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吾国教育病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吾国教育病理范文1
关键词: 《护理药物学》 模拟病房 情境教学 高职护理 核心能力
护理药物学实训并非只是用来进行相关理论的验证,而是让学生在实训中学会利用知识解决用药护理中的实际问题,包括学会用药前对患者的评估,用药中如何正确执行处方、医嘱及用药指导,用药后如何观察药物的疗效,监护不良反应并能采取初步的应急措施,防止和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等,最终目的是提高护生的“用药护理”能力和未来的职业竞争力。但多年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高护专业《护理药物学》实验教学大多是沿袭医学专业的《药理学》实验,实验内容一般为纯理论验证型[1],其实践项目主要是动物实验和药物性质等观察与判断,缺乏用药护理的真实场景体验,与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未来职业岗位需要相脱节。
笔者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模拟病房营造护理职业氛围,解决传统护理药物学实训中的实验室环境与医院病房明显脱节的问题,以工作过程为基础,通过情境教学,消除以往理论验证性实训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在主体参与中应用药物学知识,提高用药护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1.对象与方法
1.1实施对象
随机抽取某卫生高职院校高职护理专业1303班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实训项目;高职护理专业1308班为实验班,采用情境式模拟用药演练项目。两个班级进校时平均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授课内容为《护理药物学》实训,通过一学期实训实践,比较情境式模拟用药演练和传统药理实训在《护理药物学》实训课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1.2实施方法
1.2.1对照组实训流程:多照组采用传统的验证型实验,在传统药理实训室,以动物为实验对象,按照惯常授课形式进行:药物理论知识的讲解―实验目的介绍―实验对象―实验仪器及药物―实验步骤―分组实验―汇报结果―讨论分析―实验报告。
1.2.2实验组实训流程:通过创设护士未来的职业情境,以护理工作任务为主线,依托模拟病房这一实训场地,打破传统药理学的实验体系,以学生核心能力为培养目标,以情境为中心创设教学环境,通过“情境―过程―结果”[2]三个维度构建教学实施的基本框架,整合教学思路。
1.3效果评价
期末对学生核心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量化考核。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P
2.结果
学生核心能力综合评价指标[4]包括评估观察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临床用药思维能力、学习表达能力、护理操作能力5项。每一项分很好(10分)、好(8分)、一般(6分)、较差(4分)、差(2分)5个等级,结果见表1。
表1 学生核心能力综合评价结果(■±s)
3.讨论
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护理药物学》实验除了可以验证理论、强化知识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训练学生的用药护理基本技能,提高评判性用药思维能力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以贴切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高职护理专业《护理药物学》的实验教学大多沿袭医学专业的《药理学》实验,护理药物学实验内容一般为纯理论验证型[1],其实践项目主要是动物实验和药物性质等观察与判断,缺乏用药护理的真实场景体验,与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未来的职业岗位需要相脱节。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实在或仿真的情形,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2],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和培养职业能力[5]。模拟病房以其仿真的护理环境,通过职业情境的创设,学生在其中可亲身经历并体验护理人员的护理职业情景[6],从而真实地走进“临床”,走近护理角色,经历护理活动,实现知识应用。因此,模拟病房有效拓展了护理药物学实训环境,缩短了实践与临床的距离,是护理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实施“护理药物学”情境化实训教学的有效平台。
本研究打破常规教学程序,摒弃传统实训教材,结合学生未来岗位任务的需要及应具备能力的要求,编写情境式实训教材蓝本,依托模拟病房,营造职业氛围,按照用药前、用药中和用药后的护理程序序化教学内容,以行动为导向实施教学,发挥学生在实训中的主体作用,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用药护理”能力和职业核心竞争力。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情境实训教学)学生的评估观察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临床用药思维能力、学习表达能力和护理操作能力都较对照组(传统实训教学)有显著提高。
因此,依托模拟病房开拓《护理药物学》实训场所,借助情境教学模拟护士职业情境,营造职业氛围,打破传统药理学的实验体系,通过“情境―过程―结果”[2]三个维度构建《护理药物学》实训教学基本框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用药护理”能力和职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龚益生.“三步教学方法”改革护理药物学实训教学体系[J].职业技术,2011:90-91.
[2]张国方.创设情境教学环境是中职学校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8,5:39-41.
[3]钱美娟,姜声扬,沈建新,袁俐.“课业”作为新型评价方式在整体护理能力考评体系中的应用[J].护理教育研究,2012,26(12):3433-3434.
