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孤诣造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苦心孤诣造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苦心孤诣造句

苦心孤诣造句范文1

一、成语考查的题型

1书写题:根据拼音写出成语中空缺的汉字。

2选择题:从不同的选项中选出运用成语正确或错误的一个选项。如2009年第4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很愤怒小兄弟这样[ZZ4]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B《水浒传》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ZZ4]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ZZ4]根深蒂固。

D.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ZZ4]惟妙惟肖。

3主观运用题:用指定的一个成语造句或用指定的几个成语围绕一个中心写语段。

二、掌握成语的方法

1准确识记成语

成语是在长期使用中逐渐形成的,是“约定俗成”的产物。其词型固定,词义也相对稳定,每一个字都不得任意换用和增减。所以,要求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准确牢记成语。

例:全厂涌现出四个“先进集体”,一百多位“先进个人”,可歌可泣的事迹不胜枚举。(“可歌可泣”是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用在这里明显大词小用)

2根据解释写成语

成语也有意义相近的现象,但在一定的语境里,一个意义解释往往只对应一个成语。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对成语非常熟悉,即要记住成语又要理解其意思。

3辨别成语的感彩

成语也有意义相近的现象,但在一定的语境里,一个意义解释往往只对应一个成语。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对成语非常熟悉,即要记住成语又要理解其意思。

例:我们要虚张声势把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虚张声势”是贬义词,指假装出强大的气势,用在这里感彩明显褒贬不当)

4给语段补写成语

一个语段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语意要连贯,前后词语要能搭配。这些,是给语段填写成语必须揣摩的因素。所以应该在读懂语段核心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填写。

例1根据下面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将序号填在空格处。

她(),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广袤的土地上悠远的文明仍然熠熠生辉;她(),浩荡的洪流冲过历史翻卷的漩涡,洗刷了百年的污浊;她(),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骤,挺起不屈的脊梁;她(),灼灼的光华穿透重重阴霾,熔铸了新的辉煌。

A巍然屹立 [WB]B蒸蒸日上

C.激流勇进[DW]D地大物博

例2下列句中画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朗,像拓宽了几尺。

B我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怖,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ZZ4Z]油然而生。

C他仍是教练眼中一个遵守纪律的队员,是山东大学老师眼中一个[ZZ4Z]不耻下问的学生。

D近日,北京、大连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广大的中西部就业,两地学生已[ZZ4Z]蠢蠢欲动。

例3.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树根在大地里面纵横交错,[ZZ4Z]触类旁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食粮的供养。

B.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ZZ4Z]慷慨解囊,上门求购别人珍藏的奇石。

C.这些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ZZ4Z]淋漓尽致。

D.这一批年轻的科学家,正以[ZZ4Z]无所不为的勇气不懈地行进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征程上。

例4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伏尔泰毕生都在嘲讽那些[ZZ4]道貌岸然的贵族,他被誉为“欧洲的良心”。

B.而今,窗往往被可怕的防盗网封死,躲在厚厚的帘布后面,已[ZZ4]形同虚设了。

C.“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百姓[ZZ4]梦寐以求的。但我们在高兴之余,心中仍有一种“望梅止渴”的感觉。

D.每天到人才市场前来求职的大学生[ZZ4]川流不息。

例5.根据句中画线部分的意思,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成语。

(1)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的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啊!( )

(2)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声震天地。( )

(3)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

(4)然而,在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之下决不能就此作罢,遭人哂笑。( )

例6.请在下边的括号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①世外桃()意思:[CD#8]

苦心孤诣造句范文2

【关键词】情感 意境 引导

进入高中以来阅读与初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初中多数的阅读都能很好的区分文体,像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而在进入高中以后所遇到问题就是在题型上淡化文体特征,而更注重测试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对信息的提取能力,更注重让学生展示自己与文本对话,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

以往我们在指导阅读中将自己所认为准确的一些阅读分析的知识,细细地嚼碎了喂给学生,虽可谓是“苦心孤诣”却没有看到学生的“心领神会”。记得著名的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做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的退步”。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设想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1.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我发现探索

