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怀念母亲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怀念母亲教案

怀念母亲教案范文1

【关键词】解读文本,体悟情感,提高素养

一、从作者视角解读,体悟文本情感

文本是作者思想的寄托,承载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人生感悟,它与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情感息息相关。小学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从作者的视角,考虑作者为什么写,作者通过文本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即追溯作者的创作意图或写作背景,因为文本解读中,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

因此,我们在文本解读时必须关注作者的个人生平、历史背景、创作意图、当时的思想情感等,做到“知人论世”。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他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及前人对其作品的评论等,这些都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只有这样,才能体悟文本的创作意图,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体验,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把握品读的重点内容,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如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一文,以回忆的形式,描写了作者季羡林对两位母亲──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之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此文跳跃性比较大,头绪比较多,对阅历尚浅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上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及祖国母亲内心深处炽烈的情感很难理解。

教学时,在学生充分读书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介绍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留德经历,并通过季老的散文《赋得永久的悔》、《寻梦》等互文学习,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视角进行解读,明白这是因为作者母亲早逝使少小离家的他今生无法膝前尽孝,这成为他“永久的悔”;去国离乡时亲老、妻少、子幼,本以为两年即可回国,却因为战乱被阻留异国他乡十一年,因此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怎不是他异国十一年中内心深处炽烈的情感?这样学生就能深刻体悟作者的情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涵。

二、从儿童视角解读,遵循认知规律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儿童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有自己的思维语言,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从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就是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心灵去亲近文本,用儿童的眼睛去发现文本中属于儿童文化创造的那些特质。回归儿童的生活实践,回归儿童的思维取向,回归儿童的情感世界,紧紧把握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选择多元的切合儿童的方式,培育体现童年精神的儿童文化,竭力寻找适合儿童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容与方式,从而更多地倾听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发展儿童。

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教师要珍视学生的“前在资源”,以学生的学情为起点,了解学生学习已有的基础,看看文本中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内容经过学生自读也能掌握,对文本情感的把握能达到哪个程度,哪些又是学生不懂的,是需要教师精心点拨的,哪些是需要他们体会到的而学生恰恰无法达到的,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文本解读的深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要求教师在解读文本时站在儿童的体验世界里与文本对话,关注儿童的生活阅历,遵循儿童的认知水平,了解儿童的阅读心理,探究儿童阅读的好奇心,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去揣摩阅读文本,思考学生可能产生的独特体验或阅读障碍,以及他们在与文本接触中潜在的种种可能,寻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奋点、质疑点和难点,寻找课堂教学对话的切入口或共同关心的有意义的话题,并设计出与儿童的心理特点契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学会阅读。

如人教版五年级课文《学会看病》,作者毕淑敏以一个妈妈的眼光和心情来写,文章充分展示了成人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母亲复杂矛盾的心情,五年级的学生能否领悟得到?这是作者担心的。怎样启发学生从儿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思考的问题。有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想象医院看病的情景:你看过病吗?你看病时是怎样看的,是一个人去看的吗?课文中的儿子又是怎样看病的,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想的,是否理解母亲的想法?然后对照课文体会母亲,将文里文外穿插再现。这个教学设计从儿童视角出发,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阅历,不以成人的目光透视文本,而用儿童方式去解释、感悟,努力营造学生眼里的想象世界,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找准学生想象力的切入口,从而引导学生透过字面之义“看”到蕴藏在其中的画面和形象,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学会阅读,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三、从教师视角解读,设计有效方案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还应该从教师视角去解读文本。教师是阅读教学的对话者之一,也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为了教学,我们应站在教师教学的角度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在对话的基础上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

首先我们要潜心会文,深入领会文本思想,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准确洞察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寄托的主旨,把握文本的主要倾向,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对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

怀念母亲教案范文2

关键词 新课程;小学;语文;备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课程改革环境下,语文教师的备课不能旧守传统的备课模式,也不能杂乱无章,无序可循。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面对新课程,语文教师该如何备课呢?我认为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钻研教材,充分解读并超越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站在新课程标准的高度上去解读教材、把握教材,对教材作出深层次的思考。并要及时关注时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做到对教材的超越。教育名家于永正老师说:“文本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实践告诉我们:解读文本十分重要。备课少了朗读,就少了语言品味,少了独特体验,少了情感熏陶,又怎么去感染学生呢?怎么能上出优质的课呢?

