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知识范文1
同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动手摸一摸,剪一剪,折一折,做一做,拼一拼……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化解儿童思维直观性和数学学习抽象性之间的矛盾,而且能让学生享受发现知识的快乐,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理解、构建新的数学知识。
一、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手的运动,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视觉、触觉、运动觉相互配合,同时还在积极地思考怎么折,怎么剪,怎么拼……因此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符合儿童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做到让学生快快乐乐“做数学”。
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图形纸片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涂一涂,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在教学《圆柱的认识》后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圆柱体;在教学《可能性》时让学生拿一元的硬币抛一抛。在这样的操作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高涨,更乐意主动地去动手、动脑,积极地去讨论、交流,在轻轻松松的操作中发现了数学问题,获得了数学知识。
二、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生成
数学学习较强的概括性、抽象性、逻辑性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一定要求。教育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直观的感知,帮助学生化解儿童思维直观性和数学学习抽象性之间的矛盾。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我要求学生制作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框架,包装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因为有了课前的操作过程,课堂上学生在交流长方体或正方体特征时就能轻松、准确地结合模型进行描述。同时有学生提供了自己制作的两个相对的面是相同的正方形的长方体模型,指出这种长方体有些特殊,有8条棱的长度是相等的,并由此指出当这个长方体所有棱的长度都相等时这个长方体就更特殊了,它就变成正方体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现并真正理解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知识点。
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形成表象,再通过分析、比较,概括、抽象成数学知识。
三、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
有这样一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对于小学生尤其如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建构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先引导学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跟三角形的哪些因素有关,当学生猜测可能会跟三角形的底和高有关后,我给学生留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要求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找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学生们操作后,很多小组都争先恐后地汇报他们的发现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但不同的小组却汇报了各自不同的探索过程:
1. 同桌两人将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尺拼成一个长方形。
2. 任意剪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 将三角形上下对折后剪下上面的小三角形,再通过旋转、平移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在有意义的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操作中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体验到了发现知识的快乐。
四、在动手操作中开启学生的创造之门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潜在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开启学生的创造之门。
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内角和》后我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学生立刻想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内角都是直角,列出算式90°×4= 360°。有学生动手先把四边形纸片的四个角撕下,再拼一拼,发现这四个角可以拼成一个周角。也有学生把四边形的纸片折一折、分一分,很快发现任意一个四边形都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更有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了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甚至有学生发现了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有了这样的操作,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拓和发展。
儿童知识范文2
【关 键 词】儿童课堂;隐性知识;缺失;重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49-03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y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针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问题,偶然发现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能够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被称为显性知识;而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被称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相对显性知识而言,具有默会性、个体性、非理性、情境性、文化性、偶然性与随意性、相对性、稳定性、整体性九大特点;可分为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和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前者包括难以表达的技能、经验和诀窍等,后者包括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心智模式等。隐性知识在儿童课堂中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儿童求知兴趣减退、动手实践意识削弱、观察力及创造力的窒息性剥夺,在教育的终极目的上表现为学生后劲不足。
