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总结范文1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依据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生活的一种实践教育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核心内涵在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将书本知识学习和投身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本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四有”新人,价值目标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它旨在通过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观察、分析与服务,进而了解世情、国情,主动、自觉地接受社会的再要求、再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是大学生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体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探索、掌握、实践、验证、发展真理和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科技相结合、认识与改造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体、深入实际、了解实际的重要渠道。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仍处于被动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始终没有完全摆脱单向的教师传递信息、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尽管我们认为大学生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但是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在教育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相对应地,高校教师、辅导员等群体也一直习惯于以教育者“权威”自居,对大学生实施甚至灌输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分别处于主动、被动的位置,这体现了双方地位上的不平等。如果不能将这种传统、单一的主客体关系打破,自然也就无法建立起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新局面,不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实践形式有待创新
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有三十余年的历史。无论是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学科专业实践活动还是校外实践活动,都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活动形式。每年各种活动在开展时间、活动内容、活动流程乃至学生参与的群体、活动合作方往往都沿袭多年来的经验做法。当然,依靠经验办事是有利于提高活动组织、实施的效率的,也可以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一些精品活动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不断进步、精益求精。但是,这也容易造成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怠于思考、盲从组织安排,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有继承性的传统实践活动中,新一批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往往会先研究前辈留下来的活动资料,往往也因为这样而容易陷入到旧的思维模式之中,难以实现突破创新。
(三)考核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首先,实践报告作为当前考核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最主要依据,实践报告所获得的成绩分别与个人、团队受表彰情况有关,笔者发现实践报告得“优秀”的大学生更容易获得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的表彰。实践团队中,获得优秀实践报告的成员越多,该实践团队也更容易获得“优秀实践团队”的表彰。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察比较片面,主要是依据实践报告来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和实践成果。在成绩评定和表彰上,对学校立项的实践活动参与者存在明显的偏向性。这样的评价体系,对少数精英群体具有“保护性”,不利于提高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全面评估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
三、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建议
(一)校企联合的“双元”实践模式
高校对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了解更为全面,在活动策划和组织管理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能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能为大学生提供可靠的实践场地、资金支持和最实用的案例学习。校与基层一线相互合作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不仅能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也有利于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社会带来的价值,那么只有全方位地深入了解社会的需要,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因而,大力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推行校企联合的“双元”实践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的校企联合实践模式以企业为高校创办实践基地的形式为主,这样可以长期为大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场所和岗位。这样既能保障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促进实践教学成果的转化,也能为企业注入更多新鲜血液,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高校在选择合作单位时,应倾向于对培养大学生的主观愿望强、社会信誉高的单位,并且从一开始就签订全面而详细的共建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细化共建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等内容。对于实力雄厚的学校,在拓展实践基地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师生自主创业、与企业合作发项目等,这种合作形式下更能保持高校的自主能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锻炼平台。
(二)社会服务型实践模式
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落脚点,即是培养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具备优秀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因而,实行社会服务型实践模式是高校实践教育社会功能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当前我国的社会服务型实践以志愿服务活动为主要内容。近些年,由团中央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累计有七千多万人参与进来,分别深入到贫困、偏远地区进行支教、支农、医疗卫生及科技服务等志愿工作。其中,扶贫接力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等是当前几大重要的志愿服务活动类型。
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大学生真正有机会深入到山区、农村、基层,了解最真实的国情、民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而且通过运用自己所学到知识、才能为人民群众服务,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感,是对大学生最生动、最具实效性的社会实践教育。
