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白细胞计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白细胞计数范文1
通讯作者:吴树林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计数法对乙肝患者白细胞检测的影响。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50例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患者(血清胆红素150~500 μmol/L),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和手工方法计数,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高胆红素血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与手工法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胆红素血能够使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结论 高胆红素血对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结果有较大影响,应用手工方法复检。
【关键词】 计数法; 乙肝; 白细胞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50
黄疸是慢性重症肝炎的主要表现之一,主要是由肝细胞受损、坏死后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下降使得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已在全国广泛应用,这不仅提高了实验结果的精密性和准确性,而且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效率。但是,各类仪器仍有其不足之处,在日常工作中笔者发现,用血细胞分析仪对重症黄疸肝炎患者进行血常规测定时,部分患者白细胞假性增高,如果检验人员不进行下一步手工复查,会发出不准确的检验结果,严重影响临床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本文探讨不同计数法对白细胞计数分类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重症乙型肝炎患者的血常规标本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1年6月感染科患者,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19 d~72岁,其中婴儿5例。经生化检验胆红素150~500 μmol/L。
1.2 仪器与试剂 深圳迈瑞公司生产的BC-538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和质控;日本Olympus显微镜;血清胆红素检测使用罗氏MODULE P800生化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
1.3 方法 (1)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方法:使用迈瑞BC-5380血细胞分析仪对50份标本进行检测,操作严格按生产厂商的操作手册进行。即取患者静脉血2.0 ml,置于EDTA-K2抗凝管内,充分颠倒混匀,1 h内上机检测。同种标本用相同仪器RRBC模式复检。(2)手工操作方法: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进行[1]。即用已校正好的微量吸管吸取20 μl上述血样,放入0.38 ml WBC稀释液内,用改良牛鲍氏计数板显微镜计数。手工检测由于使用显微镜目测,能够排除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的影响,此结果与有关研究[2,3]相符。体外标本去除高胆红素血浆后,不能导致仪器检测白细胞数的改变,此结果与有关研究[4]相符。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PEMS 3.1医学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采用单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0例重症黄疸肝炎患者的白细胞检测中,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与手工操作方法检测的结果分别为(6.934±4.323)×109/L和(5.4±2.16)×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64,P<0.001)。
3 讨论
深圳迈瑞公司生产的BC-5380型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采用半导体激光散射技术、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和先进的流式分析装置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系列多个参数进行精确的计数和分类分析,是目前国内能生产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为数不多的厂家,具有快速、准确、稳定性好等优点。白细胞计数前会自动以溶血剂先将红细胞溶解,红细胞溶解后血细胞分析仪再计数白细胞池中颗粒数量,对白细胞是否有干扰取决于红细胞在溶血素作用后的破坏程度。正常人的红细胞加入溶血素后很容易溶解,肝病患者肝细胞受损后其摄取、转化、排泄游离胆红素的能力下降,从而使患者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能够使红细胞膜出现异常,使红细胞对溶血素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使一部分溶血素被消耗而导致溶血素相对不足,红细胞不能够被完全破坏,未破坏的红细胞和碎片由于和淋巴细胞体积大小接近使血细胞分析仪误认其为白细胞,因此导致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和白细胞分类不准确。同时,高胆红素能够和红细胞膜结合,血小板脂质结合形成大分子物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时会把这些大分子物质和未破坏的红细胞记成淋巴细胞,从而使白细胞的总数明显高于手工计数,细胞分类时淋巴细胞假性增高,中性粒细胞相对减少。另外,标本的溶血不全可能会堵塞机器。
生理性胆红素可以清除脂质过氧化物,能保持正常细胞膜脂质的流动性。但高浓度的胆红素容易形成稳定的胆红素自由基[5],使多余的细胞膜脂不能被清除,细胞膜脂结合蛋白质后溶血剂也难以溶解,导致仪器在进行白细胞计数时出现误判,把未溶解的红细胞记成白细胞,出现白细胞的假性增高,但并不是所有的高胆红素血症的白细胞计数都假性增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由于胆红素会导致白细胞计数的假性增高和细胞分类时淋巴细胞假性增高,当遇到分析仪计数此两项同时增高时,应用手工方法复查是否是胆红素影响的假性增高。
有资料表明,肝病患者和新生儿红细胞膜脂类异常,具有抵抗溶血素的作用,导致红细胞溶解不全[6],就会干扰白细胞的测定,造成白细胞假性增高。而手工方法用1%的HCL可溶解红细胞,不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有文献报道,重症黄疸患者血液标本按仪器要求稀释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的溶解情况,需经120 s才能完全溶解红细胞,而一般的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的时间会小于60 s。因此,溶血素的作用时间也是导致红细胞溶解不全的原因。消除胆红素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可采用离心洗涤,用生理盐水洗涤后重新检测。
综上所述,重症肝病患者的高胆红素血液标本能够引起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如果偏信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结果,会误导医生按合并感染处理,不仅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还会给患者的病情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遇到黄疸患者血细胞分析白细胞增高时,必须使用手工方法复查,才能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4.
