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范文1
【关键词】农村高中 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 农村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63-03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师生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内在动力。农村学校是培育农村人才、建设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加强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学校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农村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立足于农村普通高中的实际,对隆安县第三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翔实的阐述,以期构建适合农村普通高中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打造一流农村学校。
一、指导思想
隆安县第三中学是南宁市中小学三年培训项目学校,笔者作为学校文化建设团队的负责人,参加了该项目的培训,通过学习,深刻了解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率领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及策略,确立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努力践行上级部门的指示。遵照党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教育方针,确实贯彻《南宁市中小学校长三年培训方案》以及南宁市教育局制订的《南宁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规划指导和督查方案》,结合本校办学的实际情况,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真抓实干,讲求实效。紧密围绕学校文化建设思路,由团队把握整体,充分调动各种有利因素,真抓实干,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推动各项目标的达成,构建引领未来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性经验和模式,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全局规划,持之以恒。学校文化建设力求做到全局规划,要充分结合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避免因急功近利而缺乏长效机制,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实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二、主要目标
(一)学生目标。通过建设切合农村学生成长需要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和文化环境,拓宽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二)团队目标。加强学校团队文化建设,发挥团队在校园中的引领作用。
(三)活动设计目标。组织开展各项学校活动,增强校园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力。
(四)学校办学目标。开展富有农村学校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要为学校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让学生在感受亲切新奇的特色文化中提升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自身成长追求的考虑,推动学校“特色办学”理念的全面深入实施。
(五)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使学校成为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三、主要内容及措施
(一)优化校园环境,建设和谐优美的物质文化。优美的校园环境令人如沐春风,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隆安县第三中学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右江河畔,美丽的外部环境极有利于校园环境的美化建设。根据当今的时代特点、学校的地域特色和自身条件,学校文化建设管理团队科学规划、巧妙设计,初步形成了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框架。
1.整体规划,校园布局合理大气。学校整体布局合理,硬件设施日趋完善。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均整齐地排列在学校的北面,饭堂好似蜻蜓点水似的靠在学生宿舍楼的尽头。相对集中的楼房布局既体现了学校整体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又有利于师生灵活调适紧凑的作息时间,还有利于班级清洁卫生工作的安排。笔直的学校主干道将宽阔的运动场划在学校的南面,绿草如茵的足球场和方块似的篮球场连成一片。运动场围墙外面,右江大桥像一轮彩虹横跨在江面上。不远处,著名的隆安榜山文塔雄踞在宝塔山顶上。站在足球场边的台阶上放眼望去,视野辽阔,有一种天高任鸟飞的气势,极具书生意气、挥洒青春的风格,又不失农村大自然的纯朴气息。下一步,学校管理团队继续根据实际情况从各方面有步骤地完善学校的设施,使学校育人功能逐步达到更高境界。
2.细心设计,校园环境美观大方。本着创新、独特、实效的原则,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对学校环境景观进行精心设计,大到各个建筑物的命名及装修,小到角角落落的装扮修饰,均斟酌规划,力求校园环境更富有文化内涵。目前,在足球场和校道之间,已经修建了一排兼具时尚感和舒适感的休闲长廊,并有几个圆顶休息亭点缀其间。休闲长廊既可作学习之余、运动间隙的休憩场所,又可作为师生谈话、班团干会议的场所。充分利用一些小场地摆放各种健身器材,满足师生课余休闲锻炼的需要。每栋宿舍楼下,摆放一些艺术品般的石桌石凳,是学生看休息的好去处。学校标志性金属雕塑“腾飞”,高高矗立在校门内主干道中间,形成了一个小环岛,有效地规范了校内交通秩序。各个建筑物装修内外有别,外墙色彩明艳,内部光泽柔和,外观的明亮和内部的舒适相得益彰,体现了学校管理团队的人文关怀和较高的文化建设水平。人工雕琢的校园景致与大自然浑然天成,让来自农村山区的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3.美化绿化,校园内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学校因地制宜地栽种各种果树花草,以绿色为主调,适当穿插各个季节的鲜花和果树,力求校园里常年绿意盎然、鲜花盛开、果实累累。春有桃花梨花,夏有芒果扁桃,秋有玉兰桂花,冬有绿叶青藤。果树和鲜花既有农村常见的,又有校园特有的,亲切感和新颖别致相结合。
(二)建设奋进、拼搏的校园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农村学校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农村学生的人格素养,增强农村学生的信心和决心。隆安县第三中学在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方面的措施主要有:
1.以办学思想引领学校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团队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用榜样的力量点燃每一位孩子的梦想”;校训是“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校风是“文明、勤奋、和谐、创新”;教风是“爱生、务实、严谨、进取”;学风是“尊师、好学、自强、奋进”。在学校大门内两边楼房的墙壁上,左边刻印着办学理念,右边刻印着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金色的字体闪耀着光芒,彰显着学校坚定严谨的办学信念。
2.以警示语、励志语增强师生素养。高大的学校大门右边雕刻了“厚德载物”四个大字,给人庄严沉稳、凛心潜行的气魄。办公楼旁边直立着一块巨石,巨石一边雕刻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另一边雕刻着“自强不息”。综合楼下放置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头,石头上雕刻着一个大大的“梦”字。楼梯口、墙壁上、绿化带边,都竖立有醒目标题的各种橱窗或牌子,张贴温馨而具有警示或者励志作用的标语、提示语。校园里,每一面墙壁、每一块橱窗都会说话,每一棵植物、每一块石头都传递着有意义的信息,提醒和敦促师生时刻保持积极健康、严谨勤奋的精神风貌。
3.建设“热爱家乡”的校园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隆安本地人,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都有着为家乡培养人才的高度责任感。团队认为,培养农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也是学校教育的使命之一。在大家群策群力的创意策划下,团队大胆地把驰名区内外的隆安风景图画搬上了学校的围墙。美丽的龙虎山风景、布泉风光、乔建田园风光、敏阳牧场风光等大幅超长的画卷环绕着整个校园,极大地吸引了广大师生的注意力,师生们的眼里和脸上无不流露着惊喜神奇、自豪骄傲的神情。教学楼下的宣传栏,开设有向师生介绍隆安的风土人情、历史渊源的专窗。学校荣誉室,有校友及隆安各界人士的各具特色的成果展。主题班会、作文竞赛有热爱家乡的主题,把介绍隆安文化的隆安杂志《龙虎山》引进各班教室。学校努力通过热爱家乡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学生当中构建家乡情感文化。
4.强化班级文化建设。隆安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滞后,广大农村山区缺少优秀文化底蕴,一些地方甚至残留着落后的风俗习惯,因此农村学生的成长环境里缺乏优良文化的熏陶,不少学生没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素质较差。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因此决定以良好的班级文化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获得健康成长。学校政教处负责总体筹划,在遵循《中学生守则》《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和细则,如教室美化评比细则、班级量化评分细则、宿舍内务卫生评比细则、学生安全教育细则、手机管理细则、参加文体活动细则、班主任量化考核评比、学生仪容仪表规定、主题班会评比、法制教育等,使班级文化建设有根据、制度化、数字化,从而推动精神文化建设,构建严密的班级管理体系和丰富的班级文化氛围。各年级管理小组密切配合,对本年级各班的文化建设实行监督和量化考核。班主任联合班委,通过创造整洁的班级环境、制定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等来营造令人振奋、催人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班级文化建设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5.打造“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文化。首先,打造教师团队精神文化。学校工会以活动等方式活跃教师队伍,促进教师队伍的凝聚力;科研处、教务处通过经验交流、培训学习、教研活动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升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以此打造尽责、合作、创新的教师团队精神文化。其次,打造学生团队精神文化。农村学生自小缺乏团队意识教育,因此,学校政教处、校团委、学生社团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有校运会、艺术节、各种文艺汇演;有文学社、舞蹈社、篮球社、吉他社等各个社团的活动;有家长会、教师家访、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尊师重教等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各种熏陶和教育。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在身心愉悦之中形成浓厚的学生团队精神文化。
