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比的化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比的化简范文1
关键词:小学英语;简笔画;情景设计;画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89-01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简笔画教学形象、直观,教学效果突出,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简笔画多用于单词教学,尤其是名词的单词教学。但简笔画也可以用于动词人称变化情景设计和动词时态情景设计的教学,有时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根据教学实践,探讨这两个方面的运用。
一、动词人称变化情景设计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英语一般现在时中,比较难以掌握的是第三人称单数的行为动词的词尾变化。这一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在实际使用特别是口头会话时,不经过反复操练,是很难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的。因此,教师可用简笔画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下面,我就以汤姆为人物对象,看简笔画叙述他要做的事情(图略)。根据这些简笔画,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训练。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就能够很快掌握了第三人称单数的行为动词的词尾变化的语法现象。这样,可以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二、动词时态情景设计
下面的一组简笔画(篇幅所限,图略),可供学生做混合的时态练习。学生根据单一的画面,可了解每个时态的使用范围,并与其他画面对比,掌握其他时态的使用条件。
利用简笔画讲授语法主要是在讲解英语时态时采用。语法概念和现象一般是比较抽象的,而时态表示了动词的行为和各种时间的关系。由于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利用动作和时态来表达各种动作意义,从而可使我们利用大量的情景现象,讲解单一的时态或几种混合的时态现象。简笔画作为情景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为学生在课堂里提供了各种时间概念的动作变化,学生可以通过画面比较各种时态的含义和使用的条件。
三、简笔画的画法
简笔画的画法不要过于讲究,但也不能画得太马虎。有的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敢用简笔画,是因为不会画或画得很难看。所以,学点简笔画的画法还是很有必要的。无论画人物、人物的动作,还是画动物或物体,只要按其特征和相关比例,用线条勾出轮廓,并准确表达所要求的特定的含意,简笔画就算画得成功了。下面介绍一些简笔画的基本画法。
(1)人物。如图,先画一个适当大的圆圈作为人物的头,在头下画出人物的上身,上身约两个头长。人物的四肢的每一节大约都是头的直径的一倍半。具体步骤:按照这一步骤和比例,我们可以画出各种人物,如男人、女人、小孩或老人等。画小孩的时候,头与身子的比例是,上身约一个半头长,整个身材要比成年人矮小。女人的身高比男人的矮些,女孩子比男孩子矮些。老人可以把背画得有些驼,加上拐杖和眉头上的皱纹,充分表现人物的老年体态。所有的人物的面部五官都可不必画出。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增加一些服饰,即可表示出人物的身份。例如:在人的头上加一顶草帽可表示农民;加上一副眼镜,手拿一本书,就可表示知识分子;身后画上一块黑板,黑板上写些字表示教师;手里拿着一把锤子表示工人等。
(2)动物的画法。画动物时,应注意动物的固有特征和尺寸比例,同时还要将各类动作的脸部和尾巴准确地勾画出,绝不能把猪尾巴画成狗尾巴,把鸡头画成鸭头(篇幅所限,图略)。
(3)物体的画法。画普通物体时,关键要注意物体的尺寸比例应适度。例如,飞机的两翼应基本相等,自行车的两个轮子也要大小一样(篇幅所限,图略)。
简笔画还可以描述一些大自然的变化,例如天气的变化:画一个太阳表示天气晴朗,画几朵云彩表示多云,画些雨滴和一把雨伞表示阴雨,画几片雪花表示下雪,画一些物体模糊可见表示雾天,画一个人物的帽子被吹掉表示有风的天气等。
在英语板报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简笔画的作用。板报所设置的栏目,形式要灵活多样,内容要丰富多彩。各班可成立板报小组,负责编辑组稿。教师应给予适当地指导并鼓励学生为板报写稿。板报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英语板报应注意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简笔画要生动、形象、有趣。另外,板报内容不应超出学生的英语水平。
四、结束语
众所周知,简笔画的运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不仅可以用于小学英语的名词单词教学,有时也可以用于动词人称变化情景设计和动词时态情景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简笔画的辅助作用,以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我们要掌握简笔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既不能画得太讲究,从而冲淡了英语课堂教学;也不能画得太马虎,画成“四不像”,不能准确表达词语或语法的含义,使其结果适得其反。我们要依据学生的情况,结合教材内容,灵活地进行设计,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钱英.简笔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1(02).