阅读的过程本应是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应是个性化行为,可是我们的做法都使个性化变为模式化。无怪乎学生不会答题了,就是因为我们的模式化阅读非但没有提高他的阅读能力,反使其降低。不光如此,学生还在琐琐碎碎、反反复复的专项训练下丧失了学语文的兴趣。如何带领学生在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在比较枯燥的散文中领会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首先,带着感情引入意境。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教学中若能抓住散文物我一体的意境,散文的主题、感情、技巧等等就都能够带动起来。也唯有如此,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讲得深入浅出,且还散文之完整、动人的本来面目。要将学生引入意境,引导者首先要进入意境。进入意境的前提是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境”由“情”生,“情”浓“境”深,无“情”则不能入“境”。教师要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入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两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共振起来。在这里,教师的“带情”、“导引”是重要的一着。教师只有以自身的情绪去影响感化学生,巧妙地带领学生一同遨游艺术殿堂,才能达到不断深化教学的目的。

其次,抓住文眼,理清脉络。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篇的艺术构思焦点。文脉,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与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组合作用。教学中要抓住文眼,指导学生反复研读,细心揣摩段落层次,让学生透过“散”的外表,理出内在的经纬,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韵。 抓文眼就是抓点,目的是以点带面。要抓准文眼,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动而辞发”的“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然而,单是抓住文眼,还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切实把握行文脉络。

散文是一种最讲究构思,最注重文脉的艺术。它“形散”而必须“神聚”。要使无穷的联想,零散的材料,上升为具有艺术魅力的散文,忽视文脉结构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教师要讲好散文,必须抓住文眼,理清文脉,从结构入手,具体分析。

2.因生而易着眼未来,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确实如课标中所说的那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基础太差,字认不全,句读不懂,更不用说理解文意了;有的学生可能读完文本之后就能从文中提取信息,从整体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强者能从语言、内容、结构、写法上赏析评价文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导自己的写作。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

选入教材的散文多为构思巧妙、用笔神奇的丽篇佳作,其借外在之景,抒内心之情,传神地状物,精巧地升华,造成情深意浓的美学胜景与极强的艺术魅力,往往使你沉醉在美的享受中。再加上其朴素而优美,自然而新奇,严谨而洒脱,通俗而惊人的语言,触及你的灵机,拨动你的心弦,更使你留连忘返。阅读中,引导学生精读细研,努力挖掘它的语言特色,掌握它的表现手法,是又一重要任务。从小处咬文嚼字,通过对语言运用的分析,学习景物描摹、感情升华、哲理揭示的技巧。让能力较差不知从何读起的同学,能做到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 ;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的同学做到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能赏析评价的同学做到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要使学生明确,语言本身并无黄金与砂石之分,能创造出动人的意境,传神传情地写景状物,就点石成金了。当然,要真正体会作家遣词造句之妙,还必须透过语言的外衣,挖掘语言的内涵。

例如《荷塘月色》文章头段描写月光下荷塘中高高挺立的荷叶像亭亭玉立的少女翩翩起舞而张开的裙子;绽开的荷花像丽人柔美的身姿洒脱大方;含苞欲放的花蕾如同羞涩、娇滴的少女脉脉含情。在第二段描写微风吹过荷塘时,用“流水”、“轻纱”形容月光的皎洁、柔和,用“梦”形容月光的漂浮不定,若隐若显,既渲染出目光雾色相混的朦胧迷惘,又烘托出月色笼罩下荷塘的幽静、安恬,不禁使人心向往,仿佛也被带入梦境之中。

苦心孤诣造句范文3

后博寒,90后作家,出生于浙江杭州。已出版长篇著作《这是谁的90》《千城》等,短篇小说《散落之间》《东风暗换年华》等;发表散文随笔《声声》《有香》等。2010年荣登中国著名权威媒体《环球时报》,2011年获邀以“中国90后代言人”的身份接受日本国家电视台(NHK)的采访。凭借扎实的创作功底与极具表现力的创作天赋,“后式”叙述惊艳四座、后劲十足,其鞭辟入里的创作风格与浑然天成的遣词造句获得万千读者的共鸣,被权威媒体与众多读者誉为“90后文学领军人物”。

