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问题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问题的现状范文1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我国目前有在校高校大学生2000多万人,而高职高专学生已达460多万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发展与就业,同时也关系到我国民族和社会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以此推算我国将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是需要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1、大学新生不适应新的环境产生适应障碍。适应能力良好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大学新生从高中三年的紧张生活中走出来,迈进新的高校,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模式等都与过去是不同的,这些学生需要打破原有的生活学习的准备,因此难免会产生心理困惑。如:失落、自卑、焦虑、抑郁。如不能及时沟通、解决、调整,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对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整,帮助他度过新生生活。
现在大学生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有其积极的一面,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敢于挑战等。而独生子女在教育过程中也有其不利的一面:缺乏和他人的合作精神,不懂交往技巧,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为所欲为。家长的过度包办代替,使独生子女上大学后缺乏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事的能力,理解问题偏激。由于交际出现障碍,大学生遇到问题,找不着相应的人诉说、商讨,致使问题愈大愈加重心理负担,造成抑郁、焦虑等症状出现。另外又由于交际受到影响,致使一些学生不愿与他人进行交往,自我独处形成孤傲、自僻、偏执等症状。同样,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即使经过近一年的同宿舍、同班内、同年级的交往学习、生活,有时有个别学生还不能完全融入进去,游离于集体之外,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2、大二学生主要面临情感障碍。大二学生经过一年学习生活之后,有了一定的适应及同学间的交往,看到同学之中成双成对的逐渐增多,因此致使有些大学生不免要赶时尚、潮流,但是大学生的婚恋观、人生观有些并没有完全形成,价值导向也会产生偏差。或者这些学生本身还只是一个让人照顾的大孩子,并没有形成在情爱过程中所担负的责任与义务,所以情恋的稳定性与当学生遇到这些打击之后,如果没有合适的宣泄渠道,将心中的郁闷释放出来,就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业、生活,严重者还会造成残害生命的悲剧。对这些现象我们要给予积极关注,积极引导,减少悲剧产生。
3、大三学生主要面临就业压力。进入大学的学生往往会希望自己大学毕业之后寻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高薪、舒适、福利待遇好等等。然而现实又是这样残酷:一个职位要有几个甚至上百个竞争者。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对工作往往高不成、低不就。高校每年扩招,全国每年毕业大学生400多万人。在这样就业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特别是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就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出身贫寒之家的学生,上大学借不少钱或贷款,原指望毕业之后能找个好工作挣钱还债,可是找工作又是如此之难,所以这在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严重打击。
二、解决高职高专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对于高校大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不同状况之下,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只要大学生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绪平衡,心胸开阔,知行合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悦纳自我、管理自我,就能够做生活中的强者。那么高校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如何寻求对策呢?
首先,针对大学生出现的适应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我们应该一方面积极发挥集体作用,互相了解,积极沟通融合。另一方面进行大学生心理量表测试,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寻找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解开心结,进行疏导。虽然大学生之间在个性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是同龄人之间也有许多共性的东西,比如兴趣广泛、思维敏捷、敢于尝试、积极进取等等,所以我们既要看到共性又要看到个性。对于不同的个性我们不是抹杀取而一致,而是尊重个性,尊重差异,悦纳自己,也要悦纳别人,严以律己,宽于待人。
其次,针对大学生所出现的情感障碍,我们可以通过情感教育讲座,情感教育辅导,通过琴棋书画、唱歌跳舞、集邮摄影等活动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生情感丰富,但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化。他们控制情绪的能力差,容易造成行为冲动。也就是说高校大学生在我们目前现行教育体制下,存在“知、情、意”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往往智商比较高,情商比较低,意志力就更弱了,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因此,我们要从知、情、意、行等多方面出发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按照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认知情绪理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引起,而是由于人们对事件的不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的信念所导致,同样一个事件,人们认识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第三,大学生就业压力过大这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012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一项调查显示:51.4%的大学生因为就业压力过大而产生心理问题。这不仅是大学生本身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一个问题。这就需要一方面学生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寻找职业的过程中,从容自如面对考验。不怕挫折、敢于竞争、树立正确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于社会竞争。同时社会上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
