竿舞、飞歌、山歌、酒歌、情歌、莲花落、踩高跷、刺绣表演、银饰制作、传统技艺和农业科技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展演精彩纷呈,连日不断,吸引着凯里、黄平、麻江、瓮安、都匀乃至贵阳的民族文化爱好者们前来观光,参加联欢。各地客商也纷纷抢抓商机,进行商品展销和洽谈生意。近年来,镇内一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表演队伍和优秀歌手在福泉市和黔南州的文艺演出赛事中多次获得好名次。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不断促进着当地和周边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城镇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农民外出打工势头的日益旺盛,现代传输信息的飞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逐渐丰富,特别是各种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正面临逐步削弱甚至失传的危机。在镇内各少数民族青少年中,会说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了,穿戴本民族服饰的人不多了,会唱民族歌、跳民族舞的人更难找了,熟悉本民族历史和习俗的老人也逐渐凋谢了。在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如何保护、传承和弘扬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或言乡土文化?既是各民族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摆在基层党委、政府和文化教育部门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近几年来,在陆坪镇党委、政府和黔南州、福泉市民族宗教、文化教育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陆坪中学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开展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在传承民族文化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陆坪中学是一所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初级中学。她的生源主要是当地各族群众的子女,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升入高中和中专(中技),大部分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针对当地农村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而民族民间文化正面临逐渐消亡危机的实际,陆坪中学从2006年3月起,开始实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积极承担起传承乡土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学校开展的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刺绣和民间绘画(烙画)等课余教育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也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赞誉。这项活动既传承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又激发了各民族学生传习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加深了各民族同学间的交流和友谊。特别是一些在民间逐渐被遗忘的民族歌舞和技艺,不但在校园中找到了传授的平台和众多继承人,而且通过青少年学生的对外表演和参加各种展演比赛活动,扩大了民族民间文化的社会影响,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陆坪中学的实践说明,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大有作为;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幼儿教育和中小学学生抓起。
一、在幼儿和少年时期传习民族民间文化,自来是各族民间的传统习俗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老师,家庭是子女走向社会的第一课堂。不仅少数民族,汉族家庭也同样重视对幼儿和少年的人生启蒙教育,包括自觉或不自觉的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灌输。所谓民族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包括民族的语言、文字、服饰、历史、信仰、习俗、礼仪、民族精神、文学创作、艺术形式、民族歌舞和传统技艺,等等;从狭义上讲,至少应当包括民族语言、民族文字、民族文艺、民族歌舞和民族传统技艺这些内容。以苗族为例,孩子们从丫丫学语开始,父母就会教他们说苗语,唱苗歌(儿歌),讲祖宗历史,学苗家礼仪等;稍长,则带领他们模仿大人劳动,男孩学放牧耕作,女孩学挑花刺绣,养成勤劳朴实美德;进而再学习苗家歌舞,钻研传统技艺,参与社会交往等。无数苗族文化的传人和民间技艺高手,就是在父母、哥姐和周围大人们的口传心授、潜移默化中成长起来的。这种从娃娃抓起的传统教育,至今仍然保持而且应当继续保持下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和发展进步,特别是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子女和汉族娃娃一样,很小就接触广播、电视、书画、报纸等各种媒体传播的文化;年青的父母因为外出打工或忙于务农经商,或父母本身已远离了本民族文化,他们不再像祖辈那样重视对子女的民族文化灌输;孩子们一到学龄,就进入学校忙于读书,成天接触的是书本、课堂和社会传播的文化知识,没有更多时间接受父母或祖父母的民族文化熏陶。这样,他们就不像长辈那样对本民族文化有较多的学习和熟悉机会了。这种在传习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时间和空间的缺失,只能寻求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来弥补。“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就是弥补这种缺失的重要形式和有效手段之一。
