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月亮与六便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月亮与六便士范文1

1、月亮六便士第一章作者主要从别人的角度来写思特里克兰德,人们对于他的评价,权威对他的评论,以及一场他儿子写的传记中的主人公和思特里克兰德崇拜者的推翻,从侧面引人遐想,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作者在说明一件事情时,其严谨的逻辑与佐证方式让其独具说服力;对于艺术的见解颇为欣赏,艺术从来就不是高高在上“艺术是感情的表露,使用的是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我相信从艺术作品感受到的美好是真切的;文章中说“制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对于出类拔萃的人物,人们总对他们生活中令人诧异的事抓住不放,传奇中的小故事成为英雄向不朽境界的最可靠护照。 无聊的人们就是爱猎奇,认为没有人能平平凡凡的成功,或许英雄之路真的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离奇。

(来源:文章屋网 )

月亮与六便士范文2

【关键词】流浪 抉择 梦想 现实

初见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不明白作者为何要把这两个毫不相干的名词放在一起做书名,于是带着些许好奇开始了阅读之“旅”。通读几遍下来,作者的用意也终于被我参透――月亮高高挂在天上,美丽却触手不可及;六便士再稀松平常不过,现实得人人都拥有。月亮和六便士分别象征着每个人心中的梦想和生活中的现实,然而这两者却不可兼得,究竟舍弃哪个保留哪个,是每个有梦想的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

一、流浪――让漂泊的心找到精神的家园

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先是放弃在伦敦令人羡慕的家庭、事业、地位乃至一切,只身前往巴黎学习绘画。然而这个浮华喧嚣的艺术之都并不是思特里克兰德的梦想之地,反而成了捆绑他精神自由的绳索。于是他又辗转来到马赛,在那里潜心画画,不问世事。之后,他再次离开马赛,最终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小岛找到了无限的创作灵感。在那里,他几乎不与外人交往,也不为生活琐事牵绊,创作了骇世惊俗的巨大壁画。在他患麻风病临死之前却命令岛上的妻子爱塔将他的尸体与巨画一起焚烧,似乎他对内心完美精神的追求和探索会随着巨画的盘涅而获得重生,重又开始追寻生命的意义和精神的完满,直到永远。可以说,思特里克兰德是在流浪中寻找精神皈依,又在皈依中寻求精神升华。

在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发表时,也就是1919年,毛姆45岁,与西莉结婚已3年,但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因为西莉根本不了解毛姆,而毛姆对她的虚伪做作也极度厌恶,他们之间经常发生口角。当时的西莉喜欢邀请伦敦的达官贵人到家中举办晚会,毛姆却不愿一个晚上接一个晚上地在晚会上消磨时光,然后在第二天早上又起来写作。这些均被生动地移入《月亮和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的妻子阿美也很喜欢宴请文人墨客。唯一不同的是她从未和思特里克兰德发生过任何争吵,他们的家庭生活“平静得像条小河”。在之后的情节中,毛姆也几次借思特里克兰德之口表达了他选择流浪的原由。

……我发现勃朗什一点一点地施展起我妻子的那些小把戏来。她以无限的耐心准备把我网罗住,捆住我的手脚……唯一想的是叫我依附于她。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我希望将来有一天,……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入到我的工作上去……

无论是思特里克兰德的妻子阿美,还是其情人勃朗什,都是毛姆妻子西莉的缩影。也正是为了摆脱西莉的控制和束缚,毛姆才在一战爆发后志愿到法国参加红十字会。在那里,他结识了年轻的美国勤杂兵杰拉尔德。那时毛姆已年过四十,杰拉尔德不过二十一二。毛姆口吃严重,而杰拉尔德能言会道,两人在一起正好形成互补。这对同志在之后的几年一起游历了中国、印度、拉美等国家。毛姆从此彻底摆脱了西莉的婚姻枷锁并重获自由,得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文学创作。而思特里克兰德从伦敦到巴黎,从巴黎到马赛,从马赛到塔西提的流浪生涯也正是为了摆脱女人、等等各种与绘画不相干的桎梏,最终找到精神家园。

二、抉择――让梦想照进现实

思特里克兰德毅然决然地抛弃一切去巴黎学画,他那义无返顾、弃而不舍的精神更是令人钦畏。那么毛姆为何要把思特里克兰德刻画成这样似乎不识人间烟火、对绘画如痴如魔、举止粗野却又令人不得不崇敬的人呢?

