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数学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范文1

(1)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知道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了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4)能利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理解它们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5)能够进行较简单的分类讨论,借助于数轴的直观,求解简单的含字母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6)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7)通过研究函数、方程与不等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树立辨证的世界观.,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弄清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关系.

教与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Ⅰ.设置情境

问题:

①解方程

②作函数的图像

③解不等式

【置疑】在解决上述三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能通过观察一次函数的图像求得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吗?

【回答】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为方程的根,不等式的解集为函数图像落在x轴上方部分对应的横坐标。能。

通过多媒体或其他载体给出下列表格。扼要讲解怎样通过观察一次函数的图像求得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注意色彩或彩色粉笔的运用

在这里我们发现一元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这种联系(集中反映在相应一次函数的图像上!)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求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类似地,我们能不能将现在要求解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联系起来讨论找到其求解方法呢?

Ⅱ.探索与研究

我们现在就结合不等式的求解来试一试。(师生共同活动用“特殊点法”而非课本上的“列表描点”的方法作出的图像,然后请一位程度中下的同学写出相应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答】方程的解集为

不等式的解集为

【置疑】哪位同学还能写出的解法?(请一程度差的同学回答)

【答】不等式的解集为

我们通过二次函数的图像,不仅求得了开始上课时我们还不知如何求解的那个第(5)小题的解集,还求出了的解集,可见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是个十分有效的方法。

下面我们再对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与来进行讨论。为简便起见,暂只考虑的情形。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如果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分别有两实根、惟一实根,无实根的话,其对应的二,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位置关系如何?(提问程度较好的学生)

【答】二次函数的图像开口向上且分别与x轴交于两点,一点及无交点。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表中的二次函数图,并写出相应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通过多媒体或其他载体给出以下表格)

【答】的解集依次是

的解集依次是

它是我们今后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主要工具。应尽快将表中的结果记住。其关键就是抓住相应二次函数的图像。

课本第19页上的例1.例2.例3.它们均是求解二次项系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却都没有给出相应二次函数的图像。其解答过程虽很简练,却不太直观。现在我们在课本预留的位置上分别给它们补上相应二次函数图像。

(教师巡视,重点关注程度稍差的同学。)

Ⅲ.演练反馈

1.解下列不等式:

(1)(2)

高一数学教案范文2

任何阶段的教育都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学生是保障教学流程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从当今的教育目标进行分析,新课改要求高中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与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高中数学教育的有效性,将学生主体理念贯穿于数学教育的每个环节,树立服务意识,教师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更好地实现师生交流,保障高中数学教育的有效性。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M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一定要有执行者与组织者相配合,才能够发挥其作用。针对“一案两课”先学后教课堂模式,教师必须要认真组织课堂,发挥“一案两课”先学后教模式的积极作用,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但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通常对组织教学认识不够充分,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脱节。因此,在正式实施“一案两课”先学后教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以教学目标作为出发点,以教材内容作为基础,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堂知识,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通过多维度教学手段深入教学,提高师生互动质量

虽然“一案两课”先学后教课堂模式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交还给了学生群体,但这并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欲望,也无法保障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深入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例,多媒体技术作为当代教育领域的标志性教育设备,通过图像、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介,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新鲜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多媒体进行提问,能拓展师生间的互动空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师生互动质量。例如,在“三角恒等变换”中,很多知识是学生凭空想象无法解决问题,如“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二倍角的三角函数”等问题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课堂互动中,通过多媒体文字、图形转换,让知识更加直接、形象,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知识内容,领悟“去负―脱周―化锐”三角函数变化的基本思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刺激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接受知识,进而对数学知识产生牢固印象,提高师生互动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学生的心智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他们的主动意识与参与意识非常强烈,“一案两课”先学后教模式正好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主动投身到学习当中,调动学生的“先学”意识,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高一数学教案范文3

集体备课教案

组长:曹含林

组员:丁龙华

赵伟

何红超

杨学峰

2020年9月20日

第一节

直线的的方程、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基本知识体系:

1、直线的倾斜角、斜率、方向向量:

求直线斜率的方法:(1)、定义法:k=

tana

(a≠);②斜率公式:k=

(x1≠x2);当x1=x2时,斜率不存在。③直线的方向向量: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a,b),则该直线的斜率为k=

2、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名称

方程的形式

常数的几何意义

适用范围

点斜式

y-y1=k(x-x1)

(x1,y1)为直线上的一个定点,且k存在

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

斜截式

y=

kx+b

k是斜率,b是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

两点式

=

(x1≠x2,y1≠y2

(x1,y1)、

(x2,y2)为直线上的两个定点,

不垂直于x轴和y轴的直线

截距式

+

=1

(a,b≠0)

a是直线在x轴上的非零截距,b是直线在y轴上的非零截距

不垂直于x轴和y轴,且不过原点的直线

一般式

Ax+By+C=0

(A2+B2≠0)

斜率为,在x轴上的截距为,在y轴上的截距为

任何位置的直线

3、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条件:

斜载式:y=k1x+b1

y=k2x+b2

一般式:A1x+B1y+C1=0

A2x+B2y+C2=0

相交

k1≠k2

A1B2-A2B1≠0

垂直

k1·k2=-1

A1A2+B1B2=0

平行

k1=k2且b1≠b2

A1B2-A2B1=0且

A1C2-A2C1≠0

重合

k1=k2且b1=b2

A1B2-A2B1=

A1C2-A2C1=

B1C2-B2C1≠0=0

4、直线L1到直线L2的角的公式:tanq

=

(k1k2≠-1)

直线L1与直线L2的夹角公式:tanq

=

|

|

(k1k2≠-1)

5、点到直线的距离:点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为d=

6、两条平行的直线之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线Ax+By+C1=0

和Ax+By+C2=0之间的距离d=

7、直线系方程:①、过定点P(x0,y0)的直线系方程:y-y0=k(x-x0);②、平行的直线系方程:y=kx+b;③、过两直线A1x+B1y+C1=0

和A2x+B2y+C2=0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A1x+B1y+C1+l(A2x+B2y+C2)=0

8、对称问题:点关于点对称、点关于线对称、线关于线对称、线关于点对称:

二、典例剖析:

【例题1】、设函数¦(x)=asinx-bcosx图象的一条对称轴方程为x=,则直线ax-by+c=0的倾斜角为(B

A

B

C

D

【例题2】已知集合A={(x,y)|x=cosq且y=sinq,q∈[0,π]},B={(x,y)|y=kx+k+1},若A∩B有两个元素,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解:画图可知,直线与半圆有两个交点,则[,0)

【例题3】已知直线过点P(-1,2),且与以点A(-2,-3)、B(3,0)为端点线段相交,则直线L的斜率的取值范围是__

(k≥5,或k≤)

三、巩固练习:

【题1】已知两条直线和互相垂直,则等于

(A)2

(B)1

(C)0

(D)

解:两条直线和互相垂直,则,

a=-1,选D.

