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作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艾青作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艾青作品

艾青作品范文1

【摘要】在音乐领域中,爱情歌曲一直是词曲作者和歌者不断颂扬、探索的主题。古今中外,不论是曲折悲伤还是甜蜜欢喜的爱情故事,都会让我们从中领略到美感。本文通过实例,让我们从中得到丰富的审美体验,继而给人以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升华!

【关键词】爱情歌曲美感审美体验

在历史的发展中,爱情一直是各种艺术所颂扬的永不枯竭的主题,因为在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人生旅途中,一份纯真健康的爱情,不仅赋予人生更加美好的意义,而且还有着不可否认的美学价值,所以爱情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为艺人手中创作和表演的主题。音乐可以占据理性接近不了的崇高的一面,那么充满曲折、富有极强感染力的爱情歌曲,就更加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谱写出无数令人难忘的乐章,唱出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千古绝唱,放射出不可言喻的感动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族音乐文化历史也是源远流长,其中涉及爱情题材的歌曲也是数不胜数。纵观我国形形的爱情歌曲,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个阶层的爱情观,而且都以积极的审美情趣表达情感,给听众以美得享受。古人表达爱情的方式是含蓄委婉的,恋爱中的女子更为如此。

但进入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虽然许多爱情中的男女也力求得到自己的爱情,但在封建礼教的压榨下,结果是让人悲恸的。最为典型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主题曲《枉凝眉》,就深切的让我们领略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只能是“枉自嗟呀”、“空劳牵挂”,是“水中月”、“镜中花”。虽然整个音乐的基调是“满腔惆怅,无限感慨”,但惆怅哀怨中让我们触摸到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结局是可悲的,但在压迫和束缚中走过来的爱情是真挚的。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样的爱情悲剧,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封建礼教的残酷和可悲,坚定了人们废除它的信心,加速了它的解体。从这方面来看,它的存在价值是什么都不可比拟的。正因为有无数反映当时社会现象的爱情作品存在,才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社会,不断反思,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此这首爱情歌曲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不敢表达的爱情歌曲,还是以悲剧告终的爱情歌曲,比起它社会存在价值的美,其它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只有它的存在,才会让社会不断进步,爱情歌曲顺应时代的发展,才会避免类似爱情悲剧的重演。

艾青作品范文2

[关键词] 影视作品 高扬 爱国情结

评价一部影视作品。不单是看其剧情是否引人,而是要看它赞美、歌颂什么?憎恨、唾弃什么?弘扬怎样的旋律,让人们从中受到教育?现代“中国功夫”片以其各具风格的表达方式,塑造了许多爱国主义形象。其中近期在央视频道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剧中吸引观众的李小龙形象不是他短暂一生的传奇,也不是咏春拳和截拳道,而主要是他的“爱国情结”的执着追求。

一、剧中塑造具有浓厚爱国情结的李小龙形象,用李小龙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他的人生经历与特质方式来演绎

李小龙的横空出世,之所以如此令国人骄傲,是因为他所处时代的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之时,其时的中国和现在绝非同日而语,李小龙年代的中国经济落后。殖民地的香港华人备受欺凌。李小龙在香港一所贵族学校就读高中,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欧美人都看不起黄种人,尤其看不起华人,布莱尔的一句“东亚病夫”已成为了他一生不能释怀的心结,成为李小龙短暂的一生不停奋斗的不竭驱动力,也使得许李小龙的民族意识来得更为强烈和勇敢。他讨厌瞧不起中国人、中国武术的任何人,遇到不平之事,立即上前制止。一位英籍同学――布莱尔,擅长拳击术,向他挑衅,骂他“东亚病夫”,他感到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侮辱,义愤填膺,出手将布菜尔打翻在地。鼻口出血,以示教育,以示警告。因为被英美学生看不起,为了维护尊严他一次次被打得鼻青脸肿都不服输,为了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甚至更为优秀,他经过刻苦训练,夺得了许多欧美人参赛的全港冠军和拳击冠军。

美国很多武林高手各自认为空手道,跆拳道,柔术,泰拳是世界第一。他们瞧不起中国武术。更瞧不起黄皮肤的中国人。李小龙非常痛恨别人对中国人的“蔑视”,每次不惜冒死去和他们格斗:好莱坞想要他去拍电影,李小龙本来希望与好莱坞合作,但是他听说放弃中国到印度去选景,他断然离开;从学生到武师,从武师到明星,从香港到西雅图,从西雅图到奥克兰,他始终用自己的坚强和拼搏向世人宣言:我是中国人!为了自己的尊严,更为了中国人的尊严!

