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腊八粥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腊八粥诗句

腊八粥诗句范文1

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腊八节。这一天的最重要民俗就是家家户户“灶生木炭火,锅开米珠花”,食用“腊八粥”。卖腊八粥的店铺常贴有这样对联:“香先传腊八,米早煮弓双”。又云:“时无拘腊八,各自说弓双”。关于吃腊八粥的来历,一般认为是纪念净饭王之子释迦牟尼佛祖成道的日子而举行的活动, 但是在民间,则相传是明太祖朱元璋留下来的。

据说,朱元璋小时在财主家放牛。有一天,他牧牛归来路过一座独木桥,将牛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屋子里,不给饭吃。他饿得团团乱转,想找点吃的。突然,发现屋中有一鼠洞,便扒开,没想到这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豆、芋艿、红枣,但都是那么一点点。他便把这些东西合并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因已饿极,吃起来觉得十分甘甜可口,可谓是“饮食与人日月长,精粗随分塞饥肠”。后来,朱元璋贵为天子,珍肴美味吃腻了,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吃老鼠洞中挖出的粮豆煮的粥,便命御厨给他做。他吃粥的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满朝文武官员们见皇帝吃“腊八粥”,便纷纷效仿,渐渐传到民间,便成了风俗。每逢这一天,“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我喜娇儿逢览揆,长叨佛佑荫无穷。”

现今,我国民间制作腊八粥的原料仍多采用八种谷米、豆类和干果。营养非常丰富,而且由于多种营养互补,大大提高了植物蛋白的利用率。腊八粥一般需用慢火熬煮两三个小时以上才成,极易于消化和吸收,因而对于脾胃虚弱的老幼、弱病人群更为适宜。完全可以说腊八粥是将养生、美味与年节文化集于一体的民间大众化美食。

其实,有关腊八粥的记载是从宋代开始的。而“腊”的概念,远在周代以前就有了。周时夏历十二月,猎禽兽祭祖、祭神的风俗,就叫腊十二月,后来简称之为腊月。吃腊八粥的习俗经宋、元、明、清历朝不衰,不少的笔记、小说里都有当时寺院及民间制作腊八粥的情节。坡任杭州知州时,腊八节期间,应佛印法师盛邀,前去喝腊八粥,吟下“多谢大师勤召唤,今朝佛粥更相馈”的诗句。民间吃腊八粥的意义与佛家不同,是以庆贺五谷丰登。

在腊八粥出现之前,民间有吃赤豆粥的习俗。据说共工是不学好的坏孩子,专喜害人。但他却很怕赤豆,于是人们做赤豆粥来驱逐他。《杂阴阳书》说红豆:“正月七日、七月七日,男吞赤小豆七颗,女吞十四枚,竟年无病,令疫病不相染。”可见赤豆有辟疫禳灾的功效。

不过,有些地方十二月初八有禁忌,俗谚云:“腊八不吃娘家米;吃了娘家米,一辈还不起。”故忌讳腊八这一天妇女回娘家。山东武城、沂南等地新媳妇(结婚不满3年)是日必须回娘家,否则对婆家不利。谚云:“吃了腊八饭,一家人要散;喝了腊八米(粥),一家穷到底。”

吃腊八粥习俗连皇宫也效行,以示吉祥。

据《旧京风俗志》说,明清之际,每逢腊月初一,由内务府操办,惊师动众,在雍和宫搭棚垒灶,支上六口丈二大锅。等到腊月初七鸡啼生火,通宵熬粥。这一顿粥要耗十万两银子!第二天拂晓出锅,第一锅粥先献佛,第二锅粥才“供上膳焉”,即进贡皇帝食用,然后分别赏赐王公大臣。道光帝曾作《腊八粥》诗曰:“一阳初复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节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个关于腊八粥的有趣故事:元宵贾妃省亲之后,黛玉不胜疲劳,饭后贪睡。宝玉怕她睡出病来,就与她闲话解闷,说是扬州林子洞里一伙耗子精煮腊八粥,一个极弱极细的小耗子要变化了去偷香芋,结果一变却变出了一个林小姐来。烦得黛玉从床上翻身起来拧宝玉。