社会服务型社会实践通常都是以义务服务、公益活动为主,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来说,是没有直接的物质利益可言的。因而,政府和高校最主要是解决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的问题。首先,政府应在政策和物资上大力支持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国家对志愿服务西部的大学毕业生给予一定的物质补贴,对于服务期满、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在报考公务员时可以优先录取等政策,很显然对大学生投身于西部建设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其次,时常关心和慰问正在服务期内的大学生,对家庭困难的志愿者直系亲属给予一定的帮助和照顾。这样才能使他们免除后顾之忧,安心于志愿服务工作。同时,对志愿者的工作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肯定,当地政府应与之保持经常的沟通和联络,了解服务地区的困难和需求,及时帮助志愿者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志愿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三)健全评估考核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耗费的人力、物力、时间都是比较多的,要使其规范、有序地开展下去,必须建立健全评估考核机制,对社会实践运行的各个环节、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全面的总结、评估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把握高校实践教育取得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表彰先进来激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等,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精益求精、做得更好。
当前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估考核,按照考评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对参与实践的大学生的考评与对组织方的考评。从考评的内容来看,对大学生的考评,主要以其参加实践的时间、实践单位的评价及实践报告为依据;对组织方的考评则主要依据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和总结材料以及参与人数、媒体报道情况等量化的实践效果,从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的贴合度、参与面与受众面、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等方面来进行考察。现有的这种考评形式在考察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考评者对考评对象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实际表现知之甚少,仅仅依靠文字材料和汇报演讲作出判断,主观性较强。
针对这种现状,应建立起综合全面的评估考核机制,按照比例分摊的形式分别考察学生、组织方、学校、合作企业及实践基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其中以大学生和组织方为考评重点,同时要总结学校整体的部署、指导情况,并定期对合作企业及实践基地进行评估和考核工作。
对组织方的考评亦同,以目前的考评指标为主,并参考过程监控中所得到的详细信息、学生对组织方的评价等内容,对其在社会实践计划、组织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考察。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过程交流和成果分享,并适当对优秀个人和组织者进行表彰奖励。对于某些长期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或无法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效果的实践活动,还要进行后期的效果追踪,并根据实践效果决定该类实践活动的持续时间和周期。
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一方面要自上而下地改变传统的教育体制,减少行政干预和教师权威,放权给高校自主设计教学计划,放权给大学生自主组织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自下而上地以人才培养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导向,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在此基础上,努力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认真做好社会实践的规划、组织管理、评估考核及保障支持工作,将实践教育与专业学习和日常教育相结合。通过把每一环节做到实处,来实现社会实践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国栋,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
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总结范文2
[关键词]大生社会实践;文献综述;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1)03-0078-05
国外大生社会实践具有较长的历史,有公民体验教育、劳动教育、军事训练、纪念性活动、校企联合“双元式”实践、医院义工、小区服务、校外打工和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在我国,大生社会实践是指大生按照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活动。中外大生社会实践的内涵、功能等具有相近之处,但在表现形式、运作模式上存在差异。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国者围绕大生社会实践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对我国相关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具有很好的启示。
一、国外大生社会实践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外有关大生社会实践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大生社会实践内涵、行为动机、运行模式和功能等几个方面(见表1)。
(一)对大生社会实践内涵的研究
Snyder等人认为,社会实践是一系列长期的助人行动,是有计划、有准备、前摄性的而非反应陛、后置性的行动,是在一定时间内承载相应责任的行动,是正式化、大众性的行动。BalzerTM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基本的活动形式之一,是一种可以循环实施并为了实现集体目标而进行的集体行为,大生为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需要参加社会实践。John Friedmann 对社会实践认识论进行了阐述,主张对世界的评价应该客观真实,或者至少揭示一个持续伸展的真理。Suellen Shay指出,“实践”两字表明人类的行为是习惯性、持久性、目的性和有意识性的(并不是常常有意识),应更多地关注参与实践中去的人的行为和组成实践活动的大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前国际志愿者协会总裁Kenn Allen指出,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愿的、利他的、没有直接资金回报的活动,是一种积极活动的工作方式而不是单纯的志愿者的闲暇活动。我国者牟宗泉通过研究国外大生社会实践指出,西方国家的各类社会实践为延伸校课堂教授效果奠定了基础,各类社团活动和教实习活动都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Huberman将社会实践作为知识转换的纽带,指出理论世界和客观世界靠一种纽带相互连接,社会实践就扮演了这个纽带,当人们从知识转换的角度具体分析问题时这个纽带的作用就愈加明显。
(二)对大生社会实践行为动机的研究
国外者历来重视研究人的行为动机,对大生参加社会实践动机的研究也是如此。Parkert认为,参与大生社会实践的行为动机主要来自利他(帮助他人)、交换(期望得到某种回报)、信仰(传播自己的信仰)和休闲娱乐(寻找休闲的体验)四个方面。Jonestgl的研究表明,加拿大青年人参加社会实践主要基于追逐某种信仰、运用自身技能和经验的愿望、开发潜能、增加工作机会、与其他志愿者交友等几种原因。Richard G.Niemi等人通过调查发现,青年生参与小区服务的比率较高,其动机与生、家庭、校特色及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Steve等人从志愿者招募、遴选、评监以及留任的角度研究了如何引发大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May Kim对美国青年足球组织的志愿者和当地青年运动联赛的志愿者菜单数据进行了修改和验证,提出修改后的志愿者菜单更适用于与青年运动组织和事件有关的志愿者动机的研究。Justine B Allen 新西兰达尼丁举办一年两次的新西兰MASTER’S GAME志愿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自我决定理论有助于加深理解运动项目志愿者动力和预测志愿者行为,并能促使志愿管理者提升志愿者的工作动力。O.A.巴伊沙科娃通过抽样调查和口头访谈的方法研究了俄罗斯大生兼职状况,全面分析了大生兼职的动机、兼职与业的关系、兼职与习的态度和兼职对习的影响等问题。日本者雨宫孝子、佐佐木正道等对日本大生志愿者活动进行了研究,指出日本大生整体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比率较高,参与领域比较广泛,主要是源于大生把志愿服务作为大生活的重要体验这一动机。英国政府在2004年利用志愿行动组织100多万人融人地方小区,获取发展技能与获得工作经验的机会成为大生踊跃参加此次活动的原始动机。
(三)对大生社会实践运行模式的研究
