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素质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素质教育范文1
在教育步人信息化的今天,信息素质逐渐成为学习者的一种高级认知技能,它与知识结构、孥业能力、心理品质、价值标准.伦理道德、思维水平和个性特点等共同构成学习者内在的知识素养和人义底蕴。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水平和层次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择业与生存,而且决定着他们在信息}十会巾的发展。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承担着全面建设小康和和谐社会的重任,冈此,在新形势下,寻求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新途径就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1信息素质的含义及其层次
I.1信息素质的含义
信息素质是随着信息{l十会的发展而对国民提f{l的一种跨人文科学范畴的综合性个人素养要求的描述。自从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波尔(PaulZurkowski)首次提出信息素质(InformationLiteracy)这一概念以来,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广泛的研究。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nt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把信息素质定义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井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地利用所需要的信息。”从狭义上讲,信息素质是指各种有效利信息和信息资源的技能;从广义上讲。信息素质是指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1.2信息素质的层次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把信息素质分成基础性信息素质、应.H_j性信息素质、职业性信息素质3个层次。基础性信息素质是指在信息{十会巾生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信息意识,它保证了人们需要的最基本的信息、是信息素质的最低层次;应用性信息素质是指对信息有较深的认识,能鉴别和利用信息为自己的学习、生活、1一作服务,是信息素质的中间层次:职业性信息素质是指对信息具有分析、加T、设汁、开发、创新和评价的能力。是信息素质的最高层次,
2当前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状况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汁算机文化基础》和《义献检索》公共课程,师范业还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使学生的信息素质得到较大程度提高。但是。其信息素质所处的层次不高,整体信息素质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存:
2.1信息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生的擘业学习联系不够紧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学生利川信息资源的意识淡薄。大部分学生只满足于从课堂和敦科书巾获得简单化信息,而不愿意利用现有条件和设备深入探究丰富的信息资源。
2.2学习主动性差
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学生既不愿意自己去钻研,义不愿向老师请教,学习主动性差。利信息的能力不足。据笔者调查示,在学生巾,能自觉利用搜索丁具(SearchTools)和搜索策略(Sem''''chStrategies)来解决学习巾问题的分别只有26%和8%左右。
2.3实践能力欠缺
分析当前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问题,发现信息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信息素质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实践性课程偏少。致使学生实践能力欠缺。学生虽然学过一些信息技术课程,拥有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但是在实践巾仍感到茫然,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巾的实际问题以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作用。
2.4信息道德失范
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缺乏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对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权的侵犯以及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行为视而不见。有的学生不清楚或不遵守信息安全规章,以致网络欺诈、网络成瘾、诱发犯罪以及陷入网恋误区等情况屡屡现。
3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新途径
(1)建设数字化校园,创造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校园是指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校同的时空维度,从而提升校园的效率,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学习资源数字化。学生学习的资料主要是基于网络教学与管理支撑平台的文字、图形声音、动等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包括电子教科书、参考书、题库、案例库.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等学习资源.