我很怀疑……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就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

“……一个作家,不仅是坐在写字台边才是从事写作,终日他都在写作,当他在思考时,在阅读时,在体验生活时,他都是在写作。他所写的是他感受到的每一件事,是他见到过的每一个人。他吃早餐时是在写作,他求爱时是在写作,这是一种无休止的工作。写作占据了他的全部精力和心思。”

“你一心一意想的全是你的创作,你可以为它抛弃一切,不对吗?爱情、宁静、悠闲、幸福,为它你可以背叛一切,对不对?你的创作总是高于一切。你已经为它献身;连你的灵魂都不属于你自己了……”

毛姆和他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调侃的说,就是现实中和虚构中的两个工作狂,本质是相同的――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永不停歇的追求。毛姆曾坦言说,他为自己的成功,哪怕是最微小的成功,都付出了代价。是的,因为10岁就成了孤儿、因为口吃、因为身材矮小相貌丑陋,毛姆从小就不被人疼爱,也不得不成为旁观者。于是为了弥补童年时缺少的关爱和应有的尊重,他拼命地想要成功,想要得到大家认可。然而,倾尽一切所换来的,只是“二流作家的佼佼者”,毛姆曾多次在公共场合自嘲地说。这句自我评价,在我看来,和曹雪芹的“一把心酸泪,谁解其中味!”几乎如出一辙。

不同的是,毛姆并不像思特里克兰德那样走火入魔般排除一切与绘画无关的事物。他没有、也不能完全摆脱现实物质利欲的诱惑。为了血洗幼年时因自身缺陷遭人白眼的耻辱,他竭力追求功名财富物质利益,以此来寻求物质和心理补偿。因此当成功唾手可得,他却反而更加觉得虚无贫瘠。现实和梦想就像水和火一样势不两立。他越是想要奋不顾身地追求梦想,就越是摆脱不开生活的枷锁,仿佛身陷沼泽,越用力挣扎反而越陷越深。所以他的矛盾和痛苦只能通过将思特里克兰德塑造成不为尘世所牵拌、不为世俗所沾染的精神高尚的艺术家形象来发泄,从而实现另一个自己,另一个真实的自己。

参考文献:

[1]陈果安.小说创作的艺术与智慧.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陈召荣.流浪母题与西方文学经典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月亮与六便士范文3

摘 要: 《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位努力摆脱世俗桎梏,执著追求自由以实现自我价值的画家。而作品中的另一位画家施特略夫无法也不愿走出世俗世界,最终沦为平庸。前者代表了追求艺术和自由的理想,后者成为西方物质文明的牺牲品,与前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通过对两位画家的对比,探讨造成两者不同结局的社会根源,表现在物欲的重压下精神自由与社会束缚之间的斗争,表达社会与艺术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和呐喊。

关键词: 小说《月亮与六便士》 人物对比 物欲与精神 自由与束缚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脍炙人口的作品,它以法国后期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经历为蓝本,讲述主人公画家思特里克兰德如何“逃离文明社会,挣脱道德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追求真实、自由和美的故事”。[1]作品中的另一人物施特略夫也是一位画家,由于受外部世界的影响,在绘画上奋斗了多年依然碌碌无为。在对待环境、朋友以及感情的态度上,施特略夫和思特里克兰德处于相对立的两面。

这两位画家的对立,实际上是西方物质文明飞速发展与精神荒芜的一种对立,表现了在物欲的重压下精神自由与社会束缚之间的斗争。两位画家不同结局的对比,表达了社会与艺术对精神自由的一种渴望和呐喊。

一、物欲与精神的对立

作者毛姆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Burgess认为:“从许多方面来说,它是一个进步的时代,……然而它也是一个充满了怀疑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太多的贫穷,太多的不公,太多的丑恶,以及太少对信仰和道德的关注。”[2]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传统的秩序瓦解,西方物质文明飞速发展,隐藏在各个角落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日益尖锐。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关系中,物欲与精神的对立是最突出的。在物欲的重压下,人们的精神世界沉闷无趣,人们渴望从“日复一日无聊呆板的日常生活中逃离出来”。[3]在作品中,物欲与精神两者的对立表现为施特略夫和思特里克兰德两人的对立。

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热爱艺术,愿意抛弃一切去追寻自己的精神艺术王国。相比之下,与这个物欲世界和谐共处的施特略夫则单纯得多,他的感情基调是平稳的,不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处在感情的两个极端,极度排斥物欲的世界。施特略夫平和友善,热心地对待朋友和家人;对待艺术,他的感情如一股涓涓细流,从容地表达着他对这个物质世界温馨浪漫的印象。他热爱这个物质的世界。

