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1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9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直观认识分数,形成关于分数的表象,会读写分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主动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会读写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学具纸。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1.谈话出示情境图:猴妈妈拿着4个桃子要分给两个孩子,一个给了1个,另一个给了3个,拿一个桃子的猴子在大哭,你知道为什么吗?如果你是猴妈妈,你会怎样分?为什么?

2.现在猴妈妈只拿了1个桃子,该怎么分?如何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着眼一个“探”字,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知道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互动探究,认识1/2。

(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

大家想想,半个桃子可以是1/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是这样分的?

一个苹果、一个蛋糕……(用生活实例完整地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动手折一折。

我们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上也都藏着 1/2,想不想把它找出来?请看要求(课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动手操作,动口说含义。

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小声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张纸的 1/2 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展自己,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着眼一个“动”字。要通过有意识的追问,使学生感受到: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断:下面哪些图形(略)里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通过反例没有平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意图:进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2.类比迁移,认识1/4。

联想:课件播放,走进生活,看到这些图片(略),你想到了几分之一?说说你是从哪张图片想到的?

设计意图: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初步感受分子、分母所表示的意义。

3.读写分数。

三、拓展应用

1.联想:五角星、巧克力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2.估计:婴儿、成人、十岁左右的儿童的头部占身体的几分之一?

3.拓展:播放广告,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广告中动态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练习,巩固本课基本知识点。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再次让数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从头部占人体几分之一的估计中,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感到快乐吗?说出你的快乐和收获让我们一起分享吧!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2

这部分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何华老师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精心地设计了“分数初步认识”一课,本节课始终围绕着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基本模式来开展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关注学生的感受、体验,力争把数学课堂还原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下面我从何老师怎样落实新课标方面进行评析。

一、解读新课标,课堂来实践——创设情景、趣问质疑

在教学伊始,何老师就创设了两位小朋友去郊游的这一情境,目的在于引出怎样分食品的这个问题,从而揭示出分数。分数起源于分,是人们在处理“分物品”的长期经验中形成的。教师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两人合理分配郊游食品,从分食品的过程中让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体验和感悟。一方面,在情境中产生“平均分”的需要,强调“平均分”及分数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体验在分物品的过程中由于总量的变化引起了每人得到的个数由整数两个到一个再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过程,自然引出分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因为自身的需要而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教师还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书写分数的机会,让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营造了让学生乐于参与、开放的教学环境。这样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既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确实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领悟新思想,方法来体现——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三、积累新经验,模式巧构建——拓展提高、应用实践

这节课教师注重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交流方法及经验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思维过程和基本活动经验,以改变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同时通过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反思自我的认知,从而达到发展个性的目的。”本节课教师紧扣“平均分”这一重点内容,以其为主线让学生结合操作,初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几分之一”的意义,并构建分数的模型。教师通过示范说、小组说、同桌相互说和判断说理由等多种形式提供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互动和自我表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在交流中得到同伴的肯定而获得快乐,因为自身需要而产生了积极的学习情感,这也是我们教学的初衷所在。

徐春雨老师的这节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体验与创造的时间与空间,使知识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方法在操作实践中得出。让学生在大量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中理解知识、构建知识、培养数感,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引人入胜的童话情境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创设了“畅游快乐岛”的整体情境,把学生很快吸引到课堂中来。再通过“甜品屋中有奖问答”这一环节,既帮助学生复习了平均分的有关知识,又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得不到整数。那么“得不到整数又该怎么办呢”?引发了学生想要认识一种新数的欲望,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分数。这样的处理,让学生体会到在分东西时,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使学生的思维从“整数”向“分数”做了很好的过渡,培养了学生新的数感,又体会到了分数的价值。徐老师通过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把学生从现实中顺利地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来。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的活动,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他想要学习一种新数来表示“一半”的欲望。并利用学生创编“一半”的活动,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顺利地引出这种新的数——分数。

二、发散思维,自主探究

三、建立模型,积累经验

四、巧设练习,拓展提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3

五年级上册的《分数再认识》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重点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两次学习时间相隔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探究教学方式,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

所谓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地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经过调查、实验,搜集资料,建立模型,通过分析、思考、表达与交流、批判、反思等活动,积极地理解和建构知识,改善自身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和方式。探究教学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本文结合《分数的再认识》实例,谈谈探究式教学在数学各环节中的运用。

二、案例片段赏析

(一)课前引导——唤醒沉睡的记忆

孩子的学习具有遗忘性特点,三年级学的内容到五年级重新呈现孩子必定无法一下子在脑海中搜索到前期的经验,因此,开课前先复习一下旧知显得十分重要,而且所复习的旧知必须和新知有联系,能促使学生把旧知迁移成新知。

【案例一】自由畅谈

师:三年级,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能说几个你喜欢的分数吗?

