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范文1
关键词:留守儿童 农村教育 教育问题 教育公平
留守儿童主要指的是因为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由父母单方或者父母以外的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农村的实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生产力也随之得到巨大的发展,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也获得了空前开放的流动空间。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农村的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从事非农生产。但是因为历史及现行体制等等的客观因素,他们的子女不能跟随父母进入城市。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的出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日益演变成社会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
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家里对儿童实行监护的大多都是爷爷奶奶等。受历史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素质不高。大多数的监护人不能或无力去辅导孩子的学习。更加不用提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去教育孩子。由父母单方监护的家庭,也由于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劳动,根本没有足够的实践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无法很好地去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加之农村的传统,留守儿童也会相应的承担一部分的劳动,父母单方监护孩子或孩子一人在家的情况更是如此。目前,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较差。并且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出去打工一样挣钱的情况给孩子造成了不读书一样挣钱的负面影响。[1]
2、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很容易出现问题。父母双双外出或者单方面外出无法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关怀,长年难与父母见面的儿童更加缺乏家庭的亲情。长期的感情匮乏,造成了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交际圈狭窄,自尊心过强,感情脆薄的不良心理问题。逐渐发展,更坏的情况则是自我要求不严,蛮横无理,缺乏热情和同情心,时常违反学校的纪律。到最后演变成为了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实质
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并不能简简单的将其归咎于亲子分离。要透过现象去发现和探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实质所在。实际上,留守儿童在产生的时候就具有标签化的嫌疑。毕竟留守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知识一个暂时性的生活状态,而并非是留守儿童贯穿始终的属性。另外一方面,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也并非都只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很多非留守儿童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相同的问题。所以,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是身体上的留守造成的,而是心理上的留守造成的。正是因为心理上的留守,所以才能很容易的转变成心理上的问题儿童。
缺少父母关心,父母亲情缺失。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仅是需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更重要的还在于心理情感上的满足。人无法逃脱的宿命就是心理感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心理感情会严重波及到人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在儿童身上这条原则依然适用。在所有的感情中,父母的亲情最为基本,具有无法替代性。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父母无法很好地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导致了生活质量下滑,无心学习,其心理处于不安全状态,最终影响了儿童正常人格的建构。
亲情匮乏的留守儿童必然就会影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出现失当。家庭教育功能由于亲子关系的失当而达不到家庭教育应该有的效果。而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的家庭,往往是父母对于家庭教育不够重视或者说是家教方法和观念滞后。种种的原因造成了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要么训斥要么过于溺爱要么忽视了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指导。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举要
1、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儿童监护体系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寄养,其监护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解决好一方面影响儿童自身的健康发育,另外一方面问题发展则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所以,政府应该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承担起自己应该负担的责任。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透过监护体系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健康成长。由于现行体制造成的问题,在制度上政府应该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而户籍制度改革的,逐步弱化甚至取消农民工子女进城接受教育的限制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之举。[2]
2、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作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负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况且,教书育人本就是学校的优势所在。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学校除了要保证校内教育起到效果之外,还要注意有意识的去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向其校外生活延伸。因此学校可以建立相关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组,对留守儿童进行建档管理,积极创新的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关怀计划和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在学校能够安心学习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魅力。
3、学会亲情交流,尊重亲情表达
在亲子交流亲情的方式上尽可能的选择多种多样的方式,恰当去选择不同形式的沟通手段。比如可以尝试采用文字形式的书信方式来沟通。父母在沟通上面应该将目光放开来,不能只是局限在学习和安全上面,更多的关心到孩子内心的变化。父母在交流之中应该尊重留守儿童的亲情表达,建立良好的平等关系。同时给与孩子更多的话语权。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语,允许其发泄积累的不满甚至是发脾气。父母应该给予真诚的反应,不要随意敷衍孩子的问题。对于谈话时机要选择好,同孩子一起认真商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结束语
当下,社会改革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留守儿童的现象不仅会继续存在,还会不断地发展。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学校、个人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很好地解决该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慧琴. 服务型政府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探究[J]. 魅力中国. 2010(17).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范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留守”在家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因成长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护,特别是教育问题上缺乏引导和关心,致使一部分留守儿童成长中遇到一些问题。这一群体的规模也是越来越大,所以,解决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问题,对其进行教育管理,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是当前我国教育的热点问题。