[2] 邝泳云.一种异常白细胞直方图的分析及原因初探[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0,15(1):15.
[3] 凌励,金丽茵,林紫云.肝病患者白细胞异常直方图原因初探[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0,15(6):337-338.
[4] 吕斌斌,梁海丽,冯静霞.黄疸乳糜对血液细胞分析结果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1):64-65.
[5] 刘湘陶,刘慧娟.胆红素自由基对大鼠肝细胞损伤作用的研究[J].生物化学杂志,1995,11(1):71-75.
白细胞计数范文2
【关键词】 尿中附菌上皮细胞;尿路感染;女性;尿白细胞;尿培养细菌;诊断
在临床医学中, 尿路感染主要是指病原体侵犯尿路黏膜或者是尿路组织, 从而造成患者出现尿路感染症状, 多发于女性患者。通常情况下, 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沉渣中尿中附菌上皮细胞以及尿白细胞等的计数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进行尿中附菌上皮细胞联合尿白细胞计数对女性感染诊断的分析, 有利于提高对于女性患者尿路感染病症的诊断率, 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具有积极作用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某医院在2011年间收治的40例女性尿路感染患者为例, 所有患者年龄均在58~70岁之间,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岁。根据医院对于患者的诊治资料显示, 所有患者的发病时间均超过12个月, 并且病程时间最长的患者可达3年, 对于40例女性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中, 除了有尿路感染病症症状外, 一些患者还伴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以及肾结石等病症情况。
1. 2 分析方法
对于上述40例女性尿路感染患者的尿中附菌上皮细胞联合尿白细胞计数对于患者病症的诊断意义分析, 首先在通过对于所有病症患者进行尿沉渣相差显微镜检查后, 对于检查得出数据情况与正常计数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以得出相关结论意义。对于患者的尿沉渣相差显微镜检查具体方法如下:采取所有患者的新鲜尿液10 ml, 离心处理5 min后, 清除尿液中的上清液, 清除上清液使用剂品剂量约为0.1 ml到0.3 ml之间, 混合均匀后取1滴放置于专用计数板上, 通过相差显微镜进行观察记录。此外, 对计数对比的尿常规使用干化学法进行处理, 而尿培养实现通过微生物法进行, 并对于处理后的观察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应用。
2 结果
根据上述方法, 对于患者尿沉渣中的尿中附菌上皮细胞计数情况, 在0周以及1周、2周、4周等不同时段的计数结果为7.0±5.7、3.9±2.8、2.4±1.9以及1.0±1.3等, 对于尿培养的计数结果分别为0.4±0.5、0.2±0.24, 对于尿白细胞的计数结果分别为11.5±12.2、7.2±4.5、8.2±2.6以及4.4±2.2等, 而对于病症患者临床表现的分级计数结果分别应为0.7±0.8、0.5±0.7、0.2±0.4以及0.3±0.5等。
在对于这几组计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知道, 尿中附菌上皮细胞的计数情况以及尿培养细菌的计数情况, 在进行女性尿路感染患者病症的临床诊断中, 与病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而尿白细胞计数与患者临床表现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3 讨论
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 尿路感染病症多发于女性群体, 并且是一种多发性病症, 在临床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中会反复进行发作, 难以根治, 在临床治疗中, 对于该病症的治疗方法也相对比较单一。尿路感染症状的女性患者群体中, 由于已经进入绝经期的女性患者, 其雌性激素的水平与能力逐渐下降, 从而也会影响患者尿道的PH值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而导致患者的尿道黏膜发生变化, 而患者的尿道黏膜一旦发生变化, 相应的患者尿道局部的保护作用就会呈现逐渐减弱变化, 因此更加容易引发尿路感染病症的发生。
上文中在对尿路感染患者进行尿沉渣相差显微镜检查后, 根据检查结果明显可以看出尿路感染患者与常规尿检中, 尿附菌上皮细胞阳性率变化情况比尿培养细菌检查中尿中附菌上皮细胞的计数检查结果, 也就是阳性变化率要高, 因此, 根据这一检查分析结果就可以知道, 在女性尿路感染患者中, 尿中附菌上皮细胞的计数情况与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而对于尿路感染患者的尿白细胞计数检查结果, 与尿培养细菌中的尿白细胞检查结果相比, 经观察分析可知与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因此, 在进行女性尿路感染患者病症的临床诊治中, 可以通过尿沉渣相差显微镜检查的方法, 对于患者尿中附菌上皮细胞计数进行检查诊治应用, 既方便并且诊治效果也相对比较好。
参考文献
[1]薄玉红,姜枫,毕增祺.相差显微镜检查尿沉渣上皮细胞黏附细菌对老年女性尿路感染的诊断意义.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9, 08(1):117-118.
