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方向范文1
关键词: 管理创新思维 管理认知变革 作用机理 中国情境
引言
管理学界对于管理认知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渐提高,主要探讨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战略层管理者,其管理活动中的认知模式对于战略绩效和企业竞争力的影响(马骏等,2007;单利娜,2012)。然而,管理认知的凝滞特性和动态刚性也使得“如何实现管理认知变革”成为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共同关心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尚航标等,2013;2010)。有学者认为,管理认知变革本质在于决策者知识结构的解除、变化和再形成,反射出管理工作对于知识创新的要求。知识创新过程是创新思维的体现,因此,管理者的创新思维研究将成为突破管理认知变革、符合管理工作创新性要求的一个新视角。
管理创新思维内涵与特性相关研究
(一)管理创新思维的内涵
管理创新是当前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管理者的创新思维活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其中,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心理智能说、思维方式变革说。
心理智能说认为,管理思维是社会组织的管理者为实现本组织的既定目标,参与管理实践过程的心理智能活动,管理创新思维是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既要充分挖掘逻辑思维的潜力,又要善于利用直觉、联想和灵感等思维方式的创造性(王续琨、刘世玉,2002)。思维方式变革说则认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变革催生管理思维方式的变革,新的管理思维方式应当具有开放性、系统性、辩证性、前瞻性和跨越性,实现优化思维与非优化思维、精确性思维与模糊性思维的对立统一(刘海英,2004;曹利军,2008;伊迪・韦纲等,2009)。
从学者们对管理创新思维内涵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种新型思维主体是管理者;思维形式不再是单一的逻辑思维或线性思维,而是从空间和时间的两个维度不断扩充与丰富,强调整体系统性、前瞻与开放性,关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理性与非理性思维的协调统一;思维内涵进一步阐明了管理者创造性思维应用于管理实践工作的时代意义。
(二)管理创新思维的特性
管理创新思维是一种创新性的管理思维,具有创新思维和管理思维的复合特性。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维认知论的角度来论述这种新型思维的特性,将管理实践和非认知理性内容结合研究较少,而这两个视角却反映了管理创新思维的本质属性和动力基础。
1.管理实践性。管理创新思维产生于管理实践,其属性与管理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密切相关。管理实践活动是组织内协调、控制和导向性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统筹性和综合性特征。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肩负企业战略决策等重要任务,是管理创新思维研究的重点,其创新思维主要来源于统筹协调和战略决策等管理实践中,并随着企业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例如,有学者研究万和、华为等企业战略变化,其每一个阶段的变化都是管理思维的一次更新(尚航标等,2010;武亚军,2013)。
2.系统开放性。管理者的创新思维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更广的视角来应对市场经济的变化,因而管理创新思维兼具系统性和开放性(刘海英,2004)。开放性要求管理者的思维方式由封闭式、半封闭式逐渐向开放式、纵横式演变,跳出企业内部思考问题,将企业战略定位与区域、国家和世界市场环境相联系。系统性则是在开放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思维系统的活性,需要管理者更多地吸取新知识、经验、观念和方法等外部信息,更多地应用各种思维方式(逻辑思维、直觉、灵感、联想和辩证思维等),来激活原本僵化的思维结构,实现管理创新。
3.非认知理性。不同于认知与情感、意志的对立关系,个体思维的另一面则包含了主体自身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这些因素对于思维的认知因素具有动力、定型和互补等重要作用(林崇德,1986;周耀烈,2008)。就实际的管理工作而言,管理者正是在求新求变的动机和情感作用下,形成管理创新思维的原动力和前提基础,激发工作状态,勤于思考,突破定势、开拓创新(王凯伟、周波,2011)。
管理创新思维影响管理认知变革机理的研究
研究管理创新思维如何影响管理认知,首先要明晰思维与认知之间的关系。然而至今,学者们对于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依旧是各持己见。一类观点认为,思维是认知的核心,认知既包含记忆、知觉、判断、推理、思维等“冷认知”成分,又涵盖了情感、偏好、动机、意志、文化价值观等“热认知”成分,因而,认知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就是思维(李庆安、吴国宏,2006;张茉楠、李汉铃,2004);另一类观点则认为,思维与认知是相互独立的两类科学,认知科学的研究路线和方法存在严重缺陷(黄华献,2012;陶伯华,2012)。认知科学缺乏对高级抽象思维,比如辩证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甚至极端认为算法和程序可以演绎出人类情感与意志等高级思维活动。综合上述两类观点可以看出,思维对于认知的全面发展存在一种重要而积极的补充作用。
就管理认知变革而言,其本身意味着企业管理者知识结构的解除、变化和再形成(Gavetti G, Levinthal D,2000)。其中,解除是指管理者知识结构中原有知识的主动遗忘,是个体主观能动性(如变革创新意愿)的反映;变化是指将新知识主动纳入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是管理者创新思维(如直觉、联想、辩证思维等)的反映。对于这两方面的影响,学者们做出了如下研究:
(一)情感等非认知理性因素的创新驱动作用
情感、意志、性格、动机和信念等往往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是管理者创新的内驱动力和前提基础(王凯伟、周波,2011;李庆安、吴国宏,2006)。研究认为,积极乐观的情感能够帮助管理者迅速而冷静地分析管理问题,找出根源,积极采取行动;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可以使管理者坚定信心,不畏险阻,大胆革新。管理者的创新思维强度如何,往往受这方面因素的影响。根据创新意愿的强烈,企业管理者所采取的战略也不尽相同,有学者据此划分出能动、预测、分析、防御等战略类型(吕鸿江等,2013)。研究表明,管理决策者只有发挥自强精神,进行积极适应性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崔立中等,2006)。
(二)管理创新思维的知识创新作用
学者们重点关注的管理认知方式主要有逻辑演绎(分析)、规则(局部)搜索、类比等,研究思路依旧局限于认知学科的范畴,缺少对于管理者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如直觉、联想、灵感等)等思维方式的探讨。已有学者研究指出,先进灵活的思维方式有利于管理者形成新的认识成果(杨楹、林振义,2001)。先进灵活的思维方式在处理信息过程中,不会固守原有的思维框架和路径,能够根据信息、材料的变化特点及时调整,转换主体的认知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对信息和材料进行剖析,做出新的判断,获得新的认识成果。反之,僵化的思维方式往往把新事物、新信息再次纳入旧的思维框架中,阻碍主体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当前,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市场经济环境动态多变,管理目标的模糊性和创新性,使得原有管理认知研究成果――以逻辑思维为代表的基础抽象思维方式难以 “独当一面”,企业管理者需要更全面、更灵活、更高级的思维方式来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激活管理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此,学者们认为管理者需要对既有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进行反思,不断更新和运用多样的思维方式,才能保持思维的先进性,创新企业管理知识。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管理者直觉、灵感、顿悟等创造性思维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例如,有学者认为,管理决策者面对非程序性、非常规性问题时,直觉、灵感、顿悟能够促使决策者抛弃常规,创新决策思路(王凯伟、周波,2011);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综合运用更有利于更新思路,能够创造新的管理知识,不断丰富和活化企业管理知识系统(李志等,2009;柏菊,2011)。