思特里克兰德对施特略夫的态度始终是嘲讽不屑的,他认为施特略夫“是个蹩脚的画家”。[4]他对施特略夫的挖苦,对勃朗什的玩弄,对施特略夫家庭的破坏,都将自己置于施特略夫的对立面上。恰恰相反,施特略夫对思特里克兰德无比推崇,他总是在劝说画商买下思特里克兰德的画作。对施特略夫来说,与物质世界的和谐共处则是他最大的追求。“比起分离的痛苦来,他宁愿忍受妒火的煎熬”。[5]思特里克兰德对施特略夫的鄙视无法平复,正如极端的精神追求处于世俗物欲的对立面,两者水火不容。施特略夫对思特里克兰德的推崇,体现的是当时物欲世界对于构建精神家园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必须通过类似思特里克兰德极端的逃离行为才能够得以实现,也正说明物欲横流的世界对人类精神的严重干扰和破坏。

两位画家的对立,形象地再现了维多利亚王朝的时代情绪,表达了人们对现代物质文明的厌恶、反感和恐惧。在施特略夫的衬托下,思特里克兰德的逃离给人以震撼,正如一道霹雳闪电撕开黑暗的天幕,振聋发聩的轰隆声唤醒了人们对社会精神荒芜状态的关注,号召人们抵抗物质文明对人类精神的奴役和腐蚀,重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自由与束缚的对立

在十九世纪末期,社会的变革促使“人们开始对维多利亚时期以物质主义和进步为信念的价值观念产生怀疑。……艺术家越来越感到,这个社会充满了虚伪、欺诈,充满了痛苦、磨难、幻灭、绝望”。[6]物质文明的进步打开了人们的眼界,Bradbury认为:“在这个充满矛盾的年代里,将过时的利益制度与新的政治生机、将个人的天性与对物质的需求统一起来是几乎不可能的。”[7]人们急于打破陈旧的传统价值观对人类思想的束缚,尤其是社会陈规对人的约束和伤害,追求人性的自由。

思特里克兰德挣脱世俗束缚追寻内心自由的过程是艰难的,他渴望与自然同在,他要寻觅的是与人世隔离的乐园,他希冀人性的自由能够抚慰他焦躁的灵魂,给他带来永恒的宁静。他几经流离辗转,才找到了梦中之地塔希提。同样作为画家,施特略夫无法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超脱,他沉溺于这个嘈杂的世界无法自拔,就连他的画作,体现的也多是这个庸俗的世界。他努力地表达凡夫俗子的生活场景,而没有意识到正如绵延不绝的生活所带给人的陈旧感一样,他色彩失真的作品毫无新意。

思特里克兰德的艰难与施特略夫的沉溺,体现的是他们周围遭受强大的社会束缚,以及找寻自由的不易。甚至在世界闻名的艺术之都,思特里克兰德都无法获得自由创作的灵感,无法表达出自我的真实艺术感受。思特里克兰德奋力打破精神上的一切束缚,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自由的行为,是人本身的天性使然。他找寻自由的过程,实际上是在探索自己作为人的本质意义和出路的过程。他的艰难探索,反映了当时西方社会氛围下人对自己艰难处境的探索,是对人性回归本源的一种渴望。镣铐越沉重,有志者的反抗越剧烈,无反抗意识或者反抗失败者如施特略夫之流也越多。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在走向工业化、民主化的进程中,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9],在机器的轰鸣声,以及经济繁荣的社会表征下,生命的真实被异化,人们渴望拨开这些错综复杂的迷雾,摆脱社会置于人精神上的枷锁,去探索“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性自由的本源。因此,思特里克兰德特立独行的逃离是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的,而处在思特里克兰德对立面的施特略夫作为大多数人的代表,习惯了外界加之于人的束缚,已经没有了逃离意识。作为外部喧嚣世界的牺牲品,他只能在浑浑噩噩的平庸状态中度过余生。

三、结语

思特里克兰德和施特略夫的对立,实际上是在物质飞速发展而精神发展滞后的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的精神渴望逃离物欲的控制、摆脱社会束缚获得自由的一种表现。思特里克兰德对这个社会产生的异化感和绝望感驱使着他不断艰难地进行逃离,他的逃离,是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主导价值观毁灭的象征,是人们对这个“嘈杂喧嚣的世界以及无力找寻人性真实”[10]不满心理的一种折射。作者毛姆通过塑造思特里克兰德逃离和施特略夫沉沦的形象,不遗余力地表现了西方文明的沉沦,暴露了维多利亚时代文明衰弱和精神瘫痪的社会危机,唤醒人们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回归生命的真实。

参考文献:

[1]Elyas,A..The Horse’s Mouth and The Moon and Sixpence in the Light of the Concept of Aestheticism and the Blakean Philosophy[J].Journal of King Abdulaziz University:Arts and Humanities,1989,(1):19.