【题2】已知过点和的直线与直线平行,则的值为

(

)

A

B

C

D

解:

(m+2)×(-2)-1×(4-m)=0,m=-8,

选(B)

【题3】

“”是“直线相互垂直”的(

B

)A.充分必要条件

B.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C.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详解】当时两直线斜率乘积为,从而可得两直线垂直;当时两直线一条斜率为0,一条

斜率不存在,但两直线仍然垂直;因此是题目中给出的两条直线垂直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注意:对于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①都存在时;②中有一个不存在另一个为零;

对于②这种情况多数考生容易忽略.

【题4】

若三点

A(2,2),B(a,0),C(0,b)(0

,b)(ab0)共线,则,

的值等于1/2

【题5】已知两条直线若,则____.

解:已知两条直线若,,则2.

【题6】已知圆-4-4+=0的圆心是点P,则点P到直线--1=0的距离是

解:由已知得圆心为:,由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得:;

【题7】过点(1,)的直线l将圆(x-2)2+y2=4分成两段弧,当劣弧所对的圆心角最小时,直线l的斜率k=

【题8】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则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解:由圆的圆心到直线大于,且,选A。

【题9】.

若圆上至少有三个不同的点到直线的

距离为,则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A.

B.

C.

D.

解:圆整理为,圆心坐标为(2,2),半径为3,要求圆上至少有三个不同的点到直线的距离为,则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应小于等于,

,,

,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选B.

【题10】7.圆上的点到直线的最大距离与最小距离的差是

A.36

B.

18

C.

D.

.解:圆的圆心为(2,2),半径为3,圆心到到直线的距离为>3,圆上的点到直线的最大距离与最小距离的差是2R

=6,选C.

【题11】设直线过点(0,a),其斜率为1,

且与圆x2+y2=2相切,则a

的值为(

)

A.±

B.±2

B.±2

D.±4

解;直线过点(0,a),其斜率为1,

且与圆x2+y2=2相切,设直线方程为,圆心(0,0)道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

a

的值±2,选B.

【题12】如图,l1、l2、l3是同一平面内的三条平行直线,l1与l2间的距离是1,

l2与l3间的距离是2,正三角形ABC的三顶点分别在l1、l2、l3上,

则ABC的边长是(D):(A)

(B)

(C)

(D)

第二节

圆的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基本知识体系:

1、圆的定义、标准方程、(x-a)2+(y-b)2=

r2;参数方程:

2、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Þ配方则有圆心(,),半径为;反映了其代数特征:①x2+y2系数相同且均为1,②不含x·y项

3、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①过圆x2+y2=

r2上的一点P(x0,y0)的切线方程为:x0x+y0y=r2;过圆(x-a)2+(y-b)2=

r2;上的一点P(x0,y0)的切线方程为:(x-a)·(x0-a)+(y-b)·(y0-b)=

r2;②弦长公式:|AB|=Þ注意:直线与圆的问题中,有关相交弦长划相切的计算中,一般不用弦长公式,多采用几何法,即|AB|=2

5、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典例剖析:

【题1】、如果直线L将圆:x2+y2-2x-4y=0平分且不通过第四象限,则直线L的斜率的取值范围是(

A

)

A

[0,2]

B

[0,1]

C

[0,

]

D

[0,

)

【题2】、若直线x+y=k与曲线y=恰有一个公共点,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1≤k

【题3】、已知圆x2+y2+x-6y+m=0与直线x+2y-3=0相交于点P、Q,且·=0

(O为坐标原点),求出该圆的方程。((x+)2+(y-3)2=

()2

【题4】、若圆x2+(y-1)2=

1上的任一点P(x,y),有不等式x+y+c≥0恒成立,则c的取值范围是_____

解:(c≥-1)

【题5】、已知点A(3cosa,3sina),B(2cosb,2sinb),则|AB|的最大值是___(5)

【题6】、已知一个圆C:x2+y2+4x-12y+39=0;直线L:3x-4y+5=0,则圆C关于直线L的对称的圆的方程为_____((x-4)2+(y+2)2=

1)

三、巩固练习:

【题1】、过坐标原点且与圆相切的直线方程为(

(A)

(B)

(C)

(D)

解: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为,与圆相切,则圆心(2,-1)到直线方程的距离等于半径,则,解得,

切线方程为,选A.

【题2】、以点(2,-1)为圆心且与直线相切的圆的方程为(

C

)

(A)

(B)

(C)

(D)

解:r==3,故选C

【题3】、已知两定点,如果动点满足,则点的轨迹所包围的图形的面积等于(

C

A

(B)

(C)

(D)

解:设P点的坐标为(x,y),即,所以点的轨迹所包围的图形的面积等于4π,选C.

【题4】、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则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解:由圆的圆心到直线大于,且,选A。

【题5】圆上的点到直线的最大距离与最小距离的差是

A.36

B.

18

C.

D.

解:圆的圆心为(2,2),半径为3,圆心到到直线的距离为>3,圆上的点到直线的最大距离与最小距离的差是2R

=6,选C.

【题6】、设直线过点(0,a),其斜率为1,

且与圆x2+y2=2相切,则a

的值为(

)

A.±

B.±2

B.±2

D.±4

解:设直线过点(0,a),其斜率为1,

且与圆x2+y2=2相切,设直线方程为,圆心(0,0)道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

a

的值±2,选B.

【题7】、过点(1,)的直线l将圆(x-2)2+y2=4分成两段弧,当劣弧所对的圆心角最小时,直线l的斜率k=

【题8】、圆是以为半径的球的小圆,若圆的面积和球的表面积的比为,则圆心到球心的距离与球半径的比1

:

3。

解:设圆的半径为r,则=,=,由得r

:

R=:

3

又,可得1

:

3

【题9】、过点的直线将圆分成两段弧,当劣弧所对的圆心角最小时,直线的斜率

解:(数形结合)由图形可知点A在圆的内部,

圆心为O(2,0)要使得劣弧所对的圆心角最小,只能是直线,所以

第三节

一、基本知识体系:

1、椭圆的定义:①第一定义:|PF1|+|PF2|=2a

(2a>|F1F2)Þ注意焦点三角形的应用;

②第二定义:

=e

(椭圆的焦半径公式:|PF1|=a+ex0,

|PF2|=a-ex0)

2、椭圆的的方程:①焦点在x轴上的方程:(a>b>0);②焦点在y轴上的方程:

(a>b>0);

③当焦点位置不能确定时,也可直接设椭圆方程为:mx2+ny2=1(m>0,n>0)

④、参数方程:

3、椭圆的几何性质:

标准方程

(a>b>0)

(a>b>0)

简图

中心

O(0,0)

O(0,0)

顶点

(±a,0)

(0,±b)

(0,±a)

(±b,0)

焦点

(±c,0)

(0,±c)

离心率

e=

(0

e=

(0

对称轴

x=0,y=0

x=0,y=0

范围

-a≤x≤a,-b≤y≤b

-a≤y≤a,-b≤x≤b

准线方程

x=±

y=±

焦半径

a±ex0

a±ey0

4、几个概念:

①焦准距:;

②通径:;

③点与椭圆的位置关系:

