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诗歌散文朗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诗歌散文朗诵范文1
一首歌曲需要大家去演唱,就像剧作家写出来剧本需要演员去表演一样,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也需要朗诵。诗歌等文学作品经过朗诵以后,就能使躺着的书本从抽屉里爬出来,从书架上跳起来,在房间里稍稍起舞,然后飞起来,飞到广大的同学们中去。这就是朗诵,朗诵的作用和魅力。
无论是否声色娇好
只要对朗诵艺术怀着热忱
只要你倾心于中华文明的精粹
只要你愿用最真最美的声音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不要犹豫了,赶快加入我们的行列
……
在“五月风”撑起一片独特的艺术天空!!!
诗歌朗诵会活动策划方案
一、活动宗旨
为充分展现同学们的风采,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围绕中心、立足语文、扎实语文基础、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特举办此次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散文朗诵会,让八年级全体同学走进文学、沐浴经典、陶冶心灵,同时通过对诗文的深刻领会与研究,使同学们的“五月风”诗歌朗诵会向更高更深的方向迈进。
二、活动主题
沐浴文学——享受青春——飞扬诗心
三、参加对象
八年级全体同学及热爱文学,热爱诗歌人士
四、活动安排
1、5月20日前以小组为单位或个人自愿报名并将诗歌题目内容报给“五月风”书友会。
2、演讲时间五月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3、活动地点:八年级教室
五、邀请嘉宾
有关领导及热爱诗歌人士
六、作品要求
朗诵脚本可以选用优秀经典诗词(鼓励原创作品,散文诗词亦可),时间为3—5分钟。
七、注意事项
1、根据诗歌内容决定上台顺序,原则主张脱稿朗诵,亦可诵读
2、作品主题鲜明突出,内容健康向上
3、精神饱满、姿态大方,感情真挚、表达自然,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诗歌的内涵
4、朗诵熟练,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能很好地把握诗歌节奏,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产生共鸣。
诗歌散文朗诵范文2
选修只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的一个平台,师生不是教材的奴隶,应坚持以学定教,灵活自主地用好选修教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笔者所在的湖北省选定的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外国小说欣赏》这两本选修教材,在此便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谈谈具体想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共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主题,并且由“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个部分组成。如果像必修课文那样篇篇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违背了选修课的原则。和必修课课程比起来,选修课程的学习更应当放开思路,发展个性,更加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词和散文,背诵了许多名句甚至许多篇章,也领略了许多作品的文采和意境,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着重点是从文学鉴赏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通过鉴赏探究,感受古诗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关于这门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突出一点,品味交流
古诗文中有很多“点”,这些“点”可以结合高考的考点来交流探讨,达到既提高鉴赏能力,又能提高解题能力的一石二鸟的效用。古诗词中有很多涉及到人物形象,如杜甫的《旅夜书怀》、柳永的《甘草子》(秋暮乱洒衰荷)等。教师可以据此结合高考古诗词鉴赏中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考点进行互动探讨,分析这些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品味交流。当然就单独的一首诗而言,鉴赏点可能很多,我们教学时大可让学生在已经读通文意的基础上就某一点来讨论交流,然后通过练习巩固,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可以从意境美的角度进行鉴赏,苏轼《新城道中》(其一)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探讨交流,杜甫《登岳阳楼》可以从炼字的角度去分析,李煜《虞美人》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去把握等。
二、线式展开,纵横挖掘
古诗文教材本身是按照一个个主题来编排课文的,有时还涉及到一个作家的多篇作品。在具体教学时,我们可以打破章节的限制,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或不同作家同一主题的作品进行线式展开教学,分析它们的异同,弄清它们的特点。如学清照的《一剪梅》时,我们可以比照《声声慢》来解读,纵向分析李清照南渡前后作品风格的变化,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将对词人的理解深入化。在学习《阿房宫赋》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结合《过秦论》来对比分析指出对秦亡原因的不同理解,也可以来谈“赋”与“论”两种体裁的不同写作手法。讲授《项脊轩志》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对比阅读课本中刘基的《苦斋记》,掌握古文中作者借物来记人以及抒志的写法。还比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既可以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从横向来比较作家的人生观和精神气质,也可以从纵向比较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探讨诗仙的浪漫情怀与狂放性格。《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里还有一些登楼诗、闺情词、人物传记,虽编者并未刻意将它们归为一类,但教师具体教学时,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归类探讨、分析鉴赏,最后得出结论,将知识内化、系统化。
三、面式研究,拓展提高
语文学习接触的不仅是具体的“点”和纵横交错的“线“,它还涉及到大的“面”。“面”是切入角度,又是范围。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掌握课文基础内容的前提下来进行“面”的分析。如婉约词,柳永的《雨霖铃》、晏殊的《浣溪纱》、欧阳修的《蝶恋花》、姜夔的《扬州慢》、李清照《醉花阴》等,我们可以从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来总结婉约词派的风格共性。从屈原的《湘夫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来品味浪漫主义诗风的精神内核。还可以从鲍照《拟行路难》、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这些诗篇来探寻魏晋南北朝时期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苦闷与彷徨,在解读的过程中拉近自己与仁人志士的距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提升个人的人格品质。