[4]华危持,孙丽芳,陈玲.五年制高职护理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江苏卫生保健,2008,5:12-14.
[5]姜大源.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总317).
吾国教育病理范文2
郑也夫 编
中信出版社
看惯了教育学科的论文,看到郑也夫教授指导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的教育调查,不由得眼睛一亮,心生惊异。这些稚嫩的学术新手,训练有素地操弄着社会学的手术刀,从一个个很小的切口入手,对教育切片取样、扫描透视。基于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以叙事、描述为主,加以归纳和分析,几十篇论文如同对教育病的一张张彩超和CT,不动声色而深刻入微,呈现出清晰的病理,时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发现。
中国的教育病由来已久,甚至对教育的愤怒和批判都已经过时。尽管如此,并不能认为“是什么”的问题已经不是问题,确定真问题就成为有价值的研究一个基本前提。这一册调查的诸多选题都在人所共知之外见人所未见,令人耳目一新。例如:示范性高中的进入,竞赛班学生的高中生涯,本科毕业生被就业,大学生入伍的收益风险,军事化的初中生活,一个高中生早恋的故事,一所乡村学校的迎检过程,政治课在北大,奥数行业中的北大人等等,都不是从大而无当的国家话语、政策宣示中产生的,来自活生生的日常生活,来自率真清澈的学生之眼。
与之相连的,是自下而上的底层视角。如同趴在地上取景那样,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绝大多数调查是对在校学生的采访,这不仅是一种便捷的途径,同龄人之间的采访,学生采访学生,更容易获得外人难以获知的真实。这使得这些研究具有不一样的深度和感染力,不止得到一些真知灼见,而且有触手可及的质感和温度,令人感受到在冷静的记录背后那些挣扎的鲜活生命,这是特别难能可贵的。
例如,产量巨大的教育学论文正在新一轮科学化、专业化、新潮理论的洗礼之中,突显着一种流行中的单一。教育经济学的定量研究方法如同其学科重要性那样不断膨胀,社会学、人类学方法和定性研究则明显旁落,它显示的其实是教育研究中人文性的旁落,复杂社会关系中人的命运、情感和温度,日渐为“纯科学”的数据、模型取代和湮没。也许,这就是非教育学科的北大社会学的青春学子对教育研究所做的最重要的启示和贡献?
开辟“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的也夫兄,抱负当然不止于此。在这本书的姊妹篇《吾国教育病理》中,他对教育沉疴做出了“学历军备竞赛”的诊断,很有说服力。至于教育“怎么办”,是否能够走出“囚徒困境”,进入一个正常状态,则需要更多的人、更多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也是我们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书讯】
《陶行知教育箴言》
作者:陶行知
定价:29.80元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2月
ISBN:9787533463342
陶行知一生著作甚丰,他对教育的思考与探索都汇集在他的著作中。编者将其中饱含其教育思想的句子采摘出来。以箴言的形式奉献给大家。陶行知编著的《陶行知教育箴言》中的这些箴言,句句珠玑,全都是陶行知用心血凝结威的智慧的结晶。虽然陶先生已经去世半个多世纪了,但是他对教育的批判,在今天读来,仍然振聋发聩;他对教育的探索,也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大学教育思想新探》
作者:王玉生
定价:50.00元
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2月
ISBN:9787564719029
的大学教育思想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理论完善,作者王玉生主要采用了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来研究,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进行系统、全面、科学、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构建了《大学教育思想新探》的框架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绪论、培养人才论、发展科学论、服务社会论、教授治校论等。
《教师的教育科研方法》
作者:乔建中
定价:32.00元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3月
ISBN:9787303173754
本书认为要实现教师个人发展,必须注重从教书匠的训练走向教育家的成长、从定型化教学转向情境化教学、从技术性实践转向反思性实践、从理论的实践化转向实践的理论化。要实现教师团队的发展,则要注重教师学习共同体与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强调将教师团队建设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文化生成。“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是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
《校长不是管家》
作者:贾书建