④焦点三角形的面积:b2tan

(其中∠F1PF2=q);

⑤弦长公式:|AB|=;

⑥椭圆在点P(x0,y0)处的切线方程:;

5、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凡涉及直线与椭圆的问题,通常设出直线与椭圆的方程,将二者联立,消去x或y,得到关于y或x的一元二次方程,再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及根的判别式等知识来解决,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应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6、椭圆中的定点、定值及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

①定点、定值问题: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第一种方法Þ是从特殊入手,先求出定点(或定值),再证明这个点(值)与变量无关;第二种方法Þ是直接推理、计算;并在计算的过程中消去变量,从而得到定点(定值)。

②关于最值问题:常见解法有两种:代数法与几何法。若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能明显体现几何特征及意义,则考虑利用图形的性质来解决,这就是几何法;若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难以体现一种明确的函数关系,则可首先建立目标函数,再求这个函数的最值,求函数的最值常用的方法有配方法、判别式法、重要不等式法、函数的单调性法等。

③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此类问题的讨论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不等式(组)求解法Þ根据题意结合图形列出所讨论的参数适合的不等式(组),通过解不等式(组)再得出参数的变化范围;第二种Þ是函数的值域求解法:把所讨论的参数表示为某个变量的函数,通过讨论函数的值域求得参数的变化范围。

二、典例剖析:

【题1】、若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离心率为,则m=(

B

A.

B.

C.

D.

解:

,,

,,,故选B.

【题2】、设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为,过作椭圆长轴的垂线交椭圆于点,若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D

)A

B

C

D

解:由题意可得,b2=a2-c2e=,得e2+2e-1=0,e>1,解得e=,选(D)

【题3】、点P(-3,1)在椭圆的左准线上.过点P且方向为=(2,-5)的光线,经直线y=-2反射后通过椭圆的左焦点,则这个椭圆的离心率为:(

A

)(A)

(B)

(C)

(D)

[解析]:如图,过点P(-3,1)的方向向量=(2,-5);所以,

即;联立:,

由光线反射的对称性知:

所以,即;令y=0,得F1(-1,0);综上所述得:

c=1,;所以椭圆的离心率故选A。

【题4】、如图,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F1,F2在x轴上,长轴A1A2的长为4,左准线l与x轴的交点为M,|MA1|∶|A1F1|=2∶1.

(Ⅰ)求椭圆的方程;

(Ⅱ)若点P为l上的动点,求tan∠F1PF2的最大值.

解:(Ⅰ)设椭圆的方程为(a>0,b>0),半焦距为c,则|MA1|=,|A1F1|=a-c

由题意,得a=2,b=,c=1.故椭圆的方程为

(Ⅱ)设P(-4,y0),y0≠0,只需求tan∠F1PF2的最大值即可.设直线PF1的斜率k1=,直线PF2的斜率k2=,0

三、巩固练习:

【题1】、椭圆的中心为点它的一个焦点为相应于焦点F的准线方程为则这个椭圆的方程是(D

(A) (B)

(C)

(D)

解:椭圆的中心为点它的一个焦点为

半焦距,相应于焦点F的准线方程为

,,则这个椭圆的方程是,选D.

【题2】、在给定椭圆中,过焦点且垂直于长轴的弦长为,焦点到相应准线的距离为1,则该椭圆的离心率为(

B

(A)

(B)

(C)

(D)

解:不妨设椭圆方程为(a>b>0),则有,据此求出e=,选B

【题3】已知椭圆中心在原点,一个焦点为F(-2,0),且长轴长是短轴长的2倍,则该椭圆的

标准方程是

解:已知为所求;

【题4】、椭圆C:的两个焦点为F1,F2,点P在椭圆C上,且(Ⅰ)求椭圆C的方程;(Ⅱ)若直线l过圆x2+y2+4x-2y=0的圆心M,交椭圆C于两点,且A、B关于点M对称,求直线l的方程.

解:(Ⅰ)因为点P在椭圆C上,所以,a=3;

在RtPF1F2中故椭圆的半焦距c=,从而b2=a2-c2=4,所以椭圆C的方程为=1;(Ⅱ)设A,B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已知圆的方程为(x+2)2+(y-1)2=5,所以圆心M的坐标为(-2,1);从而可设直线l的方程为

y=k(x+2)+1,

代入椭圆C的方程得

(4+9k2)x2+(36k2+18k)x+36k2+36k-27=0.

因为A,B关于点M对称;

所以

解得,

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

即8x-9y+25=0.显然,所求直线方程符合题意。

【题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圆心在第二象限,半径为的圆与直线相切于坐标原点,椭圆与圆的一个交点到椭圆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

(1)求圆的方程;(2)试探究圆上是否存在异于原点的点,使到椭圆右焦点的距离等于线段的长.若存在,请求出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

设圆C

的圆心为

(m,n)

解得

所求的圆的方程为;

(2)

由已知可得

椭圆的方程为

;右焦点为

F(

4,0)

假设存在Q(x,y),则有且(x-4)2+y2=16,解之可得y=3x,从而有点(,

)存在。

【题6】设F1、F2分别是曲线的左、右焦点.(Ⅰ)若P是第一象限内该曲线上的一点,,求点P的作标;(Ⅱ)设过定点M(0,2)的直线l与椭圆交于同的两点A、B,且∠AOB为锐角(其中O为作标原点),求直线的斜率的取值范围.

(Ⅰ)易知,,.,.设.则

,又,

联立,解得,.

(Ⅱ)显然不满足题设条件.可设的方程为,设,.

联立

由;,,得.①

又为锐角,

.②综①②可知,的取值范围是.

第四节

线

一、基本知识体系:

1、抛物线的定义:

=e

(其中e=1,注意:定点F不能在定直线L上)

2、抛物线的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

标准方程

y2=2px

(p>0)

y2=

-2px

(p>0)

x2=2py

(p>0)

x2=

-2py

(p>0)

图象

顶点

(0,0)

(0,0)

(0,0)

(0,0)

对称轴

x轴

x轴

y轴

y轴

焦点

F(,0)

F(-

,0)

F(0,)

F(0,-

)

准线

x=-

x=

y=

-

y=

焦半径

+x0

-x0

+y0

-y0

离心率

e=1

e=1

e=1

e=1

3、几个概念:

p的几何意义:焦参数p是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故p为正数;

焦点的非零坐标是一次项系数的;

③方程中的一次项的变量与对称轴的名称相同,一次项的系数符号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④通径:2p

二、典例剖析:

【题1】、抛物线y=4x2上的一点M到焦点的距离为1,则点M的纵坐标是(

B

)

(A)

(B)

(C)

(D)0

【题2】、.抛物线y2

=

2px(p>0)上有A(x1,y1),B(x2,y2),C(x3,y3)三点,F是它的焦点,若|AF|、|BF|、|CF|成等差数列,则(A

A.x1、x2、x3成等差数列

B.y1、y2、y3成等差数列

C.x1、x3、x2成等差数列

D.y1、y3、y2成等差数列

x

y

O

A

B

图4

【题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上异于坐标原点的两不同动点A、B满足·=0(如图4所示);(Ⅰ)求得重心(即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

的轨迹方程;(Ⅱ)的面积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请求出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Ⅰ)直线的斜率显然存在,设直线的方程为,

,依题意得:

,①

,②

③;又

,,即

,④

由③④得,,;则有直线的方程为

从而①可化为

⑤,不妨设的重心G为,则有

⑦,

由⑥、⑦得:

,即,这就是得重心的轨迹方程.