如:我在教《唯一的听众》一文时,我反复诵读文本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抓住主要角色(我和“聋哑”老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的相关句子,想象他们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感悟“聋哑”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以及“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这就为引领学生品读课文创造了条件。

二、充分了解学生,备课以学生为本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 “据我自己分析,还是在于我和学生是一家人,他们帮着我出主意,我也帮学生出主意,合力大于分力之和。”从魏书生这些平常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参与备课是多么的重要。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充分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例如,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有的学生连生字都还没能掌握,我就上课时只让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在备课时,我们与学生应“平等对话”,不应“唯我独尊”,应根据学生的合理意见,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切合学生的需要。

三、恰当介入资料,引发深层次思考

利用课外资料对文本进行适当的拓展,能让课堂因丰富的资料而呈现立体化。面对资料,背课的老师总在想一定要把这些东西挤进去,至于用得效果怎样,不管。备课的老师则在心底盘算,我这段资料究竟放在何处才能实现最大价值?因此,用在何处暂不固定,视课堂情况而定。

如:我在执教《怀念母亲》一文时,当学生结合“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一句谈自己的感受时,我顺势引入资料《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再让学生频频地读,从读中领会到了作者由于没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惭愧之情。

四、恰当预设,引领精彩生成

备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预先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安排规划的过程,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这种预设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明确努力实现三维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大体过程,并虚拟地进入头脑中的“课堂”。

我曾经认真拜读过《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中《蒲公英的教学实录》一文,那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开放题:小蒲公英种子,你们最想到哪儿去?(学生自由发言)你们在那儿生活得怎样?(学生自由发言)这时你们后悔吗?想到了谁的话?(一起读太阳公公的话)教师的引导语很好地发挥了引领作用,让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并把握了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五、认真反思,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所产生的有效性进行反馈性的小结。教育名家于永正老师说:“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著名教育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接近它的真谛。因此,注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能帮教师及时认识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与不足。通过反思,一方面可以聚沙成塔,积细流成江河,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另一方面可以把教学对象在认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变成信息,暂时贮存,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做到有的放矢。

怀念母亲教案范文3

一、精辟分析,应该让位于教师的步步引导

教师的专业知识、社会经验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往往使教师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精辟的分析,如果将这些分析表达出来,可以主宰课堂滔滔不绝,这在传统教学中称之为填鸭式教法。在新课标施行了十年后的今天,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因为它挤压了学生主体对内容的理解和思维的阐述。为了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应该将这样的精辟分析让位于教师的步步引导,引导学生对课文作深入地探讨、深层次的理解。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和思辨能力,符合新课标理念。吕叔湘先生曾经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老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比如学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灿烂的中华文化》(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第五课),这一部分是这一课的第一节,教师可讲得很精彩、很有个性,但是,我在预设中没有独霸讲坛,而是步步引导,作了这样的安排:1.你认为灿烂的中华文化主要包括哪些方面?2.初步探究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3.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来认识中华文化,把中华文明与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作一简单的比较;4.充分认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及其影响。为了让引导不至于流于形式,我将引导的四点预先告诉了学生,让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去查找,以便在课上开展观点的碰撞和交锋。课后,我在反思笔记中曾这样记述:“我很想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识,阐发自己在这方面独到的观点,但是,我将这些想法化成了4道层层递进的预习题,让每一个学生在预习中作充分地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师是缺失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但是,提高了兴趣的学生从中华文明走向了世界文明,再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来审视中华文明,他们在辩论中锻炼了口才、纠正了偏见、提高了水平。用这种方式去引导学生,达成了教学目标,应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