[2]肖红桃.回肠代膀胱术后不同膀胱冲洗方法的比较.南昌大学学报, 2012,09(7):98-99.
白细胞计数范文3
[关键词] 新生儿;降钙素原;抗菌素;感染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应激状态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4(c)-0059-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eonatal procalcitonin, white blood cell count, 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and stress state. Methods 391 cases of full-term and antibiotics-unused neonates transferred to the neonate intensive care unit of our hospital at 3d after birth from November 2013 to August 2015 were divided into the stress group (including vomiting and asphyxia), non-stress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 of healthy neonates), the femoral vein blood was drawn at 3d after birth, the serum procalcitonin, white blood cell count and 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were examined by the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various infectious indexes between the stress group (including vomiting and asphyxia), non-stress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counted by T-test.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WBC, PCT and hsCRP indexes between the stress group and the non-stress group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WBC and PCT index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stress group and the healthy group(PCT: t=2.918, P
[Key words] Neonate; Procalcitonin; Antibiotics; Infection index; 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Stress State
降钙素原能早期反映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及寄生虫感染的检测手段。由于新生儿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PCT更是作为脓毒血症早期标志物而日益受到重视[1],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白细胞计数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但可能受一些机体内外环境的干扰而影响其临床诊断价值。该实验整群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8月,出生3 d转入该院儿科新生儿监护室住院、未使用抗菌素的足月新生儿391例,其中频繁呕吐29例(呕吐次数>5次/d)、窒息41例。通过观察呕吐、窒息等应激状态新生儿的WBC、PCT、hsCRP与非应激组、健康对照组比较,找出应激状态对各项感染指标干扰的规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8月,出生3 d内转入该院儿科新生儿监护室未使用抗菌素的足月新生儿391例,其中男性220例,女性172例;第一诊断新生儿窒息41例,新生儿肺炎115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97例,低血糖症18例,头颅血肿及颅内出血15例,咽下综合征21例,高危儿83例,隐性梅毒1例。脐带绕颈98例,胎膜早破26例,前置胎盘4例,母患妊娠糖尿病18例,宫内窘迫16例,羊水清277例、Ⅰ度污染22例、Ⅱ度污染53例、Ⅲ度污染39例。发热3例。呕吐29例,其中男14例,女15例,年龄6~72.5 h,平均47.7 h。窒息41例,其中男22例,女性19例,轻度窒息36例,重度窒息5例,年龄0.5~36 h,平均8.2 h。对照组30例,男女各15例,年龄3 d。应激组与非应激组、对照组在性别、脐带绕颈、胎膜早破、前置胎盘、母患妊娠糖尿病、宫内窘迫、羊水污染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为了避免降钙素原生理性升高对数据造成影响,该文所选病例抽血时日龄均>72 h。该研究经过广东省韶关市铁路医院( 该院) 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将出生3 d未用抗菌素的足月新生儿391例,分为应激组(包括呕吐和窒息)、非应激组和对照组,并设健康的新生儿30例为对照组,于生后3 d抽股静脉血,用电化学发光法查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用t检验统计应激组(包括呕吐与窒息)与非应激组及对照组各感染指标的差异。
1.3 检测方法
降钙素原:采用梅里埃产的免疫荧光分析仪型号:MiNiVIDAS。法国生物梅里埃股份有限公司。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广州金域检验中心。高敏C-反应蛋白:飞测免疫荧光分析仪,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白细胞:迈瑞五分类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型号:BC-5180。厂家: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商标:迈瑞.mindray。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统计学软件,对该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
1.6 诊断标准
呕吐组为日呕5次及以上,伴或不伴咖啡色液体,大量消化道出血及消化道畸形被剔除出组。窒息诊断: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2]。
2 结果
2.1 应激组与非应激组的WBC、PCT、HsCRP指标的比较
29例呕吐患儿与362例无呕吐患儿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各指标的统计结果分别为[PCT(2.75±2.7)ng/mL,WBC:(16.59±4.10)×109/L,hsCRP:(4.46±4.007)ng/mL,P>0.05];41例窒息患儿与350例无窒息患儿,经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各指标的统计结果分别为(PCT:3.49±10.14,WBC:17.06±5.59, hsCRP:6.44±8.39,P均>0.05,应激组与非应激组新生儿PCT、WBC、HsCRP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应激组与健康组的WBC、PCT、hsCRP指标比较。