卢梭在《爱弥儿》中讲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1] 自古希腊时,就对知识有了分类,人为追求知识获得自由成为教育起源并绵延下去的根本动力。亚里士多德著《形而上学》开篇第一句话便是“求知是人类的本性”。[2]“需要是人的本性,求知是人的本性,自由是人的本性”。[3]在追求人的自由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力求实现每一个体的全面发展,实质是个性发展,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往往脱离“以儿童为本”的自由教育理念,由于教师只关注整体教学的效果,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这样的课堂缺失了儿童生命的精神张力和创造力,此导致了课堂内容的单调模式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控制行为长期存在。探析儿童课堂中隐性知识的缺失问题,可为实施儿童自由天性教育提供可能。
一、隐性知识缺失的现实观照
在作为崇尚儿童自由发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点滴细节都会对学生品格的养成和健全心智的启蒙产生无可忽视的影响。然而实际课堂中存在大量限制儿童天性自由的教学行为,严重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最为普遍的就是课程内容模式化,教学目标简单化,教学过程人为控制过度化,教学评估体系单向且固化。
(一)课程内容模式化
开设课程的目的就是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服务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课程内容不按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去安排,而是被固定或者有意更改。儿童一到期中考试便被告知取消文体课或是增加语文、数学等考试科目,这种更改在乡镇一级的学校尤为显著。针对个体随意更改课程的现象,对在课堂上说小话、开小差或者故意违纪吸引同学注意的学生,老师会用罚写作业的方式给予警告甚至是取消体艺课作为惩罚为的是以儆效尤。教师自作主张增减课程,其实有违相关教育法的规定,而根本原因就在于应试教育的逼迫。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学校对教师业绩的评估往往凌驾于教育法规规定,弃教育教学目标于不顾,更会给儿童带来负面情绪,比如逃课、厌倦学习。与学生成绩挂钩,相应的成绩也就成了衡量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这关涉到教师自身福祉像职称晋升、加薪。教师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删减体艺课、增加文化课来延长教学时间以保证考试出成绩,只注重显性知识的传授,忽略隐性知识带给儿童的主体感受和情绪体验,久而久之,这种不正常的课程规划也变成了正常的形成模式,以致学校管理层也只是默许。
(二)教学目标简单化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教学目标达到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并非这样做。首先,在知识与技能维度。教师围绕着“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开展教学工作,使主科科目学的僵硬、死板,学生被老师牵着走,强制性的被灌输,少了问“为什么”多了记“是什么”的静态知识。强调考试技巧训练,忽视学生对隐性知识主体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课堂内容单调乏味。其次,过程和方法维度。教师引领学生在重复、强调、背诵的机械训练模式中度过每一个课时、每一学年,对知识的传授性胜过对知识的启发引导性。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学生好动、模仿、游戏、观察、想象、发问的精神等天性备受压制和挫伤。在残酷的应试教育面前没有丝毫生机和活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方法可谈,有的只是倦怠和不满。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在考分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学生头脑中大片的空白场地本来急需接受各种新鲜信息激发探寻生活世界和生命世界的兴趣和动力,此时却被考试笼罩了一层阴影。他们的心时刻在紧张着、在恐慌着,怕被淘汰出局,但同时对于最基本的个性自由、价值判断自由(隐性知识)却又望而却步,对待学习任务、对待同学友谊、对待老师素养态度已经不够端正、不够正视、不够尊重。
(三)教学过程人为控制过度化
在“以人为本”核心教育理念盛行的今天,儿童课堂本应“以儿童为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如果仅仅以儿童获得知识为本,必然会落到知识本位的境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业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扮演着知识垄断者的角色,对教学进行过度控制,忽视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式学习精神和习惯的养成。第一,课程目标的限定导致了学生学习内容的僵化。教师规定主科科目的学习内容、考试技巧,客观上限制可供学生接受和吸收的知识,在狭隘的教学目标压制下和繁重的考试压力下,学生的阅读面受限制,阅读意识淡薄,阅读能力止步不前从而进一步阻碍其获得知识的兴趣、信心和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认知水平、伦理道德、审美情操等自由品性的培养。夸美纽斯提出,儿童与生俱来拥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4]在知识为本的教学目标控制下,儿童生来对美、知识和德育美好追求的种子就这样被无情的扼杀在摇篮里。第二,教学时间的过度控制。正值儿童期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游戏、玩耍,与同龄伙伴沟通交流作朋友,以此发展他们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与人相处、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均对学生以后的成人生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教师刚性的课堂管理严重干涉到儿童课外的自由时间,这种隐形控制实则损耗学生精神与心力,剥夺学生自由成长的契机和独立自主学习的权力。本质是对学生生命力、创造力的束缚和摧残,实属严重的隐性知识教育缺失行为。
(四)教学评估体系单向且固化