二、课堂学习,不能让学生受到一点点伤害

比尔?盖茨在有一年母亲节寄给母亲的卡片上这样写:“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您总是在我所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誉的地方;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时光。”比尔?盖茨的这句话很值得我们当教师的深思,学生到学校来学习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有的学生甚至会有连续不断的错误,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办?批评、呵斥、怒骂还是像比尔?盖茨的母亲那样,“不断寻找(学生)值得赞誉的地方”,答案显然是后者。有这样一件事,对我触动很深。学习《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上,九年级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现在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否适当?你看,大街上有老人跌倒了,路人都不敢去扶去拉,唯恐被说成是肇事者。我们怎样去理解这种社会现象?”这个同学将社会的阴暗面拉了出来,所有的学生都看着我,看我如何处理这桩偶发事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我完全赞同这样的观点,课堂学习,不能让学生受到一点点伤害。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对社会现象观察仔细,问题尖锐,留给了我们学习讨论的契机。接着,我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社会上毕竟向善的居多,好人居多,多彩的民族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毕竟是主流。正因为社会上有这些阴暗面,我们更要弘扬民族美德。课后,在反思笔记中我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在学生提出问题的一刹那,我的心里有点恼火,因为他跟我的教学唱了反调,但是,我克制了情绪,选择了理性,没有伤害学生,艺术地处理了这件事。”

三、情境创设,不能只顾了热热闹闹的形式

情境创设是初中思品课教学常用的一种手法。它打破了冷冰冰的教学环境,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融洽了师生关系,为知识的新授创设了有利的条件,但是,情景的创设不能只顾了热热闹闹的形式,应该讲究扎实有效。曾经听过《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同上,九年级第四单元《满怀希望迎接明天》)的课,教者为了与上一堂课《我们的共同理想》衔接,先以课件形式回顾上一课所授内容,然后要求学生齐唱歌曲《好日子》,为了能过渡到艰苦奋斗的新授内容,又让大家欣赏组歌《过雪山草地》。我在听课后的笔记中这样评价:“这堂课的情境设置多样、形式相当热闹,但花费时间太长,且与新授内容还有较大落差,不可取。应该去掉占时太多的两首歌曲,还以课件形式用一组组数据说明我们仍需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以此过渡到新课。”我认为,情境创设,形式当然要讲究,但简约实用最为重要。

怀念母亲教案范文4

【关键词】生物教师 生物课堂教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173-02

正如新的教学观所阐述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促进师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性和高效性的关键。为此,教师必须具备促进师生课堂参与的技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如此,如果学生在还没有学高中生物课之前就对生物很感兴趣,那我们这些高中生物教师的生物教学就会得心应手。可事实不是如此,在我们这个教育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仅在初一、初二开设生物课,且很多乡下初中根本就没有专业的生物教师,为应付这门课程,学校就安排其他专业的教师代上这门课,而这些“代”课教师,由于不是专业的,上课时也只能是照读一下生物课本上的内容或是让学生自己读一下生物课本上的内容就算是上生物课了,而且根本就没有生物实验室,因为中考时不考生物这一科,学校自然也就不重视了。因此,初中毕业后的学生,能掌握到的生物知识自然是可想而知的。而到了高中,高二才开设生物课,高中的课程很多,学生的任务很重,到了高二学生喜不喜欢生物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生物课的高中生物教师,只能看生物教师有没有魅力、有没有能力把学生的精力,从那么多的科目中转移一些到生物上来。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那么,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如何使学生喜欢生物课呢?本人主要谈谈作为高中生物教师该具备怎样的技能技巧才能诱导学生参与到生物课堂教学中来。

一、备好课

初为人师时,我备课一般是看教参,参考别人写的优秀教案,然后写成自己的教案,上课时滔滔不绝,自己感觉良好,可是到学生做练习时,效果不好,很多学生学完了相应的知识后,还是解决不了练习中的问题。后来我在实践中慢慢意识到,备课时只备教材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备练习、选练习,让学生上完课后能够做相应的练习,准确率要达到90%以上。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这个老师上课是有用的,课堂上才认真听讲。所以,我认为,无论是上新课还是复习课,都要认真备课,先备教材,再备练习,再反过来备教材,把教材里的内容与练习结合,学生就很容易通过基础能力关。