为便于指导实际工作,国外者对大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奖励评价和体制机制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美国通过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体现对大生社会实践的主导作用,马里兰州最高司法机构早在1997年便开始强制执行75小时的小区服务作为中毕业的基本条件这一政策。法国高校鼓励生利用假期打工或承担科研项目的形式直接参与企业实际工作,不仅企业积极接收,而且政府也积极参与并提供1/3的经费支持。日本大实行实践分制,十分重视利用社会教育的场所、设施、人力等资源以及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大生进行实践教育。德国高校对生实施“开放式管理”,生在修好校硬性规定的必选课外,可以根据选课情况安排打工时间。英国者Helen Busselltll提出了大生社会实践的“4W”理论,即什么是社会实践、到哪里社会实践、为什么社会实践、谁去社会实践,提出要建立社会实践志愿者奖励或回报机制。联合国志愿者组织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麦柯里兰激励需要理论等设计实施了一整套的志愿者管理机制一“志愿者赞赏认可机制”(Volunteer Recognition)。加拿大者Steve等人从需求评定、方案规划、工作分析、招募面谈、训练督导、激励表扬、绩效评估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社会实践的计划组织和管理规划。德国者Balzer认为,要保持大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持久开展,必须关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社会实践的法律保障机制两大因素。美国者Huberman Lva带领的课题组研究发现,大、小区、大生、政府四个方面只有有效互补,才能保证大生社会实践顺利进行。以色列的Roni Kaufman对俄罗斯圣彼得堡一服务机构模式进行研究,认为志愿服务机构的结构及管理对志愿者的表现影响重大,志愿服务管理机制是成功的重
中之重。而Sherraden建立了一个评价志愿服务的参考模型,该模型表明志愿者服务单位、志愿者本身和志愿者派出机构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会因个人或机构的属性特征和服务能力而呈现不同。美国学者McBridetlgj研究国际志愿服务(IVS)负责的跨国界志愿服务和国际开发及人道主义救援两大类实践活动后发现,他们均以完善的工作项目为依托,设有专门工作机构,负责组织领导、项目选择和经费筹措等。
(四)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功能的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分析了社会实践对学生、学校、社会和政府等参与方的积极作用,其中对促进学生个体成长、提高群体能力以及服务社会发展等功能的研究较多。Newmann等人L20J研究指出,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胜任力,增强自主性,促进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Clary等人分析指出,社会实践的功能主要包括价值、理解、提高、职业、社会和保护六个方面。MarciaBok L提出,社会实践的重要功能在于提高学生的群体能力。Marcelt231对医学院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提出教学实践在塑造教师社会规范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并有效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对教学工作的深层次认识。McLellan等人认为,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对学生成长更有战略意义,社区服务通过教育学生成为社会维护和增值的负责贡献者而刺激公民权的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政府和社会。BennetttL研究发现,志愿组织正逐步成为社会福利的提供者,他通过一个模型解释了志愿组织在提供社会福利中的作用。Christiant26j以塞内加尔青年志愿法律、中非共和国国民服务草案、纳米比亚国家青年服务项目等为例,研究了志愿服务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振兴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指出发展中国家通过这些志愿服务项目激发出了生产力的潜在活力。
二、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广泛重视。国外学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成果及其成功经验,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适当调整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国外学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深入剖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本质属性,对其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二是运用行为科学理论,通过大量实证分析,深刻挖掘了大学生个体参与社会实践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特征;三是借助现代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积极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探索出了较为科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模式;四是从不同视角全面分析了社会实践对学生个体能力、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对社区建设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与此相比,虽然国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但仍然存在―定差距:在研究内容上,我国着眼于经验总结多、理论研究少,对实践形式与内容面上研究多、个别深入研究少;在研究方法上,我国着眼于宏观系统论述多、单个问题突破少,定性阐述多、定量研究少;在研究视角上,从教育学角度研究多,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研究少,从学校和师生角度研究多,从政府和社会(实践单位)角度研究少。为此,我们需要认真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适当调整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一要扩大研究范围,提升研究层次。要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人手,全面关注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体制与机制;要紧跟国外研究热点,重点研究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等问题。二要更新观念,积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大学生社会实践虽然属于人的社会活动,但同样可以采用系统论、控制论、运筹学、概率论等一系列科学理论进行研究。当前,我国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应突出对某个问题、某个环节、某个案例的深入研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开展更多的实证分析,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三要改变研究视角,跳出学校范畴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突破教育学研究的局限,借助管理学、经济学理论,尤其是行为科学理论,深入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动机、激励机制、运行模式等问题;另一方面,改变只有大学教师从教育视角研究的状况,吸引更多领域的学者从政府、社会、企业、家庭等多个视角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参与机制
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表现出鲜明的“全员参与”特征。德国汉诺威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德国打工大学生人数在过去的20年翻了一番,2/3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打工;法国大约50%的大学生打工,大约10万大学生在从事一种类似半日工的工作,每年至少持续6个月。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状况不容乐观,除课程实践以外,课外社会实践仍然是“精英实践”,即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实践锻炼,没有建立起全员参与的社会实践模式。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实践岗位供给不足,不能适应广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二是实践经费来源渠道不畅,严重制约着各项实践计划的实施;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践主体内在动力不足。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大学生自身因素,也有学校教育因素;既有实践单位因素,也有社会环境及其家庭因素。而实现“精英实践”向“全员实践”模式的转变,关键是机制建设。其中,既有涉及实践单位的社会责任机制和经济利益机制,也有出自高校内部的师生激励机制,还包括与国家、高校、学生及其家庭和社会密切相关的实践经费分担机制。只有构建由社会责任机制、经济利益机制、师生激励机制、经费分担机制等构成的机制模式,才能加快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模式的实现。