应激组70例(包括呕吐29例,窒息41例)与对照组30例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各指标的统计结果见下表,PCT及WBC的P0.05,见表1。
3 讨论
血清前降钙素(PCT)是最先从甲状腺肿瘤细胞培养液中提取的一种多肽激素。正常情况血中含量极低。全身细菌感染时血清降钙素原会明显升高。近年来广泛用于儿科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曹红霞[3]研究表明重症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及局部感染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局部感染组(P病毒感染组(P
谭长英等[5]报导指出临床工作中存在 PCT 水平假性升高和假性低水平,提示PCT虽是早期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且其值与感染程度呈正相关,但除感染外,仍存在干扰因素。刘云峰等[1]报导称新生儿颅内出血、气胸或严重窒息复苏后其血清PCT浓度也显著增高,而围产期窒息缺氧、呼吸困难等可提高机体应激性,出现PCT 数值增高。认为可能存在未知的影响PCT变化的因素,如分娩方式、母亲孕期合并症如妊高征和糖尿病、新生儿贫血等都有可能导致早产儿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影响PCT的分泌。该试验观察结果显示应激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降钙素原及白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
综上所述,PCT虽是新生儿感染敏感性和特异性俱佳的指标,但仍受应激状态的干扰,且对新生儿早期轻症感染敏感性差[8],但对重症全身性感染有其优势。尽管王宝凤[7]研究认为降钙素原、hs-CRP的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各有不足。WBC计数在新生儿感染的诊断中准确性低,新生儿本身白细胞值较高,重症感染时因机体反应差反而降低,且受应激状态影响故三项指标共同使用,PCT做为重症感染预警指标,hs-CRP对早期诊断有其价值,白细胞是基层医院常用的感染指标,各取长处。仍需注意排除应激状态的干扰,定期复查,及时停用抗菌素,既可早期发现重症患儿,又不至于滥用抗菌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云峰,童笑梅,郑方圆,等.早产儿生后早期血清降钙素原生理变化规律的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2):81-84.
[2] 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01.
[3] 曹红霞. 血清降钙素原的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4):24.
[4] 张宁,张志红. 降钙素原对生后72小时内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意义[J].临床医学,2015(24):109,219.
[5] 谭长英,崔亚利.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新生儿细菌性肺炎中的临床意义[J].继续医学教育 2016,30(1):131-133.
[6] 裴夏南,钱新华.C 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中的临床意义[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45(5):391-394.
[7] 王宝凤.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治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3,8(5):117-118.
白细胞计数范文4
[关键词] 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反应蛋白;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b)-0008-03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reactive protein an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in the early efficacy assessment of lung infection
HU Dezhong1 ZHU Xiaoji2 ZHANG Yanyan1 YANG Hua2 ZHANG Keli2 LI Ning2 MA Jinan2
1.Weifang Medical College in Shandong Province, Weifang 261053, China; 2.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the 89th Hospital of PLA in Weifang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Weifang 261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CRP) an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in assessing the early efficacy of lung infection. Methods The subjects were analyzed 63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 including 33 patients in the aged and elderly people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 30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 and pulmonary infection; 28 healthy people as control group. The CRP, WBC and ESR levels were detected before treatment and on the 3rd, 7th, 14th day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CRP levels rised rapidly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 and declined significantly 3 days later after anti-infection therapy; While WBC, ESR levels in lung infection increased slowly and decreased gradually after effective treatment. On the fourteenth day after treatment, the patients′ CRP levels decreased to normal range, most patients′ WBC levels to normal range too, but many patients′ ESR levels were still higher than normal level. Conclusion The value of CRP in assessing the early anti-infection efficacy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s greater than WBC and ESR.