教学评估体系主导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又影响着学生潜能发展。时下通行的仍是书面考试,以成绩论成败,它主导的教学行为必然是以记忆、背诵为主的认知模式,而学生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大脑仅仅通过考试是不能被测试到发展潜能的,且非考核型的潜能培养在教学评估中被忽略,这样以来隐性知识的教育价值就得不到验证。加之教育公平和效率理念的引导,试卷命题人倾向加大客观题型的比例,减少主观题型,学生在考高分的压力下追求标准答案,而对自由发挥题目则懒于、怕于动脑筋,久而久之,学生探寻真知的发散性思维必定要遭受遏制,如此又何谈创新精神呢。与此同时,在试卷评改过程中,因多采用流水作业的方式,参考便准答案,不参照学生个体发展和实际情况,这样以来评分结果便是学生在校学习表现的唯一证明。评分结果的高低预示着学生学习的好与坏,优秀生和学困生便有了定性之分。优秀生会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一致肯定,而学困生迎来的则是失望无奈甚至是打击。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入了不公平、不人道的评价氛围。以考分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只能导致老师单一机械的讲授知识点,而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这些非考核型潜能的发展则百害而无一利。这种单一教学评价模式会将生动活泼的儿童课堂引入死胡同,泯灭儿童的兴趣点、求知欲,脱离儿童主体受教育的真正需要,有违人身心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更扭曲了教育发展的一般原则。
二、隐性知识重建之思考
儿童课堂中隐性知识教育的缺失是教师发展不够专业化的表现,是对人文情怀的遗忘,更是对教育理想的摧残,违反教育事业作为发展完善人的原则。因此,重建课堂隐性知识教育体现时代内涵,顺应教育改革规律,为民族振兴夯实根基。
(一)给传统的儿童课堂注入时代内涵
在我国传统的儿童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乃课堂的中心、主导者,教师决定了课堂的秩序与氛围,有“教不严,师之惰”之说。在这些传统观念的主导下,儿童课堂的教学实践行为必然会产生诸多不快。首先,教师也应与时俱进,积极回应国家教育改革政策,做到体悟与身体力行。传统课堂中重视教师地位的权威与学生主体意识的服从,而当今时代则应是教师退居幕后,倡导给儿童展示天性与表达求知欲的平台;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儿童是课堂的中心,尊重儿童的身心解放与自由,成就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威严,鞭策教师加强自身人格素养的修炼与提升,更好地言传身教。其次,教师要勇于善于解读“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体验时代内涵的承担者去从事课堂教学活动。比如,研究儿童课堂积极行为的案例,丰富自己的教学技能知识,在面对实际课堂情境时可以随机应变。加强对儿童课堂隐性知识教育的哲学思考,克服现有的思维定式,去除传统教学习惯的僵化,将儿童课堂置于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去理解,去践行,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保持为人师的风格与情怀。
(二)消除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陶行知在论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时讲过,我们要负起责任来,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天堂。[5]长期的应试教育养成了教师单一的职业思维,引发课上、课中、课下追求成绩的功利性教学习惯。而隐性知识所代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则被置若罔闻,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观念,隐性知识教育才得以重建,人文知识情怀才得以回归。而在素质教育观念的解读与重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对考试型考核在儿童课堂教学中产生的综合影响加以条分缕析,厘清个中关系、利害,利用其积极因素,规避其消极影响,根除其恶患,实现真正的课堂隐性知识教育。再者,各级教育部门则应对学校的应试教育管理模式进行积极有力的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规范教学多元评估体系,引导向上校园文化,营造多元发展课堂教学氛围,敦促学校管理者对儿童课堂隐性知识教育缺失的教学行为进行引导与纠正,避免应试教育影响的恶性循环,注意锻炼儿童的品格培育儿童的德性,体现创造性的课堂教学精神,建设引人向上,教人向善的人文课堂、人文校园。同时,教育改革当解除学生成绩与教师业绩、办学实效的利益链,尝试多种人才选拔机制,为课程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课堂隐性知识教育的缺失,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权力与义务为重建公平、正义、责任、良心、人格等隐性知识教育价值观的儿童课堂而努力。
(三)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
理论研究为实践教学指明方向,而实践教学依赖理论创新具体措施。儿童课堂隐性知识教育的缺失从某一侧面说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程度有待提高。将教师这一职业作为专门职业看待的说法,早在1966年《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就有提出,在这样的国际背景影响下,教师队伍建设应向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一方向转变。
第一,教师队伍应秉承终身自我素养提高的理念。古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者必当给学生树立师德师风师范之榜样,给儿童以启发效仿与规训。这就要求教师队伍不论男女长幼、资质深浅都要以身作则,时时留意处处皆在的学问,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与时俱进,保持信息、知识的更新与融合。为人师者还应当对学生抱以平等友好循循善诱之姿态,以助人之心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从而了解儿童、了解师生相处之道,为启发儿童大胆独立思考引导儿童主动发现起到助推作用,从而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素养前提。
第二,学校作为用人单位应完善教师队伍的选拔评估体系,提高教师待遇。教师作为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也应有专门的考核体系进行职业资格认证,从而为潜在人员进入教师行列提供有效保障。这就要求学校以及教育监管机构为从业人员取得教师资格改善单纯的学历教育,整合教师资格评估体系来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同时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待遇,形成竞争上岗,吸引优秀人才进军教师行业,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从而使教师行业真正成为吸引人的、有行业引领性的一种高尚职业,最终为落实儿童课堂隐性知识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
[2]亚里士多德著.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7.
