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历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历史范文1

关键词 备课 课堂教学 高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各种新的理念也深入到中学历史教学中,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不少低效和无效的行为,不仅影响了课堂高效教学的实现,也制约了历史人文教育功能的发挥,更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探讨和反思中学历史备课环节,使其能在教师进行高效教学中起到桥头堡作用,对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高效性,追求历史学科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转变旧观念,追求高效

从思想上转变是变革的先导,要改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低效和无效的现象,教师首先要摒弃旧的课程和教学的观念,重新对历史教学进行反思,在新课改思想指导下建立新的高效教学的观念。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改变过去以教材为“本”的传统观念,树立以学生和国家中学历史教学新大纲为本新的历史课程观,真正理解历史学科的对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价值,它对指导历史高效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性作用,“学科教学高效性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教的法则,而是要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究竟有怎样的价值。”历史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新的课程观念,摒弃传统的唯教材观,以学生为本,改变过去教师“单向对学生填鸭式教学”的局面,积极设计构建师生互动的生动活泼课堂教学氛围。

二、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教学的所有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学生,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实际情况,其教学就会盲目、低效甚至无效的。以学生当前的准备状态为出发点进行新的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原则,要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和实际情况,首先要确定学生的当前知识储备和认知发展情况,紧紧抓住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以此为基础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活动,在教学上有所偏重,实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出色地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有效的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学生自我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建构者。”为实现高效教学,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个体差异等,确定学生历史学习的原有基础和历史学习的现实需要,为学生找准学习的起点,保障学生高效学习。所谓“备课备学生”。

笔者所在的中职(中专)学校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大都为了应付考试,他们认为历史课是“副科”,这种消极、被动的态度也阻碍了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历史相关人文意识的培养和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要改变这一状况,教师要在备课阶段就设计:引导学生改变旧观念,通过生动鲜活的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正确主动学习的态度,促进学生构建自主的学习方式。

针对学生历史学科学习能力弱和学习兴趣不高的教学困境,课前应充分了解到他们在历史课程学习中实际困难和想法,课前多会设计一些学案内容,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预习把握好每课重要的知识点,明确学习目标,从而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课前学习,提前了解课程学习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去思考,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备课中应设计鼓励学生写历史收获笔记的内容,通过批阅学生的收获笔记,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洞察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视角,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备课设计高效教学打下基础。

三、依托教材,深入钻研教材

教材等课程资源是保证教学高效实施的基本要素,包括: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各种知识、创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既包括教材、参考书,也包括教学场所、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师设计的各种教学活动、假设的情景等。历史统编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是历史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整合历史教材,高效挖掘历史课程资源。

在课前准备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教参所提供的内容信息,从整体高度把握好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现今中学历史新教材多是是按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专题体系编写的,打破了过去按编年体顺序编写教材的习惯。要能从整体上把握好教材内容的基本结构,从而指导学生高效学习,就必须从备课开始就深入钻研教材。通过备课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隐性与显性知识,历史新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片和正文材料,这些都属于显性知识。每课课前的导言,课文中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课后的的学习延伸,这些内容包含了大量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利用整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一些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第三,注意整合好教材内容,由于现在中学历史教材在编写时多打破了传统的年展顺序,而以专题的形式编排,教师要在备课时灵活处理和整合教材。

四、选择方法,合理运用

随着中学历史新课改的深入,建构主义理论体系下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见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依据和要求,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外在手段,不管选择哪种教学方法,关键是要达到实现教学效果、效率、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方式的选择不能盲目跟风。

中学历史范文2

一、历史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导入

历史教学课堂的导入是一节课课堂气氛的先前因素,具有前导的作用。因此中学历史课堂的导入,老师应相当地重视。

首先,历史学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其知识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性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重视,甚至轻视历史教学,终日为升学而苦读的学生当然不会为这样的科目花费太多的时间。因而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在正确认识中学历史教学的这种现状的同时,要有相应的历史教学措施,要注意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历史课的导入,因为历史课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首要问题。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提问一个相关的历史问题,讲一个相关的小故事,放一段相关的音乐、录像等。不论用什么方式导入,教师都应精心设计,使之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历史教学的方法

历史学科涉及的问题纷繁复杂,内容繁多,由于中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有限,思维能力有限,对极为庞杂的历史知识难以形成系统的认识,以致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结构混乱、历史概念不清的状况,因而历史也就成了学生较为头疼的科目了。对此,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我们应该根据课堂讲授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众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中,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莫过于讲授法了。但讲授法的运用也是有其该有的艺术。我们在中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我们必须注意这三点:其一我们在讲授时要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创造出一个历史的情境来,形象地把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其二是用高度精练的语言、简洁的板书,把分散的历史基础知识归结在一个逻辑中,让学生在一个完整体系里领会诠释某个历史事件、人物;其三在归纳总结教学内容时或给学生进行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中,我们还要把学过的历史知识以知识框架的模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以最简便的文字记住更多的历史知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形成网络知识结构。