6.于细节处产生精神文化建设效果。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工作上胆大细心、考虑周全,于大处追求大的教育成效,于小处力求有“画龙点睛”的文化熏陶效果。正对着运动场的休闲长廊的上方,“青春似火、放飞梦想、强身健体、超越自我”十六个大红字就像十六个火炬在燃烧,营造出了拼搏竞争的运动场精神文化。学校办公楼顶上,“自强不息、勇创一流”八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传递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教师办公室里张贴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工作制度要求、教师学习和管理机制,(下转第84页)(上接第64页)体现教师的工作职责和特点,以此突出教师生活、工作、学习的精神追求。就餐纪律体现讲究卫生、文明就餐、节约光荣的餐饮文化,运用餐饮文化培养农村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的规定体现着装整齐、言谈举止端庄文明、仪容仪表整洁大方的礼仪文化。在楼梯、楼道以及公共卫生间等场所创设以安全教育和文明卫生为主题的文化色彩,让来自农村的学生感受到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三)民主为先导,严格为保障,建设学校制度文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制度文化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的有力保障,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学校各部门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本部门的管理机制和规则,规范师生的行为,促进良好校风的进一步发展完善,营造“人人守制度,制度为人人”的制度文化,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坚定特色办学之路,建设学校课程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在学校发展战略上突破了单纯追求高考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盲目做法,在充分结合农村普通高中的发展状况和农村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基础上,制定了“特色办学”的思路,通过研制和完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核心任务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校教务处、科研处、政教处负责率领各个学科教研组改革研发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教学方案,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实用,在班级设置上体现个性。目前,根据学生个人发展愿望和需求而开设的各种课程和各种班级正在完善过程中,其中,绘画、音乐、舞蹈、体育以及某些学科技能培养的课程基本走上正轨,并且初步产生了效果。今后,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将继续深入挖掘整合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建设学校课程文化,从深层次实践高中新课程理念。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漫长而系统的工程,笔者和校园文化建设团队坚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只要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真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学校各部门和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就一定能建设好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一定能推动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有效提高。
班级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范文2
一、规范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识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
一是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中,要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民主作用,精心策划,群策群力,凝聚集体智慧,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坚持制度的系统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规范办事程序。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自下而上,形成体系。
二是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事事有章可循,形成《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执行严格,赏罚分明。通过晨会、班会活动进行专题教育,提高师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加强自觉性、自律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
三是在德育工作方面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成立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形成了3条德育主线:校长——教导主任——学科组长+课任教师为主的教书育人线,校长——总务主任——工会——后勤为主的服务育人线,党支部——团委(少先队)为主的组织育人线,组成了一条严密的“防护墙”,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
校园文化的特色实际上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成果的集中反映,是在充分考虑学校文化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特点、学生文化需求、社区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本校特点,并与本校校园环境、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文化模式。笔者所在学校外来生居多,占总体生数的94%,学校立足实际,坚持科学民主办学,整合资源,理清主线,以德育为基础抓好学生养成教育,以德育促教学。
我校在征求广大师生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歌,要求全体师生人人知晓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会唱校歌,学生知晓《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教师要自觉遵守师德规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要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为此,学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制定“星级学生”评比方案,评选周、月“班级明星”、“进步明星”和学期“校园明星”和“进步明星”等,通过黑板报、广播宣传典型实际,宏扬典型精神。
学校成立《与好习惯同成长》养成教育课题研究,通过课题引领,把行为养成教育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德育活动中。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儿歌、童谣等形式对学生从小进行文明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的养成教育。编写了《一日常规歌》——上学歌、进校歌、升旗歌、课前准备歌、上课歌、下课歌、作业歌、防近视歌、排队歌、做操歌、环保歌、放学歌、回家歌,我们把学生平时在品德与行为方面应该遵守的一些内容编成了童谣的形式,让学生能更容易的接受与实践。让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贯穿于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在学校德育基地中,还能看到我们精心编写的拍手歌、丢手绢歌、跳绳歌、行为规范三字歌等,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儿歌,让孩子们一边活动一边地吟诵,寓行为规范、道德情操养成教育于日常活动之中。
三、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渗透在校园各个角落的一种精神力量,它无处不在,无处不含,它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内外种种独特文化气息和氛围的熏陶;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东西,它必须依赖于各种载体来体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仅仅局限于绿化、美化校园,还要精心设计,净化教室,形成校园高雅的“班级文化”。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对教室内外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认为这是净化学生心灵,形成优良教风与学风的主要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宣传橱窗、阅报栏、标语牌等,把美化校园环境,让每一面墙壁说话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我校2号教学楼一楼架空层处的“德育基地”可谓图文并茂,以“文明礼仪伴我成长”、“诵读经典传承文明”、“科技强音催人奋进”、“清清廉魂依依童心”、“忘掉烦恼追求快乐”为主题的专栏、设计新颖的贴于地面上的德育活动游戏图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华德育故事》等,处处渗透着德育内容,“德育基地”将成为孩子们欢乐的活动天地。刚刚建成的花圃更是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围墙的喷画彰显了我校的灯谜特色教学。1号教学楼扇形大厅“弘扬中华文化创建书香校园”的氛围布置——读书方法、名人读书故事、读书名言、各年段好书推荐、四大名著简介等,让学生从中习得了读书的方法并感受到了浓浓的书香气息。各楼层走廊文化、楼梯文化、厕所文化各具魅力,“‘日行一善’十二条”、“英语礼貌用语”、“古诗名句”通过古训、格言、常识引导和激励学生学知识、学榜样,提高文化素养。真正让每一堵墙都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能说话,让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着每一个学子,借以提升师生的人文素质,拓展德育的内涵和外延。
班级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范文3
一、高职文化品牌建设的基本模式探索
如何全面促进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笔者以青岛职院校园文化实践探索为例,尝试提供一种“一主多元、四位一体”的基本模式,即以大学文化为主线,融合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产业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以引领文化发展、满足师生需求、体现院校品味、增强发展内涵为重点,构建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四方面内容的完整体系。
(一)丰富“一主多元”高职文化品牌内涵
1.大学文化:高职文化品牌建设的主线。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实现过程及由此形成的氛围,是理想追求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触动元素的结合体。青岛职院文化品牌建设要紧紧围绕大学文化主线并结合自身特征系统规划和构建,综合吸纳大学文化的核心元素:追求真理和严谨求实,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崇尚道德理念和学术自由,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既大度包容又充满批判精神。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集中体现于“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岛职院文化品牌建设要遵循大学精神的价值追求,提炼完善自身的“学院精神”:在本质特征上要体现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要展现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和敏锐的时代精神;在精神内核上要体现育人第一的要旨和全人教育的根本使命;在育人重点上,要突出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理想抱负、政治远见和坚定信念,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高尚人格,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等等。