定价:29.80元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3月
ISBN:9787533462666
何为校长?校长何为?贾书建校长编著的《校长不是管家》重点探讨了校长角色认知、在职研修、学校行政(后勤)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德育管理、科研管理及教育热点等八个方面的问题,既有经验总结,又不乏理性思考,基本涵盖了学校管理的几个重要方面,读者对象主要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和教师。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对接整合研究》
作者:张强
定价:52.00元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3月
吾国教育病理范文3
关键词:市场;劳资关系;财富;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0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4-0258-03
最近,劳工社会学家潘毅和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茅于轼[n1]在市场、财富、劳资关系和产业升级等问题上开展了一些争论,劳工学者在讨论中提出了几个重要观点:(一)市场并非神圣而是会经常处于失灵的状态,使工人会在资本市场中的利益受到损害;(二)商人能控制资本,因此能有效控制市场;(三)劳资关系的发展在现行资本市场下并无出路,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资本的发展模式;(四)企业的产业升级会造成重大的社会问题,其中最重要是低技术工人的大规模下岗;(五)财富来源自劳动,而不是来自所谓的第一世界产业[n2]。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实际是劳动社会学界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长久以来的批评与怀疑。学科与研究领域的区隔,使本应存在广阔对话空间的诸如新古典经济学、经济社会学、企业家理论与劳工社会学等理论流派彼此缺乏沟通,形成自说自话的局面,无助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尝试对上述观点进行经济社会学的思考,打开各理论流派的对话之门,为真正解决中国劳工问题提供出路及契机。
一、市场并非完全被资本所控制
在讨论中有专家认为,市场并不是神圣的,它受资本所控制,难以达到最佳资源配置的目标。大家知道,市场是万能和神圣的论点,是传统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它与“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脉络相辅相成,构成了经济学如何看待市场的立命之本。市场万能论在社会科学界饱受批评,就连自由派的经济学家亦不能否认必须对市场作出一定的规管与调节,才能保障各方参与者的基本利益。那么我们首先要问的是,什么是最佳资源配置?它能够依靠政府的行政干预力量作出界定吗?企业家理论认为,最佳的资源配置方法是根据不同群体在市场活动中的“贡献”而厘定的[n3]。企业家在产生财富的过程中贡献最大,自然能以利润的名义获取最大份额的劳动成果。企业家理论的缺陷在于,不同群体在市场活动中的贡献既难以客观厘定,亦由于商人与工人在博弈力量中权力关系的不对等,工人在产生财富过程中的贡献被刻意低估与扭曲。笔者认为,真正的最佳资源配置是商人及工人都能在各自的商业及劳动市场中公平、公正地自由竞争,并从中衍生出利益平衡的劳动供求市场,商人或工人都能根据对方的能力作出判断,寻找到彼此合适的员工或雇主。理念型的劳动供求市场的出现,前提是必须首先建立公平和公正的市场体系。它牵涉到一个更为核心的问题———谁掌握和控制了现今市场?根据经济社会学的观点,市场并非自动调节的衍生物,而是被镶嵌到社会网络与社会结构之中,并成为不同利益群体尤其是政府与商人进行互动与利益博弈的场所[n4]。地方政府不仅担当一般意义的市场裁判者与调节者的角色,更是积极的市场活动参与者[n5]。地方政府与商人的关系并不平等,后者的博弈力量往往处于劣势[n6]。政府成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最大的问题一方面是市场活动产生的财富发生转移,不足以反映商人及工人在市场活动中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是商人被社会舆论塑造成“掠夺之手”的刻板印象,对工人的劳动价值进行剥削[n7]。两种现象,同样制造了扭曲的市场,与真正公平及公正的市场相距甚远。资本市场的妥善资源分配,也无从谈起。
二、市场并不完全交到商人手上
政治精英作为参与资本市场的特殊群体,是精英再生产理论的具体体现[n8]。特定商人在市场活动中获取利润的多寡,并不全然视乎其拥有的经济资本所决定,同时亦受经济竞争过程中掌握的政治资本程度所影响。在真正的市场化社会中,经济资本往往占据主导性地位,而占据政治资本的群体只能对市场发挥监察、调节或规管等作用。相反,在未成熟的市场中,政治资本的重要性不但可能大于经济资本,而前者与后者的结合亦造成商人群体内部最大的分流。一方面,部分商人同时掌握政治资本与经济资本,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更容易脱颖而出,继而控制资本主义市场。另一方面,并未掌握或掌握较少政治资本的“一般性商人”,不但在与其他商人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时必须承受私有产权得不到充分保障的威胁。