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事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焦裕禄事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焦裕禄事迹

焦裕禄事迹范文1

搞好学习宣传和思想教育,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基础环节,我局通过组织的学习,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补好精神之“钙”。并结合实际,按照县活动办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夜学”和日学活动,将学习人员从局班子成员,扩大至全体机关干部,并配齐了学习笔记本和民情日记本,以扩大学习的实际效果,提升统计队伍的思想和工作作风。

从活动开始到4月,我局共组织7次集中学习活动,组织观看了电视教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苏联20年祭》、高新民教授的讲座《群众路线蕴含于常态的工作中》、电影《焦裕禄》、《的四个昼夜》和李绪红、田克周等先进典型的事迹,并组织认真的学习《在河南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讲话精神》,重温了党史,认真阅读了《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

通过不断的强化学习,进一步坚定了全体统计人的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党纪和道德品行,严肃了工作作风,把“为人民服务”这一崇高信念深深的烙印在每个统计人的心里。尤其是3-4月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后简称三经普)攻坚时期,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在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时间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虽然人更累,但是通过学习活动,纯洁了思想、坚定了信念、涤荡了灵魂,提高了大家的工作效率,大家感到受益匪浅。

二、听取意见、走访调研,用行动查缺补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强化学习提升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但是“”之弊是不是真正改进了,要大家说了算。通过下去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与群众话话家常,和服务对象聊聊工作,以群众为“镜子”,找出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查缺补漏。

2014年是经济普查之年,全局将经济普查工作和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边普查边走访。将全局机关干部分成五个工作组,每个组联系一到三个乡镇和部分企业,不定期的到乡镇、到企业就目前各项工作,尤其是“三经普”工作,进行指导,了解基层普查员碰到了哪些问题,遇到了哪些情况,有什么困难,在进行指导的同时,也积极的开展走访调研,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听取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尤其是服务对象、工作对象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弄清基层的基本情况,弄清群众的要求和期盼,弄清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活动期间,共走访了困难群众、基层干部、服务对象81名,发放征求意见表81份、征求意见函12份,征得意见建议31条。

三、边学边查、边查边改,让群众看到实效

我局党员、干部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发扬“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精神,能够把自身实际工作和群众观点教育相挂钩。但因为平时业务工作繁重,下基层、进企业走访的时间相对较少,群众调查、调研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创新精神不够,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

焦裕禄事迹范文2

1、焦裕禄买煤的剧情是第十七集。

2、焦裕禄和李林找到南杖大队,看到一位大嫂正拆房檐。与大嫂一番交谈,才知道老百姓买不到平价煤,都被人苛扣了,他拿了大嫂的购煤证,与李林拉着车去煤栈。到了煤栈,焦裕禄听见群众议论说买煤需有当官的批“条子”,焦裕禄愤怒地走了。回到大嫂家,焦裕禄向乡亲们保证,三天之内就可以买到平价煤,不用走后门。

(来源:文章屋网 )

焦裕禄事迹范文3

关键词:市政道路;公路;设计;比较研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过去,行业划分使得公路与市政道路双方交流不多,市政道路在公路设计人员面前充满神秘感(其中主要是管线设计),不敢轻易介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城市(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市政道路项目日趋增多,公路行业逐渐介入或渗透市政道路已成必然趋势,目前不少公路设计单位都取得了市政设计资质,市政业务日趋增多。

在相互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两行业在设计、管理方面各有特点。总体上讲,公路项目在工程规模、复杂性及设计难度等方面比市政道路大,管理比较规范;市政道路短小项目居多,小型设计单位参与多,技术水平有限,重视不够。

以往市政道路多在地形平坦地区,问题还不突出,但现在各种地形,包括丘陵、山区等都有相当比例,设计不当,会留下很多遗憾甚至造成较大的质量问题。比如,不少市政道路路面变形严重,管线井盖布置不当、路面积水、行车不平顺等。以公路的眼光看,市政道路在管理、设计等方面有些问题值得重视。本文拟通过对比研究,增加相互之了解,同时针对一些问题,提出建议。

二、文件编制办法(编制深度规定)

公路行业有交通运输部颁发的《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初步设计)》,另外还有《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道路工程术语标准》。其中“文件编制办法”包括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相关内容详尽,篇幅数十页。设计文件除按编制办法包括的内容和要求的深度外,还会根据项目特点增加相应内容。

