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范文1

2、《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5、《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刘禹锡: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8、《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0、《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1、《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2、《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范文2

一、初探背景,踏入诗境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李煜的《相见欢》这首词创作于李煜囚宋期间,是作者自述囚居生活时所作,通过这个背景能让我们初步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知道这是一首抒写离愁的词作。

二、吟诵诗歌,体会情感

课上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扮演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领悟到学习的无限乐趣。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提问学生图中的内容,学生们会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展示四幅画面,让学生了解诗的大意。

三、咀嚼字词,品味意境

咀嚼文字、分析语言是为了营造诗的意境。只有品味诗的意境,才能充分体会诗人寄寓的神韵。如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其中两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诗中的“聚”字生动形象地写出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之水奔腾澎湃。又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其中两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和“入”写出了太阳从大海上孕育而出的情状。这些意境都是在琢磨字词中品味出来的,学生只有认真地咀嚼诗歌中的字词,才能品味诗歌的意境。

四、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古诗词常能让人的心灵受到触动,引起共鸣。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边塞天气的寒冷和诗人的愁绪。而“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出了诗人目送友人远去久久不肯离开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再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胸怀和对友人真挚的情谊。通过古诗词教学,教师把古诗文中丰富的情感内涵挖掘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滋润、人生的启迪。这样,通过透彻地理解诗歌内容,能引领学生把握诗歌情感,与诗人在文学的殿堂上共享盛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范文3

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赏析诗歌,最重要的就是赏析诗歌的主旨,这也是高考古诗词最常见的考点。那么怎样把握与分析诗歌的主旨呢?

一、要熟悉古典诗歌的题材内容和思想感情类别

当我们对古人所写诗词的题材内容、写作背景、思想感情类别熟悉之后,每读一首古诗,就会顺着古人的想法去思考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一般来说,按题材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送别诗、爱情诗、哲理诗、边塞诗(军旅诗)、田园山水诗、咏史诗(怀古诗)、咏物诗、闺怨诗、题画诗、爱国诗等。而古人写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见的类别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相知相思;长亭送别;别恨离愁;思妇闺怨,等等,这里主要以送别诗与边塞诗为例来展开分析。

(一)送别诗

1.兴起原因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难以再见面,因而古人更重视送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或留给居者(留别),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2.感情主旨

①全诗基调凄清缠绵,表现惜别恨别之意。如白居易的《南浦别》,“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因别而幽怨悱恻,悲情满怀。

②积极开朗,格调高远,以壮语慰别。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于慰藉中充满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③借别抒怀之作。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传达出自己虽被贬但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决心。

(二)边塞诗

1.兴起原因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不少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著名的边塞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

边塞诗歌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歌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歌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极为丰富。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

2.感情主旨

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与奉献精神,如杨炯的《从军行》。

③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如高适的《燕歌行》。

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⑥表达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如徐兰的《出关》。

二、要掌握如何分析诗歌的主旨――“抓意象,析特征,悟情感”

诗歌是用来干什么的?诗歌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毛诗・关睢》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抒情言志的,这是诗歌的本质特点。而诗歌靠什么来抒情言志呢?历览古词,会发现诗人主要借意象抒情(间接抒情)。当然诗歌还可以直接抒情,但中国古诗讲究含蓄和韵味,靠意象来抒情的占绝大多数。诗歌主要借意象抒情,这是古人写诗的规律。意象是出现在诗歌中的带有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这个载体包含四大类:景、物、人、事。而诗歌的情感特征和意象特征是相融合的,因此要从赏析意象特征入手来感悟作者情感。根据诗歌的本质、规律,分析诗歌主旨的总方法就是“抓意象,析特征,悟情感”。

三、要掌握诗歌主旨题的作答步骤,答案表述清晰完整,要点突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范文4

一、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若干不如人意的问题

1.忽视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不重视诵读教学,以讲代读的情况普遍。

2.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记不熟,记混,错别字现象严重。

3.古诗词作者介绍停留于简单的知识积累。如作者的字号称谓等,而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本身的经历创作风格等相关情况涉之甚少。