(Ⅱ)由弦长公式得;把②⑤代入上式,得

,设点到直线的距离为,则,

当,有最小值,的面积存在最小值,最小值是

【题4】、设为抛物线的焦点,为该抛物线上三点,若,则(

B

)A.9

B.6

C.4

D.3

【题5】、抛物线上的点到直线距离的最小值是(

A.

B.

C.

D.

解:设抛物线上一点为(m,-m2),该点到直线的距离为,当m=时,取得最小值为,选A.

【题6】、已知抛物线y2=4x,过点P(4,0)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A(x1,y1),B(x2,y2)两点,则的最小值是

32

.

解:显然³0,又=4()³8,当且仅当时取等号,所以所求的值为32。(注意联系均值不等式!)

【题7】、①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做直线L交抛物线于A,B两点,若线段AB的中点的横坐标是3,则|AB|=____(答案:8)

②抛物线y2=2px(p>0)焦点弦AB的两个端点的坐标是A(x1,y1),B(X2,y2),则之值是(

B

)

A

4

B

-4

C

p2

D

–p2

③抛物线x2=4y的焦点F和点A(-1,8),P为抛物线上一点,则|PA|+|PF|最小值是(B

)

A

6

B

9

C

12

D

16

在③题中,若将条件改为A(3,1),其它不变,则是____(答案:3)

⑤直线y=2x+m与圆x2+y2=1相交于A,B两点,以x轴正半轴为始边,OA为终边(O为坐标原点)的角为a,OB为终边的角为b,则sin(a+b)=____(答案:)

【题8】已知AB是抛物线x2=2py(p>0)的任一弦,F为抛物线的焦点,L为准线.m为过A点且以=(0,-1)为方向向量的直线.①若过A点的抛物线的切线与y轴相交于C点,求证:|AF|=|CF|;②若·+p2=0(A,B异于原点),直线OB与m相交于点P,试求P点的轨迹方程;③若AB为焦点弦,分别过A,B点的抛线物的两条切线相交于点T,求证:ATBT,且T点在L上.

解:(1)如图,设A(x1,y1),则直线m为:x=x1,

又y′=

kAC=,于是AC的方程为:y-y1=(x-x1),即y=x-y1.令x=0,得y=-y1,即C(0,-y1).由定义,|AF|=y1+,又|CF|=-(-y1)=y1+,

故|AF|=|CF|.(2)设A(x1,y1),B(x2,y2),P(x,y);

·+p2=0Þx1x2+y1y2+p2=0Þx1x2+

+p2=0;

x1x2=-2p2.

直线OB的方程:y=

①;又直线m的方程:x=x1

①×②:xy=

x≠0,y=-p.故P点的轨迹方程为y=-p.

(3)设A(x1,y1),B(x2,y2),T(x0,y0).

则kAT=由于AB是焦点弦,可设AB的方程为:y=kx+代入x2=2py,得:x2-2pkx-p2=0;x1x2=-p2,于是kAT·kBT=故ATBT.

由(1)知,AT的方程:y=y0=,即x0x1-py1=py0,同理:

x0x2-py2=py0.AB的方程为:x0x-py=py0,又AB过焦点,-即y0=-,故T点在准线l上.t

第五节

双曲线

一、基本知识体系:

7、双曲线的定义:

①第一定义:||PF1|-|PF2||=2a

(2a

②第二定义:

=e(e>1)

2、双曲线的方程:①焦点在x轴上的方程:(a>0,b>0);②焦点在y轴上的方程:

(a>0,b>0);

③当焦点位置不能确定时,也可直接设椭圆方程为:mx2-ny2=1(m·n

④、双曲线的渐近线:改1为0,分解因式则可得两条渐近线之方程.

8、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标准方程

(a>0,b>0)

(a>0,b>0)

简图

中心

O(0,0)

O(0,0)

顶点

(±a,0)

(0,±a)

焦点

(±c,0)

(0,±c)

离心率

e=

(e>1)

e=

(e>1)

范围

x≥a或x≤-a

y≥a或y≤-a

准线方程

x=±

y=±

渐近线

y=±x

y=±x

焦半径

P(x0,y0)在右支上时:|PF1|=ex0+a,|PF2|=ex0-a;

P(x0,y0)在左支上时:|PF1|=

-ex0-a,|PF2|=

-ex0+a;

P(x0,y0)在上支上时:|PF1|=ey0+a,|PF2|=ey0-a;

P(x0,y0)在下支上时:|PF1|=

-ey0-a,|PF2|=

-ey0+a;

9、几个概念:①焦准距:;

②通径:;

③等轴双曲线x2-y2=l

(l∈R,l≠0):渐近线是y=±x,离心率为:;④焦点三角形的面积:b2cot

(其中∠F1PF2=q);⑤弦长公式:|AB|=;⑥注意;椭圆中:c2=a2-b2,而在双曲线中:c2=a2+b2,

10、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

讨论双曲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①代数法:通常设出直线与双曲线的方程,将二者联立,消去x或y,得到关于y或x的一元二次方程,再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及根的判别式等知识来解决,:②、数形结合法。注意直线与双曲线有两个交点时,两交点可能在双曲线的一支上,也可能在两支上。

11、双曲线中的定点、定值及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

①定点、定值问题: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第一种方法Þ是从特殊入手,先求出定点(或定值),再证明这个点(值)与变量无关;第二种方法Þ是直接推理、计算;并在计算的过程中消去变量,从而得到定点(定值)。

②关于最值问题:常见解法有两种:代数法与几何法。若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能明显体现几何特征及意义,则考虑利用图形的性质来解决,这就是几何法;若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难以体现一种明确的函数关系,则可首先建立目标函数,再求这个函数的最值,求函数的最值常用的方法有配方法、判别式法、重要不等式法、函数的单调性法等。

③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此类问题的讨论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不等式(组)求解法Þ根据题意结合图形列出所讨论的参数适合的不等式(组),通过解不等式(组)再得出参数的变化范围;第二种Þ是函数的值域求解法:把所讨论的参数表示为某个变量的函数,通过讨论函数的值域求得参数的变化范围。

二、典例剖析:

【题1】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

C

)

(A)

(B)

(C)

(D)

【题2】已知双曲线的焦点为、,点在双曲线上且轴,则到直线的距离为

(

C

)

(A)

B)

(C)

(D)

【题3】已知双曲线的焦点为,点在双曲线上且,则点到轴的距离为(

C

)A

B

C

D

解:由,得MF1MF2,不妨设M(x,y)上在双曲线右支上,且在x轴上方,则有(ex-a)2+(ex+a)2=4c2,即(ex)2+a2=2c2,a=1,b=,c=,e=,得x2=,y2=,由此可知M点到x轴的距离是,选(C)

【题4】已知F1、F2是双曲线的两焦点,以线段F1F2为边作正三角形MF1F2,若边MF1的中点在双曲线上,则双曲线的离心率是(

A.

