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风险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风险管理范文1
1.1医疗机构制剂质量标准陈旧、不统一
医疗机构制剂执行的标准有《中国药典》、《中国医院制剂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中国人民医疗机构制剂规范》等地方及军队标准。有的制剂标准陈旧,如《中国医院制剂规范》已十余年没有修订;在这些标准中,相同制剂的处方、制剂工艺和检验标准却不相同;有的制剂标准过于简单,不少中药制剂或复方制剂,仅有性状、pH值和微生物限度等检查项目,缺少有效的可控标准;不同医疗机构制剂执行标准也不统一,这必然增加了医疗机构制剂的使用风险。
1.2多数医疗机构制剂设备较落后
许多独特的医院制剂虽然有效地弥补了临床药品的供应,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产量低,因此制剂生产资源利用率低,也不太有可能有较多的资金投入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多数医院制剂室以传统的、简单的制剂设备为主,同一生产线可能生产多种制剂,清场不彻底很易造成交叉污染,难以保证制剂质量,造成了医院制剂的高风险。
1.3医疗机构制剂管理软件不健全
1.3.1《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GPP)执行和落实不好虽然GPP已颁布多年,但在医疗机构未能有效落实,不少医院制剂室缺少GPP要求的文件管理系统,每一生产环节和检验环节应具备的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完善,如新设备投入无验证方案和记录,成品、半成品缺乏状态标记,清场记录不全,工艺流程随意改动,质检体系不健全等J。
1.3.2制剂室工作人员的管理不到位医疗机构负责人为本医疗机构制剂质量管理组织负责人,而医疗机构负责人多为非药学专业人员,因此对制剂配制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较为淡薄,部分从事制剂配制的生产人员缺乏专业学习和培训,制剂和药检工作人员互相兼任,人员定期体检管理制度不落实等,使得制剂的合格配制和安全使用存在很多的风险。
1.3.3制剂的包装、标签、说明书、有效期不规范外包装简易或无外包装直接影响制剂质量。如果直接与药品接触的包装材料不合格还会产生有害物质,引起药品发生变质。制剂标签不规范,批准文号,制剂批号、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项标注不明,无制剂说明书或说明书内容过于简单,用法用量含糊,无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和禁忌证的提醒。
1.4医疗机构制剂的使用管理不严格
有些医疗机构没有坚持制剂自用的原则,在没有经过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下,使得制剂流人到市场或其他医疗机构,将风险引申到其他地方。此外,制剂没有经配制全过程审核和质量检查即发放用于临床,也使得制剂的使用存在高风险。
2医疗机构制剂风险的预防
2.1提高和统一制剂质量标准,优胜劣汰筛选制剂标准
制剂应严格遵守国家或地方标准,统一制剂名称、规格,规范制剂工艺、操作规程,规范包装、标签和说明书,应利用现代技术和方法,并尽可能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检测仪器,提高制剂质量标准档次。医疗机构应对本机构制剂进行全面的再评价,依法定位,合理筛选,优化配方组成,按照临床必须、疗效确切、质量可控、标准适当的原则和要求,淘汰疗效一般或不确切、质控标准不完善以及有市售药品替代的制剂。应加强口腔科、皮肤科、五官科及手术室需要的制剂的研发和生产,一些性质不稳定、效期短或销量少、利润低等制药企业不愿生产,而临床欢迎的品种应予以保留。制剂室建设不搞小而全,而要根据实际需要,建设规范化制剂室,发展有特色医院制剂。
2.2提高制剂准入标准,依法依规进行制剂
医疗机构制剂生产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一方面医疗机构制剂是临床用药的有益补充,不可或缺,但制剂生产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制剂生产要遵守GPP,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良好的管理。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就要研究客观存在的问题,根据GPP的要求,医疗机构制剂室应重新整合,可以成立地区制剂中心,即在一个医疗机构相对集中的地区,选择规模较大、设备较好的医院,建设符合规范要求的制剂室,集中配制该地区医院临床需要的合格制剂品种,再采取调剂的方法解决该地区医院制剂的供应和使用。另一途径是实行制剂委托加工。《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监督管理办法》已明确规定:属于“医院”类别的医疗机构的中药制剂,可以委托药品生产企业配制。实际上,委托的范围应更广些,只要是市场上没有供应的、临床必须、该医疗机构没有能力配制的,就可委托具备条件和资质的单位配制生产。实行集中配制和委托加工,既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制剂生产资源,解决中小医疗机构临床必需的制剂供应问题,还可以降低医疗机构制剂风险。