生1:我喜欢

……

师:你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生: 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 。

教学反思:通过回顾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起点,通过说一说,复习巩固分数的意义,激发学生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望。

(二)自主探究——启迪智慧的大门

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究、思考的过程,就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克服过去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实现由“教”向“学”过渡,转变教师的角色,从而使学生探究性学习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灵空间。

【案例二】:取铅笔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铅笔盒里笔的总支数的 。说一说,你拿出了几支笔?

生1:我拿出了2支笔。

生2:我拿出了1支笔。

……

师:同学们拿出的都是总支数的,为什么支数不一样多呢?

生1:因为他们的笔的总数不一样多。

生2:我一共有4支笔,除以2,就拿出了2支。

生3:我一共有6支笔,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它的 是3支。

……

师: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总支数多,它的 也要多。

生2:我发现总支数相同,它的 也相同。

……

反思: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动手操作——猜测——验证——初步得出结论——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相同的分数(即“部分”)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整体”相同,相同的分数(即“部分”)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三)拓展训练——知识经验的迁移

探究教学通过“问题情境——猜想假设——获取信息——建立模型一一解释交流——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解决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案例三】:涂一涂

师:拿出练习纸,涂出每组图形的并展示。

师:刚才涂色的要求都是要涂出 ,为什么所涂正方形的个数不一样呢?

生1:A组把1个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 。

生2:B组是把4个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它的 就是1个。

……

师:请你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生1:我把5个五角星看成一个整体,阴影部分是3个,就是它的 。

……

反思:通过涂一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整体不同,相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进一步认识。

(四)合作学习——通往成功的阶梯

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探究过程中开展独立的、个人化的自主学习,其形成的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是合作性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而合作学习促使探究结果的提升,它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但学生又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往往就是很好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案例四】:小小设计师

师:请同桌合作,选择你需要的图形,来设计一幅图案,并说一说,每一种颜色的图形是整幅图案的几分之几?

生1:我们用4个一样大小的三角形贴成了1架风车。红色和黄色的三角形都是整幅图案的14 ,绿色的花瓣是整幅图案的12 。

生2:我们用5个大三角形和2个小三角形拼成了一艘船。这里两个小三角形正好等于一个大三角形。所以红三角形是整幅图案的16 ,黄色和蓝色的三角形都是整幅图案的12 。

师:为什么同样是1个红色的三角形,表示的分数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它们的整体不同。

……

设计意图:这一题练习的设计,是对整堂课的总结提高、发散思维的一个综合性练习。在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时,进行逆向思维练习,提高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意识,又有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并能进一步理解整体不同,同样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在设计时,还设置了一些障碍。比如每个组的三角形个数不一样,每组三角形的大小也不一样,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分这个知识点。还有一个组有两个小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大三角形,一个组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切割成两个与其他三角形一样大的三角形,从这些细微处落手,不断的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灵活的掌握有关知识。

(五)实践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划,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综合应用的过程。数学可以帮助人们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解决问题。所以,数学探究式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有效途径是让学生在“水中学游泳”,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师:判断,小刚和小明都看了各自书的13 ,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

生1:我们组的同学认为不一定,因为现在我们不知道小刚和小明谁的书厚,整体还不能确定。

生2:我们组也认为不能肯定。我们认为有三种情况,可能一样多,也可能是小刚看得多,或小明看得多。

……

师:现在你觉得谁看的多呢?为什么?

生1:现在我认为小明看得多,因为他的书比较厚,而小刚的书很薄。

……

师:在我们这个班集体中,你可以用哪些分数来表示你自己呢?