2.传统文化:高职文化品牌建设的根基。我国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自身文明传承的国度,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并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集中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积淀。十报告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当今时代,文化多元、信息泛滥、鱼龙混杂、良莠难辨,社会主流价值观受到功利主义冲击和影响,如何使经世不深的年轻学子保持内心平静、品行高洁和对价值的永恒追求,传统文化无疑是一剂良药。我国高职教育由于较多专注于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个别院校甚至出现了“技术崇拜”的片面化倾向。如何保持高职院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对注重德行培养的传统文化的弘扬。青岛职院文化品牌建设必须发扬高等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功能,主动承担起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我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庞大体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学院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化品牌建设当中,比如优选《论语》等传统经典列入人才培养方案;邀请百家讲坛等著名学者开办“文化大讲堂”经典传承活动;建造“孔子文化广场”、在墙壁廊柱悬挂孔子名言等,对学生进行渗透影响;组建传统文化学生社团,开展传统文化学习展演等等。通过立体多元的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基本认知和情感认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强化爱国情感、民族精神、伦理观念、道德准则、传统美德等,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
3.区域文化:高职文化品牌建设的属性。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是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历史背景、人文环境及其基础之上相对稳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我国区域文化包括齐鲁文化、江淮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南岭文化等,各自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高职院校主要功能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区域性和开放性是其重要特征,相对于其他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是与区域联系更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区域文化所包含的经济政治需求、地方风土人情、现代城市精神等,对驻区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然产生深刻影响。青岛职院文化品牌建设应该深入研究青岛的区域文化特征,借鉴、吸收和融合其优秀文化成果。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大力弘扬“五四”精神、许振超等现当代先进模范事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可以借鉴当地山、海、城等地域特征,构建海草房等特色建筑及景观群落;校园管理文化建设可以依托青岛大企业聚集优势,借鉴行业、企业等成功管理模式和经验;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可以邀请当地文化名人等担任兼职教授,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国际啤酒节、帆船赛等社会活动组织志愿服务等等。区域文化的融入不仅能够彰显校园文化特色,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师生人文素养和城市归属感。
4.产业文化:高职文化品牌建设的特色。产业文化是在以大工业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形态,是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亚文化,包括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岗位文化等具体内容。产业文化集当代优秀企业文化之大成,代表着先进的工作价值观,集中反映了现代产业条件下的合格公民、合格劳动者、合格企业法人所应具有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规范,也体现了符合现代产业精神的法律制度、相关政策和社会舆论环境。我国高职教育兴起于新型工业化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旨在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所以,高职教育在理论上与产业文化有着必然的也是天然的联系。高职文化品牌建设引进和融合优秀产业文化,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为实现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化奠定基础。具体操作上,可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宣传企业文化价值理念,争取企业冠名活动,建设高仿真的企业生产环境,在教学与学生服务中融入企业化管理规范等。比如,青岛职院的二级学院海尔学院,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引进了海尔集团的管理理念与流程规范等,将6S管理模式融入到教学实训的管理过程,并以图示的方式展示在基地墙面等多处场所。同样,其他各二级学院也都结合专业特征及合作企业的管理经验,在教室和实训环境建设中,突出专业培养目标、关注人文素养提升,增强就业岗位意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围绕产业文化组织专题讲座、座谈会、讨论会、举办工业实物展等,班级管理架构、管理制度、奖惩措施等也都可借鉴企业方式进行。其他高职院校打造文化品牌,均可结合院校自身特色及驻区特征等,将军旅文化、海洋文化、山城文化、草原文化等多元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一主多元”的高职文化体系。
(二)完善“四位一体”高职文化品牌内容
优秀高职文化可以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创造力、教育力和影响力,高职文化品牌建设将是高职教育新的发展阶段核心竞争力之所在。高职文化品牌建设的内容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环境文化是载体,管理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目标,共同构成完备体系。
1.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精神文化是学校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接纳的共同价值观,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具体表现为理念和标识两大系统。理念系统是基于对教育活动的理性思考和对学校情况的全面分析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标识系统是对代表院校形象的特定标识进行设计、制作和应用而形成的体系,是对理念系统一种符号性的集中反映。职业院校构建理念系统与标识系统,应汲取传统文化、区域文化、产业文化等要素,铸造学院特色发展的灵魂。青岛职院着重从四方面系统规划精神文化建设。第一,完善理念识别系统(MIS),包括办学宗旨、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总体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等;第二,完善视觉识别系统(VIS),包括基础设计系统和应用设计系统。在基础设计系统方面,以学院标识(LOGO)为基础,完善学院标准名称(中英文)、标准字体(中英文)、标准色彩、象征图案、组合应用、标语口号乃至学院吉祥物等;在应用设计系统方面,系统设计和完善办公事务用品、外部建筑环境、内部建筑环境、交通工具、服装服饰、广告媒体、赠送礼品、物品包装、陈列展示、印刷出版物等。以此塑造清晰完整规范的学院可视形象。第三,构建凸显职业特色的文化体系,在教育教学层面,促进产业文化进教育,行业文化进专业,企业文化进课程;在管理层面,促进技术文化进校园,员工文化进教室,岗位文化进班组。以此实施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熏陶。第四,继承发扬学院优良传统和文化积淀,发掘整理校史资料和景观故事,形成校本文化课程体系,加强对师生的校情教育等。
2.环境文化建设是载体。环境文化是学校建设的各种物质设施及其相互关联构成的体系,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传达着学校特有的教育价值观。职业院校环境文化建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活动赖以开展的物化环境建设,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其物化环境就是一种“职业”环境,以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的适应性。二是师生员工生活休闲的物化环境建设。三是传统的文体设施建设。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境、用丰富集体生活和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领域最微妙的东西之一。”[3]人创造环境,环境改变人,环境文化是校园精神的外现和物化符号,能够反映一所大学的品位。设计有形,润物无声,正如约翰•杜威所言:所谓人的成长,就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更新自己。青岛职院主要从三个方面规划建设环境文化。第一,建设自然生态校园。十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青岛职院基础建设因地制宜、因循自然,着力打造“绿色校园”;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意识教育,培养其社会责任感。第二,建设校园职业环境。学院通过建设仿真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征集收藏展示与专业相关的工业产品器具、张贴悬挂专业代表物品发展史等方式,搭建技能训练、职业熏陶的环境。第三,建设人文景观群落。通过制作工业艺术雕塑、建造孔子文化广场、修建创业纪念墙等形景观群落,对学生施加人文素养的影响。正如著名诗人伏尔泰在其《哲学通信》中所说:“我深信只要一见这些光荣的纪念碑决不止激发起一个人,也决不止造就一个伟大人物。”
3.管理文化建设是保障。管理文化又称制度文化,是学校必须遵循的诸多规章制度构成的体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也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管理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章程和各项具体管理制度。章程是学校的“基本法”,是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各项具体管理制度当中,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由于市场竞争的严峻法则,使得最先进的管理往往出现在产业、行业和企业,所以职业院校的管理文化建设,应当吸纳和体现产业领域的优秀元素,这既是为学生未来的社会化过程作准备,又是职业院校强化自身管理、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的客观要求。青岛职院着力从五个方面强化管理文化建设。第一,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要求做好章程修订工作,推进依法民主办学进程。第二,构建科学管理体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并实施好学术委员会管理制度、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二级院系党政联席会制度等配套措施。第三,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实行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及公示、听证、答辩等信息公开制度;发挥教代会、工代会、学团组织在促进学院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派和无党派人士为学院发展建言献策。第四,探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学管理制度。在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组织与运行机制的同时,积极探索现代职教体系搭建、单独招生及注册入学、职教集团实践等前提下的多元教学管理制度。第五,健全学生管理制度。构建学生学业评定和操行评定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考评体系,遵循“多元智能理论”激发每位学生能量,努力让人人成才。