四、丰富形式,激发兴趣
前面所述是从内容方面进行的尝试,在形式上教师也可以大胆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能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就能参与进来,从而有所得、有所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与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习文本,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讲授《项羽之死》时,可以回顾必修课中的《鸿门宴》以及《项羽之死》课后五首后人咏项羽的诗作来辩论“项羽该不该过江东”,按正方反方“开篇陈词——自由辩论——总结陈词”的程序来进行,最后由双方队长写成论文,形成结论。当然也可以“我看项羽”为话题来举行一次班级演讲会,加深学生对这个历史人物、艺术形象的认识。还可以以写作读后感的方式,鼓励学生动笔将自己的观点看法写成文字,教师批阅后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章在全班宣读。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对某一作家感兴趣的同学开展主题讲座或主题报告,如“诗圣杜甫研究报告会”、“东坡其人与其文”、“纳兰词品读会”等等。另外,编排课本剧也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如《项羽之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情节性较强的作品,可以让学生自己策划编排课本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
五、以读促教,搞活课堂
古诗文学习离不开“读”。“读”是关键,教师讲再多再细,设计的活动再新再奇,如果不能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大声地读,去反复地读,那效果也不会好。因此,教师还应针对“读”开展丰富的活动。“以读促教”应该成为教学的一种常规手段。缺少了“读”的环节,古诗文教学就少了活力,就不能称其为“语文”。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堂,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在选修课的教学上,更应加强“读”的比重,让学生读出文意、读出见解、读出感悟。如在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会”,可以人人参加或自愿报名,可以配乐朗诵也可以谱曲唱诵,选出优秀选手,然后再在班级之间开展“诗歌擂台赛”进行比拼,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与背诵,又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我爱记诗词”或“名句接龙”等检查背诵的活动,根据检查结果评选出每月的“记忆之星”并加以奖励。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要充分做好指导的工作,让新课改后的新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诗歌散文朗诵范文3
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而各个学科中都包蕴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都蕴含了大量认识自我、挖掘潜能、完善人格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学科目标相结合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因为这样才有利于在教学中有的放矢。一般而言,在学科教学中,要力图达到以下八个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实施潜能开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塑造乐观开朗的性格、探讨生命教育。其次,要将学科教育目标与之相结合,我们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很深广的。无论是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还是现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都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而这些文化精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终生发展影响是深远的。
二、让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引领语文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在语文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
学习首先应该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只有爱上语文,学生才能将被动化为主动,只有语文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乐趣,学生才会爱上语文,这便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所要求达到的。为此,我会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及课后练习的目标组织如朗诵,趣味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竞赛和活动中爱上语文。比如:我在上《理想》时明显感到初一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不大,朗诵没有情感,也没有方法。但课后练习里又要求学生在朗诵上要达到一定要求,并且还给出建议在班级内开展朗诵比赛。于是,我决定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朗诵比赛。课前我只简单说明比赛时间,确定组长,其他全交由学生自己准备。我原以为学生会将草草了事,甚至遗忘。但我意外的发现,有的小组为了能够获的好的成绩,组长利用放学时间和组员一起安排队形,分角色朗诵。这让我很惊喜也让我对朗诵比赛充满了期待,事实证明朗诵比赛的组织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每一组的同学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并且很关注自己组和其他组的表现,整个过程中表现出了团结协作的风貌。一节课就在同学们的声情并茂中圆满结束。我也满意的达成了预定目标。又如,根据平时的学习情况,我了解到初一同学拼音基础很差,不爱查字典。于是我就开展了几轮的查字典比赛。要求每个同学统一购买《现代汉语大词典》,比赛当天同学们都高高的举着鲜红的字典,等待着紧张的比赛。比赛时我先提问同学,“查字典有几种方式?”“你们认为哪种最快?”在同学们的热烈争论中,比赛正式开始。通过几组字的查阅,让学生通过实践明白,不同特点的字要用相应的方法来查找,这样才快捷。整个比赛同学们都处于高度兴奋、集中和紧张当中,看到同学们时而紧张、时而兴奋、时而失望的表情,我内心已在窃喜,因为学生通过活动,真正走进了语文有趣的世界。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学习动机也是明确了。