市政行业有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司组织编写的《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包括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道路专业只有数页篇幅,内容比较简略(无总体设计、征地拆迁、筑路材料、施工组织等专门篇章),且无文件图表示例,因此文件的表达普遍简单(如:总体图未示边坡;工程数量大多为汇总表,没有详细的分表;特殊路基处理多为一般设计图,没有具体工点设计图;土石方表没有划分土石成分,无调运、取土、弃土等数量及运距),各家设计不统一、不规范,如同一项目不同路段设计单位“填挖高度”采用不同含义(有以路面顶计算的,有以路槽底计算的)、绿化树池、树坑可以理解,但也有不少称树洞,则明显不合适。

目前公路行业参与市政道路设计项目时,普遍认为市政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太简单,不能充分表达设计信息和重要内容,一般都自觉参照公路设计文件编制办法进行设计和文件编制。建议完善和细化《市政道路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补充文件图表示例(最好吸收有公路行业从业背景的单位参与编制)和术语定义。

三、路线设计

公路行业规范不设超高最小半径与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是一致的,设超高最小半径是固定值,任何设计速度小偏角对曲线长度均有要求;任何设计速度大纵坡(3%或4%以上)均有最大坡长限制;回头曲线有专门规定;设计文件有平面总体图综合反映路基(边坡、排水沟)、桥涵、隧道、交叉、服务设施等,纵断面图中有地质概况信息,填挖高度规定为路面顶与中线地面之高差。

市政行业规范不设超高最小半径与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是不一致的(倾向于少设超高),设超高最小半径有一般值与极限值之区分,分别用于正常情况和条件受限时采用;设计速度60km/h以上才对小偏角对曲线长度有要求;设计速度40km/h以上才对大纵坡(4~6.5%以上)有最大坡长限制,回头曲线无专门规定,填挖高度也无明确定义。相比之下,市政道路线形设计比较灵活,但对非机动车道纵坡及坡长有限制,规定值较小,当有非机动车通行需要时,纵坡及坡长受此限制。填挖高度无统一规定,造成各家设计不统一,使用比较混乱,建议规范统一定义。

市政道路设计中常见小半径未设缓和曲线、超高或加宽,理由是前期规划未考虑,土地已出卖,调整设计受限。因此出现较多的不满足规范或存在功能降低、安全隐患;建议对于规划后道路设计前将出让土地的项目,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这一实际情况,尽量采用大半径或在规划阶段就设置相应缓和曲线、加宽。市政道路很多在前期两侧场坪滞后开发的情况下相当于公路,但缺少平面总体图,不能综合反映填挖边坡、排水、桥涵等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情况(尤其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纵断面图中普遍无地质概况,不能给使用者提供直接的地质信息,不能快速判断设计合理性,建议增加。

四、路基、路面设计

公路行业设计中路幅组成宽度及功能划分比较规范,很少有不符合规范的情况。特殊路基、高填深挖均有工点设计(包括软基沉降、稳定计算)及详细的分类分项工程量表,土石方计算区分土石成分、视可用与否调运、取土、借土,不同段落、区域土石方相互调运综合考虑,比较详细。路面设计根据预测交通量计算设计弯沉,充分考虑材料来源,拟定不同结构方案比选,路面数量分部位、段落、层次详细统计。有路基土工试验(含水量、CBR等)、路面材料试验等支撑设计方案,依据较充分。我院虽然长期从事公路设计,进入市政道路设计时间不长,但最近我院参与设计的成都市天府大道南延线,在特殊路基设计方面有详细的工点设计图,参与各方非常满意,业主高度评价并发文通知,要求其他设计单位参照我院出图方式办理。

市政路基设计常出现路幅宽度不满足规范的情况,包括行车道、中央双黄线、路缘带等,或者不明确车道数(有意模糊),理由是前期规划确定,没法调整,模糊车道数最终由交警划线决定车道和宽度数(成都市有甚者车道宽仅3.00m),但这样做明显降低功能或存在安全隐患。特殊路基、高填深挖普遍采用一般设计图处理,不能反映具体工点的地质特点(范围、状态)及设计方案,土石方计算普遍仅算填、挖总量,未划分土石成分,更没调运和运距计算,取土、弃土未见任何说明,不少项目路基挖方全废然后填方全靠借方,有些则路床换填1m厚度砂砾石,但都没有相关试验数据支撑(即使全废全借也如此)。压实度罗列多个标准(公路、市政),相互间矛盾,其中市政标准较低,建议采用公路标准(成都市路面设计导则参照公路压实标准制定比较好)。

