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阅读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雄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雄阅读答案

英雄阅读答案范文1

随着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越来越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凸现地位。想要获得高考现代文阅读高分,审准题意是非常重要的。审题从本质上说是学生思维品质和能力的体现,审题是前提和基础,直接决定着作答试题的效果。就题目本身而言,许多隐藏在“要求”这一表层之下的“言外之意”,可称之为“隐性信息”,由于其隐蔽、费解,往往为考生所忽略,从而造成解答不准或不对。因此在平时的阅读复习中,我们必须规范学生的审题行为,把好审题关。

那么,怎样才能全面准确地审题呢?如何进行语文阅读的审题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我根据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复习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三种。

审清题目隐含的关键词(题目内的中心语),体现着对考生要求的重要内容,而那些具有隐性信息的关键词语,容易被忽略,但它常常是解题的钥匙,提示了解题的角度和方向,甚至规定了答题的内容。如2012年北京卷第19小题: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这道题目隐含的关键词分别是:结合原文、联系现实、自己的看法。答案正是按照这三个关键词来组织的:未能登上绝顶,被风雪埋在攀登的途中,这些人恰如追日的夸父,是悲剧英雄,值得世人敬重,因为我们不能只以成败论英雄(结合原文)。屈原爱国,九死而不悔,孔子执着,知其不可而为之。在生活中,人们都盼望一帆风顺,也赞赏一帆风顺的成功人士,但人们更赞赏那些屡遭失败不改初衷的人(联系现实)。这说明成功与否不是人生价值的根本体现,只有勇于追求,不向命运低头,才能彰显出追求者的生命强力和人生价值(自己的看法)。

审清题目隐含的修饰词:阅读题的解答要特别关注对概念进行修饰、判断的词语。对重要概念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章有关的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简单概括,然后一一对照选项仔细分析,找出选项与材料具体内容的区别,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阅读题的审题可以用“两个辨明”来概括。“两个辨明”是指辨明“正确”或“最为准确”,辨明“不属于”与“不符合文意”。“正确”是指该选项所表达的内容没有知识上、事理上的错误;“最为准确”是指对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特征与作用等,作出了科学规范而周密的解说;“不符合文意”是指该选项与文本信息有不相吻合的地方;“不属于”则是指不管该选项所表达的内容是否正确,只要他不属于该重要概念的范畴之内,就应该选定它。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小题;辽宁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小题,都采用类“下列对小说(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的问法,考生在答题时应特别注意。

审清题目之间隐含的内在关系:题干是标准,文本是依据。解答阅读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提干要求,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把握题目要求,弄清题干问了几个问题,每个问题考查什么、分值、字数要求,弄清问题是针对全文还是部分,是分析综合还是提炼概况,明了题干中的每一个信息,把握出题人的设题方向。然后认真思考,纵向理清题目之间隐含的内在关系,因为试卷往往按照文段的先后顺序,由浅入深、由表及内来设置题目。最后再锁定答题区间,准确把握答案的有关信息,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看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和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当然这就要求考生能够明晰全篇的结构层次,并能概括结构特点;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并能理清层次之间的关系;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体会文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等。总之,在准确把握文章行文脉络的基础上,审清题目之间隐含的内在关系,就会在答题中有的放矢,一语中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雄阅读答案范文2

关键词:教学阅读 方法实践 阅读收获 真情个性

省培训专家赵志伟老师说:用科学化来套语文,对于语文是一种戕害。的确,语文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用几条规律就可以概括的,它有着千变万化的情景和内涵;语文阅读不是那种可以用什么样的答题模式来一言以蔽之的,它有着实际运用的灵活转化迁移……非拿科学化来套语文,是对语文最大的伤害。

可是,实际的教学中总是这样的情景——老师,阅读题怎么答,有哪些方面的规律?这篇课文没什么意思,学了半天,学它的什么呢?文言文也是这一套,就是背诵名句,会翻译……诸如此类,让身为老师的我们不得不寻找概括总结,然后教给学生。这应该就叫科学化吧。于是,学生不管读没读懂,理解不理解,都会依照这些“规律”诌上几句,用上那么几个“专用名词”,看起来理论性很强,很规范。但细细看来,全是些“假大空”。

阅读呢?也是如此。如何真正不去戕害?

新教育的实践者朱永新认为,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发育,人的精神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书籍。那我们在教学中如何能够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使精神成长呢?