总之,高职高专学生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就要使学生学会维护和调适自己的心理。克服生活、学习中一切障碍,通过学习心理知识、心理咨询与辅导及一切对心理健康有利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对未来充满信心,使自己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心理问题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策略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水平的节奏在不断加快,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每个社会人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心理疾病的患者也在与日俱增。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自身的年龄特点,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如何使大学生群体远离心理问题的困扰,拥有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更加强健的体魄,勇敢地面对社会竞争带来压力,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已成为需要各高校尽快解决的一道难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1.恋爱引发的问题
恋爱是诱发一部分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大学生由于一时冲动早恋甚至早婚,耽误了学业,有的因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更有甚者走上犯罪的道路,令人痛惜。
2.自我定位不确定
进入大学阶段,学生会逐渐开始有意识地思考人生,不断地反思自身的优缺点。但在制定学习目标、规划人生等问题上往往容易陷入矛盾和迷茫的境地。
3.对学校环境不适应
进入大学会发现,成绩优异的同学很多很多,有些学生会对这样的情况难以适应,心理落差较大。大学的人际关系也要比中学复杂得多,一些同学很难和其他同学友好相处,于是心生烦恼。大学生活中,需要学生独立解决很多生活问题,这对那些在家过惯了“少爷”“小姐”生活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难题。在中学阶段,教师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劲头一般都会把大学描绘得很美、很自由,令人向往,致使一些学生以为只要踏进了大学的校门就万事大吉了,但是当真实情况出现后,学生突然发现心中的美好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考试一样要承受很大压力,竞争似乎比中学时还要激烈。此外,在学习方面,大学教育注重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不再时时提醒、手把手灌输,要想学到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知识都得靠自己自学。一些学生难以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加之未能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心态,考试后经常出现挂科的情况,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严重者甚至失去了对学习兴趣和信心。
4.就业压力大
而今,大学生毕业后需要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这种情况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那些家庭经济状况有些困难的学生,当他们面对就业的难题时,内心会更为敏感,有些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的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所以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也相对较高,他们面临的压力也比一般社会成员要大。社会的转型、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无形中也增加了大学生求职和就业的压力。
2.校园环境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中很多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对于集体生活不习惯,而大学生活是相对独立的集体式生活,这就要求他们既要做到生活自理还要有奉献精神和团体意识,不然可能就会感到孤独、寂寞、焦虑和压抑。如果在学习方法和方式上墨守成规不能灵活运用知识,也会致使一些大学生因在学习上遇到挫折而失意沮丧。多数大学都是面向全国进行招生,所以学生会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他们的习惯和个性差异也较为明显,这很容易使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问题。若无力自己处理好这些事情可能会引发他们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
3.家庭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普遍存在。父母的强烈期望,可能成为大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对有些学生而言,也可能成为他们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此外,很多贫困的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还得背负高额学费和生活费带来的压力,通过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习和生活,因此,他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远超过了其他同学,会极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三、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1.引导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正确认识自身,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与辅导课程。
3.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
4.通过多种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效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困惑。
5.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6.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7.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薛敏.提升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之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8(6):78-80.
[2]蒋露茜.关怀伦理视角下提升高校心理委员效能的策略探析[J].沙棘(教育纵横),2010,14(12):68-70.