市政路面设计常无交通量数据,设计标准依据不足,路面厚度普遍较厚,即使支路或次干道总厚常见100~120cm以上,比同地区高速公路(80cm左右)还厚,业主常以与相邻路段统一或满足规范为由不愿调整,显然花了不少冤枉钱。但即使如此,成都市不少道路还是出现了明显变形病害,其原因主要是路基压实标准或施工质量管理控制不严有关。路基路面相关工程量普遍仅在总说明中主要工程数量表格中概略表述,无其他详表,太粗略,应该说很难满足预算及施工管理的需要,应该改进。总之,从路基路面设计看问题相对较多,值得重视。

五、管线排水设计

公路行业一般是明沟排水,除高速或一级公路中央分隔带采用盲沟或小管线排水外,类似城市道路的管线排水很少。

市政道路管线排水是其区别于公路的显著特点,一般包括雨水、污水管两类。其中雨水管常见设计暴雨重现期取值偏小(特别是公路兼市政道路时),审查提出后设计往往仅改重现期数据,具体的设计未调整,仿佛只是数字游戏。规范对路面积水深度或宽度无限制,设计中雨水口间距普遍没有考虑路面纵坡大小变化,一般采用等间距40~50m布置,笔者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路面缓坡甚至平坡(如凹形竖曲线或纵坡

市政道路对于设置超高的平曲线,且有中央分隔带,设计往往忽视了水流特点,仍在道路两侧设置雨水口,结果外侧雨水口不起作用,中央分隔带处积水无处排放;设计常缺水力计算参数,管径选择依据不足;部分设计存在认识不足,选材不当,如在行车道部分采用了大管径塑料管,变形大,路面有沉陷的隐患;检查井布置在行车道上,井盖高低不平(包括有些道路加铺路面井盖没有相应升高),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和平顺性(如成都市大件路南段)。

市政管线排水设计与道路设计常常脱节,雨水口未结合平交口竖向设计布置,往往简单说明施工时根据情况在最低点增设,但对于高差不大的变化,现场很难凭眼睛看出来,施工单位的水平众所周知,即使设计人员有时也难现场看出最低点,造成现实中许多平交口排水不畅,暴雨时积水严重。因此管线设计应结合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布置雨水口,以指导施工。

六、外业测量与勘察

公路行业有勘察规范(包括测量、调查、地勘),规定比较详细,踏勘、测量、专业调查等比较全面细致,地勘分常规调绘、简易勘探(静力触探、坑槽探)、机钻等;路基段常用简易勘探(软基常用静力触探),外加土工试验、筑路材料(砂、石、土壤、路面混合料等)试验。

市政行业无测量、调查之规范和作业,其勘察主要是地勘,设计往往依据业主提供的1/500地形图设计,较少外业调查,基本不做测量,因此设计往往与实际不符。路基段地勘大量(50m间距)机钻至基岩下若干米,花了不少费用,但对软基等不良地质范围、厚度、状态缺乏详细的图表,对于沿线挖方的路用性能(膨胀性、CBR值、含水量等)缺乏试验资料,结论多为套话(如成都平原提及没有断裂、泥石流、滑坡),毫无意义,对设计、施工缺乏指导作用。

七、文件编制与行业管理

公路行业设计文件比较全面,包括总体、路线、路基路面、桥涵、隧道、交叉、交安、环保、施工组织、筑路材料、概预算、基础资料(控测、水文、地勘等)篇章,每张图纸均有图标,查阅方便;设计文件一般先交送审稿给咨询审查单位,然后根据审查意见修改,最后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召开评审会,设计单位进一步修改完善(特殊情况上述两步修改可能合并在评审会后一起修改),最后主管部门批复。公路行业的批复比较规范、严谨、全面,一般包括技术标准、建设规模、专业设计方案及重要意见,概预算等,每个阶段都有批复。

市政道路设计文件无总体设计、施工组织、筑路材料篇章和征地拆迁等,同类设计图纸仅在最后一页有图标,大量图纸没有图标,使用极不方便,建议改进。市政施工图审查规定视情况(有误违反强制性条款、影响公共安全与利益等)决定是否复审,因此审查的重点内容不多,设计文件一般没有送审稿或复审的概念,多数在审查单位一审出具意见后,回复在后续设计交底时修改(但据了解,最终大多没有执行),不过笔者审查的项目多数因设计深度不足,经过了复审程序。

