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跑进家来的松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跑进家来的松鼠范文1
天气渐渐变冷了,一阵风吹过来,寒风刺骨。有一天早上,我看见一只小松鼠在我家门前的树上跳来跳去,看得我眼花撩论。晚上,我回到家里,妈妈对我说道:“儿子,你看这只小松鼠多可爱!”我一看,这正是我早上看见的那只小松鼠。它用它那炯炯有神的眼睛看着我,显得格外清热,它长的虎头虎脑,但又十分灵活。我正看得入神,这时,妈妈说道:“我们把这小东西收养下来吧!你看它多可爱啊”我十分高兴的同意了。
第二天,妈妈便做了一个小屋,松鼠看见自己有了小屋,高兴地一蹦三尺高。我晚上放学回家,发现我的点心不见了,我不由得怀疑起妈妈这个贪吃鬼。我便去找妈妈,妈妈十分认真地说她没有拿。“但除了妈妈还有谁呢?”我自言自语地说。这时,小松鼠在我面前晃悠。“对呀,还有小松鼠。”我自言自语道。说完,我就去小松鼠家里看了看。果然里面飘着饼干的香味,原来,因为昨天妈妈没有给它喂食,所以它才那我的点心的。我气愤的对妈妈说:“从今天起把松鼠的食物由我来发放。
又过了几个月,小松鼠明显比以前大了很多。他每天多闷在家里,所以我想了一个办法,可以让它活动一下。我便和它开始踢起了乒乓球,他在桌子前守门玩着玩着,我才知道松鼠的厉害。我竟然一个球也没进!一个小时过去了,我还是没有进!“厉害,太厉害了!”我不由的发出感叹。我和小松鼠说我要去做作业去了,小松鼠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我真喜欢这只小松鼠!!
五年级:137655422
跑进家来的松鼠范文2
坐着爸爸的车,欣赏着一路上如诗如画的好风景,带着美好的心情,向目的地出发。
很快终于到了。一下车,凉气刹时扑面而来,微风中夹杂着泥土和树木的气息,让人神清气爽!我迫不及待地跑进了我一直都爱的树林里,这里的树种类繁多:有柏树,松树,竹子……什么品种都有。
我来到经常去的小土坡,坡下刚好有一根斜着的竹子,它就是我的游乐园。我猛地一跳,刚好可以抓住竹子,竹子就会荡来荡去,和摇篮一模一样,好玩极了!家里的竹帽,背篼等等竹用品都是外公自己亲手编成的,每一件都是那么巧妙!
在松树林里,我一直有着无限的遐想:我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我跟着自己的同伴们一起在松树上寻找松果,和它们一起奔跑,一起嬉戏。这只是我的想象罢了,至今我都没有发现树上有一只松鼠。如果有的话,我多想跟它们寒暄几句。
这整个树林看不见泥土,因为许多树叶落在地上,铺成了一张无边的地毯。许多老年人趁空闲之余,带上小板凳,坐在树阴下,看着落叶,聊着家常,有的闭眼养养神,有的还会在一旁下下棋,感觉就像过的神仙日子!
记得小时候,只要我和哥哥钓到鱼了,就会去找一根很粗的竹筒。将最粗的一截开一个口子,将鱼放进竹肚子里,再把竹筒放在火上慢慢地烤,最后将偷偷从家里拿来的辣酱涂在小鱼上。过不了多久,香味扑克鼻,小鱼的颜色也由白变黄,让人垂涎三尺。终于烤熟了,我用手轻轻地将鱼肉抠下来,品着这美味,鲜嫩无比,非常辣!