以笔者自身的两堂课来说,阅读,只有走进心灵才有真情,才有精神的收获。

一、《长恨歌》

在学习完基本的内容并赏析完诗歌的手法之后,笔者问学生,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呢?学生的答案很普通——赞美爱情,同情李杨,批判荒误国,既有同情又有批判。按照这样的理解,笔者按通常的思路分为: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然后强调:必须为你的说法寻找到依据,分析出来,否则不成立。整个寻找分析进行了两节课,学生所找的依据几乎涉及到文中的每一句话,甚至同一句话会有相反的理解。比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深切爱恋,因为“苦”字体现了相爱之人痛感甜蜜时光流逝之快,痛感时光飞逝又说明很珍惜两人相处,自然表明了感情之深;再说,贵为皇帝的李隆基是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他能够在日理万机时间宝贵的情况下如此珍惜相处,感到“苦”,实在是情动于中,爱情薄发。而有的又认为这正是李隆基荒的体现,作为君王却不把天下百姓放在心上,不是“苦”于上天给他充足的时间来考虑社稷苍生,而是“苦”于儿女私情之春宵,足见其荒;再加上不早朝,这更意味着重色不重国。

在讨论时笔者基本不加入自己的看法,任凭学生去辩驳,为了更好地引导,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李杨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爱情?长恨歌,恨谁?谁恨?为什么恨?歌,是歌颂,是悲歌,还是歌吟?于是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从课内联系到课外,比如李隆基曾经爱过的梅妃,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体现出的情义深厚,甚至唐朝那个时代的特点……课堂非常得火热,因而争论得几乎笔者都插不进去。

最后,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笔者给学生留下这样的作业,写一写你对《长恨歌》的感受。于是,有学生习作如下:

身为一国之主,为了一个女子抛却万千百姓,他是个失败的国君。对自己深爱的女子始终如一,纵然她的笑不再萦绕耳畔,纵然她的美只会在梦中舞蹈,却依旧是深深的思念,深深的爱恋。他是个专一的男子。

走出他们爱的挽歌,忘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丽,放下“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的惆怅,重新思考,究竟是政治的悲剧爱情还是爱情的政治悲剧?

我们每个人并不只是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忘记了最初的本色,我们依旧有着多重的角色。是两个人还是三个人或者更多?在哪一刻哪一天该说哪一般的话?我们活在面具下,剥离了一层层悬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两种悲剧,一种属于别人,一种属于自己。

悲剧是另一种用泪诠释人生的方式,我们无处可逃。不要忘记在爱的土壤埋下一颗虔诚的心,终有一天,纵然定义为悲剧的人生也会开出绚丽的花朵,满溢芬芳。

——张梦迪《两种悲剧》

感叹这首爱情悲歌,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终结了他们的爱情,葬送了大唐的盛世?面对这个问题,历史只能回答:爱情,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是的,爱情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情。他们之间真挚感情并没有错,错在他们忽视了自己还有另一种身份。他不仅是一位丈夫,更是一位君主;她不仅是一位妻子,更是半个国母。身居天子之位,就应当心怀苍生,红颜一笑比不上民间疾苦之声;母仪天下,就应当虚怀若谷,深明大体,辅佐丈夫治理国家。

爱情是一株太脆弱的花,并不是两人悉心照顾就能成长。它需要外界诸多因素才能茁壮成长,爱情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韩潇《爱情不是两个人的事》

二、《垓下之战》

学完全文,笔者进行了如下训练:假如你是导演,要拍《垓下之战》,参照课文,你会怎样体现项羽乌江自刎的最后时刻。学生的发言一开始是比较单调的,只注重项羽本身,像什么头发散乱,脸色乌青或红涨,衣服已经破烂,手中的剑上滴着鲜血等等。笔者又依据课文进行引导,本文对项羽的刻画除了直接描写还有侧面,学生逐渐意识到项羽身后的背景,江水、残阳、天空,面前的汉军,最后甚至细化到他穿着什么风格的衣服,除了剑还能不能是一个大旗,他的嘴角,他的神色,他的目光,他身后江水的颜色,浪花翻涌的程度,他面前只有人还是也有战马……如此分析讨论下来,笔者让学生以单元主题“英雄悲歌”为话题自由写作,学生就写出了这样的感受:

什么是英雄?是成功人士吗?未必。英雄便是选择了不平凡的生命的个体,面对即将到来的惨烈,能挺起胸膛,昂首阔步向前。英雄不需要“红巾翠袖”来“搵泪”,他的身影早已消失在晨晓的霞光中,此刻响彻天地的便是英雄悲歌。

——宋琪琛

你有巨鹿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你有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大仁大义,可你没有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壮语”!也许有人怨你不够果敢,也许有人恨你不知用人,可我一直在为你歌唱,在为你的豪爽与悲壮高歌,这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血脉延续,这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雄悲歌!