学习传承本民族文化是一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学校应当利用幼儿和青少年模仿能力、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家长、老师、学校都要积极营造学习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氛围,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要积极搭建展示学习民族民间文化成果的平台,使受教育者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陆坪中学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教授学生学唱的苗族民歌和学跳的苗族舞蹈,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整理、创作和发展起来的民间歌舞形式。它既具有苗族歌舞悠扬婉转、古朴刚劲的特点,又具有幽默潇洒、灵巧秀丽的风韵。例如在当地流行的苗族“板凳舞”,其各种舞姿最能体现苗族人民的神采风貌。“板凳舞”所具有的那种或憨厚、洒脱,或坚韧、大方,又稍带泼辣、舒展的姿态、动作、动感特征,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吃苦耐劳、质朴善良,胸襟开阔的优秀品质。这些优秀品质只有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体验,逐步磨合,融会贯通,才能用舞蹈的形式娴熟地表演出来。没有从小养成的生活体验和长期训练,临时拼骤起的“舞蹈”必定笨手笨脚,缺乏它应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因此,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从幼儿和少年时期抓起是最佳选择。
二、在中小学渗透民族文化教育,最能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素质教育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学习不能仅仅死啃书本。要让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必须重视素质教育,包括传习民族民间文化。陆坪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古老的民间传说,纯朴的民族风情,古朴热闹的“二郎歌会”、悠扬婉转的“马郎情歌”,热情奔放的苗族芦笙舞、板凳舞和铜鼓舞,绚丽多彩的苗族织锦、挑花和刺绣,精美的民族蜡染、民间绘画和烙画艺术,等等,都是绝好的教材。这些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和艺术作品,都显示出各民族同胞的勤劳和智慧,体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发展素质教育,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幼儿和少年时期,是实施启蒙教育、开发智力的打基础阶段。青少年时期学到的知识往往是终生受用的。如果青少年时期学习的知识过于单薄,那就好比瘦弱的“豆芽菜”,难于长成粗壮的大树。青少年时期的知识基础打扎实了,对未来的成长进步和发展大有益处。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中小学中渗透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用本民族的语言、风俗、信仰、传说、民歌、舞蹈、工艺等教育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将其内化,感悟心灵,不仅能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把爱家乡、爱祖国的理念寓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之中,必然终生受用。陆坪中学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中,开设民族歌舞、民族刺绣、民族书画等课程,学生既掌握了统一的教材基本知识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学校排练的民族歌舞多次在本地“六.二四”等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福泉市“梨花节”开幕式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文艺演出中表演,受到社会的好评;学生的刺绣、烙画等作品也吸引了商家的青睐,一些人还准备投资开发。这对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人、弘扬乡土文化是一个不小的贡献。
三、在中小学生中培养乡土艺术人才,对巩固“两基”成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两基”教育要求“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读完初中和让文化低的青壮年认识多少汉字,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后备人才。陆坪中学在实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中,本着发挥乡土文化资源优势,扩大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范围,增加传承民族文化与生活的联系,减轻学校和家庭的负担,培养农村艺术人才的理念,让更多的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含汉族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学到一、两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技艺,一批优秀学生从中脱颖而出。