2.3规范制剂生产活动,完善制剂质量管理体系
《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对制剂生产的硬件、软件、人员等都做了明确规定,通过实施GPP认证,可促使医疗机构制剂室改善硬件环境,增添必要设备,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管理,提高制剂质量。医疗机构制剂室的管理者和其他工作人员应树立严格的质量意识、法律意识,规范管理,规范操作,提高制剂管理水平和配制工艺水平,保证制剂质量,最大限度减少质量隐患。
2.4科学规定有效期,开展医院制剂不良反应监测
医疗机构制剂应按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原则并结合剂型特点、原料的稳定性和制剂稳定性试验结果规定使用期限。超过使用期限的制剂应做报废处理。如果制剂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必须立即收回,并填写收回记录,如果制剂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应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的规定做好记录,并填表上报。
医疗风险管理范文2
【关键词】风险管理 风险意识 医疗安全
医疗行业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的领域,“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卫生系统一个不争的事实。医疗风险不仅危害患者的健康权益和经济利益,也给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的正常工作和医学科学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1]。随着社会的进步,权利意识的高涨和法制秩序的建立,特别是在2002年4月1日起,人民法院审理医患纠纷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后,医患纠纷案件数量猛增,使医疗陷入了尴尬[2]。因此医疗机构加强风险管理,是确保医疗安全的首要课题。
1 风险评估
医疗风险系指使患方或医方遭受伤害的可能性。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和医学本身在许多领域的有限和无奈,如医疗措施的风险性,医疗意外的不可预见性,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医疗费用的不一致性[3]。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以及医疗质量管理、医务人员个人技术、责任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使得只要看病,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医疗机构正确的进行风险评估,是防范风险发生的源头。
1.1 医院管理方面
1.1.1 医疗制度缺陷 医院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的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对各专业的人力、技术、设备配置等不合理,对各专业人员没有按技术水平、临床经验合理搭配,就会造成对某些疾病诊治水平的差异。若各专业仅凭教科书甚至利益驱动,各自为政,自行划分疾病收治范围,这种院内无序竞争势必使对某些疾病的诊治水平下降而导致医疗风险升高。
1.1.2 医疗质量管理运行中有错误
医疗质量管理运行中常见的错误是:有章不循,信息阻断,培训松懈,督查不力。尤其是出现医疗问题后隐瞒不报,其后果十分严重。因为汇报(收集)医疗问题是保障持续质量改进安全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隐瞒不报造成的信息阻断就已经切断了系统安全链,造成无法了解客观事实,无从着手研究分析,更不能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导致防范不良事件的能力下降,而重犯类似问题的医疗风险增大。
1.2 医务人员素质 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包括专业理论、操作技能、法律知识、医患沟通技巧等在内的多内容、多角度、多层面的因素。医务人员是医疗活动的主体,是降低医疗风险的基本要素。他(她)们的综合素质提高,对降低医疗风险,确保医疗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1.3 医疗设备方面
1.3.1 抢救设备 必需定期检查、维护并务必有记录,使其永远处于备用正常运行状态。一旦抢救病人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尤其是呼吸机、麻醉机、体外循环机、喉镜、吸痰器等,容易导致严重后果。对于电源插座之类都应列入定期检查和维护项目之中。