4.行为文化建设是目标。行为文化是在学院精神文化指导下师生员工所表现出的教育教学管理行为及其他相关活动,是校园文化在实践层面的表现,只有最终落实到行动上,校园文化才能称为“真正”的文化;培育学院行为文化,才能将学院精神文化、管理文化等内化为师生素养,影响、浸润、改变师生的行为。行为文化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教育教学和管理行为,是行为文化的主体,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二是群众性文体活动,是学校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师生员工行为规范,是社会对学校群体角色的规则性认定。相较于其他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应在行为文化建设中更多表现出职业教育的秉性。青岛职院的行为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构建多元开放的办学体系。学校优化配置政府、行业、企业、社区以至国际教育机构的优质资源,开拓广阔的社会合作交流范围和领域。第二,探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活动组织等各个方面,进行既有利于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系统改革。第三,构建人文关怀的学生服务体系。按照“全人教育”准则,关注学生道德认知、心理健康、情感意志、政治思想、社会责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第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组织师生合唱比赛、技能运动会、师生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第五,细化师生行为规范,日常工作生活中严格遵循,成为养成良好习惯。
二、学院文化品牌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构
文化品牌建设是系统工程,要在学院党委和行政领导下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和实施。学院层面宜成立学院文化品牌建设委员会,负责学院文化品牌建设的规划、建设、指导、协调以及督查、总结、考核、评比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学院各部门建立相应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二)理顺机制
学院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实行党委和行政领导、委员会负责、委员会办公室和各工作小组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学院层面制定文化品牌建设实施意见,纳入总体工作规划。文化品牌建设委员会进行责任分解;下属办公室、学院各部门根据责任分解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学院文化品牌建设项目根据实际情况提交分管院领导或学院文化品牌建设委员会审定,重大项目报院长办公会或党委会审定执行。
(三)经费保障
班级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范文4
关键词: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反思
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稳步增长的办学规模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动力
会计专业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创办于1986年,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专业前身为昆明地质学校、云南旅游职业学校(中职)会计专业,共招收了26中职班级,培养了1100名毕业生,毕业生深受省内外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学院升格为高职院校后于2013年开始招收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目前在校学生规模三年制大专727人、五年债大专754人,年平均报到率92.25%。2016届毕业生数113人,其中,直接就业87人,升学25人,升学率为22.12%,参军1人,就业率为100%,就业对口率98%。
二、充分的人才需求调研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
社会需求:截至2015年末,全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超过20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5400万户,中小企业提供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就业的主渠道。地区需求:截至2015年底,云南省民营经济户数达225万户,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私营企业39.5万户,比上年增长34.8%,增速比去年提高6.9个百分点。产业需求:旅游业是云南重要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云南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在当前国民经济增速放缓、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反腐力度不断加大的大背景下,转换经营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就成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每个旅游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而转换经营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是旅游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水平,就目前而言,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恰恰是云南绝大部分旅游企业(包括酒店和餐饮企业)经营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学历需求:根据我院对社会和旅游行业企业会计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要求明显高于学历要求、实践技能要求高于理论知识要求。中小企业对专科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占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58%。岗位需求: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调查资料显示,中小型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专业岗位主要是:出纳、会计、办税员、审计助理。
三、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准确的培养规格定位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一)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出纳、报税、成本核算、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熟悉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申报、成本管理、内部审计等日常经济业务处理的操作技能,能胜任出纳、会计、审计等工作岗位,有深厚的职业发展基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
(二)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出纳岗位、财务会计岗位、税务会计岗位、审计助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在基层积累多年工作经验后,通过努力取得中、高级专业职称,可提升至会计主管、财务主管岗位从事专业管理工作。同时也培养面向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等会计、审计服务中介机构的审计或税务鉴证岗位、会计或税务咨询岗位。本专业根据服务面向的企业和岗位以及学生未来职业拓展路线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见图1)
(三)定期评价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实时调整培养目标规格,保证和社会经济或地区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相适应1.紧随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开展了两轮会计人才需求调研一轮针对社会通用会计人才需求,一轮针对云南旅游行业会计人才需求,并根据调研结果实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确保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2.紧扣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制定和修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严格执行“划分职业岗位确定工作任务分析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的工作流程,充分利用企业、行业专家的意见,直接引进行业标准作为专业培养标准,最大限度的实现学校到社会、学习到工作的无缝对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中,通过不定期人才需求情况调查,全面了解社会、行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以三年(一届学生)为一个周期,总结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和效果,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3.加强教学质量监管,优化配置教学资源,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建立健全包括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教学方法研讨与改革、教学检查与评价、学生职业能力测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监督管理,提升任课教师教学水平,保证教学效果。同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教学条件,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加大以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为重点的办学经费投入;强化以“双师型”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建设,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4.建立和实施毕业生回访,跟踪制度,以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情况来衡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性通过委托专业咨询机构,定期向毕业学生进行电话回访、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通过回访,反映出目前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中,高职大专是用人单位较为广泛选择的学历层次,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本专业毕业生的重要技能。本专业毕业生由于动手能力较强,特别是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较为扎实,能够较为快速的熟悉工作岗位流程,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四、围绕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和素养教育,打造“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手段