中国情境对于管理创新思维影响的研究
管理本土化研究体现出中国企业管理情境的特殊性。国内外学者已经承认中国情境差异的合理性,并开始探索这种情境差异对于企业管理实践的影响(尚航标等,2013;蓝海林等,2012)。中国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植根于企业管理实践,新的思维形成必然受到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卢明森,2005)。对此,学者们主要从制度政策、企业性质和国家文化等方面做出探讨。
(一)制度政策
美国学者诺斯(1993)指出,制度变迁过程始于人类的共同信念,而这种信念可以看作是一种基于合法化的思维活动。鲍莫尔也曾在其代表性著作《资本主义精神》中系统地探讨了制度环境对于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配置的关键性影响。可见,国外学者肯定了制度政策对于管理思维、创新精神的影响。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市场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制度差异。政府主要控制着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市场资源,因而企业必须要面对于政府的关系网络,有学者称之为“社会资本”。学者们认为,非正式制度环境下,企业更多倾向于培养“社会资本”型核心能力,忽视专业性;正式制度环境下,企业更多倾向于培养“行业专家”型核心能力,重视创新性(曾萍等,2013)。因此,在中国自主创新战略政策的引导下,政府需要更多的放开市场干预,给予企业创新制度上的扶持优惠,激发企业的自主适应性,更多地释放创新思维。
(二)企业性质
根据演化经济学理论,企业异质性不仅来源于企业惯例(认知能力),也来源于企业内部资源。例如中国企业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这些特征不仅导致企业发展轨迹不同,还反作用于企业管理者创新思维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多元化的实践平台(赵晓丽等,2013;庞长伟、李垣,2011)。国内学者对比不同规模企业在相同行业或市场政策影响下的竞争力,以及不同所有制结构企业的创新意识,认为非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自主灵活性,大型非国有企业最有利于管理者创新思维发展,而国有企业受制于政府监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者创新思维的发挥。
(三)国家文化
国家文化与创新思维发展是具有互动机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管理者擅长系统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习惯于正向思考,乐于求同;缺乏前瞻思维、精细思维和开放性思维,使得管理决策者的创新思维具有一定“中国特色”。学者们认为,在知识经济发展和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壁垒战术的双重影响下,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要立足市场,寻求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选择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弘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打造“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为中国管理者创新思维能量释放提供良好支持(王勉青,2012;伦蕊,2008)。
研究评述与展望
(一)研究评述
虽然管理认知的研究在管理学界已经引起重视,但管理认知刚性阻碍企业发展等问题也使得学者们不得不思考认知变革这一新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管理创新思维作为一个新的切入点,以管理知识创新为中间变量,影响管理认知变革的机理主要表现为:情感、意志等非认知因素对于创新意愿的驱动作用,管理者自强、积极和进取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有力推动管理者不断创新,成为管理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动力;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的创新思维方式(如灵感、直觉、顿悟等)有助于管理者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任务,为管理知识的更新注入活力。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学者们关于管理认知与组织战略之间关系的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管理创新思维为管理认知变革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它通过知识变量,影响管理认知变革,进而间接影响组织的战略选择和组织绩效,对于推动企业竞争力研究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对此,本文将整个研究思路加以概括,如图1所示。
(二)研究展望
目前,管理学还处于多范式的前科学阶段,对其进行创新性和学科交叉性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因此,未来的研究转向有两点,其一在于进一步打开管理认知变革的研究视角,关注管理认知刚性的预警机制研究、管理认知变革的评价系统研究、企业管理者创新思维开发培训研究等方面内容;其二在于继续开展学科交叉性研究,将认知思维与制度创业理论、企业家精神研究相结合,关注当前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全球化进程中的管理创新问题,提出符合企业管理实践需要的管理思维、管理创新思维范畴。
总之,创新思维已经成为将传统的管理认知能力提升为驱动创业创新创造行为的关键要素。只有重视管理者的创新思维能力开发,才能更有效地激活创新精神,从而为实现强国梦激发更多的创新思想、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马骏,席酉民,曾宪聚.战略的选择:管理认知与经验搜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
2.单利娜.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的组织印迹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
3.尚航标,李卫宁,蓝海林.如何突破认知凝滞?管理认知变革的理论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8)
4.尚航标,黄培伦.管理认知与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万和集团案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3)
5.王续琨,刘世玉.管理思维与管理思维学[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4)
6.刘海英.管理思维方式变革探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1)
7.曹利军.现代商业环境下企业管理的思维创新[J].商业时代,2008(12)
8.伊迪・韦纲,阿诺德・布朗.前瞻思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9.武亚军.“战略框架式思考”、“悖论整合”与企业竞争优势―任正非的认知模式分析及管理启示[J].管理世界,2013(4)
10.林崇德.试论思维的心理结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