每个学生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很多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易别人发现,有的学生性格虽外向也爱表现,可惜缺乏机会和别人的肯定。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求要能够进行潜能的开发,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为此,我很善于捕捉课堂内学生的表现欲望。例如,我的学生中,有一位叫应鑫辰的男同学,平时很认真可是语文学习成绩一直徘回于及格边缘,因此平时显得很暗淡。但是当教授郭沫若的《雷电颂》我要求同学们起来朗读时,我发现他一直用眼神看向我,可是手却停留在半空中,此时我看出他有朗读的欲望,于是我鼓励他用情的朗诵自己喜欢的片段。结果他的这一次朗诵,震惊四座,获得了同学们自发的热烈掌声,从此这个同学对朗诵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而每每我们上到诗歌朗诵时,同学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推荐他,他也很勇敢的给大家作示范朗诵。曾经这个学生还和我调侃的说,“他要成为全年级的咆哮帝。”事实证明他做到了,在学校的诗歌朗诵比赛中,他精心准备,突破自己,勇敢的站上主席台很好的将他最爱的《雷电颂》用情的朗诵给了全校同学听,期间多次获得大家热烈的掌声,他也获得了年级最高分。
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积极性格也是语文教师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内容。我们的语文课文就是很好的讲述者和指导者。例如,《紫藤萝瀑布》中作者就是借助开得繁密,充满生机的紫藤萝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当我们遇到不幸时,应该坚信生命存在的美好和长久,积极的面对生活,迎接新生。《落难的王子》从寓言故事的方式告诉我们面对苦难时,不要脆弱,要坚强要勇敢,因为厄运会使人变得坚强。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当面对自己的不幸是应该积极面对,乐观向上。
诗歌散文朗诵范文4
一、音乐走进语文课堂,让创新思维在旋律中飞扬
将音乐引进语文课堂,语文课就成了一首歌,一段曲,能说不言之言,能达意外之意,教学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课融入音乐的形式多样,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音乐是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心的体验,中国古代的诗、词、曲都是可以歌唱的。至今还有些诗词名篇被谱之以曲,广为传唱。如的《沁园春・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在教学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不仅助于领会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而且让学生从而做到不背而诵,终生不忘,没有谱曲的诗词可以作为翻唱版的歌词来唱;第二,像电视诗歌散文那样,教师在范读课文或学生朗诵之时,适当配以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审美情趣;第三,在作文课上,可以结合作文内容播放轻音乐,以激发学生作文灵感,让他们深思熟虑,文思泉涌。
二、美术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语文鉴赏能力
语文和美术是一对孪生兄弟,单说其中的诗与画,自古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话,语文课借助美术手段,极易做到水融。现在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每课都配有挂图,可借助挂图向学生直观的再现课文的意境美、人物美;有的课文可以选用或制作幻灯片,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用幻灯机播放像赵州桥、卢沟桥的中国石拱桥图片,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把课文制成CAI课件,给课文配以动画片,如在教学蒲松龄的《狼》时,可利用相关软件创制二维动画短片,并配上背景音乐,在课件的播放中学生轻轻松松就把握了课文的情节;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可以给课文画出示意图,使课文分析得更生动形象,学生也可以画一画,装饰课堂笔记本。
书法虽然高于语文的书写,可是又源于书写。让书法回归语文课,更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师生在课堂上,可以展示名篇书法作品,体会意境。如教学《沁园春・雪》时,引导学生欣赏的手迹,更利于领会该首词磅礴的气势;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则不妨一睹岳飞手书的该篇文章,以助于理解中国古代大臣的忠贞报国之心。还可以让学生书写名篇名段名句,以自娱自励。这样既利于学生识记原文,又培养了他们对书法的情趣,可谓一箭双雕。
四、编制课本短剧或舞蹈,师生同台演出,丰富语文课堂
诗歌散文朗诵范文5
语文必修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但并不都适合朗诵。而且高中必修教材的学习过程没有充分朗读,所以在选修教材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朗诵来完成学习,并且充分朗读必修教材中的作品,以期反刍,重新获得滋养。如果说范文创造了“美”,那么教师就应当指导、帮助学生一起来欣赏这种“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要唤起学生对朗读的“愉悦”,以教学带朗读,以朗读促效果,真正做到语文教学的艺术化。
朗读是把由文字书写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语言是词汇、语法、语音三者的结合体,严格地说,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因为欠缺了一个语言的重要因素——语音。语音所包含的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书面语言都有局限。而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不仅可以把语言完整地、艺术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的蕴藉,“意在言外”的含蓄。作为朗读者,不但要充分把握住文字材料语词的明确含义,尤其要精细感受文本言语形式的具体色彩,以便准确地表达文字作品的情理,使听者在有声语言中接受直接可感的刺激,透过文字符号间接地感受到世间事物的真切映象。所以是否善于最精细、最灵动地感受语词,是培养朗读者和听者语感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朗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主要任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既是古诗文高考知识点再次整合的好素材,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好素材。朗读为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手段呢?笔者试从三个方面浅析。
一.朗读是课文读解的“催化剂”,可以为学习其他鉴赏方法做好铺垫
本册教材诗歌部分的鉴赏方法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但站在诗歌赏析策略和学生接受习惯的角度上去想,此鉴赏方法的顺序并不合理。为此,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调整:先“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培养朗读的好习惯;接着“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会通过意象去把握意境;最后才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意蕴美和情感美。