他们学以致用,毕业后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脱贫致富,增收创优和活跃农村生活的实践中,同时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学生参与到此项学习活动中来。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满足了广大青少年求知的欲望。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取得的成效明显。2009年5月,陆坪中学经过上级检验,被黔南州教育局、黔南州民族宗教局正式授予“黔南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示范学校”称号。这既扩大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克服厌学、控制辍学起到了预想不到的作用。学校舞蹈队的王蕾同学,因家庭贫困,本人又有厌学心理,曾几度辍学。自从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后,她不仅在学习民族舞蹈方面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成为文娱骨干,而且课堂学习的求知欲明显增强,再也没有辍学的打算。
四、在多民族杂居地区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
由于历史的原因,陆坪镇的人口分布以南北流向的浪波河为界,明显存在“东苗西汉”的现象。即苗族主要聚居在比较偏远贫穷的浪波河东岸片区,汉族主要聚居在自然条件较好的浪波河西岸片区,东西两个片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也存在一定差异。长期以来,各民族之间虽然没有发生过大的矛盾和纠纷,但历史造成的民族隔阂和民族歧视仍然在某些地方包括青少年学生中时隐时现残存着。通过学校有组织地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各民族同学更直接地了解和体验了少数民族特别是苗族悠久苦难的历史和的优秀的民族文化,认识到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自觉克服了过去对兄弟民族的一些模糊认识。大家互相学习,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增进交流和友谊,树立起各民族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新理念。在开展校园内外的学习训练和演出活动中,各民族师生同台展示技艺,共同为学校和各族人民争光,自然增进了民族团结,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些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将来走出校门之后,必然也是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
五、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要着力解决和处理好几个实际问题
实践证明,传承、保护和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从幼儿和青少年抓起,从中小学学生抓起,意义重大,非常必要,是一条正确的路径选择。但是,由于这项活动还在试验和探索之中,自然也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还有一些不太完善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摸索,逐步完善和发展。从陆坪中学的实践看,至少有四几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是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师资问题。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一般都有一些当地土生土长、既具有一定的教学业务专长又熟悉本民族文化的师资。这是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最可宝贵的资源和最有利的人才条件。但可惜这方面的“高手”不多,尤其是真正熟练掌握民族民间文化技艺的中青年教师太少。陆坪中学的做法,是采取校内挖掘和校外聘请相结合的办法解决。一般性的组织、辅导、训练和管理,主要由本校教师承担;特殊节目、传统技艺的传授和辅导,则从社会上聘请民间歌师、舞者和掌握某项特殊技艺的艺人来教授。现在,高水平的民间歌手、舞者和艺人越来越少了,有些传统技艺已经失传或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应当抓紧抢救发掘,通过培养新一代的兴趣爱好,使之后继有人,绝处逢生。
二是活动经费的投入不足问题。“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不属于义务教育设置的课程,自然也未列入学校的经费预算。但开展这项活动,少不了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例如聘请校外师资授课需要开支一定的课时费,购置必要的道具、乐器和民族服装等需要花钱,学生外出宣传演出的车费、生活补贴也需要用现金开支,等等。陆坪中学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从学校经费中临时挤出少量资金支持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但未满足开展这项活动的基本需要。他们希望这方面活动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能通过学校挤一点、政府或上级文化教育、民族工作部门拨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办法加以解决。这不失为一条可行的思路,但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使之制度化,常态化,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