11.周耀烈.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2.王凯伟,周波.基于非理性因素的地方政府行政决策行为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1(2)
13.Cognition and intelligence: Identifying the mechanisms of the mind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4.李庆安,吴国宏.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林崇德的智力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2006,29(1)
15.张茉楠,李汉铃.不确定性情境下决策主体认知适应性研究的范式探索[J].中国软科学,2004(12)
16.黄华献.思维科学界说试论[J].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 2012
17.陶伯华.试论思维科学与认知科学的分界[J].思维科学通讯,2012(1)
18.Gavetti G, Levinthal D. Looking forward and looking backward: Cognitive and experiential search[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0, 45(1)
19.吕鸿江,程明,刘洪.中国情境下的战略复杂性驱动因素研究:管理者认知视角的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3(2)
20.崔立中,杨竞,郑凯.自主创新的心理实质[J].心理科学,2006,29(3)
21.雷鸣,雷霄.认知视角下企业战略行为的前沿研究[J].商业时代,2011(1)
22.March, J.G., Rationality, Foolishness, and Adaptive Intelligenc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27
23.杨楹,林振义.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4.李志,李慧,张庆林.企业家创新决策能力现状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1)
25.柏菊.企业高管直觉决策与企业知识管理的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
26.蓝海林,宋铁波,曾萍.情境理论化:基于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的探讨[J].管理学报,2012,9(1)
27.卢明森.创新思维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8.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3
29.张金隆,杨妍.“中国实践管理”相关研究热点分析[J].管理学报,2012,9(3)
30.叶广宇,黄晓洁.企业制度地位的区域差异、认知与横向整合管理模式[J].管理学报,2013,10(9)
31.曾萍,邓腾智,宋铁波.制度环境、核心能力与中国民营企业成长[J].管理学报,2013,10(5)
32.赵晓丽,赵越,王玫.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管制政策与企业竞争力[J].管理学报,2013,10(4)
33.庞长伟,李垣.制度转型环境下的中国企业家精神研究[J].管理学报,2011,8(10)
创新方向范文2
关键词:企业 政工管理创新 人才培养 贡献
中图分类号:C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逐步建立起来。为了适应新形势、迎合市场新需要,现代企业的运营机制、管理机制与营销机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政工管理模式的改变是企业一切管理制度改变的基础与前提,是新兴企业制度建立的重中之重。
一、政工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
政工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通过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继而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由于企业员工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受教育背景以及个人素质都不尽相同,企业若想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政工管理的作用就是将企业员工的思想统一,继而达到行为上的一致。因此,政工管理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企业的领导者与企业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够打造出一支合格的企业团队。
二、创新企业政工管理模式的途径
(一)重视企业管理理念
在企业的运营管理层面,经营者应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先进的管理方式结合,并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企业中多进行员工之间的互动活动,潜移默化的使员工认识、认同并接受企业文化。如可以通过歌颂以企业发展历程为主题的员工演讲比赛,使员工更娇了解企业,更加热爱企业,更好的融入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要加强联系,可以为员工安排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管理者还可以对员工在企业中未来的发展做以规划,增加管理人员与基层员工的交流,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
(二)增强员工工作素质
企业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提高员工的技术技能,才能够使其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也才能够更好的展现其自身价值。因此,企业对于员工的培养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基础,政工管理可以通过如下几点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
第一,要求员工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为员工创造学习条件,使其尽快的适应企业环境,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与时俱进的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
第三,企业从硬件上支持员工的学习研究,并通过建立专业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营造企业内部的学习氛围;
第四,不定期进行技术讨论活动,使基层员工与技术骨干甚至高级工程师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
(三)规划职业生涯
对于员工职业生涯的设计,要由管理者与员工本人共同商定完成。结合员工的自然条件,为其设计远期、中期、近期的职业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不断调整。通过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使员工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也使员工明白,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产生凝聚力与向心力,进而形成企业精神,企业通过这种精神,能够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使企业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这样的话:一流企业经营靠文化,二流企业经营靠管理,三流企业经营靠技术,四流企业经营靠送礼。因此,一个企业如果想健康稳定的发展,就要坚定不移的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建设,这也是政工管理中重要内容。在企业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强调员工爱岗敬业,这样有利于对降低企业的硬性管理成本、增加企业经营利润。此外,企业需要加强内部沟通,保持企业的交流渠道畅通。总而言之,面对国际形式与国内市场经济的深刻发展,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企业应该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在市场中占有先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五)营造舒适工作环境