一、注重家庭教育
(一)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目前,多数留守儿童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他们也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误认为教育孩子应该是学校的事,应由老师管教。其实这是一种责任的推脱。要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首先家长就要改变这种错误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观。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要担当起这一责任。即使外出务工也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同时还要以身为范,让孩子在一种品德氛围较好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二)家长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与互动
家长外出务工,不能长期回家,但是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家长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与孩子频繁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多倾听孩子的心声,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熟悉孩子的生活,能全面掌握孩子的内心和情感动态。知道孩子想什么,需要什么,能及时解决孩子的生活问题,心理问题,以减轻孩子的内心的压力和寂寞感。家长还要经常的与监护人及学校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教育子女两不耽误。
(三)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担负起教育责任
作为监护人也要承担起责任意识,树立角色意识。既然接受了委托就要肩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做到平等待人把他们看成家里的一份子,努力营造近似完整的家庭氛围,让留守孩子感受到家的感觉,鼓励留守儿童加入到家庭中的各种活动。
二、完善学校的教育管理
(一)建立并完善教育管理机制
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就要在服务中延伸它的教育功能。各个学校要建立“关键在校长,基础在班级,落实靠教师”的教育管理机制。首先,学校要全程规划,明确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重心。其次,要落实工作职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能完成的,他需要大批量的人共同完成,所以要进行分工分职,每个人或小组都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再次,要强化监督,提高教育实效。学校要根据既定的目标,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以及对教师的监督和考核,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二)搭建心理健康平台
心理是儿童的一切活动的基础,儿童的心理状况影响着其身心的健康发展。留守儿童的心理很脆弱,由于他们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再加上监护人监管不力,他们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致使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障碍,因此学校就要针对他们进行疏导和引导。首先,学校要开设健康心理课,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教育,尽量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其次,设立心理咨询室。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亲情缺失严重,导致性格发展不正常,出现心理障碍。再次,可以开设一个知心姐姐信箱,为他们的一些个人隐私或是伤及尊严的问题,提供一个能倾诉又可保护自己隐私的渠道。这样就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不会使他们感到孤助无援。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
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教育留守儿童,搞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不要歧视留守儿童,要给他们特殊的关爱,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或专题辅导,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教师在管理留守儿童时要增强服务意识。首先,教师要弥补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的不力。其次,采取结对子的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包括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进行爱心帮扶,在学习上给予指导,生活上给予照顾,心理上给予疏导,情感上给予关心,思想上给予启迪。再次,教师开设亲情教育课。开设专门的亲情课堂,让留守儿童打通亲情电话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父母的抚慰,让亲情重新点燃留守儿童对生活的热情。加深其对父母外出打工的理解,鼓起其生活的勇气,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加大社会关注力度
(一)政府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随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拥入城市,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要加大户籍改革力度,保障劳动力自由合理的流动,使留守儿童能进入城市接受城市教育,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同时,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将一些教育资源更多的投入到农村学校的建设,尤其要发展寄宿制学校,需要政府在财力上给予大力的支持,改善落后学校的基础设施,更新学校的配置,聘请优质师资,满足教师的待遇,从而根本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使留守儿童能享受到平等的教学资源。
为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福利的作用,大力发展农村托幼事业。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村托幼事业纳入政绩考核范围,做到层层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具体落实,形成管理网络。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范文3
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和谐发展,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一、我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一)存在问题
*是经济大省,但*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相对于经济发达的苏南而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还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以,**农村劳动力输出历史长、规模大。由此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也较突出。截至2007年底,我省8市共有留守儿童570578人,其中*5市有400402人。留守儿童中有初中生233536人,占40.93%;小学生336936人,占59.05%;未入学的106人,占0.02%。留守儿童总数中由祖辈监护的347820人,占60.96%;寄宿学校的143749人,占25.19%;托其他亲友的67865人,占11.89%;“社会妈妈”监护的11034人,占1.93%;无人监护的110人,占0.02%。从留守儿童的年龄分布看,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2岁。其中女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2.5岁,男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1.3岁。