二、课堂上提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课堂上尽可能地营造充满情趣的学习情境,使课堂充满求知欲(问题意识)和表现欲(参与意识),好奇求知的欲望和自我表现的愿望是推动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教学资料。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选择教学资源,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提供真切的活动场景,激发求知欲,从而使课堂生活丰满、学生生活经历充盈,情感体验丰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讲色盲遗传时可这样导入:一男生到医院体验,医生了解到该男生的母亲是色盲时,在没有做任何检查的情况下就在该男生的体检表上写该男生患色盲。该医生为什么这样写?他写对了吗?这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使其带着好奇求知的欲望去学习,效果当然是事半功倍了。

同时,还应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如在讲生物与环境时,我采用以下资料:一名游客去库尔勒草原旅行时,见到牧民放的羊群中每只羊都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裳,非常好奇,当即拍下了羊穿衣裳的镜头,并问牧民,为何给羊都穿上衣裳?牧民告诉他因当地干旱,牧草有限,而羊多,羊吃完地上的草后不饱,就连草根也刨出来啃食,这还不够,草根啃没了,就互相啃羊身上的毛,牧民为了不让羊互相啃羊身上的毛,于是想出了给羊穿衣裳的办法。这位游客回来后,把拍出来的相片发到网上,发誓再也不穿羊毛、动物皮之类的衣服了,而且号召他的朋友也不要穿羊毛、动物皮之类的衣服。想想看,这位游客和更多人不穿羊毛之类的衣服了,就能改善库尔勒草原的生态环境吗?那牧民的生活来源怎么办?你能不能帮牧民找出最好的解决办法?这样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既体现知识与社会、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有所用,学生觉得上生物课有趣,当然就愿意学了。

三、要有充分信任学生的观念和“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观念”

教师对学生的技能有积极的、向上的、信赖的态度,相信学生具有自我负责的精神和独立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对学生的主动发言和积极参与,鼓励接纳,禁止打断批评,耐心倾听学生的自由表达,鼓励不同意见,欢迎补充、质疑、标新立异或综合改进。我曾见到一位高中生物教师上课时请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后对该生说:“谢谢你!”想想看,如果你是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对你说“谢谢你”,你的感受如何呢?其实每个人都需要鼓励。

四、课堂上善于举一些特殊的例子,让学生轻松记忆一些特殊的知识点。

如判断:①真核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错,如蛙的红细胞能进行无丝分裂。)②真核生物细胞中都有线粒体。(错,如蛔虫是真核生物,但没有线粒体。)③分解者都是微生物。(错,如蚯蚓、秃鹫、屎克郎都是分解者,但它们都不是微生物。)④微生物都是分解者。(错,如硝化细菌是微生物,但它是生产者,根瘤菌也是微生物,但它是消费者。)⑤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便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错,如蓝藻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时绿体,但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教师要善于捕捉激趣的机会。

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是学生快乐学习的“剂”,这种语言不仅能够活跃气氛,清除学生的疲劳,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维。在教学中,教师注意把握每节课的激趣点,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更多地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结合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采用恰切生动的教学事例和严谨周密的信息反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有些看似枯燥无味的知识和理论,教师不妨运用一点幽默、进行形象化处理,使教学妙趣横生。如在讲到细胞衰老水分减少的特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个特点,和学生讲,一个细胞水分减少,肉眼是看不见的,但很多的细胞水分减少,就会使得皮肤出现皱纹,这就是为什么老年人脸上会出现皱纹的原因,而你们每个人脸上都是水灵灵的,你们身体里有细胞的衰老吗?进而得出细胞的衰老发生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看不见皱纹只不过是衰老的细胞数目少而新生的细胞多。讲细胞衰老色素沉积特点时,可举例在老年人的脸上可能会出现老人斑、黄褐斑,而你们脸上出现青春痘,你们应庆幸,因为你们正值青春年华,等到你们脸上出现老人斑时,你们就会怀念脸上长青春痘的日子。又如8种微量元素的记法给同学们归纳为好记又好笑的一句话:(谐音)

