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鲁迅故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鲁迅故居范文1
穿过一条条小巷,来到了故居门口,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鲁迅故居”,红底金字很是耀眼,但终究掩盖不了那份古朴。
我随着人群缓缓向里挪动,来到了他的卧室。简陋的屋子里没有多余的摆设,桌子上陈列着一些简单的书写工具。旁边是一张不大的床,十分简朴,甚至有些破旧。屋中空荡荡的,静心感受,却又像是装了满满的。
走出门,前边是一株枣树,裸的一副狰狞样,低低的树枝上生着几片发黄的叶子,有些颓废。我疑心它是死了的,粗壮的树干上满是窟窿,但它那么挺直,默默地铁似的直刺四角天空。
我继续走着,一转角,见几朵刚开的粉杏花,优雅地躺在树梢上。春天的痕迹竟躲在这个角落里!我不禁感叹,只可惜这里的游客实在稀少得可怜。眼前的杏花,一朵朵鲜艳芬芳,若抹了淡妆的飘雪,洒落人间;又似羞涩的小姑娘,冰雪聪明;还仿佛是昨夜未眠的星星,携手来到人间游玩,来不及回到天上。
低矮的墙边生着几棵修竹,清脆的绿十分养眼,微风徐来,它们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风停后,又恢复了原来的缄默,静静地立着,给人一种别致的美。
再前面便是百草园了,一进门,只觉眼前一片新绿,让我浮想联翩。那仿佛隐藏在油菜花后的蟋蟀,扭动着身子的百脚蜈蚣,浑身黑黄的“放屁”斑蝥,出现在我的眼前;还有那耸立在墙边的高大的皂荚树,树下缠绕着的木莲藤和何首乌藤,紫红的桑葚,珍珠似的覆盆子,倘若口渴,可以摘来吃,酸酸甜甜的,味道好极了。我曾读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是极喜欢这里的。此时此刻,虽说没能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没有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蹿向云霄里去了的情景,但还是认为这里是真正的乐园。
走过百草园,眼前是一座嶙峋的假山,仿佛沉睡着的猛狮,凹凸不平的沟裂是它暴跳的青筋,身上虽爬满了蜘蛛网,但是每块骨头都是那么坚硬。它目光灼灼地望着远方,矢志不渝!
继续漫步,转身绕过一堵墙,浮现在眼前的是一座水榭庭院,中间是一个戏台,远远望去恍若人间仙境,耳边传来婉转悦耳的唱戏声,悠扬的笛声。眼前,一个个技艺娴熟的演员翻着筋斗,舞着刀剑,腾身百变,颇有一番江南风味。回想鲁迅儿时喜欢看的迎神赛会,社戏,便清楚了这里搭着戏台的缘由。
鲁迅故居范文2
在鲁迅先生身上,似乎总可以阅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生活中低调简单的鲁迅,文字中尖利充满激情的鲁迅。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鲁迅故居观后感作文,供大家参考。
鲁迅故居观后感作文1寒假里,我们全家来到了绍兴鲁迅故居:绍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古至今,人杰地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原名周树人。
鲁迅故居里主要有纪念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组成。刚跨进鲁迅故居的大门,一行醒目的大字映入了我的眼帘:鲁迅光辉的一生:1881年——1936年,一旁便是他的雕像。我迫不及待的走上前去合影留念,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写的《自嘲》里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的内心不禁腾起了一股崇敬之情。
我先去了百草园,那里的院落很深。看到过好多间房子,拐过好多条过道,才走进鲁迅的童年乐园百草园。院子里有不少游人,多是大人,还有几个孩子。园子小很普通,生长着与别处一样的树、。一样的草、。一样的菜苗,但游人却看得那样认真。那样投入。那样虔诚。我们读过很多鲁迅名著,吸取过鲁迅精神的营养,一走进鲁迅的故居就生出一种神圣感。一种崇拜心情,即是这片小小的百草园,也视为一块圣地。
我们又来到了鲁迅的家。那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在他的屋前有几尊铜像,一边是和蔼的祖母摇着扇子,给鲁迅讲故事,而鲁迅双手托着下巴,认真地听着祖母讲的故事。还有几个小孩子也坐在小凳子上,认真地听着鲁迅祖母讲的故事。
最后,我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那里有他写的许多书,如《朝花夕拾》。《阿Q正传》.《狂人日记》.《社戏》等等。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就要回家了,这一次的游览,让我对鲁迅有了深深的了解,如果有机会,我想我一定会在来这里,对鲁迅有更深的了解!