此外,我们还可以创新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可以使用探究式历史教学。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方式,将现行教材作为基本的探讨内容,让学生通过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的课堂教学形式。除此,我们在讲授时还可以辅之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学历史内容涵盖古今中外,线索多、头绪杂、内容广、时空的跨度很大,而且内容多是过去的事,有些史实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感受,很难形成准确的知识概念。因此我们要找寻一些能克服这些问题的教学方式。而多媒体教学的最明显的一个好处就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展示的图像、音响以及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使人身临其境,它不仅可以再现古代人物形象,还可以缩短时空距离,加大信息容量。而且有些多媒体技术融合了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的功能,能够根据人的需要提供信息,并且具有交互性的特点。这些功能和特点使得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历史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用电脑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视频、音频、动画、图像等进行教学,使历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使教材内容形象化,更有生气,从而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除了上面介绍的教学方式,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还有很多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图示法、讨论法、史料研习等等。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灵活地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便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

三、新课改与历史教学

首先,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师专业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学历史新课标》教材在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前提下,突出了增强启发性、趣味性和生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特点。其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思想等方方面面,并大量运用地图、图片和图画,也突出了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诸多学科相联系的特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面对新课改,我们历史教师不但要有十分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十分丰富的各学科综合知识。可以说,新课改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对教师队伍素质的新要求。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应该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尽量做到博学。即要尽量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的历史专业知识,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历史教学技能。

其次,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学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评价。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靠课堂教师的讲授。但新课改下,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能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教科书的内容能有一个清晰且生动的讲授。

中学历史范文3

1.创新教学的必然性

中学历史学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向学生进行思想情感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是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受传统的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较落后,历史教学改革任务艰巨。为适应时展对教育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进行深入改革。

创新教学作为新时期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统一的规定。教师的教育思想要具有前瞻性,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宏观的视角,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掌握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勇于探索和创新,以积极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投身于素质教育改革实践中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要具有现代性,以一种现代的教育理念,即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把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到历史教学中去,构建直观、形象、互动、探究的学习平台,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创新教学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刺激的特点和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通过活动手段,可以使整个教学机制得到自动运转,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感情和智慧,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牺牲学生人格、个性而换取学生未来成就的做法都极不人道。因此,历史的创新教学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2.1 创新情感的培养。历史学科有丰富的思想情感教育内容和因素,教师可以从古今中外到各个方面撷取史料进行情感思想教育。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中学历史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教育,必须变教育内容的零散性为系统性;必须变教育方法的单一性为多样性、可操作性。例如,深化中国古代文明史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史的博大精深、民族特色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经久不衰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深化中国近代史教育,使学生认识中国近代落后是由于封建王朝的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为拯救中国于危亡,不断探索道路,追求救国真理,终于找到了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而激励学生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真挚情感;进行世界历史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的剥削和压迫,初步划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界限,增强民族自尊心,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为人类做贡献的志向。所以,中学历史课是对青少年施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是情感思想目标教育的生动教材,对于培养学生革命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以及高尚的情操,起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2 创新人格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优差”兼顾,使其“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的氛围,乃是开发人的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好教师在提问时,要求差生作主要回答,优生作补充回答,教师再作修正回答,这种“示范”往往效果更佳,有利于消除优生的“优越感”和差生的“自卑感”,培养其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团体的优势,同时,还可培养其利用他人智慧的能力,使学生善于从周围人的思想中得到启发,并借以激发自身的灵感。目前,特别要加强对学生做人的教育,通过教学、课外活动、环境陶冶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勇于实践,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有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敢于创新,追求真理,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这是创造性人格的灵魂。

中学历史范文4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提问;现状;重要作用;实质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92-01

一、引言

众所周知,中学历史应该是一门生动有趣、轻快、灵动的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应该是轻松、欢快、课堂欢声笑语的。然而当前的现状并非如此,当前的历史课堂基本上是教师在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照本宣科,而学生在座位上做其他的事情。教师没有教书激情,学生没有学习的心态。这样的历史课堂现状需要改变,中学历史教师应重视历史科目,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历史教学提问,用细微的历史教学方式改革去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从而把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意义。