心理问题的现状范文3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心理健康问题 现状 改善对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各高校相继建立了引导和干预机制,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社会在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时候却忽略了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难度大、任务繁多、突发性事件多,影响着高校辅导员心理的健康发展。此外,由于辅导员是我国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和教师中的特定角色,特殊的工作性质和特定的职业角色,不仅使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普通教师大,而且对他们心理素质的要求比一般教师高。因此,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是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的需要,而且对于全面开创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一)事务繁多和任务繁重
高校辅导员每天面对的是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所谓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就是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高校各部门各项工作落实到学生层面,执行者都是辅导员,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落到了辅导员的身上。有时,高校各部门的规定或者管理不科学和合理,辅导员不但要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还要及时执行,因此,所面临的任务极其艰巨,进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教育效果的周期性长和工作量大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和时间,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好每一项琐碎的工作,但是辅导员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其工作的业绩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明显的成果,这样辅导员难以产生成就感。
(三)职责不明确
各高校均明确了政治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其主要任务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然而在现实中辅导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却花在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第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在工作中政治辅导员实际上还承担了大量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如:出早操,检查宿舍卫生、课堂纪律和考勤,评定各级各类先进,奖、贷学金(有的高校甚至评定奖学金或学生毕业的学分或绩点都要辅导员来算),安排学生勤工助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和文体活动。此外,还要反馈教师授课效果,做好专业分流、实习安排,从事部分教务工作,追缴学费,安排学生宿舍,反映伙食质量,等等。有的领导认为:“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职责不明,评估考核也就无从谈起。
如此繁杂的事务,使辅导员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没有时间去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提高,从而使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热情和兴趣降低,由此还会形成工作被动、不动脑、工作效益低下的恶性循环,最终诱发工作心理疲劳和厌烦。
(四)突发性事件多
当前,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保平安、创和谐、促稳定”的理念不断加强,学校各级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而其中辅导员是直接责任人。为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和学生人身安全,辅导员基本上是“5+2”、“白+黑”24小时待命,随时应对学校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而且目前很多高校采取了“出了问题,一票否决”的制度,辅导员一旦处理事情不当,轻则挨批写检讨,重则考核不合格扣奖金甚至可能被解聘丢掉饭碗。辅导员长时间处于这种精神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中,工作压力得不到及时舒缓,势必导致身心的疲惫、心理疾病的产生。
(五)多重角色的冲突
高校辅导员与其他系列教师相比角色需求是多方面的,一个辅导员往往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保姆”、知心朋友、师兄师姐等多种角色。辅导员在将不同的角色加以融合和组织时,常常会碰到两个角色同时为他提出相反的两种要求。如辅导员既要树立角色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既要履行管理的职责,又要如同学生的保姆;既要树立辅导员的领导地位,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辅导员为了成功扮演多重角色,就不得不在面对学生时压抑自己的情绪,不同角色需要之间的取舍必然引起心理冲突,导致焦虑的产生。
(六)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低
辅导员的工作岗位既无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又无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加上很多高校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既没有科学的考核制度,又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使得辅导员的业绩得不到肯定,收入得不到保障,职务得不到晋升,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很多辅导员还面临着结婚购房、赡养父母等诸多现实问题,这些使得部分辅导员对自我的出路产生了后顾之忧,最终丧失了对职业的热爱和应有的敬业精神。
二、改善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高校辅导员的种种心理健康问题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工作应激(压力)需要组织和个人共同解决,否则,个人成功应对应激的策略只是帮助雇员从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中求生存所用的临时补救方法。面对如火如荼的社会和高校改革及由此催生的种种问题,首先社会和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外部支持系统,其次辅导员自身要注意加强自我调适,以更好地保障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促进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一)自身