总体来説,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是有保障的,但是,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生活、行为、学习及心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1、生活上缺少照顾。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吃的花样单一,只求填饱肚子,不讲营养搭配。二是部分留守儿童更加省吃俭用、节衣缩食。
2、行为上缺少监管。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监护能力不足导致监护质量下降,往往严少“惯”多,管少哄多,“理”少钱多,管吃管住不管教,使孩子放任自流,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学习上缺少辅导。监护人一般只对留守儿童的吃住和安全负责,关注学习情况的甚少,留守儿童在课后缺乏督促辅导,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成绩下降。
4、心理上缺少疏导。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内心有说不出的苦闷,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
5、安全上缺少保护。由于留守儿童处于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对社会现象和本质的认识都是肤浅的,再加上儿童处于青春发育期,体格没有健全,这样使得儿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目前教育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
因为家庭、监护人、学校及社会教育的不到位,给目前的农村留守儿童造成一定的影响:
1、过早的自理自立压力,体现不成熟的心理障碍。长期和父母的分离和缺乏联系,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和人格的成长非常不利;不少留守儿童感觉孤单,甚至有的孩子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已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
2、过快的求学求钱速度,显现不明确的学习目标。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一般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特别是由于委托监管的不到位,父母的物质补偿心理,更易使孩子们形成重物质、讲享乐、不节俭等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过窄的生活生存空间,呈现不和谐的人生人格。近几年,一些打工回乡的人通过种种言行举止将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们,这些错误思想混淆了孩子们的是非标准,影响他们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确立。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伴生出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参与,紧密配合,协力推进。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一)政府层面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让各级政府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实施建设,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充分协作,政府要发挥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逐步建立起齐抓共管的体系。横向上,各部门应协调一致以尽本部门应尽责任;纵向上,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2、推进政策的配套完善。要进一步落实、建全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等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要积极推进与农民工相关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3、加快户籍的制度改革。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我国要逐渐改善现有的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只要是已经在同一个城市居住达到一定年限就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样的入学受教育机会。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一些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但对他们入学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
4、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
5、发挥文化的传播功能。县区政府继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有效为农民送知识、送技术、送教育,有效发展规模农业和特色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使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以父母的稳定收入,促进子女的长期教育。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一方面,政府加大投资,建设相应文化设施。比如村文化室、村图书馆等。另一方面,鼓励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破除迷信,扫除不良习俗,实现农村观念革新和善风良俗的重建。使农村形成较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文明风气,对留守儿童成长产生促进性的影响。
6、拓展网络的积极作用。建议在政府部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项目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增强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要发展各类家长学校,全面建设农村家庭教育网络,拓展城乡家庭教育渠道,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加强对监护人特别是祖父母的培训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监护意识和能力。
(二)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
1、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的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是走向失败的,是对社会和对家庭有危害的,所以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父母都有责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2、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做好言传身教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尤其重要。在难得的相处时间里,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举止印象是十分深刻的。爱国爱民、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等这些优良传统不是口头上说的,是要亲身示范的。
3、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留守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还有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何等等。父母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的朋友、知心的好朋友。
现达的通信给我们带来沟通的便利。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此外,还要多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电话联系,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有利于对孩子及时教育与帮助。
4、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活到老,学到老”。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工作之余有机会的还是要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父母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三)学校层面