剧作展现的李小龙时代,西方人对中国文化毫无了解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试想,若当时的中国很强大,即使布莱尔仍然说了“东亚病夫”这个词语,那也只会引来李小龙的愤怒和拳头,而不会在李小龙的心中形成心结。李小龙是位天才。如果他出生在现今的年代,他也一定能成功,但我们可以肯定,他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一定不会像剧中的那么大。没有强大的国家力量做后盾,谨以个人的天才、智慧和力量去完成一种宣扬民族文化的过程势必异常艰苦。李小龙从香港中学生恰恰舞、拳击冠军到美国空手道冠军,从办武馆到在好莱坞确立首位华人国际巨星的地位,其间他尝尽了各种辛酸苦辣,但驱使他义无反顾地为了这些目标而不停奋斗,支持他在经历了无数困难和挫折后仍然屹立不倒的强大力量无疑就是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李小龙时常强调自己是Chinese,他没有一刻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强烈的爱国心在李小龙心里已超越了本能。所以,剧作塑造的李小龙形象,以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通过展现李小龙坎坷、曲折的个人经历,为中国文化、为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赢得了尊严!剧作这种演绎形式极大地增加了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剧中展现给观众的李小龙不只是一个为民族呐喊的武术家,而是具有博怀的民族主义者

李小龙神奇的武术天赋和惊人的意志力让他在美国避难留学期间迅速崭露头角。令人汗颜的是,他并没有把那些曾经视自己为敌人的外国人为敌人。李小龙从美国加州大学休学办起第一家武馆,在他的事业团伙中,有一个英国人布莱尔,一个美国黑人杰西,一个日本人木村,一个美国白人琳达(随后便成了他的老婆)。除了他的老婆,这些外国人与李小龙的最初相识都是不愉快的,而那个英国人和日本人更是与其有着民族仇恨情结。当他们尊敬李小龙、尊敬中国人的时候,李小龙很坦然的接受了他们,并且成了一生的挚友。

李小龙在骨子里痛恨日本人,但是当日本人木村拜倒在他的咏春拳之下并且一心一意要拜他为师时,他还是放弃了自己“永不收日本人为徒”的誓言。这不是说明李小龙的爱国之心不诚,相反是证明了李小龙不仅仅是民族主义者,更是一个世界主义者。李小龙仇视英美白人和日本人源于他们瞧不起中国人、欺负中国人,当他们能够正视中国人、尊敬中国人的时候,就都成了相互帮助的朋友。正是这种情怀才让李小龙的形象高大丰满起来。

以往的影视作品,尤其是在表现中国赢弱时期的作品,多是仇视日本人、英美人,中国与他们的关系是誓不两立的民族敌人。这些作品为此树立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但是《李小龙传奇》给了我们更为客观伟大的民族英雄形象。“民族主义”不等于“排外主义”,我们需要的是具有博大的胸怀的爱国人士,而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三、剧中塑造的李小龙形象,在诸多方面将成为现代社会年轻一代的青年偶像,成为一本极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教材

近些年来,国内电视剧市场每年都会推出大量作品,也有关于李小龙故事的作品,但是真正能让观众广泛关注的却并不多。以往描写李小龙的影视剧,大多把关注点放在他神乎其神的武功技艺和传奇般的一夜成名上。用大量“造神”的手法塑造一个高高在上的“功夫皇帝”。而电视剧《李小龙传奇》却更多地把笔墨放在了李小龙的成长和坎坷上,让观众看到,一个莽撞青涩的少年是如何在异国他乡,顶着各种歧视和压力成长奋斗的。在他身上,没有奇迹和光环。只有顽强和坚忍。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传奇片,还不如说是一部极富感染力的励志片。

1、剧中塑造的李小龙形象,勤奋、执着、不畏困难。李小龙从小是一个顽皮、不爱学习、到处惹事生非的毛头小子。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武学宗师。这与他静心学习、不懈追求是分不开的。该剧第一次展现了李小龙的青少年时代,为了不让人蔑称他为“东亚病夫”,他毅然投入到武学生涯中,专心致志苦练功夫。站马步、举棍子,这些基本功他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练,常常到深夜一两点还不休息。为了思考武学,他还常常茶饭不思,深夜不寐。每次比武失败,他都要认真回忆、琢磨、思考、总结,最后终成武学大师。这让人们看到,明星的光环背后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跋涉,也得一招一式地苦练。剧中李小龙的形象,在中国人眼中无疑是力量的化身。因为他 在面对逆境尤其是外来压迫者时。展现出了不屈不挠、永不言退的精神。