二、中学历史课堂的现状

目前,中学历史没有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重视,走进中学的历史课堂发现很多的不良现状,如以下:(一)教师照本宣科教学。中学历史教师很少感到有成就感,面对一成不变的历史教科书教师们基本上都是照着课本教材在讲述,很少转换其他的教学方式或者进行扩展性的历史内容。(二)沉默尴尬的历史课堂。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有问题,学生的反映也是不尽人意。很多历史课堂基本上都是教师一个人的声音,而一旦教师一旦停止说话,课堂就会出现沉默的现状。(三)无趣的提问无味的回答。在当前的历史历史课堂上还有这种不良现状,一些教师的历史教学提问实在是过于无趣没有意义,有些教师只会问一些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的答案。而讲台下方的同学也是不思考胡乱回答。(四)学生的积极性过低。中学生对历史并没有太多重视,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学生经常是讲话、看小说、写其他科的作业甚至埋头睡觉等。

三、中学历史教学提问的重要作用

既然中学历史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那么教师和学生就应该重视起来,特别是教师方面。中学教师不仅要从心里改变对历史的看法,而且还必须对课堂上的教学提问做出一些改进,因为中学历史教学提问对历史课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改变中学历史课堂的氛围,教师的教学提问是最重要的。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一些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唐代的大学者主要有谁?”时,学生不仅会对问题进行思考,而且面对自己不了解的历史情况就会查资料最后举手回答,时不时的历史教学提问不仅有利于学生表现自我,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对历史热情,让学生主动去了解历史。

2、有利于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当教师提出历史问题时学生就会专注于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去翻课本、查阅资料,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是心无旁骛的。因此历史教学提问有利于学生忘却其他的事情而专注在历史课堂中。

3、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中学历史课程并不复杂,而历史教师要想从中找到成就感、学生要想从历史课程中找到乐趣,那么师生融洽的沟通与交流是必须的。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提问可以创造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在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的评价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完成了语言、眼神的交流沟通,教师得到满意的历史答案,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到满足。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中学历史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课程,但是这个课程也不至于过于简单到教师照本宣科进行教学。历史教学提问也是教师的另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对问题提出回答,在一问一答中,教师的教学能到改革,而且能够顺利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涵养。比如学生在思考“唐代文化能够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哪些?”时,学生的思维就会扩展开来。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翻课本并结合曾经学过的知识等,就会考虑到经济、军事、国家支持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等等,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等得到答案,久而久之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就成长了起来。

四、中学历史教学提问的具体措施

中学历史课堂需要教学提问,然而这些问题的提出不是随随便便抛出来让学生作答的。要想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意义,教师在教学提问方面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提问要遵循启发性、针对性 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提问之前就必须考虑好这些问题的提出,对于历史教学提问教师要尽量做到启发性、针对性与创新性的结合。教学提问要想有意义,教师就必须考虑问题是不是能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学生从该问题能够了解到哪些知识,该用怎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等。针对性就是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偏出学生的历史知识范围。

2、教学提问围绕重难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时要注意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尽量不出现提问内容偏差、提问内容过于简单或者与该课程所学无关的问题。同时教师的教学提问应该围绕当天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提问才会让学生学到最需要得到的知识。

3、教学提问要适时、适量 中学历史课堂上的教学提问并不是追求多,而是需要有质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收获到知识。历史教师提问问题时要考虑到适时、适量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进入新课程时对前边知识的提问、学完新课程的复习提问等,还有教学提问也不宜过多而影响内容教学。

4、教学提问要注意新旧知识交融 一个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提问要注意到新旧知识的交融,让学生在问题中结合前边所学的知识再结合新的历史知识并且进行一定的创新,这样的教学提问才是最明智的。

总之,中学历史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重视,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要重视教学提问的重要作用,从该课程的特点、学生的角度出发,创新中学历史教学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中学历史课堂焕发新光彩!

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范文5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创新

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创新,这已成为所有从事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大多数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已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并有不少心得体会见诸报刊、杂志,供史学界同仁们互相学习,相得益彰,无疑有助于推动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中学历史为什么要进行创新教学?创新教育有何显著特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如何评价创新历史教学?下面我结合教学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旨在抛砖引玉,望同仁专家斧正。

1 中学历史为什么要进行创新教学

1.1 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严重弊端。创新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于传统的历史教学而言的。而传统的历史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其弊端表现在:教学观点落后,教材内容滞后,教学手段陈旧,老师难教,学生厌学,重知识轻能力,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忽视历史教育的资政功能,育人功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时代的要求,呼唤历史教育必须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不期而至,而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注重创新和升级换代的经济。21世纪的科技是以探索和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探索是发现新知识领域的过程,创新是扩大知识利用,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途径,知识是人创造的,离开了人,任何高科技术也都失去了意义;反过来,知识经济又是一切为了人的经济。