B.

C.

D.

解:设E是正三角形MF1F2的边MF1与双曲线的交点,则点E的坐标为(),代入双曲线方程,并将c=ae代入,整理得e4-8e2+4=0,由e>!,解得e=,选(D)

【题5】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它的一个焦点是,则双曲线的方程是__________。

【题6】设双曲线的右焦点为,右准线与两条渐近线交于P、两点,如果是直角三角形,则双曲线的离心率.

解:双曲线的右焦点为(c,

0),右准线与两条渐近线交于P()、()两点,

FPFQ,

a=b,

即双曲线的离心率e=.

【题7】双曲线的虚轴长是实轴长的2倍,则(

A

A.

B.

C.

D.

【题8】若双曲线上的点到左准线的距离是到左焦点距离的,则m=(

C)

(A)

(B)

(C)

(D)

【题9】已知双曲线,则双曲线右支上的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与点P到右准线的距离之比等于(

C

)

A.

B.

C.

2

D.4

【题10】过双曲线的左顶点作斜率为1的直线,

若与双曲线的两条渐近线分别相交于点,

且,

则双曲线的离心率是(

A

)

A.

B.

C.

D.

【题11】已知双曲线

=1(a>)的两条渐近线的夹角为,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A.2

B.

C.

D.

解:已知双曲线(a>)的两条渐近线的夹角为,则,

a2=6,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选D.

【题12】已知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A

)

(A)

(B)

(C)

(D)

解:双曲线焦点在x轴,由渐近线方程可得,故选A

【题13】为双曲线的右支上一点,,分别是圆和上的点,则的最大值为( B )A.

B.

C.

D.

解:设双曲线的两个焦点分别是F1(-5,0)与F2(5,0),则这两点正好是两圆的圆心,当且仅当点P与M、F1三点共线以及P与N、F2三点共线时所求的值最大,此时|PM|-|PN|=(|PF1|-2)-(|PF2|-1)=8-1=7

【题14】已知双曲线的右焦点为F,若过点F且倾斜角为的直线与双曲线的右支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则此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解:已知双曲线的右焦点为F,若过点F且倾斜角为的直线与双曲线的右支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则该直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小于等于渐近线的斜率,

≥,离心率e2=,

e≥2,选C

第六节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一、基本知识体系:

12、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要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通常把直线方程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消去y(或消去x)得到关于x(或关于y)的一元二次方程,再考查其,从而确定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的交点个数:(1)若0,则直线与圆锥曲线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

从几何角度来看: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对应着相交(有两个交点)、相切(有一个公共点)、相离(没有公共点)三种情况;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当直线与双曲线的渐近线平行时、当直线与抛物线的对称轴平行时,属于相交的情况,但只有一个公共点。

13、直线被圆锥曲线截得的弦长问题:

①直线与圆锥曲线有两个交点A(x1,y1)、B(x2,y2)

,一般将直线方程L:y=kx+m代入曲线方程整理后得到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Þ则应用弦长公式:|AB|=;或将直线方程L:x=

y

+t代入曲线方程整理后得到关于y的一元二次方程Þ则应用弦长公式:|AB|=;

②过焦点的弦长的求解一般不用弦长公式去处理,而用焦半径公式会更简捷;

垂直于圆锥曲线的对称轴的焦点弦长称为圆锥曲线的通径,其中椭圆、双曲线的通径长都为,而抛物线的通径长为2p;

对于抛物线y2=2px(p>0)而言,还有如下的焦点弦长公式,有时用起来很方便:|AB|=x1+x2+p;|AB|=

(其中a为过焦点的直线AB的倾斜角)

14、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中点弦的的问题,常用的求解方法有两种:

①设直线方程为y=kx+m,代入到圆锥曲线方程之中,消元后得到一元二次方程,再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去处理(由于直线方程与圆锥曲线方程均未定,因而通常计算量较大);

②利用点差法:例如在椭圆内有一定点P(x0,y0),求以P为中点的弦的直线方程时,可设弦的两端点为A(x1,y1)、B(x2,y2)

,则A、B满足椭圆方程,即有两式相减再整理可得:

=

-

;从而可化出k=

=

·

=

·;

对于双曲线也可求得:k=

=

·=

·;抛物线也可用此法去求解,值得注意的是,求出直线方程之后,要根据图形加以检验。

15、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的一般方法是:

①解决焦点弦(过圆锥曲线的焦点的弦)的长的有关问题,注意应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和焦半径公式;

②已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某些关系求圆锥曲线的方程时,通常利用待定系数法;

③圆锥曲线上的点关于某一直线的对称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利用圆锥曲线上的两点所在的直线与对称直线垂直,则圆锥曲线上两点的中点一定在对称直线上,再利用根的判别式或中点与曲线的位置关系求解。

5、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及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

①定点、定值问题: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第一种方法Þ是从特殊入手,先求出定点(或定值),再证明这个点(值)与变量无关;第二种方法Þ是直接推理、计算;并在计算的过程中消去变量,从而得到定点(定值)。

②关于最值问题:常见解法有两种:代数法与几何法。若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能明显体现几何特征及意义,则考虑利用图形的性质来解决,这就是几何法;若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难以体现一种明确的函数关系,则可首先建立目标函数,再求这个函数的最值,求函数的最值常用的方法有配方法、判别式法、重要不等式法、函数的单调性法等。

③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此类问题的讨论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不等式(组)求解法Þ根据题意结合图形列出所讨论的参数适合的不等式(组),通过解不等式(组)再得出参数的变化范围;第二种Þ是函数的值域求解法:把所讨论的参数表示为某个变量的函数,通过讨论函数的值域求得参数的变化范围。

二、典例剖析:

【题1】、过抛物线的焦点作一条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它们的横坐标之和等于5,则这样的直线(

)A.有且仅有一条

B.有且仅有两条

C.有无穷多条

D.不存在

解答:的焦点是(1,0),设直线方程为

(1);将(1)代入抛物线方程可得,x显然有两个实根,且都大于0,它们的横坐标之和是,选B

【题2】、已知双曲线-=1(a>0,b>0)的右焦点为F,右准线与一条渐近线交于点A,OAF的面积为(O为原点),则两条渐近线的夹角为 (

D )A.30º

B.45º

C.60º

D.90º

[解析]:双曲线:则

,所以求得a=b,所以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则两条渐进线夹角为900,

【题3】、设直线关于原点对称的直线为,若与椭圆的交点为A、B、,点为椭圆上的动点,则使的面积为的点的个数为(

)(A)1

(B)2

(C)3

(D)4

解:直线关于原点对称的直线为:2x+y-2=0,该直线与椭圆相交于A(1,

0)和B(0,

2),P为椭圆上的点,且的面积为,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为,在直线的下方,原点到直线的距离为,所以在它们之间一定有两个点满足条件,而在直线的上方,与2x+y-2=0平行且与椭圆相切的直线,切点为Q(,

),该点到直线的距离小于,所以在直线上方不存在满足条件的P点.