[Key words] Pneumonia;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reactive protein; White blood cell;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近年来,肺部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加之耐药菌的产生使得其治疗更加棘手,给人类的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为此,肺部感染早期疗效的判断对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指标血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和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对判断肺部感染早期疗效显示出较大弊端,因为ESR不能预示治疗成败及体温是否延迟下降[1];感染严重程度、治疗因素,如类固醇类药物等会影响机体感染导致的WBC变化规律。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于感染初期迅速升高,感染控制后其水平迅速回落,而且糖皮质激素不会影响CRP自身时间依赖性的变化规律[2]。Arinzon Z等[3]建议对疑诊肺炎者常规做CRP监测,提示CRP可能比WBC和ESR更能准确地反映患者肺部感染的动态变化;检测CRP水平,还有助于鉴别肺水肿与肺炎[4]、制定治疗方案等[5]。本研究着重比较CRP与WBC、ESR在肺部感染早期疗效判断方面的差异性,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9月肺部感染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症状、体征、胸部X线、血液化验、痰培养等检查确诊,排除引起CRP升高的其他疾病,如风湿性疾病、慢性肝病等。因患者原因(中途出院、失访、依从性差等)脱漏9例,临床资料完整者63例,其中,中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48~76岁,平均(59.40±7.87)岁,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无慢性支气管-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合并肺部感染30例,男女各15例,年龄46~78岁,平均 (61.63±8.52)岁,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正常对照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48~72岁,平均(59.03±7.12)岁,均来自本院查体中心。
1.2 方法
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天采集静脉血,分别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日本Sysmex公司)及手工魏氏法测定CRP、WBC及ESR,其正常值范围分别为0~5 mg/L、4~10×109/L、0~20 mm/h。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情转归
2例CAP患者发展为重症肺炎,经过积极处理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其余31例CAP患者及全部AECOPD患者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痰液由脓性变为稀薄白色,食欲及体力增加,影像学检查显示炎症病灶明显吸收,AECOPD患者喘憋症状明显缓解,最后所有肺部感染患者临床治愈或好转后出院。
2.2 治疗前3组间CRP、WBC、ESR
治疗前两组肺部感染患者CRP、WBC、ES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AP组与AECOPD组比较,ES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3 CAP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天CRP、WBC、ESR水平
CAP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天CRP、WBC、ESR的两两比较发现,抗感染治疗有效时3 d后CRP水平即有明显下降(P < 0.05),且第3、7及7、14天间继续明显下降(P < 0.05),部分患者于第7天降至正常,所有患者于第14天降至正常;ESR水平 3 d后增快,此后逐渐下降;WBC、ESR水平分别于治疗后第14、7天出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的下降,而且治疗后第14天多数患者ESR水平未降至正常值范围,见表2。
2.4 AECOPD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天CRP、WBC、ESR水平
AECOPD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天CRP、WBC、ESR的两两比较发现,抗感染治疗有效时3 d后CRP水平即迅速下降(P < 0.05),且第3、7及7、14天间下降仍然显著(P < 0.05);ESR第3天明显升高(P < 0.05),此后逐渐下降;WBC、ESR分别于治疗后第7、14天出现明显下降(P < 0.05), 见表3。
3 讨论
目前,有关CRP对CAP 或AECOPD患者疗效判断价值以及同时与WBC、ESR进行对比的研究众多,但同时纳入CAP组和AECOPD组且进行连续动态研究者甚少。本研究探讨CRP与WBC、ESR在CAP及AECOPD两组群体接受抗感染治疗后早期疗效判断的差异性,同时了解CAP及AECOPD两组群体治疗后CRP的变化规律是否一致,为临床选择有效治疗方案提供更加客观的证据。
本研究发现,无论CAP组还是AECOPD组,经过有效抗感染治疗后,其CRP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即有效治疗后第3天患者CRP水平大幅度下降,此后继续保持下降态势,部分患者于治疗后第7天下降,所有患者于治疗后第14天降至正常范围内。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CRP本身的生理特性决定的。Clyne B等[6]、Tonstad S等[7]证实,肺脏局部发生炎症反应或(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时,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会刺激肝脏细胞快速合成和分泌CRP,其血浆水平2 h后开始升高,大约8 h升高一倍,48 h达高峰,半衰期短于24 h,所以经有效治疗后,患者的CRP水平迅速降低并回落至正常范围。Bruns AH等[8]研究表明,如果重度CAP患者接受治疗后1周内CRP延迟下降,则高度提示抗生素选择不当、疗效差。本研究发现,患者接受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治疗1周内CRP水平的变化与临床病情的变化相吻合,治疗有效者其CRP迅速下降;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者,其CRP水平延迟下降,提示患者的抗生素选择不当或者病情严重。入选本研究的CAP患者中有2例发展为重症CAP,其CRP水平1周内没有显著下降。CRP在CAP组及AECOPD组两群体接受抗感染治疗后变化趋势的同步性体现出其独特的固定性变化规律,推测肺部感染患者无论有无其他基础疾病,甚至存在影响CRP水平的并发疾病,接受有效抗感染治疗后的变化规律仍然不会改变,分析可能因并发病的存在使CRP不能像单纯CAP那样在较短时间内降至正常,但不会因此影响其作为判断肺部感染早期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Lacoma A等[9]研究发现,CRP水平与AECOPD临床情况、短期预后具有相关性,支持本研究的结论。