2、剧中塑造的李小龙形象,好学、博采、开拓创新。为了弘扬中华武术,李小龙不仅勤于练功,还博采众长,打破旧的、封闭的、本门派武功不外传的传统观念,吸取各门派的武术精华,去除糟粕,不断改革,创新新的拳法――截拳道,在世界武坛上独树一帜,成为世界著名的技击术。他练过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戳脚等,为了提高搏击水平,李小龙还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为了扩大交流,李小龙经常到各处参加武术比赛,美国国内各流派的拳师经常聚集在李小龙的武馆切磋武艺。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正是武术大家的风范。在当代中国。我们开放自己的同时,从他人甚至对手身上也会获取了新鲜的东西和前进的动力,,必然催人奋进,提升自己。

3、剧中塑造的李小龙形象。正直、刚毅,爱憎分明。他同情广大的贫苦大众,为他们打抱不平,憎恨邪恶势力,因此得罪了黑社会的头目。这一小撮人千方百计找机会暗害他,他勇于面对,不畏,同邪恶势力坚持斗争到底。剧中李小龙邪不压正,坚持抗争的人生理念,对于今天许多崇拜李小龙的青年人来说。应当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

4、剧中塑造的李小龙形象,豁达、包容、品德高尚。李小龙创办武馆,主张在传授武术的同时,还要传播武学思想和做人的道理,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影响着周边的人,包括学徒、朋友、武术界人士。与对方比武,点到为止。“较量”绝不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而是让对方输的心服口服。从李小龙身上。不仅使观众看到了他精湛的武技,更有高尚的武德。他用自己的博大、宽容,赢得了曾经为敌的人的尊敬,坦然的接收了布莱尔、杰西、木村等,并且成了一生的挚友。他是中国功夫的传播者,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武术技艺传授给大家,无论是国籍的不同,还是肤色的不同,均同等看待,把真刀真枪的中国功夫推向新的、更高的层次。推向全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武术功夫。

5、剧中对李小龙爱国情怀的描写,对青少年尤其具有很深的影响作用。李小龙的传奇人生无一不与他的爱国心紧密相连。无论是在香港中学取得全港的拳击冠军,还是在美国成为全美空手道冠军,包括他立志成为好莱坞的首位华人巨星。都充满着他的爱国激情。李小龙面对“东亚病夫”的嘲弄时表现出的抗争和勇气,在那个时代成为了一个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即使在今天。剧中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同样也能激发人们心中的感动。所以即使没有大量激烈的武打场面和复杂纠葛的爱情故事。《李小龙传奇》依然能让人们眼前一亮、心中一热。观众可以从他的一生中读懂这一点。历史上的李小龙曾经在好莱坞及香港两地拍摄过多部功夫片,最成名的四部半电影,其中有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功夫片,轰动世界,他的影片突破了以往功夫片的狭隘的复仇主题,上升到民族大义的高度,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引起人们的广泛的共鸣。作为每一个中国人人,尤其担负时代重任的青年人来说,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民族大义,才会从民族和国家的高度审视我们个人的行为,才会有意识地激励自己、宽容他人,才能担当未来民族的重任。

艾青作品范文3

我并不是反对同学们爱表现的行为,但我总觉得很多话可以不必在此时此刻说,可以在班会上说,或是在私底下跟朋友倾诉。我们不是小孩子了,我们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或许偶尔还是会冲动,但我们有理智。

选举的结果我已经不在意了,只要尽力就好。生活中已经有那么多不顺心的事了,我没有理由再让自己为了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事而不快乐。长这么大了,以前不明白快乐的含义,其实那时就是最快乐的。可惜,当我们知道快乐的真正含义时,我们已经离这两个字那么遥远了,远得不见踪影。

还有一个词语“贫穷”。我不想再谈论中国的贫富差距如何如何,我只知道胡润富豪榜的存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了。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不公平就始终存在。很多次,我看到“大眼睛姑娘”苏明娟那双无辜的大眼睛心会莫名地绞痛。在中国,还有很多孩子和她一样吧,看不到课本,嗅不到纸张的清香。那双眼睛透露出的绝望足可以轻易地摧毁长久伪装出来的坚强。