民族娃娃范文2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厚重的人文内涵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明显的不同点。挖掘汉字之美,传承民族文化,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符号,汉字具有神奇的魅力,间架方正,音韵优美,象形生动,表意鲜明。人们常说字如其人。“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歌曲《中国娃》)。汉字一样有着生命的灵性之光,它不仅是符号,还是艺术,是科学,是文化。
汉字读音最动听。一字一音节,一个音节中的声调又有四个音调,读起来响亮清晰,婉转动听,有节奏感,有音乐美。用这种语言写成的诗文,铿锵悦耳,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说话就像唱歌一样。
汉字的形体优美。汉字的书法艺术是其他文字所无法相比的。汉字跃然纸上,彰显着生命的灵动;汉字与汉字之间风格统一,高度关联,互动和谐又千变万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书写出的每一个汉字都不相同,就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一”是极为简易的汉字,而它的形体却无一雷同,它可斜可正,可浓可淡,可平可曲,可粗可细……如此简易的汉字亦有千变万化,若再加繁琐,字形变化之多不言而喻。
汉字的表意丰盈。它是世界上唯一能跨越时空的文字:中国的儿童,仍能读懂两千年前的《诗经》,朗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国的教材,能把唐诗、宋词作为儿童必读的启蒙材料。
汉字是世界上单位字符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容易辨识,利于联想,形意互见,意会神摄,构词能力强。字之初,本为画;字之本,便是诗。看到“飞”,便会想到张开双臂,翱翔天空;看到“天”便会想到一望无际,无边无垠;看到“休”,便会想到行人树下乘凉小憩;看到“哭”便会想到双眼红肿,一把鼻涕一把泪……
汉字之美,由形而生。汉字的“声”、“义”都深埋在“形”之下。汉字之妙,凝于“神”,萃于“声”,而美在“形”。一捺一撇支起一个“人”字,也支起天与地;而那不断奔跑的双腿,是人生无法抗拒的前行。“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宋人将“愁”字拆分释义,生发出天人合一的萧索意绪。“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简直可以演绎出一集电视剧。
一花一世界,一字一生命。汉字作为我们民族语言的符号,历经历史陶冶与文化锤炼,形成完整的形、音、义系统,在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在现实生活里发挥书写性灵、传递信息、协调行动、创造文明的重要作用。
民族娃娃范文3
很多的声援背后的潜台词是“如果达能强行低价收购娃哈哈,他们将发挥自己的能量让达能拣走一个烫山芋”。
感恩宗老板的娃哈哈员工和经销商站出来支持娃哈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达能并购成功,娃哈哈员工与经销商坚决地离开娃哈哈或不经销达能控股的娃哈哈产品给达能以压力。这是他们自己的权利。
但一般公众的声援中不理性的成分显然非常严重。那些大骂达能甚至把达能此举无限上纲上线为“八国联军的经济侵略”者显然无视市场经济契约和诚信原则。
娃哈哈投资所在地的地方政府也声援娃哈哈,表示坚决反对达能控股娃哈哈的非合资企业,有的言下之意是“如果达能得逞,地方政府会通过卫生、防疫、工商、税务等公权力量找找茬”。这是对法制的藐视。
其实,争议的焦点商标使用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以及商标使用权最终属于哪一方,法律一定会有明确定论。最终的判决结果与声援得是否慷慨激昂根本无关。
感情上,作为一个品牌战略的研究者,我把第一本品牌研究专著的书名定为《本土品牌战略》,热爱民族品牌的感情不亚于很多人。我当然希望商标使用权属于宗老板掌控的娃哈哈,我们也坚决支持娃哈哈举起《反垄断法》和《商标法》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如果法院判决娃哈哈商标使用权属于达能,那我们也理性坚决接受这一事实。作为地方政府也应该继续给予达能收购后的企业合理的国民待遇。
在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媒体抛开狭隘的民族情节,客观公正的进行了事件的剖析,而且杭州市经贸委和国家商务部也明确表明“这属于法律上的纠纷,应该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的立场。这说明我国的政府和媒体已经对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尊重诚信、契约这两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前段时间“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的处理,也充分显示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决心。用强硬的行政手段解决问题,绝对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当然娃哈哈事件也给予我们很多的教训和启示:
第一,通过达能强行收购娃哈哈的事件,我们的企业家和各级政府会对吸引外资有更加理性的思考,改变长期以来把吸引外资作为招商引资唯一方法的盲目行为。结合今年两会已经提出的对外资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势必会对我们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影响。
第二,目前外商在我国的投资已从最初的合资合作变为收购并购。这使本就不算强大的民族品牌变得更加汲汲可危。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上半年中国并购交易额达到410亿美元,同比增长71%。外资不是善良的天使,也不会象达能所说的一样“不管品牌的管理者是谁,品牌都将属于中国和中国人民”。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并购大多是为了控股某些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这样民族品牌的存在就会面临巨大威胁——因为外资企业完全可能将并购的国内知名品牌,利用其控股地位,限制品牌的发展或干脆将国内品牌打入冷宫,这会造成许多民族品牌日益萎缩甚至从此消失。