【题4】、过双曲线(a>0,b>0)的左焦点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与双曲线相交于M、N两点,以MN为直径的圆恰好过双曲线的右顶点,则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_________.

解:由题意可得,即c2-a2=a2+ac,化成关于e的方程e2-e-2=0,解得e=2

【题5】、如图,点、分别是椭圆长轴的左、右端点,点F是椭圆的右焦点,点P在椭圆上,且位于轴上方,.

(1)求点P的坐标;

(2)设M是椭圆长轴AB上的一点,M到直线AP的距离等于,求椭圆上的点到点M的距离的最小值.

.[解](1)由已知可得点A(-6,0),F(4,0)

设点P的坐标是,由已知得

由于

(2)直线AP的方程是设点M的坐标是(m,0),则M到直线AP的距离是,

于是椭圆上的点到点M的距离d有

由于

【题6】、设两点在抛物线上,是AB的垂直平分线,

(Ⅰ)当且仅当取何值时,直线经过抛物线的焦点F?证明你的结论;

(Ⅱ)当时,求直线的方程.

解:(Ⅰ)抛物线,即,焦点为

(1分);

(1)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显然有(3分)

(2)直线的斜率存在时,设为k,截距为b;即直线:y=kx+b

由已知得:

……………5分

……………7分

矛盾;即的斜率存在时,不可能经过焦点(8分);所以当且仅当=0时,直线经过抛物线的焦点F(

9分);

(Ⅱ)、则A(1,2),B(-3,18),则AB之中点坐标为(-1,10),kAB=

-4,则kL=,

所以直线的方程为

【题7】、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两点,过两点向抛物线的准线作垂线,垂足分别为,则梯形的面积为(

)(A)

(B)

(C)

(D)

解: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两点,过两点向抛物线的准线作垂线,垂足分别为,联立方程组得,消元得,解得,和,

|AP|=10,|BQ|=2,|PQ|=8,梯形的面积为48,选A.

【题8】、如图,椭圆=1(a>b>0)与过点A(2,0)B(0,1)的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T,且椭圆的离心率e=.(Ⅰ)求椭圆方程;(Ⅱ)设F、F分别为椭圆的左、右焦点,M为线段AF的中点,求证:∠ATM=∠AFT.

解:(I)过点、的直线方程为

联立两方程可得

有惟一解,所以

(),故

又因为

所以

从而得

故所求的椭圆方程为

(II)由(I)得

故从而由

解得所以

因为又得因此

【题9】、已知点是抛物线上的两个动点,是坐标原点,向量满足,设圆的方程为.(1)证明线段是圆的直径;(2)当圆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小值为时,求的值.

解:即整理得..(12分)

设点M(x,y)是以线段AB为直径的圆上的任意一点,则即展开上式并将①代入得

故线段是圆的直径。

证法二:即,整理得①……3分

若点在以线段为直径的圆上,则;去分母得;点满足上方程,展开并将①代入得

;所以线段是圆的直径.

证法三:即,整理得;

以为直径的圆的方程是展开,并将①代入得所以线段是圆的直径.

(Ⅱ)解法一:设圆的圆心为,则,

又;;;;;所以圆心的轨迹方程为:;设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则;当时,有最小值,由题设得\……14分;解法二:设圆的圆心为,则

QQ又

…………9分;

所以圆心得轨迹方程为…………11分++设直线与的距离为,则;因为与无公共点.所以当与仅有一个公共点时,该点到的距离最小,最小值为;

将②代入③,有…………14分;解法三:设圆的圆心为,则

高一数学教案范文4

【关键词】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数字地球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信息化速度越来越快,地理信息技术己经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应用成为我国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之一。“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修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内容中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地理信息技术类教学内容,并在课程理念中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在高考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内容有一定的分值。针对高考考点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以期寻找到针对地理信息技术部分内容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经过实践研究,借鉴韩磊老师“高中地理试题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思路进行本部分内容的高三一轮复习,实践探讨,教学效果较好。

一、试题原题及出处

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选择题部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忠信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0-11题。

2.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选择题部分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5月1日正式开园.会期l84天。读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进退及锋面位移示意图。回答ll~12题。

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选择题部分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回答3~4题。

试题分析

考点: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数字地球的含义。

考法:(2011北京卷)本组题考查的是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10题以地理信息技术图为情景,考察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城市交通和城市功能分区。遥感技术只能显示瞬时交通状况、全球定位系统只能做到对事故地点的准确定位,二者属于数据的采集系统,根据题干可知,该图为“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事故次数的统计只能是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的范畴,故选C。11题从图中观察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干道上,可以看出大致呈环状分布,推断该城市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为城市的主要环线交通快速通道和主要放射状快速通道、普通道路的交叉点上。甲地位于环线,非市中心,也非中心商务区,排除A;乙地为市中心,地价昂贵,不适宜建大型停车场,排除B;对外联系的通道呈放射状,东、西较密集,而不是单独集中于西北,排除C;根据监测点的分布,东部较密集,说明车流量大,商业较发达,得出结论商业网点密度应该东部大于西部,故选择D。

(2010年江苏卷)该题主要考查“3S”技术的各自特点和应用范围或应用领域。要想访问多个国家馆,就要分析各馆之间的距离以及各馆的人流量,分析采用的就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故选择A。

(2013年江苏卷)本组题3题题目较易,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新情境,考查同学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中“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的含义,清楚遥感提供灾区的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参与统计灾区经济损失,故选择D。

一、对教学的启示

高考对本内容的考查主要体现在“3S“技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实际应用,难度不大。依据高考试题对应的课标和高考说明的考点,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复习,不局限于课本的知识,预测2014年高考对本内容的考查仍可能以地理信息图的形式进行,主要考查读图分析及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学关注国土整治、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调查、灾害监测与救援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训练,培养学生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

二、改编依据

1.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2.高考说明要求: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数字地球的含义。

3.学情:

学段:高三一轮复习课

问题分析:一是我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阐述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目标及途径

1.通过读图,获取图中信息-普通道路,交通干道,交通事故和监测点。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中信息,该图为“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结合“3S”技术的各自特点,事故次数的统计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得出的结论。

3.通过图观察出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干道上,帮助学生推断该城市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为城市的主要环线交通快速通道和主要放射状快速通道、普通道路的交叉点上。

4.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知道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说明审题是得出正确答案的关键点。

四、教学案例

(一)知识铺垫

科学家观测研究表明,近3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厘米,但沿海各省、市、自治区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并不相同。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信息的获取,主要采用了( )

A.遥感(RS)

B.全球定位系统(GPS)

C.地理信息系统(GIS)

D.数字地球

2.对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的分析,主要采用了( )