(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教育的基础学院马列部在开设政治思想常规课程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将政治思想教育融入学生就业、创业实践中,增强了政思想教育的可操作性和考量性,也使政治思想教育的效益由隐形变得显性。在专业系部,从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专业介绍、到学生学习期间的专业课程教学、再到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指导,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全面贯穿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整个工作过程,在刚入学的第一学期便开设了《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定期开展有关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专题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解了今后在自己的工作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并自觉遵守这些准则和规范
(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是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教育的核心学院坚持“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全面推行体现“以能力为本位、学中做、做中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按照“划分职业岗位确定工作任务分析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的工作流程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严格实施,实践性教学占整个专业教学课时的60%以上。在完成必须的专业教学的同时,本专业在校内定期举办包括出纳实务、纳税申报、票据翻打等方面的会计技能比赛,积极组织参加校外各项会计技能大赛。
(三)打造带有浓厚企业、行业特点,体现职业特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教育的有力保障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聘请企业专家、行业专家进校授课,举办讲座,开展以企业冠名的各种专业比赛、文化体育活动,促进校企文化交融,营造就业、创业氛围;在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班级文化建设等物质表现形式凸显职业能力和素养教育的目的和宗旨,使学生职业能力素养教育看得见、摸得着。
(四)加大会计专业就业、创业指导,强化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教育变得有目的、有方向五、建设符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会计职业能力和素养要求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才培养目标的保障,也是确保教改成功的关键。我们遵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把教学教法的改变和课程体系的重构作为教改的重点,提出了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淡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界线;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线;强调职业岗位技能,构建职业岗位课程板块;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根据云南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等原则构建课程体系。
五、“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有效保证
根据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采取“外部引进和内部提升相结合、教师走出去和专家请进来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广泛筹措资金,多方面拓展教师发展空间,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见图2)
(一)进一步优化师资数量与结构(见表1)
(二)进一步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通过加大“双师素质”教师引进力度、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鼓励支持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聘请企业、行业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能手到校内兼课等方式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队伍。
(三)加强教学梯队建设,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重视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重点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3--4名骨干教师。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以“校内讲师”和院级教坛新秀为中坚力量,以外聘教师为补充的教学梯队。
(四)注重培养青年教师通过组织岗前培训和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培训,组织安排青年教师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选派部分青年教师到相关高校进修深造等方式来培养青年教师。同时,为青年教师配备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业务指导教师,负责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班级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范文5
文屏教育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引擎
7月的静宁,麦香四野,瓜果飘香,静宁县文屏山下、南河之滨,被称为“教育航母”的文屏教育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
站在文屏山顶俯瞰山下,文屏教育园一览无余,静宁县教育局局长李永成指着山下的在建项目,满怀信心地向记者一一解说:文屏教育园规划占地3700亩,分为山上、山下两大部分,其中山上2200亩主要用于“读书林”建设,山下1500亩主要用于学校建设,规划建设“六校一中心”,即高中2所,职教、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各1所,教师培训中心1个。
“教育园将来所起到的作用除了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外,还可以带动全县教育资源升级,达到‘学校扩容、结构优化、高位均衡、质量提升’的目的。”李永成局长说道,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文屏教育园建设,把它作为静宁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引擎。
按照规划,文屏教育园建成后,可以将农村完全中学高中部整合到城区;农村完全中学周边初中可以合并到原完全中学;撤并后的初中校舍及设施可以建设成标准化的中心小学;调整后闲置的村级小学校舍可以改建成幼儿园。这样,梯级化调整改造后,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及教学资源都相应提高了。95%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以达到省颁办学标准。
这种设计思路和规划目标并不是孤立的,它是静宁县“十二五”城区学校建设规划实施方案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静宁县按照“统筹规划、科学配置、适度超前、高位均衡、整体提升”的发展思路,作出建设静宁文屏教育园的决定。
学校标准化建设:夯实教育均衡发展之基
在文屏教育园建设的同时,静宁县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中小学校安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项目得到有效实施,2012年,新建、续建项目26个,建筑总面积5.9万平方米,建成幼儿园9所,学生食堂12个,学生公寓楼和教学楼2栋。项目的建成,使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在静宁县西城区幼儿园,记者看到,园内三幢三层教学楼崭新气派,宽阔的校园,富有童趣的戏水池、沙池、攀岩墙、大型玩具等游乐设施和种植园、人工草坪把整个幼儿园装点成了一个童话世界。
园长沙芳琴说,西城区幼儿园是高标准建设的新幼儿园,是静宁县第一幼儿园的分园。这三幢楼分别为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级分体式独立教学楼,内设24个班级,可容纳幼儿1200名。
沙芳琴介绍说,目前在园幼儿700多人,大部分幼儿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效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园难问题。
西城区幼儿园作为“省级一类幼儿园”和“平凉市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教学设施在全市来说是数一数二的。
沙芳琴说,幼儿园全功能现代化幼儿活动室内配有寝室、就餐厅、盥洗室、衣帽室,配有橡木桌椅、实木开放式玩具柜、紫外线灭菌灯、钢琴、电视、EVD、桌面玩具等教育教学设备。与幼儿活动室相配套的功能室有阅读室、美术室、鼓乐室、手工室、感觉综合训练室等,目前在建的功能室有22个。现在,园内设施、设备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美化、亮化、软化的“五化”标准。
城区幼儿园的条件如此,那乡镇幼儿园的境况如何呢?记者在界石铺中心幼儿园了解到,该园也是一所新建的幼儿园,服务方圆2.5公里范围的人口,目前在园幼儿267个。几个村小也附设有幼儿园,最大的附设幼儿园有46人。界石铺镇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了100%。
除界石铺外,静宁县八里、四河等乡镇,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师生们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学楼。据了解,静宁县2012年实施的幼儿园建设项目,建成农村幼儿园7所,2013年,新开工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6所。
校舍建设使得学校办学条件日益提高,在城区,2012年投入使用的实验小学、西城区幼儿园、东关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净增优质学位4000个,有效缓解了城区入学压力,让更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也促进了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缩小校际差距,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按照省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静宁县积极开展薄弱学校建设工程,对规划保留的薄弱学校,在资金投入、教学仪器配备、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大幅度倾斜。
目前,全县中小学标准化学校达到42所。村小以上学校都能开展音体美教学,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均配齐了计算机教室和实验室,115所村级小学以上学校接入互联网和“数字校园”平台,实现了信息共享、无纸化办公,全县城乡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学校特色化发展:丰富均衡发展的内涵
均衡发展不是“千校一面”,而应该追求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静宁县政府将“校园文化塑造行动”列为2010年全县工作的“五大行动”之一,县教育局确定2010年为“校园文化建设年”,各学校结合实际,扎实开展以绿化、硬化、亮化、净化、文化“五化”为重点内容的校园环境建设,精心组建了各类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及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坚持举办法制讲座、心理辅导活动等。