生1:我把全班看成一个整体。我是全班的。

生2:我把全班男生看成一个整体,我是全班男生的。

……

师: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生:因为他们的整体不同。

设计意图:利用层层深入的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充分的再认识。通过第1题的判断,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整体不同,相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同。第2题是让学生以自己为例,说说分数,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同一数量所对应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分数也不同。在练习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启示与思考

1.探究式教学“速度慢”但“效益高”

经过《分数的再认识》实践活动,使我明白探究式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深层次参与)而不是追求练习题的数量。它将传统应试教育中的“多(题目多)、难(题目太繁、难)、快(讲课速度快)、死(题目死、方法死)”转变为“少、优、慢、活”。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本身,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多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激发和爱护学生的探究热情,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时空,学生的探究能力定能得到大大提高。

2.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动力功能、发展功能、育人功能,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有: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思维情境,创设探究情境,创设分层教学情境,创设和谐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学生有效探究的“催化剂”。

3.探究式教学适应于所有学生

实施探究式教学是转化“后进生”的有效途径。之前,我一直认为,探究式教学只适用于优等生,对后进生是绝对行不通的。经过《分数的再认识》教学,我发现,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后进生的探索欲望并不比优等生差。其实,后进生都是由于教师教学方法不当而对数学失去兴趣和自信而产生的。

4.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但很多学生一般都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学习中难以形成愉快体验。究其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结论及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注重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导致学生看不到数学被发现、创造的过程,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错觉和误解,认为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和定理的堆砌,学习就是记忆和模仿,未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主体性得不到体现,使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久而久之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结语:探究式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是无比的财寓,它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合作交流等各方而能力。探究教学中,创设了多元、动态、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唤醒、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利于形成现代人终身需要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课堂改革中,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探究式教学,把握教学规律,创造新形式、新方法。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4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情境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我们创设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把孩子的无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学习兴趣上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动脑与思考,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在“简便运算”教学的环节中,一位老师在新授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学生分组练习老师早已准备好的习题,比赛谁算得快。结果是第一组同学较第二组同学提前了两分钟的时间,怎么回事?连平时成绩最好的同学也落在后面了呢?原来题目有所不同:

第一组 第二组

(98+2)*35 98*35+2*35

(27+73)*30 27*30+73*30

(152+148)*8 152*8+148*8

(38+62)*92 (38+62)*92

(37+63)*5 37*5+63*5

这时,一位第二组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你这样太不公平了,第一组做的题目括号里的都是整百数,他们算起来非常简单,所以他们做得快!”“你说得很对,你除了发现这个还有什么新发现吗?这两组题目有相似之处吗?”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集中起来,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样,很自然解决了这一课的学习重点:乘法分配率。

2.创设应用的情境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大纲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创设一个虚拟的现实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思考,积极想出对策、确定方法,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上《简单的统计》这一课时,中间我设计了让学生走下座位采访听课老师的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我们刚才已对全班同学进行了荤菜口味的统计,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吃炸鸡腿。可是我们老师的口味是不是和同学们的口味一样呢?大家说怎么办呢?”(学生马上建议去采访老师)。

出于对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去进行调查统计,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练习,既有趣,学生又乐于参与,强化了练习效果。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充分感知学习的过程

1.实践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例如:“认识分数”这一课里,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已初步感知了把苹果、矿泉水、蛋糕平均分。其中,蛋糕每人分得它的1/2。然后引出我们的数学图形也可以平均分,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折一折、画一画、并涂上颜色表示出他的1/2。在此过程中我发现每一位同学都非常投入,而且方法各异。在表示正方形的1/2时:有同学是横折,有的是竖着折,还有的是沿对角线折,都取一份涂色表示出它的1/2。在此基础上,老师又顺势引入:“老师发现每位同学都很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了1/2,那么你还能用这种方法表示出一些新的分数,几分之一吗?”“可以的”……这时学生探究的热情很高,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地显现出来。

通过这个数学活动,我们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猜想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归纳、类比的思维方法,还可以促进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当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后,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也大有好处