跑进家来的松鼠范文3
【关键词】略读课文教学 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以人教版实验教材为例,随着年级的增加,教材略读篇目编排比例呈不断递增趋势。教师们大都认识到略读课文是学生得以有效进地行课外自由阅读的拐杖。
略读课文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如何进行教学设计,采用什么策略来实现用教材教略读课文?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想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一)围绕导读提示设计学习流程,引领自主阅读
新课标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学习略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根据文前的导读提示提炼阅读方法,开展有效阅读。
如《万年牢》课文前的导读提示是这样的:
父亲在道德难题面前,放弃了汽车,选择了诚信,做到了以诚待人。下面这篇课文,讲述了另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的故事。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这一处导读提示紧扣本组课文的训练目标――“阅读本组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和段落,思考一下课文中讲述的这些故事,对我们做人处世有什么启示”,且文本语言质朴、意思明白,因此在引领学生阅读时,不妨就采用“拿来主义”,请学生围绕导读提示来设计学习流程:
1.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请你分别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一下。
3.再一次细细地品读课文,课文的哪些具体描写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请你画出关键的语句,标上序号。
在这一环节的自主阅读中,教师根据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提及的三处“万年牢”的意思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大家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整个阅读过程,学生就是在导读提示的“三读一悟”中开展的。学生根据提示,了解了三次阅读不同的速度要求,明确了三次阅读不同的目标任务,充分展开自读、同伴共读。这不仅是一次阅读的训练,也是一种读书方法的培养。
略读课文是孩子们施展阅读本领之地,导读提示则成了学生走进文本的“敲门砖”。像教材中《乌塔》《七月的天山》《全神贯注》等课文,导读提示层次清晰、循序渐进,对学生来说相对易于操作,因此也可围绕导读提示来引领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二)细化导读提示突出学习重点,指导文本赏析
略读课文中也安排了许多名篇名段,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是因为其具有隽永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它们的遣词造句、语言表达、谋篇布局等都是可供临摹的典范。阅读这样的文本,学生如果粗枝大叶地读,“语文”方面的习得就会微乎其微。那么如何从导读提示入手细化目标,引领学生抓住重点来学呢?
1.设计旁注,品味语言表达
如《慈母情深》一文的导读提示是这样的: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的深沉。阅读下面的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提示中要求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光凭这样“大而空洞”的提示,学生很难品读出作者的匠心独具。我们对这一处提示进行了精细的二次加工,采用对重点语段进行旁批评点的形式指导学生突破自读自悟中出现的难点。
2.由表及里,关注谋篇布局
如《灯光》一文在导读提示中这样提到:
“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阅读课文解答这样的问题,不算什么难事。但阅读就止步于此吗?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发现,文中反复出现的“多好啊”这句话是作者构思上的文脉,与文眼“灯光”相衬。课文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的美好憧憬与英雄壮举,结尾又回到写灯光,照应开头,寄托了作者的哀思与心愿。
如上所述,教材中选编的略读课文有不少值得深究的训练点,我们不妨“略”中求“精”,选准训练的着力点(语言、结构、情感表达等),保证学生一文一得,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
(三)借助导读提示重构学习要点,关注学法迁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从这一点来看,略读课文是从学习转向运用的桥梁。学习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已有的阅读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并鼓励他们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和经验。
1.过渡性阅读,掌握阅读方法
如《金色的鱼钩》(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一文的导读提示是这样的: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令你感动的部分找出来,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再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
对照单元学习目标,我们将学习的重点设定为:聚焦“老班长”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班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言进行文本细读,感知老班长这一人物形象。这样也为学习下一课“老汉的形象”在学法上作了铺垫。
2.比较性阅读,感知表达异同
我们引领学生对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进行比较。如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组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时,借助提示,我们可充分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丰子恺的《白鹅》与俄国叶・诺索夫的《白公鹅》,写法上有哪些异同;《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写的,在写法上、情感表达上又有什么不同。
还可以将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进行比较。如学习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五年级上册的《松鼠》入手,然后从写作内容、结构安排、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异处。
(四)补充导读提示延伸学习过程,拓宽文本视野
1.拓展阅读,树立原著意识
教材中有较多的略读课文是名著的节选或片段,如《景阳冈》选自《水浒》,《猴王出世》选自《西游记》,《金钱的魔力》出自《百万英镑》,等等。在学习了这样的经典选文之后,学生的阅读兴趣正浓,我们应适时补充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去认真读原著,由点及面,拓宽阅读的视野。
