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寒食节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寒食节的诗句

寒食节的诗句范文1

1、《辞洞斋华父二刘兄惠寒衣》宋代: 谢枋得 平生爱读龚胜传,进退存亡断得明。 范叔绨袍虽见意,大颠衣服莫留行。 此时要看英雄样,好汉应无儿女情。 只愿诸贤扶世教,饿夫含笑死犹生。

2、《七绝·寒衣节》 青烟日落更黄昏,路火千堆处处痕。 寄与亡魂焚币尽,冥途冷远念家尊。

3、《吊边人》 杀声沈后野风悲,汉月高时望不归。 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

(来源:文章屋网 )

寒食节的诗句范文2

创作班底迅速集结

地震灾害发生之后,全国人民心系灾区,面对灾难面前的众多感人事件,国内影视制作人集结一起,紧锣密鼓开始了创作。为了保证拍摄的顺利完成,该剧集结了赵浚凯、张子扬、余丁、崔俊德、刘国彤、傅军等5位导演,拍摄单位更是组织了16位编剧同时开工,不分昼夜连续5天赶出了20多集剧本。而内地、香港、台湾等上百名艺人的参演更是创下了中国电视史的一个记录,该剧也由此受到了全国各家媒体的高度重视,会现场明星、记者云集,场面空前。开机当天,全剧组人员统一身着印有“四川不遥远、爱心永相随”字样的白色T恤,每个人脸上沉重肃穆,集体为此次汶川大地震中逝去的同胞们默哀。

贵州卫视责无旁贷

多难兴邦献大爱,一代忠良报国恩。在四川发生地震之后,受灾群众和救灾人员都显示出了共同的坚强、无私、善良与执著,而记录那些感人的画面、记录那些无名的英雄,成为影视人应尽的责任。该剧由多家单位联合摄制,贵州电视台的出资更是引起了各界关注。对于本次拍摄,贵州卫视作为首家出资拍摄抗震题材剧的省级卫视,履行了媒体对地震灾区应尽的社会责任,希望通过这部剧,能够记录及纪念此次震灾里的感人事件,并当作2008年的重头剧播出。

震区探班深被感动

作为出资方之一的贵州电视台为本次剧组的拍摄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得知剧组上百人,加上群众演员、参演的共数百人每天都只有1/3的人能吃上饱饭后,贵州电视台台长助理孔炯先生代表贵州电视台台领导班子,并协同贵州电视台节目中心主任黄剑平等一行带着食物及日常生活用品深入到震区慰问战斗在第一线的剧组战友们。

探班过程中,出资方代表孔炯、黄剑平无时无刻不被震区的一切感动着。他们亲眼目睹了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的德阳汉旺;亲身体会到了灾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更感受到了大灾之后军民团结、万众一心背后“多难兴邦”的真正意义。

脚下踩余震、头顶堰塞湖、身边山体滑坡,身处险境的贵州电视台代表们向剧组真切表示:“贵州电视台在参与灾区拍摄的同时,如果剧组在拍摄过程中有任何的需要,贵州将是最快最近的大后方。”

“震撼”言行温暖你我

灾难发生之后,演艺界已经不止一次地以这种集体亮相的方式表达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勇气和决心,而各艺人也纷纷为灾区同胞们送去他们最为真挚的祝福。“感谢制作方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能用自己的专业为灾区做一些事情,为苦难的同胞们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四川加油!”《震》剧主人公之一的孙俪用这样朴实而动人的话语表达着自己的心声。在剧中担当角色的著名演员于娜身为重庆籍,每一次拍摄都让她感到揪心的痛,她说:“灾难是不可抗拒的,却可以抗争,齐心协力、相互温暖,可以战胜死神和一切灾难的唯有我们的爱。”

剧中担当角色的明星不计其数,他们对四川祈福和加油的声音成为了这部剧的主旋律,动人之处时刻涌现。更为难得的是,该剧所有的演员都是义务演出。

寒食节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识解 英汉被动句 互译 认知

一、引言

语言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人们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传递所要表达的意思。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与人的认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并不直接反映外部的客观世界,而“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共同的产物”。(赵艳芳,2001:20)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传达意义,(Heine,1997:3)翻译本质上则是意义的语际转换。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译者在体验和认知原文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将识解结果在译文中表达出来。识解理论观下,翻译实践中英汉被动句的不同翻译正是译者对原文的不同识解造成的。