1.充实有关心理健康知识。这是自我心理健康管理的基础,如形成合理的压力应对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寻求心理援助等。
2.培养良好的性格,提高心理素质。主要指个人应付、承受及调节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如情绪是否稳定,情绪反应是否适度,意志是否顽强、果断,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3.改变不良行为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是免除一些疾病的根本方法,如生活规律、经常运动、不吸烟、少饮酒、戒毒、戒赌,胸怀坦荡,工作生活松弛有度等。
4.创造良好的小环境。主要指家庭的物质、心理环境,如生活、学习、休息和娱乐条件,家庭成员间和睦相处、关心照料等,这对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
5.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制订心理健康计划(目标、措施),并做好定期自查。
(二)高校
1.明确岗位职责,进行科学定位。
长期以来,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定位一直是学生工作中有争议的问题。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如辅导员应做什么不少人还不清楚。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没有明确的职责范围,严重地影响了辅导员职能的发挥,也使很多辅导员觉得很迷茫,使辅导员队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管理者专业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工作面临严重考验的今天,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科学定位,改变辅导员重管理和服务,轻引导和教育思想的状况。
理顺辅导员和教务管理人员、办公室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关系,明确辅导员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进行科学的定位,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教育的职能,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2.建立辅导员心理保障机制。
当前,由于辅导员一般都比较年轻(大学毕业1―4年的居多),心理承受力也不是特别强,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辅导员虽然感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但是也不知去哪里求助,所以,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3.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建设。
随着知识经济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化趋势日益显著,竞争日益激烈,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辅导员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自信心,提高整体素质,克服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各种心理疾患。
4.优化各项辅导员管理机制,优化辅导员的成长和工作环境。
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系统可以充分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工作机制上,高校既要保证辅导员工作重心不转移,又要允许辅导员把鲜活的思路带到工作中。在奖惩激励制度上,高校要改变“无事就是功,有事功全无”的观念,而是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对待学生问题,在人事机制上,要根据辅导员自身情况和综合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动机制和发展规划,允许换岗流动,给辅导员提供各种施展才华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实绩、思想素质和个人专长,培养一批专业化水平高的辅导员队伍。要激活用人机制,优先提拔优秀辅导员走上领导岗位,使辅导员看到工作有出路。在后勤保障机制上,建立人员经费、设施等落实投入机制;要同培养教学科研骨干一样,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培养规划和年度培养计划之中;要创造条件鼓励年轻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因为现在各高校现招的辅导员基本都是硕士)或进修有关课程,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只有出路解决好了,才能从根本上稳定这支队伍,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优化辅导员的成长和工作环境,为高校的稳定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延民.关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维护的思考[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
[2]陈翔.高校思政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
[3]罗伏生,沈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及自我修复策略[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
心理问题的现状范文4
一、我国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制度框架
(一)直接保护信用信息权益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2002年1月起实施的《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和2004年2月起实施的《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是国内两部最早以政府令形式的规定个人信用征信的政府规章。这些地方性法规及规章为以后制定更高层次的立法提供了富有参考价值的样本。
1.《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
深圳政府2001年12月出台了《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主要内容有:(1)明确了征信机构征集信用信息的范围。(2)规定了有限披露原则。(3)规范了个人信息的征集和使用。(4)赋予了信息主体的权利。(5)规定了信用信息征集者、使用者在保密方面的义务。
2.《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
2003年12月,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主要内容有:(1)明确界定信用信息的范围;(2)明确了不良信息强制征集规则;(3)规定了有限披露原则;(4)明确了征信机构过错责任原则。
(二)直接保护信用信息主体权益的部门规章
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公布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是第一部全国性的有关征信业的部门规章,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明确了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定位;(2)规定了个人信用信息保密原则;(3)规定了个人信用数据库采集个人信用信息的范围和方式、数据库的使用用途、个人获取本人信用报告的途径和异议处理方式;(4)规定了个人信用信息的客观性原则。即个人信用数据库采集的信息是个人信用交易的原始记录,不增加任何主观判断。