铁木朋捏猛女, 心痛

Fe Mo B Ni Mn Cl Zn Cu

同学们看后觉得很好笑,还说:“欺负女生,换成‘猛女捏铁木朋’。”我说:“行呀,只要你记住就可以了”。

怀念母亲教案范文5

教师教学技能创新研究包含: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参与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积极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在课研活动中,践行“悟学理念”下的“悟学式教学法”;在课研活动中,分享课研团队智慧,促进师生发展成长。

【关键词】新课改 积极心理 教学技能 创新研究

新课改理念下,为了适应新课程要求,确保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进行了教师教学技能创新研究,在课研实践研究中,着力研究教师教学技能创新的方法和策略。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参与学习。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意识到,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更新,不光立足于“教”,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指导学生“学”,教师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通过教师教学技能的创新引导学生“会学”,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变“教”为“导”,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为此,在课题实验研究中,我们还清楚地认识到在教学方式必须做到五个转变: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主讲式为互动式,变传授式为探究式,变听讲式为自主式,变被动式为主动式。让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新理念下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以灌输为主的做法,在教学方法上,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我们尝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气氛很活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如此真实,如此自信地展示自己,所以课堂上常常听到学生这样说:“我能行!”“我认为”,“我觉得”“我是这样理解的”“我是这样学的”等等。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通过创设情境,还采取猜谜语、引入故事、利用网络等方法途径,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获取知识。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既然新课改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等角色转变。那么,我们教师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展开有的放矢的“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导”的基本方法是:首先,要“导”有目标。其二,要“导”有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始终站在点拨、引导的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注意引导的方式、方法。如“理解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用换词、找反义词、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比较等方法,可采用默读、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形式。这样结合具体内容和学习实际,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便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三,要“导”有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教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渗透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如何才能使合作学习扎实有效呢?师生双向互动,创设和谐课堂,其基本的方法是:(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2)指导合作互助。①灵活分组。②分工明确。③巧妙指点。(3)组织全班讨论,扩大小组学习效益。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只有把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师生共创和谐课堂。

3.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积极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强调激励探究,即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探究、创造,旨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3.1 学会质疑问难。“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语文教材中也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从课题、文字、插图、标点、空白处、结尾等内容提出疑问。让学生从“敢想”到“敢问”,从“敢问”到“善问”,从“善问”到“善辩”;使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教学《“你们想错了”》,教师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要问的?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打开了:“你们”指的是谁?他们想什么?错在哪里?这句话是谁说的?此时教师不必马上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自己寻找答案。可见质疑问难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3.2 学会求异思维。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内涵,答案并不止一个。我们让学生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位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另外,还欢迎对教师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探究的结果也不同。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学习中学会了发现问题,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学会利用查阅资料、表达与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我们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创新教学技能,课堂教学要做到“六精”与“六多”:精基础,多能力;精讲授,多互动;精分析,多阅读;精提问,多思维;精训练,多合作;精结论,多探究。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做到教在“点”上:明确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特点。

4.在课研活动中,践行“悟学理念”下的“悟学式教学法”。为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掌握学习钥匙,我们以“悟学理念”为指导,践行与之相对应的“悟学式教学法”。“悟学式教学法”倡导“以生为本”、“以悟为根”、“教为不教”、“学为活学”;“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等教学理念,与新课改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乐于探究”等正是一脉相承、同源归宗的。

教师对课堂教学都有这样的感触:日常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沉默的羔羊”,主动参与、交流合作学习较少;要不就是课堂仅有“热热闹闹”,学习唯有其“形”,而无其“实”,收效甚微。这分明是未能恰当处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的课堂教学写照。破解诸如此类的教与学的难题,“悟学理念”提供了独特的启示,通过“悟学式教学法”可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全新的变革。