企业政工管理在营造企业文化环境的同时,要将另一个重心落到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上来。工作环境对于产业工人十分重要,舒适的工作环境能够使其提高工作热情,继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因此,政工管理人员可以深入了解企业基层员工,对其工作环境方面的诉求反映到企业管理层,尽可能为使员工的工作环境、休息环境更加舒适。
(六)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益并重
企业对自身进行发展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首先,企业应该通过自身的运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商品以及服务;其次,企业要对内部员工负责,使员工的生活得到改善;再次,企业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角度进行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建设;最后,企业要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事业,如赈灾、扶贫等,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三、政工管理模式创新
(一)思想创新
在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基础是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与之相类似,若企业想在政工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应该先从政工管理的思想方面进行创新,要将企业的传统政工管理成功经验与现代政工管理理念相结合,形成政工管理新观念,以此为基础,构建企业新型思想观念体系。
(二)机制创新
企业如果想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就要在企业的工作机制中进行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日常运营找到一个契合点,这样才能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与企业相结合。比如在对员工的奖励上,可以采用物质与精神双重奖励的方式,使员工不仅有物质上的收获,还会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增加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优秀员工树立自信心。并且,这样做有利于健康的企业文化的形成。
(三)方法创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但由于企业员工,尤其是一线工人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对于一些说教性质的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够完全理解,甚至形成了抵触情绪,所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中的开展效果一直不甚理想。随着时代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方法与形式上也要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实际作用。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企业政工管理的经验,对现代企业政工管理的方法创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播放与企业文化有关的宣传片或是电影等一些生动的方式,提升员工的爱岗敬业热情;
其次,高层管理者与员工进行互动交流,通过高层深入基层,解决企业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并使企业的各个部分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企业一盘棋的局面;
再次,通过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使员工之间形成和谐、友善的工作关系,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最后,及时将企业的荣誉与员工分享,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起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关系。
(四)队伍创新
企业队伍结构的创新是企业政工模式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核心的部分。传统企业中,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对象划分,可以分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其中教育者通常为企业的领导,政工干部以及政工干事,而受教育者为企业的员工。这种教育模式适合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但是将其照搬到市场经济环境下,就会出现很大的弊端,甚至会形成企业内部的对立现象,不利于企业的生产活动。
在现代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不应该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区别,应该将这种教育由传统的显性教育转化为隐性教育,使员工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对管理者队伍以及员工队伍进行深度改造与创新。领导者以及领导团队在制定管理规定时注重以人为本,将员工看做是企业领导的延伸,而不仅仅是为企业领导者赚取剩余价值的机器。领导队伍要积极主动学习有关管理知识,成为学习型领导团队。此外,要对员工队伍进行内部培训与优化调整,使员工更多的掌握新技术,成为知识型员工队伍。
小结
我国处于经济发展阶段,虽然宏观经济环境向好,但是微观经济环境却不是很稳定,局部地区的企业经常出现员工流动性大等问题,是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对企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但传统的说教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要通过对政工管理模式的创新,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提升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为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倩倩,对企业政工管理模式的创新方向的思考[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年第12期
[2]林秀芬,浅谈企业政工管理模式的创新方向[J],科技天地,2011年第23期
创新方向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企业财务;创新发展
目前,我国的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其生存发展受到信息化环境的严峻挑战,而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繁荣、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对我国的制造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环节之一,只有不断地适应新环境的变化,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效地实现我国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1、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当下,我国的制造企业普遍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对信息化财务管理的认知不强,片面地认为所谓的会计电算化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扭曲快乐信息化财务管理的本质。另外,当前我国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普遍比较不弱,体现在:其管理过于分散,难以集中管理,会造成资金流失。