比的化简范文2
2、画出熊猫的一对耳朵、眼睛、鼻子和嘴巴。
3、画出熊猫的前肢。
4、画出熊猫的身体轮廓,要在适当位置处留空白,好之后画后肢。
5、在空白的地方画出熊猫的后肢。
比的化简范文3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2-0095-04
货币国际化是指货币国内职能向国际扩展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国际货币指一国货币在国际贸易、金融交易中作为计价、媒介货币及价值贮藏工具。货币国际化的进展主要取决于该种货币背后的经济因素、如经济实力、货币稳定程度及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等,但国际货币的自然垄断特性和惯性作用也有所影响,经济结构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也对货币国际化有重要影响,一国对货币国际化的推进也会加快或限制其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世界货币史上,既有英镑和美元的成功经验以及日元的失败教训,也有欧元正在推进的尝试。总结这些影响货币国际化的因素,有助于我们思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路。
一、经济因素:货币国际化的基础
经济因素是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的决定因素,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 经济实力。
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是该国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以及该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一国的经济实力往往决定了该国货币地位,一个大的经济体可以为本国货币提供较坚实的经济基础,而大规模的国际贸易也可为本币进行贸易结算提供较大空间。历史上,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中心国际货币,正是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1937年,美国工业生产占世界的42%,英国仅为12.5%;出口贸易方面,美国占世界的14.2%,而英国则为11.3%;黄金储备方面,美国占世界的50.5%,而英国仅占16.4%。二战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直接确立了其中心国际货币地位。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经历了六次经济衰退,但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经济体,200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的30.9%,美元储备占全球储备的64%。美元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将主导国际货币体系。
考虑货币的国际地位和一国的经济实力的关系时,还应考虑以下两点:第一,衡量一国经济实力不仅要考虑该经济体目前所体现的经济实力,还应考虑其未来的增长趋势。对处于“追赶”地位的货币来说,其经济体的增长能力对于其货币国际化更加重要。一战爆发前,英国仍然是最大出口国,但1870―1913年间,美国年均出口增长率达4.9%,而英国为2.8%,美元国际化也在这个阶段萌芽。第二,货币的国际地位与该国的经济实力的关系并非一一对应。按照市场汇率计算,2008年初欧元区15国的GDP总量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欧元区贸易规模也高于美国。2006年欧元区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8%,而美国是12%。但总体而言,欧元国际化程度低于美元,且短期挑战美元可能性不大。
2 该国货币的稳定程度及中央银行的信誉。
币值稳定的货币能增强持有者的信心。而币值变化大,通胀率高或通胀率起伏较多,都会直接导致持有者回避该国货币。贸易商在选择贸易结算货币时,期望选择较为稳定的货币,币值不稳定的货币不利于贸易商核算成本和收益,也增加了为防止外汇风险的套期保值成本。同时,被用于金融资产标价的投资货币,或被他国居民持有、在发行国之外流通使用的替代货币,都需要有币值稳定的特征。中央银行的信誉在于维持一国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保持对该国货币的信心。总之,一国货币对内和对外价值变化较大都无助于其货币国际化的进程。日元汇率从1972年的308日元兑换1美元,升值到1995年4月的79.75日元兑1美元,其间的1985年―1986年一年间,日元曾经创下了升值40.5%的波动记录。日元汇率波动不仅影响贸易交易,而且对资本的交易也有很大影响。日本作为亚洲最大经济体,却没有在亚洲形成日元区或亚元,而成为事实上的美元区,也与日元与美元汇率风险之间的差异有很大关系。
3 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一种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该货币发行国必须具有一个广度和深度较高、资本管制较为宽松的金融市场。发达的金融市场也有助于为中央银行和各国投资者提供成本低、安全性高和流动性强的以该国货币计值金融工具、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有助于贸易商对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外汇风险进行管理。美国、欧洲和日本都具有规模巨大流动性高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同时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市场的集聚中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和东京等都为树立各自货币的国际地位起过重要作用。