民族娃娃范文4
关键词:卡佳;亚纳切克;节奏形态;民族性;对称式节奏
歌剧《卡佳・卡巴诺娃》(以下简称《卡佳》)是20世纪捷克民族主义音乐家莱奥斯・亚纳切克创作的第六部歌剧,也是他成熟时期的典范之作。这部歌剧在创作技法上融合了民族性与20世纪的音乐思维,以新颖、个性化的民族音乐语言突显出东欧的民族特质,展现出一部捷克现代民族歌剧的创作风范。
“继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之后,亚纳切克成为掌握民间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的最重要的一位捷克作曲家。”他对民间音乐始终怀有一份赤诚的热爱,早在1888年与民俗学家巴尔托斯一同到摩拉维亚乡村及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区采风时,便被民间音乐的无穷魅力深深吸引。他曾这样记下了采风的经历:“当地有名的农民歌手组成三重唱为我演唱了58首民歌,包括600条诗句,连唱了两个晚上。似乎上一首民歌是为下一首做准备。那些晚上,空气中弥漫着的橙子树和野生百里香的芬芳令人沉醉,而歌声更令人沉醉。”亚纳切克详细记录下了每一首民歌的歌词、曲调、节奏以及乐器伴奏,包括当地农民的舞蹈和跳舞方式,尽可能保留民间音乐的原始形态。
在领略摩拉维亚民间音乐魅力的同时,亚纳切克也意识到了保护这一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1890年,他与巴尔托什合作出版了曲集《摩拉维亚民歌的花束》,共收录了195首民歌。1899到1901年间他们合作出版了两卷《新编摩拉维亚民歌》,共收录2057首民歌,亚纳切克为之撰写了导言,其中就“摩拉维亚民歌的音乐形态”作了尤为细致的探讨。在《许克瓦尔迪民间歌集》(1898)和《摩拉维亚民间歌曲》(1892―1901)等多部民歌集锦中,他为民歌精心配置了钢琴伴奏。1891年,亚纳切克在布尔诺组织了斯洛伐克民间音乐会。1895年,他在布拉格民间艺术馆成功主办了摩拉维亚民间艺术节。晚年的亚纳切克在访问伦敦时谈了他对民间音乐的重视及热爱:“民歌――我从儿时起就生活在对它的眷恋中。一首民歌旋律涵括了一个完整的人、他的身心、他生活的环境以及有关他的一切......我认为,当我们所创作的音乐来源于同一民族的资源时,我们将应该分享这些民间音乐,它对我们大家来说是共同的,它能把我们联结在一起。民歌将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凝聚为一种精神、一种幸福。”
“亚纳切克在搜集、整理民歌方面所做的工作,对于唤醒他的摩拉维亚意识和发展他作为作曲家的创作个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把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的主要源泉。然而他并不欣赏一些作曲家简单地采用民歌的曲调来创造民族风格,他不想模仿别人,而是想发挥艺术灵感和创造力,使自己深入到民间音乐的精神、灵魂之中去,创作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独树一帜的作品。本文拟立足于歌剧《卡佳・卡巴诺娃》中的节奏形态,探讨其中彰显的民族特色。
歌剧《卡佳》中的节奏极其生动而富有活力,与摩拉维亚民间音乐及捷克日常话语的节奏韵律有着密切关联。对于摩拉维亚民间音乐中的典型节奏形式,亚纳切克并没有简单地模仿,而是结合戏剧表现需要创造性地吸收、运用。他还通过自由地变换节奏、节拍以及复节奏手法,打破了传统节奏以规律性的节拍重音周期为基础的匀称性和统一性,突出了节奏的不规则性和非稳定性特点。
(1)对称式节奏
对称式节奏也称逆行节奏或镜式节奏(Mirror Rhythm),常见于摩拉维亚民间歌曲、舞曲中。如亚纳切克整理出版的《26首民间叙事曲集锦》的第1首,在这首20小节的作品中,下例的两种对称式节奏(谱例1和谱例2)占据了作品总长度的一半。
这种节奏型成为亚纳切克作品中的典型节奏之一,无论是在器乐还是声乐作品中都很常见。如《小交响曲》第一乐章以五声音阶写成的淳朴嘹亮的主题旋律、歌剧《耶奴发》中的许多独唱旋律等都运用了这一节奏型。
谱例3是歌剧《卡佳》第一幕第二场中卡佳的独唱片段,季洪就要外出经商,卡佳温柔地挽留他。声乐和乐队的旋律都建立在由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组成的连续的对称式节奏之上,2/4的节拍稳定而从容,很适宜表现卡佳温良、谦恭的性格。
(词意:你或者留下来陪我,或者让我和你一起去。)
同一场中,卡巴尼卡让季洪告诫卡佳在他离家期间安分守己,季洪遵命去做。谱例4中季洪的旋律采用由四分休止符和三连音构成的对称式节奏,均衡而略显呆板,能与季洪懦怯、毫无主见的个性联系起来。乐队高声部的前两小节以稳健、均分的对称式节奏同步进行。与随后卡巴尼卡的曲调中复杂多变的节奏形成了鲜明对比。
(2)不规则节奏
不规则节奏也是亚纳切克作品中常见的节奏手法,主要表现为避免重音循环下的有规律的节奏律动。这种节奏组合自由多变,一方面是受摩拉维亚当地方言韵律的影响,为了创作出接近生活化语言的理想旋律曲线,符合语言的节奏韵律,亚纳切克必然要采用不同节奏形式的多样化组合,节奏变化非常频繁。另一方面的重要来源便是与东摩拉维亚民间音乐的密切联系,“来自Valachia、Lachia和摩拉维亚斯洛伐克地区的有着典型特征的音乐对亚纳切克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捷克民间音乐大体上分为两种鲜明的风格。在波希米亚以及与德国、奥地利接壤的摩拉维亚的毗连地区,民歌的旋律具有明显的西欧特征。例如规则的旋律结构,明确的调性和节奏循环以及对称的形式。相比之下,东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的民歌,与斯洛伐克和波兰接壤,在旋律、和声、节奏方面呈现出一种自由的结构特征。”这里将东摩拉维亚民歌与波希米亚民歌作以对比,便可看出其节奏形态的不规则、不均匀特征。
谱例5是一首典型的波希米亚民歌,3/4拍的节奏突出了第一拍重音,以4小节均匀划分,规整而富有韵律,具有整齐统一的舞曲节奏特点,反映出波希米亚人载歌载舞的民俗风情。前两小节动机及三、四小节动机的规律性重复突显出整体结构形态的对称、均衡。
相比之下,谱例6的节奏形态与之大相径庭,这是一首东摩拉维亚民歌,7小节的旋律中包含了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四分音符以及切分音,每小节的节奏形态各异,不规则而多变化,整体上呈现出自由灵活的特征。