在笔者针对港商的研究中发现,商人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中,经常处于劣势,前者的私有财产有机会被一小部分有法不依的地方政府官员以各种方式掠取,造成维护私有财产权利的缺失[n9]。产权法律对包括中小企港商在内的商人群体而言,不是生产特权,而是庇护不足。试图通过对产权法律的质疑而维护工人的利益,不但本末倒置,同时未能明白市场利润的真实流向。富士康通过产权法律庇护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例子,可以用来审视现有的产权法律。诚然,富士康有机会获取行政力量之助,从而获取经济利益。然而,这种政治资本与行政力量,并非所有商人都能独有。作为政治资本的象征,针对企业的行政监管权与审批权无疑对商人而言是双刃刀,它一方面可以被商人利用作资本生成,另一方面亦能成为商人获取利润的重大障碍。由于行政权力在市场中的特殊作用,必然造成商人群体内部的分化,部分商人更会采取“积极”的态度,以各种方式向行政力量靠拢及进行利益输送,试图形成的利益集团[n10];而无法拥有足够渠道或资本获取政治资本的商人,则在与前两者的不公平竞争中艰苦经营,时刻面临生意失败的威胁。因此“,市场真的完全交到商人手上吗?”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是劳工社会学以至经济社会学界必须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从经济行动镶嵌到的社会网络与社会结构中着手,从商人分流的角度研究资本与经济权力的流动。
三、产业升级是和谐共赢的劳资关系的前路
问题是,中国商人在全球生产经济体系中,可以获得“应得的”报酬吗?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不仅工人,商人同样堕入跨国竞争的丛林法则。正是由于绝大部分中国企业从事劳动密集的OEM生产,使中国的经济生产模式长年处于跨国产业链的低层,商品与服务产出的大部分利润,被从事ODM及OBM的外国跨国企业所掠去[n11]。劳动密集的OEM生产模式,使中国的劳资关系变成一种“零和游戏”,目标是在仅余的利润上,争夺自身最大的份额。同样地,由于劳资双方不对等的权力关系,工人往往沦为彻底的输家,赚取不足以维持有尊严生活的微薄工资。因此,建立和谐共赢的劳资关系的真正出路,在于产业升级。只有通过企业向产业上游的转型与挺进,逐渐提高生产技术、加强产品设计概念及建立著名的商业品牌,中国商人才能在跨国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中,获取较为合理的市场利润,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人的待遇与福利。劳工社会学界似乎亦开始明白问题的根源所在,以香港的“大学师生监察无良企业行动”(SACOM)为例,近年来针对苹果(APPLE)、优衣库(UNIQLO)、纵横二千(G2000)、沃尔玛(Walmart)、玛莎百货(Mark&Spencer)等著名跨国企业进行连串的示威抗议行动,要求相关企业妥善解决其在中国的品牌代工厂的劳资纠纷、职业安全、用工条件及工人福利待遇等问题。SACOM与其他类似志愿组织所作出的各种努力,纵使在争取工人权益的宗旨上前路崎岖,但起码逐渐引起国际社会对跨国生产模式中剥削中国工人现象的关注。问题是,仅仅呼吁大型的跨国企业履行自身的企业责任,并不能真正成为解决劳资矛盾的长久出路。企业社会责任,在最极端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者眼中,只代表企业尽最大的努力赚取利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避免倒闭。纵使在国际社会不断呼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今天,也往往变成资本主义的“面纱”而已。企业的社会责任,沦为企业对外宣传的伎俩,在公关策略的配合下,成为企业必要资本投资的“支出”。在企业利润获得保证的前提下,它被用作装饰门面;当企业面对经济危机时,它往往被迅速搁置一角,工人的权益自然被抛诸脑后。因此,我们不能奢望通过呼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建立和谐劳资关系,唯有通过整体的产业升级,才能看到双方共赢的劳资关系的前路与曙光。
四、职业培训是工人迎接产业升级的要件
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经济行动不但镶嵌到社会结构中并形成现实市场,同时社会性的博弈亦会镶嵌到企业内部,形成企业内外复杂的社会关系。产业升级并不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相反它首先衍生出两大难题。首先,在产业升级带来企业利润提高后,利润会在企业内部进行重新分配。作为企业内部的运作机制,必然需要约束力量“限制”商人与工人分配利润的比例,它可以是企业外部的行政力量,也可以是劳动供求市场的合理工资。外部行政力量对企业内部工资水平的影响是微弱的,最常见是根据不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而厘定的强制性最低工资。这里不讨论最低工资的成效,但显而易见的一个趋势是最低工资制度往往成为标准工资,亦即最高工资,以人为的方式限制特定工种的最高支付薪酬,无助于工人工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约束力量来自劳动供求市场的均衡价格,它成为工人寻找工作与雇主寻找员工的最重要准则。然而,正由于现今的大部分企业仍然以OEM生产为主导,导致产业升级企业的工人数目的基数不足,并为劳动市场工资带来不稳定性,暂未能带动工人的整体工资链的上升。在OEM企业向产业上游迈进的过程中,随着生产技术与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的确会导致部分工人面临下岗再就业及被迫投入非正式劳动市场的危机。