本研究中,治疗后CAP组WBC、ESR的变化与AECOPD组存在差异性,分析可能系患者入院前患病时间长短不一所致。AECOPD并肺部感染时咳嗽、咳痰、气短、喘憋明显,体力活动受限,促使患者及时就医,使得来诊时CAP组与AECOPD组病情严重程度不一,成为治疗前CAP组与AECOPD组CRP、WBC、ESR水平差异的最主要原因。由于ESR在机体感染后2~3 d才出现增快,故AECOPD患者治疗3 d后ESR出现一过性的明显增快,而CAP患者来诊相对较晚,所以ESR升高不明显。WBC受年龄、开始治疗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且一部分肺炎患者WBC仍然在正常值范围内[10],AECOPD组入院时WBC水平的阳性率仅为53%,有效治疗后下降亦缓慢且幅度小。两组患者WBC、ESR出现明显下降至少需要7 d,并且对于老年人而言,ESR存在生理性增快的现象。正因为如此,CRP用于判断肺部感染早期疗效的价值大于WBC和ESR。虽然治疗后WBC及ESR水平也呈下降趋势,但其变化的时间明显大于CRP。Coelho L等[11]研究表明,连续监测重症CAP患者CRP水平能够帮助判断抗生素的疗效、患者临床情况的变化,这一提示作用在抗生素治疗后前3 d最有价值,而WBC则无此应用价值。刘珊珊等[12]的研究同样证实,CRP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判断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13],且应用价值明显优于WBC、ESR,这与本研究的结论相符。
总之,血清CRP水平的变化规律在辅助判断肺部感染早期疗效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且检测费用低廉,方便快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Don M,Valent F,Canciani M,et al. Prediction of delayed recovery from pediatric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 Ital J Pediatr,2010,36:51.
[2] Perren A,Cerutti B,Lepori M,et al. Influence of Steroids on Procalciton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COPD and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 Infection 2008,36(2):163-166.
[3] Arinzon Z,Peisakh A,Schrire S,et al. C-reactive protein (CRP):an important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tool in nursing-home-associated pneumonia[J]. Arch Gerontol Geriatr,2011,53(3):364-369.
[4] Farah R,Makhoul N. Usefulness of various inflammatory markers to differentiate pulmonary edema from pneumonia[J]. Isr Med Assor J,2011, 13(4):225-229.
[5] Lippi G,Meschi T,Cervellin G.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for the diagnosis, monitoring and follow-up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linical evidence and perspectives[J]. Eur J Intern Med,2011,22(5):460-465.
[6] Clyne B,Olshaker JS. The C-reactive protein[J]. J Emerg Med,1999,17(6):1019-1025.
[7] Tonstad S,Cowan JL. C-reactive protein as a predictor of disease in smokers and former smokers:a review[J]. Int J Clin Pract,2009,63(11):1634-1641.
[8] Bruns AH,Oosterheert JJ,Hak E,et al. Usefulness of consecutive C-reactive protein measurements in follow-up of 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 Eur Respir J,2008,32(3):726-732.
[9] Lacoma A,Prat C,Andreo F,et al. Value of procalcitonin, C-reactive protein,and neopterin in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 Dis,2011,6:157-169[S1].
[10] Furer V,Raveh D,Picard E,et al. Absence of leukocytosis in bacteraemic pneumococcal pneumonia[J]. Prim Care Respir J,2011,20(3):276-281.
[11] Coelho L,Póvoa P,Almeida E,et al. Usefulness of C-reactive protein in monitoring the 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linical course[J]. Crit Care,2007,11(4):R92.
[12] 刘珊珊,刘雪白,李翠萍,等. C-反应蛋白与血沉在老年肺部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 国际呼吸科杂志,2009,29(24):1481-1483.