古今中外对英汉被动句的研究成果颇多,英汉被动句互译也一直都是英汉对比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从某个理论角度去研究英汉被动句互译的现象却不多见。因此本文希望把识解理论应用到英汉被动句互译中,为译者提供更多的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

二、识解理论

Langacker将“识解”定义为“We have the ability to construe the same situation in many different ways”(我们能够用许多种不同方式来识解同一情境)。他认为人们对同一种情景有不同的识解,是取决于为详略度、辖域、背景、视角和突显这五个方面的。详略度是指作者对实体描述的详细程度和精细级别。详略程度越高越精细,读者的识解空间就越小,识解方式就越少,识解结果也就越单一;反之,详略程度越低,读者的识解空间就越广阔,识解方式和结果就越发多样。辖域指被激活的概念内容的配置,包括侧面和基体,与认知域相当。辖域可被表达式激活,为我们理解表达式提供了背景知识。认知主体的背景知识是在认知主体与客观世界互动的基础上日积月累下来的,每个人的阅历和人生背景不同,对同一情景的认知和识解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才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说法。视角是指人们观察和描述事体所采取的角度和立场。观察事物的角度和立场的不同会对观察结果有不同的影响,也会对语言表达造成一定的影响。 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对视角最好的诠释。突显的形成原则是我们有确定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认知能力。突显分为两类:侧面/基体和射体/界标。认知主体在识解过程中,关注的焦点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

三、识解理论下英汉被动句互译的指导原则

本文将着重从Langacker的识解理论中的视角和突显这两方面入手,来探讨英汉被动句的翻译。视角是处在一对多关系中,即一个事体对多个观察角度,而突显则相反,处在多对一的关系中,即作为整体的事体的多个部分对一个观察角度。

(一) 视角下英汉被动句的互译

Langacker指出识解是体现在每一个表达中。翻译是对意义的重新构建,也是人类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识解的视角、突显以及其他方面都会造成不同的翻译版本。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视角可以视作是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联系。观察者选择的视角会直接影响他的理解和表达,因此当译者观察的视角不一样时,同一个版本的文章会被翻译成不同的译文。在视角中,心理扫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时间域和空间域中是与意象相连的。下面两个句子很好地阐释了空间域中视角的作用:“The two roads converge at the signpost”(两条岔路在路标那里汇为一条了) 和 “The two roads diverge at the signpost”(两条路在路标那里开始分岔)。上面两个句子其实描述的是同一个情境,但在第一个句子中,概念化者的意象途径是从外向内的,而后者则是从内向外的。在时间域中,心理扫描又分为概括扫描和序列扫描两种模式。 先看下面几组例子:

(1) Nixon was greatly impressed by Stassen’s firm handshake.

史铁生仅仅和他握手,尼克松对这一点印象很深刻。

在例句(1)中,原文是以视角的概括扫描模式来描述画面的,而译文中却是用的序列扫描模式。这正是作者和译者的视角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不同的视角会在语义和语法上均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译者在进行英汉被动句的翻译时应当仔细分析原文作者的视角,以保证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

(2) Even when she kept silent, quarrels in her family were caused by her “impoliteness”.

即使她在家里老是保持沉默,她的这种“无理”态度也变成了父母争吵的由头。

在原句中,“quarrels in her family”(父母的争吵)是作者所想要表达的重点, 因此引起这个结果的原因就被作者放在了句末。原句中结果是作为视角而存在的,而译文中“她的这种‘无理’态度”却被放在了主语位置,这是因为中国人习惯了因果顺序,先因后果。因此,心理扫描在某些程度上决定了语言形式,即整个句子的结构。英语原句采用概括浏览模式,而中文译文则选择了序列浏览模式。以下这个例子也是很好的说明:

(3) Air that is cooled suddenly shrinks as some of the moisture is squeezed out, and clouds are formed.

突然冷却的空气,由于挤出了部分水分,体积收缩,就变成了云。

观察以下两个句子及其译文,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作者和译者采用的视角不同,因此对同一个情境的描述也不同。

(4) The mechanical energy can be changed back into electrical energy by a generator.

利用发电机,可以把机械能再变成电能。

(5) I was startled when the menu was brought, for the prices were a great deal higher than I had expected.