[2]Burgess,A..English Literature[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74:180.

[3]Baldick,C..The Modern Movement[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04:214.

[4][5]毛姆著.傅惟慈译.月亮和六便士[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6]颜学军.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反思[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3,(4):17.

[7]Bradbury,M..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1878-2001[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72.

月亮与六便士范文4

有长远的目标是好事,但事实都不能过于具体,人生不是,不会按照程序准确无误的执行,更何况规划好的人生丧失了个体探索乐趣,不能过度规划,有一个远方的目标,以供奋斗,就好象灯塔一样点亮正确的方向。

不谈规划,去面对生活的种种未知与不确定性,也非正确的做法,人生有他的未知,你不知道下一秒是苦难还是机遇,悲伤还是喜悦,这一切的未知也是其乐趣所在。发掘与探索未知的过程确实丰富我们的人生。起初新鲜和刺激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一旦时间久了,新鲜感减退,热血减半,时间再久一点,就像置身于无边的海洋,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最终也只能漫无目的的漂泊,浑浑噩噩,生活的未知需要有灯塔的指引,规划中也应有对未知的探索,定向的对生命的探索,才能实现生命的乐趣,同时面对目标。

地上探索的例子有许多,如《月亮与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规规矩矩的做着股票经纪人的工作,知道对绘画的探索点亮了他的人生,最终在曲折中导到他多年探求的东西。而思特里克兰德,这是以保罗高为原型的。霍金究其一生探寻宇宙的秘密,在不确定中寻找多世界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鲁迅为了唤醒在人们弃医从文,在动荡中执着。

月亮与六便士范文5

[关键词] 《革命之路》 选择 FRANK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27

根据理查德?耶茨的著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革命之路》备受关注,故事的基本情节是这样的:在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街区,中产职员FRANK和专职主妇APRIL过着普通的中产家庭生活,FRANK每天上班,是大街上攒动着的无数小圆礼帽中的一个,而APRIL每天照顾小孩料理家务,是无数趴在郊区窗口的主妇中的一个,他们决定去巴黎寻找新的人生。然而,FRANK突然知道自己将被升职加薪,于是决定继续原来的轨迹。而被撕碎梦想的APRIL在愤怒中偷偷打掉孩子却意外大出血死亡。

事实上,导演一直试图架构的也就是FRANK对现实的懦弱和APRIL勇敢追求自我梦想之间的冲突。艺术的美有时是需要夸张的,“非此即彼”也是审美极致原则的一种体现,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若并没有像常人那样 “仰望月亮,怀揣六便士”,而正是他“追逐月亮而不惜六便士”的选择才真正令人动容。革命总是伴随着责任与牺牲,古有戊戌六君子:"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不惜用自己的热血唤醒民众的觉悟。而《革命之路》中梦想破灭的APRIL也将自己的绝望与愤怒发挥到了极致,她用自己的死亡宣泄着愤怒,她用自己的死亡蹂躏了FRANK焦灼的心,她也用自己的死亡让观众不得不重新审视各自的人生。

从对《革命之路》导演萨姆门德斯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导演试图说明庸庸碌碌的生活已经体制化了,将APRIL描述成一个敢于挣脱体制化束缚的英雄。《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与老布正是在“体制化、自由”组成的坐标系上的两个极端,安迪对体制化的抵抗和对自由的追求与善良的老布因无法摆脱体制化的惯性而选择以自杀来逃脱对自由的恐惧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在《革命之路》中,却大有不同,不能简单的将这出悲剧根源理解为FRANK对现实的懦弱和APRIL勇敢追求自我梦想之间的冲突。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APRIL将自己的全部理想都寄托在貌似有理想的FRANK身上,而这种依附性就已经注定了悲剧结局。因此,FRANK选择的变化,才是支撑故事跌宕起伏的重要线索,剖析FRANK选择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追溯到悲剧的源头。