这种不规则的节奏在歌剧《卡佳》中俯拾即是。如第一幕第一场中季科伊刚刚上场的旋律片段(谱例7),6/8拍的节奏在第一小节以均分的八分音符呈现,到了第二小节这种均衡性便被打破,休止三拍后,速度加快为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休止一小节后,又变化为八分音符接四连音的进行。节奏形式复杂多变,毫无规律性,它表现的是季科伊粗暴、乖戾的说话语气。乐队部分则以稳定、规则的节奏给予支撑,使上方零散、多变的旋律获得了整体感和流畅的推动力。
谱例8是第一幕第二场中卡巴尼卡的旋律片段,她严厉地告诫季洪要在离家前对卡佳严加要求。旋律声部先后运用了八分音符、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等,间或以不同时值的休止符穿插,节奏不规则、不均匀,具有明显的突兀感,与卡巴尼卡专横冷酷、咄咄逼人的气质非常吻合。
(3)复节奏
复节奏(Polyrhythm)是20世纪音乐中常见的节奏手法,是在相同节拍中纵向叠置不同的节奏组合。“传统多声部音乐中的旋律线条起始不一,在规则的节拍律动中也有重音位置移动、声部错综交织的“复节奏”现象,其通常是体现在纵向的同一节拍及其重音上,而“现代音乐特别是主调织体中,使用各自分离独立发展的同节拍不同节奏律动的复节奏”,与之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复节奏在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中得到创造性地广泛运用,巴托克、兴德米特等人也在创作中有所涉猎。
歌剧《卡佳》中也运用了这种复节奏组合。例如第一幕第一场季科伊上场后责骂侄子鲍里斯的段落:“滚开!见鬼去吧!”(谱例9),采用6/8拍,这种复节拍在第一拍和第四拍有强拍、次强拍两处重音。从谱面上看,第二、三、四三个声部与6/8拍的节奏律动是一致的,围绕节拍重音来组织节奏,而第一声部的主旋律是四分音符的跨小节连续进行,显然它并不受6/8拍强弱规律的控制,呈现出相对的独立运动感。四个声部叠置后,便构成了下方三个声部的节拍重音与第一声部的节奏重音之间的错位关系,产生了不同节奏律动的对比、交织,在同步与不同步中构成了错落、不稳定的音响效果,对于刻画季科伊野蛮、暴躁的性格具有生动的表现作用。
(4)自由变换的节拍
节拍是音乐进行当中的时间划分。20世纪的作曲家们常采用形态各异的节拍手法,包括自由地变换节拍、多节拍对位、附加节拍等,来打破一定范围内的强弱拍律动规律,为音乐的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
自由地变换节拍是获得音乐发展的不规则律动及不稳定性的有效方法之一。俯瞰《卡佳》全剧,这种节拍表现手法成为一个鲜明特征。例如第一幕第二场变换了包括2/8、3/8、3/16、6/16、4/8、2/4等21次拍号,第三幕第一场变换拍号达34次,包括6/4、4/4、3/2、9/4、1/2等。这些节拍的变换并没有递增或递减等规律性可循,作曲家完全是出于音乐发展及戏剧表现的各种需要,以一种近乎自由的方式来灵活地组织节拍。由于节拍提供了节奏速度的规律性,这种自由变换的节拍不断地打破了以节拍重音周期为基础的匀称性和规律性,从而不断地给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如谱例10)
民族娃娃范文5
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新《音乐课程标准》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 ,在教学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创新,为音乐教学的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标准。音乐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到要弘扬民族音乐,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以此达到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的目的。
目前,一些学校长期不重视音乐教育,教学大纲及其规定的教学计划无法完成。教学模式及教学观念墨守成规,造成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越来越忽视,甚至民间音乐中的很多品种出现了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现状。近年来,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影响着中小学音乐课堂。在专业艺术院校招生和业余器乐考级中,报考西洋乐器和报考民族乐器的人数相差悬殊,但是多数学生却不会欣赏民族音乐的美。
民族音乐的发展,代表了一个民族发展的历程,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的魂,是我们的命脉,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这是我们整个民族的责任。民族音乐能充实地方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内容,让学生领略地方传统文化美,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民族归属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生动教材,对高校的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民族音乐和民族艺术应该融入普通教育当中,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高中一直到大学,都应该有规划地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素养”在此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承和发扬地方民族音乐文化成为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学校作为教育的基地,无疑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
一、建立学科基础理论与教育教学理论