2、企业财务管理平台缺乏信息共享。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严重不对称,这是由于各个制造企业的财务信息无法实现有效的共享,影响整个制造业财务信息系统统计、分析等整个运行过程导致的,具体体现在:(1)传统的制造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是独立存在的,各个企业拥有自己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拒绝与其他企业的财务信息往来,造成信息闭塞,自成一体,然而,各个企业之间的利益是紧密相关的,这样闭塞的财务信息交流,会阻碍信息的传递,从而影响各个企业的业务发扎,造成资金流损失。(2)制造企业与其他性质的企业、银行以及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标准不同,彼此之间设立界限,导致彼此不能及时地进行财务信息互动,影响真实数据的采取,从而影响整个制造企业的运营决策,且不能有效的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导致财务管理失衡。3、财务管理复合型人才匮乏。信息化环境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不仅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过强的心理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等,在人才的培养上,更应该注重培养创新型、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不利于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方向
1、建立健全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具备科学化的、规范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必须全面的推进财务管理体系的革新,其革新的方法可以有:(1)集中化管理。全国的制造企业制动统一的采取管理办法,全国统一标准,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形成良好的财务管理氛围,从而有效地实现集中化财务管理,降低损耗。(2)加强信息化财务管理认知。严格的区分开信息财务管理与会计电算化,在思想观念里,提升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地位,创设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并且以信息化财务管理为核心,开展一系列的管理理念宣传活动,增强人们的认知度。
2、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共享机制。改变传统的闭塞式的财务管理信息交流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并且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客观、准确。除了加强内部部分之间的联系,制造企业也要加强与其他性质企业、银行、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可以接近其他企业的财务管理经验、银行的资金支持以及行政职能部门的政策扶植,全面的、并安全有效地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共享,建立公共浏览平台,及时的更新数据,方便各大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的互相借鉴,这样能够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平衡,帮助企业更加健康的运行。
3、加强财务管理技术的自主研发。信息化环境下,大数据、云计算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而且信息互联网技术比较成熟,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技术的研究方式,可以实时的观察网上先进技术的发展状况,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打造出一批财务管理技术自主研发团队,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多学习,多参考,自主研发财务管理技术。
4、全面的提升财务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1)工作人员上岗前,统一进行综合素质培训,检验优异者,才能正式上岗;(2)定期安排工作人员进修或者为其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如定期的安排工作人员到高级学校或者其他企业进行学习,工作人员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自身的工作,全面的提升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3)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锻炼财务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财务管理人员要加强自我约束力,严格律己,认真踏实地落实好财务管理的每一步,保障其管理质量等。(5)采取管理部门制定详细的人员素质评定考核制度,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自主、全面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在制度的约束力下,形成彼此监督、相互促进的发展管理格局,在约束力下,共同成长,为财务管理工作保驾护航。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环境下,制造企业财务管理面对诸多挑战,为了有效地促进我国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地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做个好素质,也就是全面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走群众路线,发展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财务管理秩序。
【参考文献】
[1]汤志星.信息化环境下单位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的创新[J].办公室业务,2013(5)
创新方向范文4
一、基于课标精髓的创新思考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九年制义务教育为学生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此期间学生所掌握的探究技能、解题方法和思考方式,促使其在面对高中数学时,亟需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思维能力,深化数学思想.鉴于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日趋增速以及大学时代不同学科的专业性分化,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可能成为对接社会的最后的学科学习阶段.要保证数学学习效果的前沿性,就要以创新的视角解读教学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是基于课本、练习题以及高考题而展开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再适应新时期的高中数学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以课本为基础,积极探索课本以外的数学知识,并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引申,使其回归到现实生活、社会大环境之中,结合数学知识的诞生情境,探知其最初的来源,实现知识和实践的高度联系,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的观察、分析,体味到科学来源于现实、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使学生在不断探索、追求和分析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目的.