1.3.2 实验设备故障 实验设备故障及易导致检查报告有误错误,可能会引导临床医师判断失误。
1.3.3 辅助科设备 辅助科室设备必须保证有效运转,避免故障延误手术、急救等。
2 风险管理措施
2.1 完善制度 加强管理 首先要确认发生的事实,找出风险发生的原因,发现体制上、流程上、制度上的缺陷或漏洞,有针对性地修订完善各项制度,不断改善工作流程,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使医院各个环节工作科学有效地运行,以保证今后的医疗安全。
2.2 严格质量控制 医院成立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由教授级专职专家组成,隶属医务处领导,其职责是医疗质量及目标管理检查;主治医师查房、手术评价及指导、病例查评;按医疗质量项目标准选项检查。工作重点是医疗护理质量检查,将质量标准及检查项目列出公布,检查结果每月在办公网上。这种选项检查的优点为经常性,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标准明确易于判断。有利于督促科室全方位抓质量管理,比较公正透明,有利于质量管理科室与临床科室关系的协调。
2.3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医院对医务人员进行多层面、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使各个技术阶层的医务人员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3.1 多层面 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总住院医师、住院医师、进修人员、“问题”医生、护士长、护士、新进及招聘护士。
2.3.2 多形式 各种疑难、死亡病例讨论,国内外专家讲座,进修医师讲座,医护人员军内外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培训,专家组督导主治医师查房及手术评价,规范化培训,上岗前培训,三基培训,护士操作实战培训,新进及招聘护士培训和分期评估。临床科室副主任到医务科轮训,青年医生读书报告会,科主任沙龙,护士长沙龙等。
2.3.3 多内容 条例、常规、医学进展、新技术,感染消毒、医疗废物分类处理流程、医疗法规、医患沟通技巧、服务流程、创造性思维、操作技能、网络技术操作技能、外语、病历书写等。
培训不仅涉及专业理论技术,还包括了人文科学知识在内的素质培养。这是因为现代医疗质量概念与传统概念有了很大的不同。美国卫生机构资格认证联合会(JCAˉHO)指出,现代医疗质量系指在现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医疗卫生服务可以提高满意结果可能性的程度,降低不满意结果可能性的程度。即社会对医院整体服务功能评价的满意程度[4]。从而降低医疗风险,对防范医疗纠纷,保证医疗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加强设施检查
医院必需定期对医疗、抢救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并务必有记录,使其永远处于备用正常运行状态,一旦抢救病人确保无故障;对检验仪器定期校验,确保检验结果无误。
4 讨论
4.1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疗系统有组织地、系统地消除或减少医疗风险对病人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的活动。建立完善的医疗风险管理组织系统,能够增强医疗风险管理组织系统的内在能力,保证分级管理有效运行[5]。
4.2“双开关同步启动”理念 工厂中冲床冲压零部件的操作流程是一手将冲压零件送入,一手启动冲床开关。这个操作流程一开始就埋下了工人的手难免受伤的隐患,尽管管理者进行了安全教育、制定规章,甚至拟订了对违反制度如何处罚的条例等,但安全事故仍有发生,如修订操作流程即只有双手同时启动开关,机器才能冲压。其结果手受伤的风险降到了零[6]。
4.3 医疗风险防范理念的核心 管理者应主要关注管理体制、医疗流程、操作规范、质量查评等方面有无缺陷漏洞,规范是否标准,流程是否复杂易致操作失误,信息反馈是否准确及时,医务人员技术及综合素质是否得到培训、提高以及是否坚持规章制度。在具体管理工作中树立并强化“双开关同步启动”意识即风险防范意识,重点关注改进系统错误,而不是强调个人处罚,从根本上降低医疗风险[6]。防范医疗纠纷,确保医疗安全。
参 考 文 献
[1]郭秀静,王玉琼,胡娟,医疗风险管理问题探讨.《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5,26(5):534.
[2]钱矛锐.医疗纠纷的成因解析及其对策研究.医院管理论坛,2007:9.
[3]简夏微,袁训书.管理理念对医疗质量管理品质的影响.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5:271-273.
[4]雷志勇,郑静晨,王发强,等.目前医疗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0:604-605.