日元国际化过程中,虽经政府大力推进,但国内外金融市场分割,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金融市场管制较严、金融交易手续过繁、相关税率过高,使得日元的流动和投资十分不便,这些问题都使日元国际化进程受到了严重影响。日本政府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加大了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力度,特别是完善政府债券市场、回购市场,推进金融产品创新(见表2,1999―2003年日本金融市场国际化举措)。但是在欧元启动的直接冲击下,日元国际化并未取得积极进展,2003年后日本政府将重点转到恢复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上,而对日元国际化采取了自由市场主义态度。不过,日本国内普遍认为日元国际化最主要的成就之一是促进了日本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历史因素:国际货币的自然垄断特性和惯性作用
从历史上看,一国货币如已占据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就有一种惯性(inertia)或者惰性,容易形成自然垄断,其他货币如想对其形成挑战并取代它的位置并不容易,新货币成为国际货币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以美元为例,一战后,美国的经济总量即已超过英国,但国际货币以英镑为主导让渡到以美元为主导至少用了30年(1918年至20世纪50年代)。同时,美元在1950年代取得最主要国际货币地位后,其在位货币优势有助于维系美元中心国际货币地位。二战后,尽管多次出现美元危机以及持续贸易逆差,但在美元存量优势及国际货币自然垄断特性下,美元仍然是国际外汇市场的主要载体货币(Vehicle Currency),除欧洲外,美元是近90%国际交易的使用货币;是大宗商品、初级产品的计价货币;是国际社会主要干预货币;是主要储备货币。因此,由于在位国际主导货币已拥有的规模经济、网络效果以及公众长期形成的货币使用习惯等因素,使该货币产生一种粘滞效果,其他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相对困难。
三、机制因素:完善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一般而言,一国货币最终要成为国际货币,应保持一定的国际收支逆差,从而使他国能持有本国货币,作为结算、清算或者储备货币。国际收支逆差由两
种方式实现:一是贸易逆差,二是资本项下逆差。
从美元取代英镑的历史来看,美元最初是在贸易顺差和资本项下逆差的情况下实现国际化的。贸易顺差代表一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对其他国家的相对优势;同时,美国通过资本输出、对外投资和援助等资本项下逆差,来实现他国持有美元的目的。但资本项下逆差是难以持续的,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美国实现了从贸易顺差到贸易逆差来提供美元的结构性转变,同时通过吸收各国资本实现美元回流。更为明显的是,从国际收支逆差的结构转变中,不仅可以看出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实现机制的转变,也可以看出美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成为全球资本配置中心的历史。日本推动日元国际化效果不佳,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是日本根本不想改变“出口型经济”的政策,仍然没有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仍然以制造业为主、外向型的经济结构,缺乏推动货币国际化的现实基础。
四、政策因素:一国对于货币国际化的推进
货币国际化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本国政府对于本国货币国际化的态度,而这又取决于对货币国际化对本国经济影响和国际地位提升等利弊的权衡判断。
从各国情况看,在经济发展和条件成熟时,各国都会积极推进货币国际化。英国在18世纪早期就鼓励甚至强迫其殖民地和附属国使用英镑,将这些国家纳入英镑区版图。英镑区对英镑的持有和使用是英国经济实力衰退后英镑仍长时间具有货币黏性,仍然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原因。美国鼓励多种形式的美元流出与回流,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通过资本项目逆差输出美元,而主要以国外对美国产品进口需求回流。1982年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成为输出美元的主要方式,而美元又通过各国购买美国各类金融资产、主要是美国国债资产的方式回流美国。日本、德国在二战后经济快速恢复,但日本政府认为日元国际化会影响其“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德国政府则担心马克国际化会影响到其“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最初对国际化都是持反对态度。直到在“特里芬两难”困扰下,美元危机频发(1960、1968、1971、1973年四次大的美元危机),日本、德国等欧洲国家都面临较大汇率风险和储备损失,才于1980年代开始,积极推进本币国际化。其中,日本政府从1984年起将日元国际化与国内金融自由化同步推进,重点推进欧洲日元市场国际化、离岸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五、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从各国影响货币国际化的因素来看,人民币国际化不能超越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要与国际经济结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金融市场发展和宏观调控等情况相协调,并采取合适措施积极推进。