——马丽雅

后来,在其他文本教学解读中结合实际让学生深入体会,自我感受,充分表达,自由发挥,有的学生一气呵成有了诗歌这种激情勃发的感悟之作,让人称叹:

——写给荆轲

李海燕

谁在唱歌

变徵凄婉/羽声慷慨

破了筑的铮铮/破了离人的喉

谁在煮酒

竹叶杨梅/淋漓酣畅

醉了酒深的红/醉了寂寞的天空

谁在遥望

离别家乡/终已不顾

过了朔风易水,过了暗夜骊歌

谁在拔剑

镇定自若/奋不顾身

逐了梦想/逐了灵魂/逐了人世悲欢

谁的书,谁的剑

谁的身影那样矫健

谁的深沉,谁的决绝

谁的鲜血化为泪涟涟

谁的寂寞,谁的暗涌

谁用大笑完成一个英雄男人的涅槃

谁在与生命抗争

谁在和死亡游戏

谁还在慷慨悲歌中

握紧手中的两个字:

——执着

谁的玄鸟飞过易水

徘徊不前

谁的衣袂飘过历史

千年不变

昂首向天,剑落光闪

谁的名字成为永远未解的答案

综上,任何文本的阅读都需要学生情感的深切进入,而不是简单的理解、科学化的解读,惟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主体的理解,从而超越老师的预设而有个性的生成。

英雄阅读答案范文3

行动起来,还我们家园以绿色 张春玲

协调环境和发展的关系,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胡炳清教授 于立有

让环保走进我们的生活 沧海

风雨后的彩虹--《木偶奇遇记》赏读 书峰

冬日香山 梁衡

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吗--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弗朗斯·比·恰奇

雪夜 莫泊桑

女孩子的花:唐敏 顾迎新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成功的公式 罗为辉

斑羚飞渡的背影,是个发人深省的大问号 萧明光

是悲是壮还是美 王士玉,王斌

未来的对话--科幻幽默一束 付鑫

校园文学月报

《童话短路》(选) 萧言中

放松心情走进双语吧(五) 杨思晴

梦开始的地方 招斯喆

妈妈那一瞥 佚名

钓 应唯

半份礼物 罗伯特·巴里

校园惊奇事件簿(续六) 彭柳蓉

"说"出来的语文能力 李镇西

2003年中考满分作文展评(四) 晓君

试看"凤头"如何扮--2003年中考满分作文开头举隅 吴卫新

可歌可泣的英雄可恨可怕的失误--《悲壮的两小时》阅读训练 雨田

神奇的『刁尼秀斯之耳--认识椭圆

学人风采

读写训练如是看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汽车等着的时候 欧·亨利

地铁中的幽灵 简·德·哈托格

白菜汤 屠格涅夫

最贵的蛋是"笨蛋" 张宗明

光明和声音 海伦·凯勒

生命的意义

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

摆渡自己 吴芯雯

心中有光 黄松海

远逝的岁月 张行健

月迹 贾平凹

我走的路 李泽厚

感激 梁晓声

走是灯笼 张宗明

萤火虫--生命素描之一 贾祖璋

苍蝇

一棵树能孕育多少生命 徐(王华)