4.对古诗词只是简单的翻译,字面上的理解,不关注古诗词的鉴赏美读,忽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学古诗词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二、如何搞好古诗词的教学

1、重视预习,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历史背景

了解作者是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创作时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词及作者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词作铺垫。为此,我们在古诗词教学前,要重视并留出时间让学生预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历史背景。例如:学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就可让学生谈谈诗人李白豪迈奔放的浪漫风格;学习《汉江临眺》,引导学生了解苏轼对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学生经过预习,也培养了自己

2、品味意象,培养记忆能力

在感受全诗词内容后,以点促面,把握诗歌的内容,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问题应由易到难,进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1)、通过词语的对比,加深学生记忆,了解诗、词中的用词准确性。如我在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描写西湖春景的诗。为了让学生迅速理解诗人选择的意象,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将“浅草”与“长苇”、“乱花”与“落花”对比,连中下层的学生都知道这几组对比中,是写出了早春特有的景物,并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对西湖赞美之情。接着把握诗的重、难点。这比单纯的讲解好得多。

古代诗词字数比较少,诗、词眼相对集中,《诗话》“点拨一两个字,就能实现教学目的。”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怎让学生了解词人孤独的呢?用“问”与“向”对比,学生恍然大悟,进而领会词思想,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通过这样对比,化深为浅,使学生思考了问题,达到了“不教”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诗词意象的对比,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刻记忆。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使之举一反三。

2)、穿插背诵,训练学生记忆能力。让学生不仅从美文中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还可以训练记忆能力。我采取穿插记忆背诵的方式,如课堂上教李白的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就穿插背诵与之内容相关的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渡荆门送别》等,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开掘。

3、反对死记硬背,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背诵,默写。

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则记忆内容更准确,记忆时间更长。在实际古诗教学中,我发现许多教师把提前预习改成提前背诵,私下以为很不可取。在没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况下,就盲目背诵。一个是机械记忆,不易记。另一个是容易在默写时因不理解而记不准或写错别字。因为没理解意思“柳‘岸’花明又一‘春’”,”劝君更‘进’一杯酒”,”渭城朝雨‘清晨’”等诸如此类的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当然细心的教师会亡羊补牢,反复纠正这种错误,但纠正顽固的第一印象真是既费时又费力。所以我主张应在学生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背诵默写。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要把古诗词赏析作为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庞杂,而教学时数相对不足,古诗词鉴赏又不是初中阶段的考察内容,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就变得可有可无了。长期的不重视使古诗词教学变得毫无美感可言,这是学生学习古诗词普遍兴味不浓的主要原因。我觉得对古诗词教学,赏析至关重要,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了,学起来就事半功倍。而且古诗词作为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精萃,它们的美是无与伦比的。它可吟可唱的韵律美,它千雕万琢的文字美,它遗世独立的人格美,它意蕴悠长的哲理美……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高尚人格情操的养成都是绝佳的教育素材,真是不容错过。古诗词赏析的意义近可以说是为了完成初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对接,远可以说为了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诗词赏析理应引起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范文5

讲解古诗不能像讲解古文那样逐字逐句分析,而要抓住关键,用心咀嚼,以点带面,总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及情感。

1.抓住诗眼巧引导

诗眼,也就是诗歌中集中流露和具体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或语句,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所在。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老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让我们一起来细品。”

2.抓住妙语悟诗情

诗歌中的妙语包括诗句中精美的词语、富有表现力的字以及诗中的名句。有些诗歌没有诗眼,此时就应抓住诗中的妙语,对这些妙语仔细品味,一样能很好地把握整首诗的情感。如杜甫《春望》中的“花溅泪”“鸟惊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悦鸟性”“空人心”,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子规啼”“愁心”等。这些词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教学中可启发学生深入体会。