这些学习资源使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生动逼真。二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学校实现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评价等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三是学习环境虚拟化.学校为学生提供以网络为载体的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社区.虚拟图书馆等类似真实的学习和实践空间。四是教学活动交互化。学校交互式教学平台的开发和应用,使基于网络的交互式教学得以实现,教学南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交流。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促进了校囝环境的衍变,其信息技术的集成性、控制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有利于文字图形、网像、动I画等多媒体信息形象生动地表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建设数字化校园是人才培养和实施终身教育的最佳渠道,是提高信息素质的先进理念。
(2)加强信息化教育,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信息化教育是指在信息技术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地运川信息技术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信息化教育是全面深入地运川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的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r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加强信息化教育,开展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包括:一是要培训学生利J=H信息技术具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较深层次地利川多媒体汁算机和特网来拓展自己的能力,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例如,川网络软件下载隐性lfash动惭和隐性视频文件。二是要培训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例如,熟练运用Google和多元搜索引擎来搜索自己所需的信息。i是要培训学生利用数字图书馆的能力,加强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文献检索技术,充分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如超星数字图书馆、巾围知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资源等
(3)开发网络化资源,促进网络化课程学习。网络化资源是指将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在网络载体巾,并由汁算机终端设备通过网络获取的各类资源:信息化时代,高等院校必须大力开发网络化资源,促进网络化课程学习。网络化课程学习要求达到:学生的所有课程网络化;学生的全程学习网络化。网络化课程学习的彤式主要包括:一是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
学习者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的学习来解决学习巾的实际问题.达到知识的自我更新和自我拓展。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引起了学习者的高度重视。二是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生活巾选择研究专题,通过网络来进行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知识和解决问题。三是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学习者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利用网络交互学习平以及电子白板、可视化会议系统或电子讨论室等协作会话丁具,围绕学习内容进行学习、讨论的活动。网络化课程学习以其信息形式的非线性和多媒体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和参与性以及信息交流的广泛性和自主性等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学习效率。
学生素质教育范文2
一、基础教育现状认知
现代的中学生,伴随着我国全面落实《面向求学网振兴行动计划》这一战略举措,亲历了我国基础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发展、推进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走出了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同时,伴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诸多矛盾与问题也进一步显现:基础教育在创新与能力培养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应试教育作为教育主流至今没有大的改观,素质教育仍处于纸上谈兵多具体措施少的状态;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健全,教育体制机制仍需完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人文教育比重偏低,教材与应试难度不匹配,考题偏难;推进教育公平任重道远,教育机会不均等、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学校差别等方面尤为突出。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中学生人文素养欠缺,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想象力不足等问题,这与国家提出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主基调不相适应。对基础教育进行一次变革,从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等根本问题上转变传统意识,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已刻不容缓,这既是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当今,我国经济处于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的新常态,亟需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厚植创新驱动根基。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日益显现。在这种形势下,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激发教育活力,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及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其次,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根本标准,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社会贡献力、国际竞争力,不单纯以升学率考核学校,不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是顺应国际教育大趋势的积极反应。
第三,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实现中长期教育战略目标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长期的应试教育,把学生过多的局限于书本与课堂,局限于训练与考试之中,学校注重升学率,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人文情感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力度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与情感、知识与实践、知识与创造力的失衡,这即不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又不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需求,更不利于我国中长期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素质教育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也是克服应试教育影响的总对策。