把梦想砸向现实

把梦想砸向现实,哪怕它会支离破碎,我也无怨无悔。

――题记

记忆是人生最沉重的行李,无数转瞬即逝的画面尘封在记忆深处,犹如老照片被搁置在木质相册里。时间的光晕照亮岁月的痕迹;曾经的目空一切,曾经的韬光养晦,曾经的趑趄不前,曾经的形单影只……记忆是讳莫如深的生命宝藏,那是一段或喜或悲,或真实或虚伪,或深邃或肤浅的寂寞旅程。

高中生活索然无味,却成为一生铭记的岁月。

一意孤行的我,阳光帅气的浅唐,优柔寡断的锦郁,三个仿佛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却不可思议地成为同舟共济的好朋友。

我曾经以为自己始终要以作壁上观的姿态,观看同龄人之间这场没有硝烟的读书之战。高一,我游弋于现实与梦境之间,对于学业只是走马观花,对于任何题目都始终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感知阶段,浅尝辄止。

高二,我如愿以偿地选择了理科,却不幸地进入实验班。实践证明,智商太高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我就这样进入一个类似于魔鬼训练营的黑暗空间,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从如意到不如意的转折点,纵使我有百折不挠的抵制学习的情绪,也难以抵制实验班班主任的语重心长。我是一个外刚内柔的人,表面上唯我独尊,其实是一个听不得感人故事、看不得感人电影的人。父母或者老师只要使出三分温柔劝术,我便没辙。原本想要冷眼旁观、独善其身的愿望,瞬间就要化成泡沫。

曾经对学习话题漫不关心的我,在全家人的期待与老师的厚望下,逐步走上正道,我开始孜孜不倦地解题:物理,化学,数学……一大堆练习题等着我去搞定。本来执迷不悟的我,现今的思想却与从前迥然不同,欲将学习成绩升至“苦心孤诣”的高度,所以常常因为做题苦思冥想,忙得焦头烂额――天晓得我有多勤奋。

那时,我和浅唐关系挺熟络,而浅唐与锦郁是莫逆之交,通过浅唐这座桥梁,我们三个成了众人眼中羡慕的“铁三角”,谁也离不开谁。

盛夏的午后,我们三个坐在冷饮店,吹着冷气,喝着柠檬水,高谈阔论起来。

性格内向的锦郁对音乐的理解超出常人的想象。他常在各类国家级钢琴比赛中斩获金奖,因而总是顶着“钢琴王子”的光环,璀璨夺目,他的阴郁气质也与“深邃”“高贵”等词汇自然而然地挂上了钩。浅唐热爱运动,天生拥有富足的体育细胞,除了地球,他可以熟练地玩弄每一类球。在各种体育项目的比赛中,他是当之无愧的最耀眼的明星。而我,除了热爱文字,一无是处。

我们谈论着关于“梦想”的烂熟话题。

“我想成为一位有名的钢琴演奏家,最好是国际知名的那种!”锦郁的微笑总是那么腼腆,讲话也是慢条斯理的,给人一种温暖、美好的感觉。

“你已经很成功了,成为钢琴演奏家是早晚的事嘛!”浅唐嘴角上扬,露出阳光的笑容。

“呵呵,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浅唐,你毕业后,有什么打算?”锦郁反问他。

“当一个运动员,最好是篮球明星,像姚明那样,最好也是国际知名的那种!哈哈!”浅唐大大咧咧地说。

我和锦郁脸上布满了黑色的线条,异口同声地叹息道:“这有难度啊!”

浅唐倒是不在意,嬉皮笑脸地说:“梦想本来就是梦想,又不一定要实现的,对不?”

我们搅拌着柠檬水中的冰块,听到那透明纯洁的立方体碰触玻璃杯的声音。

这时,浅唐和锦郁的目光落在了我的身上,那眼神分明是在说:我们都说过自己的梦想了,那么你呢?

我无可奈何地苦笑,然后略加思索,缓缓地说:“我想写一些东西,有一群固定的读者朋友,这样就满足了!”