2 中学历史创新教育有何显著特点

2.1 历史创新教育应具有参与性特征。传统历史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服从地位,而创新教育它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自主参与,教学过程中老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才是学生的主体,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协作者。

2.2 历史创新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里的开放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生学习环境的开放,境的开放,二是指学生学习内容(教材观点)的开放,传统历史教学完全依赖于课堂教学,完全是一种封闭式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完全以教材为准,不得突破教材的观点,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作业就是重抄教材相关段落的内容。而历史创新教育虽也离不开课堂,因为现实中课堂仍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但不再是唯一的阵地,学生可以深入社会实践,参观历史博物馆,查阅相关资料,自己解决一些历史问题,鼓励学生对教材观点持不同意见,比如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传统观点认为它造成了中国落后,这一点置疑是对的,但我们也认为它在一定时期内对维护国家和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再如对重农抑商政策、科学制度、等的评价问题均鼓励学生突破教材观点,大胆创新。

2.3 历史创新教育应具有实践性的特征。传统教学是高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在书上,教在书上,学在书上,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努力划杠杠,“背多分”,上大学,成为教学模式。而历史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既会动脑,又会动手,既有理论,又能实践,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因而历史创新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历史具有不可重复性,决定了这里的实践不是要求学生重造历史,而是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或是通过自己的历史知识去解释、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3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3.1 教师必须更新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是进行历史创新教育的关键。由“知史应试”转变为“励志发展”,由“高分升学”转变为“学会学习”,由“老师灌输”转变为“学生体验”,由“师道尊严”转变为“师生平等”,由“分数至上”转变为“全面衡量”,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观念。

中学历史范文6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四要 四不要

“历史”科目作为实现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它科目一样,其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呢?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要轻视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

在中学历史课中表现为学生对发现和提出问题有浓厚兴趣,对独立思维有快慰感,对独立解决问题有心情舒畅的满足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强烈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自觉地在历史园地中拓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具体地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辨性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作用。最好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创设一种能激发起兴趣的历史情境,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竞相发表各自的意见。当出现争执时,不要轻意否定任何一方,并鼓励求异思维,让各方面的观点都摆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尽情地发挥思维的潜力,广泛地进行交流。经过共同探讨、交流、沟通,师生对历史的感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不要轻视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的弊病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轻视书本知识”,即“把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这种僵化的误解必将阻碍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

二、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要“泛泛而谈、情感不浓”

要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并引导学生把这种爱国主义热情付诸行动。

不要“泛泛而谈、情感不浓”。爱国主义既是一种思想觉悟,又是一种对祖国的深厚的感情,在教学中绝不能冷漠地进行教材分析,不引导学生循史入情。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爱国主义的道理,更要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历史教材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许多感人的事件让我们的思想、灵魂震撼不已。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来说,即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晓之以理,需动之以情。在中国近代,中国领土被瓜分,被损害,财富被掠夺,文化被摧残,同胞被蹂躏。外国列强先后发动了、、、、日本全面,强迫中国政府签定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赔款13多亿两白银,开放通商口岸100多处,租借地40处,租界上百个,割占和侵吞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中国为何屡遭外国列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近代贫穷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教师这样明“理”,同时又激“情”,学生深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科教兴国”、“国富民强才能立于世界之林”等诸般道理,从而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祖国前途命运刻苦铭心的关怀。

三、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不要在双边活动中滥提问

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典型示范与一般要求相结合、讲授与引导相结合、肯定与补充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启发。比如,正问启发、反问启发、观察启发、对比启发、类比启发等,主要是提问采用较多,但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为目的。

提问是启发式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好的提问,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有的则把启发式教学理解为简单的问答式,如有位教师在教完《林则徐销烟》后,如此展开了他的提问:“林则徐是不是我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学生回答:“是。”教师又问:“他是不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学生回答:“是。”教师再问:“我们有这样伟大的历史人物感不感到自豪?”学生回答:“自豪。”诸如此类的问题,只能说是一种毫无价值、学生无需动脑的问题。而我们在教学中所致力追求的,应该是引起并且激化学生头脑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调动他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主动探索的那种问题。

四、要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要一支粉笔一节课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响刺激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身心愉悦,得到启迪。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我们无法再次去经历和体验,但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摄制成录像片或拍成照片,连同历史过程的影视实录,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化技术,使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在一起,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课件,能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形象逼真地再现已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空间、动态概念,激活其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果,实现历史学习过程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