侍者送来了菜单,一看价钱,比我预想的高得多,我不禁吓了一跳。

在(5)的译文中,一方面添加了人称代词“侍者”;另一方面,原文中“I was startled”是在句首的,而对应的译文“不禁吓了一跳”却放到了句末。

在翻译无人称主语时,我们会添上“有人”、“人们”、“大家”等不定主语,或者根据上下文翻译成为“我们”、“本文”等,将被动句翻译成了主动句,因此就造成了两种语言用不同的视角来描述同一个情境的现象。例如:

(6) It is now understood that atoms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smaller particles.

现在人们懂得,原子可以进一步分成更小的粒子。

(7) Common features of the innovative Siveillance system are briefly discussed.

本文简单介绍了Siveillance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新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了解了英汉语言的特点是有益于分析视角的。英语的特点是名词主位性强,习惯于用名词、形容词和介词。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讲,英语比汉语要“安静”。而汉语则相反,汉语更多地使用动词、副词、动词短语和重复使用动词。因此,汉语更活跃一些。例如:

(8) The police’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carefully examination of the stolen shop brought about speedy catch of the suspect.

警察迅速来到案发现场,并仔细检查了被偷的商铺,因此很快就抓住了嫌疑人。

(二) 突显下英汉被动句的互译

突显是识解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与句子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展示人们在翻译中的识解过程。接下来将会从射体/界标,即图形/背景方面来详细探讨突显在英汉被动句翻译中的应用。在英汉被动句的翻译中,译者应该剖析原文的图形/背景的关系,传达原文的突显。以下面英语原文及其两种中文译本(王振国,李艳琳,2008)为例:

原文:

1. My father had particularly large hands; 2.oil often was pounded into his palms, his figures, filling every crease and fold; 3.buddy, as he was called, would scrub with soap, but the oil wouldn't give; 4.his hands were covered with scars, healing cuts, freshly blackened nails; 5.the cuts were of the sort and size that would send me, and most likely you as well, to the emergency room for stitches; 6.for buddy, they were commonplace.

译文一:

1.我父亲的那双手出奇的大;2.他的掌心、十指,乃至双手的每条纹路都经常沾满了机油;3.老哥――大家都这么叫他――老用肥皂使劲儿洗手,不过机油可没有那么容易洗掉;4.他的手上满是伤疤和正在愈合的伤口,还有受伤后变黑的指甲;5.那些伤口的严重程度会让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冲到急诊室去缝上几针;6.可对老哥来说,这些全都不足挂齿。

在本版本中,只有第2句中原文的图形由“oil”变成了“他的掌心、十指,乃至双手的每条纹路”,其他图形几乎没有变动。

译文二:

1.大家都称父亲为“大哥”;2.父亲的一双大手,真是大得出奇;3.常常沾满了机油,甚至连掌纹、指甲缝里都是;4.父亲总是用肥皂使劲地搓洗双手――机油可不容易洗掉了;5.父亲的手伤痕累累,旧疤没掉,又添新伤,指甲常常是青的青,紫的紫;6.有时,父亲的手伤得很重,伤口大得吓人,要是换了我或别人,肯定跑到急诊去缝针了;7.可父亲从来就没往心里去过。

在本译文的第1句中,原本的图形由“he(他)”变成了“大家”;第2句中的由“My father(我的父亲) ”变成了“父亲的一双大手”;第3句中由“oil(油)”变成了“一双大手”;第5句中,译文中添加了一个新的图形“指甲”;第6句中,又添加了“父亲的手”和“我或别人” ;第7句中,则由“They(他们) ” 变成了“父亲”。

根据对两个版本译文与原文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第二个版本在图形/背景组织中传达了更多的图像,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文本结构。第一个版本的译文保持了原文的图形/背景组织,所以读者需要进行认知切换。在阅读译文一时,不难发现其句子1和句子3对目标读者来说十分别扭,没有很好地传达原文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一个句子中图形和背景的位置是与人们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紧密联系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汉语属于话题突显语言,而英语是主语突显语言,这就导致人们在观察同一个情境时得出不同的角度。当我们判断一个句子中的元素时,不同国家的人们会选择不同的元素作为图形。以汉语句子为例:

(10) 有人告诉她,嫉妒是她失败的根源。

She was told her jealousy was the cause of he failure.