[3]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38.
儿童知识范文3
尽管接种疫苗对幼儿的身体有好处,但接种疫苗的时间、接种者的身体条件、有何禁忌症等,都对疫苗的功效以及接种后可能产生的不适反应有着影响。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疫苗接种知识_疫苗接种有什么种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宝宝注射哪种疫苗对于每一位宝宝来说,注射疫苗是有效提高自身免疫力的方式。对于每一位妈妈都知道要给自己的宝宝接种疫苗,但是究竟要接种哪种疫苗,相信很多妈妈都是很混乱的,甚至不是很清楚。那么究竟小孩应该注射哪种疫苗呢?我们快来看看吧。
1、卡介苗:这个对于每一位宝宝来说都是要接种的,作用是来预防结核病。
宝宝刚刚出生就需要借助,一般来说,一生只需要接种一次;
2、乙肝疫苗:作用是来预防乙肝的,宝宝刚刚出生之后1个月以及6个月的时候,各需要接种一次;
3、百白破混合制剂:作用是来预防百日咳以及破伤风的。
在宝宝3个月、4个月、5个月以及2岁的时候都需要接种一次;
4、麻疹疫苗:作用是预防麻疹的。
宝宝8个月以及6岁的时候都需要接种一次。
什么情况下宝宝不能接种疫苗很多妈妈们都认识到在宝宝出生以及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接种疫苗对于宝宝来说十分的重要,可以有效地提高免疫力。其实不是全部的宝宝都是适合接种疫苗的,那么究竟什么宝宝是不能接种疫苗呢?我们快来看看吧。
1、如果宝宝患有各种疾病,是不适宜接种疫苗的,例如发热、腹泻、感冒等情况,都是不适合注射疫苗的;
2、如果宝宝患有肝炎、严重心脏病等疾病的情况下,身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如果这时候还去接种疫苗就有可能承受不了接种之后会带来的疫苗反应,甚至可能会导致宝宝的病情加重;
3、注意对于患皮肤病的宝宝也是不能进行接种的;
4、对于过敏的宝宝,很容易有不良反应产生,是否要接种疫苗要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幼儿疫苗的注意事项新闻上时常出现新生儿接种疫苗死亡的案例,听起来让人胆战心惊,但是这毕竟是少数,如果疫苗本身没问题,只要注意新生儿的各种身体状况,一般是不会出现这种意外的。一般对于疫苗的接种,新生儿是会有一些反应的,一种是接种反应,也就是生物制品本身所引起的接种反应,一般比较轻微,会自然消失,另一种是异常反应,这与新生儿的体质有很大关系,过敏体质的宝宝容易发生异常反应,可能出现晕厥、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接种疫苗后全身感染等,这时候父母和医生就要特别注意了。对于宝宝接种疫苗中可能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具体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1、及时让医生知道宝宝的各项身体状况,比如是否是早产儿,是否营养不良等,这些情况是不适合接种疫苗的,应该咨询医生后再商量对策。
2、患有感冒、腹泻、发热等疾病的宝宝是不可以接种疫苗的,应该在病情痊愈之后再行接种,而肝炎、结核等传染病以及严重心脏病等疾病会导致宝宝免疫力下降,也不可以注射疫苗。
3、患有皮肤病或者过敏体质的宝宝不宜注射疫苗,应该咨询医生的建议。
4、刚刚接种疫苗的宝宝不应该急着回家,而是需要在医院等候20~30分钟左右,一旦宝宝发生不良反应可以及时就医。
5、宝宝出生后,医生会给父母一个小册子,上面会详细写出宝宝需要注射的疫苗和注射时间表,爸妈们一定不要粗心,要严格按照小册子来接种疫苗。
6、宝宝接种疫苗之后,爸妈要注重宝宝的卫生,保证接种部位的清洁,以免引起局部感染。
给宝宝接种疫苗要注意什么在接种疫苗的时候,如果宝宝有发热或者其他一些特殊情况的,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疫苗接种的。另外,在给宝宝接种疫苗时还需要注意下面这些事项!