培育新一代*人,教育是关键。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1、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原来由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学校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全面发展上来,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留恋的场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学校要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典型宣传,引导留守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课外活动,加强励志教育,大力宣传留守儿童先进典型,让典型教育人,让典型感染人,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向上,自强自立,奋发有为。
3、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建议农村中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4、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5、架起家校畅通的桥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形成家长联系制度。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四)社会层面
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
1、构建监护体系。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团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和适当外聘一些专职人员,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2、加强调查研究。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各级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要深入基层,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实际需求,反映广大家长和儿童的意愿和呼声,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决策服务。加强相关创新性政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积极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的研究,我们要充分整合、转化研究成果,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3、扩大社会宣传。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宣传。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优秀典型,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4、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范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解Q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由来已久,曹锦清先生《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对陈家场村近百年来人口流迁的详尽分析,就已经对留守儿童进行了描述并未发展为社会问题。我国农民工群体科学素养普遍较低,因而只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就业流动性大,且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无法解决其家庭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突出,而且长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的具体表现: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但父母的辛勤劳作对孩子来说是双面的,可能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也可能会使儿童感觉读书无用从而辍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表现最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任性、自私、冷漠、内向的性格特点,这种心理状态被称为“留守综合症”。这种症状长期发展下去对留守儿童非常不利。公安部公布数据:全国未成年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集中在农村且以留守儿童为主。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对留守儿童而言,父母离开农村到城市谋求发展,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代管监护人舍不得管,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并且代管监护人大部分是文盲且教育观念落后,只重视儿童卷面成绩而忽视了留守儿童在智力和能力上的教育,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心理、安全教育的缺失和价值观的扭曲。
2.学校教育的失职
学校教育只注重学业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各级财政没有为留守儿童提供专项经费,缺少相关制度的支持,而且农村中小学师资尚缺乏,学校缺乏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最终引发社会问题。
3.留守儿童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和发育的关键阶段,得不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缺乏有效监督,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很难形成。并且留守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其旺盛,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诱惑,当面对可能的伤害与危险时,往往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容易发生各种危险事件。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政府自上而下,形成合力
吕绍清认为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措施是结束留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在城市。未来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户籍及相关制度改革,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地方政府要积极创造就业岗位,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减少外出务工人员,更应该督促教育部门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2.家庭自内向外,全面监护
父母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加强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孩子多沟通,学会理解孩子正常发展过程中的合理需要,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互动等。代监护人不能只关注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更应该关注他们道德修养、价值观的培养;多与孩子、孩子父母、学校进行沟通。
3.学校由松到严,丰富监管形式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掌握他们在学习、道德、心理等方面的情况。学校丰富教育活动类型和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当地留守儿童的现状,加强监管,提高留守儿童的生存能力。
4.社会提高认识,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作,层层把关、净化社会环境,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全社会要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积极推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5.儿童自我教育,增强自身素质
留守儿童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正确地认识各种问题,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自我修养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及时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出现、发展与解决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农村留守儿童自身五个方面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充分利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解决好这一问题,使他们成为国之栋梁。
参考文献:
[1]曹锦清.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2.
[2]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0(10):15-18,53.