医疗风险管理范文3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医疗器械越来越数字化、智能化,对于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对于医疗企业来说,实际生产中,避免产生质量问题的最有效措施便是预防。因此,风险规划管理和预测监控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对产品质量的保障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地建立医疗器械质量控制管理体系,降低医疗器械开发和生产风险,避免和减少诊断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体外诊断医疗器械作为医疗器械的分支,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医疗器械方面更有不同的法律制度,对于产品质量提出多种多样的要求。医疗器械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可以说是充满了风险。国际标准中,质量管理体系必须符合《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13485:2003),其中关于风险管理的要求是:组织应在产品实现全过程中,建立风险管理的形成文件的要求,应保持风险管理引起的记录。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有风险管理文件支持:在研发阶段有成品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每一个组成部件也有各自的风险分析报告。而量产之后的任何变更也都必须有风险规划和监控,避免更改造成失败的后果。医疗企业的风险管理一般遵循《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标准》(ISO/IEC14971:2012)来控制风险。ISO14971要求企业在已经将一种医疗器械的所有单个风险降低到合理可接受程度后,必须建立全部风险等级。这种全部风险等级必须反映单个风险的累积效应。风险管理认为在产品开发周期中做出的风险估计必须是有可靠依据的猜测。根据工作经验不断更新初步风险分析,并且根据这些更新资料采取适当措施,控制或降低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2案例介绍
医疗器械中,结构件是器械的支撑部分,关系着产品功能是否能精确实现,是生产中重要的一环。一般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选择外协生产,因此在变更时,不仅涉及到技术层面,更关系到物流及供应商等各方面。本案例中,为降低供应风险和成本,需要再开发备用供应商,下面以此项目为例说明风险管理过程中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的应用。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ailureModesandEffectsAnalysis,FMEA)是一种根据经验和原有认识来进行可靠性分析的方法。它研究产品每个零件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并确定各个失效模式对产品其他组成部分和功能的影响,用以在实际设计、生产时预防风险,通过不断评估、验证及改进再验证,使产品不断改善,最终得到可靠的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结构件更换风险管理的任务正是通过积极主动而系统地对项目风险进行全过程的识别、评估及监控,以达到将正面的计划最大化,将负面的影响最小化的目的,确保针对所有的风险都有确定的行动。
3风险识别
第一,根据WBS识别每一项任务在人员、技术、管理、合同、物资、供应商、保障等方面是否存在进度、质量、成本等风险。第二,参考以前类似新开发结构件的风险分析报告。但是由于产品不同,对于结构件的要求不同,有时并不能完全照搬,需要仔细分析、区别对待。第三,头脑风暴法。可以召集项目相关人员不受拘束地提出任何可能风险。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构件更换的风险有如下五类:(1)技术风险(尺寸变化、性能变化、设计缺陷、工艺缺陷等);(2)进度管理风险(项目拖延等);(3)外部风险(供应商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法律法规的变更);(4)物流风险(库存和新产品的过渡方法、新产品的供货是否及时等);(5)成本管理风险(超支)。
险分析
4.1定性分析
先将风险清单中的风险根据其后果分为非常严重、严重、一般等程度,一般后果分为对客户的影响和对生产组装的影响。在评估过程中优先考虑对于用户的影响,如果对于两者的影响同时存在,以严重度高的等级为准。供应商制造能力和法规风险为非常严重风险;关键尺寸和物流风险为严重风险;其余为一般风险。
4.2定量分析
有三个因素决定风险重要值:严重度、发生频率、检测度。风险评估系数=严重度×发生频率×检测度对定性分析的结果进行详细分类,再使用主观评分法,参考评分标准,对每一项风险的严重度、可检测度、发生频率进行打分。对于这些新引入的风险项均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将在开发中进行验证及整改。通过以上方法,得出了风险分析报告。风险分析评估表显示,由于供应商变更,总共有7项风险。有1项的风险评估系数≤50,这是广泛可接受的。有4项的风险评估系数为≥51以及≤100,这些风险项是合理可行的,将会采取相应的建议性措施。有2项的风险评估系数高于100。因此,明确了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尺寸对性能的影响需要在验证中进行验证,确保尺寸符合接收标准,并且由质量部进行控制跟踪。而材料变更造成的重新注册也必须尽快解决,才能符合法规要求。在模具正式量产后再填写跟踪报告,确认RPN值均低于50,并整理风险分析报告,以备以后的项目进行借鉴。所采取的措施有:(1)和供应商充分沟通,保证供应商熟悉公司质量标准。图纸需通过公司审核;(2)根据近期订单量通知供应商提前备库存;(3)原料检测部门检测零件外观和尺寸;(4)供应商提供尺寸报告,匹配性测试和功能测试需通过验证;(5)供应商提供尺寸报告,匹配性测试和功能测试需通过验证;(6)由项目负责人和财务监控;(7)新零件和原封样确认一致方可生产,否则需要供应商调整后重新送样通过,并保存在质量部。