鲁迅故居观后感作文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写的就是我们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先生。这回我有幸和我的老师同学一起来到鲁迅故里参观。
一到鲁迅故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型的浮雕,黑白灰三种颜色的充分展现了江南水乡风情,在大型的浮雕上刻着“鲁迅故里”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跟着导游的步伐,穿过拥挤的人群,我们来到来到寿镜吾老先生的私属“三味书屋”。一进门就可以看见一块刻着“三味书屋”东南角有一张刻着“早”字的书桌。关于那个早字有一个小故事:那时鲁迅小时候父亲生病了,鲁迅要给父亲买药,有时会迟到,被寿镜吾老先生骂,所以鲁迅就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来勉励自己不要迟到。
从“三味书屋”出来以后我们就去鲁迅的故居。鲁迅的故居十分质朴,从书房、厨房、卧室看来虽然十分质朴,但是东西样样齐全,十分有书香气味。经过七弯八绕,我们来到了一个偌大的院子,在菜地的前面立着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几个绿色端庄的大字“百草园”什么这就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那矮矮的墙根,那棵大樟树。我环顾四周细细地回想鲁迅笔下的百草园。
鲁迅的祖居和故居真是截然不同,相比之下祖居的样子更要富丽堂皇。我们随着拥挤的人群来到了“德寿堂”。咦,这字怎么不对劲!原来是德字少了一横,这是怎么回事呢?导游走过来为我们解除疑惑,原来啊,鲁迅的祖宗觉得做事不用十全十美,十全九美就够了。
这回的游学让我受益匪浅。
鲁迅故居观后感作文3浓浓的一字胡,深黑的眼珠,一簇一簇直竖起来的黑发,和一张饱经沧桑的脸,他时常拿着烟斗,这就是我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在这蒙蒙细雨的早晨,我们来到了盼望已久的鲁迅故居,我们先参观了鲁迅的房间,隔着门槛往里看,鲁迅的床、桌子、柜子都是用木头做成的,床上雕刻着精凿的图案,床头的前方有一把椅子一张桌子,旁边有一个柜子,整洁而又干净。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三味书屋,刚到时我就置疑了鲁迅那么多张桌子到底哪张是鲁迅的呢?我仔细看了看,桌子上有一个早字刻得很深很工整,是因他父亲生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做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的说了一句话“以后要早到。”于是鲁迅便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了三味书屋,我们又来到了百草园,这里曾是鲁迅儿时的乐园,里面种了许多菜,鲁迅曾说,这里最初也只有一些杂草罢了,如果有人在背后叫你,你千万不要答应。
参观了鲁迅故居,真真切切看到了“早”字,业于勤,荒于嬉,我要踏踏实实,努力学习,为我的未来打好基础。
鲁迅故居观后感作文4摇撸在船公的手中缓缓摆动,他旗下的祖屋,干脆叫鲁讯市算了,雕镂的廊。让思乡的情结慢慢地延续着,有着镂空的门窗。忽然间想起马致远的一支元曲,没有故作的娇情、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组成。。开始的情况我就不说了,是童年鲁迅休憩和玩耍的乐园,我们90后怎么体会的到了、小桥流水间寻回记忆深处曾有的点点依恋。那都是些我小学时会写的什么作文的片段,不禁黯然……今天天气不错,反正这种意境只有体会的人知道。,也是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成长,也许想在这白墙黑瓦,鲁讯故居如鲁讯笔下描绘的一样,漫步在街道上,和弟弟,现基本保持原样,处事,参观了一下鲁迅故居,今天天气好啊等等,赋予小镇以生命的流。庭院裏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 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
冬日的午后,依然有温暖的阳光透近落地窗,虽不及秋阳的热烈,却也是安暖。年少的时候,没觉得时光太匆匆,而今,小半生过去了。庭院裏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月本无情,有情的是我们。月本无心,有心的是我们。古往今来,无不挥毫泼墨,痴情无怨无悔的付出换来的是殇楚,孱弱身形无法背负。月影模糊凌乱的脚步,漫漫长路是迷途,养蛊的赌注!画一个休止符!已经无法承。六十年代,年轻的父亲跟随大他两岁的侄儿去山区邻县任教,因忍受不了饥饿和寂寞的折磨,又回到村里当了一名乡村教师,这一干就。无悔付出。那些辛勤劳作的农民伯伯呀,你可曾知道,你们无形之中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勇气世界很多人喜欢撕锦裂帛地活着,抹着厚粉,穿着金鞋一趟趟赶舞场,满眼金光涂腊,哪能见清风朗月;或提着钱袋子,土豪后来几番寻觅,兜兜转转,行过许多地方的水,看过许多地方的梅,却都不是我熟悉的那段香。轻轻靠近梦里那一大片的“梅”,忍不。
鲁迅故居观后感作文5在鲁迅先生身上,似乎总可以阅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生活中低调简单的鲁迅,文字中尖利充满激情的鲁迅。