有长远的规划,建立科学、完整、系统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体系,必须从小学起到高校,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措施,强化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意识。全面而系统化地挖掘、收集、整理、抢救,打造优秀的民族民间山歌音乐艺术精品课程,建立健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这是我们强调民族区域传统民族民间山歌音乐艺术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的最终目的。
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科研课题、召开民族音乐教育研讨会、构建学校民族音乐教育的理论框架、建立民族音乐教育网站、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
二、构建开放性地方音乐课堂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学唱多首歌曲来提高学生对家乡文艺的感性认识,并能对所学歌曲进行分析,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要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交流互动,让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做演员的荣耀和做评委的自豪。组织学生参加民族乐器和民族歌曲兴趣小组,每周定期开展培训和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学校还应邀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为师生献艺,让学生充分与民间文艺接触,感受来自身边的原生态音乐作品,让心灵在纯朴的音乐中得到净化,让情感在浓郁的地方文化中得到熏陶。
三、加强教材开发,让地方音乐走进课堂
学校应开展民族特色教材研究和建设,拯救地方优秀音乐文化,收集具有较高民族音乐代表性和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转化为优势教学资源,落实到学校的课程计划之中。
民族民间山歌艺术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音乐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拿广西来说,多姿多彩的广西各民族民间山歌音乐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精神文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增进民族兄弟之间的交往中加深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汇,许多民族民间山歌、歌种音调在多个民族区域流行或传承,形成了广西各民族各具特色又互相融合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其繁星闪烁,结构严谨,以各自鲜明的表现方式、独特的演唱风格真实地反映本地区、本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
要求。
结合学校情况多播放民族音乐,创建民族音乐专栏,创编乡土教材,创办民间音乐、舞蹈、器乐等的课外活动小组,开展民族音乐比赛。
四、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培育专业特色音乐教师,加大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投入。音乐教师不仅要掌握乐理知识,更要了解地方音乐的演奏,了解更多的本地区民间音乐文化。有意识地融入本土民歌,结合广西民族音乐特征创作的音乐作品,要向学生介绍歌曲的内涵,使学生充分理解词和曲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民俗民歌、轶闻趣事。广大音乐教师也要把学习和研究本地区民族音乐作为个人专业成长的目标之一,以弘扬民族文化为荣耀,坚持不懈地把此项工作开展下去,使自己成为谙熟和精通地方文艺、深受人民喜爱的民族艺术工作者。
五、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
生活在素有“歌海”之美誉的这片土地上,广西地区学生的成长过程一直受到本民族民间山歌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许多学生会唱本地山歌,会吹木叶,会弹天琴、月琴等。在教材中、课堂上引入民族民间山歌的学习,学生学习本民族本地方音乐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更能表现出地方音乐文化所独有的情感和韵味儿。教学中应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形式与民族音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本地音乐,不仅学习了广西各民族的音乐艺术知识和技能,而且对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民族音乐艺术、树立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艺术的意识、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民族音乐集中反映了千百年来各民族在自然、生产、生活斗争中的经历、意志感情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憧憬。如“歌仙”刘三姐的对歌中,劳动人民与恶霸土豪斗争的情景;广西右江花壁画以粗犷豪放、朴素生动、精巧有力的笔触,表现了众人聚会欢歌乐舞,庆祝与邪恶反抗斗争胜利的热烈场面。学生对这些民歌创作根源的追溯,会对民族音乐产生由衷的热爱之情。有了这样美好的感情,就会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校进一步实施民族音乐教育打下浓厚的情感基础。
民族娃娃范文6
[关键词] 芭比 多角色 成人化设计 性教育
芭比,20世纪最杰出的“女性”,她是露丝・汉德勒在1959年缔造的一个美国梦想。每个芭比,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和角色特征,突显出美国真实生活中一类女性群体。芭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力量,在大众心理和精英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多角色的芭比娃娃