奇怪的渔场 雷宗友

青蛙

论解嘲 林语堂

鲁讯之死 林语堂

林语堂,幽默的智者 清秋思幽

我若为王 聂绀弩

拨云见日事半功倍(一)--浅谈杂文的阅读和答题技法 董磊明

跳高者 安徒生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毕淑敏

假如我能呼风唤雨 詹姆·米斯

拨云见日事半功倍(二)--浅谈寓言、童话的阅读和答题技法 董磊明

鲁迅先生记 萧红

后花园、祖父和我 萧红

萧红,我的姐妹 辛茜

我不像张爱玲 王安忆

拔云见日事半功倍(三)--浅谈名人传记的阅读和答题技法 董磊明

合欢树 史铁生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宁静的史铁生 蒋子丹

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真实结果的往事 阿健

拨云见日事半功倍(四)--浅谈抒情美文的阅读和答题技法 董磊明

早恋 苏拉

把握青春 佚名

生命在你手中

一次成功的把握

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

那永远的心灯

红绿灯的痛述

每个人都是天才 刘墉

生命的掌声

"佳作" 刘斐

用掌声撑起一片蓝天

农家 黑塞

天堂里没有硝烟 文静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冯曼

和平 万里玲

2003年中考模拟作文评分细则

课内文言文选段阅读

文言文比较阅读

课内文言文选段阅读(参考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心烛 鲍吉尔·原野

讲台上的"业余作家" 孙丽

青春的赞歌--《青春之歌》赏读 郝蕾

路 荒煤

五四断想 老舍

红的雪花 鲁藜

"生就"的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 刘健平

鲜花与孤儿 洛奇,小苏

立志格言补给站--关于"时间"的诠释 杨思晴

加菲猫--有猫的夏天最灿烂 兰婷

《鲁侯养鸟》双解 洛美

《范进中举》《孔乙己》比较阅读 姜树彬

校园文学月报

2005年第5期"我问你答"答案

民以食为天 李乐毅

漫画箴言 照心

光阴的故事 罗大佑

本期力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语文教学的好帮手 王昕

丑女宣言 雷雨虹

没话找话 雷雨虹

微笑,与阳光同色 张戈亚

布斯先生的计划--逆时间飞行救总统(十三) 彼特里斯·乔牧雷,阎春来

无名之物 欧文·托马斯

中考开放型试题解答方法摭拾 梁云堂

点击中考成语题设题形式 罗磊琳,邓细干

六把叩开作文理想分数的金钥匙 周远喜

我问你答初中语文规范化基础知识测评(一) 吴幽

2005年第6期"我问你答"答题卡

时光倒转之谜 戴岷

贝壳 席慕容

勤奋·人生·学习--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吴心田访谈 李焱

英雄的成长史《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赏读 杨珍,安玉民

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生命壮歌 秦牧

"农民"作家:高晓声 邴绍明

派先生致21世纪初中国少年 老派

由『偶得到『偶数的解读--读诗之境二:知人论世 蔡伟潭

我想读书--《马燕日记:一个感动世界的现代童话》 林林

小小少年--前西德电影《英俊少年》插曲

《扁鹊见秦武王》双解 白茹,李庆琦

快乐双语岛 杨思晴

校园文学月报

画说歇后语 林一,灵犀制作室

希望的田野 李乐毅

快乐10分钟 皮皮

落叶 陈望

风铃 陈望

2005年第3期"我问你答"答题卡

风中的白玫瑰 陈望

青春无悔 陈思

我非洲的"家" 克里斯蒂娜·施特劳赫,李庆琦

部长总是正确的--逆时间飞行救总统(十) 彼特里斯·乔牧雷,阎春来,安玉民

2004中考阅读题全方位剖析(四)--文言文篇 严敬群

2005年第1-2期"我问你答"答案

中考新题型:学科渗透 鲍亚民

牢记死者做出的牺牲 白求恩

英雄阅读答案范文4

一、迷信教参不及熟读文本

教参,只是教学参考,资料汇编,或提供教材编订者的一家认识,决不是文本的最终解释,唯一答案。但有的教师现在却离了教参便无法进行文本解读,对教参不作深入的探究、分析,照搬照套,现买现卖。

教师备课时,不能止步于通读文章,而应该是字字句句圈点标注,落实每一个字词、关注每一个细节、揣摩每一处悬念。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例如对于《项羽本纪》中“项羽之死”的情节,一般的教学参考书会概括为三个画面,即“霸王别姬”、“东城决战”和“乌江自刎”。这也是大部分教学参考书给出的答案。在教第一遍时,笔者也跟着教科书的步伐,却发现学生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教第二遍r,熟读文本后发现文中有三个字更能概括英雄的心情,学生仔细研读就能找出“泣”、“快”、“笑”。发动学生进行研讨后不难发现“泣”字古汉语词典释义为“小声哭泣”,这个字透露出项羽英雄末路时极其悲痛却又不想让人察觉的矛盾心情。而“快”字表现项羽至死不承认这就是最后的决战,还在极力维护自己君王的尊严,这只是痛快一战,好像是展现项羽的舞台,而绝非决一死战。“笑”字则更复杂,这里面的感情有愧疚、无奈、尴尬、维护自尊等等,则又可以丰满项羽这个形象。