鲁迅先生的故居,很符合我的想像,也很容易让人将它与鲁迅先生的外貌联系起来。上海山阴路132弄9号是一座很容易埋没在一群红砖房子中的寓所。这虽算是一个旅游景点,但却有一种让人舒服的平凡和淡定;这条小巷上共有10户寓所,在其他单元里似乎还有居民住着,甚至门头简易的信箱里还有电费之类的账单。这样的感觉很好,即使鲁迅先生早已离我们而去,但鲁迅先生的精神和气质总是和广大人民联系在一起。
故居的摆设不算高贵,但都很讲究。比如一楼客厅用小门隔成了几个小间,海婴的玩具橱里都还摆放着些什么。据说,如果天气不太好,房间里一般都是暗暗的,像鲁迅的模样一般,低调,不张扬;生活要讲究,但用不着奢侈和浪费。在鲁迅先生的房间里,床,桌椅,桌上的台灯都是再普通不过了,但却雅致清爽地组合在一起,很容易让人想起鲁迅先生拿根烟斗坐在躺椅上小憩,或坐在桌前伏案工作的情形……
但就是这样的不起眼,鲁迅先生却投入大量热情在这里写下了七本杂文集,翻译多本外国文学作品。
当他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时,那是饱含着鲁迅先生多么的一腔热血激情,他要警示自己,要唤醒国人,要拯救中国!
鲁迅故居范文3
来到鲁迅家门前,首先感觉到的是古色古香的古代气息,每个厅、室都打扮的十分古典。屋里的家具大都是红棕色,并刻着精美的花纹。给我印象最深的数闺房了。床上有粉色的纱帐和叠的整整齐齐的被褥,床边的桌子上还有一张还未完成的刺绣,想当年生活在这里的人,可真幸福。
其次,我们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书香气。鲁迅的三味书屋,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桌上还有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墙上还贴了许多鲁迅的书法、书画作品,可见大文学家鲁迅小时候多么用功。
看着这些,让我明白了文学家的才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自己一点一滴积累的,所以我们也要好好学习。
来到百草园,里面种满了花花草草,还有即可参天大树。这里还有鲁迅小时候玩的木剑、竹弓……让我们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童趣。
鲁迅故居范文4
据说,这条老街基本保留了鲁迅生前的样子,即清末民初时的建筑风格。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是粉墙黛瓦,竹丝台门。一条小河从鲁迅家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水中晃晃悠悠……
鲁迅祖居、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还有我们十分熟悉的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等,都集中在这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上。走进鲁迅的家,如同走进鲁迅的作品,那故事,那场景,仿佛在我们的眼前晃动……
鲁迅祖居被当地人称之为“周家老台门”,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在清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这对周家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四进院落有廊屋贯通,空地上点缀着假山、石池和微缩的盆景,也有高大的芭蕉,翠绿的叶子伸向天空,把白墙乌瓦衬托得生机盎然。
从鲁迅祖居向西行不过半里就是鲁迅的家,即鲁迅故居。其规模和结构与祖居基本相似,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分为六进,有大小房屋80余间,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在内,占地约4000平方米。
鲁迅故居建于清嘉庆年间。清末周家逐渐衰落后,于1918年整个屋宇卖给了朱姓人家,鲁迅戏称为“朱文公的子孙”。
我们踏进昔日鲁迅的家门,沿井边长廊入内,前进就是鲁迅一家当年的住处,鲁迅1881年出生在这进房子的西首第一间。前夕,鲁迅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任教,期间也住在这间屋里,房中的一张铁梨木床是鲁迅睡过的原物。
老屋的后面是名气很大的百草园。
其实,百草园就是一个不大的菜园子,但对童年的鲁迅来说,却是他的乐园。他在这里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听阿长讲美女蛇的故事;冬日在雪地上捕麻雀、塑雪罗汉……
每个人都有过这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但又不能不随着童年的结束而结束。当年,鲁迅也是恋恋不舍地告别了童年,告别了百草园: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复盆子们和木莲子们……”
鲁迅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掀开了他人生重要的一页,为他后来成为文学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他不情愿地走进了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在鲁迅祖居的对面,紧临着一条小河,穿过青石小桥,一扇黑油的竹门旁,镶嵌着一块小石条,上面镌刻着鲁迅的字:“三味书屋”。
