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孟尝君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孟尝君传范文1

在此,对古诗文起笔艺术作一些评鉴。

一、开门见山

这种方法,与八股文的破题有近似之处。文章一开头便托出全文的旨趣,往往有高屋建瓴的破竹之势。唐宋家中,韩愈最擅用这种方法。他的名文《送东野序》。首句变不同凡响:“大凡物得其平则鸣,”紧承首句,他从草、木、金、石之“鸣”谈到人之“鸣”从咎陶一直谈到当代之善鸣者,最后落脚于孟东野,洋洋洒洒,势如破竹,这“势”便是有首句从高处落笔所形成的。

开门见山,如大丈夫会客,直须阔步而出,不必忸怩,这是要点。

二、平缓起笔

这种开头的方法是,不以惊语惊人,却从低处入手,平平开始,看似不奇,实则如游名山胜景,在初入处,倒也平常,可越走越见其奇妙,步步诱人,层层有新意。通常,游记之类的文章多用这种方法。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正是如此。这种方法,多用实事的叙述,少用概念的议论。

《醉翁亭记》的开头是这样展开的: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酿泉”――“醉翁亭”

它不是一开始就把“亭”亮出,而是一层层地推进,好像拍电影一样,从远景的概貌,到中景,再到局部,由面至点,诱人去关注只要之点。

叙事性的文章,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传记,常常从时间地点人物写起。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这样开头的: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承袭了这种写法。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

司马迁的传记体,开头多从传主姓名介绍起,一开始便简明地介绍:某某,某某人也。如《项羽本纪》: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这种史传笔法,后来为传奇、小说所继承,如清代的蒲松龄,他的作品,也多这样。如《席方平》:

席方平,动感人也。

这种写法,先介绍姓氏、籍贯、性情如何,先给读者一个轮廓的介绍。中国的读者,很习惯于这样的写法。

三、反面起笔

古文里一些辩论性的文章常用这种写法,请看《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作者王安石本是要说孟尝君不仅谈不到得士,倒是只配作豢养“鸡鸣狗盗之徒”的头儿。可是,他先不说自己的观点,却从对立面着手,先扬后抑,欲擒故纵。所以紧接上文,笔锋一转,便力加反驳: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原来,孟尝君被秦昭王囚禁时,昭王想杀他,孟尝君找人到昭王的宠姬那里去疏通,谁知道这个女人趁人之危,要孟尝君将自己珍藏的一件很名贵的白狐皮衣送她,可是这件皮衣已经在孟尝君入秦时献给了昭王。这时,孟尝君豢养的一个“士”,便在夜里装着狗潜入秦宫中,偷得了皮衣,便献给了昭王的宠姬。经这个女人的求情,昭王终于放了孟尝君。孟尝君逃走后,昭王后悔了,派人去追捕。孟尝君逃到函谷关,按照有关法规定,要到鸡鸣时才准放人。这时还是深夜,恰好孟尝君手下有一个“士”能学鸡叫,他一叫,周围的鸡跟着叫了起来,孟尝君便得以逃走了。这便是王安石据此作翻案文章的史实。

这样的开头,匠心独运,对读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开头不到一定功力者,不可盲目模仿,因为,这种开头,起笔不易,铺衍也难,是很难驾驭的。

四、比兴开头

这是一种古老而很有艺术效果的方法,在《诗经》中就被广泛运用。

《诗经》魏风的《硕鼠》,共三段,每段都是用“硕鼠硕鼠”开头。这首诗,是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诗歌用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说大老鼠,等于就是说剥削者。

《诗经》的第一首诗歌《关雎》,是一首情歌,写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的情思。它是以啼叫的水鸟为开头,引出下文的。在第一二句用以起兴的事物(水鸟)与三四句的本事(淑女、君子)之间,虽然有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就不像上一个例子那样紧密了。

这类方法,在韵文中最为常见,但在散文中也不乏其例。先秦诸子很擅长于用比喻论事理,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通俗化,有时候,比喻本身隐寓着哲理,运用这种方法的能手,尤其要推孟子和庄子。

庄子内篇的《逍遥游》,要讨论的是很抽象的哲理,文章却用比的方法开头: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是庄子所说的“寓言”。

孟尝君传范文2

【关键词】考试作弊;道德问题

考试作弊在教育系统是一个普遍现象,每年的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考试、乃至成人的继续教育考试、专业技术职称晋级等考试都会爆出作弊新闻。早在开考以前,出售答案的助考商们就开始了对校园的轰炸,助考广告满天飞,而且郑重承诺“包过、考后付款”。考生作弊的工具越来越先进,从简单的小纸条到专门的作弊器械。考试作弊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夹带作弊、通讯工具作弊、考场师生联合作弊等等,纵使打击之声再高,也总有人铤而走险。

高分低能现象的涌现,使人们日渐开始质疑教学评价体系的效力,伴随着世界全球化,人们的价值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作弊是一种能力”这种思想逐渐被一部分人所接受。拉塞尔·L·阿克夫与丹尼尔·格林伯格《21世纪学习的革命》中的一段文字被多处转载,其中提到:“学校里称之为“作弊”的东西,在学校之外的世界里,却是特别受推崇的那种高效使用外部资源的能力。没有外来帮助几乎解决不了问题,借助帮助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的人,要比拥有相反特征的人更具价值。然而,学生在学校里却很少有机会学习如何利用外界资源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只能偷偷摸摸地学习这一能力。”除此之外,人们所认为作弊的能力还包括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一种行为或者活动的完成需要一定的能力,而能力具有广泛迁移的特性,在这个活动当中可以用,在另一些活动中也能发挥作用。应当说,作弊是需要有一定能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而不能说作弊是一种能力。那么是不是会作弊的人就比不会作弊的人多了什么能力呢?是不是不会作弊就不具有观察敏锐、随机应变等能力呢?当然不是,如同“所有的白马都是马,但并非所有的马都是白马”一样,并不是所有具有这样一些能力的人都是作弊者,这些能力同样可以在其他活动中发挥作用,得以表现出来。考试作弊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如果硬要说一个人会作弊那是他的能力,实际上是在肯定甚至赞扬钻空子、投机取巧的行为。