清人顾寸田《腊八歌》云:“獐牙之稻粲如玉,法喜晓来炊作粥;取材七宝合初成,甘苦辛酸五味足。” 周兆鱼《腊八粥》诗:“防风粥冬凌粥,粥样新食谱续。浮甑更寻腊八例,七宝合成膏涨腻,桃花杨花让味。东家夸粥香,一指偶染如盥蔷;西家夸粥甘,一盂分饷如传柑。豪门终岁饫粱肉,滟光泛泛糁羹玉,不费万钱亦果腹。独惜黄韭百瓮封,霜天镇日米双弓,疮痍满眼无黔突,休话当年画粥衷。”

喝腊八粥、煮腊八粥,讲腊八粥的过去和现在,是作家冰心一家的传统。“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原来让冰心刻骨铭心的是她的外祖母,恰好是这一天过世的,因此冰心吃母亲煮的腊八粥又多了一层母亲孝亲忆旧的影响。而冰心的母亲,又是在1930年1月7日(即农历十二月初八)逝世的,冰心自此之后也是每年腊八这一天全家喝她亲手煮的腊八粥,以度过这一个不寻常的日子。于是冰心的外甥女深知喝腊八粥不同寻常的意义,文章写到她的外甥女的话:“妈妈和姨姨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纪念我们敬爱的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原来在冰心先生言传身教影响下,下一代及下下一代,不仅有对亲人的缅怀,更有对中国人民的好总理永久的缅怀和追忆!

梁实秋小时候把喝腊八粥看作是一件快事“等到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尽量加红糖,稀里呼噜的喝个尽兴。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给亲友,东一碗来,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举。”

腊八粥诗句范文2

一、交流平台

下面是同学们围绕文章的写法展开的讨论,请你补全对话。

琳琳:我读文章,常常发现有些内容写得很详细,有些内容写得很简略。

兰兰:是呀,比如读《北京的春节》,我发现课文重点写了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

宁宁:是的,我读《腊八粥》一文时,发现这篇课文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件事,重点写的是________这一部分。

刚刚:为什么这样写呢?

强强:这样安排,会使文章主次分明,使读者能更好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如《北京的春节》讲的是北京地区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而能表现北京独特习俗的,莫过于那几天了,所以要详写。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就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了。

丽丽:哦,我知道了,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娟娟:嗯,是的。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学习运用这样的方法,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写得____________一点,次要内容则________一点。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清楚。

二、词句段运用

1.读句子,仔细观察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我发现加点的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总结:在一个句子中用不同的词表示一样的意思的好处是(

)

A.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

B.起强调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

C.使语言表达更全面。

D.用词有变化,使语言更加生动丰富。

3.仿照第1题的句子填一填。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雨在跳远比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宁宁在游泳比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写一写。

过年的时候吃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筑上雕刻蝙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筑上雕刻云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日积月累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联系诗句解释下列词语。

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徒: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园地

一、兰兰: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元旦

正月十五

宁宁:等粥 喝粥 等粥

强强: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丽丽:重点表达的意思

娟娟:具体详细 简略

二、1.意思是一样的 2.D

3.喜获金牌 摘得桂冠 拔得头筹

4.寓意年年有余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寓意福从天降 寓意高升如意

三、1.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腊八粥诗句范文3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不能脱离现实,在生活体验中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情感认知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作文普遍感到困难,主要是由于农村高中学生课业负担重,生活范围狭窄。作文教学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日常生活资源,另外,农村作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农村广阔的天地是写作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务必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从而提高农村学生作文的能力。

【关键词】

农村 高中 生活作文 策略

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不是为了考试或者别的某些需要,而是“为了生活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 学生创作难以打动读者的重要原因就是素材虚假,没有把自己内心想说的表达出来,读来味同嚼蜡。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农村语文教学,不断思索农村孩子作文如何出新出彩,其实学生生活和广阔的农村天地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点燃写作激情,成就创作喜悦。

一、注重积累摘记,激发写作热情

(一)积累农谚俗语,丰富写作语言

语言表达是衡量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但学生往往词汇贫乏,为了故作高深而采用网络词汇,脱离生活实际,文白夹杂,语句不通。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农村的谚语,农耕的术语,有助于使写作语言鲜活生动起来。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蝉声不仅预示炎热天气到来,还是晴天的标志;“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这是告诉农人根据节气的科学规律来耕种;“燕子低飞要落雨”,这是农人的经验中根据动物的行为判断天气。