三、实施素质教育模式初探
一是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在中学教育阶段淡化选拔意识,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学生素质教育范文3
关键词:图书馆 学生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C289文献标识码: A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正逐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更多,为他们广泛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时间条件。图书馆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信息的重要阵地,如何在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发挥其教育职能和社会职能,已经成为图书馆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图书馆的教育属性、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职能,决定了图书馆在学校课外教育中应起的重要作用。但以前在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压力下,社会各方面对图书馆应在学校教育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认识程度是不够的。从教育工作者到学生和家长,只要求学生读教学大纲以内的那几本书,大学生也只是多了几本专业参考书,普遍的认识是学生看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课外读物是分散精力,浪费时间,影响学习。部分基层图书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还对中小学生服务工作、学生借阅的书目进行各种人为限制。图书馆与学校教育脱节,举办的各种适合中小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读书活动根本得不到学校和家长的响应。极个别学校和学生家长 对图书馆举办的各种活动,有抵触情绪,图书馆对学生的社会教育职能人为的弱化了。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和具体 措施的落实,使分数不再成为衡量学校教学、学生优劣的惟一证券标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图书馆丰富多彩的图书、广博的科学知识逐渐吸引了广大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同学把更多的课余时间放到图书馆里来,学校和学生家长也希望图书馆能在洛,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因此,图书馆界一定要抓住教育观念变革的契机,积极配合学校素质教育,真正把图书馆建设成为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当然,目前各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还没有完全跟上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从观念更新到服务手段都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加以改进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图书馆应转变服务观念,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由于应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基层图书馆,特别是少儿阅览室,从藏书结构到开馆时间等软件、硬件环境都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关教育方面的图书,服务于教学大纲的多,注重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的少。在普通图书借阅方面,也没有考虑学生的特点,在借阅时间、期限、办证手续、押金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大部分图书馆,特别是少儿图书室,还只满足于双休日、节假日向学生开放。凡此种种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图书馆的社会作用,无助于图书馆实现其社会职能和教育职能,也影响了学生的到馆率和馆藏文献的使用率。
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图书馆员首先必须转变服务理念,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说的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格健全、道德良好、有责任心的具备现代文明素质的、真正能立足社会、任命社会需求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接受良好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即课堂教育,还必须接受道德、法制、心理健康、社会生存等方面的教育。图书馆丰富广博的文献资源,包容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以此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在培养人才、教育人才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每一位图书馆工作者对此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增强为学生读者服务的责任心、使命感。在开馆时间上,要与各学生的作息时间相一致。在文献采购方面,图书馆应为学生用书制订一定的采购比例,保证书刊的更新,使学生有适合报纸、杂志可看,努力为学生进馆学习、娱乐提供良好硬件环境。
2 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有特色的读者活动、读书活动
各类学生虽然年龄、学识水平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很少保守性,各类活动容易组织。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抓住这一特点,发挥他们头脑灵活、接受新鲜事物快、创造力强的优势,组织开展各种特色活动,证他们在馆内既动眼、动脑,又动口、动手,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活动形式上不仅要有各类型的读书、征文活动,还要有讲学、讲故事、观点辩论等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也要有谜语、趣味问答、现象分析、讨论等,以培养他们动脑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活动,更要有实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等培养他们动手能力的活动。图书馆还应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在不同年龄、校籍的同学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便于他们互相了解、交流,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社会知识,提高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图书馆还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开办一些适应学生特点的各类短训班、兴趣班、讲座、讨论会等,特别是对那些在学校教育中接触较少的,如生活常识、法律常识、人际交往、生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举办专题讲座或专家咨询。学生通过参加图书馆举办的活动,能够开拓视野、完善人格、认知生活,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助手。
3 加强基层图书馆网络建设