可是,我想说,贫穷不是一种资本。或许我这么说违背了你的本意,可是,亲爱的,你的潜台词已经把你出卖了。我们是贫穷,可这不是我们的错,我们可以埋怨上帝的不公平,可以在心里看不惯别的同学的奢侈和浪费,可以在漆黑的夜里把自己蜷缩在被窝里偷偷落泪,可以在心里默默想象穿上自己喜欢但是买不起的衣服会是什么模样。但是,不要忘了,我们只是贫穷,只是身处于一个不同的环境。就如同冬天天冷我们盖的是棉被,别人盖的是天鹅绒一样,虽然方式不同但结果一样,我们都不冷了。

很多人说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其实,内心深处却渴望得到比普通人更多的关爱与帮助,然而,渐渐冷漠的人们哪里还有多余的同情给别人呢?他们连自怨自艾都还来不及。

艾青作品范文4

“海拔五千公尺以上的高原永冻地带,摄氏零下四十度的严寒,这些徒步行进的中国军人,他们,究竟要干什么?

他们等待着它的消失,或者是凝固在那里。

然而,曲线顽强地向前延伸,延伸……”

这是毕淑敏《昆仑殇》中的一段起始的文字。

开始时轻松地歪斜着身子,我闲散地读着散发浓浓墨香的字体。随着行文的深入,仿佛有来自雪山绝顶的威严压迫,我不自觉地立直了脊梁,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吞咽,就像绝顶拉练中的士兵们坚韧地吞下积雪求得生存。

驻守昆仑的长官,“一号”平地掷雷的决定让所有人都不能够理解,包括我。在他,这是一次部队灵魂的重塑,一次前无古人,或许永远后无来者的试练。而我,也是大多数人无法理解的是,在那样一个冻结生命的无人区,发动上万兵士,只是为了一场普通的拉练。意义何在?“抛却了实质而单纯的复制苦难本身。”——这是书中参谋和自己长官争论时的言辞,道出了众多人的疑惑和不解。或许生命的强度和韧性只有在绝境的拉扯和挣扎中才能够准确测量。

“麻木而机械的,只是看着前面的人把脚抬起来,她就把脚落下去。”什么都无法思考,除了向前,除了喘息,还听得见关节同脚落在雪地里一样嘎吱的声音。尽管《昆仑殇》中,小毕是有些困惑的,但是她也模模糊糊感觉到了一个边防战士的纯洁与荣耀。因为她的书中始终隐隐响着一种像雪山一样明晰的生命的军歌。曾经以为的生命的意义在巍巍昆仑的碾压下只成了一张薄薄的冰片,我想,毕淑敏自己都没有想明白这个纷繁的命题。只是她经历了,捱过了,体味到或正在反复咀嚼那足以受用一生的东西。而我同样也是困惑的。这问题的解答,在两年后偶然看到了翻拍的电视剧《在那遥远的地方》,我才真正得到。

在电影走入文学主流的今天,电视剧却被置于不尴不尬的边缘,想承认它也是影视艺术的一种,总也让人不那么痛快。但是《在那遥远的地方》却犹如皑皑白雪中那唯一的一点青翠的颜色,令人欣喜而振奋。剧中讲述的是在那样一个火热的年代中投身军营,投身昆仑山巅边防的青年人的一些旧事。之所以不愿说故事,是因为那样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样动人而又瑰丽的情感,是真实的存在于这圣洁的雪山中的。只是这些永远镌刻在雪山上的名字,永远埋藏在白雪下的英魂,我们没有办法一一知晓。

旧事在变成故事的时候,洗去了太多的严酷,却留下了更多的感动。袁鹰,是在那遥远的地方,像雪莲花一样洁白无瑕的好姑娘。她是一名护士,却更是一位军人。就在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在她坐在下山的车上即将去上军医大学的时候,却在暴风雪中为了挽救被困在家中的牧民,徒步走了几公里。最后,永远地留在了雪山。画面中她被风雪冻得白皙透明的睡颜,就像凝结在冰晶中的雪莲花一样,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此时天地无言,昆仑静默……

牺牲是一个壮烈而短暂的瞬间,但又会延伸为永久的思念。不过,长久以来的守候更需要一种坚守的力量。寂寞一词,突然在“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一句中,沦为一种调侃,谁都可以说自己寂寞,可是谁又曾体验过真正的寂寞。大雪封山,几个月都吃罐头蔬菜,极地,高寒,缺氧。但是这与寂寞相比,真是微不足道。眼前是一片白雪,往远处看是一片白雪,踮起脚尖极目远眺——还是一片白雪。泰戈尔说:“天空没有我的踪迹,但我已飞过。”在雪山,天空没有飞鸟的踪迹,战士们也知道不会有鸟飞过。最高兴的事是遇到牧民走失的家畜,一只兔子都可以引来一阵欢呼和几天的欢笑。每天,在恶寒的天气中,边防战士裹着厚厚的军大衣,再披件白色的防风外套,手拉着手,巡逻除了雪什么也没有的北线防区、西线防区,再在值班日记中记下:北线防区一切正常,西线防区一切正常。那样什么也没有的正常的白色中生长着的不平凡的移动的翠绿,有一种生命最原始的顽强力量。大音希声,任何东西,在这样的力量底下都只能沉默。