一、勇气与梦想

“革命”的成功总需要兼备勇气与梦想,而FRANK却恰恰是有勇气而没有梦想。

“摆脱……的自由”和“做……的自由”总是同时出现的,消极自由的出现必然意味着要预设积极自由。正如民众至少要对新的政权有一点模糊的概念才会旧的政权,否则即使旧的政权再难以忍受,民众也很难会为新的政权推波助澜。也就是说有“立”才有“破”。热衷于反对和摆脱某种东西的冲动是很容易得来的,而常常被忽视的却是奋斗的目标,若是没有目标,反抗将变得空洞。也许可以认为奋斗的目标是为了争取“自由”,是为了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但是,什么是自我,什么是自由,答案并不总是显然的。

同样是关于自由、勇气和梦想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坚持自由的信念,可以在身处牢狱而心灵和身体在被高墙和制度束缚的境况下依然坚持自我。鲨堡上空飞翔的鸟儿,悠扬的音乐、书籍赋予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自由就在高墙外,以至于他有决心和勇气每晚就用那只小小的石锤一点点的挖掘旁人认为几百年也挖不穿的地道。

安迪的梦想就是夜黑高飞,就是越狱,要追求的自我就是曾经拥有的自由之身,而他也拥有非常人的隐忍和毅力,最重要的是他十年磨一剑的追求自由和梦想的勇气。

而再看看《革命之路》中的FRANK,只能说“革命”失败于“有勇气而无梦想”。设定了消极自由却缺乏积极奋斗的目标,注定这条“革命之路”无法通向自由的彼岸。

(一)消极自由

约翰:那像你们这样的夫妻想要逃避什么呢?

FRANK:我们不是逃避。

约翰:巴黎有什么?

APRIL:一种不一样的生活。

FRANK:也许我们是在逃避……逃避这里的绝望、空虚的生活。

(二)积极自由

APRIL对去巴黎之后的设想是让自己去找份当地政府高工资的秘书工作,而令FRANK迷惑的是自己到了巴黎后要做什么。APRIL:你还不明白吗?你可以做七年前就该做的事了。你有的是时间,FRANK。你有时间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等你想好了,你也有时间和自由开始去做。而当谢普问FRANK要去巴黎干什么这个问题时,FRANK也只是回答:我去学习……去读书……我想我最终会搞清楚我和妻子想干什么的。

二、自我与才华、自由与好的生活

自由不等同于好的生活,而自我也有诸多可能性。

如果集体的意志蒙蔽了自我,“平平淡淡才是真”的舆论是在试图埋葬个人的自由意志,是在捣毁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那么我们有理由坚持自我,并且必须反抗普通和平庸。但是,如果一个没有才华或是不那么有才华的人可不可以“坚持自我”呢?如果“功夫不负有心人”是种错觉,坚持的“自我”并没有把我们引向成功的命运而是引向毁灭之路呢?

还是如赫尔曼?黑塞所说的那样,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就是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职责就是找到自己的而非他人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全心全意的坚守其一生。

FRANK的选择可以解释为是自欺的。APRIL认为FRANK的本真被生活否认和压制,APRIL:FRANK,你听我说,你的本真在这里被压制了。这样的生活一次又一次地否定了你的本真。 FRANK:“什么本真?”APRIL:“你是这个世界上最有价值、最奇妙的存在。你是个男人。”而对于FRANK来说,他一方面也承认APRIL的建议很诱人,但也不得不强调:“你说的话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也得有点才华才行啊。比如我是个艺术家或是作家”。FRANK可以称现在的生活现状是因为自己没有才华的事实所规定的,并可以以此为理由和借口逃避去巴黎成为他所是或将要是的那个本真的他所要承担的责任。FRANK的选择就是对创造自我的责任的拒绝,甚至是在还未尝试之前就已经放弃了创造自我的机会。事实上,导演一直试图架构的也就是FRANK对现实的懦弱和APRIL勇敢追求自我梦想之间的冲突。FRANK习惯了一段又一段的例行公事,最后发现不得不继续依靠体制化来生存,若将FRANK的选择理解为是自欺的,也就没有辜负导演的一片苦心。