当前大部分有条件的高校都建立了规模不同的图书馆,条件好的硬件设施齐备,令一些中小学图书馆非常向往。中小学也都建立了图书阅览室,有的还有相当大的规模,从管理到活动也比较正规。但各学校图书室,特别是中小学图书室之间却缺乏横向间的联系协作。各公共图书馆应与教育主管部门联合起来,承担起这项任务,建立基层学校图书馆之间的联系网,可以效仿高校常用的CALIS,建立馆藏联合目录,规范馆际之间的藏书交流、互借活动,协办他们搞好各类读者活动、读书活动,使学校图书馆真正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在学校教学工作和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做也可以弥补公共图书馆的藏书不足,促进辖区内各类图书馆网络的发展和建设。
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开动脑筋,不怕辛苦,不断创新,使图书馆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和社会职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一宁.论21世纪的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图书馆论坛.2002,(2)
学生素质教育范文4
1、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现状分析
1.1功利化倾向突出。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诚信缺失、考试作弊现象屡有发生。团队合作中集体意识淡薄,喜爱突出个人表现。在班级各项活动中斤斤计较,重视个人利益轻视集体利益。乐于索取不愿奉献,对于班级的一些助学金、贫困补助等即使不符合条件也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争取而对于班级、学院的一些公益活动却拒不参加。一些学生缺乏应有的正义感,对周围的不良现象、违法违纪行为不敢理直气壮地指出和制止,有的甚至还参与进去,当不良行为需要受到处罚时,却互相推诿,害怕承担责任。这些事实都说明我们今天高职院校的好多学生想问题做事情都过于追求功利化。
1.2思想觉悟有待提高。目前我国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利益关系的多样化,社会矛盾的复杂化,网络传播的快捷化,都致使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高职学生都处于容易受其他观念影响的年纪,自然也容易受到一些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目前,一些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意识淡薄,是非辨别能力差,在行为选择上缺少理性和道德自律。
1.3缺乏人文素养。当今的高职教育重视技术技能灌输,轻视人文理论文化。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偏重于学技术、技能,他们往往认为“读书就为了找工作”,“到学校就是来学技术、学技能的”,而对于人文科学等文化却不感兴趣。他们重视专业课的学习,渴望拥有一技之长,但由于过去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后,在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缺乏恒心和毅力,造成专业技能素质不过硬。另一方面,他们由于读书带有功利性,缺少人文理念的熏陶,导致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普遍缺乏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心,整个人的综合素质不高。
1.4普遍存在心理问题。高职学生多为高考的失败者,因为高考不理想而自卑,心理素质普遍脆弱,在学习生活上有挫败感,因此沉迷于网络游戏,以致迷失方向;再就是缺乏自信,性格孤僻,对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自卑、自我封闭;不能正确面对挫折,有较强的失落感和焦虑感等,以致产生扭曲心理,严重的甚至产生过激行为。这些思想和行为的存在,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1.5对待择业就业问题好高骛远。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就业观不科学、准备不充分、期望值过高、就业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大部分学生好高骛远,不愿意去那些能够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的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岗位工作,而这些岗位恰恰是他们最具有优势的岗位群。根据调查统计,在高职毕业生中,超过60%的学生就业现实与就业理想存在严重偏差,导致个人情绪低落,不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2、改进高职素质教育几项措施
针对以上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突出的各种问题,我们可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促进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工作。
2.1加重人文素质教育比重。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还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首先,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会做人,其核心是求善,我们倡导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积存真善美,扬弃假丑恶。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高职学生构建广博的知识背景,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思维的求异与创新。第三,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文学艺术熏陶和一定哲学思维的启迪,从而使他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得到高层次的升华。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学生读书会、学生社团活动、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等,来丰富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广阔而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大背景中接受熏陶,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2.2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改变我们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我们可以把现有课程(如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替代以讲座、阅读作补充或讨论等形式,渗透于课程教学之中,渗透到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之中。其次,要进一步加强“两课”建设和改革的力度。通过加强领导、深化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材和课程设置等手段,充分发挥出“两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再次,修订教学计划。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学生终身起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部分内容作为必修课进课堂。另一部分内容是学生感兴趣,并与自身发展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作为选修课由学生选择学习。
2.3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一方面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减轻其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学院还可以建立由院、系、班构成的三级心理防护网,建立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完成对所有学生的心理测试和个人心理健康建档。积极开展面谈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和网络咨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邀请省内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生活、感情、就业等压力。