2.积累语言,培养欣赏水平
阅读这些略读课文,如同徜徉在经典规范的语言长河中,老舍的《母鸡》、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琦君的《桂花雨》、冯骥才的《珍珠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因此要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规范的精彩句段,读读背背,写写读书笔记,做到“厚积薄发”。
3.掌握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更要关注阅读方法的习得,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方法,如:快速浏览、信息搜索法、名著欣赏法、比较阅读法等。如《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的导读提示中写道:“和多姿多彩的戏剧艺术一样,许多地方的民居也是特色鲜明……”文中介绍了客家民居与傣家竹楼的特色,阅读之后,我们可以补充要求:搜集其他特色鲜明的民居,运用本文学到的说明写法,试着介绍一种你感兴趣的民居。这样,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初步掌握信息搜索与整理的方法,读写结合,提升了语文能力。从文本出发,巧用导读提示,使学生学“法”用“法”,做好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的有效链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略读课文的独特功能,构建起学生阅读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板块推进因文而异
“略读课文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正确读流利,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注,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好词佳句、文章写法、读书方法),积累语言。”此语在阐明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步骤的同时也传递这些信息: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要“简”;二是课文作为教学用的“语料”,要明晰不是课文的精读和略读,而是课型上呈现的方式为精读和略读,不同的课文,其教学目标、方式、形态方面也不一样;三是略的是教师的教,改“圈养”为“放养”。教师在精读课文教学中授之以“法”,学生在略读课文中循法学习;四是要“略”中求“精”,选准着力点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其倾吐、吸收。因此,依据文本不同题材、体裁、类型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简化结构,板块推进。
与流线式教学相比,以板块形式推进方式进行教学,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更能遵循“以学论教,顺学而导”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会更加关注“生成资源”。采用诸如“整体感知-自读自悟-交流点拨-积累拓展”板块设计方式。给学生留足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培养学生潜心会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学习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形成或调整教学思路,再引导学生质疑解难、交流点拨,才能落实语文能力训练。
(二)因文而异,选择教法。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文本的题材、体裁、类型特点,精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五上的《松鼠》《假如没有灰尘》要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到乐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到新鲜而富有新意;揣摩说文章的知识理趣、感悟其修辞表达手法表现的浓浓语文味并迁移练笔,不能上成科学课。
1.比较读
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四上《猫》和《母鸡》同为老舍写的,在写法上、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白鹅》(丰子恺)和《白公鹅》(俄国叶・诺索夫)同写鹅,各写鹅的哪些特点,写法有哪些异同。
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教学六上《跑进家来的松鼠》时,可以让学生从五上《松鼠》入手,温故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弹性设置深入(多角度)对比阅读环节,完善认知结构。
2.迁移读
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往往含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找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共生点,依据(教材呈现)阅读提示来设计(含单元导读、课文导学提示语、插图,泡泡提示语等)教学目标,按略读课文导学提示语学习要求和方法,选好切入口,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路径,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3.重点突破法
五上《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前者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学会感恩母亲伟大无私的爱,还想告诉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是改变人生的命运的重要方式。文章文学性较强,如果当作普通的记叙文去分析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教得太实、太全会割裂文章的整体气韵。设计让学生画出描写母亲外形和语言的语句,注重语言形象去想象感受环节,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在生活的困苦中母亲的辛劳、深情、对我的支持;体会短句成段快节奏的形式。后者是逆向思维的方式,主要表现另一种母爱的表现方式(鼓励独立),侧重揣摩描写母亲矛盾心理活动变化,让学生带着“文中的母亲到底是不是冷漠、狠心的母亲?”这个问题去寻找母亲几处语言、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矛盾、担心、焦急。而后对比两篇文章:同是写母亲,写无私的母爱,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三、适度拓展积累运用
大量的课外阅读,会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升文化品位、造就健全人格。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接触名著,领略经典的魅力,享受“名著之旅”。
1.拓展阅读