1、先了解自家宝宝的健康状况。
宝宝近几天是否接触过有传染病的人,有没有发热、拉肚子、咳嗽等症状,这些问题在给宝宝接种前都需要告诉医生,作为能否进行预防接种的参考,以免造成反效果。
2、查看宝宝有无禁忌症和过敏史。
心脏疾患、肝肾疾病、活动性肺结核、皮肤化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以及有过敏史、惊厥史等都属不能进行预防接种的范畴。此外,如果宝宝正在接受皮质激素、放射治疗或抗代谢药物治疗也应推迟接种时间。
3、需详细了解要接种的疫苗。
接种前,父母不但要事先准备好《预防接种证》以便让医生凭证接种,而且自己也要了解接种的是什么疫苗。如果宝宝在上次接种这种疫苗后出现过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出现过敏反应,都要告诉医生,看这次能不能再接种这种疫苗。
4、接种前的护理。
儿童知识范文4
【关键词】社区 家长 免疫规划 态度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50-01
免疫规划是指根据国家传染病防治规划,使用有效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所制定的规划、计划和策略。为了解现阶段大同某社区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的需求及态度,笔者展开了此项调查,以期为后续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 国家免疫规划的发展
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大家都习惯使用计划免疫的提法,目前我国预防接种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为适应我国预防接种工作发展需求,并与国际接轨,我们引入了免疫规划的概念。
目前我国实施的免疫规划5种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麻疹等7种传染病,儿童接种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全部免费。
2007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提出把预防15种传染病的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也就是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扩大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也全部免费。这些疫苗可用于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麻疹等15种传染病。
2 对象与统计方法
2.1 对象 选取大同地区的21个社区为调查现场,以社区儿童的家长为调查对象。
2.2 方法 采取填写问卷的方式,问卷参考有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现场向各位儿童家长讲明调查的目的和要求,由家长自愿在问卷上填写答案。
2.3 统计方法 调查表包含3大内容:第一部分为家长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有关免疫规划知识的问题21个共计100分,以60分作为合格;第三部分为家长对免疫规划的态度,不计分。资料整理和分析用Epi 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影响免疫规划知识水平的因素用SPSS13.0 进行单因素分析和t检验。
3 结果
3.1 家长的基本情况
本次共发放调查表472张,收回有效问卷415张,415名接受调查的社区儿童家长中,父亲213人,母亲202人,本地人口224人,外地人口191人。
3.2 免疫规划知识认知情况
社区儿童家长免疫规划知识平均得分56.21±11.35分,<60分235人,>60分180人,合格率为43.37%。
3.3 家长对免疫规划的态度
在被调查的家长中其中有381人认为打预防针对社区儿童的健康成长很重要,占总调查人数的91.81%;391人表示会带孩子打完规定的预防针,占总调查人数的94.22%。
3.4 对免疫规划知识的获知渠道统计分析
家长获知免疫规划知识的渠道是多样的,大多数家长是通过医院发放的书面通知、医务人员的讲解、亲友同事的交流、电台和电视的宣传和医疗单位的宣传讲座等渠道。
对免疫规划知识的获知渠道统计分析表
从上面的统计表中可以看到,医院以及医护人员在儿童家长的免疫规划知识的传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通过医院的宣传海报与书面通知以及医护人员的专业讲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普及、推广社区儿童家长对于免疫规划知识的了解与认知。而亲友同事的交流在免疫规划知识的获知中也扮演着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通过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家长之间的交流这种自发宣传的渠道也在较大程度上获得对于免疫规划知识的获知。另一方面社会公共媒体对于免疫规划的宣传稍显不足,建议可以通过专栏板块、听众观众互动等方式增强这种渠道推广的作用与效果。
3.5 影响免疫规划知识水平的因素