2.4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我们应该从学生一进学校就开始启发他们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情商、专业、技能、学识、能力和特长等进行综合分析与定位,从而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我们还应该对当前我国的就业环境、政策法规、就业途径与方法等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一些求职的技巧。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就要让他们对国家的政策、工商、税务、金融、保险、投资、销售、商务有一些了解,懂得管理,有组织、协调、指挥、沟通的能力,会用人,理财等。学生具有了这种良好的职业情感、核心技能,也是为事业的成功预备了充足的后劲。
学生素质教育范文5
关键词: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影响因素 有效途径
1.心理素质
1.1心理素质的内涵。
对于心理素质的定义,专家们的看法各有不同。
王希永等人认为:所谓心理素质是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心理素质作为一个普遍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就其内涵而言,心理素质所反映的是人在某一时期内的心理倾向和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人进一步发展和从事活动的心理条件和心理保证。就其外延而言,心理素质包括人们所有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活动结果。
肖汉仕教授这样解释: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结构中所具有的状态,品质与能力之总和,其中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方面是指获得知识的多少,也指先天遗传的智力潜能,但我们主要强调心理潜能的自我开发与有效利用,在非智力方面,主要指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大小,以及所体现出的行为习惯与社会适应状况。
从上述专家对心理素质的概括可以看出:人们在对心理素质进行概括、分析和评价时常常使用人格、个性、心理品质等概念,这些概念同心理素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含义。可以这样认为,这些概念是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对心理素质的不同表达方式。其实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不能等同或替代。人格、个性这两个概念是集合概念,而心理素质是一个非集合概念。因此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
1.2心理素质与情商。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反映出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衡量人的非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
过去,人们更关注孩子的智商,关注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大多数父母都想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通过学习开发智力,认为孩子越聪明,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成果,但在一代比一代更聪明的同时,情感和社会技能却在急剧下降。在精神健康等方面,今天的孩子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上一代。比如:美国近15年的统计,儿童和少年的忧郁症增加了近千倍,来自保护儿童基金会的一组统计数字呈现出:每天有6名儿童自杀;有342名18岁以下的少年犯暴力罪被捕。这说明心理素质不是随着智力的提高而提高,而情商对孩子的心理有着莫大的影响。
2.目前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原因
目前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新世纪、新时期,科技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这就使得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另外,这一时期的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正处在由幼稚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这就使得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又呈现出鲜明的年龄特征。由于心理素质不高,在校学生不少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表现为:部分学生正义感淡化,自我控制和承受逆境的能力较差,遇事容易走极端等,严重的甚至精神失常,自杀现象也偶有发生。有资料显示,对在校三个年级的学生心理调查结果发现,20.6%的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中,存在环境适应性问题的占27.5%,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的占23.6%,存在恋爱、情感问题的占21.5%,因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压力引发的问题占33%。由此可见:人际交往不适的困惑心理、就业压力造成过分担心的心理、缺乏自信心和学习紧张心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以及恋爱、情感问题引发的不健康心理是当前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因素,从原因看有以下几点。
2.1心理上的自主性逐渐增强,对环境和他人的依赖性同时存在。
当学生离开家乡,告别父母和其他亲人到异地求学,这时校园的组织管理模式与中学差异较大,具有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特点,使学生的成人感、独立性明显增强。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未广泛地接触社会,还不能独立地适应社会,开展人际交往,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因此他们表现出自主性与依赖性同时存在的现象。
2.2心理上的自豪感比较突出,自卑感也时常显现。
学生在家中受到父母的呵护,个人成长一帆风顺,许多人没有社会生活阅历和挫折经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差距开始显现出来,一些学生的自卑感便油然而生。过去家庭中的“小皇帝”由于对集体生活不适应,原有的优越感被自卑和焦虑情绪代替。
2.3理想期望值较高,时刻面临现实的考验和磨炼。
学生都是怀着梦想跨进新校门的,但学校并非伊甸园,生活的道路并非花团锦簇、处处洒满阳光,现实情况并非像他们所憧憬的那样美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困扰着他们,失望感频频袭来,有些人开始怀疑自己,甚至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
3.当代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的主导方面是用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铸造下一代的灵魂,而且反映社会和教育进步的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教育活动中,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中也存在着与时代要求不一致的东西:
3.1“应试教育”的倾向仍然存在。
有的学校,与考试关系不大的科目尽量压缩课时,完全不考的科目则干脆不开,活动课程形同虚设,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更是踪迹难寻。片面强化考试造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乃至心理挫伤:有的学生因厌学而离家出走;有的学生甚至轻生。
3.2教育态度与教育方法不够正确。
过分苛求、过多管束,对学生形成不适当的压抑,“等级”、“评比”等对学生也不够理解与不够尊重。有的老师甚至缺乏起码的爱心,对待学生简单粗暴、动辄施罚。