一是调整经济结构,建立较为完善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首先,调整经济结构,建立强大的制造业和具有我国发展优势的特色新兴产业,形成对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从而推动其他国家接受人民币;其次,通过借贷、投资和援助等手段使其他国家持有人民币,如允许其他国家政府和企业在我国发行人民币债券等,当然这也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不能超出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
二是要建立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首先必须实现人民币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化,推进利率市场化,然后逐步建立发达的人民币市场,吸引非居民持有以人民币定价的资产。同时要建立有效率的与之配套的衍生产品市场,满足非居民投资者风险管理的多样化要求。最后要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和取消不合理的金融市场税费。
比的化简范文4
中国用户的社交属性
知识工作者在内容消费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深层次的知识的分享,进而产生交互协作的需求――这是一个从个人到团队再到企业的应用路径。分析这类用户的行为模式进而制定产品路线,这是印象笔记和母公司Evernote一致的发展战略。
与一般游戏型的APP不同,使用印象笔记记录、整理,本身就是一个用户“不断回来”的过程,这使得在衡量用户活跃度上,是以每月有效登陆为标准的。而这样的行为特征决定了对于文档内容的智能搜索与推荐等技术的重要。Evernote全球版中所使用的技术和功能,会在本地化之后逐步提供给印象笔记的用户。
解决用户使用中的痛点,不断对个人数字档案库的使用进行推进是“产品派”所要做的。基于全球用户共同的行为特性,印象笔记将和Evernote全球同步在今年年底推出针对团队的产品。唐毅表示,这个产品会在本地寻找合作伙伴、实现具有中国特点的产品特性。
实际上,与美国等地区用户创建笔记后进行维护的单纯工具属性不同,中国用户喜欢收集内容。这说明中国用户在使用上的社交属性意味更强。针对这一点,在与“国民APP”微信这样的流量入口上,印象笔记也在第一批小程序,并在服务号上增加了存储、购买、阅读等功能,增加用户使用的便利性。
而在国内内容创业的风口之上,印象笔记在和知识与内容类应用之间的链接上做了一些尝试。比如从去年年末到今年3月,印象笔记邀请“潇洒姐”王t、得到专栏作者万维钢、哈佛学霸李拓远、礼仪专家Sara Jane Ho等人,一起做时间管理、信息管理、团队管理的心得分享。当然,其中也包括这些达人对印象笔记的使用方法。印象笔记产品中的日程管理、目录、共享、嵌入链接等功能借助达人们的“现身说法”,能够让用户挖掘工具的潜力。
2B商业模式
在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以下简称新东方)达成战略合作之后,双方首个合作项目是联合主办进步笔迹 “全国中学生笔记大赛”。在大赛中,印象笔记团队与优能中学教育团队一起为中学生研发并提供高效的笔记方法,帮助中学生改善笔记习惯和提升学习效率。
和教育一样,法律、投资、医疗、医药等高内容性的行业都是印象笔记2B行业要重点发展的领域。唐毅表示,这和公司的全球战略也是一致的。但对于印象笔记来说,这个策略的发展是由用户驱动的。对于一个由诸多个人用户使用的软件,向2B发展是因为这些个人因自发的、协作工作场景产生出的需求。
比的化简范文5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 混沌思维 逻辑思维 建筑文化特征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思维的混沌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混沌式的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它不仅关注人的理性要求,而且重视人情感的寄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混沌有三个基本属性:整体性、本原性、模糊性。
①整体性:强调混沌的整体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一中国哲学认为混沌是非线性的立体态,所以注重自然事物的整体性,在具体处事原则上, 表现重“合”轻“分”;重“和”轻“争”,追求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强调“天人合一”,建筑空间强调“虚实相生”。非线性的有序,是混沌的基本状态。
② 本原性:混沌是一种“原”。从庄子回归自然的观点看,“混沌”可以理解成自然世界的本质状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这种本原性就是强调从事物本身的体验中去认识其本质。
③ 模糊性:指其模糊的外在形象的内部包含着有规律的内在本质。混沌的模糊性正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含蓄美的原动力。
混沌思维的特征在于重直觉与体验;注重对认识对象的“意会”、“领悟”和直观把握, 强调非理性的“体验”和“直觉”。不太关心概念的确定性和明晰性。
逻辑思维是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定量精确思维,已由牛顿、 拉普拉斯等西方先哲们奠定了雄厚的数理基础。被当代人认为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来源于西方文化中的宇宙是一个实体世界。西方人的宇宙观是重视实体,在认识上将“实”与“虚”截然分开,实体与虚空的分离既是物质与空间的分离,也含有己知和未知的对立统一,在对未知的不断探索中,就导致了西方文化在对立统一中不断前进,其宇宙认知图式始终处于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运动中,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和精确化就是抽象为形式,因此,以形式为研究的对象, 并走向科学化的逻辑性和实验性。
二、中方建筑文化特征及要素