[4]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2):29-3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范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教育是民生大计,不管是城市中的学生还是农村中的学生,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在农村,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很吃力,教师在教导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应对一些突况,这些留守儿童在很大程度上更需要关注,不能一味用知识去给这些学生灌输,这样反而会导致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习,最后没人管教,和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要发现这些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并且积极应对解决。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身边鲜有家长的陪伴,导致这些学生十分孤独,有很强的防范心理,不喜欢与人交流,三观也不是很正确,性格比较偏激,所有的这些特点都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时会有很多的阻碍,比如不认真听讲、对教师的提醒和批评视而不见、屡教不改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教师和学生硬碰硬的话,会让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会不断的反复挑战教师。农村学生没有很好的生活环境,从小就比较内向和自闭,教育对这些学生来说是很重要,如果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无法保证自己能耐心教导,这些学生就会越来越锋芒毕露,面对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问题,我们要妥善对待和解决。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
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时显现出来的各种问题都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解决问题时要看到根源,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对学生内心的了解和疏导帮助学生改正扭曲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以更阳光、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接受教育,成为栋梁之材。
(一)和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学生的内心
农村的留守儿童和教师很少有近距离的接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以学生和老师的身份面对彼此,多少会有很强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让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无形中成为了一道屏障,教师想了解学生为什么打架、为什么不愿意认真听讲、为什么无法和同学和睦相处之类的问题都很困难,如果能拉近双方的距离,让学生对自己敞开心扉,那么找到原因就很容易了。比如,有的同学由于一些原因和其他学生发生了口角,在学习时受到了影响,教师直接问学生肯定得不到满意的答复,教师可以让学生放学之后到自己的家里,家里的环境和氛围都爱学校好很多,学生就可以放下防备,之后教师可以留学生在家里过夜,在夜里学生的情感会自然流露出来,教师就可以侧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知道学生内心最脆弱的地方,并且顺便问出学生犯错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别的同学对他说的某些话让这位同学感受到被侮辱,可能是触碰到了这位同学的底线,中伤了他等等,不管是什么原因,教师都可以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开导,告诉学生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暴力解决,这是最无用的武器,可能说者无心,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其他人并不知道,并给出学生适当的建议解决这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原谅别人,对另一个学生作出说明,要求他为自己对这位同学造成的心理的伤害道歉,从而使学生和解。通过和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学生的内心,能让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在接受教育时也能有更正确的思想的指引,帮助学生改正陋习,成长为更健康的人。
(二)注重细节,及时表达对学生的关心
对留守儿童来说,生活中最缺乏的就是关心,学生感受不到亲情,心理自然而然就会封闭。有很多留守学生年纪还很小,穿的破破烂烂,衣服也满是污渍,每天在这样的外表下学习学生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如果教师能够注意到学生的衣服哪里破了、哪里脏了,并给学生补衣服、洗衣服,及时表达出自己对学生的关心,就会让学生感受到温暖的同时对教师有了更多的尊重与依赖,学生焕然一新了之后,在学习时也会更有动力和新鲜感。教师注重细节,及时表达对学生的关心,这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学生来说是内心一直对缺乏爱的渴望,通过这一小小的举动能让学生有更加正确的三观,能以教师为榜样,更努力的学习和生活。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要更加重视,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留守儿童加以教育,使他们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振刚,杨继仁.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69-70.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范文6
【关键词】民族地区 留守儿童 教育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007-03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长。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近期一项对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显示,全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而且这个数目还将越来越大。为了深入了解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笔者于2012年8月对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进行实地调查。
一、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富川瑶族自治县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大县,该县下辖12个乡镇,人口29万,共有5万多的外出务工人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针对该县2011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估算,留守儿童有33421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中小学生人数的37%左右。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是初中生、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分别占20%、55%、25%。
(一)留守儿童由隔代监护
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属于隔代监护的有18047人,占总人数的54%。这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隔代亲人抚养。这也成为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子女的主要监护方式。虽然隔代亲人照看留守儿童出于自愿,但他们年龄较大、体力精力不足以及素质偏低,再加上长期生活在相对闭塞的农村环境中,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因循守旧,甚至完全与时代脱轨,因此许多隔代监护人对照看留守儿童感到十分吃力。现实情况也表明,隔代监护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往往存在两个极端:要么采取暴力的方式严加看管;要么以孩子为中心,过分溺爱,对其行为习惯姑息纵容,使部分留守儿童性格骄横乖张,目中无人,组织纪律涣散,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不懂让步,更受不了委屈。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的教育方式以后者居多。