然而,问题的关键并非从劳动市场外部呼吁提高工人的工资,或试图改变资本的运作方式,而是应从职业培训入手。从事OEM生产的庞大中国工人队伍,普遍存在低生产技术与高度被替代性的特质,使他们难以面对产业升级的巨大浪潮,同时亦削弱自身与雇主的谈判力量。提高工人整体的工作技能实在是当务之急,而相关的讨论范围实际已经超出劳动社会学甚至经济社会学的范围,而必须从更根本的教育改革层面做起。中等职校的发展、学徒制的复兴、中考的分流等,既可减少万千考生挤进高考独门桥的悲剧,同时让众多不适合读书的孩子尽早学会真实的工作技能,提高自身在劳动供求市场的竞争能力[n12]。现今职校教育的失败之处在于学生被标签为教育竞争的失败者,学生自身亦并不情愿投入到生产性行业中,这导致整个职校培训的制度变样,既不能为新生代工人带来工作技能,同时亦无助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而成为向企业输送廉价劳工的渠道。职业教育当今的困境是严峻的,但我们不能将这种结果归咎于产业升级本身,而是应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真正的核心是财富的合理分配问题
理论界关于财富来源的讨论一直是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但是,笔者认为目前最为重要、真正核心的是经济社会学中最为关心的财富分配问题。中国工人现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上述的第一世界产业,占据不同产业链的上游位置,垄断产业链的大部分财富,造成众多产业下游企业利润微薄,经营困难。国际分工造成的跨国经济贸易的不对等,可从大量关于国际市场产业链的研究中得以引证,亦能从比本地OEM生产更为下游位置的外发加工厂或本地品牌加工厂普遍存在的低工资水平加以佐证。OEM生产在中国的发展到达十字路口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它既难以进一步拉动工人工资水平的提升,同时亦面对海外尤其是东南亚等劳动力更廉价国家的激烈竞争。我们试图简单批判经济发展模式的合理性是容易的,而歌颂改革开放前的生产模式与经济成就亦同样无助解决中国工人现今面临的困境。中国OEM生产向产业上游的迈进,会让劳动密集的低技术工人的需求下降,同时令专业技术的生产性职位的需求提升。工人群体内部的逐渐分流既可保障职业教育甚至大学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同时亦可使中国的产业结构从加工生产向生产业的进一步拓展。生产贸易、物流、库存、设计等行业的持续发展,有助改变中国单一的产业结构,并丰富工人在就业市场的选择。产业结构的改变加上逐步取消城市户籍制的趋势,势将成为工人真正自由择业与自主选择居住地的契机。唯有如此,中国工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才会看到真正出路的同时,中国企业家阶层亦能获取自身的合理利润,使彼此的劳资关系朝向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毅,2014,“五问茅于轼”,《中国工人》,11期.
[2]萨伊,1827/2009,《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3]盛亚等,2012,《制度与企业家才能配置:中国经验》,浙江大学出版社.
[4]格兰洛维特,2015,《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增订版)》,罗家德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吴敬链,2004,“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转型中的作用”,《河北学刊》,4期,39-46页.
[6]吴敬链、黄少卿,2006,“权与利的博弈:转型时期的制度环境与企业家行为”,《品牌》,8期,18-21页.
[7]夏力、杨德才,2012,“扶持之手还是掠夺之手:政府干预与企业政治关系文献综述”,《学海》,3期,69-74页.
[8]施莱弗、维什尼,1998/2004,《掠夺之手:政府病及其治疗》,赵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9]卢小芳、卢现祥,2010,“国外掠夺之手的国家理论述评”,《国外社会科学》,3期,79-85页.
[10]沈原,2006,《市场、阶级与社会:转型社会学的关键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1]廖文伟,2014,《香港商人在大陆》,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论文.
[12]黄晓哗,2005,《企业家寻租行为探析》,《现代管理科学》,2期,101-102页.
[13]森特诺、科恩,2013,《全球资本主义》,郑方、徐菲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4]沃勒斯坦等,2014,《资本主义还有未来吗?》,徐曦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5]香港贸易发展局,2003,《通往品牌之路:港商原件制造、原创设计制造及品牌产品制造调查报告》.
[16]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2010,《珠三角经营前景问卷调查》.
[17]郑也夫,2013,《吾国教育病理》,北京: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