“乖乖隆的咚,韭菜炒大葱” 是扬州特有的俗语,表示对某件事情的惊叹,至于韭菜是否真的跟大葱炒倒没人过问。“火到猪头烂,功到自然成”非常形象地说明做很多事情都要有火候,要下功夫。

(二)摘记田园诗句,增添写作志趣

摘记能帮助学生积累个性化的丰富素材,农村孩子生活在广袤的农村天地之中,置身于四季分明的美景中,感受到美却无从表达。古典文学中有大量的描绘乡村风光的诗篇,自《诗经》以来,哪个朝代都不乏田园诗词,同时还涌现出了像孟浩然、王维等田园诗人。“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可见诗书传家是继世绵长。

学生可以摘抄描绘田园花园,农村生活的诗篇。读陶渊明的“少本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体会到超脱凡尘,皈依自然的情怀。品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田间地头的蝉鸣蛙叫,丰收喜悦。悟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感受杜甫在颠沛流离后暂时安居的浓郁生活气息。

二、 体验村野农风,创意作素材

(一)捕捉良田美池,描绘屋舍阡陌

广袤的农村天地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这是城里孩子无法涉及的素材。然而你,农村学生可以看到菜花金黄,闻到桂花飘香,听到禅鸣蛙叫,创作却很少涉及农村生活,乡土风韵,由于他们对农村生活熟视无睹。需要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指导学生如何抓住乡村事物的特征。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歇。” 丁沟中学坐落于民风淳朴的江苏里下河地区,流经丁沟古镇的是一条名叫三阳河的古老的河流,是隋朝文帝在位时开凿的,穿过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时光隧道,至今流淌不息。择水而居,因水而生,这是一条流经秦少游故里的河流,是丁沟镇的魅力所在,是丁中文化的基因库。

饮一方水,思一方情,丁中学子常利用闲暇时间徜徉三阳河泮,捕捉美丽画卷:白天看河岸芦苇,观渔船人家;晚上看广场舞蹈,赏河中月影。三阳河最美的是油菜花,河堤两岸万顷良田不约而同的种上了成片的油菜,花开时节争芳斗艳,连堤岸的孤坟看去都不那么阴森了,这一切是因为有了“三阳美池”,“万顷良田”,还有环绕学校的阡陌屋舍,这里是人间仙境。这些都是学生观察、写作的极好题材资源。

(二)体验农村生活,了解风土人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回到大自然,到蓝天下学,众多新鲜的事物和现象必然会纷纷进人学生的大脑,许多真实的事物呈现在学生面前。 因此要走进农村、体验生活、写实生活。农村如画的大自然:鸡鸣犬吠,花果飘香,桑蚕吐丝,袅袅炊烟……都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回到家乡这片热土,从平凡细微中发现家乡的美。

于是,我让学生用一首诗来叙述假日回到老家农村的生活,学生放假回家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不能再做宅男宅女,低头族,对身边的鸟语花香漠视无睹,用心去体验回乡之路。

比如,有一位学生写了一首《乡村七月杂兴》――“绿遍乡村果满地,知了声里把家还。流火七月路人少,夕阳西下到屋前。月季粉粉茄子青,番茄累累花生密。日长篱落祖母迎,早有饭菜上桌头。”

又如,还有一位学生写了一首《雨过村落》――“草长絮飞三月天,菜花飘尽麦穗添。绿遍耕地闲人多,雀鸠声里雨如烟。”

还可以做调查研究,村里的每一座桥、古屋、古树等人文景观的渊源,农村仍然保持着很多城市己经遗忘的传统风俗、习惯。如大年三十晚要“祀祖”、 分“压岁包”,“清明节”上坟,“腊八节 ” 吃“腊八粥”等等,教育学生尊重历史,敬重祖辈,还积累了写作素材。

【结 语】

生活作文是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对象,因而作文及作文教学应该始终着眼于将学生写作的生活化,植根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提炼学生的生活体验。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回归生活本身,才能让作文出现“柳暗花明”的新气象。“生活作文”使作文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农村又是广阔天地,为农村孩子作文提供了不竭的源泉,让农村孩子的作文飘出稻花香……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陈琪.高中生活作文教学策略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