(二)留守儿童由单亲监护
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属于单亲监护的有11697人,占总人数的35%。这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方在外打工,另一方在家负责抚养孩子、操持家务。这部分家庭中以父亲在外的居多。父母一方外出打工,致使孩子变相地生活在单亲家庭中,造成父母其中一方教育的缺失。缺失父爱的孩子往往柔性有余刚性不足,表现出胆怯、自卑,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则缺少一份自信;缺失母爱的孩子往往刚性有余柔性不足,表现出粗心、懒散,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更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及学习习惯。另外,留在家里的父母一方不但要照顾孩子,还要独自承担繁重的农耕劳动和其他事务,这样常常会因为繁忙和劳累而忽视对子女的看管与教育,从而给子女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
(三)留守儿童由亲戚朋友监护
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由亲戚朋友监护的有3008人,占总人数的9%。调查中发现,父母外出将子女托付给亲戚朋友照顾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孩子的祖辈都已过世,没有其他至亲可以托付;二是亲戚朋友家能给予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帮助,比如亲戚朋友具有较好的文化涵养,便于辅导孩子学习,或亲戚朋友家地理位置较好,距离孩子就读学校较近等。亲戚朋友碍于面子、交情等不得不照顾留守儿童,但事实上,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因此,在他们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多数不能得到全面、细心的教育。
(四)留守儿童由自我监护
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属于自我监护的有669人,占总人数的2%。有些外出的父母由于没有上面三种监护条件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就将孩子一个人留在家中,监护的责任自然而然就落在孩子自己头上。这种方式所占的比例较小,人员较少,并且一般情况下,孩子年龄较大,自理能力较强,大多已经升入初中。属于自我监护型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长期在外,觉得亏欠孩子太多,因而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鞭长莫及。
二、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更是每个人生活中所能找到的最终归宿。家庭的缺失及家庭价值的瓦解会使社会陷于失序与紧张的状态,这对于许多身陷其中的人,尤其是孩子来说,更是莫大的悲剧。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正处于生长发育、思想启蒙阶段的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待遇,生理、心理上极易发生偏差,学习也会受到影响。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民族地区只有20%留守儿童沿着全面健康的方向发展,80%在教育和管理上存在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一)留守儿童缺失亲情教育,心理发育不健全
为了改善经济状况,不少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忽略了对孩子的关注,甚至有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很少,他们认为挣钱给孩子,让他们吃饱穿好就行了。但实际中,有90%以上的留守儿童想念父母,他们需要的不是很多零花钱,而是父母的陪伴和一个温暖的家。调查显示: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高达19.8%,远高于城市孩子的8%。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感到孤独与寂寞,他们性格孤僻、心理抑郁、消极悲观、冲动易怒,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沮丧、退缩、焦虑、恐惧、自暴自弃等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行为异常,具体表现为无视学校纪律、自由散漫、旷课逃学、聚众玩耍,甚至一部分出现染上烟瘾毒瘾、偷窃打架、通宵上网等不良行为,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存在学习障碍,成绩普遍较差
通过调查可以看到,留守儿童大多是隔代抚养或由亲友代养,由于父母监护的缺位和家庭亲情的短缺,家庭教育的功能毫无疑问被削弱,其结果必然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状况不佳。据统计,有85%以上的留守儿童成绩不理想。由于监护人大多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他们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很难对孩子进行课业辅导和心理疏导。与此同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由于年龄偏大,导致他们在规范孩子学习行为上力不从心。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新课程中存在学习障碍,他们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具体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进取心、自觉性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时间有效性差,并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等不良现象。这也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三)留守儿童监护和生活状况出现失控局面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由隔代和亲戚朋友监护的情况下,监护人很难与孩子进行知识信息和思想情感的沟通。老人绝大部分有“隔辈亲”的特点,他们过度溺爱孩子,而亲戚朋友碍于面子,又只能宠着孩子。因此,在二者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只能满足于吃饱穿暖,不可能与监护人敞开心扉进行交流,加之监护人与学校沟通不畅,往往出现监管失控的局面。此外,外出务工的父母大部分存在认识误区,他们认为物质能够代替精神。因此,他们通过钱来弥补缺失的家庭之爱。有的家长还认为孩子在学校接受学校管理,根本不用担心。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部分留守儿童过度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忽略了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对待学习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缺少勤奋努力、刻苦拼搏的精神,却养成自由散漫的态度,甚至沾染上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这种家庭监管失控的局面,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孩子的监护更是出现了盲点。一旦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唆使,他们很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四)学校、家庭、社会关心留守儿童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合力
留守儿童缺少亲情教育,缺乏家庭熏陶,而学校又没有办法承担起本应由父母承担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因此学校和家庭就难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一部分家长在外打工,为了节省路费或其他原因,常年不回家,也很少打电话,有的父母甚至没打过电话。学校无法联系家长,就不可能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和思想动态及时反馈给家长,也无法及时知晓学生在家情况。学校无奈之下,只好通过召开家长会,强迫家长与学校交流。但就笔者所调查的情况而言,即使召开家长会,还有不少家长因为种种理由而不参加。由此可见,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有效沟通、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不便之处。此外,随着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网吧、酒吧等娱乐场所也出现在农村街头,并且受到了青少年的追捧,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难点。在学校与家庭教育沟通不畅、配合不当、管理失控的状态下,少年儿童好奇心极强,抗诱惑能力又弱,再加上缺少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非常容易受社会上不良环境的影响。现实情况也表明,有少数留守儿童已经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如吸毒、勒索、偷盗、抢劫、杀人等。