从传统文化的研究,可以获知,无论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受古代哲学观、自然观、宇宙观、美学观影响甚大,这种影响也波及建筑文化。“天圆地方”是影响中国建筑的特殊因素,尤其以礼制、玄学、中心论影响最甚,使建筑成了官府意志的图解,或建造者审美情趣的体现,只有少量的私家苑囿或民居,设计手法显得比较轻松、随意、灵巧。从古代都城的建筑、宗教寺庙及民居的创意、构思、选址、设计布局、轴线关系及型制、体量上都可以看出这一点,甚至施彩用色都有严格规定,大一统的集权统制,抗变排外的思想意识,一直在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这是中国建筑文化重传统轻变革的主要原因。传统主义和抗变保守是儒家思想中消极的一面,而儒家的经典说教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主要思想武器,在意识形态方面具有很高的地位,鄙视建筑创作的观念也一直延续了数千年。“天不变、地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这种“恪守祖制”的建筑思想不可能对先前的建筑形式有很大的触动,也就不会发生西方那种风格特变和流派纷呈的局面。
封闭的古典轴线关系、院落形制和较为明确的空间界定,注重自然环境“天人合一”,建筑融于环境并强调人与景观的转换等等,所以中国古建空间层次较为含蓄,且多为纵横向展开,以奇、巧、智在有限创作空间内创造光辉的建筑艺术。
三、西方建筑文化特征及要素
西方建筑文化史,同时也是西方的哲学、伦理、宗教、艺术等学科的发展史,在西方人看来,建筑是思想智慧的凝集,是美的化身,是重要的艺术门类,在中国制订《考工记》、《营造法式》及《工程做法则例》的时候,西方则早已开始建筑理论的研究,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完成《建筑十书》提出适用、坚固和美观到大建筑师斐地设计雅典卫城,创造影响世界的“希腊古典柱式”,从15世纪阿尔伯蒂的《论建筑》到20世纪柯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筑》等反映了西方心理――文化机制中不满足于现状,勇于变革的探索精神。
应该指出西方哲学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民主、自由、平等和博爱,超脱自然的观念对建筑思想和文化体系的建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成了美的化身,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与建筑艺术结合更为紧密,甚至许多建筑构件也被拟人化或情感化,以展示对人性美和神的意志的歌颂,这种意念也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创意、构思和设计。
西方的建筑艺术含有较多的理性、浪漫和情感色彩,特别是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及至后来的拜占庭建筑、中世纪建筑、巴洛克、哥特式等,建筑艺术被赋予较多的宗教或伦理意念,有着深刻的涵义,即便建筑的空间也因理念的需要而设计成虚无、梦幻或超脱,并形成了完整的形式美法则和古典柱式,技术、艺术、观念几乎同步的发展进程,是西方善于学习、比较,并创造的文化心态的最好注脚,在建筑上,它兼收并蓄,不拘泥于某一形式,从而形成多变的风格。
四、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
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来探讨形式的本体内涵,我们发现形式背后必有反映相应文化理想的事实。西方从实体出发,通过逻辑和分析极大地发展了建筑的形式范畴;中国从 “ 气”的宇宙观出发,用整体思维,以 “ 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建筑的永恒之道。西方长于思辨、分析科学;中国长于兼容、包含、善汲取他人之长的人文价值。
1 中西方城市空间之差异
中国古代城市特色:①城市整体性强,以南北轴线定位,主次分明,对称排列,道路呈方格网状,布局较规整。②市中心突出位置设王城、衙署或钟鼓楼,十字街口,无公共广场,呈封闭式布局。③建筑呈平面展开,不仅实体的个性突出,而且以庭院与建筑组群的出现,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市中心无高耸建筑物,高塔多建在郊区和山丘上。
西方古代城市特色:①无一定的轴线,道路结构呈环形辐射状,布局较自由。②市中心为宗教式市政建筑,有公共广场,呈形式开放式格局。③高耸建筑常在市中心,逐步向周围降低高度,市中心常有不高的山丘。④城市建筑具有尺度雄伟、体量宏巨,呈外张感,与自然对立的外观形式。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见于《周礼》“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种规划思想一直是后人建造都城所遵循基本模式,并且随着历史礼制的强化,皇权一统地位的升高,祭祀的繁复,使得规划设计必须按主次布置,礼制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于复杂,于是形成了与之相应的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与中国统治阶级推崇的“王权至高无上”相反,西方认为“神权至高无上”,神人同形的使宗教建筑在城市中始终占据显著位置。如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有统一而强大的教权,教堂位于城市的中心。其庞大的体积和超出一切高度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教堂广场是市民集会、狂欢、从事各种文娱活动的中心场所。城市道路网常以教堂为中心呈放射状,并形成如同蛛网的放射环状道路系统,这符合城市向外扩张和发展的要求。
2. 中西建筑之差异
西方的建筑原形――古希腊神庙,不强调内部空间,却以外部空间为主。四周开敞的柱廊形成心理上的外向社会离心空间,人们的活动主要在户外广场上,西方人把广场称为城市客厅,表明了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是一种开放的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四合院,外部有界限分明的围墙,入口以照壁和影壁屏障,呈现出内向保守的心态,反映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与外无涉的封闭特点。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由于文化思想构架体系的差异,东西方建筑具有明显的不同:东方重组群,西方重单体;东方重布局,西方重造型(这从米开郎琪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可见一斑);东方重意念,西方重情感;在环境、空间的把握与创造上,东方传统建筑较封闭,西方则较开敞(公共意识较强);建筑界面处理及轮廓线方面,东方较柔和,西方较直硬;东方重平面视觉艺术在建筑上的表达(如紫禁城等),西方则重空间艺术(如雕塑、绘画、曲面、壳体等)。