FRANK的选择可以解释为非自欺的。每个人都是他人,而没有一个人是他人本身。是他人的存在以及与他人的共处教我们不去怀疑“我思故我在”,我们是在整个人类的大背景中获得自我认同的。所以在纽约火车站,身穿西装、头戴圆礼帽、表情落寞的上班人潮中,弗兰克是其中的一员,且必定是其中一员。真正的自我是我们为自己创造的自我,用克尔凯郭尔的话说,所有的选择都是主观真理,它只有对做出这种选择的人来说才为真,而对其他人来说却未必为真。如果自我是我们想要成为的那个人的意向,那么,FRANK的意向是什么呢?就是在洞知自己的归宿不是诗人不是罪犯而就是他父亲的儿子,就是众多小圆礼帽中的一员,就是那个升迁后虽不在巴黎却依然可以在海边沙滩上怡然自得地享受生活的那个人,而他就拥有了想成为那个人的意向。这样的事实困境,从APRIL与FRANK的争吵中也可见一斑,APRIL:“你想知道最糟糕的是什么吗?我们之所以像现在这样是因为我们自以为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你知道我意识到什么吗?我们根本不是这样!我们和其他人一样。” FRANK不是没有选择,而有选择就有自由,他已经追逐到了真正的自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命运,只是悲剧的他的命运不是诗人和画家,他的命运就是他父亲的儿子,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所以,他最后醍醐灌顶,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幸福和人生的问题不是一个地点问题,不是只有巴黎人才懂享受生活,幸福感只能来自于内心,做出的选择就是留在原地做他父亲的儿子,坚持他平庸的自我,或者用萨特的话来说,就是“选择了不去选择”。

参考文献

[1]贾斯廷?海西.革命之路 [J].张颖译.世界电影.2010.3

[2]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M].张卜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作者简介

月亮与六便士范文6

于是。蜜月旅行。刘芳与老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大溪地。牵手徜徉在沙滩上、出海看海豚、光脚丫子看电影……美景、惬意两不误。不过,浪漫之余,岛上火辣的阳光也不客气,“第一天就晒得像个煮红的龙虾”。

国内带去的防晒用品基本不管用

在大溪地,做好防晒十分重要。“岛上阳光太强烈了,一晒就会晒透。”所以。尽管出门前刘芳已带足了防晒霜。但是从大溪地回来,还是有些地方被晒伤。“到了那才发现,我自己带的防晒产品基本不管用,因为防晒指数低。我的防晒霜是30倍防晒指数。而当地酒店为客人准备防晒霜,防晒指数一般都是50倍。所以有些晒伤也在所难免了。”一家子海豚出来遛弯儿

大溪地的海水颜色由幽深到清亮,十分美丽。坐船出海也是来这里的必修科目。刘芳说:“记得出海时,天气变幻莫测,一会儿雨一会儿晴,衣服还没干透又浇透了。”不过,美丽海豚的出现,让大家再次雀跃,“船长让我们仔细看左边的大轮船。原来船头有海豚领航!船长一个急转弯溅起浪花,得意地指着前方说,海豚家族被他整个诱拐过来了!嗨,一家子海豚出来遛弯儿。”警惕!鲨鱼出没!

一提到鲨鱼,你脑子里是不是立刻反映出血盆大口?在大溪地,你却可以和鲨鱼来个亲密接触。刘芳说:“有点想不起它们的名字,反正是鲨鱼的一种,但是性子很温和。它们就在浅水区活动。你跳到海里,在它们身边游泳,也不会攻击你。”

我在岛上溜达觉得好异类

大溪地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岛:软吉若阿岛。刘芳说:“这里不像是波拉波拉那么繁华,夜灯一黑便四下无人了。”这里也是潜水者的“圣地”。“岛上Avatoru和Tiputa两个入海口是世界上漂流潜水的最佳地点。来R岛的人90%以上都是潜水爱好者,很少有纯粹的游客。清早码头一船船准备出海潜水的人都排排坐好,我在岛上溜达觉得好异类,于是跟着TOPDlvE也瞎潜了几回,海底急流中有好多濑鱼、玳瑁海龟、鲨鱼等。这里的海底美得窒息。”

旅行小装备

衣——颜色绚烂

此次大溪地旅行,刘芳带了多条长裙,且颜色绚丽:红色、玫红、黄色……在水清沙白的美景之中,显得分外漂亮。“可以带两件轻薄的防晒衫,遮一下阳光。”

鞋——舒适人字拖

在大溪地的8天,刘芳脚上穿得最多的是人字拖。她调侃道:“朋友送我的巴西人字拖,软硬适中,结实可靠不磨脚,重要程度仅次于护照。”

上一篇学者有四失

下一篇景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