A.全球定位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

D.地理信息技术

【思路解析】本题较基础,学生复习“3S”技术的各自特点,找准关键词“上升”和“分析”,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可以获取海平面上升的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我国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幅度作出分析预测。

【参考答案】1.B 2.B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最新卫星照片显示,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一个“岛屿”。结合下图回答3~4题。(限于篇幅,图省略)

要监测北极冰川面积的变化,应运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为(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要想动态显示北极冰川面积近30年的变化状况,并预测其变化趋势,需要应用的技术手段为(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思路解析】找准关键词“监测变化”和“预测趋势”,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北极遥感图像,能够监测北极冰川的发展变化。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得的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并进行空间数据预测北极冰川的变化趋势。

【参考答案】1.A 2.C

6.见我国获得的第一张月球表面形态图。“嫦娥一号”卫星获取月球表面形态信息及处理这些信息主要应用的技术是( )

①RS ②GIS

③GPS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思路解析】本题较基础,学生通过读图、读题,找准关键词“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嫦娥一号”卫星获取月球表面信息可应用遥感技术(RS);处理所获取的信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参考答案】A

案例分析

例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选择题部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忠信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3题。

图中甲在乙的方位

A.西方 B.西北 C.西南 D.东北

2.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

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测定监测点分布

B.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

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

D.数字地球技术,实现道路与监测点的互换

3.根据图中交通网络,可以推断该地区

A.甲地是城市中信商务区所在地 B.乙地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

C.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西北方向 D.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

【设计意图】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方位,提高学生图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3S”技术主要的各自功能:遥感系统是获取信息,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已有数据进行分析应用,全球定位系统是定位导航。

【思路解析】该题以地理信息技术图为情景,考察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城市交通和城市功能分区。1题图中找到指向标,按照常规解题思路绘出“十”字就可以判定甲在乙的西南方。2题,遥感技术无法测定监测点的分布,故A错;全球定位系统无法预测交通流量,故B错;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故C正确;该图制作与数字地球无关,道路与监测点是确定的,数字地球技术无法将其互换,故D错。3题从图中观察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干道上,大致呈环状分布,推断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为主要环线交通快速通道和主要放射状快速通道、普通道路的交叉点上。甲地位于环线,非市中心,也非中心商务区,排除A;乙地为市中心,地价昂贵,不适宜建大型停车场,排除B;对外联系的通道呈放射状,东、西较密集,而不是单独集中于西北,排除C;根据监测点的分布,东部较密集,说明车流量大,商业较发达,得出结论商业网点密度应该东部大于西部,故选择D。

【参考答案】1.C 2.C 3.D

例2.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选择题部分: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5月1日正式开园.会期184天。见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进退及锋面位移示意图。回答4~5:

4.小亮计划参观世博园中多个国家馆.为设计合理的线路,最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

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小亮走进某个国家馆,门口的人流状况电子显示屏主要应用的是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设计意图】该题考查“3S”技术的各自特点和应用范围或应用领域。

【思路解析】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多种功能,能够进行线路的模拟及预测分析等,访问多个国家馆,就要分析各馆之间的距离以及人流量,采用的就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数字地球都不能根据人的需求而设计出合理的线路,故4选A,5选B。

【参考答案】4.A 5.B

例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选择题部分: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回答6~7题。

6.BDS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①提供灾区的影像

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

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

④提供短文联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设计意图】本组题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新情境,考查同学获取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技术的介绍,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空间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思路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中“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的含义,清楚遥感提供灾区的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参与统计灾区经济损失,故选择D。

【知识链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缩写为BDS,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12月27日起提供连续导航定位与授时服务。

【参考答案】3.D

知识结构与方法归纳

“3S”技术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2.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

高一数学教案范文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修订的重点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应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把所学数学知识去抽象、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为了确实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新教材进行了许多改进,在引言或阅读材料中增加了很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新教材新增的线性规划内容,不仅给传统的高中数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更给学生提供了数学建模、应用数学的机会, 为学生将来解决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中涉及到有关提高效率、节约能源、增加利润等问题中的最优化问题打好基础。

2 教学背景分析

2.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中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的第1课时. 主要内容是线性规划的相关概念和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研究较早、发展较快、应用广泛、方法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军事作战、经济分析、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简单的线性规划关心的是两类问题:一是在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如何使用它们来完成最多的任务;二是给定一项任务,如何合理规划,能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来完成. 教科书利用生产安排的具体实例,介绍了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引出线性规划等概念,最后举例说明了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在饮食营养搭配中的应用.突出体现了优化思想表示一个方案;约束条件是一次不等式组;目标函数是线性的,求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熟悉线性约束条件(不等式组)的几何表征是平面区域(可行域).体会可行域与可行解、可行域与最优解、可行解与最优解的关系.

2.2 学情分析。

本小节内容建立在学生学习了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应用,直线与方程的基础上,通过实例理解了平面区域的意义,并会画出平面区域,还能初步用数学关系表示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的限制条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于数形结合的思想有所了解,但从数学知识上看学生对于涉及多个已知数据,多个字母变量,多个不等关系知识接触尚少;从数学方法上看,学生对于图解法还缺少认识,对于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掌握还需培养。

2.3 教学目标。

2.3.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掌握用平面区域刻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和最优解等概念;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会利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与相应最优解。

2.3.2 过程与方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化归能力、探索能力、合情推理能力。

2.3.3 情态、态度与价值观: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归能力与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能力,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特性。

2.4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求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2)教学难点:将求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经过可行域的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的最值问题

3 教法学法分析及教学思路

3.1 教法分析。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课堂中应注重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等方法探究数学知识获取直接经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等.

本节课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采用启发、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提供“观察、探索、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

(3)在教学中体现“重过程、重情感、重生活”的理念;

(4)让学生经历“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3.2 学法分析

在学法上,以学生探究为中心,以探究活动为主线,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法”进行学习。

3.3 教学思路

本课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数学实验为手段,以问题解决为目的,多媒体为重要工具,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猜想探究的兴趣。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新知过程。提高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总体教学流程为:

1.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2.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3.应用举例―形成方法

4.反馈训练―巩固提高 5.知识小结―拓展引申

4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线性规划问题的难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线性规划模型;二是线性约束条件和线性目标函数的几何表征;三是线性规划最优解的探求。其中第一个难点已经通过第一课时已基本克服;第二个难点线性约束条件的几何意义也在第二课时基本解决,本节将继续巩固;第三个难点的解决必须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的基础上,继续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把目标函数直观化、可视化,以图解的形式解决之。

将决策变量想x, y以有序实数对 的形式反映,沟通问题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联系,一个有序实数对就是一个决策方案。借助线性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准确理解线性目标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与z的最值之间的联系;以数学语言表述,运用数形结合得到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

5 教学准备

5.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及配套光盘

5.2 课件《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6 教学过程设计

7 教学反思

7.1 探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探究式课堂的特点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获得新知识。

7.2 在问题情景探究中,利用《几何画板》创设了一个动态的数学实验室,让学生自己拖动鼠标操作,来改变a,b值,探究出一般性的结论。探究式教学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和训练式教学相比,更具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将学生置身于动态、开放、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对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深远意义。

7.3 本课利用了信息技术,《powerpoint 2003》,《几何画板》等来设计探索情景,创造开放性学习环境,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体现个性化学习,目的是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有效的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该节线性规划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线性规划应用题条件,数据较多,如何梳理已知数据至关重要(以线定界,以点定面)

2.学生作图时太慢,没有使用尺规作图,找最优解时不会通过斜率比较分析。(用尺作图直观)

高一数学教案范文6

(含答案)

1、一元二次方程x2-5x+6=0

的两根分别是x1,x2,则x1+x2等于(

A.