白细胞计数范文5
【关键词】 脑出血 白细胞总数 中性粒细胞计数 病情程度 预后
脑出血(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为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进展迅速、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征。1994年3月—2006年9月,对本院收治的4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检测,并分析二者变化与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482例,男292例,女190例。年龄56~94岁,平均68.32岁。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1]。经临床检查及CT或MRI证实, 其中壳核出血297例,丘脑出血49例,脑叶出血46例,小脑出血49例,脑干出血41例。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入院后12 h内进行),轻型(0~15)198例,中型(16~30)172例,重型(31~45)112例。排除标准:血液系统疾病;发病时及前2周有严重感染性疾病;伴有恶性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前1个月使用过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24 h内查外周血。检测采用美国库尔特-贝克曼公司MMX5分类血细胞计数仪及其原装配套试剂。
1.3 分组 根据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值进行分组。按白细胞总数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行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见表1。
白细胞总数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中、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显著增高(分别为P<0.01, P<0.05),病死率显著增高(P<0.05);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中、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显著增高(分别为P<0.05, P<0.01),病死率显著增高(P<0.01);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组与升高组相比,中、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无显著差异(P>0.05),病死率显著增高(P<0.01)。
2.2 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见表2。 表1 白细胞总数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表2 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与正常组比较:*P
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中、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增高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P<0.01, P<0.05), 病死率增高有显著性意义(P<0.01); 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中度患者所占百分比无显著差异(P>0.05),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升高有显著性意义(P<0.01),病死率增高有显著性意义(P<0.01); 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组与升高组相比,中、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死率增高有显著性意义(P<0.01)。
3 讨 论
一般认为,脑出血的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发病年龄、发病前病理基础、出血部位、出血量、合并症等。一些临床研究表明,脑出血发病后血糖、肾功能、白细胞计数等可作为判断脑出血预后的良好参数[2]。本组资料显示,急性脑出血的早期会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提示病情严重[3]、预后差、病死率高。
分析脑出血后白细胞增高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几点因素有关:①脑出血后脑组织水肿明显,导致颅内压增高,下丘脑及垂体轴的神经体液内分泌增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浆皮质醇增加引起白细胞反应性增高;②丘脑、下丘脑受压引起严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缺氧及交感神经兴奋促进骨髓池的释放,导致白细胞增加;③血液对脑膜刺激,白细胞反应性增高。
脑出血后,白细胞,主要是多型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可被某些物质所激活成为活化白细胞[4],后者的流变学行为可发生改变,表现为聚集性、黏附性显著增高和变形能力显著降低。同时,血液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5]、核转录因子(NF-κB)、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显著增高。sICAM-1是最重要的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分子之一,可介导白细胞黏附,造成微循环堵塞,脑组织有效灌注压下降,并释放神经毒性物质,引起并加重脑组织的继发性的缺血性损害[6]。NF-κB[7]是一种具有多向转录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参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持续激活可诱导神经细胞死亡。 IL-6是一种促炎症介质,在脑出血后调节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功能,参与脑损伤。MMPs的作用是攻击脑血管的基底膜和破坏血-脑屏障,导致脑出血和脑水肿[8]。活化中性粒细胞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产生过多[9],使脑组织神经、血管内皮细胞生物膜结构破坏,膜通道开放,导致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和细胞外钙离子内流[10]。活化的中性粒细胞释放一种细胞毒性的弹性蛋白,它可降解细胞外基膜成分,血-脑屏障遭破坏[11]。活化白细胞可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酶类(蛋白水解酶等),对局部脑组织(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造成直接而严重的损伤。活化白细胞使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增加,它们可激活补体产生补体介导的细胞损伤。脑组织受损后可进一步诱导白细胞变形能力的降低,形成恶性循环,疾病的严重程度不断加重以致造成疾病的不良预后。
脑出血后,炎症反应是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类似于脑梗死,脑出血后血肿周边会存在缺血半暗带[12]。半暗带内神经元的病理改变在一定时间内是可逆的。因此,对于脑出血患者,早期对其病情及预后进行评估,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抗感染、脱水以及稳定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处理,能够改善神经功能[13]、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方法简单易行,不受条件限制,可作为常规检查、评估项目之一。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
[2] 蔡亚平,黄敬亭,姜兴明.脑血管病的远期预后研究[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2,25(1):28-30.
[3] 王金娥.急性脑出血患者白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J].卒中与神经疾病,1999,6(1):54-55.
[4] 傅 琦,刘春风,包仕尧.活化白细胞在脑血管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机理[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4,2(4):201-203.
[5] 陈少芳,梁 晖.急性脑出血病人血清sICAM-1、MDA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2(3):148-151.
[6] Kim JS. Cytokines and adhesion molecules in stroke and related diseases[J]. J Neurol Sci,1996,137(2):69-78.
[7] Clemens JA, Stephenson DT, Yin T, et al. Drug-induced neuroprotection from global ischemia is associated with prevention of persistent but not transient activation of nuclear factor-kappaB in rats [J]. Stroke,1998,29(3):677-682.
[8] Power C, Henry S, Del Bigio MR, et 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duces macrophage activation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J]. Ann Neurol, 2003 ,53(6):731-742.
[9] 陈 瑗,周 玫.自由基医学基础与病理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1.