(三)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信息系统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基于网络的办公模式正在极大地改造和推进传统手工处理领域的办事流程与实施效率,网络化的集约、高效、实时处理等优越性正日益凸显。发达国家已经广泛运用信息手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组织动员、招募选拔、项目对接、过程监控和激励表彰等工作环节均实现了网络信息化操作,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信息化管理已相对成熟。而国内学者对此研究相对较少。随着我国高教规模的急剧增长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变革,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空间迅速扩大,领域不断拓展,所涉人员剧增,形式日益多样,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服务目前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工处理手段,存在着信息不透明、传递速度慢和失真等突出问题。因此,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信息系统已是大势所趋。一要以管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媒介,根据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和信息流的运作特点,研究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数据库、智能模块及其功能、系统体系结构,准确快捷地满足大学生社会实践各参与方对信息的需求,实现信息的高度集中与高度分享,探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信息化管理理论体系。二要运用互动式需求分析、专业化设计规范、系统体系模块化结构设计、工程化方法开发,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各参与方提供管理数据库系统,并嵌入OA系统,开发出具有可靠性、可移植性、可扩展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信息管理体系设计、开发和应用一体化创新模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总结范文3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注重“知”的层面,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要注重“行”的层面。知行合一,使大学生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辐射范围广,形式不受年级与专业的限制,相比于课堂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同时,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程度深,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环境,面对并解决书本以外的问题,直接接受社会的教育。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进行思想碰撞,促使学生融入社会、获得全面发展。社会实践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利益诉求,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创造诸多工作实习机会,为大学生未来的人生规划提供物质与精神支持。上述特质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成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案建构
1.社会层面
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各方力量也应参与其中。政府应深化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更加完善的德育体系;积极推动《意见》中所列举的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得以具体实施,使之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形成互动;倡导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各领域结合,形成统一连贯的社会实践育人系统。社会各机构尤其是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应当参与到完善社会实践的工作中,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必要支持。
2.学校层面
对在校学生而言,核心价值观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对高校而言,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高校应形成一体化的实践育人系统:一是高度重视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弥补以往社会实践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挖掘不足的缺陷。在主题设计、立项规划、开展实施、总结评价等环节,牢固树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放眼全球,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积极开发实践课程,创新实践形式,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结合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二是完善整个社会实践的课程体系。在第一课堂中着力建设一门专门讲授社会实践相关内容、指导进行社会实践的课程,为社会实践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与专业指导;在第二课堂,即社会实践的具体实施中深化思想引领,加强组织管理,完善评价体系;促进两个课堂的深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二者的界限,从而达到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价值观、培育价值观、践行价值观,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理想教育效果。三是建设完整的社会实践教育平台。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积极与社会单位进行工作对接;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将社会实践同促进大学生学业深造、择业就业等方面结合;调动地方引才育才的积极性,拓宽校地、校企合作平台,为社会实践引入社会资源,打造共建、共育一体化格局。
3.负责部门层面
一是强化主题设计。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依据“三个倡导”从三个层次上确定社会实践的主题。开展有助于培育学生国家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深入了解国情,在实践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开展有助于学生正确认清社会形势与现实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开展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自身,使其自发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强化过程指导。加强立项指导,确保各项实践活动具有可行性和成果价值,将活动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作为立项的考核项目之一;加强理论培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方面做好思想动员;完善总结与评价机制,建立更为科学的实践成果评审制度,注重社会实践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避免过多强调技术性成果;建立长期的培养机制,追踪学生在社会实践之后的成长发展情况,对学生的思想发展予以持续性的关注与引导。三是强化典型示范。遴选出一批质量较高的社会实践项目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示范项目,在这些项目中率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活动设计、人员安排、资金筹措、总结宣传等方面均予以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高质量的社会实践品牌活动。通过品牌项目的示范效应,带动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质量的提升,并辐射全体实践成员,吸引更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引领学生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强化宣传引导。一方面,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各实践团队活动内容之一,促使实践团队勤学习、勤思考,在向社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加深自身对这一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加大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的社会实践成果的宣传力度,现身说法,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宣传优秀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通过生动的事例和人物,传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五是强化志愿服务类项目拓展。志愿服务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一致性,活动本身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方式之一。志愿服务活动涉及领域广泛、服务形式多样,活动的规模和时间相对灵活。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涵盖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的学生,而且能够打破传统社会实践集中在假期进行的格局,将社会实践活动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六是强化团队建设。积极培育团队成员形成朋辈教育、同伴教育的意识,引导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营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氛围。积极宣传引导,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注意言行举止,自觉思考所学所获,自觉将实践内容同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培养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个人层面