生命很脆弱,可是有信仰的生命却可以坚强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昆仑山顶的边防战士们将自己的生命高度抽拔到足以与昆仑山平视的地步,一般世间的聪明人认为愚蠢的无意义的事情,他们可以拼尽生命去坚持守候。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

这样的答案往往很难找寻,有的人穷尽一生都没有明白,却又简单明晰,就像人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也许就是因为太过自然,所以我们没有察觉。每一天,战士们巡逻完毕,总要搬块石头放在烈士陵园前。开始,我以为这可能是用来计数的石头。电视剧的最后,当主人公放上最后一块石头,镜头拉远,整个昆仑山的一侧尽收眼底。皑皑的山背,什么都没有,只有用石头一点一点垒起的,仿佛要一刀一斧劈在心上的6个大字:祖国在我心中。

祖国在我心中!

这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同巍巍昆仑一道,成为振聋发聩的强音。什么软弱的,卑怯的,猥琐的盘算和计较,在这样的威严下都显得那么可笑。有些事,不需挂怀;有些事,却必须用生命镌刻铭记:祖国,在我心中!

60年风雨兼程,60年的纪念日,我想,总是值得骄傲和高兴的。但是我们更多的是要怀着感恩的心,发自内心的理解感谢保卫着祖国的人,那些让祖国平平安安走向明天走向未来的,最可爱的人。

艾青作品范文5

白发是老去的年华,青丝是葱茏的时光。

女儿回家,说:“施老师每天坐在路口吹风,真悠闲!”我笑答:“退休了呗,享享福。”

隔日清早,我去上班,果然看到公路右侧的施老师。他坐在椅子上,摇着过时的蒲扇,脚边躺着一只小泰迪。

“早啊,老师!”我打了招呼。他望过来,应道:“早。”

那日渐苍老的眼神里,竟然逸出一丝温和明亮的光芒。

如此相似的眼神,在很多年前,我见识过。

颜巷村子后面的山坡上,矗立着一座小学。学生很少,就读的,都是临近村子里的小孩。

我读一年级,年幼无知,整日贪玩。爸妈在外面打工,很少管我。我的学习一塌糊涂,所有任课老师都说,留级吧。

妈妈特地请假,领着逃学的我,来到办公室。妈妈问:“没办法了吗?留级要花冤枉钱,很麻烦。”

时任班主任的施老师忽然走过来,说:“不留级,暑假我给她补课。不花钱。”

施老师性子温雅,教导学生,注重循序渐进。补课的时候,我经常走神,他无奈地瞪着我,并不体罚,而是给我讲凿壁偷光的故事,然后督促我背课文练字。

暑假过后,我参加了测验,施老师满意地说:“可以跟上二年级的进度了。”

乡下人生活拮据,无以为报,第二年妈妈去地里摘了一篮番茄,送给施老师一家。

三年级第二学期,一天早上,我和爸爸吵架,爸爸愤怒地摔坏瓷碗,我堵着气,不去上学,而是背着书包离家出走。

在荒僻的公路上行走,我心头渐渐笼上迷茫恐惧的阴云。怕得想哭的时候,身后突然响起施老师的喊声,我匆忙转身,是施老师骑着自行车赶来了。

他停下车,喘着气,注视着我,说:“回去吧,我保证,你爸妈不会责打你的。”

这正是小孩担忧的。有了施老师的保护,我兴高采烈地跳上自行车后座,安心回家。

不知哪年,小学被拆除,施老师也退休了。我在遥远的大城市读书生活,与施老师的交集早已经结束。前几年,回到家乡工作,在路边遇到白发苍苍的施老师,他依旧精神旺健。

施老师对我的照顾,我自然铭记于心。

艾青作品范文6

关键词:路遥 经典作品 悖论 爱情 理想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有很多经典作品演绎出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从《诗经・氓》到屈原《山鬼》再到“梁祝”,从王实甫《西厢记》到汤显祖《牡丹亭》再到曹雪芹《红楼梦》,从蒲松林《聊斋志异》到钱钟书《围城》再到路遥《平凡的世界》,作家们不断地叙述、演绎、探讨爱情故事,留下了一幕幕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然而,纵观这些经典作品,我们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作家们为我们构建了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爱情的同时,又不得不亲手将他们毁灭掉。