二、旁征博引,巧妙开拓

就诗论诗,往往还不够。这时就需要旁征博引,推及其他。

1.联类比照,以诗教诗

联类比照就是把相同类的作品放在一起,用彼辅助此来讲,达到以诗教诗的目的。如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就可以把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联系起来讲。三首诗的基调都是思念伤别,但因人不同,所表达出来的情也不同。王勃用一个“意”把千言万语都包容在内,用一个“同”寓意一切尽在不言中,深切地表达了思友之情;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诗人用想象的笔调浪漫地表达出了思友之情;岑参是把送别的情融在写边地之景中。这样讲,不仅使学生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更透彻,而且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2.渗透生活,定向延伸

古代诗歌中有不少名句内涵丰富,含义深邃,是作者彼时彼地对实际生活感悟的概括,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启迪性。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抓住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定向延伸,将现实生活的信息注入名句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去探究这些句子,从而灵活掌握和运用这些名句,达到古为今用、拓宽视野的目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范文6

一、强化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了吟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诵读”贯穿于诗词教学过程中的始终,是诗词教学的“纲”、“线”。诗词富有韵律美、音乐美,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的兴趣很容易被充分激发出来;在反复的吟诵中,学生很容易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中,和诗词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在吟诵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要辅以朗读技巧的必要指导,使其掌握重音、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要领,力求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引领学生步人审美佳境,在古诗词诵读的余韵中展开课堂教学。

二、引导品味

1. 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文以载道”,只有走进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感情才能燃

烧起来。通过查找诗词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其生平、遭遇及写诗风格,写诗背景等。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勃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是赠别诗,但是了解送者与被送者的身份、处境与心情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蕴含的别样感情,虽然同为送别诗,但却“别”有滋味。

2.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解读

现代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宽松自由的审美氛围,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启迪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3. 享受审美愉悦,增加人文底蕴

古诗词的阅读,要注意利用各种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进入再造境界,

从而获得真正的审美愉悦。古诗词作品中所寄托的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是我们获得审美享受的源泉。

三、激发兴趣

古诗词的学习,应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给每一幅画面拟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反复思考,从而撷取画面中最具代表性的或美感强烈的景和物来构题,然后相互交流,通过比较优劣进一步加深对诗词中画面景物的感受。让学生改写画面。一般的古诗词教学都设计了翻译这一 教学活动,翻译分为直译与意译两种,从“观赏”画面的角度看,意译优于直译,但意译毕竟还是译,对学生的再造想象仍有较大束缚,因此改写优于意译,特别是改写一些美感很强的画面,如画面“晓风残月”可改写为“今夜酒醒的时候,船已行到何处?不见帐饮,不见恋人,只见在晨风中飘扬的杨柳和一钩斜挂在天边的弯月……”这样的改写对于“景语”的再造想象和感受诗句意境之美来说效果是很好的。让学生给诗词配画,即让学生根据对诗词的理解,抓住最能体现诗意的景物把头脑中展现的画面描写下来。这种活动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一起描绘。这样既能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观赏”诗词的兴趣。

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我让学生为诗配画,有学生交上的作品是一幅水墨画:在一片茫茫的白雪中,一切都似乎销声匿迹了,但有一位披着蓑戴着笠的老翁缩着身子蹲坐在江边,江面上只有一个被敲开的冰洞,老翁盯着冰洞中的动静。画面合适的位置还题上了这首诗。这真是“诗情”和“画意”的绝配。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让学生形象的观赏到富有动感的画面,可以配上合适的音乐。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就制作了课件让学生感受“大江东去,浪淘尽,……”中的气魄和豪情。通过这些寓教于乐、丰富多彩且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励他们主动去阅读积累,从而更加钟爱古诗词。

四、比较阅读

我较多地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有同一诗人不同作品的比较,如把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有同一时代的比较,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李白的《将进酒》时要气足声宏,语调高昂,语势强劲,借此来感受李白诗词豪放飘逸的气势。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前部时,节奏要放慢,语调要低沉,以此表现诗人晚年的不幸,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段时声音要陡然生变,前面的悲怆转而激烈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