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总结范文4
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同志在北大、清华校庆上“四个统一”、“血点希望”的演讲,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针,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在新的发展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已初具规模、渐成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重新审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新的问题和任务的不断出现和提出也给新时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1.1 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已取得的成绩
1.1.1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指导工作不断加强
一方面,中央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关于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高等学校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关于深入持久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几点意见》等一系列专题性文件,既有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又有对每一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工作的不同意见和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学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形成制度、落实措施的有不小的影响;同时、国家教委、每年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进行总结,对社会实践先进单位、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等进行表彰,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发展。
1.1.2 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内容和开展模式逐渐丰富
近年来有关部门先后发起了以“万支大中专学生志愿服务队暑期科技文化活动”、“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扫盲与科技文化服务活动”、“中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文体、科技、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等为主要开展模式和以“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科技支农”、“社区共建”、“企业挂职”、“医疗服务”、“环境保护”、“支教扫盲”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大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纷纷参与各高校组建的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实践小分队、志愿服务小分队等,分赴全国三十余个省份、百余个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创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模式。
1.1.3 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主体的层次日益提高
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之初,社会实践的参与主体以大学生占绝大多数,硕士、博士研究生和科研教师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这是因为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和接受教育,而人数极少的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难以发挥其智力、知识以及专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因而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平台。为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的需要,为了保证、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和质量,许多高校的干部、专业教师、辅导员等也以带队或指导的方式参与了实践活动,构成实践活动参与主体的一个方面。
1.2 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蓬勃发展,创新工作得到初步加强,产生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程度不一,水平参差不齐,创新工作难以深入或低水平徘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
1.2.1 创新意识不强,忽视工作创新
创新是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工作的基本要求,各级领导特别是各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然而部分高校缺乏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意识,对上级有关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的意见或规定不能很好地贯彻和落实,指导思想落后于形势,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发展;部分高校对本单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工作不够重视,忽视工作创新,不能切实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工作融入学校工作全局,提高到教育教学应
有的位置,而仅仅停留在社会实践活动操作层面上,不仅造成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而且导致社会实践开展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影响创新工作;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工作的组织管理不够科学规范,关于社会实践创新的办法不多、措施不力,缺乏实际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手段,实践活动开展不重全面,只抓点、线,搞“精英实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工作的强势推进。
1.2.2 实践组织形式和手段老套
在实际创新工作中,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和手段等方面的具体研究还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和手段也是少有新意,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显得不够科学规范,不能根据实践主体的不同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心理特点等安排不同形式的活动,存在以点代面现象;组织手段不够灵活,缺少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存在“放羊”现象,有的只是走马观花、蜻蜒点水、应付差事,甚至当成四处“游山玩水”的好机会,使社会实践远离其原有的意义。
1.2.3 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长效性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新体制、新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缺乏长效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不够制度化、经常化,缺乏长效保障机制,运作程序不规范,经费短缺,缺乏具体有力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开展渠道不畅,不注重与社会的长期联系,不讲求社会实践创新工作的迸一步延伸,不考虑社会实践成果的进一步巩固,忽视经验推广,实践基地建设有名无实;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工作的指导队伍建设落后,理论研究跟不上,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关注不够,部分指导老师缺乏服务学生意识,不安心、不专心、不热心的现象严重。