二、协调学科关系的创新方向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具有强烈的工具属性,其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之间具有潜移默化的关联性,而且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都会对其他学科产生重要影响.在新时期教学改革背景下,数学课程的内涵以及涉及内容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趋势,借由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而呈现出趣味性、实用性的特征.它促使学生在进行数学感知和理解的过程中脱离传统枯燥乏味而孤立的学习状态.
首先,从自然学科的角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本质都在于对现象的探究以及其背后现象生成原因的分析,其中所富含的大量的有关实验的相关数据信息能对数学学科产生一定影响.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方向的创新时,教可以充分汲取物理教学中有关探究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其次,一切知识的生成与实现,都离不开语言本身的媒介作用.错误的语言使用,不仅无法达成知识传播的效果,而且会造成学生理解的误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切理论知识和数学现象中,语言组织是否严谨、词语表达是否准确都关系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效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从语文视角加强对数学文字的解读.纵观高中学生所要面对的各种类型的数学题目和教学内容,短时高效的解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数学素养产生积极作用.
因此,新时期高中数学教学要基于调节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借助彼此教学策略中的有益元素,提高教学效果.
三、以资源建构为基础的创新方式
创新方向范文5
"套种"经营
案例:老王是河北一个地级市场的经销商,主销白酒和红酒,销售渠道集中在酒店。最近老王每天看着销售报表眉头紧锁,因为除了业务人员开支、仓储物流、进店费,核算后自己已经所剩无几,部分酒店甚至出现负数,这下可是愁坏了老王。郁闷至极的老王却又因有事不得不回趟农村老家,在回老家的路上,看到很多乡亲在农田里忙碌。小麦已经种好,这时还有什么可忙碌的?老王走到自己村的地头停了车,与乡亲们打招呼,问乡亲们在做什么。乡亲们告诉他在种花生。老王很是疑惑:花生可不是这时种的,虽说多年不种地,但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乡亲们告诉他这是套种,可以增加一些收入,而且减少很多成本。老王联想到自己公司的现状,这不是和老乡们面临一样的问题吗?自己辛辛苦苦经营十几年的网络,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业绩不佳,但渠道还在自己手里,和酒店也有很好的客情关系,手下的业务也都是精兵强将,但就是因为地没有种好,才导致产量不高吗?回来之后,老王开始整理自己的思路,把整个渠道细分一下,他发现在自己的买断店,除了白酒红酒以外,啤酒、乳制品、饮料都是别人在供货,并且在查酒驾之后,生意还都不错。老王仔细分析一下,当初觉得做白酒、红酒利润较高,这些产品没有看到眼里,毕竟年利润不够丰厚。但仔细想一下这等于自己家的地除了主要口粮以外,其他的都让给别人来种了。第二天老王和一位朋友通电话谈及此事,朋友笑笑说:"老王,你落后了,现在很多白酒经销商都在寻找饮料产品,这就是农民们所说的套种。网络、人员、仓储物流、客情维护咱们都有,只要找到合适的产品,顺着咱们的渠道自然就下去了,无非增加几个专职人员,但你算过账没有,这样基本上把我们日常开支的费用承担下来后还略有盈余呢。不过,你不能再做目前市场上很多的产品,要寻找差异化,要做市场的领头羊。"在朋友介绍下,老王找了几款产品,迅速将货铺下市场,短短一个月,老王就扭转了困境。
解析:"套种"是农民在生产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即在一块地中,根据农作物生长习性的不同,依据不同品种不争肥、不争阳光的原则进行下,不同品种进行"套种",来增加产量和收入,比如玉米和大豆套种,果树和花生套种。这个原理很适合改变现在白酒经销商的经营困境,因为近期受以来的酒水涨价、严查酒驾等诸多因素影响,餐饮渠道这块良田去表现出了减产、入不敷出现象。
延伸观点:
尚阳:"套种"根本是品类管理问题。很多经销商有资源,也有团队,但销售就是上不去,根本问题在于产品问题没有解决,也可以说基础问题没有解决好。从这个角度说,"套种"解决的是经销商品类管理、渠道资源整合的问题,它的最大价值在于发挥了渠道最大的边际效应。因此酒类经销商引进饮料、引进食品或者不同酒种之间的结合,都能使其渠道产生最大的效益。
张文良:"套种"是手段不是核心方向。从实行"套种"的经销商群体分析,他们仍然处于求生存的发展初期阶段。对于经销商来说,生存就是硬道理,"套种"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因为有渠道不充分利用就是浪费。但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经销商在"套种"经营时要分清主次,即什么是自己的核心产品,什么是补充型产品,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经营方式,核心产品和核心定位不能变。
"半会所式"经营