夏天很燥热,冷饮店里却特别舒服,冷气吹在身上,爽到“冰点”。我们三个高中生就这样耗着时间,讨论着关于“梦想”的话题,讲了许多不自量力的话,似乎从来都是才高八斗的演说家。

事与愿违,高二上半学期的期末考试,我考了班里倒数第三名,倒数第一与倒数第二的位置分别被浅唐和锦郁占据。实验班的实力果然名不虚传,一向自以为聪明的我初次尝到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痛苦,从未有过的失落感充满我的思想。同班同学咄咄逼人的学习气势已令我的学习热情扭曲变形。

回到寝室,只见锦郁和浅唐躺在床上,脸部表情呆滞、木讷,我也浸染在这种僵硬的氛围中,默不作声。

良久,还是浅唐开口了,他脸上又露出了平日里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一次考试算什么?虽然我考了班里倒数第一名,但这毕竟是实验班倒数第一名啊,在平行班里还不是照样拿正数第一?”

浅唐说完这席话,寝室里的气氛变得更冷,连呼吸都变得微弱。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平行班的那些虎视眈眈的家伙,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已经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们的能力一点也不比我们逊色,暂时的差距只是文化课基础的好坏而已。

多愁善感的锦郁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嘴里念着:“梦想本来就是梦想而已。”

是啊,梦想本来就只是梦想而已。

事情发展到进退维谷的地步,是我始料未及的,我真的要持之以恒,将自己埋葬在一大堆练习题之中吗?还是……

我选择了逃避,恢复了曾经虚无缥缈的学习状态,整日昏昏沉沉,除了浅唐和锦郁,我漠视一切人。

我喜欢在晚自习上,拿一张白纸,写一段自以为语句通顺的文字,然后默读一遍,夹进自己的教科书里。

那天晚自习,老师把我喊进办公室,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耳边“嗡嗡”作响,心跳渐渐加速,面红耳赤,右眼皮不安分地跳动。

走进办公室,只见班主任阴森着脸,一副冰冷而又威严的表情,一双锐利的眼睛仿佛要将我一眼看穿。

“林哲,你退步真的很大啊!是不是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班主任的语气充满了讽刺和猜疑。

我低头无语。

他继续说:“听说你在写小说,写了几十万字的小说,是吗?幼稚,你以为你是谁,你是大作家吗?你还不够格当一个小小杂志的呢!我警告你,如果你还要坚持写下去,继续执迷不悟的话,到校长办公室去填一张退学申请书就可以了!你就在家里慢慢写,专心写,不用回校上课了!”

那一刻,我的脑海中一片空白。老师刻薄的言语让我仿佛觉得自己已经到了万劫不复的地步,我始终只能扮演一个蜷缩在墙角,做了错事不肯悔改的孩子的角色。

我空洞的目光死死地锁定在眼前这个充满陌生感的老师身上,有那么一瞬间,我甚至认为自己听错了,因为我一直觉得为人师表的他不会说出这样刻薄的话语。然而,事实如此……悲伤和怨恨相互交织,缠绕着我挣扎着的自尊。积聚在心头的痛苦似乎将要在瞬间迸发,却恍然发现自己没有那样的勇气,原来我是懦弱的。文字在老师看来是一文不值的垃圾,在他眼里,我只是一个不务正业、会写小说的天真小孩,他的不屑与蔑视转化为我十几年来从未有过的对人间的失望……

“你早晚会被埋没的,你写小说只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你知道你这是什么行为吗?你这是丧志!”班主任继续着他的言论。

我仍旧沉默着,他的言语萦绕在我的耳旁,我的心似乎在流血,欲哭无泪的隐忍却只能消亡在沉默中。

回到教室,我趴在桌上埋头哭了,痛苦的泪水在那一刻如泉水般涌出,源源不断。虽然知道这样的行为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很丢脸,然而,“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下一句是:只是未到伤心处。锦郁和浅唐并不知道在我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走过来安慰我,但是,一切言语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之后,我从未对别人提起过这件事。

记忆中的那个夜晚,窗外下起了小雨,我问自己,我做错了吗?难道追逐梦想,并为之奋斗,也是一件可耻的事?我不奢求你们的鼓掌,但是,我也不需要你们的冷嘲热讽。借助路灯微弱的光亮,我看见细雨坠落的样子,感觉自己也像它们一样在无声地坠落着……