2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对策
根据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结合高校、大学生自身等的实际和发展要求,不断深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不断丰富、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开展模式,不断完善、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体系、运行机制。要坚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原则方法,注重长效机制建设,使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特色,更加符合我国经济社会、高等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转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要做到:
2.1 与时俱进
地方和高校各级党政部门、共青团组织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要肯定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取得的成绩,又要清醒认识社会发展给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带来的挑战,认清未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形势,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自觉围绕和服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确立“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工作,与时俱进地确立符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
2.2 全面融入
高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全面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工作与高校各项工作的融合,要把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到各个方面,落实在各个环节,防止游离、脱节现象。要制定科学的教育、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一门必修课,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以教学、科研力量为后盾,继续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积极面向(下转第111页)(上接第47页)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同社会各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科研活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2.3 增强针对性,落实“三贴近”
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要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过程中的种种现实问题,提供有力支持和有效服务,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思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遵循和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规律,坚持社会实践与理论教育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坚持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关注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富有成效的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工作。
【参考文献】
[1]朱志仁.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界定与构成要素[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03).
[2]周春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综合素质关系研究[J].大家,2010(05).
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总结范文5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活动;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6-181-02
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为目目的,高校积极面向广大学生开展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系统培训活动的总称。我国将理论、实践教育相结合认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各高校近年来也将组织推广的社会实践活动均作为拓展教育的科研项目,在我国大学生自身参与实践的同时,也致力于研究实践结果及其影响。我国经济形势处于转型时期,固定的管理模式在日常企业经营中存在弊端,因此社会新形势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培养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经济管理学院也因此提倡在校大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体会实践意义,最终使其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一、现阶段国内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状况
着眼于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以扩大教育覆盖面、健全教育保障机制为前提,各省在校大学生可以接触到专业实习、“三下乡”假期社会实践、军事训练、志愿服务和主题式社会考察五种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国内大学面向其学生开展的实践活动普遍具有循序渐进的社会特点,其旨在于提高大学生整体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学习积累社会经验,缩短其自身与社会的距离,实质上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这些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的实践具有显著的社会特点,虽然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积极作用,但终究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大局限性。放眼海外,社会实践则在国外教育体系中存在时间较长,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校园企业联合式、公民纪念日活动、义务体能劳动、社会志愿服务等。国外学者也致力于深入探索与研究大学生面对社会实践问题时所持有的态度,通过剖析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实质,探索其个体体验实践活动时的行为特征,并尝试探索出高校应构建的社会实践运行模式,从而提高学生个体能力与课外教学质量,揭示其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我们查阅众多资料所得,各个国家面向自己国家的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都具有鲜明的社会特点:法国高校鼓励学生直接参与企业日常工作,例如假期打工或承担科研项目,而政府也会给予经费支持。日本大学对大学生实行实践学分制,利用对公众开放教育场所、人力、公共设施等资源来进行社会实践教育。而德国的大学则对其学生实施自主管理,建议其利用闲暇时自由安排打工时间。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国内外的现状比较
各国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实践项目都具有显著的社会特点,但最具研究价值的美国大学生实践活动相较于其他国家,更强调高校与社会具有互动性的交流,他们探索学生们各自感兴趣的领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服务作为改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尽可能地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个方面结合起来。为积极配合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众多的公益组织也应运而生,志愿组织广纳高校大学生,协调配合进行社会实践,并且政府制定相应法律来体现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教育的主导作用,例如将75小时社区服务作为毕业条件的这条政策于美国马里兰州实行。而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可由以下案例概述。2014年8月份,武汉大学开展“踪寻乐嘉终归珞珈”暑期社会实践,整体偏颇接触自然、寻访古城之意;而在2015年8月份,北京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红色之旅”、“改革之路”、“基层之声”、“创新之翼”、“文化之源”和“志愿之歌”六大板块开展进行,共有400余支团队、4000余人次参与到实践中,相较之下,我国高校实践活动主题日益鲜明,实践规模也有所扩大。在最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调查中,调查部门选择了在读大学生50名,其中广州大学20名,中山大学10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0名,华南理工大学5名,广东工业大学5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31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人赞成兼职,无人反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大学生在主观上积极接受社会实践活动,并更渴望能从其中得到一手的工作经验。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偏重于推广典型的实践内容,其主题陈旧,创新性偏少,普遍存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却不深层挖掘特定意义、论述宏观实践体制却规避创新性问题产生的风险及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却总将实践内容总结与学生体会停留在正规报告的形式等弊端。我国着手于研究社会实践载体的功能上还需加强,我们更要依照我国的社会现状并参考国外高校社会实践理论体系,开创适合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新途径。