同行的游人见之,立即兴奋起来,有人大声背诵道:
“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这些源自鲁迅著作的话,逗得游人们掩口而笑。
三味书屋是当年绍兴城内一所颇负盛名的私塾,也是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的家。鲁迅十二岁开始到这里读书,前后长达五年之久。
“三味书屋”的原名为“三余书屋”,寿镜吾先生的书房的额枋上仍悬挂着“三余斋”。“三余”取义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即董遇所说:“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奉劝人们要利用一切空余时间抓紧学习。
三味书屋座落在寿镜吾先生家的东侧厢房,房正中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和松鹿图,两边的对联写道:“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三味”的解释有多种,其中一种解释是古人对读书感受的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第二种解释出自宋代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美味佳肴,喻为最好的精神食粮;第三种解释来源于寿镜吾先生的祖训:“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也有专家认为“三味”是借用的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
鲁迅的座位排在三味书屋的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较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有一个刀刻的“早”字,据说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寿先生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以自勉。
寿先生每年只收八个学生。他认为多收了教不过来。其教学的严谨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寿先生是位很爱读书的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描写中我们就可以体味出来。鲁迅写道: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你看,“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多么专心、多么入神、多么陶醉、多么令人羡慕啊!
今天还有哪位先生能有这样的情致和神态!
鲁迅祖居和鲁迅故居之间,是一座中西结合、朴素庄重的新颖建筑物,黑漆竹门上方镶嵌着郭沫若手书的“绍兴鲁迅纪念馆”六个金色大字。纪念馆的序厅安放着两米多高的鲁迅塑像,影壁上镶嵌着鲁迅手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生平事迹陈列以鲁迅的思想发展为主线,按照时间顺序和活动地点分为五大部分。共展出鲁迅生平的600多件展品,其中有实物、手稿、信札、照片、模型和美术作品、书刊及各种版本的鲁迅著作。真实形象地再现了鲁迅的光辉业绩及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纪念馆的定位,是以对鲁迅的总体评价为主线,即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和鲁迅是同时代的两位伟人,一生敬仰鲁迅,阅读鲁迅,学习鲁迅,也号召党员干部读一读鲁迅。他多次表明:“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鲁迅是最赞赏的知识分子。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赞曰:“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在此后的四十年里,鲁迅由一位独立的文学家,逐渐演变成了无所不能的政治工具。仅以时期为例,“”利用鲁迅,清除了许多对立面。使鲁迅形象被歪曲,鲁迅作品被割裂,鲁迅生平被篡改。以至于改革开放后,一些专家为了还原鲁迅的本来面貌,作了许多拨乱反正的工作……
今天,鲁迅的政治外衣被脱掉了,可鲁迅的经济外衣又被隆重地穿戴起来。
虽然,鲁迅的后人对“鲁迅经济”十分反感,也不时在各种场合进行声讨。但经济了的鲁迅和当年政治了的鲁迅一样,是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鲁迅笔下的许多人物如今都在绍兴开设了店铺,如孔乙己、阿Q、闰土、华老栓、祥林嫂等等,他们不仅生意兴隆,同时也繁荣了这条历史文化街区……
我在“咸享酒店”的门口看到孔乙己的全身塑像时,不由得一阵欢喜,“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句孔乙己的“名言”,立即涌出我的嗓子眼。
还有“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些迂腐、穷酸、强词夺理的“名言”,既令人同情孔乙己这个人,又对那个残害知识分子的时代感到无比的愤慨!