市政道路设计施工图设计不需批复,只需审查后备案。但多数施工图设计没有上阶段批复,部分项目虽有初设批复或评审会议纪要,但其内容多数缺少设计标准(性质、等级、设计速度、红线宽度、路幅划分)、建设规模、主要设计方案、造价等关键内容,一般为评审会专家意见要点(有些甚至是很细节的内容),应该说不够全面和规范,建议改进。另外,作为沿线市政开发滞后的项目,早期道路具有较明显的公路特征,建议相关内容参照公路行业文件编制。

八、结束语

市政行业中常常遇到一个观点,认为只要设计不违反规范强制性条文就行,交往中发现持该观点者不在少数。笔者认为,规范强制性条文肯定是不能违反的,但仅满足于此,要求太低,如果这样,设计项目基本上可以不审(的确也看到过一些审查报告没有意见)。因为规范强制性条文是很少的,道路主要是建筑限界、净高、视距等,其他如平曲线半径、纵坡、车道宽度、压实度等都不是强制性条文;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认为只要符合规范就行,但事实上满足规范仅是基本要求,要做到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经济性,还有比较多的工作要做。虽然上述平曲线半径、纵坡、车道宽度、压实度、方案合理性、经济性不是强制条文,但难道我们就可以不管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审查工作,接触不少类似问题(当然不一定代表其他地区),也和不少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但某些固有的思维和习惯(包括比较大型的市政设计单位),比较难以改变。有感于此,希望通过更多的比较与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主要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司,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7] 四川省川交公路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成都新川创新科技园园5条市政道路审查报告,2013-2014

[8] 四川省川交公路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天府新区视高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4条市政道路审查报告,2012-2014

----------------------------------------------------------

附:作者简介

李旭光,1964.7~,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

焦裕禄事迹范文4

培养学生优秀的身体素质是我们体育老师的本职工作,但是在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发展自己的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

记得那天我正在上低年级的体育课,当时的教学内容是学习跳绳的技巧,由于体育器材有限,不能做到人手一根,所以将学生分成三人一组进行练习,分组练习后不久,三个高大强壮的学生就强行抢了三个相对矮小学生的跳绳,我知道后,本想大声训斥那三个不听话的学生,可转念一想,做为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批评或表扬,以达到以教育的目的,如果仅仅是简单精暴的训斥,不但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也不利于建立一个和谐的团结奋进的班集体。我灵机一动,把发生矛盾的六个孩子叫到身边,温和地对他们说:“来,老师带你们玩一个趣味拔河比赛,好吗?”几个孩子一下来了精神,一阵欢呼,我说:“我们这个游戏要分组进行”。于是,我首先让最高大最壮实的一个学生同三个矮小的学生为一个比赛组,比赛一开始,三个人一边的学生占了绝对优势,立刻就胜利了。接着以此类推,让其他几个孩子也如此比赛,结果,三个高大壮实的学生都败下阵来。“你们为什么都输了,知道原因吗?”我笑地问那三个壮实的学生。“老师,太不公平了,他们是三个人一起用力,我才一个人肯定会输。我笑着说,“是啊,你们仔细想想,他们人多,又团结一心,就组成了一个团队,而你们三个人虽然长的都比他们几个高大,但以你一个人的力量又怎么能拔赢一个团队呢?如果你们三个团结在一起肯定能赢,是不是?”三个高大壮实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肯定会赢”。“同学们”我认真严肃地说:“你们想一想,团结在一起,才更有力量,同时能团结帮助比自己弱小的同学,才能获得团队的力量,这样才能最终获得胜利”。我语音刚落,那三个抢同学跳绳的学生,急性将跳绳还给了同学,并承认了错误。

在体育课上发生的这个小故事,更让我明白体育课不单单只是锻炼学生身体,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挖掘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焦裕禄事迹范文5

本文中所指的远程教育资源主要是指在国家远程教育三种模式支撑下的各种优质资源。包括:通过卫星传送的电视节目和远程IP教育资源以及采用DVD播放的教学光盘。远程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提供了几乎从备课、上课、教师技能、课外补充等所有环节的资源,为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二、建立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的教师学习支持系统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应该建立以天网(卫星传输)、地网(Internet)、中心校为依托的省、县、乡三级远程教育信息传输平台,资源传输主要采用以单向卫星传输为主,地面Internet传输为辅的信息传输模式。在县级完善天、地网教学资源传输系统。乡级以天网传输系统为主,将教学资源发送到各乡级中心校。以中心校为基地,建立资源中心和培训中心,建立教师学习支持系统,即一个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把分散在中小学和教学点的教师、校长集中起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校本培训和教研。