5结语
医疗风险管理范文4
2013年路局补充医疗保险系统又与路局工会“三不让”合并,实行了一体化管理。应该说上海铁路局职工的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经过几年的运作,各统筹地区补充医疗保险的支出在逐年提高,有的统筹地区的甚至出现了赤字,支出的不断增长给补充医保基金的运作和管理带来了难度。究其原因,一是随着补充医保政策宣传的不断加强,了解补充医保政策的职工越来越多,也就有越来越多的职工享受补充医保政策,这是正常的消费增长。二则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医疗机构和职工基于自身利益的非理性消费而形成的医疗费用的增长,再加上基金管理上的漏洞使基金受到损失,这样的增长就造成补充医保基金面临着收不抵支的风险。因此,补充医疗保险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使补充医疗保险健康地发展,成为我们补充医疗保险管理者的研究课题。
二、目前补充医疗保险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外部风险
1.医疗机构或者医生不合理的医疗行为形成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为医生为了一己私利,利用医院和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诱导职工进行不合理的医疗消费,如小病大治,过度检查、过度用药;有的医院为了自身利益,利用职工不了解政策,分解住院单元,一次住院可以完成的医疗分成数次,损害了职工利益。而这些违规行为都有一定的隐蔽性。虽然基本医疗保险都明令禁止,但监管起来都有一定难度。2.职工医保卡的冒用形成的风险。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只有在职工本人发生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项目时才可使用医保卡进行就医。而目前很多职工不仅在自身发生疾病时使用医保卡就医,更多的是将医保卡借予家人或者亲戚朋友使用,尤其是发生门诊医疗的开药或者做检查时这种现象更是普遍;另外长期在外地的职工或者异地安置人员发生就医时因为异地无法刷卡就医,也会出现冒名顶替,挂名住院的现象。3.医疗机构和职工合谋违规形成的风险。一些社区医疗机构或者医保定点药房利用基本医疗保险对门慢和门特支付比例较高的特点,将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如米,油,保健品等)刷医保卡销售给职工;有的将个人帐户打折后转化为购物卡返给职工,并开据正常门慢或门特医保发票。职工再凭医保发票向补充医保申请补助。4.开据虚假就医发票形成的风险。这类风险主要来自于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由于直系供养亲属未全部参保,这类人群就医时缺乏医疗监管部门的监督,尤其是农村地区多为手工发票,容易造假。在日常补充医疗保险的审核中发现的假发票多为供养直系亲属开据的连号虚假发票。5.职工重大疾病多发形成的风险。从我们日常审核的单据和病种上看,近年来慢性病职工人数逐年在上升,尤其是癌症及重大疾病的职工人数也呈上升趋势,这样也增加了医保基金支出的风险。
(二)内部风险
1.补充医疗保险系统缺乏有效的预警功能形成的风险。目前的上海铁路局职工医疗补助系统还不够完善,缺少对异常事件的事前发现功能,对于单笔处方或者补助金额超过一定限额的职工没有预警功能。2.在职职工的补充医保待遇过高形成的政策风险。上海铁路局在职职工补充医保待遇是1000元以上补助70%,最高5000元。“三不让”在补充医保补助后的基础上再补助50%,大病补助80%。有的站段除了上述两级补助外还有自己的医疗补助。另外补充医疗保险对达不到1000元起付标准的费用给予小额补助,按照工龄的不同档次进行350元到650元不等的补助,这就造成职工就医负担的医疗费过低,容易引发非理性消费。3.部分退休人群补助待遇过高形成的风险。因目前上海铁路局退休人员的补充医保待遇各统筹地区均实行原分局政策,少数统筹地区的补充医保待遇对退休人员住院没有设置上限,报销比例过高,造成退休人员补充医保补助数额过大,远远超出补充医保的承受范围。4.自费药品纳入补助范围形成的风险。按照基本医疗保险规定,自费药品基本医疗保险是不予支付的。而对于这类自费药品,路局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三不让”均可予以补助,这使得有些职工不管病情大小,都要求医生开价格昂贵的自费药品,造成新的不合理医疗消费。5.补充医保审核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形成的风险。目前上海铁路局负责医保审核的专业人员从事过医务工作的人员不多,虽然经过培训,但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对于审核中遇到的一些过度医疗行为有时无法事后发现。6.内部运作形成的管理风险。由于补充医疗保险都是企业内部运作,自己即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缺乏横向的检查和监督,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漏洞,导致补充医保基金的损失。7.铁路职工的年龄老化形成的风险。随着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发展,铁路也面临职工年龄老化问题,再加上近些年铁路招聘的大中专毕业生和技术工人较少,更加剧了这一问题。而职工的老龄化势必增加疾病风险,从而增加基金的支出。8.职工缺乏保健意识形成的风险。正因为铁路职工有着较高的医疗保障待遇,造成铁路职工忽视自我保健,养成一种反正生病也基本上不用自己花多少钱的观念,放松了自我保健意识,从而增加了疾病发生的概率,进而造成不合理的医疗支出。