在(10)中,中文是主动态的。人被放在突显的位置,成为施事者或图形。当将汉语翻译为英语时,我们更倾向于使用上文的翻译,而不是“Somebody told her that her jealousy was the cause of her failure” 。因为汉语中的受事者或背景在英语中更为突显,经常要翻译成施事者或图形。因此,在英语中,图形通常是放在句首突显出来,而中文则相反。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在英汉被动句互译中的应用为人们研究英汉被动句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与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基于识解理论的视角机制和突显机制对英汉被动句的互译做了初步的探讨,旨在帮助译者提高英汉被动句互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Heine,Bernd.Cognitive Found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 Langacker,R.W.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Vd 1: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 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

[4] 王振国,李艳琳.新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寒食节的诗句范文4

稀罕的词语解释:稀少的意思,也是喜欢的意思。

稀罕的近义词:稀有、难见、缺少

1、这种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利益我才不稀罕呢!

2、在外界难得一见的珍奇植物在这座原始森林中并不稀罕。

3、爸爸最稀罕的就是我家的宝宝了,天天都要给他买好吃的。

4、他本来不爱学习,这次竟然在认真学习,使我感到很稀罕

5、你的玉佩真是件稀罕物儿,我从来没有见过。

6、水是旱区最稀罕的东西

7、自由原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给你一谈,倒谈得难能可贵起来了。

8、车祸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围观的人很多。

9、这是一件很稀罕的物品。

寒食节的诗句范文5

这是唐朝诗人韩翃写的京城寒食节的美好景象的名句。唐宋两朝,清明、寒食期间是游玩、宴会的好日子,故有“人间佳节唯寒食”这样的诗句。

2、忆昔西都看牡丹,稍无颜色便心阑。而今寂寞山城里,鼓子花开亦喜欢。

作者这几句诗就是最妙的解说词。今昔的强烈对比,怎不惹起诗人无限的惆怅呢?

3、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寒食节的诗句范文6

一、考点梳理

《考试大纲》明确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考生应该掌握的内容。掌握这些内容并不是要求考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会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这些文言知识,并能够在翻译时灵活运用。

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了解并掌握这些文言知识,我们首先应从各种特殊句式的基本结构入手。

二、答题方法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形式有三种:

1.用“者”“也”表示判断,其具体形式有五种。

(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在这种形式中,主语后面用“者”表示提顿(停顿),而谓语后面则把“也”放在句尾表示判断语气。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判断句,其句子格式是“……者……也”。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主语后边用助词“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不用“也”,其句子格式为“……者……”。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主语后不用“者”,只在谓语后用“也”。其句子格式为“……也”。如:夫战,勇气也。

(4)在句末连用“者、也”,其形式为“……者也”,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5)省略助词和语气词“者”“也”,构成“……,……”无标志形式。如:秦,虎狼之国。

2.在主谓之间,用表示判断的副词表示判断。

(1)常用的判断副词有“即”“乃”“则”“皆”“诚”“亦”“必”等,这些表示肯定判断。如:①梁父即楚将项燕。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④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⑤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2)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这种句子跟现代汉语“……不是……”句式相同。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用判断动词“是”和“为”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形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如:①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形式统一,因此,在翻译文言文的判断句时,一律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翻译成“……是……”的形式。

(二)被动句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受动者,这种句式叫作被动句。在现代汉语中,被动句的形式比较单一,常见的就一种形式“……被……”,而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形式却比较多样。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

1.“于”表被动。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2.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用“被”表被动,这种形式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无标志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其实是用主动的形式表示被动的意思,因此,必须结合对上下文的理解才能判断。如: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被动句在翻译时,应按今天的习惯,一律译为“……被……”的形式。

【同步突击】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刘备天下枭雄

C.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下列判断句形式与另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予本非文人画士

B.不知木兰是女郎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B.夫晋,何厌之有/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D.子何恃而往/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下列各组句子中,不都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D.不拘于时,学于余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而君幸于赵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7.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②卿欲何言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不然,籍何以至此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⑦子何恃而往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B.①⑥⑦/②③④⑤⑧

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⑥/②④⑦/③⑤⑧

8.下列被动句形式与另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C.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9.下列各句中,全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

①项籍者,下相人也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④臣之所好者,道也⑤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⑥是女子不好⑦梁,吾仇也⑧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A.①②④⑥⑦⑧ B.①②④⑦⑧

C.②③④⑦⑧ D.①④⑤⑦⑧

10.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B.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11.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几句的一项是( )

A.此嘉树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我不悟佞人为谁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E.陛下虽贵为天子

12.下列判断句形式与另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蔺相如者,赵人也

C.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B.陈胜者,阳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