案例:江苏的刘经理最近在县城里开了一家名烟名酒城,无论是规模还是装修,都在当地是一流。这个名烟名酒城主要分为两层,一层是产品销售区,有名酒也有进口酒,二层是休闲区。"一般请一个单位的负责人吃饭,每顿也要花上几千块。我们在休闲区也可以点餐,厨师都是大酒店过来的,高档的宴席也可以做,酒就喝自己的。这样一顿饭下来,还能省钱。最主要的是在这里吃饭,有点朋友聚会的感觉,主客之间都拉近了距离,另外主要客人也不会落下个吃吃喝喝的名声。除此之外,在这里还可以搞进口酒的品鉴会,也可以让大家休闲。当然,我最终的目的是拉近和核心消费者的关系,根本也是为了产品销售。"刘经理介绍了他开名烟名酒城和开设休闲区的初衷,也不避讳他的盈利目的。
解析:这两年,无论是厂家和经销商都把团购作为开拓市场和销售的主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团购资源迅速被分化,经销商之间的争夺从产品竞争升级为资源竞争。如何把团购客户、核心消费者通过某种形式集中到自己周围,这让经销商颇费心思,品鉴会、旅游、赠卡已经不在新鲜。在这种情况下,经销商开始尝试"半会所式"的营销方式。之所以说是"半会所",是因为这种形式,无论从规模还是经营理念上都比不上广东、上海等地进口酒的私人会所。经销商们开设的"会所"大体结构是,在公司或者公司附近开辟出一个单独的场所,为团购客户和核心消费者提供品尝、就餐和娱乐的场所。他们希望通过提供休闲场所的形式,为核心消费者提品之外的服务,以扩大自己的人脉圈,以"不言商"的形式,达到"言商"的目的。
观点延伸:
尚阳:"半会所式"销售终端是渠道的向前推进。这种形式的本质是渠道的纵向推进,也是对目标消费群体的聚焦。这种方式的价值在于通过提供一个平台,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感情的过渡,通过营造一种"休闲"的氛围,达到增强目标消费者品牌知名度和新品尝试的一个目的,让展示和销售、人脉结合起来。
张文良:"半会所式"形式还需要升级。我认为这种形式在目前的团购操作中属于比较超前的一种做法。拿河南市场来说,团购竞争激烈,可以说是红海中的红海。那么怎么从红海中跳出来?"半会所式"的销售方式是一个升级,但这种方式普及了,还会进入到一个新的红海中,因此这种方式也需要升级。
"论坛+咨询"凝聚分销商
案例:河南的凯德商贸的田经理在区域内举办了一次小型论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次论坛的目的在于增强和分销商的联系,通过专家讲课的形式,让自己和分销商都有一个提升。"为了办好这次论坛,我们专门成立一个小组,每个人都有分工。在严密的组织下,这次论坛取得了成功,分销商的评价也很高。因为对他们来说,难得有这样一个交流、提升的机会,我们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田经理认为,论坛的形式一举两得,一是为分销商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服务,二是自身也获得了提升。
解析:以前总经销商维系和分销商的关系主要靠价差,双方联系的方式主要通过订货会或者互相宴请的方式。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分销商对于产品的选择越来越谨慎,他们更加关注经营安全和现金流的稳定,同时分销售成长之后,其自身的需求也在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总经销商明显感觉到分销商离自己越来越远。有没有一个新的平台,让自己和分销商加强沟通和交流,进而形成对区域市场的掌控力呢?一些爱学习的经销商,从《糖烟酒周刊》举办的"中国糖酒食品经销商发展论坛"上得到了启发,他们开始把这种方式在小区域内进行复制。在他们看来,《糖烟酒周刊》的论坛形式,是在打造杂志的影响力,而自己举办的论坛则在打造公司的影响力。虽然经销商们举办的论坛无论从规模和吸引力上,无法和"中国糖酒食品经销商发展论坛"相比,但对于吸引县乡级经销商来说已经足够了。还有一种方式,现在正在悄然出现,就是经销商在销售公司之外又成立了咨询公司。虽然不排除经销商的避税的嫌疑,但其出发点和产生的作用却值得称道。经销商希望通过咨询的形式,为下游分销商提供思路、人员培训的支持,把自己的理念传递给分销商们,这无疑是一种基于分销商需求提升的一种双赢形式。
观点延伸:
创新方向范文6
【关键词】运动训练;高校教学;创新方向
一、运动训练原则的概述
所谓运动训练原则,就是督促学生以训练身体素质为目的,进行的运动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是针对运动训练而提出的指导规范,让学生在训练活动中思考完善操作内容的流程。通过其原则的有效实施,才能够让学生在运动训练中得到理想的训练效果。科学的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进行总结,从而应用于普遍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合理分析学生竞技能力,以及相应提高的变化规律的统计,以便于在运动训练上进行合理的安排,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以及精神面貌提升。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三项运动训练原则
通过多年竞技体育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前人总结出了三项原则,即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三项原则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托,共同促进,从而最终形成有效的训练目的。
(一) 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