通过体悟文本中三个字,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项羽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英雄,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优点也有缺点的实实在在的人。

二、泛概念化不及深读文本

所谓的概念化、政治化,就是总用一种神圣而伟大的情操去观照文本,总是从崇高的思想上去看待文本,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解释体系。刻板、教条、贫乏、单一,与文本割裂,取消鲜活、生动的人生体验,消解了审美主体的再创造的过程。

《边城》被众多教师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边城”在许多人心中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曾说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成了把握作品的一条重要线索。但遗憾的是众多教师只抓住“优美、健康、自然”等亮丽的词及作品中所显现出的美丽光环;面对人物的生离死别,爱情破灭等阴影视而不见。

对于其《边城》被概念化、政治化的解读也早就有深刻的认识,因此他说:“我的作品解读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人文学科本身带有主观色彩,这也成就了语文的多姿多彩。教师在阅读的时候,需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思考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学生思考,那我们只能比学生思考的更早一步,更深一度,更全一些。

三、唯文本独尊不及广读文本

教师要能够对教科书上的文本进行正确、准确的解读。一个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哪怕在名家的面前,也要敢于思想、敢于对话,而不要成为一个应声虫。想不做应声虫,教师只阅读所教授的文本当然是远远不够的。提高文本的解读能力也是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支撑的。

《项脊轩志》提到“娘以指扣门扉曰……”,这里学生提问,既然想知道孩子的情况,为什么不进门去探望,而是要隔着门板“相为应答”?这里教师可以从课外的阅读中补充链接。归有光在《先妣事略》中写道:“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可以推算出,当时他的姐姐在呱呱而泣中,那么归有光的母亲是在孕中,或者刚刚生完归有光。为何不进去?学生的思路就更宽广了。可能是自身的身体条件不允许;可能是两个孩子照顾不暇;又可能是因为母亲当时太年轻了,对照顾孩子缺乏经验;抑或是母亲怕开门带进风,所以隔着门板发问……一下子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丰富了起来,而这归功于教师对课外文本的引入。

英雄阅读答案范文5

一、创设假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思维不深或阻塞的现象,此时,如果我们运用假设的方法,能让学生在不易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维。如,我们许多课文中都有过渡句,对其作用,优秀的学生常常是熟视无睹,中下等学生体会不到,诗词学习时更是如此。为加强学生这方面的阅读思维训练,我在教学《沁园春·雪》时设问学生:假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句去掉行不行?这句有什么作用?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此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巧妙地将上阕红装素裹、娇艳多姿的雪后壮丽江山图与下阕无数英雄为此而“竞折腰”图连接起来,使上下阕浑然一体;把祖国河山阔大的境界与博大的胸怀,祖国的雄伟美丽与的革命豪情映照起来,使上下阕意蕴珠联璧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到意境美,而且能激起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坚定革命的壮志之情。

二、创设求异思维情境,引发学生探寻特色,深入理解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多是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理解力,顺着文章的阅读,有时很难发现文章的细节或特色。这时,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探寻课文的细节或特色,从而深入地领悟作者立意的高超、构思的精妙和遣词造句的匠心。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课,一是作者选材角度的创新;二是课文紧扣题目“背影”,以“背影”来结构全文。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特色呢?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描写人物一般从人物的哪个方面去描写呢?作者为什么要从人物的背影去描写呢?通过多角度的思维与讨论,学生给予的答案也是多维的:因为“我”那时“自作聪明”,对父亲的送行不以为然,至于父亲要去买橘也没放在心上,就由父亲去买吧,所以,自然自己也没阻止父亲,更没有抢着去。但就是在“我”不经意中发现了父亲过铁道,爬月台那艰难的情形,一下子让“我”从麻木中惊醒,深深地被父亲那吃力的背影吸引住,感动得流泪;以至后来父亲离开时“我”还在寻觅他的背影;在文章的最后读到父亲的来信,泪水模糊中仍然想到父亲的背影……该学生独到的评点,得到了我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和由衷的钦佩。至于作者为什么又要以“背影”为题,答案此时也已经水到渠成了。