活动开展至今,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校报校刊和文学社团刊物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据统计,目前,全县有校报校刊30余种,刊发教师论文和学生习作近万篇(首),大量学生作品被《诗刊》《中国校园文学》《课堂内外·创新作文》《疯狂作文》等国内近百家知名刊物刊登。
今年“六一”节前夕,静宁县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师生书画展和文艺汇演等活动。县教育局组织的分片文艺节目汇演,全县按东南西北和城区分为五个片区,参演节目100多个,参演师生2000多人,观众达10万人以上,把“中国梦”系列活动推向了。
与此同时,静宁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坚持每年举办一届全县中小学艺术节、运动会,体艺教育先后两次受到教育部表彰。通过提炼、创新校园文化,激活学校内部活力,丰富学校特色内涵,在全县形成了“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发展局面。
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
师资的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没有教师的均衡,教育均衡发展就无从谈起。从2010年以来,静宁县通过签约、考录、特岗等形式,引进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省内外师范类院校优秀毕业生895名,按照“面向农村,加强薄弱,学科配套,合理配置”的原则进行分配,使全县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年龄、学历结构明显优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静宁县还坚持校本培训与“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积极开展国培计划等各级培训。2010年以来,组织1000多名骨干教师先后赴江苏、山东等教育发达地区培训学习,邀请教育发达地区名师66人来静宁开展课例培训。
2012年,为建设科学合理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梯队,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五型”校长队伍和一批学校中层管理人才,县教育局按照“创新机制、构建梯队、发掘潜力、保证质量”的方针,制定出台了《静宁县学校领导干部后备人才库建设实施方案》,于5月份启动实施,先后完成民主推荐、资格审查、理论知识考试、公开演讲等工作,共选拔出一百多人进入后备人才库。根据相关学校管理岗位紧缺需要,结合民主推荐情况择优安排40多人担任相应学校管理工作。
2012年,分高中、小学、幼儿园制定了《城区公开选调教师工作实施方案》,于2012年7月启动实施了教师选调工作,按照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在全县农村学校公开选调144名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到新建城区学校任教,既保证了城区新建学校正常运行,又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工作热情。
李永成局长认为:“教师是教育资源中最活跃的因素,其均衡有相对性和动态性,如果一项机制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优秀教师更加优秀,普通教师也能变得优秀,这就是一种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位均衡。
千名教师进万家: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关注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为了子女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带子女进城,这也使得城区学校学生数量直线上升,办学压力日益增大。
静宁县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记者在静宁县实验小学采访时了解到,学校现有学生1135人,其中县城籍的学生不足百人,其他都是全县24个乡镇的学生。
实验小学校长任兴琪说,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大多是父母或爷爷、奶奶陪读。父母要打工挣钱,没时间教育孩子,爷爷、奶奶陪读的,由于老人们大多文化水平低,也无力教育孙子。学生回家后无人辅导学习,这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不成合力,出现“5+2=0”的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就决定让教师进行家访,详细了解学生的情况。之后,就让住在同一地方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周末或节假日一起学习,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没想到学校的家访活动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任校长说,大部分家长表示,老师来家里了解孩子的情况,说明老师在关注着自己的孩子,这给了家长很大的信心,家长极力配合学校教育。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于是,学校决定,班主任要对全班所有学生进行家访,科任老师至少也家访一半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做法好评如潮。
2013年,静宁县在调研的基础上,吸收了实验小学等校的经验,并结合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提出了“千名教师进万家”活动,要求从春季学期开始,在全县学校开展。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和理解,真正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为此,县教育主管部门专门制定了《静宁县“千名教师进万家”家访活动及家长会实施方案》。各学校参照《方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操作细则,在学校负责人带领下,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利用放学、双休日等时间,重点对品学兼优生、单亲家庭学生、贫困生、学困生、留守生等进行登门走访。向家长宣传国家、省市县有关教育法规和政策,了解家庭生活情况,反映学生在校表现,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
学校课程建设:用教育质量保证均衡发展
学校课程作为三级课程中重要的一级,静宁县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强化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规范学校课程开发实施。在样本校的带动下,着力形成典型辐射、区域联动、全面开花的良好态势。
2012年,全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示范学校(学区)建设项目静宁现场会上,各级领导和与会专家、学者对静宁在学校课程建设方面的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
静宁县阿阳实验学校就是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佼佼者。校长曹宁子介绍说,目前学校已形成了7大门类22门学校课程,其中,2门是必修课,20门是选修课。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还在做不断的调整和改进。
曹校长说,学校课程的开发不仅为师生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而且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找到了新的支点。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特长。同时,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改变了老师的课程观。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培养了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热情。
与此同时,阿阳实验学校还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驾驭能力,引领教师发展。 采取“班主任经验交流、理化生各学科研讨交流、学校课程集体研发”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以“新调入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赛讲课”和 “同上一节课”为主要内容的“四课”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合作。
班级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范文6
近几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成果,区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举措,以促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现就我区巩固提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成果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基本区情及教育概况
区区域面积137平方公里,下辖镇和、、、、5个街道,共有村(社区)60个,其中行政村12个、农村社区4个、纯居民社区37个、厂矿社区7个,全区常住人口23万。近年来,我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方针、市委“三大四聚”发展路径和“六强四动一保障”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实施“产业特色化、城乡田园化、民生普惠化、治理现代化和党建科学化”五大战略,加快推进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建设,全区经济社会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亿元,增长8.7%。完成财政总收入14.22亿元,增长9.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26亿元,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34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92元,增长8.6%。
全区共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18所,其中小学15所(教学点3个),初级中学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企业办)。在校学生数18161人,其中小学生13507人,初中生4654人。教职工1019人,小学教职工734人,初中教职工285人。
二、基本做法及成效
(一)保障机制方面
1.组织保障。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各政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国家、省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整改意见,制定了《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检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方案》并逐项整改,基本整改到位,但由于城区用地限制,部分城区学校的生均用地面积还难以达到省定标准。建立健全区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及时有效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教育事业稳步有序发展。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和镇(街道)教育工作职责,制定《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任务分解工作方案》,建立教育职责履行情况的考核奖惩制度,年终开展了对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考核。将教育行政部门列为城乡规委会成员单位,先后制定出台了《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区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制定了学校网点布局规划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等规划举措,各学校项目如期推进。同时在在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和居民住宅小区建设中按规定配套规划建设义务教育学校,目前已规划建设学校3所。认真落实市《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和《市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科学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学生就近入学,