三、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民族地区农村孩子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这包括占相当大比重的留守儿童。因此关注留守儿童,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健康的成长空间,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和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
(一)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尽可能与孩子保持联系和沟通
家庭是子女诞生后的第一个环境,也是子女成长的摇篮,更是子女温馨的港湾。父母在子女生活教育方面,必须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对于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的现象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好子女,家长应破除那种“为了孩子拼命打工赚钱,才有机会享受更好的生活环境”的扭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即孩子的培养和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提高亲子间的沟通频率。为了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条件的父母,应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教育;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应抽出更多时间与孩子沟通,创造更多机会与孩子见面,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并随时关注子女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发展趋势,尽可能避免孩子产生“亲情饥渴”。
(二)学校应完善教育体制,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
由于家庭教育位置的空缺,学校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得不承担起更多的教育职能。学校首先应建立留守儿童个人信息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为了确保与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之间的信息能及时沟通交流,学校还应建立学生个人的联系方式,并利用现达的通信设备,建立自己的网站,设立校长、教导主任和班主任信箱,开通学校热线电话,不但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学校动态,还能在网上及电话中与学校进行交流。同时,学校还应通过课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生活,使他们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以补偿家庭教育的缺失。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障碍,学校应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给他们更多关注。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充分利用春节等家长们返乡的机会,聘请专家为他们开展孩子教育方面的讲座,并积极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老师与家长面对面地沟通交流,从而使学校和家庭相互了解,彼此信任,共同努力,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
(三)政府应发挥服务职能,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应改变只重视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地方经济而不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传统观念,应具备大局思想和长远意识,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性,尤其是让留守儿童的父母和打算外出务工的准留守儿童的父母意识到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外出之前较为周全地考虑孩子问题,甚至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政府还应对农村教育实行政策倾斜,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农村教育环境,使农村学校有能力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此外,还可由政府出面,动员有帮扶能力、有爱心的社会人士,自愿担任起留守儿童的家长,形成家长的看护模式,让家长来呵护留守儿童的心灵,关心他们的生活,指导他们的学习,以减少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政府还应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
(四)社会应共同关注留守儿童,达到互补共生的教育效果
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但留守儿童的教育却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应当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2007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在看望陕西省兴平市西吴镇散区村的留守儿童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农村基层组织、学校和全社会都要关心这些孩子的生活、学习、医疗、安全等问题,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保障制度,使他们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根据当前民族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政府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和完善农村地区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调动社区积极因素,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达到互补共生的教育效果。
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更需要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寻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保证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全面健康成长。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李菲.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EB/OL].http:///mainland/200905/0526_17_1176398.shtml,2009-05-26
[2]陈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家庭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4)
[3]马润生.论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介入[J].黑河学刊,2008(6)
[4]高闰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李文武.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8(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李海.走进社会收获成长[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8]林伟.温总理看望农村留守儿童的意义[EB/OL].http://.cn/o/2007-06-04/120011955249s.shtml,2007-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