这是一个奇怪的、悖论式的爱情叙事,他们让我们看到理想的爱情,正当我们契而不舍、苦苦追寻梦想中的爱情时,他们又制造了一幕幕爱情悲剧,让我们气断肝肠,唏嘘不已。文章拟以路遥小说为例,试论述经典作品中悖论式的爱情。

一、理想的爱情

爱情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每一部经典作品中免不了会有关于爱情的叙述。那么,什么是理想的爱情呢?“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还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是人类最复杂的感情之一,因为爱情是千姿百态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马克思明确表示:“爱情应建立在男女双方互相爱慕的基础上。互相爱慕是衡量真正爱情的唯一标准,是衡量男女感情的试金石。他说:‘如果你在恋爱,但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的’。”[1]是的,爱情是以互爱为基础的,单恋和暗恋不是爱情,那种贪恋对方的财富、美貌、门第、地位的结合,更不是爱情。对于爱情,“以文化趣味、精神默契和独立人格所构建起来的爱情模式,是作家路遥最心仪最钟情的”[2]。

在路遥的小说中,爱情在他创作中占有非常显著的位置,他一直努力地探求爱情的本真意义和超越世俗的理想之爱,为此,他为我们呈现出众多摇弋多姿的爱情。

(一)超越时代的爱

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可称得上超越时代的爱情。刘巧珍身上闪耀着新时代的光彩,她不注重家庭、地位和金钱,只注重人品和才能的择偶标准,在今天看来都是新潮的、不过时的。“她虽土而不俗,不知书却达理,自卑而不自贱。”[3]以致于连路遥本人都认为“只有《人生》中的巧珍才是我最好的‘媳妇’。”[4]

刘巧珍是“全村光景最好的”“二能人”刘立本的二女儿,她有着“像白杨树一般可爱”的身材和“扑闪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用高加林的话说刘巧珍是“盖满川”。刘巧珍不仅有着一张可爱美丽的脸庞,还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肠,她的品性也为全村人称道。“就她的漂亮来说,要找个公社的一般干部,或者农村出去的国家正式工人,都是很容易的;而且给她介绍这方面对象的媒人把她家的门槛都快踩断了。但她统统拒绝了”[5],爱上一个“穷得满窑没一件值钱东西”农民的儿子高加林。“她爱他的飘洒的风度,漂亮的体型和那处处都表现出来的大丈夫气质。”她爱他“一身本事: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会安电灯,会开拖拉机,还会给报纸上写文章哩……”[6]刘巧珍爱得如痴如醉,甚至“在心里无数次梦想她和这个人在一起的情景:她把她的手放在他的手里,让他拉着,在春天的田野里,在夏天的花丛中,在秋天的果林里,在冬天的雪地上,走呀,跑呀,并且像人家电影里一样,让他把她抱住,亲她……”[7]刘巧珍爱得谨慎自卑,“在现实生活里,她的自卑感使她连走近他的勇气都没有。她时时刻刻在想念他,又处处在躲避他。她怕她的走路、姿势和说话在他面前显出什么不妥当来,惹她心爱的人笑话。”[8]

刘巧珍的爱最终得到回报,在高加林被挤掉了民办教师的工作伤心绝望之时,善良的刘巧珍勇敢地向高加林袒露出自己的情怀,她用她真诚的平了高加林内心的伤痛,使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虽然高加林曾经犹豫过彷徨过,他还是接受了巧珍,与她一起进行了一场“卫生革命”。

(二)跨越世俗之爱

田润叶对孙少安的爱跨越世俗,体现了路遥理想的情爱观。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读完小学,是一个班的同学,“还是同桌。他学习好,常给润叶帮助。如果考试的时候,润叶不会,他还偷偷给她看自己的答卷。要是哪个男同学敢欺负润叶,他就不怕别人瞎说他和润叶的长长短短,站出来护着润叶。”[9]田润叶和孙少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当他们很小的时候,“村里的大人,也开过他们的玩笑,说她是他的‘媳妇’。”[10]天真浪漫的孩童时代,无疑在彼此的心中埋下爱情的种子,但横跨在两人之间家庭和社会地位的悬殊,让孙少安望而却步,只能将爱深深地埋藏在心里。而田润叶却没有任何世俗的偏见,虽然她是大队书记的女儿,县革委会副主任侄女,她本人高中毕业留在县城成了一名公办教师,但她不能忘记少安。她不顾身份的差异、地位的悬殊,顶住家庭、世俗、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拒绝了县革委会副主任儿子李向前的追求,主动向孙少安示爱。润叶对少安的爱是超越世俗的,哪怕少安因为家庭和观念等原因主动离她而去,而润叶仍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爱情。甚至被迫答应与李向前结婚,仍为爱不与向前同床。润叶的爱虽然夹杂着传统道德观念,但她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反抗那些腐朽的思想,“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寄寓了作者理想的爱情观。