2.政策保障。先后制定出台《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区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规划》、《区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规划》、《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检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方案》等规划方案,为推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3.经费保障。做到义务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2017年、2018年,全区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分别为15109、16434万元,增长率为8.8%;全区经常性财政收入分别为32370、35025万元,增长率为8.2%;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分别为6653元、7023元,呈逐年增长之势。2018年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和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均达到省定标准,分别为幼儿园600元/人年、小学600元/人年、初中800元/人年、特殊教育6000元/人年,对不足百人学校按100名学生数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共拨付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1200余万元。确保教育税费足额征收,2018年,我区分别按增值税、消费税的3%和2%征收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共计2382万元和1591万元,剔除上解因素,全部用于教育,共支出1857万元。
(二)资源配置方面
1.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教育经费由区财政统筹,教师工资由区财政统发,上级专项教育资金及时做到足额到位,无克扣、挪用现象,区财政应负担教育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2018年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和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均达到省定标准,分别为幼儿园600元/人年、小学600元/人年、初中800元/人年、特殊教育6000元/人年,对不足百人学校按100名学生数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共拨付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1200余万元。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专用教室配备、通用教学设备和学科专用教学设备配备、计算机配置、图书配置均达到省定标准,但由于城区用地限制,部分城区学校的生均用地面积还难以达到省定标准。
2.制定《区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规划》并逐步实施,杜绝了超大班额现象,大班额班级逐年减少。全区小学大于45人的班额占比为15.3%,较2017年的27.9%下降了12个百分点;全区初中大于50人的班额占比为20.4%,较2017年的26.1%下降了6个百分点。到2020年基本消除全区义务教育学校56人以上大班额,实现全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班额达到省定标准。
3.严格执行中央资金、省补助资金的使用要求,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按实施规划的年度计划足额落实建设经费,保证了建设规划落到实处。近年来,我区结合上级下达的薄弱学校改造资金,已经完成了校舍建设12145㎡(其中:为化解城区学校就学压力,朱埠小学原规划校舍建设面积1311㎡,现建设面积为5787㎡)。室外运动场面积完成建设14030㎡(其中:里屋小学2200㎡、小学4600㎡以及新增朱埠小学3820㎡的运动场全部铺设了塑胶及人工草皮),对存在安全隐患的440米围墙全部进行了改造。2017年,上级下达我区“薄弱学校改造”资金110万元,用于朱埠小学、中心小学,中学、东川小学、土桥小学、桥东小学等学校校舍、运动场、围墙的建设。2018年,上级先后二批下达我区“薄弱学校改造”资金240.9万元,用于里屋小学、星火小学、东川小学、桥东小学、上桂小学进行校舍维修改造。我区2017、2018年薄改项目已经全部完工。“全面改薄”装备类计划资金共974.7万元,项目完成率100%,购买器材共9272台/件/套。
4.认真落实农村闲置校舍改造工程,将中心小学、小学、原中学分部闲置校舍改造成为公办幼儿园。目前,全区中小学无闲置校舍。
5.制定出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按照生均公用经费的8%保障信息化设备的更新、维护及运行,不足资金在教育附加中足额安排并纳入预算。近年来,围绕“三通”目标,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在全区各校推广“两平台”和在线视频互动教学教研系统建设,如期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任务。全区2018年至2019年,“校校通”比例分别达95%、100%,“班班通”比例达95%,“人人通”比例分别达78%、84%,教育城域网学校覆盖率达100%。认真做好教育设施设备的“建配管用”,提高现代化教育设施的使用率,促进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启动了教育城域网建设。
(三)队伍建设方面
1.切实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制定了《区教师考核实施方案》,出台了《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建立完善了师德考核机制,并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评聘、评优评先、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内容。印发了《区治理违规有偿补课、违规推销教辅教材、违规收费等“三违”行为的通知》,开展了“三违”自查自纠工作,建立了治理“三违”工作长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每年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教师节定期召开庆祝大会对全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进行表彰,并对困难教师、离退休教职工进行走访慰问。
2.全区教师工资全部列入预算,按规定进行了岗位设置并做到及时足额发放,2018年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为77050元,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为76718元,教师待遇略高于本地公务员;按公务员标准拨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全年共支出1860万元;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教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以及特殊岗位津贴、边远地区教师特殊津贴、特殊教育津贴等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落实,2018年共发放农村地区教师发放边远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和乡镇工作补贴44.7万元。
3.建立了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制度,印发《关于统一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实施意见》,2018年对区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编制重新进行了核定,省、市核定我区教职工编制为680名,现我区实有教职工858名(不含企业办学校),超过省定编制标准;2018年我区教育系统自然减员53名,新补充教师124名,其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和心理健康教师7名;落实了4名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做到有编有岗;从教育系统外其他事业单位统筹了30名编制作为教师机动编制。
4.全区教师平均年龄为40岁,55岁及以上教师比例为5%,45-54岁教师比例为26%,35-44岁教师比例为27%,3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42%。全区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为1:7.6,学科结构基本合理。
5.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印发了《区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激励保障机制,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2018年共交流校长教师19名,交流人数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
6.2018年,按照不低于生均公用经费5%的标准共安排教师培训经费60余万元,举办了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义务教育新课程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等十余项培训,培训教师达2000余人次,涌现出各类学科带头人13名、优秀授课教师43名。
(四)入学机会方面
1.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精准扶贫政策,确保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不因教育原因致贫,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失学。2018—201年,对在经教育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儿童,实现了国家资助政策全覆盖,每人每年发放资助金1500元。同时,区本级财政对我区户籍的42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儿童在原有每人每年人均1500元标准发放资助金的基础上,新增2000元,共新增发放资助金8.4万元。为30名困难寄宿生按照每生每学期625元提供生活补助外,另对201名我区户籍的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新增发放区本级教育资助金每生每年500元,新增发放资助金10.05万元。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全部享受免除学杂费补助和每生每年2000元国家助学金补助基础上,另对29名本区户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新增3000元区级财政教育补助,新增发放资助金8.7万元。
2.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区控辍保学工作的意见》,认真落实推行“双线控辍”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控辍保学”责任状,将“控辍保学”纳入各镇(街道)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把“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各级部门和学校重要议事日程。2018-2019年,全区小学年辍学率为0%,初中年辍学率为0.7%。
3.制定了《区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划分调整的指导意见》和《区小学、初中招生和中考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严格执行就近入学和划片招生政策。严格规范招生行为,初中招生未举办与升学和招生挂钩的各种考试。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为70%。