三、补充医疗保险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外部风险有赖于政府加强政府的医保监管,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改革。外部风险对于铁路企业来说无法掌控,只有依托政府部门的医疗保障监督机构来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医疗监管,依赖政府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合理的完善,对医疗机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从源头上消除补充医疗保险的外部风险。
(二)新增风险评估和预警功能。该功能可以按照风险的权重进行设计划分,实现对内部风险的监控和预警,便于补充医保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危机并预防风险的发生,确保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平稳运作。
(三)完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办法。针对目前上海铁路局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在职职工保障待遇较高的情况,在不降低医疗保险待遇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补助比例,提高支付上限,以达到责任共担,分解风险的目的。对于各统筹地区退休人员待遇可考虑统一,并设置合理的上限和补助比例。
(四)提高补充医保审核人员和基层站段医保经办人员业务能力。从2013年开始,路局实施补充医保车间级操作,这对把好医保审核的第一道关是一个考验,站段应加强对车间级受理人员和复核人员的医保专业知识的培训。社保中心医保审核人员是补充医保审核的第二道关,虽然审核人员的医保知识比较丰富,但医学知识还有待提高,医学知识的提高才能在事后对外部风险进行防范。
(五)加强补充医保审核制度建设。应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审核制度,无论是受理还是复核,无论是初审还是复审,都必须严格执行AB角制度,形成互控机制,减少因审核引发的内部风险。
(六)加强补充医保风险宣传。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三不让”是在基本医疗保险基础上的更高保障,是增强铁路企业凝聚力的有力保障,我们每个铁路企业职工都有义务防范自身道德风险,促进补充医疗保险更好地发展。
(七)增加职工保健意识。补充医保基金和“三不让”可将体检项目纳入补助范围。虽然目前铁路局对在职职工每年进行一次例行体检,但只是一般项目的体检,且退休人员没有体检制度。可鼓励职工进行合理的健康体检,以减少日益增加的重大疾病风险,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八)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使铁路职工队伍年龄层次合理化。补充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有利于降低铁路职工平均年龄,不仅可以使铁路职工趋于年轻化,知识化,同时也可以减少因老龄化引发的就医支出,降低补充医保基金的风险。
(九)加大对骗取补充医保基金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在审核中发现的虚假就医发票,虚假就医行为等违反医保有关规定的,一经查实,应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并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向医疗保险行政主管部门上报。
四、总结
医疗风险管理范文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1-0035-02
近年来,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一大社会热点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医疗纠纷也在逐年上升。前几年我中心在处理医疗纠纷方面牵扯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些群体性医疗纠纷事件反复发生,严重干扰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从2008年1月起,我中心尝试应用建立医疗风险教育机制、医疗风险管理手段和医疗风险流程管理来防范医疗纠纷,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应用方法
1.1 建立医疗风险教育机制:医疗活动是高技术、高风险的特殊服务行业,医务人员是医疗活动的直接实施者,也是医疗水平、质量的集中体现者,对其从业人员执行严格的资格准入、后续教育培训制度是必需的。以往中心注重业务知识培训,轻风险教育,因而大多数医务人员的医疗风险观念不强,往往发生了医疗纠纷,医务人员还觉察不到自己的过失行为。为此,我们建立了医疗风险教育机制,让医务人员学习、掌握医疗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技术,并树立医疗风险意识。具体做法:医疗会议每会必提医疗安全,不断提醒医疗风险;各科室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医疗安全专题会议;医务科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医护人员会议,进行医疗安全教育,通过举例和分析院内外的一些医疗纠纷事件,让大家树立医疗过程中的风险意识,从而自觉防范医疗差错,减少医疗过失。每年两次请律师为医务人员讲课,让职工了解诊疗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养成依法执业的良好习惯。
1.2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医疗风险是一种在医疗实践中发生的风险,它既具有风险的一般特征,又因为发生在特定的实践活动中,而与特定的环境、心理、职业等因素有关,并且医疗风险极易引发医疗纠纷。以前,中心的管理存在“重质量、轻风险”,“重处理、轻防范”等情况,主要通过医疗质量管理控制风险,且更多地体现为医疗事件的事后管理,很少从风险管理角度去审视。在医疗纠纷事件的过程中,往往扮演“消防员”的角色,疲于应对纠纷的处理。为此,我们建立以下几个风险管理制度。