怀念母亲教案范文6

结合,却留下了食言的承诺

1970年,贾樟柯出生在山西汾阳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位售货员,高中毕业的他没有考上大学,有阵子叛逆、孤独的他成为父母的一块心病。1991到1993年,贾樟柯连考了3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立下了当导演的愿望。那时他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还大张旗鼓地印了T恤衫,准备轰轰烈烈开展他的电影梦,他的热情吸引了一个人的注意。

这个人就是朱炯。朱炯是北京电影学院90届摄影系的高才生,精通法语,许多作品曾获得国内外大奖。一次在偶然欣赏朱炯的摄影作品时,贾樟柯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两个似乎都在表现觉醒和困惑中真实的人们,同时用社会史的角度去考察它背后的文化因缘,喜欢用表象去记录和思考,拒斥人为的深度。”他的话让朱炯微微一振,“这个小伙子眼光很锐利!”

1994年5月,贾樟柯突然找到了朱炯,“我很欣赏你的摄影表现手法,我现在想拍一个短片,能否请你担任摄影?”于是5月的一天,朱炯的摄影机在天安门广场凝视着人群,在嘈杂的音乐声中,来来往往的生命忙碌地穿梭着,无奈地轮回又显得无比沉重。这次的合作让两人发现双方如此默契,话题一下子多了起来。贾樟柯在这个已留校任教的老师面前像个孩子一样地畅谈自己的理想,他兴奋的声音淹没了多日以久的疲惫。

1996年12月,贾樟柯的第一部作品《小山回家》再次在朱炯的合作下得以完成,这部用纪实手法,全部采用非职业演员的“颠覆性”作品获得了香立短片及录像比赛故事片金奖,这个成绩给了贾樟柯无比的鼓励。“祝贺你!”朱炯伸出了手。此刻的贾樟柯由于过度兴奋并未去迎那只真诚的手,而是一时语噎,用很深情的目光来回馈这份礼物。长久的注视中,两人就这样相爱了……

朱炯是一个很低调的人,同时她又有强烈的事业追求,贾樟柯的很多艺术灵感都来自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友。那时贾樟柯拍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凑钱拍的,所以恋爱时他也很窘迫,善解人意的朱炯从没有提过什么要求。那时,贾樟柯每天都期望见到她,与之交流,在细水长流的相处中,贾樟柯感觉到了她是一位极有修养,又让人感觉温暖和振奋的女人。

1999年,贾樟柯的《小武》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一系列奖项,可还没等他兴奋过去,这部有争议的作品就收到了有关部门停止他拍摄影视剧的权利。那一刻贾樟柯感觉特别迷茫和孤独,又是朱炯再一次给他力量。“我们恋爱5年了,你不想对我说些什么吗?”就这样,一贫如洗的贾樟柯在这一年迎娶了朱炯。婚礼太简单了,简直有些寒碜,直到多年以后,许多老友才知道贾大导演还有位北京电影学院当副教授的妻子。

结婚初始,贾樟柯一直坚持要送给妻子一枚戒指,朱炯拒绝了,贾樟柯很意外。“我骨子里喜欢武打片,你去拍一部吧,片尾写上献给我就可以了。” 朱炯的话随性率真,彰显个性,贾樟柯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可是随后发生的事,让贾樟柯食言了,并成为一直的遗憾。

离开,只为修整美好的未来

2000年,阴霾散去,贾樟柯再次执导了个性作品《站台》,既而又取得了轰动性的成功。他被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戈尔称为“亚洲独立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他被法国政府授予文学艺术界最高荣誉――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越来越多的应酬笼罩在了这个略带羞涩但并不愿意过分修饰的年轻人身上。朱炯默默地注视着,然后她开始帮丈夫梳理生活。那些日子他们经常去法国餐厅,朱炯一招一式传授丈夫如何享用西餐,如何用英语发表演说,如何与各个国家的外国人交流。如果遇到贾樟柯不解或有质疑的时候,朱炯就拿出她那些视为生命的照片一一给丈夫讲解,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他以前从不曾接触的世界。