三、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校本培训的内容

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校本培训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1.意识与态度。要使教师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可利用资源中的《教研论文》栏目,此栏目为信息相对落后的农村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这部分内容学校可分类下载,选择整理并打印成册后,发放给教师以专题讲座结合讨论的形式开展,在听讲、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内化为教师自己的思想。

2.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基本内容。对于知识方面,学校可选用一些相关的教育技术理论的专门书籍并结合远程教育资源中“课程改革”栏目内的理论进行探讨并组织培训,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结合相应的教学事件来分析,将教育技术理论落到实处。技能方面教师需要掌握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功能,可通过信息技术栏目内容的学习,如Internet教程、边学边用power-point2000等,采用多媒体形式呈现,方便教师学习。

四、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的形式

1.基于问题的专项集中培训。对于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可利用寒暑假或周末业余时间,组织全校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可先介绍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尤其是操作步骤以及操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对策。在此基础上,培训者应根据当地教师的特点,提出一些关键性的基本问题,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或者由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具体问题,围绕问题组织讨论,开展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基本问题的学习,培训者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引导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连接。结合教学实践,以远程教育设备操作使用来认知怎样浏览和保存资源、资源应用方法和技巧、资源中教学可见的使用和再加工等内容作为主题,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系统思考并付诸实践。主讲教师以本校教师为主,经过项目培训的教师、应用资源较好的教师都可以作为某一专题的主讲教师。

焦裕禄事迹范文6

学生为什么择校?表面上看是学生、家长的学习消费行为选择,实质则是教育供给质量差异。这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和存在的现象。

目前,学区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区内教育资源均衡与公平的问题,但并没有真正内生性增加优质教育供给。所以,如何真正提升学校自身教育供给的质量,成为每个学校的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4年,东城区提出“盟贯带”模式,北京171中学与青年湖小学实施九年一贯制,生均师资配比、生均资源配比成为学校提供优质教育供给的制约性因素。这个难题如何破解?路径和策略在哪?

以此作为问题切入,我们从科研视角审视和探索影响学校教育供给的科研、教研、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学校教育供给质量。

做特色教研,提升教师质量

管理者要知道教师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读懂教师想要做什么。要把教师想要做的和学校教育想要供给的形成一个价值共同体。

1.以理论为指导,以课题为抓手,确立学习型校本研修团队新理念

教师发展,首要任务是构建学习型的高效团队。而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学校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科研课题,如学案教学行动研究、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等,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问题,有层次、有侧重地采用“渐进式――议”“引领式――研”“进入式――学”“硬推式――训”“能动式――行”等方式推进。在行动研究中,使“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团队”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2.以组织变革为依托,以行动研究为途径,搭建团队校本研修新平台

通过“基于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探索出级部、班级组、备课组三级学习型组织建设模式。

级部引领,研究好“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提升级部校本研修水准。级部长要联合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做到“五位一体”。级部作为学校管理与实践层面的桥梁,要搞清楚教师需要什么,学校能提供什么。级部管理重点要从四个维度着手:级部质量分析会、级部教学经验对接会、级部考察活动、级部统领学科。

班级组连横,研究好“综合学习力的木桶效应”,形成班级团队校本研修合力。在级部下设置班级组,提出“班主任是班级成绩的第一责任人,任课教师是本学科成绩的第一责任人”。

备课组合纵,研究好“真、实、新、活”,形成备课即研究的校本研修内涵。“真”研修:专题研究、话题研究。“实”研修:人人参与、全程参与。“新”研修:与时俱进的微创新,即倡导课堂教学中的微创新。“活”研修:活学活用、迁移变通,提倡能力立意。

形成校本课程丛林效应,提升课程质量

具有丛林效应的课程体系,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所以,学校教育供给质量的核心是构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校本课程丛林。

1.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学校教育基础供给质量内涵发展的过程。学案教学、海量阅读、自主高效课堂等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有效路径:变课标为学标,变教材为学材,变教案为学案,变先教为先学,变接受为探究,变独学为合作,变同质为个性。

2.特色化校本课程丛林

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学校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中,学校着眼于特色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19个艺术课程模块、13个体育课程模块、10个科技课程模块,丰富的校本课程丛林向学生开放并形成成熟的特色课程精品化的操作与实施路径,全校网络选课、全校走班、“专人、专项、专室”培养学生专长。在课程丛林中,学生至少要学习4门艺术课程、2门体育课程、1门科技课程,即“4+2+1”特色课程。

课改从改课开始,提升课堂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