1.2.1 预防风险制度:医疗风险既有客观性,也有可防范性,只要抓住关键环节,很多医疗风险是可以避免的,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主要做法有:建立突发事件报告制度,要求任何科室或个人遇到突发、特殊事件包括急危重患者抢救等均应通知医务科或总值班人员,后者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处理,防止突发事件演变为纠纷事件。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度、查房制度等医疗核心制度,医务科、护理部每月督查一次,减少医务人员低级错误的发生。建立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如防止患者跌倒、坠床,选择性手术审批及术前核对制度等。建立医疗隐患排查机制,每个月由院部行政领导率领医务科、护理部、总务科相关人员进行行政大查房,对全院各科室、部门进行全方位的医疗隐患排查;同时,采取现场办公的方式,对科室反映的问题,即知即改,杜绝非医疗性纠纷事件的发生。
1.2.2 转移风险制度:转移并不是让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小,而是改变不同主体对风险的分担状况。对于医疗责任风险可以通过执行外院专家会诊、上级医疗机构专家组会诊、转诊到外院等会诊制度转移或分担责任、减少风险。具体做法包括:对一些具备转院条件的危重患者,一律专人护送至上级医院;住院患者1周内、门诊患者就诊3次疗效不佳或不能确诊者一律转上级医院等。减少因医务人员漏诊、误诊、误治而发生医疗纠纷。
1.2.3 控制风险制度:作为医疗单位,发生医疗差错、医疗纠纷是在所难免的。事件发生后,如何应对处置显得尤为重要,处理得当可以缓和医患矛盾,避免事态扩大。我们成立医疗纠纷办公室,在发生医疗纠纷事件后,由专人接待,积极采取应对、补救措施。医院纠纷办在接待投诉后,对事件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患方纯属无理取闹者,坚决拒绝患方的无理要求;对医院确实存在过失行为,患方要求比较合理者,尽快与患方协商解决,以免激化矛盾;对医患双方意见分歧较大者,引导走行政调解或法律诉讼的解决方式。
1.3 建立风险流程管理:很多医疗差错看起来是某位医护人员个人所致,其实是与没有相应的操作流程有关。为此,我们建立了以下流程。
1.3.1 建立重点疾病的诊治流程:结合本中心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常见急危重患者如中毒、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猝死、宫外孕、严重外伤等患者的诊治流程,在急诊科上墙,并装订成册发放给相关医务人员,要求熟练掌握。每半年对相关流程进行模拟演练。
1.3.2 优化服务流程:对患者在本中心的门急诊就诊、住院、行辅助检查等环节进行梳理,对某些流程予以优化,减少医疗安全隐患。
1.4 评价方法:发放各种测评表,了解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以及患者对中心的满意度等。计算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率、医疗纠纷事件次数、中心门急诊人次数。
2、结 果
我中心自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共进行全院性的医疗事件讲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12次,其中邀请上海市某律师事务所律师讲课2次,有效地提高了我中心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医疗风险意识。患者对中心的综合满意度由2年前的70.0%,上升到92.0%。2006-2007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为1.12/10000,而2008-2009年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为0.17/10000。
3、讨 论
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伤残或死亡结果的可能性,医者稍有不慎即可能发生医疗纠纷。目前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医疗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工作。在我国,医疗风险管理刚刚起步,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很欠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鉴别、衡量和分析,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方法。我们通过应用风险管理手段来防范医疗纠纷,效果显著。
医疗风险管理范文6
【关键词】医疗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神经内科;风险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07-02