香港学生在历次国际阅读评估比赛中名列前茅,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围绕课文,拓展一组阅读材料,一节课可能上好几篇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材料中迅速提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选择、判断、概括。这足以证明:大量略读,有助于阅读能力、阅读水平的快速提升。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青年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时也指出:“有效地穿插拓展的阅读比较少见。应当在读好课文的前提下,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一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关于科学研究发现,涉及许多深奥的地理知识,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查找大陆漂移说的相关资料;在课中,教师设计补充魏格纳去实地考察的一些情况、医生的劝阻及他长眠在冰天雪地中为地质事业献身的震撼人心的资料;课后阅读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的故事再交流。此外,选读课文也可以按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在学完略读课文后拓展阅读。
2.拓展实践
略读课文教学设计还应该考虑给学生自我拓展空间的环节,留下举一反三的天地。如教学《学会看病》,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拓展学生的视野:阅读毕淑敏讲述亲子关系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到医院去一趟,搞清楚看病的程序,再让学生试以儿子的口吻描述到医院后的经过,也学着文章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变化;或者描写一件发生在医院的事情,将叙述和心里活动交织进行描述,促进读与写的有效迁移。教师还可考虑为学生搭设实践机会的平台,让其展示才能、张扬个性。如教学《索溪峪的“野”》,可让学生介绍索溪峪,评选“优秀小导游”……要尽可能使略读课文教学有声有色,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3.积累语言
纵观人教新教材,许多略读课文出自名家之手:《母鸡》(老舍)《祖父的园子》(萧红)、《我的“长生果”》(叶文玲)、《桂花雨》(绮君)、《松鼠》(布封)、《珍珠鸟》(冯骥才)、《慈母情深》(梁晓声)、《学会看病》(毕淑敏)……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规范的优美语言、精彩句段,做好读书笔记,便利自己习作时“厚积薄发”。如:《珍珠鸟》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冰心曾经评点:“这个‘真好!’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乐。”这就绝佳的语言训练点,应该这让学生感悟理解后,也尝试在习作中将表达情感的简短词语放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教学是一个多元化行为,从开放的角度看,不能完全信守“略读课不能上成精读课”或“精读课不能上成略读课”的“教条”,还需要实事求是地根据《课标》、教师自身、教材、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设计教法,运用教材,使略读课文教学预约精彩、“别有洞天”。因为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学生在自主、有益的语言实践中尝试运用阅读技能、方法,获得语文素养的逐步发展与提升,享受到课内外阅读带来的快乐,才是最根本的。
参考文献
[1]田本娜:《我与小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
[2]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沈阳出版社,2000年6月
跑进家来的松鼠范文4
关键词:合作学习;新课改;课堂;教学实效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下学生集体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为了学生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所采取的一种互助学习形式,也是课堂上与他人沟通、知识生成的一种交流形式。它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精神,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的课堂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大多数时候我们为了落实这一理念而走入一个误区:学生只要围坐起来,动动手,动动嘴,就是真正运用了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就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盲目、无计划、无组织的合作学习,只会给课堂带来假象,增加负担,又怎能发挥其作用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利用这一手段,而不仅仅是为了体现新理念摆花架子,走过场,到头来只能高耗低效。那么,怎样才能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入手,落实好“合作学习”。
一、有组织
没有组织的学习,难免会流于各自为战的形式,以至于课堂的合作交流会发展成为两个极端: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嘈杂散漫。克服这些现象,教师首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前进行策略分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合理分工。其次,教师还应适时指导小组长的工作,促进合作学习保质、按时完成。如,若在每个小组确定学习习惯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为“领头羊”,发挥他们的才干,将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带领整个小组成员交流、探讨、归纳、汇报,那么,学生知识的生成将会更加清晰化。
二、有目的
只有明确学生合作学习的任务是什么,他们在交流合作中才
会有一定的方向,才不会盲目,才能真正发挥“围坐”起来的意图。如,在教学《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时,我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布置任务:松鼠在“我”家做了哪几件事?明确目的,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很有头绪,不难在课文中就找出了一些相关语句。但“哪几件事”就要求了学生要归纳出来,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读出来,成员间的你一言我一说,使有目的地合作学习发挥了作用,结果,在小组内学生都能大致用简练语言归纳出“这几件事”来。
三、有竞争
“没有竞争,社会就没有进步。”同样,合作学习中的竞争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学生的表现欲望都很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往往在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句话的情况下就能开始。如,在教学《囚歌》这首诗歌中,让学生合作朗诵时,我的一句:“这组同学朗诵时多有感情,真像一位位面对敌人视死如归的呀!”看似平淡的表扬,却引起了接下来几个小组暗暗的挑战,我暗自欣喜:竞争开始了。一个环节下来,我对学生的朗诵为之心头一颤:真投入呀!这样的竞争,教师的潜移默化使得学生的学劲十足,学习中的尝试也成了他们积极主动的事了。