三、创设生活联系情境,引发学生融入课文,深入领悟

有些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接近,如果我们教师的问题创设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思考问题,必能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共鸣,从而获得深入领悟之效。因而,我在阅读教学中多注意这方面问题的发掘与创设。如,学习《我的母亲》一课,学生对课文截取的最能表现母爱的四个片段的归纳不存在困难,然而学生对渗透其间的伟大母爱却不一定能深入领悟。为此,我首先创设情感氛围,让学生跟音乐一起轻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学生带着对母亲的感激心情去阅读课文。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畅谈自己幼时母亲带自己去过哪些地方,从中了解到哪些见闻,懂得了哪些知识,最后我再让学生回头体会母亲带“我”元宵夜“巡阅”的用意,学生方然醒悟——虽然母亲也知“我”还很小,但还是想让“我”能早点开开眼界,增长一点元宵夜的知识。足见其母爱之切、母爱之深。

英雄阅读答案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培养;文本拓展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实践证明,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倾注丰富的情感,用形象的动作、幽默诙谐的话语、传情会意的眼神或者讲故事、播放动画、猜谜语、听音乐等,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小英雄雨来》时,由于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离学生太遥远,因此,可以播放影像或幻灯片,利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小英雄的机智勇敢,使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以及对敌人的仇恨之意喷涌而出,这样不仅让学生通过画面感知课文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问题引发兴趣,拓展文本内容

当我们在了解已经知道的事情或知识时,对该部分内容的兴趣会大打折扣。但如果我们在学习新事物时,所有的疑惑点、难点及不清楚的地方都会变成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的兴趣会逐渐提高,并在获得答案时,兴趣与荣誉感会到达一定高度。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为了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与好奇,可利用伴随问题阅读式教学开展课程,而教师在学生思考后,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信,进而提高其对阅读课程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前,首先对小女孩及故事内容做了简单介绍,学生则会立即萌生出许多疑惑。“小女孩儿的奶奶去了哪里?”“小女孩儿在点燃火柴时都看见了什么?”等等。通过学生自由提问,使大家都不断调动思维进行思考。而教师则将大家的问题进行整合,要求学生与教师进行正式阅读。在阅读结束后,教师则可利用小奖励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内容提问,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予以奖励,但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也要及时安慰。通过不断地讨论,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增强对内容的注意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外,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不应只将学习内容与学生注意力局限在课程中,同时还应适当地对阅读文本进行拓展,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一步达到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上述课程时,某个学生会问:“小女孩儿的奶奶是做什么的?”教师可以根据这个与文本内部不相关的问题进行拓展,并要求学生进行思考,而学生虽然无法得到确切答案,但大家都认为奶奶以前也是卖火柴的,而小女孩儿卖的火柴就是奶奶留下的。而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思路提问:如果奶奶还在,小女孩儿会不会被冻死?

小学生通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后得出结论:小女孩儿的命运依旧很悲惨。奶奶并没有教会小女孩儿如何卖火柴,所以小女孩儿卖了好久都没有卖出去。因此,教师可提出拓展结果:爸爸妈妈疼爱我们,但我们也要好好学习,将知识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强大起来。而学生在获得这一思想暗示后,进一步达到提高自身学习动力及兴趣的效果,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水平得到提升。

三、体验成功,巩固兴趣

人一旦感到自己有收获,有成功,将产生愉悦的心情,产生巨大的内驱力,驱使自己向下一次成功迈进,从而形成极大的兴趣,大人如此,小学生更是如此。所以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当学生回答问题或思考问题有独到见解时,教师要及时以热情洋溢的话语加以肯定,向他们说“真棒!”或投以赞许的目光、点头微笑等。表扬最能温暖孩子的心,最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能够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由喜爱老师到对老师所教学科产生浓厚而又持久的兴趣。

四、组织课内课外活动,加强阅读能力培养

首先,由于小学生在此时期对游戏形式的活动更感兴趣,因此在开展语文阅读活动时,教师可充分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课程目标相结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课内定期举办阅读比赛、板报设计、演讲活动及课本剧等形式,并增加部分奖励性物质,使学生在比赛等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阅读储备量,同时使学生的兴趣不断增强,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能够在比赛过程中获得荣辱感。

其次,在积极开展课内阅读活动时,也应着重考虑学生的家庭教育,并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通过开展白天阅读比赛、课外阅读茶话会等活动,使学生在日常课外生活中逐渐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