贾樟柯凭借惊人的天赋和妻子真心的帮助游刃有余地穿梭在法国和德国,他把他新锐、真实的电影理念传达给世界电影人,那阵子法国和德国无疑成了他的“暖身大晒场”,人们看到了一位个性、深刻、亲切、自信的新生代的中国导演,他那些卑微而重、捕捉真实百姓的电影博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贾樟柯声名鹊起。

然而在地球的另一边,朱炯却有着无尽的孤独,她一遍一遍地翻看着《站台》,片首那行表达贾樟柯真挚心地――“献给我的父亲”的字让她突然有了哽咽的感觉。调整好情绪后,这位晓理体贴的女人拨通了贾樟柯父亲的电话:“爸爸,这是小贾特意拍来送给你的,希望你喜欢……”挂上电话,朱炯有着淡淡的失落,“丈夫答应自己的影片什么时候能兑现呢?”她对着镜子有些茫然,但是很快这位女教师就展开教案,投入到自己的教学课程中,重复一个又一个寂寞的夜晚。

光环形成后的两人生活犹如无法重合轨迹的陀螺,你转过来,他转过去,经常是贾樟柯忙了通宵赶回来休息,而朱炯却收拾完毕赶着去上课。“你为什么非要晚上工作呢?”“晚上安静啊!人的思维这时候最清醒最兴奋。” 朱炯不再说话,她知道电影是丈夫的生命。

结婚2周年那天,朱炯特意买了一束盛开的玫瑰,她精心地插在了花瓶里。身后的时钟一点一点敲打着她的心扉,她盼望今晚丈夫可以早回。但是朱炯再次失望了,当贾樟柯拖着疲惫的身影回家时,已经累得不想说话,他甚至没有看到花瓶里新换的鲜花。

“我的一个好友恋爱了7年却突然分手了,我觉得挺伤心的,是不是这世界上没有真正能靠得住的人?”在一次夫妻难得的晚饭时间,朱炯却抛出了这样一个伤感的话题。“我前几天还看见她呢,我觉得她有说有笑啊!” 贾樟柯并未洞察妻子的恐惧和忧郁,朱炯很失望地起身离开了。在望着妻子背影的那一刻,贾樟柯突然觉得她怎么从当初的勇敢自信变成了如今的敏感寡欢,然而电影承载了他太多的梦想,他需要毫无杂念的全心投入,家和妻子被他忽略了。

终于两人不合拍的暗流在一个暖暖的冬日爆发了。那天说好了去朱炯父母家吃饭,所有人都到齐了,可贾樟柯却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受采访,而且怕干扰的他还把手机关了。成名后他几乎大部分时间都被媒体所占有,从烟灰缸里那一排整齐的烟头可以看出他已经非常疲惫。但是只要聊起电影,贾樟柯就会变得耐心和兴奋。夜色重重地笼罩下来,墨一般神秘,贾樟柯也收到了妻子的短信。“做事业的人不能以家为半径,而要以自己为半径,我们俩都应有自己的生活,我决定去留学。” 贾樟柯意识到妻子生气了,一个劲儿地道歉:“我马上过去,等我!”可是待他完全面对妻子的时候,他才发现对方不是赌气的决定。“如果你觉得那里可以带给你自信和力量,我愿意支持,对不起,我没法停止对事业的奔跑,我忽略了你。”2个月后,在机场送行时,贾樟柯说了这么一段肺腑的话。朱炯用力地眨着眼,力图不让眼泪掉下来。

沉醉,在海鸥翩飞的季节

法国,这个承载浪漫、幻想和摄影起源地的王国,朱炯在这里开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涯。而地球的那一端,贾樟柯却感受到了无尽的孤独,这孤独似乎和2年前朱炯的孤独有异曲同工之处。

也许是没人料理自己的衣食起居,贾樟柯反而改变了自己的晚归习惯。他一个人泡面,一人交水电费,一人去对付屋内的水箱漏水,当他辗转一家家银行,拿着榔头流着汗水“救火完毕”时,才发现自己以前忽略了妻子太多的付出。北京和巴黎的时差是7小时,每晚的12点贾樟柯都坚持不睡,那时朱炯刚下课回家,他期望两人能有所交流和沟通。可是初来乍到,朱炯的时间被各种各样的适应所吞没,贾樟柯孤独地呆在网上,心里有着无尽的失落,他甚至怀念起以前妻子做好饭两人一起共处的那些甜美点滴。