(三)间接保护信用信息权益的法律、法规
虽然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的信用法律,但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分散着一些条款,从“人格尊严”、“隐私”、“个人信息”和“名誉权”的角度对信息主体权益进行了间接保护。
1.宪法
作为一国根本大法,我国宪法在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在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分别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住宅、通信秘密权不受侵害。宪法表明了对个人的人格尊严等人权的维护态度,这就是信息主体权益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的宪法依据。
2.单行法律
(1)刑法对信息主体权益的保护
历经八次修改后,《刑法》中已涉及较多“信息”保护的相关条款。最为突出的成果是宪法第八次修正案,提出了侵犯信用信息主体部分合法权益的量刑依据,成为上位法中对侵权行为责任追究的有力支撑。
(2)民商法对信息主体权益的保护
《民法通则》是对公民民事权利保护最全面的一部法律,但对信息主体的权益保护是民法通则的薄弱环节。《民法通则》仅仅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在第101条中提到“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总体来说,民商法对信息主体权益的保护不够明确,使得侵权行为发生时对相应民事责任的裁定缺乏依据。
(3)经济法和行政法对信息主体权益的保护
经济法和行政法主要是对刑法中关于信息主体权益保护规定在相应经济、行政领域的细化,即接触到主体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使用相关信息。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在我国境内进行统计调查活动,须事先依照规定报请审批。”《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43条规定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从事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泄露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将依法被追究责任和进行处罚。
3. 司法解释
与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相关的主要司法解释有《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这些司法解释定义了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明确侵害名誉权的认定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可以赔偿精神损害的隐私侵害行为。
二、 我国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立法的不足
(一)征信专项立法依然缺位
我国目前的征信法律规范中仅有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层级较低。《征信管理条例》作为即将出台的第一部信用信息主体权益的专项立法,历经3年反复修改,其出台依然悬而未定。目前,一方面各地的法规规定难以统一,同一信用信息主体在不同地区所受保护的权益不同;另一方面,现有法律规则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远不能满足信用市场发展的需要。
(二)现有制度对信息主体的权益保护不够充分
一是对知情权的保护。当前我国对于信息主体知情权规定的不足在于,目前征信机构从商业机构(主要是银行)那里获得消费者的信息,信息主体本人并不知晓,容易产生侵犯个人权益和数据有误的问题。
二是异议处理制度存在缺陷。异议处理程序随意性因素过强,容易形成责任盲区,出现异议处理推诿现象;异议处理流程中缺乏对数据核查更改过程的规定,易滋生寻租现象;异议处理周期长、约束机制弱化使得个人无法寻求一个快捷有效的渠道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是缺乏对信息主体有效的救济制度。部分异议事项经过完整流程的处理之后,可能还不能完全解决。目前情况下,除了在消费者个人信用报告上加注异议标注之外,没有更有效的办法进行处理。这样就可能影响个人经济金融活动。
四是未考虑数据跨境流动对我国信用信息主体权益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国际交往交流中对交易对手深入了解需求的增加,信用信息的跨境流动已经客观大量存在。但几乎没有法律来规范跨境数据流动中对个人信用信息权益的保护问题,《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提出向境外提供信息要遵守人民银行有关规定,但具体的“有关规定”尚待解释条款或细则来明细化。
(三)征信行业管理部门难以发挥作用
一是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信息管理机构,人民银行、商务部、工商总局、财政部、海关总署等8个以上的国务院部委均对信用信息有部分管理权,各自有相应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源分散,在没有法律支持的情况下,只靠某个部门去全面收集这些信息存在较大困难。
二是从全国的征信监管工作来看,国务院以“三定方案”的形式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征信业监管部门,按照三定方案的效力来看,应当属于行政法规的层级,“三定方案”的效力有时并不被其他机构认可,造成人民银行在征信管理工作中面临无法可依或者不被认可的尴尬局面。
三、构建我国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制度需关注
的问题及建议
侵害行为在征信信息的收集、保存、使用和传播过程中均可能发生,应从规范征信活动的各参与主体入手进行法律制度设计,明确各方权利、义务、维权途径和监督措施,从而提升对信用信息主体权益的保护力度。
一是规范征信机构信息采集行为。应明确规定征信机构的范畴、征信机构的权利和义务、信用信息的保留期限、界定征信行业可收集和使用的信用信息范围等内容。一方面确保信用报告的公正、全面和完整,另一方面注意征信范围的界定,严格禁止通过不正当手段采集个人信用信息。
二是规范信息提供人行为。除法律另有规定或经本人授权,信用信息的保存与提供均应按照明确的目的进行,不得无明确预定目的、逾越预定目的或擅自变更预定目的对个人信用信息予以收集、保存和提供。
三是规范信息使用人行为。信用信息使用人指征信机构为其提供信用信息咨询、调查和信用评估等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我国目前信用信息使用人主要有金融机构、信息主体本人、政府部门及司法部门等。在信用信息使用原则上,应当限制个人信用信息的使用目的和范围、明确信息使用者的义务,保证信息使用的公正、客观,并,约束信息的进一步传播。
心理问题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
1我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1.1财务管理的思想、方法、手段方面普遍还比较落后