三、如何根据国内外的新形势来调整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方式方法
近年来,随着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大学生对待社会实践的态度也表现得越来越积极,但由于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形式缺乏创新,学生很容易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固有的思维定势,有些甚至会影响到日后的工作模式,然而社会工作与社会实践全然不同,学生们可能会逐渐产生迷茫困惑的心理。所以适当调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便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调整方向与改进对策可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探讨:(1)提升高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2)加强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态度的引导;(3)扩大宣传力度与提供实践项目费用及必要的培训;(4)扫清阻止开展社会实践的主观因素的障碍这四种方式。具体来阐述即为,学校党、政部门要加强领导各阶段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教育计划整体落实并收到实效,使学生正确认识到社会实践的地位与作用。由于社会实践普遍面向于大学生本身,若想让开展的社会实践收到切实的效果,必要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此外,高校一定要加强社会实践的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具有个体社会化功能和理论的强化功能,学生在参与的同时获得的一手知识便可直接运用于日后职业生涯中。大学生社会实践虽然属于具有社会意义的个人活动,但同样可以采用经济管理类专业独有的科学理论进行研究,我们便可发现出我国当前社会实践意识形态与学生能力培养存在一定不切合性的问题,更应该针对突出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研究,并适当加强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态度的妥善引导,完善自己学院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培养体系,以自身为践行者更新素质教育观念,使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无以复加的组成部分。综上所述,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课堂。我们本次课题为基于社会实践的视角下大学生活动新途径的研究调查,研究发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正在于使大学生适应社会,而在课内课外交替的环境中拓展自身理论知识,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与研究,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就必须让教学目标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途径,从转变社会实践模式为起点,逐步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综合能力,使其在每一次的社会实践中得到最大的锻炼。我们口述的凝聚力表现于人们的个体动机行为及对群体目标任务所具有的信赖性,而对于大学生本身来说,对事物的认知度与信赖度最终都将转化成自身的成长历程,在每一名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身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履行务实的生活作风,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更加具备勇于开拓与创新的精神,最终成为企业和社会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曹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的分析及对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0)
[2]王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6)
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总结范文6
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队伍的一个重要群体活跃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对服务社会生活、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志愿活动实践锻炼,也熏陶和培养了职业素质。志愿活动精神与大学生职业素质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
志愿活动;大学生职业素质;作用
随着社会公共事业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志愿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公共事业中的重要内容。2011年,唐山市被国家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在文明城创建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唐山市又迎来了国际盛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盛大召开,大学生志愿者更是遍布世园会的每个角落,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成为了唐山的一个品牌。大学生通过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锻炼,也提高了各方面能力,培育了良好的职业素质。
一、志愿活动精神与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一致性
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或者说是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志愿服务作为一项自愿无偿为社会服务的崇高事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所谓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它主要包括能力素质、人格素质、理念素质、健康素质等方面,而“团结、协作、服务、奉献、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正是对人格素质的体现,与志愿服务精神具有一致性。
(一)志愿服务活动的责任感与职业意识的稳定具有一致性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在工作中表现为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这样的职业意识也正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所需要的责任感。有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始无终,刚开始积极性很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是因为怕浪费时间耽误自己的私事,或是因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难以继续坚持,也给整个志愿者团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志愿者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整个团队负责。这也正是日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公司忠诚、对单位负责的锻炼。
(二)志愿服务活动对专业技能素质要求的提高与职业专业化培养具有一致性