2.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

例如,在学习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后,有这样一道判断题:用9个相同的正方体,正好可以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有的学生反应很快,都认为是正确的。于是,我就拿出了9个相同大小的小正方体,让一位同学试着把那个大正方体拼出来。结果,肯定是失败了,因为9个小正方体不可能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只能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这时,有的学生在说:拿掉一个,8个就可以了。于是,那个学生又试着重新组合,果然拼成了一个大的正方体。这时候,我注意到学生的热情很高,特别是提出8个小正方体的那几个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验证了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我又顺势引导:除了8个可以,还有几个也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呢?同学们开始互相讨论起来,也有同学在借着教具拼拼凑凑。最终,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是27个,我肯定了他们的答案。但是,光知道8个,27个,只是浮于知识表面的现象。为什么不是9、16,而恰恰是8和27个呢?通过一系列的反思,操作,和平时练习的经验,学生对这一知识逐步有了定论。那就是8是2的立方,27也是3的立方,这个正方体的长、宽、高各摆2个,3个,4个……依次就得到了需要8个,27个,64个……噢,原来如此!

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3.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创新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如教学第一册“数学乐园”时,由于“起立游戏”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在帮助学生复习基数、序数等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又如,在“拼积木”活动中,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

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三、小组合作交流,强化学生的成功意识

1.学生的交流能够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开展交流之前,往往要对自己的认识作一番慎重的思考,在交流中又要以批判的态度与方法理解、接纳别人的观点或方法,因此交流鼓励反思,交流促进反思,积极的反思推动着交流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比如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头脑中已经具有关于分数的直观和表象的认识。教师先组织学生利用手头的线段、正方形纸、小方块等学习材料自己创造出分数,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交流中,可以对自己已有的观念进行两个层面的反思:一是学生认识到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和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被平均分,深化对单位“1”的内涵的认识;二是不同的单位“1”可以被平均分成不同的分数,表示的分数也可以不同,但是“平均分”是前提条件。这样的教学过程,在活动中交流,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认识。

2.学生的交流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各自的观点和策略,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对相同的数学内容往往表现出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要教学“已知两数的比和其中的一个数”的习题:商店运来电视机和卖出的台数比是7:3,卖出42台,商店运来电视机多少台?,因为这本身就属于练习的巩固题,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没想到在交流时学生提出了4种不同的方法:①42÷3×7②7:3=(98):42③42×7/3 ④42÷3/7(或用方程解)。不同的方法反映了不同的解题策略,也反映出学生调用知识经验的不同。第①种方法是用归一法,先求出每份是多少,然后再求出这样的几份;第②种方法则是用了比的基本性质来解决,而且建立起了分数和具体的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而③、④是利用了分数和比之间的关系,灵活地把比改成了分数应用题,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相应的式子。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5

制定计划前,要分析研究工作现状,充分了解下一步工作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是依据什么来制定这个计划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六年级数学2021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1一、班级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共有24人,其中男生13人,女生11人。经过几年来的接触,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学习兴趣较浓,知识水平是参支不齐。

全班的知识水平不够平衡,差距较大。差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学习上欠主动,存在着粗心大意现象。对于这些差生,今后在教学中加强辅导,逐步克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内容,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比例,圆柱、圆锥和球,简单的统计(二),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整理和复习。

(二)教学目标和任务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2、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的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3、会看和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目标:

1、思想教育、基础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2)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3)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2、基础知识教学方面:

加强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理解方法,使学生获得有关基础知识。

能力培养目标方面:

(1)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2)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判断、推理能力。

(4)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5)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

(6)探索规律。

(7)总结规律。

(8)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9)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反比例的概念,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四则计算能力和技巧的培养,较复杂的分数、小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空间观念的培养,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帮助转化提高措施:

1、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尽量达到合格分数。

2、精心设计练习,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对作业严格要求,及时检查,认真批改,对作业中的错误及时找出原因,要求学生认真改正,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3、教师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坚持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有积极性,了解学生装学习数学的特点,研究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4、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多开展数学活动课,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5、开展“一帮一”活动,实行以优带差点的帮助方法,多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辅导,从基础知识补起,力求使学生一课一得,力求达到合格分数,提高合格率。

六、全期课时进度:

周次 内容

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3 比例的应用、整理和复习、美丽的校园

4 圆柱

5 圆锥

6 球、整理和复习

7 统计表

8 统计图、节约用水

9—10 数和数的运算、代数初步知识

11 应用题

12 量的计量

13--14 几何初步知识、简单的统计

15 复习、迎接期末考试

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2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六年级数学和科学的教学任务,本学期是这届毕业生在小学的最后半年,也是最紧张的学习阶段。为了能让学生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学好小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会继续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好“双基、双培”教学模式,制定本学期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双基双培”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成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认真培养其数感,提高其计算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3班现有学生64人。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班级人数比较多,又因为是毕业生最后紧张的学习阶段,本学期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工作。所以开学第一个月的工作重点是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在教学上,本学期重点是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

三、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和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圆柱和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努力方向:

1、认真学习新课堂的理念,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2、课堂上继续落实“双基双培”教学模式,并做到不搞形式化,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效率。

3、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备出实效的教案,做好表率作用。

4、多听老师的课,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5、激发本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本班的数学成绩。

6、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减少学困生的数量,争取消灭不及格。

7、多反思、勤总结,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及时的记录下来,写出高质量的教学随笔。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认真制定每课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课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柱和圆锥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

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类推能力;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6、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要少而精,并设计有效的预习作业。

7、做好后进生辅差工作,采用兵教兵的方法。

8、制定好总复习计划,把复习工作做细,做实,争取提高六年级毕业成绩。

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3新学期开始了,我充满激情的开始投入新学期的教学教育工作,为把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我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教育方针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方针,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认真分析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学有所得,落实本册的教学目标。采用各种开放的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适应新时期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2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还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数学有很大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

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4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六年级数学教研组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程理论学习,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更好养成。建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规范,探索课改理念下的课堂常规管理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使得教研组在课题研究和教学质量等方面进一步得到稳步提高。创设高效、民主、合力的教育氛围,全面提升各位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做好集体备课教案的二次修改和反思。上好每一节课。

2、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努力,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学水平。

3、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重点做好毕业生思想健康方面的工作,确保学生安全健康的发展。

三、主要工作

1、加大口算训练力度,努力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本学期将在总结上学期联系口算的基础上加大训练口算的力度。让口算训练体现在时时练天天练中,每节数学课(包括晚自习)都训练一定数量的口算题,每次作业也要做几道口算,并在训练过程中逐步提高要求。

2、继续学习新课程理论,加强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

本学期我们全体数学教师继续以学习新课程为主要的学习内容。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和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们把新课程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教学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注重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本学期我们组将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备课中并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集体研讨的时间,讨论交流一周工作的得与失,并对下一阶段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每节课后教师要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写好教学反思。

4、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本学期根据学校要求,上好示范课、教研课和汇报课,做到各种课型都能上到。在评课时每位教师认真总结,积极写好案例,加大随堂听课的力度,争取较高数量的好课率。

5、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不放弃每一个后进生,要以良好的心态接纳他们,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自己适合的数学,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有所进步,以提高的数学成绩合格率。

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5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全册教材分析

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本学期我执教六(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基础也不好,直接导致了成绩总是跟不上来,个别学生甚至无法正常同步学习。还有的学生家庭教育很不理想,父母在孩子们的心灵和学习上关心不够,导致他们有厌学情绪,对待学习没有热情,上课没有任何的积极性。

2、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由于年纪较小,学生的个性显得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个人的情感不能客观的分析,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强,对人对事热情度高,但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败面前易灰心。同时也有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对实施课堂教学有一定难度。

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班上竞争意识浓;学困生上课比较被动,不闻不问,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较难,但也喜欢激励。

3、优秀生学习特点和后进生成因:

(1)优秀生少,根据平时的质量检测,真正成绩稳定,思维灵活,对应用题能认真而正确地分析的同学只有5、6个。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很浓厚,能较好遵守小学生课堂常规,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共同探讨,互相协作,他们思维活跃,发言大胆,对有争议的问题能大胆争论,上进心强,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及时认真,不懂问题能大胆提问,恐怕学习成绩会下降。这些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重视,大部分的家长能而且有能力配合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

(2)中等生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一般,成绩有回落的可能。他们学习认真,作业态度好。

(3)班中的后进生,大多数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他们当中有的是单亲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

(4)纵观全班,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差别很大,如计算速度、参与讨论的能力,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能力等。课堂中教师虽尽力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班中学生数多,个别学生的知识断层点,无法弥补,优等生的潜能也没能充分挖掘出来,无法面面俱到,这也是本学期需要解决的教学难点之一。