四、有参与
教师的参与是合作学习的保证。听课时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合作时,一些教师要么在讲台前踱来踱去等待,要么象征性地到学生中去走两圈,或在学生讨论交流时考虑下一步的教学,或在学生辩论时当作观众。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应真正发挥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当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立即说明;当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时,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激励者。
五、有评价
合作学习,由于缺少了教师的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较易“走过场”,流于形式。此时,教会学生评价学伴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包括:对于一致的观点表示赞同;对于有歧义的看法敢于反对;对于不完整的答案要会补充。例如,我在教学《凡・卡》一文时,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理清课文脉络,学生的意见有所不同:有些学生认为凡・卡“写地址、收信人”部分已在书信内容之外,应划分为“写信后”一部分;有些学生却认为此部分应为“写信时”部分,当小组汇报这一意见时,教师首先要表扬这一敢于质疑别人观点的学习态度,接着结合我们写信时“准备―写―寄”这几个步骤,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就会更明了化,谁对谁错,自然也会有所评价。
跑进家来的松鼠范文5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播种于孩子纯洁的心田,如何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渗透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之中呢?小学语文11册教学中,我做了以下思考和探索——引领学生走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体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仔细研读小学语文11册文本,不难发现,全册32篇课文其中有12篇是围绕“人与自然和谐”这一思想编写的,一单元有4篇课文,《山中访友》《听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目的是感悟大自然中花鸟鱼虫、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四单元有4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鹿和狼的故事》《青山不老》目的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善待自然、关爱地球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进行生态教育、绿色教育、环保教育。七单元《老人与海》《跑进家来的松鼠》《最后一头战象》《金色的脚印》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动物是有灵性的,感受文中人与动物间的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从而善待动物,善待生命,受到人性美的陶冶。这些文质皆美的课文无不闪烁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光辉。
以下是对相关课文进行的教学解说:
1 《山中访友》——【从赛读入手】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进行“找朋友,选朋友”朗读比赛,让学生选择作者拜访的——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朋友。在有感情地朗读比赛读中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
【课外练笔】让学生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选一大自然中的事物写《——我的朋友》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正因为选准了“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一读写结合点,才使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在文本中闪耀,在课堂上闪耀,也在学生心中闪耀。
2 《听雨》——【从想象入手】一场雨,在作家赵丽宏笔下有声有色,多姿多彩,由远而近,由远而近……遐想中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感慨大自然的奇妙。让学生想象:我是山中的___,当山雨来临时我会发出___的声音。雨中的我怎么样?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补白,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岩石——“滴答滴答”
绿叶——“沙啦”
…… 多么美妙的音符,这些音符组成了一首首优美的曲子。让学生在想像中听朗读,感受文字的美妙, 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课外积累】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课外分类收集更多的描写大自然的像声词(如水的声音——哗啦、咕噜、汩汩地、滴答、淙淙、潺潺、咕嘟、潺潺……鸟声、虫声、禽声、兽声、风声雨声、雷声……)
3 《草虫的村落》——【从观察入手】作者在一片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以别具一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们描绘了这一次奇异的游历。让学生们追随作者跟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去观察: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街道”“小巷”,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像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观察中感受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他与小生命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活气息。
【拓展练习】寻找大自然中的小生灵,写观察日记——《可爱的小精灵》。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
4 《索溪峪的野》——【从对比入手】紧扣一个“野“字,让学生感受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
桂林山奇,峨眉山秀,庐山俊,泰山尊,黄山贵——它们都已经“家”化了。用这种人工的美与索溪峪的山天然的美,野性的美作对比。突出索溪峪山的野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课外拓展】打开网站欣赏张嫁界的自然风光,亲眼目睹人进入索溪峪里那一种返璞归真的野性的美。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索溪峪。②为索溪峪写环保广告。