3.3不良思潮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泛滥,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奉献精神等受到强烈冲击的紧要关头,在课本上讲国有企业如何稳步发展,而生活中学生的父母却双双下岗的矛盾时刻,或者茫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固守一些过时的观念和价值标准,或者不能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旋律,有力抵制各种消极的文化观念和思潮的影响,在学生中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4.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学校要从宏观上提升心理教育的地位,优化当前心理教育途径,深化心理教育的认识。另一方面,对全体老师而言,注意学生情商培养,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4.1学校加强心理教育的途径。
4.1.1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视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心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开展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增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能力,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过程中的作用。
4.1.2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要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班主任要加强班级管理,创造一种朝气蓬勃、互助友爱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学校要加强科学管理,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营造温暖、友善的校园大环境,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举办人文学科讲座。给学生以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思想文化陶冶。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听取讲座,开阔视野,启迪思维,调动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义务劳动、下厂实习等,让学生主动了解社会,正确认识社会,增强学生自立意识,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人文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4.1.3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学生心理素质优化中的优势。
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应开展多样的知识讲座消除学生心理困惑。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知识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通过欣赏音乐、绘画、雕塑、演讲、参观等活动调节学生的情绪。图书馆员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鼓舞人心、增强意志的高品位书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4.2教师要注意情商培养,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2.1注重自我教育,有效控制不良情绪。
青少年学生的情绪和感情不够稳定,处于过渡时期。一些学生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而控制情绪,并不是简单的抑制,而是重在自我教育、自我疏导、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北京大学心理系孟邵兰教授在人类情绪中指出:“情绪情感是认识自我的镜子。”她还强调:“人对自己要有自我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自己的精神状态,它包括智慧能力和情感动机、个性习惯等。”每当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时,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4.2.2注重挫折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研究表明,承受挫折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经常教育学生有意识地容忍和接受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明白许多饱经风霜、遭遇过人生坎坷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忍受挫折,更有作为。
学生素质教育范文6
服装工程学生应加强文科、艺术造型设计等第二课堂课程的学习,应培养创新与创业的精神。因为服装工程学生在中学阶段主要接触的是数学、物理等逻辑思维方式,而文字功底不是很深厚,且缺乏形象思维和造型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大学期间,注重学生的文、工、艺三方面的综和素质的培养,多方面吸收有关知识,对今后开展企业管理工作、外贸营销活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品牌策划等工作将大有好处。
一、教育目标要明确
对于服装工程学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多方面知识、具有实干和创新能力的服装人才。现在,知识商品化[1]了,或者说是一种知识商品,而知识本身不是商品,只有当知识经济物化、加工凝结某载体时,才变成知识商品。知识的物化过程是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然后进行创造的过程。在这个含义上,我们在课程设计上要明确考虑学生的综和素质培养,要考虑现在的教育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大基础课程的设置,如英语、计机及其程序语言、数学等,甚至可以加强语文课程和法律课程的学习,而专业课时可相对缩短。在培养了学生全面知识的基础上再加强创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出来,让老师带着学生做课外科技活动,如替企业进行品牌策划,参加大型的商业交流会或者旁听学术论坛,辅助老师完成一些课题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社会兼职活动等;另一方面是在学校学习中培养和训练出来,如老师授课中引导学生怎样去培养自己的特长,如何深入学习形成在某方面的具有自己的想法,老师也可将自己的一些科研或市场调查活动过程告诉学生,让学生重新来虚拟怎样进行科研或市场营销活动等。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学校进行过创造或创新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学生,与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的学生相比,在接受需要创造能力才能完成的工作时,前者的成功率为后者的3倍。
二、课程设置要合理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与国家对不同教育的政策投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培养目标有关。课程设置时要注意学科交叉。学科交叉[2]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出发,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要给学生整体性的知识,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更要在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下功夫,搞好整体优化。切忌将新知识机械地叠加或简单地照搬相关专业的课程。此外,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表现为:
1、对于单独个人,首先应接受一定的基础教育,包括专业基础教育等,如德育、英语、数学、计算机、造型设计及应用、服装史及基本理论等,使学生的基本素质整体提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不同的专业特长,如结构打版,管理、营销与外贸等,使学生在某个方面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有人也许会说,服装工程的学生为什么要强调造型艺术设计呢?服装艺术设计学生不是专门进行服装款式与造型设计的吗?如果有问题让他们去设计不就行了吗?在商品经济激烈竞争的大潮中,企业要创一流产品,除了有先进的技术,良好的机械加工设备,优良的服饰功能,完善的售后服务,还要有优美的外观造型和色彩搭配,把服装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才能使服装产品更具竞争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中国现代企业的品牌要与世界品牌竞争,更注重的是商品品牌化,在这个过程中要能把握服装的市场变化和预测、服装生产、物流管理、卖场设计以及用英语与商家洽谈协议等,有许多过程是艺术设计人员做不了的事情,但如果服装工程学生在造型艺术设计方面多一点知识的话,他们基本上都能完成整个过程,这对企业来说是件好事,也为培养服装企业高层领导奠定了基础。这说明服装工程学生培养形象设计能力的重要性。学生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应开设有关创业的课程,让学生了解在现代社会中创业的必要性和在创业过程中的技巧等,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2、对于整个社会劳动者而言,在人才素质、技能、创造能力上所形成的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并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而做相应的调整布局,如服装行业在80年代强调的是服装艺术设计方面特长的人才,90年代强调的是服装结构与工艺方面的人才,我国加入了WTO后强调的是服装管理、营销与外贸方面的人才,现在更是强调综和素质如能进行品牌策划的人才等。三、教育方式要灵活
在素质与创新教育的模式构建中,首先教育方式要多种多样,应以启发式教育为主。在教学中,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科学研究,鼓励学生大胆和自由地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和看法。教育方式的多样性,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尽可能给学生一个思维的余地,使学生变得生动活泼,爱学习,主动学习,愉快地接受有益的知识。在服装结构课上,应该给学生面授人体结构的特征,服装与人体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讲解人体着装应注意的问题及服装的几个基本结构,然后让不同学生来分别进行局部部位的结构设计,最终了解服装原型的来由,这种教学比大多数老师直接给学生讲授服装结构原型的效果肯定要好得多,且学生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如服装市场营销,通过调查,大部分老师在授课中几乎是老师一直在讲,其实完全可以用营销实例先展示,让学生来提问题和办法,然后老师根据正确的思路引导他们得出较好的方法和策略,有的放矢,学生获得的收获是事半功倍。其实市场调查还可以紧密安排在这个课程后面,紧接着进行服装市场调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这门课程在学生大脑中印象。当然不同的课程讲授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4年中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四、评价制度要严谨
理解是对于所接受的知识理性认识过程,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和、判断、推理,所达到感性认识所不能达到的对事物规律及本质认识的目的。在旧的教育模式中,一门课程的结业主要是通过考试来完成,注重的是死记硬背的方式,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仅限于表面上。在素质与创新教育模式中,记忆已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创造才是目的。素质与创新教育制度的具体内容应包括:
1、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在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模式下,对教学效果或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单指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多少或对知识的熟练程度而已,更主要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实际运用能力进行考核。对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应是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其思考问题和在遇到难点时怎样通过自己学习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还应考核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体质,跟踪毕业学生在社会上的成长,注意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和反应。
2、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对教学效果和成绩的考核应注重其提高的速度和幅度。动态评价不是简单的横向比较,对于教学效果无论是提高还是下降,都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对于学习成绩,无论是提高还是下降都应给予鼓励,不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挫伤学生的创造欲。刚进大学时,有些学生的成绩非常优秀,但他们甚至都毕不了业,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学生在刚进校时放松了学习造成某些课程的不及格,这些学生情绪开始低落,如果我们老师这时能及时开导和鼓励的话,这对他们后面的学习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像这样的学生通过鼓励后有的已经考上硕士研究生。
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对于学生的评价要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改革单一的考试形式。可采用实验、技能操作方式、市场调查方式和课外科技活动能力等来考核学生的创造能力。,甚至可以进行社会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最后作出综和评价。对于某些课程,如生产实习都可以让企业给学生打分,然后老师参与总评。
五、专业老师的班主任辅导制度
在大学学习期间,从年龄上来说,虽然大学生都已成人,可以独立生活,但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实际上他们的心理还是很小的,也很纯洁,大学的学习是他们的整体素质的最后成型阶段,如果通过天天跟他们打交道的专业老师来做班主任的话,将会对学生的未来生活起到积极作用。现在大多数班主任都是非专业老师,实际上是保姆式的班主任,他们只能给他们解决具体苦难。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的未来生活,从道德、心理、学习的过程目标设计[3]与实施、特长培养、未来事业发展等多方面加以指导,引导他们多看课外书籍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这样学生会说大学的时间没有浪费,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通过调查,专业老师作为班主任来辅导的学生在社会上的能力相对要强。
六、结束语
(一)进行素质与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和能力的提高。
(二)在素质与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中,也要鼓励学生创新性地学习,这是创新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在对学生的评价时,应把成绩与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进步评价。
(四)进行素质与创新教育,不是几个老师和几个学生能做成的事情,要老师、学生、学校、企业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施与完成的,希望我们都能对推动素质与创新教育做点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德才,汪建勋.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0,1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