4、其他因素:

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热爱劳动,活泼好动,集体荣誉感强,学生多数家庭贫困,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但教育方法不当,家校配合不够,并对减负,推素存有认识偏差。

二、指导思想

教学时力求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初步对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建模培养。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方法措施

1、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多与其他老师交流,及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

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2、通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纪律等方面提出始终一贯,科学而严格的要求。

3、转变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4、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6、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

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7、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五、本学期教辅资料

教师用《教师教学用书》,对该书仔细研究,把握好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指导自己的教学。学生用《配套练习册》,是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的一本练习册,学生全部做完,老师全批全改。

六、本学期个人业务学习安排

根据学校的安排,结合数学新课标的有关内容以及《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实践操作法、演示法

八、教学准备

圆形纸板、圆规、方格纸等。

九、本学期教研课安排

1、学习教学计划制定细则,制定教学计划,画出本册教材的知识树。

2、根据学校计划开展大课堂活动,准备讲一节课,请领导、老师听课并评课。

3、听同学科老师的课,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学生,备好每一节课,并上好每一节课。

5、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业务活动。

十、评价工作计划

1、日常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作业完成情况适时给予量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适当加入一些学生相互间的评价。

2、单元评价,以单元检测题为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

3、期末综合评价,包括期末检测考试以及本学期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其他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十一、教研专题及研究措施

(一)目标预设

1、在探索和实践中真正理解分数乘除法计算的算理和方法。

2、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感觉简算是一种趣事。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学生分数乘除法计算的准确率高。

(二)研究措施

1、集体备课,研究教法,寻找最适合本班的教法授课。

2、提倡同伴互助,分享交流的教研策略。

3、大胆尝试、积极反思的教研策略。

4、以学生为载体,采用说、听、评的活动与交流策略。

(三)预设成果

1、经过约两个月的训练,学生能在理解乘除法算理的基础上,熟练计算或简算,方法正确确率超过85%。

(专项比赛成绩)

2、简算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作业、测验卷)

3、能灵活、有效解决相应实际问题。

(作业、专项比赛、测验卷)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6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些情境应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并且蕴涵数学知识。作为教师还应找准情境与知识的切入点,及时生成问题材料。因此,创设情境必须考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时,老师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新的数来表示事物的一半,使学生在自己学习生活的基础上,理解和认识分数。

【片段】比较几分之一大小,提升经验

1.整理分数,作比较。

(1)比较■和■

观察学生的作品。

师:请你比较它们的大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大,因为我看着■斜线部分的面积比较大。

(2)比较■和■

生:■大。■在纸上的面积很小,我都有点看不到了。

师:通过比较这些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和体会?

生:相同的一个正方形,同样只取1份,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大,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3)在黑板上分数里选2个,比比它们的大小,说给同桌听听。

反馈。选个别说理由,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它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1份反而就越小。

(4)师:对于这5个分数,你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吗?

生:■>■>■>■>■

2.分析: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虽然学生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很容易认为■比■大,只有在学生真正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的基础上,对于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模型才会有很正确的建构,本课的难点就会自然而解。

【反思】

对于本课《分数的初步认识》,本人试教了近10次,也尝试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最后通过用相关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发现采用本教学设计教学后,课前所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比较突出。全班约97%的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直观操作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而且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也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本人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合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主动而有效地建构新知

布卢姆和卡罗尔的研究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决定学生课堂吸收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是要设计生态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其他同学相互合作、从事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充分利用真实可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教学活动的目的和价值,促使学生参与到有用的学习活动中,从而进行有效学习。比如:对于如何用一个数表示物体的一半时,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识,同时,也促使学生将新旧知识和经验相联。

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当的知识支架,促使学生顺利而迅速地建构新知

所谓“支架”,就是教师所能提供给学生的、帮助学生从现有能力提高一步的支持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达到可能发展的水平。比如,把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引导性问题、背景故事作为学习的“支架”,通过问题导学、合作探究,交流汇报、资源共享,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知识网络化等,有效地把“可能发展的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

三、给学生提供有效的交流合作机会,促进学生在合作中一起建构新知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儿童自身探索、发现和建构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建构“可能达到的水平”,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即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引导合作学习过程,使之向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