20世纪90年代初期,各电力企业展开了以计算机技术代替手工业务的研究。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我国电力行业已经完成了以业务核算为核心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开始向管理信息化的方向转型,为今后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时至今日电力企业的财务部门仍然处在信息孤岛之上,其突出特点就是只能进行事后算账。每个财务部门都拥有人数相对众多的财务人员,财务人员整日忙忙碌碌、日理万机,却无法及时准确地提供企业高层所关心的财务信息,因为这些忙碌的财务人员还只能在每一笔经济业务发生之后,遵循会计语言进行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录入、记账、报账等。而事关重大的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却未能有效、实时地集成和共享。凡此种种,决策层由于根本无法获得支持决策的实时动态信息,导致财务风险加大,资金回笼困难,采购成本高,企业利润被吞噬,资金链和现金流严重吃紧,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电力行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所需的人才基础较好,素质相对较高
从1990年开始,电力系统为全面推进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对基础人才的培育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电力系统内数千名财会人员接受了相应的技能培训,是电力行业开展财务信息化的坚实基础。
1.3基础设施较好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电力系统一直以来对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都非常重视,各电力企业均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部门,为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目前,电力系统内的光纤骨干网已经覆盖到了全国80%以上的省市,部分地区已经铺设到了县级电力企业。网络基础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为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2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软件应用重复现象严重,企业内部的信息标准不统一,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原国家电力公司提出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开发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仍然存在着建设分散、重复开发的问题。由于应用的软件不够统一,没有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造成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合程度不高。企业的各种专项业务信息不能实现及时的共享和传递,信息在集团内部缺乏必要的集中和控制,表现在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各种业务信息数据按纵向和横向分割,形成诸多信息的孤岛。
2.1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综合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与激励机制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分别对财务分析、财务评价及激励机制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国际上通常根据综合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企业业绩评价,作为一项有效的企业监管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监督约束企业的重要手段。而在我国电力企业在实践中常常将财务分析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评价体系相分离,缺乏完整性、关联性和协同性,因此财务管理对企业决策的作用尚难以很好地发挥。
2.2缺乏财务支持决策的有效手段
财务会计流程的缺陷、时空局限性等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电力企业,大量决策信息需从十几至数十家成员中获取,按照集团组织架构,通过层层报表汇总得到,使得决策支持手段落后,导致了财务决策信息的缺乏与滞后,实效性和准确性极低。即便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分析与评价体系,也会因没有有效的信息化支持决策,导致企业无法比竞争对手作出更快、更好、更准、更精的决策。
2.3缺乏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高端人才
电力行业内既懂电力生产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技术人才不多。而信息化建设对于这类高端人才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培养一批高端人才对于加快电力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意义非常重大。
2.4部分企业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
仍然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应用的现象,在企业信息化投入中缺乏重点。部分企业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模仿上,对现代化管理信息资源的需求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保障。
3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3.1财务信息化将会实现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会从单一会计主体的分布式管理模式发展到以集团公司为主体的集中式管理和控制模式,并进一步延伸到上下游企业(用户)
由于电力产品本身具有的不可储存的特性,从发电、输电到配电和供电都需要高度的协同处理,必须采取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统一调度。受此影响,电力行业的财务管理也应采用集中式的管理。过去受技术手段的制约,只能处理单一会计主体的信息,各关联会计主体之间不能进行很好的信息贯通;今天,随着广域网、互联网、大型数据库、高速性能CPU的出现,使在地理上分散的一个集团公司范围内的业务和财务数据集中存放和统一处理成为可能。
在集中模式的管理体系下,从管理、控制、评价的角度,原有的各下属会计主体对应于一个或多个责任中心;从企业资源的角度,各会计主体的资源将成为整个集团公司资源的一部分;从核算的角度,各会计主体仍然保持相对独立,能分别形成对外报告。分公司和某些重要的控股子公司都应该按此方式管理。
另外,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必然会把管理范围从本企业、本集团扩展到上下游企业(客户)。例如:把上游的发电企业和其他设备(服务)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与电网企业本身纳入到同一个系统,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互联网和数据交换标准的发展,正在为这种超越单个企业和集团、理性配置和优化整个社会资源的系统提供越来越成熟的工具和平台。
3.2 财务信息化将会以财务资金活动为核心,贯穿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将会从财务部门本身的管理业务发展到企业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资源配置和控制的依据和目的,是以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和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依据和目的。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状况最集中的体现,是企业管理架构中核心的部分。企业的(而不是部门的)财务管理信息建设,应当包括所有与企业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过程。