4.认真做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各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函授学校,成立了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定期组织“三老”送教活动。
5.出台了《区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实施办法》,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纳入我区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在区就读初三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均可正常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中考,与本地学生同等享受中考均衡生政策和其他相关优惠政策。
6.建立较为完善的残疾儿童少年确定、登记和组织入学制度,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依托市特教学校,形成“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切实保障全区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视力、听力语言和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2018、2019年三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为92.4%、95.5%。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2个。
7.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联合下发了《区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了以区教体局牵头,区妇联、团区委、公安部门为主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结对帮扶,加强家校联系,开通心理疏导渠道,配备心理健康室和心理辅导老师,加强与家长和监护人的联系沟通,形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五)质量管理方面
1.全区各校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全区各中小学校按国家规定开足开齐了义务教育课程,认真执行课程标准和课时计划。
2.转发了《省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若干规定》,严格规范学校招生、收费行为,切实加强班级编排工作的管理,坚决维护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合理安排考试次数和作业量,学生课业负担得到有效减轻。
3.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区中小学年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方案》,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依据。下发了《区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规定学校不设重点校,不以学生成绩分快慢班和重点班,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现象得到基本遏制。
4.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区中小学年度教育教学督导评估方案》,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依据。印发了《区小学、初中招生和中考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区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规定学校不设重点校,不以学生成绩分快慢班和重点班,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现象得到基本遏制。转发了《省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若干规定》,严格规范学校招生、收费行为,切实加强班级编排工作的管理,坚决维护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合理安排考试次数和作业量,学生课业负担得到有效减轻。印发了《关于治理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的若干规定》,杜绝了学校和教师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补课现象。
加快学校内涵发展,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区各校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学校内涵建设为手段,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以学校特色发展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一是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建好“第一课堂”,开足开齐各学科课程。大力推进“阳光体育”和大课间活动,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均超过85%。二是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好“第二课堂”。通过深入实施《区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组织全区学校找准特色定位,充分挖掘各校文化内涵,大力开展中小学红色、绿色和古色文化教育活动,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教育”名片,形成了“一校一品”的办学特色。三是开发校外教育资源,建好“第三课堂”。通过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开展了“爱心驿站”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课外辅导活动。利用道教文化发祥地和黄蜡石博物馆等资源,开发校本教材,拓展综合实践,开展了道教文化和太极拳进校园活动,夯实了“中华道都”建设基础。
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市第七中学建立了劳动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5.认真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为每所中小学校配备2名专职保安,各中小学安全制度、机构、人员和设施健全,区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专项整治,保证了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有序,全区学校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组织开展“校园欺凌”治理工作,全区各校未发生“校园欺凌”现象。
(六)教育督导方面
认真贯彻《教育督导工作条例》和《省教育督导工作规定》,成立区教育督导委员会,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督导委员会主任,发改、财政、人社、监察等部门负责人为委员,下设办公室,定编两人,教育督导专项经费按每年30万列入财政预算,保障了教育督导工作需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督导条例》和省《教育督导规定》,严格按照相关标准选聘区级督学30名,其中专职2名、兼职28名;选聘责任督学22名,其中其中专职2名、兼职20名;共设立两个挂牌督导责任区、16个督学片区。组织参加了国家、省、市督学和责任督学培训,条件保障方面还不健全,正在建设当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正在启动。机构改革前和改革后教育督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无变化。
教育督导结果列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作为学校评先评优、校长聘任的重要依据。
三、存在问题
一是城区个别学校生均校园用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生均体育用地面积难以达到省定标准。由于部分城区学校坐落在城区中心,建校时间早,受城市用地的限制,无法再进行扩容建设,但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区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致使部分城区学校用地、用房难以达到省定标准,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二是现行省定教师编制方案不适应学校教育教学需求,教师编制严重不足,临聘教师过多,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农村学校难以留住优秀教师。
三是义务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还比较缺乏,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依然存在。
四、今后努力方向
一是认真落实“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切实履行政府职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强化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法定要求,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重点向薄弱学校倾斜,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按照有利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原则,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打破原来以行政隶属为主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机制,探索建立新的义务教育管理模式。
二是继续实施学校新、改、扩建工程。积极推进社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园区小学新建和市一小、市四小教学楼改扩建等学校工程建设,逐步解决城区学校受城市用地限制,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通过“名校办分校、优校带普校”的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提升教育优质均衡水平。
三是稳步推进化解大班额规划。继续推进实施《区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学校布局、优化地段划分、合理调配生源等手段,到2020年基本消除全区义务教育学校56人以上大班额,实现全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班额达到省定标准。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学校“薄改”和学校标准化工程建设,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让农村学校留得住孩子,保障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同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公平接受义务教育。
四是继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加快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教师管理由“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型岗位增加教师职数,逐步解决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招聘力度,同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向农村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在教师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优先保障,为农村学校留住优秀教师。建议省、市编编制部门均衡配置教育人力资源,对公办中小学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学生区段变化和学生数变动情况,对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作统筹调整,切实保障教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