年华是尘封在记忆深处珍贵的光影,总有那么一些事,那么一些人,让我们刻骨铭心,永不忘却。当我们学会回忆、学会珍惜时,我们已经长大,而孤独和寂寞也就成为曾经隐藏于内心深处无人问津的感知。

灯红酒绿、霓虹闪耀的都市充满着迷醉的诱惑,白昼与黑夜的界限愈渐模糊,拼凑成并不完整的岁月。人为的改变促使生命变得扭曲,欲还原它本来的模样,却发现自己力不从心。

毕业之后的一天,我们三个在一家西餐厅吃饭。锦郁因为音乐特长与辉煌的获奖经历被中国音乐学院破格录取。浅唐在航天招飞时,因为身体素质顶级棒,被招收到,成为一名准飞行员。我考上了一所美丽的大学,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也很满足。

“你们还记得,我们曾经说过的梦想吗?”锦郁说。

“当然记得,”浅唐笑容满面地说,“你说你要当国际知名的钢琴演奏家,现在进入了中国音乐学院,离梦想又近一步了!”

“忧郁王子”锦郁露出勉强的微笑:“你还说你要当国际知名的篮球明星呢!一眨眼,你居然传奇般地变成了‘飞行员’,真让我大跌眼镜呢!也不知道你这身子骨是什么做的,居然有这么好的身体素质!‘飞行员’可不是开玩笑的职业啊!”

“林哲,你的梦想呢?”浅唐将目光从锦郁身上转移到我的身上。

我笑了笑,转过脸去,望着窗外灯火散射出的虚实不定的辉煌,忽然眼睛有一种温热的感觉,眼前的世界愈渐模糊……

我的梦想在哪里?我的未来在哪里?

“怎么了?”锦郁打断了我的思考。

“没什么,”我顿了顿,“外面的车灯太刺眼了,眼睛不太舒服。”我揉了揉眼睛,转过脸庞,重新绽放了笑容。

这勉强的微笑背后,是与之休戚相关的万端无奈,是梦想与现实之间漫无边际的距离。

把梦想砸向现实,哪怕它会支离破碎,我也无怨无悔。

如果我可以,我不愿意就此止步……

[终]

写作感言

一直认为创作是一件纯粹自然的事,在某一个时刻,在某一个地点,我忽然想要拿起笔,或者打开笔记本电脑,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创作是一件幸福的事,心无旁骛地写下自己心中的故事与感悟,总会获得一种心灵的满足感。

关于“灵感”这件事,我觉得因人而异。有些人灵感充足,从来都不需要寻找灵感;有的人“灵感”匮乏,需要通过做一些事来获取灵感。无论是哪一种创作者,我觉得都值得我们尊重。我属于这两者的结合,有时候,灵感一个接一个地呈现在我的脑海中,有时候,脑袋空空的,什么也想不出来,这时,我就会选择到外面去散散心,寻找所谓的“灵感”。

在学业高度紧张的岁月中,我用了将近七个晚自修的时间,用钢笔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完成了《把梦想砸向现实》的草稿,紧接着用了将近三天的时间又将这篇文章重新抄在一个崭新的笔记本上,最后将这个笔记本交给学校编务室的老师,请求老师将这篇文章转化成打印稿。拿到打印稿,已是半个月之后的事。拿到稿子的那一刻,忽然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很值得。

这篇小说,或许语言并不惊艳,或许故事结构也并不高明,也或许人物形象显得单薄无力。可是,它对我来说,却是“特别的朋友”,在那段备受质疑与煎熬的岁月中,是它让我找到了述说的出口。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写完这篇小说之后那种瞬间卸下千斤重的感觉。

编者漫谈

这篇简单而又略带温馨的小说,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三个少年追梦”的励志故事。

“励志”在今天绝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对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来说,“励志”甚至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厌倦乃至腻烦。究其原因,或许对青少年来说,那些高高在上的成功人物离他们过于遥远,而那些过于辉煌的成功案例仿如被精心雕琢过的菜肴:美则美矣,却很难引起我们大快朵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