有一次,贾樟柯要使用电视连接DV进行自己的影片观摩,可是他怎么也找不到连接线。由于当晚必须拿出影片的意见,贾樟柯硬着头皮给妻子打了越洋电话,那时正是朱炯的上课时间。“在书房右手的第三个抽屉里,我正忙着呢,挂了。”这个电话短促匆忙,甚至没有一点温暖缠绵的味道,贾樟柯心里有了阵阵凉意,但是这个电话也让他想起自己以前也是这么对待妻子的问候的,如今时空对调,他们的位置发生转换,所以体味也更加深刻,“我太过分了。”

认识到这一切后,贾樟柯一直想做改变,随后大家可以看到他的很多影片里都夹杂了这样的镜头:丈夫很忙,妻子从默默的关心到默默的伤心以至最后的生气与愤怒,漫长黢黑的走廊,似乎没有尽头,街道旁的路灯孤独瘦长,人影一个个消失在街头,灯光一盏盏出现在孤寂凄清的夜色里。这些支离的镜头一点点叙说着贾樟柯的内心改变,他把自己拍好的镜头DV一次次寄给大洋彼岸的妻子,他希望对方能看到他细微的转变。

2005年春节,贾樟柯收到了妻子的一幅摄影图片。画面上是一群海鸥,它们挥翅远行,俯冲滑翔,时远时近,而在远处的悬崖上有它们的家,那个温暖、陡峭又不容易被发现的天堂。所有的海鸥在每天出发前,都会先以家为半径绕飞一圈,然后直冲云霄,开始它们自由美好的幸福之旅。朱炯的照片抓住了这刹那的美,海鸥在蓝天下排列出的那个动态的圆像极了一个吻,聪明的贾樟柯一下子读懂了作品的内涵。

贾樟柯的心一点点温暖了起来,他知道这个家还是那个令两人牵肠挂肚的圆点,疲惫的两人为了各自的事业忙碌打拼,而心底最温柔的地方还是潜藏着对它的眷恋。大年三十他特意早早收工回家,开始打扫卫生。当他看到被自己吸烟吸穿洞的床单时,非常惭愧。朱炯曾多次让他改掉这个坏习惯,可贾樟柯不以为然,如今认识到疏忽的他想方设法补偿。终于在午夜12点前,他托人买回了新床罩,当看到家里被自己收拾得干净明亮后,贾樟柯的嘴角展露了笑意。之后,他找出了一个废酒瓶,洗刷干净后,往里面装进了许多纸条,这些纸条上面写的都是自己想对朱炯说的话,一天天积累下来,足足装满了半瓶。这些带有他体温的纸条承载了他太多的眷恋、愧疚和真诚的祝愿,他要等待,等待朱炯回来的那一天,自己与她一起品位文字里的情感。

夫妻虽被距离拉远,却在不时的交谈与沟通中靠近内心,这种别样的感觉带给了贾樟柯无尽的动力,2006年他的《三峡好人》一举获得了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大奖,手捧金狮他一度哽咽。“我获奖了,你高兴吗?”这个电话贾樟柯用了最短的语言,但是心情却是说不出的激动和复杂。“高兴,祝贺你!” 朱炯的声音很平静,但这平静背后贾樟柯感受到自己瞬间被火热所包围,“我曾经说过你是比较特别的一个人,以后也一定能拍出不一样的好片子来……”

放下电话,贾樟柯百感交集。在做后期宣传的时候,他接到了妻子的电话,“我想做个摄影展,你能帮我拿点意见吗?”“当然!”就这样,贾樟柯飞到了在法国的妻子身边,他看到了一个说着流利法语,讲究生活细节、丰满自信、光彩照人的妻子,他们长久地注视着,然后再次开始了美好又缠绵的交流,这一刻他们期待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