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读后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增广贤文读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增广贤文读后感范文1

关键词:网络;课外阅读;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B-0008-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进行探究性阅读”。课外阅读教学在信息社会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1.自主搜索,激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引导孩子根据阅读兴趣,自己上网搜索所需的篇目;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疑问,自己搜索答案。这个自己动手筛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阅读的过程。

2.因“网”之宜,评选阅读之星。我们可以利用课件,直观形象地指导孩子学会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默读等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教会孩子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边读边绘画,边读边做记录……指导孩子在网络阅读的同时,撰写阅读笔记,每学期选出班级“网络阅读之星”,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公布,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阅读习惯,增强学生的网络阅读兴趣,激励、督促、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将网络阅读进行到底。

3.情景再现,调动多种感官。如欣赏宋词《清平乐・村居》时,我们可利用互联网,为学生呈现上马可杀敌、下马可安邦,兼具文韬武略的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人生画卷和写作时代背景。利用互联网,在课堂上,教师吟词示画,以画讲词,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图画,配以音乐……这样的情境再现式阅读使古诗词的阅读丰厚起来,带给学生的是广阔的文化视野 。

二、千树万树梨花开――有效选择课外阅读作品

网络世界,阅读资源丰富多彩,但良莠不齐。一些书学生们读了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小学生受年龄、能力和兴趣的限制,辨别能力差,有较大的盲目性。他们自主选择阅读,不仅浪费时间,还有可能受不健康的思想毒害,迷失在“大染缸”中,其后果和危害可想而知。那么,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课外读物呢?

1.以教材为辐射推荐网络读物。互联网信息量大,在网络上选择优秀课外读物,犹如大海捞针一样困难。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不妨用好这个例子,将教材由薄读厚。如在教学《海伦・凯勒》后,不妨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总之,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辐射,推广阅读网络好书,引导学生把课内阅读延伸为课外网上的悦读。

2.以作者为线索展开网络阅读。教材中有许多知名作家作品,课后也有不少“作家名片”。在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孩子们就可以上网浏览《再寄小读者》《小橘灯》等书;学习了《小草和大树》,孩子们就可以在线阅读《简・爱》《呼啸山庄》等作品。

3.以经典为纽带引导网络诵读。中华经典记录着民族的智慧,传承着圣贤的光辉思想。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成“母乳”。引导孩子通过网络诵读《三字经》《增广贤文》等,不仅能让孩子体验到中华经典的精髓,还提高了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格魅力。

三、千朵万朵压枝低――开展丰富的网络阅读活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当使其提供的东西作为一项礼物让学生接受,而不是作为沉重的负担让学生承担。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阅读活动,如读书电子报的评比、读书日记交流、网络征文活动等,教师把网络阅读作为一项珍贵的礼物让学生去接受,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1.参加网络征文活动。学生网络阅读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网络读书征文活动,指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并组织学生在线阅读后进行投票。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网络阅读的兴趣,保持网络阅读的热情,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引导开设班级QQ群。网络课外阅读是孩子与网络读物的对话和互动。因年龄、经历、阅历、个性等因素的影响,他们阅读体验有差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对于《西游记》,学生有的读出智慧,有的读出法力,有的读出坚持,有的读出正义,有的读出情义……同样是读曹操,有人读出他的豪壮,有人读出他的知人善任,有人读出他的疑心,有人读出他的心狠手辣……这样的阅读体验是多元化的,是发散思维迸发的火花,需要老师保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设立班级QQ群,开展QQ与BBS论坛交流。学生可通过论坛畅所欲言,在网络这不受时空限制的超文本阅读空间,碰撞思维的火花。

3.展示交流阅读作品。网络为学生的阅读作品展示交流提供了平台。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读后感、读书笔记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凸现原作、评改互动。师生共同欣赏,品评佳处,在共同修改和完善中提高写作能力。通过自评、他评、师评,提高评价的实效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持续阅读和终身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当学生的佳作被展示和品读时,他们阅读、写作的动力也就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