5

B.

6

C.

-5

D.

-6

2、若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则的值是(

).

A.

B.

C.

D.

3、若方程的两根为、,则的值为(

).

A.3

B.-3

C.

D.

4、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

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5、关于的方程有实数根,则整数的最大值是(

A.6

B.7

C.8

D.9

6、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分别是,且,则的值是(

A.1

B.12

C.13

D.25

7、如果方程ax2+2x+1=0有两个不等实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

___.

8、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9、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的取值范围是

10、已知x1、x2是方程x2-3x-2=0的两个实根,则(x1-2)

(x2-2)=

11、一个容器盛满纯药液63L,第一次倒出一部分纯药液后用水加满,第二次又倒出同样多的药液,再加水补满,这时容器内剩下的纯药液是28L,设每次倒出液体xL,则列出的方程是________.

12、一个小组若干人,新年互送贺卡,若全组共送贺卡72张,则这个小组共(

).

A.12人

B.18人

C.9人

D.10人

13、某商品原价200元,连续两次降价a%后售价为148元,下列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200(1+a%)2=148

B:200(1-a%)2=148

C:200(1-2a%)=148

D:200(1-a2%)=148

14、某种出租车的收费标准是:起步价7元(即行驶距离不超过3km都需付7元车费);超过3km以后,每增加1km,加收2.4元(不足1km按1km计),某人乘出租车从甲地到乙地共支付车费19元,则此人从甲地到乙地经过的路程(

).

A.正好8km

B.最多8km

C.至少8km

D.正好7km

15、某水果批发商场经销一种高档水果,如果每千克盈利10元,每天可售出500千克.

经市场调查发现,在进货价不变的情况下,若每千克涨价1元,日销售量将减少20千克.

现该商场要保证每天盈利6000元,同时又要使顾客得到实惠,那么每千克应涨价多少元?

16、两年前生产1t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t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t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t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

17、某商场礼品柜台春节期间购进大量贺年卡,一种贺年卡平均每天可售出500张,每张盈利0.3元,为了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调查发现,如果这种贺年卡的售价每降低0.1元,那么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100张,商场要想平均每天盈利120元,每张贺年卡应降价多少元?

18、某玩具厂有4个车间,某周是质量检查周,现每个车间都原有a(a>0)个成品,且每个车间每天都生产b(b>0)个成品,质量科派出若干名检验员周一、周二检验其中两个车间原有的和这两天生产的所有成品,然后,周三到周五检验另外两个车间原有的和本周生产的所有成品,假定每名检验员每天检验的成品数相同.

(1)这若干名检验员1天共检验多少个成品?(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2)若一名检验员1天能检验b个成品,则质量科至少要派出多少名检验员?

19、某商场礼品柜台春节期间购进甲、乙两种贺年卡,甲种贺年卡平均每天可售出500张,每张盈利0.3元,乙种贺年卡平均每天可售出200张,每张盈利0.75元,为了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调查发现,如果甲种贺年卡的售价每降价0.1元,那么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100张;如果乙种贺年卡的售价每降价0.25元,那么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34张.如果商场要想每种贺年卡平均每天盈利120元,那么哪种贺年卡每张降价的绝对量大.

20、某商店经销一种销售成本为每千克40元的水产品,据市场分析,若每千克50元销售,一个月能售出500kg,销售单价每涨1元,月销售量就减少10kg,针对这种水产品情况,请解答以下问题:

(1)当销售单价定为每千克55元时,计算销售量和月销售利润.

(2)设销售单价为每千克x元,月销售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关系式.

(3)商品想在月销售成本不超过10000元的情况下,使得月销售利润达到8000元,销售单价应为多少?

参考答案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B

4、解析:选B.由题意得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b2-4ac>0,即4+4k>0.解得且

5、解析:选C.由题意得方程有实数根,则分两种情况,当a-6=0时,a=6,此时x=,当a-6≠0时,=b2-4ac≥0,解得a≤

综合两种情况得答案.

6、解析:选C.

(,解得m=5(此时不满足根的判别式舍去)或m=-1.原方程化为,=

7、答案:a<1且a≠0;

8、答案:

9、答案:且

10、答案:-4

11、63-

x-(63-

x)÷63×x=28

12、C

13、B

14、B

15、设每千克应涨价x元

(10+

x)(500-20

x)=6000

每千克应涨价5元

16、

解:设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为x,

则一年后甲种药品成本为5000(1-x)元,两年后甲种药品成本为5000(1-x)元.

依题意,得5000(1-x)2=3000

解得:x1≈0.225,x2≈1.775(不合题意,舍去)

设乙种药品成本的平均下降率为y.

则:6000(1-y)2=3600

整理,得:(1-y)2=0.6

解得:y≈0.225

答:两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一样大.

17、设每张贺年卡应降价x元,则每件平均利润应是(0.3-x)元,总件数应是(500+×100)

解:设每张贺年卡应降价x元

则(0.3-x)(500+)=120

解得:x=0.1

答:每张贺年卡应降价0.1元.

18、(1)=a+2b或

(2)因为假定每名检验员每天检验的成品数相同.

所以a+2b=,解得:a=4b

所以(a+2b)÷b=6b÷b==7.5(人)

所以至少要派8名检验员.

19、

解:(1)从“复习引入”中,我们可知,商场要想平均每天盈利120元,甲种贺年卡应降价0.1元.

(2)乙种贺年卡:设每张乙种贺年卡应降价y元,

则:(0.75-y)(200+×34)=120

即(-y)(200+136y)=120

整理:得68y2+49y-15=0

y=

y≈-0.98(不符题意,应舍去)

y≈0.23元

答:乙种贺年卡每张降价的绝对量大.

因此,我们从以上一些绝对量的比较,不能说明其它绝对量或者相对量也有同样的变化规律.

20、分析:(1)销售单价定为55元,比原来的销售价50元提高5元,因此,销售量就减少5×10kg.

(2)销售利润y=(销售单价x-销售成本40)×销售量[500-10(x-50)]

(3)月销售成本不超过10000元,那么销售量就不超过=250kg,在这个提前下,求月销售利润达到8000元,销售单价应为多少.

解:(1)销售量:500-5×10=450(kg);销售利润:450×(55-40)=450×15=6750元

(2)y=(x-40)[500-10(x-50)]=-10x2+1400x-40000

(3)由于水产品不超过10000÷40=250kg,定价为x元,则(x-400)[500-10(x-50)]=8000

解得:x1=80,x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