年龄≥38岁的家长得分最高,≤27岁的家长得分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得分最高,无固定职业者得分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家长得分明显高于大专以下学历的家长。本地户籍的家长得分高于流动人口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由上述调查结果可知,深入开展免疫规划知识教育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医院的免疫规划宣传方式往往偏单一,难以形成与儿童家长的互动交流;同时部分儿童家长由于知识层次等各方面原因未能利用这一渠道获得相关的知识;再次医护人员的相关免疫知识讲解往往随意性、专业性较强,这就使得部分家长很难完整的真正的了解相应的知识。建议医院应进一步加强对于儿童免疫规划知识的宣传途径与方式,以更为浅显、生动、丰富的表现形式进行宣传,同时加强对于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增加健康免疫教育的投入。
儿童家长接触免疫规划知识的渠道与方式选择较多的有书面通知、咨询热线、健康讲座及口头告知等,而大众媒体仍是家长欢迎的传播方式。因此建议公众传媒增强儿童免疫知识的宣讲普及力度,通过开设丰富多样的宣讲栏目与板块增强与儿童家长的互动交流;同时利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的优势,利用网络信息,如在线问答、专题分享、博客等等方式扩展免疫规划知识的宣传覆盖面,增强社区儿童家长免疫规划知识的获知,进而提高儿童免疫水平,增强儿童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立新,王革新,谢淑霞,等.孕产妇计划免疫知识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5,3(12):1674-1675.
儿童知识范文5
今年夏天,在以往无人问津的黔西县铁石乡的校园里多了一群人的身影——大学生暑期支教志愿者们,而且一来就是两队。
他们来了
“快乐学校”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团队,第一天,招生简章往大门上一贴就即刻吸引了80多名同学,此后陆陆续续还来了不少。上午九点,“快乐学校”的第一堂课开始了,王婧抱着一摞资料健步走进教室,但是她的到来并没有让原本吵闹的教室安静多少。于是,她拿出了自己和同学们约定的杀手锏,拍拍黑板,大声喊出:“1,2,3。”台下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应:“安静!”声音清脆而响亮,冲击着每一个人的耳朵,教室里顿时安静了许多。
这是节英语课,主要任务是学习关于家人的英文单词,由于小学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孩子都有,参差不齐,所以王婧在制定课程的时候,倡导“边玩边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从大多数孩子们的接受和吸收能力考虑。“请问同学们在你们的家里都有哪些人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弟弟,妹妹,哥哥……”这些词语一个接一个冒了出来,此起彼伏。王婧将这些词语一一记录在黑板上并附上对应的英语。
“哈哈哈哈……”课堂上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原来是某个学生“踩到地雷了”,王婧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念单词,将“妈妈”的这个英文单词设为地雷,王婧从头开始领读,当领读到这个单词的时候,小朋友们跟读的话就是踩到地雷了,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2年级高荣杰小朋友今天是第一次来上课,尽管还不认识这里的一个人,同样被逗得哈哈大笑,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他们也来了
与此同时,就在距离他们接近100米的另一间教室里,还有一群孩子,他们正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上语文课,他们的老师是来自贵州大学拓荒者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虽然姗姗来迟,但是凭借着他们前期的3次调研踩点和挨家挨户的宣传,也收到了近80名学生。今天是他们正式上课的第二天。为了锻炼同学们的勇气,老师吕杰勤让同学们站到讲台上做自我介绍,此话一出,孩子们并没有太多的回应,你望望我,我看看你,相互指着对方,窃窃私语,对于这种教学方法,他们还不适应,没有一个人主动走上讲台去。每当她走下讲台走到后面的时候,靠近门的一个黄毛小孩就趁机偷偷地扒开门缝,摇头晃脑地往外看。
老师为了缓解气氛,亲自给同学们做示范,她走上台去,鞠了一躬:“我叫吕杰勤,来自贵州大学,我的爱好是看书,打篮球,乒乓球等,大家以后可以找我玩。”安静了一分钟后,同学们的屁股还只是在板凳上挪动,没有丝毫离开的迹象。一位同学在下面小声地想跟她交谈,却得到一声训斥:“我说过在我的课堂上要讲普通话。”那个孩子双嘴一抿,把头低了下去,不再说话。“那班长先带个头吧。”说罢,台下的一位女孩站了起来,径直走到讲台上,学着老师的样子,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两只手背在身后,轻轻地说:“我叫熊尹宁,我的性格比较内向,我喜欢小动物,很高兴能跟大家成为好朋友。”台下不知在谁的带领下响起了响亮的掌声,小女孩害羞地走下了讲台。