跑进家来的松鼠范文6
关键词:原生态习作 写前指导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167
自从今年我们学校开展了省课题“小学生原生态习作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以来,对原生态习作课堂教学笔者比以往更多了一些思考,觉得要让学生不再为习作苦恼,就要重视习作课堂教学时的写前指导。
1 写前阅读
儿童都是有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习作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读到写的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写前阅读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习作前阅读与习作主题相关的材料,是引导学生从仿写到创作的起步。仿写对于初学者来说尤为有效,如果经常借鉴或模仿优秀片断、篇章,并加以消化运用,就会使学生在迁移性的练笔中,感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学生就不会再为习作难而烦恼。
1.1 写前阅读,激发学生搜索原生态习作素材的兴趣
兴趣是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也是学生作文的强大动力。“写前阅读”能激发学生搜索原生态习作素材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一种新的体验,这种与习作主题相切合的体验,能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捡拾和追寻,引发他们对作家语言的趋同,唤起他们表现自我的欲望。在这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进行阅读,表面上教师是没教,实际上对学生已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作文 “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在写这篇习作时,笔者就让学生阅读回顾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让学生从阅读回顾中得到新的体验,从阅读课文中感悟到父母的爱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并在大脑中搜索自己父母在生活中对自己关爱的事,以及自己心里的感受重现在脑海。因为每个学生家长对孩子的爱的表达方式都不一样,个人的感受也不一样,所以选取的材料也就不一样了。这样把习作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加强学生与父母的沟通,增进了解,融洽了家庭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又为生活服务。
1.2 写前阅读,让学生知道如何选取原生态素材
“写前阅读”能帮助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选材,而自己也要像作者那样以生活为源泉选取贴近自己生活的真实材料,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还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作文“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学生在进行写前阅读之时就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搜索有关父母之爱的事,然后把自己这些事进行权衡选择,最后把自己最熟悉的,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素材作为本次写作的素材。
1.3 写前阅读――让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写前阅读能让学生从品读优秀作品中感悟到写作方法、技巧,优秀的作文不仅是选材原生态――写身边的真人真事。而且运用了一定的写作方法、技巧。如:《老人与海鸥》抓住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海鸥动作的描写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跑进家来的松鼠》则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喜爱之情的方法;《最后一头战象》对动物嘎羧动作、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将嘎羧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金色的脚印》则是通过对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事让读者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学生“写前阅读”的潜移默化中懂得了作文要如何写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在谋篇布局、运用修辞方法等方面也各有不同。这为他们写作提供了写作方法、技巧的指导,学生写作时也就能更好地博采众长。
2 写前“聊天”,把生活经历转化为口头语言
原生态习作倡导内容从生活中来,语言从自己心中来,真情表露自己的心声,以“聊天”的方式说自己想说的话,和同学交流见闻,沟通看法,用平常的话说平常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课堂上,让学生敞开心扉“聊聊天”,把生活经历转化为口头语言,说得顺了,写得也就顺了。叶圣陶先生的儿子叶至善先生曾说,自己童年很调皮,喜欢做木匠活,不喜欢写作。叶圣陶先生就说:“也好,至少今后你能养活自己。”可是,学校里的作文还是要写的,父亲是大作家,很多人打听叶圣陶先生指导习作的方法,叶至善先生说:“方法无他,聊天而已。每当子女回家,叶老端从院中, 逐一与子女聊作文,其间夹杂一些指导,谁说通顺了就休息,不通顺的排到队伍后面,准备好再说。”
课堂上,作为执教者应该创设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气氛让学生乐于表达、交流,激发童心,促进表达。并且要维护学生的真情实感,及时鼓励和肯定,使言者自信,听者有方向。
当然,学生写前“聊天”不是漫无边际地聊,教师要怀揣“课标”,化课标于轻松的聊天中,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使“教学无痕,润物无声”,使学生的话题更鲜明,角度更新颖,视野更开阔,价值取向更明确。一到六年级都是有关于动物话题的写话、习作训练,可是每个学段的目标是不一样的,第一学段只是说话、写话训练,只要“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就是要“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到了第三学段则要通过习作,把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人与动物如何相处的问题表达出来,表达出真挚的情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体验。把准了目标,就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与动物相处的事例中选取材料“聊天”表达真实感受,又能从“聊天”中学会该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并把生活经历转化为口头语言,为书面表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