由于以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多局限在疗养院、汽车站、火车站、公园等地,活动内容也多是卫生清扫,所以很难体现志愿服务活动对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现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领域拓宽至福利院、老年公寓、社区、公共交通路口等场所,这就要求志愿者学习心理咨询知识、了解交通规则、掌握一定的医疗卫生护理方法等。而我们平时在校内进行的实习实训正是职业专业化培养的重要方式,这与志愿服务活动需要的技能素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二、志愿者活动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社会就业岗位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需要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才,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志愿者活动的实践性对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有其特殊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增加了大学生学习社会知识的机会
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生活体验,既扩大了自己的生活圈子,也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还可以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及领导能力,这对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提高十分有益。
(二)有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在青年志愿者组织中,无论是参与者还是组织者,人人都是志愿者。因此,大家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管理和策划。在服务工作中,出现问题或困难时,大家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互相沟通帮助、团结协作,从而学会了与人相处,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更好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有助于大学生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辩证思维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重要精神特征,创新能力是综合能力素质的核心体现。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多角度审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服务角色、服务质量、服务效果,从而不断总结和提高。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志愿服务内容,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有效提升专业能力,在面对新问题和复杂情况时,还要不断地用新思路、新方法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希望毕业后能进入工作轻松、收入较高而且很体面的工作单位,对于那些艰苦行业他们一般不予考虑,而志愿服务可以使他们懂得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认识到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五)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就业自信心,锤炼职业意志
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可以在比较轻松的情境下学习各种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自如应对工作难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减少对就业压力的恐惧。由于大学生初涉社会,阅历浅,经验少,在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时,必然会遇到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需要他们正确地认识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从而锤炼职业意志。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不但服务了社会和他人,而且对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说,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与职业素质培养具有一致性。因此,以志愿活动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可行的。
三、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社会有效沟通的良好渠道,因此,应该把握志愿服务活动这一有效载体,让志愿活动成为培养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大课堂。
(一)拓宽志愿服务活动领域和活动内容,实现志愿活动技能专业化
目前,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志愿服务活动多局限在截瘫疗养院、长途汽车站、凤凰山公园等地,活动内容也多是卫生清扫。应拓宽到更广阔的领域,走进福利院、老年公寓、社区、公共交通路口等场所,积极参与关爱孤寡老人、关注社区弱势群体、清理卫生、志愿交通协警等志愿服务和帮扶活动,并有针对性地派驻相关专业学生提供技术服务,比如对世园会的服务,我们可以派旅游专业的学生;对社区的服务,我们可以派物业专业的学生;对老年公寓的服务,我们可以派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以此来实现志愿活动技能的专业化。
(二)实现志愿活动常态化
在大学生志愿活动过程中,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高校与地方、与社会的有效链接,发挥高校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制定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制度、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考核标准,形成一整套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机制,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明确的目标、鲜明的主题、灵活的方式,并成立考核小组进行严格考核,把参与活动的成效与评先选优挂钩,为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提供制度支撑和机制保障。
(三)强化高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组织和服务作用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调动各种资源,做好志愿服务的组织和管理工作。首先,在精神上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和公益活动。其次是主动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渠道。再次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积极配合好国家级、省市级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大型服务项目的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和便于大学生参与的原则,为大学生参与活动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服务。
(四)突出志愿服务团队合作优势,促进大学生个体特长的充分发挥
由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群体的人员构成是大学生,而不同的大学生其素质也不一样,有的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沟通能力较差、知识面较窄,有的大学生知识面广、沟通能力较强但不愿吃苦,所以在安排志愿服务活动时,一定要将不同类型的志愿者合理搭配,既要讲求合作又要讲求有针对性,以取得更好的服务效果。
(五)不断提高全社会参与度,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的加强
高校与社会公共事务单位合作也是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有序开展的保障。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与唐山火车站、汽车站合作,有效调动安排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使志愿活动不间断地进行下去,获得了志愿者活动的制度化、社会化效应。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多次被媒体宣传报道,服务总队被河北团省委、河北省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第十届河北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荣誉称号。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有效地推动了全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稳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作者:剧凤书 许晓蕊 单位: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龙永红.志愿服务与青年学生发展的关系研究[J].青年探索,2015(4).
[2]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