医疗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方法(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HFMEA)的概念来源于FMEA,是由美国退伍军人局(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DVA)及国家患者安全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Patient Safety,NCPS)共同发展出的前瞻性危机分析系统,最早用于美国荣民医院系统,用来评量患者安全相关的流程[1]。神经内科的病人多为病情重、病情变化快且多伴有瘫痪、痴呆、精神障碍等,有发生压疮、病人走失、坠床、摔伤、烫伤、自杀及外出检查过程中出现意外等护理风险[2]。有效运用HFMEA,对神经内科可能发生的7个失效模式进行危害分析,运用根因分析法对潜在失效模式进行潜在失效原因、潜在失效影响分析,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能有效地实行神经内科护理风险控制,有预见性的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我院2012年1月――12月在神经内科护理风险管理中运用HFMEA管理,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我科分为神内一、神内二、神内干部病房,其中有监护床6张,在岗护士59名,均采取APN班,节假日或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设有机动班,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和弹性排班制度。
2方法
拟定主题神经内科属于高风险科室,按照HFMEA的工作步骤,确定主题为“神经内科风险管理”。
2.1组建HFMEA团队
2.1.1HFMEA团队由科护士长1名、护士长3名、指导老师5名、护理风险小组成员6名共15人组成,收集神经内科风险事件并定期召开小组会议进行分析,研究风险干预措施。
2.1.2组织全体护士通过多方式学习HFMEA及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对正确使用风险评估量表进行督导,就可能发生的7个失效模式进行分析,使护士从理性和感性上认识到HFMEA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找出失效模式分析我科2011年1月――12月发生的16起风险事件,将神经内科风险因素定义为7个主流程及25个子流程:①压疮评估,包括压疮风险评估,定期监控,压疮预防。②走失评估,包括评估确定高危人群,家属留陪,交接班。③跌倒/坠床评估,包括跌倒风险评估,跌倒/坠床预防,跌倒/坠床处理。④用药治疗,包括执行医嘱,身份识别,摆药,配药,给药。⑤自杀评估,包括评估确定高危人群,知情同意,家属留陪,交接班。⑥静脉输液,包括沟通,血管选择,穿刺技术,输液针的选用。⑦烫伤评估,包括评估确定高危人群,烫伤预防,烫伤处理。
2.3进行危害分析团队成员将流程编号,通过事件发生的严重度、发生率,得出危险评量。严重度是指某种潜在失效模式发生时对医疗质量和病人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取值范围在1分-10分之间,1分表示“伤害非常不可能发生”,而10分表示“严重伤害非常可能发生”,确定失效模式发生的概率等级[3]。发生率是指某项潜在的失效模式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概率越高,其发生率越大。发生率的取值范围在1分-10分之间,1分表示“非常不可能发生”,而10分表示“非常可能发生”[3]。找出其中危险评量最高为用药治疗,应优先采取改进措施。团队成员运用根因分析法对用药治疗这一主流程及子流程进行失效模式、失效原因、失效影响分析,潜在失效模式主要为:用错误的药,用药浓度错误,用药剂量错误,用药途径错误、用药时间错误,给错误的患者用药。失效影响为达不到治疗效果;引发患者不满投诉;给病人带来不良后果,导致病情加重或死亡。失效的潜在原因为系统因素、个人因素、流程因素、环境因素。用药治疗风险因素,见表1。
3结果
实行HFMEA前(2011年1月――12月),发生用药治疗风险事件4起。经过1年的失效模式监测,2012年1月――12月实行HFMEA期间,风险事件比同期明显呈下降趋势,由2011年4起下降至2012年1起。患者满意度由实施HFMEA前的88.06%提高到实施HFMEA后的91.23%。
4讨论
结果表明,在用药治疗管理上寻求系统、流程、个人、环境产生的疏失及关键因素,运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评估用药治疗潜在风险因子,并结合流程发现及探讨用药错误因素,若能应用有效方法控制护理人员用药行为,提出改善病人用药安全的可行性方案,并持续追踪改善成效,就可前瞻性地防范用药错误。
护理风险管理是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模式,其管理方法更科学[4]。HFMEA的优点在于前瞻性地预防错误,即先假设错误已经发生,然后对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消除高风险因素,从而防止错误的发生[5]。将HFMEA运用在神经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中,通过收集风险资料、评估失效模式、根因分析、找出失效原因,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医疗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这一科学的管理方法能前瞻性的预防风险发生,在神经内科风险管理中,能有效提高医疗质量和确保患者安全,同时发现质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控制,提高了风险的预见性及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Linkin D R,Sausman C,Santos L,et al.Applicability of 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to Healthcare Epidemiology:Evaluation of the Sterilization and Use of Surgical,Instruments[J].Clin Infect Dis,2005,41(7):1014-1019.
[2]黄进清.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厂矿医学,2007,20(4):440-441.
[3]杨晓莉,曹艳佩,马昕,等.应用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改善住院病人化疗用药安全的研究[J].护理管理研究,2013,27(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