3.3应用范围从管理部门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
为了实现对企业资源、企业财务状况的实时、动态的配置、管理和控制,必须把应用范围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应该根据具体的业务,来确定原始业务发生点,要严格按照统一规定的业务流程发生,不能随意改变。
3.4财务信息化提倡时效性,数据的采集将会从滞后提高到实时
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可分为获取信息、资源配置和状态控制两类。获取信息对时效性的要求较低,可以允许有一定的延时,实现的成本也较低,可以采用数据分散存放和处理,通过数据同步定期集中的方式或直接通过广域网查询。
资源配置、状态控制对实时性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完全实时。如:按照甲供电局某一备品的储量,调配到乙供电局;按照省电力公司对某一供应商的授信,控制各下属企业对该供应商的付款等,都不允许在配置、控制时有任何的延时。由于实现的成本较高(因为完全的实时只能在数据集中存放的方式下实现),需要高性能的数据中心主机和高速可靠的网络。因此,在财务信息系统实施时,应按照不同的获取信息或资源配置和控制的要求,确定时效性的等级,这也决定了财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存放方式和业务处理模式,即在需要进行实时资源配置和控制的范围内,数据必须实现集中存放,业务将进行统一处理。
3.5财务信息系统的功能将会从事后的核算发展到实现全面管理、控制、评价和优化
全面管理是以优化企业的整体资源为目标,完整地配置、计量、记录企业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资源和业务活动,并进行详尽的核算、统计、分析、考核,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工作流的统一管理。 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把按照公司发展战略和各期的目标编制的各项预算分配、分解到各个对象、项目、作业和流程,实行实时、动态、严密的预算控制和流程控制。对所有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数据,根据管理和控制的各种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查找、比较、分析,建立不同类型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评价体系,提供对管理决策的支持,提高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
4结束语
电力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新体制下的资产整合来实现成本控制和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而成本的控制和效益的提高是通过财务信息来体现的。因此,新形势下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对于财务信息化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会计电算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发展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它不仅要满足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需求,而且更加强调符合企业的管理特色。
心理问题的现状范文6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工薪阶层的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富裕起来的人们对投资理财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本文从我国工薪阶层理财的现状入手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工薪阶层;投资理财;现状;问题;对策
以工资、薪金所得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的个人或家庭可称之为工薪阶层。在我国特指实际年收入在32000元到500000元之间的个人或家庭,因为在大多数城市中这部分群体的数量比较多,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主流阶层。
投资理财是指通过对个人或家庭的资产、负债等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其风险承受能力、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财工具,来实现资产保值与增值、风险的规避等一系列财务目标。
一、工薪阶层投资理财的现状
(一)投资理财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收入在不断地增加,除去日常开销,人们手中出现了大量闲置的资金,而这时人们不再满足于将钱存入银行获取利息,而是尝试各种新的、更具吸引力的投资方式,对投资理财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二)投资理财产品日益多样化
由于投资理财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尽快占领此市场,积极推出各种理财产品,并创建自己的品牌,这样使得理财产品的品种日益多样化。例如人们熟知的银行存款,形式单一,而近几年各大银行对其进行了创新,推出了各种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汇理财产品,其中人民币理财产品既有准储蓄型产品;还有与股票市场挂钩的产品。
二、工薪阶层投资理财存在的问题
(一)工薪阶层理财意识弱、容易陷入理财误区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工薪阶层的理财意识普遍较弱,认为理财就是储蓄,买国债、拿利息等,往往容易陷入理财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财就是把钱存在银行里。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银行储蓄是最安全、最稳妥的理财方式。但现实中衡量债权人的收益、债务人的成本,最合理指标是实际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两者的关系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物价水平变动率。具体讲,当物价上涨幅度超过银行给储户的收益率时,则实际利率为负值,也就是说把钱存在银行不仅不能增值,反而本金的购买力也会呈现下降的趋势。
2.理财是高收入家庭的专利。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持有“有钱才有资格谈投资理财”的观念,他们认为固定的收入扣除日常开销后几乎没有剩余,哪来的闲钱可理?但在实际生活当中,所谓真正的有钱人毕竟占少数,工薪阶层仍占大多数,因此理财并不是富人的专利,钱多钱少都需要好好打理,而实际上,越是没钱的人越需要理财,通过科学的理财可获取资产的保值、增值,要严肃而谨慎地对待。
3.对理财时间的错误认识。理财应该在结婚之后开始,这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普遍认知,而事实上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理财,年轻单身时,收入有限,应将其用于娱乐教育以及婚前准备中;壮年时,收入相对较多,应将子女的教育、父母的赡养及退休后的储备作为其理财的重点;进入老年,则老有所养就成为其理财的主要目标。因此理财应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宜早不宜迟。
(二)工薪阶层的理财技巧匮乏