芭比代言过的职业超过80种。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为促进民族团结的而推出的黑人芭比、拉丁芭比、印度芭比、中国芭比,有45个民族之多。芭比娃娃还担任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并主持召开了自己的峰会,成为第一个看到世界和平的“人”。为唤起人们对残疾人的关注与同情,出现了轮椅上的芭比。当小布什和戈尔的总统竞选进入白热化的时候,芭比娃娃突然又以“总统候选人”的身份代表美国妇女入主白宫。
角色让芭比充满神奇的力量,她因此走向成功。也因为角色的赋予使芭比更加趋于真实,而且通过这个策略,使她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玩具文化,而是社会的直接体现。人在社会中都会扮演各自的多种角色,我们把一种社会规定的期望,或集体的期望叫做一种角色。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各种特定条件下,由其他个人引起的某个人可能的行为;另一部分是给予行为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可预言性标准。社会就是角色期望和由于这种期望引起的行为,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的链条。
芭比一经出现,通过不同角色的转换介入了社会链条之中。事实上,每个人的角色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尤其是数量,当超出一定指标的时候,或许会伴随着分裂。芭比却缔造了多重角色的奇迹,这一点不仅是玩具行业质的飞跃,也给其他文化领域的研究带来了启示。
二、芭比娃娃的成人化设计
儿童玩偶的设计需要把握很多尺度,因为它不仅是孩子儿时的玩伴,同时也会具有启蒙教育的作用。芭比是玩偶设计业诞生的第一个活生生的“女人”,而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婴孩。早期的芭比娃娃,首先让人们联想到性感偶像玛丽莲・梦露。她体现出美国文化自玛丽莲・梦露以来一直坚持的理想:纤细的蜂腰、丰满的胸部、修长的、天鹅般优雅的长颈。芭比也因此吸引了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的视线,他对她的倾心,丝毫也不亚于他对玛丽莲・梦露的迷恋。所以,从诞生的那天起,芭比就成为女性形象的代言人。对于美国女孩来说,芭比代表了一种美国时尚;而对于外国女孩来说,她代表的是梦想中的美国。
芭比的成人化设计打开了女孩们的视野,她们通过芭比感知到外面的世界,与芭比一起体验成人生活的各个层面。芭比给儿童的是一种关于女性的社会印象。露丝・汉德勒女士曾经说过:“芭比能够满足所有女孩子最基本的需要,通过芭比可以显示儿童在成人世界的状况。通过芭比,女孩子可以幻想将来某一天她们可能拥有的成功、魅力、浪漫、冒险和丰富的机会。这些幻想涉及到儿童拥有的许多永恒的需求,从自信到成功,从获得爱到给予爱。”
三、芭比娃娃对性教育的暗示
成熟化的符号,无疑也触及了对性的教育。美国的一项心理研究发现:当一个女孩想要芭比时,说明在她的潜意识里已经开始注意异性的目光了。芭比的成人化设计潜移默化的将女人的第二性征交代清楚,也毫不掩饰的将“肯”―芭比的男朋友引入女孩的生活当中,为孩子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爱情观做了榜样。通过芭比强大的教育意义,使得美国女孩自信、开放,并有很强的自主能力。
四、当代玩偶面对的机遇
芭比20世纪40年的辉煌是一个时代的黄金梦想。然而,芭比的霸主地位也不例外的由于固守尘封而导致在这个时代中被瓦解。以贝滋为首的许多新款娃娃的面世给芭比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贝滋娃娃,在形态和元素的选择与构成上,一改芭比风情,大幅度变身。再也不是芭比那标志性的形象――金发碧眼、甜甜的微笑,以及完美的身材。而是身着嘻哈服饰的大头洋娃娃形象。贝滋由雅斯敏、科洛、小玉和萨莎四位“街头美少女”组成,她们肤色各异,来自不同种族,着装前卫,热力四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英国超人气歌唱组合“辣妹”的形象。她们的出现为儿童玩具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符合当今时代特点的经典设计。它已位居2002年娃娃销售榜首位,同时位居最畅销玩具排名第三位。
此外,不只贝滋,韩国、日本等国家也相应推出DOD娃娃、SD娃娃,共同构筑了当代玩偶市场。她们在原有互动基础上又增添了更多互动节目,可以更替五官,可以化桩,完全按消费者自己的意愿装扮娃娃。每个娃娃都有各自的特点,而且是独一无二的。拼装概念的引入,缔造了自制娃娃的新时代。
五、芭比带给中国玩偶的启示
中国的文化丰富而精彩,然而中国的娃娃市场却受控于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儿童同样有拥有自己民族化玩偶的渴求心理。这种精神孕育在五十六个民族强大的民俗文化之中,孕育在我们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沉淀中。我们应该掀起中国时尚飓风,超越一切曾经的可能,把握时机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娃娃推向世界。扭转“中国制造”的局面,力争做到“中国创造”。
目前,超女现象风靡全国,为中国女孩打造了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超女的自信、坚强、竞争、合作恰恰体现了中国女孩的时代精神。借此平台推出的超女娃娃,仿佛就是超女时代的象征符号。我们应以此为起点,进一步发掘中国女性的时代特征,设计出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娃娃”。
不仅玩偶设计需要这种创造,所有的设计产业都需要它来提升我们民族产业的竞争力。创新是设计的灵魂,作为设计产业的一份子,我们应该秉承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像芭比一样缔造中国设计产业的辉煌。
参考文献:
[1](美)克莱德・克鲁克洪等著高佳等译:《文化与个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