[10] 刘 静,蔡定芳.中性白细胞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9(6):348-350.
[11] Yamasaki Y, Matsuo Y, Zagorski J, et al. New therapeutic possibility of blocking cytokine-induced neutrophil chemoattractant on transient ischemic brain damage in rats[J]. Brain Res, 1997,759(1):103-111.
白细胞计数范文6
【关键词】 血必净;消化道恶性肿瘤;相关性腹膜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9.082
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如直肠癌、胃癌等疾病, 通常在晚期时会出现肠道功能紊乱, 引起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及菌群失调、肠道黏膜受损致肠道细菌移位, 如大肠埃希菌移位, 肿瘤晚期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 肝合成各种补体减少及合并感染机会的增多, 经常会出现自反性腹膜炎的发生[1]。为进一步了解血必净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的影响, 现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4年7月收治的8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调查研究,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8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相关性腹膜炎患者;均依据《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进行诊断, 并结合患者的临床体征、症状、影像学的检查及相关的病理活动进行确诊;所有患者由同一主治医师负责;其中,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42例, 原发性肝癌13例, 大肠癌11例, 食管癌3例, 胃癌3例, 乳腺癌4例, 胰腺癌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间隙性、持续性或无规律性低热为主, 伴消瘦、纳差、乏力等症状为主, 恶性肿瘤主要有结肠癌、肺癌、胃癌、卵巢癌、乳腺癌等多种类型癌症。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对照组男24例, 女16例, 年龄45~74岁, 平均年龄(59.10±4.97)岁;
病程1.0~5.2 d, 平均病程(2.98±1.58)d;原发性支气管肺癌20例, 原发性肝癌7例, 大肠癌6例, 食管癌2例, 胃癌1例, 乳腺癌2例, 胰腺癌2例;观察组男26例, 女14例, 年龄43~75岁, 平均年龄(60.14±4.97)岁;病程1.4~5.1 d, 平均病程(3.04±1.52)d;原发性支气管肺癌22例, 原发性肝癌6例, 大肠癌5例, 食管癌1例, 胃癌2例, 乳腺癌2例, 胰腺癌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0.5 g芬必得, 2次/d,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 静脉滴注50 ml血必净注射液+1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 1次/d;两组患者以7 d为1个疗程。在用药期间, 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自身体质、进食等相关情况, 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治疗, 并对其体温进行严密的监测, 3次/d;另外需要对患者用药前后的血常规进行化验检查。1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对比。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在诊断肿瘤相关性腹膜炎前, 治疗后的第3、7天检查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肿瘤坏死因子等。将临床疗效划分为三个等级:痊愈、有效、无效;痊愈:治疗后,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有所改善, 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下降至正常状态, 腹水消退;有效:经治疗临床体征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经治疗, 患者的病情、体征未得到有效控制或改善, 甚至出现恶化, 腹水量较之前增多, 白细胞的计数或分类未下降。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痊愈10例(25.0%), 有效19例(47.5%), 无效11例(27.5%), 总有效率为72.5%;观察组痊愈15例(37.5%), 有效23例(57.5%), 无效2例(5.0%), 总有效率为9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相关炎症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5)×109/L、(2.2±0.9)mg/L、(0.4±0.1)ng/ml, 下降幅度均优于对照组的(6.9±1.8)×109/L、(4.9±1.3)mg/L、(0.7±0.2)ng/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造成自发性腹膜炎的致病菌释放内毒素刺激机体的炎性细胞, 形成炎性介质介导的瀑布样连锁反应, 从而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2]。血必净由于自身具有抗细菌毒素、降低内毒素水平、调节免疫及炎性介质、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肤的作用, 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病症的治疗干预, 并且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3]。
关于血必净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应用较多, 相关的调查和研究也较多;血必净对恶性肿瘤全身性炎症反应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 其作用机制之一在于降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 从而减轻全身性炎症反应的程度[4]。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 在常规干预联合血必净干预后的第7天, 观察组的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有了明显的改善, 有效减轻了患者的急性炎症的反应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单纯的抗生素干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2.5%), 低于采用血必净干预治疗的观察组(9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血必净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方面的临床疗效显著, 并且能有效改善患者在发病期间出现的发热、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 不良反应较少,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樊玉祥, 吴林波, 曾凡业, 等. 血必净辅助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5(9):731-733.
[2] 钱美芬. 探讨血必净在恶性肿瘤患者发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医药导刊, 2014(3):486-487.
[3] 姚青霞, 郝晓翠. 血必净应用治疗恶性肿瘤介入术后发热效果体会.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29):64.
[4] 王东梅. 血必净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影响. 泰山医学院,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