工薪阶层理财技巧差,普遍存在着羊群行为。工薪阶层进行理财时,不是自己分析,而是随大流,带有盲目性,且忽视潜在的风险,这在前几年的股市当中表现尤为明显,如典型的“跟庄”、“政策市”、“消息市”等非理性投资。这不仅不利于个人财产的保值与增值,还会因为投资的失败而失去对理财的信心,阻碍理财业的发展。
(三)理财环境的制约
由于我国工薪阶层普遍缺乏进行理财时应具有的理财技能和相关的金融知识,因此迫切需要专门的理财机构和专家的指导,或者直接购买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设计的理财产品,以此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由于我国理财业起步比较晚,加上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针对工薪阶层的服务只停留在很浅的层次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就目前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推出的理财产品大部分都是传统业务的组合,种类、结构和服务功能上大同小异,缺乏自身的特色,含金量低。
2.专业理财人才的缺乏。理财业务的特征是:集技术、信息、资金、信誉和网络于一体,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业务,因此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国内有理财规划师的培训,但是国内符合标准且具有国际执业资格、高素质的理财专业人才还很少。
3.注重产品推销,轻理财规划。目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采取理财产品销售额度与理财人员业绩直接挂钩的考核激励机制,使从业人员存在着重产品推销、轻理财规划的倾向。此外,近期国内金融机构推出的外汇理财、基金代售等业务,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真正的投资理财,因为这些产品与服务并不是从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其生命周期特征、风险状况等情况进行综合设计的,与客户的真正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4.风险披露不全面。商业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存在着“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对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说的多,对存在的风险说的少,存在误导客户购买其产品的现象。
三、对策与建议
(一)工薪阶层个人角度
1.树立正确的理财价值观。投资理财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工薪阶层在参与时,应树立正确的理财价值观,避免陷入误区,此外还应客观分析自己的综合条件,设定合理的预期收益目标,同时坦然接受现实,理性地看待一时的得失。
2.学习投资理财的相关金融知识,提高理财意识和投资技巧。建议工薪阶层应从自己最熟悉的产品入手,通过不断的积累经验,逐渐拓宽理财领域。
(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在国外,投资理财的专业机构和中坚力量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他们对理财质量的好与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理财业起步比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国外同行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具体措施如下:
1.加快理财产品的创新。随着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更趋于多元化,因此为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增强吸引力,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理财服务产品的创新,建立永久创新机制,为实现此目标,银行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密切关注客户的潜在需求以及市场的变化趋势,并进行详细分析,创造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第二,对现有产品结构进行细化、评估,确定自身的核心产品,并围绕核心产品进行结构调整;第三,为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理财需求,应对现有产品进行整合,重新包装。与此同时售后还要长时间的跟踪,一旦情况发生变化,要及时调整理财方案。
2.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在投资理财业务上,商业银行要想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形成特色,就应该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地选拔和培养人才,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实行准入制,提高社会公信度。即理财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进行统一的资格认证和考核管理;第二,将一批业务骨干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选拔到理财岗位上来;第三,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例如在薪金待遇上给予理财人员一定的倾斜,以此增强该岗位的吸引力。
3.根据客户的生命周期,综合考虑,量身订做理财方案。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现金流要求、财富保值、增值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能够进行有效的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以确保理财资产的安全性。
4.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告知义务。商业银行要定期进行内部调查,督促从业人员在业务的办理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应的制度流程,严格自律,不应为本部门、本岗位的一时业绩而无视制度;在销售产品时,应与客户签订必要的合同,合同中应明确提示所面临的风险。
(三)其他方面的建议
1.政府及相关部门。政府的相关部门应根据我国的国情,抓紧研究,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避免无效竞争和欺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2.大学等培训机构。大学等培训机构作为高等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投资理财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一方面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各高校理财学历教育的发展经验,开设相关的专业和课程,从而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培养跨学科、懂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紧跟理财需求热点,及时调整课程的设置,做到密切联系实际,准确把握社会需求。以此推动我国理财业的发展,应对国外同行的竞争。
参考文献:
[1]秦建平.中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及趋势探析[D].内蒙古大学,2007.
[2]钟本刚.我国工薪阶层个人/家庭理财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