“很好,还有谁愿意上来,让我听见你内心的独白,你们是六年级的同学,是这个学校里的大哥大,要给别人树立榜样,不能让别人看笑话,你们觉得你们能做好吗?”“能!”可是吕杰勤并不满意,“没听见!”“能!”“还有人没张嘴。”“能!”声音似乎要把房顶掀起来,可是这一次的回答同样没有让她满意,“你们不要拖音,要干脆利落一点。”台下的一个小男生终于坐不住了,快步走上讲台,不停地晃动着身体,一个劲儿地把自己并不算长的刘海往后甩,还没开口就引得哄堂大笑,就连老师也被逗乐了。
下课铃声响起了,“下课!”吕杰勤说,“老师再见!”同学们全都齐刷刷地站了起来,扯着嗓子喊道。
孩子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不论是“快乐学校”还是拓荒者志愿服务队,在家长们看来就是暑假补习班,“他在家整天就知道看电视,而把他送来起码可以学到一点知识。”快乐学校2年级的高荣杰的妈妈特地从钟山乡把孩子送来。据拓荒者志愿服务队的王标说,在他们的队伍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有一个孩子不愿意来上学,他妈妈就一路把他打过来的,一直打到座位上,坐到座位上时还在哭。”
王婷现在是“快乐学校”的准初一新生,被分到了初中班,懂事的她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不是很好,所以在学习上非常用功。现在的她却在动摇,“一方面,在这边,其他学科都学得很轻松,很开心,但是物理和英语我都听不懂。”听小伙伴们说对面的文化课是具体按照年级来划分的,所以就想去对面看看。据“快乐学校”第三队队长张鹏刚说,自从对面招生以来,出现了很多学生到这边上两天,到那边上两天的情况,其中五年级的李怡原本就是“快乐学校”的一名学生,但是现在的她,每天走进的却是对面的拓荒者志愿服务队。
为了适应孩子们的需求,不论是在哪一支队伍中,我们的教学内容除了涉及语文写作,数学,英语等主课学习外,还包括太极,音乐,舞蹈,美术等在内的兴趣拓展。“快乐学校”王婧的课广受孩子们欢迎,因为她一直以“边玩边学”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孩子们可以一边做游戏一边学习知识。
吕杰勤下课后,另外一名老师前来统计下午想上兴趣班的同学,“有双截棍、太极、手语、时装秀、舞蹈、朗诵等。”话音未落,孩子们便蜂拥而上,“我要上双截棍,我要上!”“我可以报两个吗?”那位高高的男老师被紧紧包围着,“不着急,大家排好队,一个一个的来。”
“快乐学校”的操场上,同学们在上武术课,在武术老师吴秋霞的带领下,同学们大展拳脚,伸展着小胳膊小腿,嘴里还不时地吼出“哈!”整齐地比划着老师所教的动作。
殊途同归:都旨在带给孩子们知识和欢乐
儿童知识范文6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教师干预;合作学习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首先要确定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利用学生学习的最佳期限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理论对我们的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很有启发意义。
一、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阐述
维果茨基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就是首先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 在他看来, 明确这种关系是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的前提条件。他认为学生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下学生需要借助成人的引导、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维果茨基把儿童的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定义为最近发展区。这样划定就明确了学生最具发展潜力的所在,为教学指明了方向,从而也明确了需要教师和学生把握的重点。
最近发展区是由教育所创造的, 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也是由教学动态所决定的, 它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最近发展区的发展就是学生的进步。维果茨基认为“ 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 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 教育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起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继而他发现, 就教育过程而言, 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 而是关注他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这是教育学在理论的一大进步, 其进步性就在于它把“适时”定位在发展的前面。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 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种认识与近年来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二、积极关注各类暗示性干预