(三)绝响之恋

田晓霞与孙少平之爱是超越时代之爱、跨越世俗之爱、激情之爱、纯真之爱、浪漫的唯美之爱,我们不妨称之为世纪绝响之恋。他们真挚纯洁的爱情,是没有附加任何条件的,是排除了功利性干扰和社会条件约束的爱,是忘我的爱,是无私的爱,是真正的爱。他们的爱令所有人羡慕,是丹麦童话中公主爱上了穷小子的中国版,是七仙女爱上董永的现代版,这也是《平凡的世界》成为畅销书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也为正苦苦追寻爱情、备受爱情煎熬的单身男女提供了一方心灵抚慰剂。

田晓霞与孙少平虽然家世、社会地位、职业有着巨大的差异:一个是省委副书记的女儿、省报的记者,一个是农民的儿子、挖煤的工人,但几年的学校生活培育了他们共同的志趣、爱好、追求和性格特征,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对人生有着深刻理解,使他们超越了世俗的观念,跨越了社会地位的差异,摆脱了功利的羁绊,达到了心心相映的境界。

孙少平与田晓霞在心理上奉为知己,在精神上达到默契,他们陶醉在超越尘世的纯粹精神爱恋之中。他们的爱情是唯情至上的理想之爱,展现了青春期青年男女对爱的向往和追求,充满了浓郁的诗的情调与浪漫主义的色彩。

(四)柏拉图之爱

路遥小说中最让人唏嘘的当属《平凡的世界》中金波和藏族牧马姑娘的爱。他们一个是现役军人,一个是牧羊姑娘,虽然民族不同,语言不通,甚至连相互的姓名都无从知晓,但却通过一首歌的交流,做到了心灵契合,彼此爱上了对方。金波的爱富有传奇色彩,也是苦涩的,他一次次对着城阙山峦,一遍遍地反复吟唱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他一次又一次用冰凉的态度拒绝了那些热心爱他的黄原姑娘。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那个习惯:用藏族姑娘留给他的白色搪瓷缸每天泡着喝一杯茶水。对他来说,这几乎成了宗教仪式。”[11]

金波和牧羊女的爱情,是纯洁的,神圣的,犹如神话般令人回味无穷。“这是永远的爱,永远的痛!”[12]这是作家路遥对爱设想的最高境界,摆脱了一切凡俗的干扰,脱离了沉重肉身的束缚,上升到灵魂层面的柏拉图之爱。

在路遥小说中,还有像田润生与郝红梅的两地相盼之爱,孙兰香与吴促平的校园婉约之爱,孙少安与贺秀莲相依相守的现实之爱,孙兰花对王满银固执之爱……类似理想的爱情叙述在很多经典作品中均有涉及,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哀婉凄美之爱,焦仲卿与刘兰芝忠贞之爱,柳梦梅与杜丽娘生死之恋,贾宝玉与林黛玉纯真、深挚、坚贞的旷世之爱,楚雁潮与韩新月可歌可泣的师生之恋……这一幕幕纯美的爱情,写得情真意切,情意绵绵,让人回味无穷、向往至极。同时,也寄予了人们“乌托邦”式的理想,对真爱的渴望。

二、悖论式的结局

爱情是美奂绝伦的,从古至今,人们无不渴望获得真正的爱情。有了爱情,生活才会变得如此绚丽多姿,人生才会有附丽,才会有奋斗的动力。然而生活是残酷的,爱情如精美的瓷器,无法经历太多的风云。当爱情遭遇沉重的现实时,当爱情落入传统文化、世俗观念包围时,当爱情陷入琐碎平淡的婚姻时,当激情退潮面临理智选择时,悲情开始了。高加林为了进入城市,获得更大的发展,抛弃了善解人意的刘巧珍;孙少安为了不拖累田润叶,毅然到山西相亲娶了贺秀莲;而当少安的事业刚刚有所起色,秀莲又得了绝症;田晓霞为了救落水儿童,在洪水中丧生,孙少平只好走进一个孤儿寡母的家庭;金波因恋爱风波而被开除军籍,八年后再次寻找爱情,已是物事人非……路遥“亲手营造起一份份纯美的爱情,末了总要在现实的苦难中一一让它们化为泡影。”[13]为此,路遥不得不去扼杀那些鲜活的生命,“田晓霞的死是作者的理想主义爱情观和现实世俗生活冲突的结果,展现了作者面对世俗生活的冲击而坚守理想的悲壮情怀。”[14]细数路遥所有的作品,如《平凡的世界》《人生》《姐姐》《风雪腊梅》《痛苦》《你怎么也想不到》等,其作品的结局都是不怎么完美的,所涉及的爱情无不以悲剧做结。