越是地方的、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现代建筑理论的探索,应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的基础上,透过形式的现象看到西方建筑师们在建筑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中的求真的理想的本质。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正确地认识中国建筑文化的价值所在,找到结合点,吸收西方建筑文化的思想精华,为我所用,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贵祥.中西建筑文化比较.见:王化君,顾孟潮主编.建筑•社会•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2] 黄国红. 中西方城市空间特色比较.新建筑, 1997(1)
[3] 朱小雷. 形式实验的追问――从中西文化比较视角看当代关注形式的建筑文化现象. 华中建筑,2000,18(2)
比的化简范文6
一、运用简笔画教学生词
识记单词比较枯燥,且费时多,遗忘快,历来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拦路虎。运用简笔画教学单词形象、有趣,能帮助学生快速高效识记单词。如我在教cloud, cloudy, sun, sunny, rain, rainy 等词时,先在黑板上画了一片云并说:There are some clouds in the sky. It’s cloudy now. 让学生看图猜出cloud, cloudy 的意思。再画出太阳和雨等图,以同样的方式教学sun, sunny, rain,rainy等词。又如我画了一个有头发的小人(Mr Zhang)和一个秃头的小人(Mr Wang), 说:“Is there any hair on Mr Zhang’s head?” “Yes, there is.” “Is there any hair on Mr Wang’s head?” 导出生词“none”。教师稍加解释学生很快就领会了none 的意思,且印象非常深。在讲解 one after another 和 one after the other的区别时,我寥寥数笔给学生呈现了三幅简笔画,学生看后兴致勃勃,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看图识义,遣词造句。
1. one after another = one by one
作“(三个以上的人或物)一个接一个”或是“逐个地”解。如:
(1)When the bell rang, the students went into the classroom one after another.
(2) I saw the passengers get on the bus one after another.
2. one after the other = in turn; in proper order
作“(两个人或物)依次”或“挨个地”解。如:
The manager and his secretary stepped into the meeting room one after the other.
二、运用简笔画教学时态
在教学时态时,可以运用简笔画给学生设置模拟的情景。如我在教学现在进行时态时,画了两个人划船,问:What are they doing?学生回答:They are boating. 又画了一个人正在爬树, 问:What is he doing? 学生回答:He is climbing the tree. 又如在对比复习现在进行时和be going to 结构时,我边画一个人正放风筝,一个人穿着泳衣带着游泳圈正往海边走,边问:What is he doing? He is flying a kite. What is he going to do? He is going to swim. 学生边看边听,很轻松地就把两种结构区分开了。又如在教学have gone to 和 have been to 时,我用了两幅简笔画,使学生对have been to 和 have gone to 的用法区别一目了然。这种简笔画情景教学,无声胜有声,易于理解,学生乐于接受。
三、运用简笔画教学课文
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运用简笔画能比较形象地说明课文内容及故事发生的顺序,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Traffic Accident 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泛读一遍课文,再精读一遍后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基本了解了。然后我根据时间的变化和空间的转移,边复述边在黑板上画出四幅简笔画,学生可以根据画中的情景及顺序复述课文。这样,故事配以简笔画,边画边讲,不但可以结合实际,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还可以把训练学生的听力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四、运用简笔画教学句型
用简笔画教句型,可以变难为易,显得生动,学生又易于理解。如在教neither...nor... 和 both...and...句型时,我画了两个正在微笑的小孩,并说:Neither Meimei nor Li Lei is sad. Both Meimei and Li Lei are happy. 又画了两个都在哭泣的小孩子,说:Neither Meimei nor Li Lei is happy. Both Meimei and Li Lei are unhappy. 又如教 though 的用法时,我画了一个玩得正高兴的小男孩、一个正在哭泣的小女孩,说:Though Li Mei is crying, Li Lei is smiling. Li Mei is crying, but Li Lei is smi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