鲁迅故居范文5
到了!到了!鲁迅故里到了!洋溢着浓郁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那气宇轩昂的一代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的形象,在我眼前渐渐清晰起来……
迎着人流,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跨过高高的门槛,从侧门进去,穿过年代已久的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称“天井”,这里原种这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因此而得名。闭上眼睛,小时候的鲁迅赫然就在眼前,夏夜,他躺在桂树下小饭桌上乘凉,我耳边似乎还有继祖母蒋氏让他猜迷,讲故事的声音……鲁迅的卧室书房百草园……都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每到一个地方,就感觉离这位一代宗师又近了一步。
我最想去的地方还是“三味书屋”,于是又迫不及待的循着鲁迅的描述,探寻他当年读书的气氛。“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间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走进去,我们看到了一张陈旧的两屉硬木书桌。这书桌极其普通,但却蕴涵着特别的含义,因为这是鲁迅因故迟到后,受到塾师的严厉后,刻下“早”字,用以自勉的书桌,我眼前不由的浮现出鲁迅一笔一画的刻字与勤逸学习的画面。我深深地呼了一口气,贪婪的搜索着鲁迅的气息,这里毕竟是鲁迅生长的摇篮啊!
再次走在窄窄的青石板上,雨依然在下,一样的细,一样的小,为这一趟鲁迅故里之游染上了别样的情绪。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故居门前潺潺流过,雨点轻轻落上去,裂开了以道道细微的缝,一圈儿一圈儿地荡漾开来……
我掏出一把茴香豆,坐上了晃晃悠悠的乌篷船,在头戴毡帽,手持青蒿的船家带领下,离开了这座文化古镇,但那一圈儿一圈儿的鲁迅情却久久在我心中荡漾。
鲁迅故居范文6
绍兴,是有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是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的心灵家园。多少回,我渴望着去绍兴,去领略鲁迅先生曾经生活的故里。终于,机会来了,5月11日,单位组织我们35岁以下团青去绍兴游玩,我也有幸前往,窃喜!
当天,从绍兴到绍兴是上午11点多了,第一次踏上绍兴的土地,多少还是激动的。我不知道绍兴是否如绍兴市一般温柔,还是有着自己的刚烈,又或者兼而有之。绍兴城里没什么高楼大厦,有很多九十年代的标志性建筑--贴着白瓷砖装着蓝绿玻璃的三层楼,但到处都是电器卖场和一些比较高档的商店,足以反映这片地方人们的消费水平。
来到绍兴,鲁迅故里是必来的。绍兴鲁迅故居位于绍兴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就穿插其间。在导游的带领下,我怀着一颗景仰之心走进了鲁迅先生故里,进门可见祖居祠堂正中的画像,旁边还挂着祖训。再细看祠堂正中的画像,这画像上的蒋姓女子,面目已经模糊不清。只是隐约的看着是一个极为庄严的老妇人罢了,祖居里还有典型的书房,闺房,幼童房,只是看上去比较陈旧。
信步走到祖屋旁边的鲁迅纪念馆,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尊坐式雕像。雕像背后,是那副着名的对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一瞬间忽然有仿佛感同身受的痛,我想大多数来这里的人都和我一样,骨子里还留有"文学青年"的气息。在这浮躁的都市节奏中,到底多少人都是信奉圆熟的处世哲学,只求现世安稳,有瓦遮头,不问瓦上重霜,岌岌可危?不知不觉我又想起了一段诗句:"学界泰斗育栋梁,一代文豪惠今朝!"
百草园就在鲁迅故居的后面,其实是个小园子,一片青青菜地,菜地前有一棵树,鲁迅童年记忆中的那棵皂荚树,已经很高大了,叶子却疏疏落落的。听导游介绍,过去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
尽管百草园可能在他人眼中,只是一个小菜园。是那里却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可在他辛辣淋漓的笔下,有着少见的充满童趣和温情的文字:"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儿时的一段记忆到另一端记忆,却从旁的一条小径连通。导游介绍说,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着名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鲁迅的座位,在书房东北角,一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有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书桌右上角刻"早"字以自勉。
虽幼时曾深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但至今已印象模糊,连三味书屋的轮廓都稀松了。只记得三味书屋原是三余书屋的后续,现在已经扩展了,但是角落里小鲁迅坐过的那张书桌,依然是游人围观的焦点。更感慨来回几步的陋室里竟诞生出这样一位对后世文人影响甚重的人物来。
从三味书屋出来,有乌蓬船去往沈园,站在桥上看窄窄的河道里乌篷悠悠,阳光正从树间洒下来可以走桥,也可以坐船到沈园,是条连船家在内,只能坐四个人的乌篷小舟。绍兴的桥出名,不是伟岸也不是雕琢精致,一律的矮,矮得出名。像我这样身高的游人坐在船上时常低头,稍微大意些就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