所以先上第二单元的诗作,并做好朗读点拨,可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而且也避免把选修课上成高三的诗歌专题复习课。这样教学就有层次一些。朗诵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同时朗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教师或学生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这正如看舞台演出比只看文字剧本印象更为深刻一样。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具有强大的言语感染力,能让学生通过感官和心灵在感受言语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即语感能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使得“他们不用等待老师讲解,就理解了它的意思,甚至连文章的主题都能明确地表达出来”。像《将进酒》这样的篇目,非朗诵不能穷尽它的美,我们可以选取优秀表演艺术家濮存昕的朗读音频或视频给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诗歌里狂放背后的压抑。
选修课文一经朗读,便具有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感染学生心灵的作用。它往往比单纯的讲解分析更能使人体察入微、感受至深。况且我们的选修课本来就是审美课。在教学中本来就要少讲语文知识,淡化分析讲解,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课文语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课文的言语形式,从而达到提高“听读”水平的目的。
二.朗读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其他篇目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篇目的取舍
选修教材的难度大,容量大,若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来教,教不完教材是必然的。所以上选修首先就要克服“不敢选”,“怕落下必要知识点”的思想;其次就是一定要大胆培养教材整合意识。其实大家都知道,高考并不依据某一种版本的教材,怕漏知识点是怕不完的,只有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才能举一反三地应对考试。所以教师担心的不应该是教不完教材,而应该是通过整合教材进行教学,学生是否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是否懂得用恰当的方式去思考问题,通过有效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选的优秀而规范的文字作品。学生反复朗读多次触摸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不断地直接受到作家规范而优美文笔的潜移默化,在大脑皮层就会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条理性的痕迹,这样脑子对言语表达的反映就会更加快速、准确、敏感。学生经过言语“听读”的输入和语感的积淀,能有效促进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水平的提高。从读得通到写得通,从读得有感情到写得有情趣,朗读把躺在课文中的语言读出声来,通过声音传达出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享受一种再创造的乐趣。这样学生逐渐习惯文章的遣词造句,加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沟通。这种有效的“听读”输入,不但在写作时可以进行心理摹拟,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些美文的辞章,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趋于精密,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趋于流畅和准确,可大大促进“说写”水平的提高。
不管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还是教师作示范朗读,都要充分遵循朗读的内在规律。学生听老师朗读示范,更能体会到有声语言的神奇功能,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因此朗读教学比单一的“说话”训练有更直接、更明显的效果,也比单纯仿照写作印象更深,融化更快,更有利于纠正语句不通、不合规范等毛病。况且朗诵古诗文还可以让学生积累写作教材,熟读成诵就可以运用了。一些篇目直接丢给学生去朗读学习,他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也会学得比较认真。
三.朗读作为一项学习要求,是对学生自主赏析的最轻松的干涉
通观“诗歌部分”,发现一个“可喜”现象:老师要讲的内容只有3篇赏析示例,其余的作为学生的自主赏析和课外阅读鉴赏。老师的日子似乎可以轻松一些了,但实际的学生自主学习状况、以及高考的压力迫使我们必须“干涉”学生的自主赏析。
朗读者进行朗读,听者听别人朗读,都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在朗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膜,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那美好的憧憬、语言的美感,也就同时流入听者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了他们的精神境界。
诗歌散文朗诵范文6
二、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交流,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交流探究。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课文中的很多作品皆为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因此,我在教学中渗透与加强了传统文化教育。
四、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我的引导鼓励下,很多同学都有练笔的习惯。写作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和课下练笔相结合。通过多练笔,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涌现了不少有思想、有感情、有文采的文章,更为可喜的是学生养成了不写就难受的好习惯。
五、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获得人文浸润。一方面,我根据“教学大纲”有关课外阅读的要求,组织引导学生课外读经典,课内进行交流。阅读体验的交流,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为此,不少同学对读名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一面,师生互荐短小的文章在班上朗读。有些文章文小义丰,一个小故事能引发不少思考,一粒沙能反映一个世界,能引起深深的共鸣。《读者》《青年文摘》《小品文》等成为学生爱不释手的必读刊物。
六、尝试“先学后教”的方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可享用一生的学习习惯。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有些作品,采取“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相互讨论,深入探究问题,老师只是给予适时的点拨和讲解。课内,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评比,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