综观诸多经典作品,我们发现这些作品与路遥小说有一个相同悖论式的爱情模式,完美的爱情故事到头来都走向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因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作祟,双双殉情;焦仲卿与刘兰芝因封建宗法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干涉,酿成悲剧;贾宝玉和林黛玉由于封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黛玉泪尽人亡,只留着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楚雁潮与韩新月由于新月的意外离去,独自留下一份苦痛让楚雁潮一个人承担……“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但是平凡世界里的爱情,总是充满了现实困顿的磕磕绊绊。真诚的爱情,往往要经受人们潜意识中的悲剧宿命的磨难,最后幸存的爱情几乎成了一种理想。短暂的美好和永恒的苦难相比,显得那么奢侈,正如沈从文所说的,美丽的总留下忧伤。”[15]

三、结语

为何所有的作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这种悖论式的爱情模式呢?杨绛有过经典的表述:“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16]“‘理想的爱情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一定会在世俗眼光的侵蚀里、在日常生活的磨擦里显出它全部脆弱的本色来。’要冲破现存社会观念种种外在的、内在的、有形的、无形的束缚已属不易,两个地位悬殊的青年还要在超凡脱俗的美好爱情基础上建立婚姻,更是前途未卜。似乎浪漫美丽的爱情从一开始就隐伏着悲剧性的因子。路遥的理想主义情结使得他不忍心看到人类生活的现实吞噬掉一切浪漫和美好,所以路遥让这份爱情在最美丽的时刻戛然而止。他让田晓霞在抗洪救人中壮丽牺牲,实则为了让理想的爱情停格在最美丽最浪漫的一刻,成为一种永恒。”[17]由此可见,作家笔下之所以存在这种悖论式的爱情模式,完全是因为社会现实造成的,理想的爱情不过是作家们一厢情愿的虚幻,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什么理想的爱情。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路遥婚姻爱情生活中窥见一斑。路遥的初恋因为女友成为一名工人而告吹,路遥的婚姻因为双方性格、价值观念的差异,在她离世前几天,躺在病床上的路遥,与妻子签署了离婚协议。现实生活无疑会对作家艺术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实生活中未能拥有的爱情折射到文学作品中,作家为读者虚构了缠绵悱恻的爱情,以弥补生活的无奈和失落,安慰作家和读者受伤的心灵。

当然,并不是所有经典作品中的爱情都存在这种悖论式的模式,像《西厢记》《牡丹亭》《聊斋志异》等作品中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不过,我们发现《西厢记》取材于元稹的《莺莺传》,一般认为这个故事是元稹的亲身经历,他假借张生替自己的“始乱终弃”的薄幸行为做辩护。这也说明了《西厢记》中的爱情在现实世界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它是剧作者王实甫不满故事的结局,为了抚慰还对爱情抱有奢望的人,人为地编造的爱情骗局罢了。而《牡丹亭》和《聊斋志异》呢,完全存在于现实生活之外的浪漫主义故事,确切地说是传奇或者是神话。

总之,不存在所谓理想的爱情,理想的爱情不过是作家们在现实中得不到而虚幻的理想,真正理想的爱情不过是传奇或是神话。

注释:

[1]余良才:《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第2期。

[2][17]王正:《农民爱情叙事中的文化情缘术――论中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3]路遥:《路遥文集》(第二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5页。

[4]罗笑芳:《传统女性的 当代女性的呼唤――从看路遥的情爱观及创作心理成因》,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5][6][7][8]路遥:《人生》,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第35页,第35页,第35-36页。

[9][10][11][12]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80页,第81页,第355-356页,第356页。

[13][15]徐志:《美丽的总留下忧伤――论里的悲剧爱情》,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

[14]金自强:《论中的理想主义倾向》,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年,第9期。

上一篇伸出你的手

下一篇文书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