1、关注于情境的暗示性干预
暗示是较常见的教学干预技术, 其行为常常不外显, 但可通达学生内心,而学生也能接受来自外部、他人的暗示。暗示在过去的教学中也常常称作“教学孕伏”活动, 可表现在课前、课中、课后各阶段, 也可通过知识、方法、情感等多重角度开展。
2、关注于困惑的提示性干预
教师的提示性干预可以帮助学生从迷茫中走出困境。在学生感到困惑、无助的时刻, 教师如果能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其研究状态, 在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方面适时、适度地给以点拔, 那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与途径。
3、关注于矛盾引发的提示性干预
数学概念的认识要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 由非本质因素到本质因素的提升, 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的思维在混沌中变得明朗,在矛盾中变得清醒。引发矛盾的能力是教师实施干预技术的重要表现, 也是帮助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的关键所在。在产生认知冲突的一刻, 人的潜能会被无限激发, 创造力也会被激活, 许多内在心理动机会被外化, 对事物的认识会更关注于本质, 而教师与学生对事物本质的揭示也会达到高度的认同。
4、关注于认知误区的警示性干预
在认知过程中, 由于经历、环境及学习角度的不同, 很多学生基于已往经验, 形成思维定势。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加工与矫正, 对不良认知行为还应给予警示。维果茨基坚信儿童的发展发生在其最近发展区内,成人或能力较强的同伴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维果茨基对最近发展区的解释中,为学习者提供帮助的人有两类, 成人或能力较强的同伴,维果茨基关注较多的是成人对儿童的影响。
三、影响合作效果的各类原因
1、影响合作效果的个体因素
性别作为一个影响儿童合作效果的潜在因素在维果茨基的解释中基本没有提及。截至目前,相关的研究也很少。在一个平衡柱实验中研究了同性别儿童的配对合作,总体推理水平起初没有差异的男孩和女孩合作之后的推理水平却表现出了差异。具体地说,女孩与女孩合作之后比男孩与男孩合作之后更有可能表现出倒退。女孩更愿意与合作伙伴保持良好关系而不愿意彼此争论,这些研究结果显示,性别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2、影响合作效果的人际因素
维果茨基强调了与能力较强的合作者的互动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他研究较多的是成人与儿童配对的情形。后继的研究显示,不论与成人合作还是与同伴合作都可以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然而,成人―儿童配对还是儿童―儿童配对具有相当复杂的不同效果。
维果茨基指出,在成人帮助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可以取得认知的进步,不少研究显示,儿童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比与能力相当或较弱的同伴合作更有可能获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暗示社会互动的结果总是积极的,不会对认知机能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人际之间的社会情绪因素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从能力较强的同伴那里获得了学习的动力,这种观点获得了经验的支持。那么,在合作过程中什么力量吸引儿童接受另一个人的推理?为什么儿童能够内化较高水平的知识?近年来,参与合作的同伴的自信心成了这方面探索的一个亮点。从维果茨基的观点来看,同伴间的交流意味着一种社会过程,这种社会过程包含了建立在情景基础上的情感因素,主体间性就建构于合作者之间的话语活动之中。主体间性的成功获得需要儿童彼此协调人际期望,用双方共同的需要主导或愉悦合作者,共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儿童需要不断反思或修正起始的任务目标,以便达到对任务与合作的共同理解。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认知过程从共同调节向自我调节的转换是通过能力较强的同伴的帮助而实现的。指导性参与是一种理想的互动方式,在指导性参与中,能力较强的同伴将提供给能力较弱者的帮助调整到一个适当的水平,以使能力较弱的同伴积极地参与合作过程。
总之,教师的有效干预和学生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荣仙.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评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0).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