考试作弊是一种社会现象,作弊、欺骗、钻空子并不完全被社会所厌弃,社会有时甚至鼓励这样的行为,比如兵法中的“兵不厌诈”。 作弊游离在道德的边缘,游离在社会许可与不许可的分界处。在强调市场竞争的社会,作弊也成为了一种生存技能,会钻空子、走捷径、靠关系的人要比脚踏实地的人吃得香。尤其在强调个人价值的今天,有人会为翻案,有人会认为潘金莲是古代妇女追求解放的代表,对于作弊这种行为不以为耻也是能够接受的。然而作弊会助长懒惰,不劳而获的心理将扭曲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且即使短期可能因为侥幸获得一些利益,但终究还是会因为缺乏真才实学被社会所淘汰。成语“鸡鸣狗盗”正是这样的寓意,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离开秦国,逃回了齐国。后多用作贬义,比喻那些既无真才实学,也无堂皇风度,只不过略有低下本领的人。也指微不足道的本领或偷偷摸摸的行为。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你如果把宵小之辈当成“人才”,那么真正的人才是不会为你所用的。一个单位也好,一个地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邪夫显进之日,即直士幽藏之时,概莫能外。因此,对于社会而言,钻空子、投机取巧是不能够倡导的,它既可能导致个人价值观的扭曲,也可能导致唯利是图风气的增长危及社会健康发展。

教学评价体系确实存在问题,高分低能现象不能否认,但我们却也不得不承认,低分低能是更为常见的情况,虽然考试成绩不能完全代表能力,证书的效力也大不如从前,但是标准化测试作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考生在某个知识技能领域的掌握情况。作弊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教育公平的侵害,作弊唯一的作用就是复制,但这绝不会是长久之计,这个时代可能会给投机取巧一些生存的缝隙和机会,投机取巧者可能偶尔会得逞,却不可能永远无穷尽地占领别人的劳动成果为自己谋取私利。

考试作弊并不是重大原则问题,它只是个道德问题而不是道德缺失,应当客观地看待它的危害。有的人把考试作弊看作是道德缺失,认为一个没有诚信的人是没有道德可言的。然而世界上没有永远不变的道德标准,道德标准被社会条件所决定,道德也不是一个平面,而是立体、多方面、多层次的,一个考试作过弊的人也许在其他方面是个重道义、乐于助人的人,经过适当的引导就能够纠正这种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总之,给作弊的人贴上标签,一棒子打死,这样的做法过于武断,也是不可取的。

孟尝君传范文3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人文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民族和国家才能够真正实现团结和强大。教育是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人才基础,高校教育要借助语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在充实学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更有利于社会文明建设和发展。

1 高校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高校设置语文课程要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文学作用,使其能够从社会、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获得基本素养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赏析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精神共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现代大学生生活在较为安逸的环境中,社会实践经验较少,个人的精神文化世界较为局限。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到高校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用,帮助学生构建和丰富精神世界。高校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经典文学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文章《都江堰》生动描绘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壮观景象,并通过“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对未来的殷切希望,对于学生人格培养、理想确立提供了精神动力[1]。

1.2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校语文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语文教学中涉及的文学作品不同于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材,大学语文教材在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方面具有更深的造诣,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学习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思想和理论,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思维和智慧,增强文学创造能力。例如,庄子的《秋水》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还能启发学生的辩证思维,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通过对历史人物进行独到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维方式,实现创新发展。

1.3 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高校语文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会应用到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一些文学作用文质兼美,所描述的语言、情感、形象、意境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在高校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文学作用的审美价值,启迪学生的审美想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例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描绘的景象十分唯美,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此外,高校语文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具体的阅读指导,传授给学生丰富的审美技巧,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位。

1.4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文字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评价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指标,高校语文教学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语文功底,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高校语文教学可以通过阅读和写作两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学格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字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为现代化有效文学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2]。高校语文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促进其语文修养水平的提高。

2 高校语文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策略

2.1 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质

高校语文教学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最关键的在于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素质教学内容,实现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高校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例如古代的诗词歌赋、近现代的散文和小说等,都具有十分丰厚的哲学内涵和文化韵味,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发挥指导和规范作用,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从而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例如有些文章抒发了高尚的人文情怀,有些故事体现了人生价值,高校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精神和思想的重要工作,其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是其他学科不能比较的,因此高校语文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提供物质保障[3]。

2.2 创新高校语文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理想。高校语文教师必须摆脱创痛教学理念的束缚,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高校语文教师可以开展辩论式教学,让学生能够积极发言,参与到课堂互动活动中,例如对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了解和掌握儒家和道家在哲学方面的特点,然后进行分析和对比,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发表个人的看法,有利于学生加强认识,提升自身的哲学思维;教师还可以采用专题化教学,将某篇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以此为基础拓宽教学范围,引入相关作品内容,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3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高校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需要改善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首先,进行开放性教学,教师可以布置专题,让学生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语文学习内容,并进行自主探索,之后在课堂上进行个人总结和分享,让学生能够切实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其次,高校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例如影视作品欣赏,可以让学生观看与教材文章相关的视频,从而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和理解,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思维的启迪和道德的熏陶,还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最后,开展课外教学,例如开展一些以培养人文素质为目的的校园文艺活动、文学讲座,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人文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4]。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