专项体育运动的训练,应当以保障运动效果没目的,从实际出发在训练中提升运动者专业技术和身体运动能力。而一般训练中,应当遵循人体基本运动素质的规律,适当开展体能训练,在不确定主体运动目标的情况下,以提升基本体能为训练目的。那么专项训练注重训练目标,而一般训练注重基本体能。
(二) 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
竞技体育运动的需求为目的的运动原则,是需要根据具体竞技项目进行区分,从而明确运动训练最终能够达到的效果。而区别对待是指根据不同运动者的运动能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竞技体育的要求相适应,就是在运动中以个人特点进行区分。例如大球篮球运动中,可以将身材很高的运动员培养为中锋,而身材矮小但身体灵活性较好的人培养为小前锋,控球能力优秀思维能力强的运动员可以发展为组织后卫。
(三)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
健康保障是指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人体客观体能规律,进行合理训练,如果超长时间、或者超强负荷、以及超量运动,都会引起运动疲劳,从而导致人体健康指标下降,不利于长期运动训练的整体规划。以健康为根本的理念中,进行导向激励的训练原则是指,人体体能尚未完全发挥实际能力,但本人意志薄弱已经主观臆断无法完成该项训练时,教练员应当给予相应的激励过程,以便于训练者能够在接近心理防线的基础上超长发挥身体潜能。
三、基于运动训练原则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创新方向
(一)基于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根据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高校在开展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专业运动员培养过程,与一般大学生运动训练的计划差别。对于专业运动员所从事的体育项目,要进行分门别类的训练,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科目,从而提升运动员在所属体育领域内的运动素质提升。例如,体操运动员可以适当开展瑜伽训练,通过瑜伽训练的内容,强化学生的身体柔韧性、肢体平衡感、常规项目上的体能耐力、以及应用身体为单位的力量提升等。而对于非专项训练的学生则应当适量降低运动训练的目标,从体能训练为基础的训练科目上进行选择,包括蹲起、俯卧撑、仰卧起坐、有氧训练等。那么进行以不同训练目标为基础的训练计划,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科目训练,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完善训练计划,从而形成整体提升的教学计划。那么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创新的主要方向。
(二)基于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没有区别对待学生的差异化,所以在体育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很高的教学效果。那么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当依据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游泳运动项目的训练上,身体灵活性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开展花样游泳的训练科目。爆发力强的学生,可以相应进行短程自由泳的训练。而耐力体能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进行时段长的耐力游泳训练,特别优秀的学生甚至可以进行铁人三项的训练。那么从学生个人身体素质出发,根据身体能力的基本特点,扬长避短才能够让学上在普遍的训练科目上能够统一提高。从而发挥出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教学效果,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出优秀的运动人才。
(三) 基于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任何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都应当遵循健康原则,哪怕是最基本的田径训练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进行合理的训练计划。那么在运动过程中,体育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体能变化,在发现有运动疲劳出现的情况下及时作出训练计划的调整,从力量或者时间上进行缩减,避免学生由于训练过量而产生身体不适,影响最为根本的健康问题。在长跑运动中尤为突出明显,很多学生在万米之后体能极度下降,但根本身体素质能够坚持剩余赛段。那么依据这样的运动训练原则,高校也可以适当放宽对于体育教师课程内容的控制,可以尤体育教师依据学生身体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训练。那么将实际教学权力还给体育教师,就是体育教学中最为突出的创新方向。
作者简介:
杨江林(1982-),男,民族:汉族,籍贯:云南丽江,学历:大学本科,专业:体育教育,研究方向:运动训练,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白曼利(1981-),女,民族:汉族,籍贯:陕西咸阳,学历:研究生,专业:体育教育,研究方向:运动训练,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