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秦腔戏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秦腔戏曲范文1
一、戏曲音乐的衰弱原因
戏曲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它是在农闲时节显现出了自己的美丽,娱乐着疲惫的农民身心。即使在城市,它也是在一个慢节奏的大环境下细说着每一个或动人或嬉笑的故事,在一个几乎无孺竞争,人人有闲暇的社会环境里,形成了一套完美的表现艺术形式。人们悠闲地端着茶壶,闭着双眼,细细品味着每一句捻熟于心的唱词与旋律,再加上昏昏欲睡的麻醉节奏,符合着人们的原始审美习惯。大角儿的出现,总会有无数个不断重复剧情重复介绍的小角色的铺垫。之后小角色也有了大板的唱段,以至于在形象、唱功、唱腔方面有了竞争,打破了过去固有的原始审美习惯。所以,这时的秦腔音乐开始承受不住时代的冲击,逐渐衰弱。但也应该看到正因为对唱腔有了竞争.必然会形成对秦腔音乐要求精于求精,各门派自成一派。“敏派”无疑是秦腔一大流派的先锋,其中的一些唱段美轮美英。比如李正敏先生的唱腔《河湾洗衣),至今无人能超越。还有任哲中先生的“任派”唱腔也以他独特的苍凉嗓音及拖腔中独特的旋律运用,至今无人能及。那么,秦腔戏曲音乐为什么会走入困境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唱腔的麻醉性、慢节奏性和唱词的失效性,因而失去了年轻的观众,失去了时代性就失去了大众性。戏曲对年轻人来说,属于“疲惫的重复审美”、“审美饥饿”,和年轻人的感情不能产生共鸣,所以他们总用“听不性”来表达“不愿听,。其实我们要知道,抓住年轻人就是抓住市场,要用年轻人能接受的形式演绎秦腔戏曲音乐。
二、戏曲音乐在信息时代的尝试
现代社会,处处都彰显着现代文明的标记,尤其是信息工程,还有电子类产品,它不仅是现代生活的必备产品,也是现代文明生活的娱乐工具,比如手机、Mp3、电脑网页。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这些产品成为我们展示戏曲音乐的舞台呢?我们可以把一些短小的秦腔曲牌,利用网络的快速性精心做成一系列产品,在网络上、手机上推广,还可以将新剧目、新戏曲明星利用网络平台推出。只有让信息不断增大扩展.才能使更多的观众和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这一特色音乐产生兴趣,才能底得未来。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有很多人只为某一首歌曲而去买一张唱片,而这张唱片里除了他喜欢的这首歌曲外,还有一些他从未听过的歌曲,无意间被他听到,便从此喜欢上。一个秦腔爱好者,她基本听不佳陕西话,但她无意间从电视上听到一段李梅的唱段,觉得格外动听甜美,音乐感染力超强,特地刻录了《迟开的玫瑰》全剧唱碟,百听不厌,从此喜欢上李梅,喜欢听改良秦腔。这就是信息的力t。无论是“梨园春”还是“秦之声”,人们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它容纳的信息多而集中,唱腔又在里边占主导地位。唱腔特色明显而不重复,让你感觉不到冗长,单调,受众的审美有了新鲜的。
三、戏曲音乐展望
秦腔戏曲范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秦腔;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43-01
秦腔是我国传统戏剧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在我国有几千年的传承历史,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存留下来,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瓶颈。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得到关注,秦腔文化创新得以推行,从而促使这一传统戏剧呈现出新的戏剧形态。
一、秦腔文化发展存在的弊端
秦腔,又被称之为乱弹,主要起源于西秦腔,广泛活跃在我国西北地区,具有陕西特色。在鼎盛时期,秦腔曾经享誉中外。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于秦腔的认知及喜爱不断递减,基于现状分析,秦腔在当前社会难以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娱乐形式多样化的冲击。现如今人们的娱乐活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充满着现代元素,继而导致秦腔这一艺术形式逐u淡出大众的视线,无法再创当年的辉煌;第二,表现形式受到局限。现阶段娱乐形式多样化,而秦腔表现形式单一禁锢了其发展道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除此之外,秦腔剧目还需要创新,不能只停留在以往的单一化内容,在语言及形式上还需不断创新;第三,发展空间制约。秦腔发源于西北地区,但也只流行于西北地区,这是其发展的局限因素,无法将这种艺术推向更高的舞台,而且编剧人才的缺失导致剧目无法得以创新。
二、秦腔戏剧改革创新具体措施
(一)提升艺术品位。从目前情况分析,秦腔戏曲要想长远发展必须改变自身的弊端,从内容与语言方面着手,基于现代社会发展现状给予相对应的内容与语言创新,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秦腔从形成之初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表现内容及艺术呈现模式都是具有陕北特色,这是从农耕时代遗留下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三秦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也属于当地群众审美取向,还有价值观。如果仅仅因为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而退出历史舞台是非常不利的因素,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历史的丢失。因而推动秦腔戏曲艺术发展需要在创新上下足功夫,从时展需求层面进行艺术改革,丰富其表现形式,提升文化品位,完善其文化内涵,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更能贴近群众,贴近现代生活。
(二)符合时代要求。秦腔戏曲改革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某种层面来说是为了更好地振兴秦腔,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顺应文化发展脉络,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演员表演:戏曲的精髓在于表演,这对于演员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借以吸引观众引起共鸣,特别是在舞蹈语言及动作方面寻求创新,不能延续以往旧的表演模式。现代表演对演员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应该以贴近生活的表演方式,并且在表演内容上不断丰富,有效提炼生活中的动作,或是语言,然后对其进行揣摩,从而吸引现代观众的目光,促使秦腔艺术发扬光大;第二,剧本剧目改革:以往的剧本剧目逐渐显现出弊端,与现代思想审美或是鉴赏都存在极大的出入,很多经典的剧目难以传承,因而需要对秦腔剧本剧目进行改革,在内容上不断完善,积极寻求新的戏曲资源,让剧本编排更贴近现代生活,剧情及思维设计方面蕴含现代元素,从而让秦腔戏曲艺术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
(三)不断创新戏剧呈现形式。秦腔戏曲表演形式比较单一,如果不能在这一方面实现创新,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要彰显自己的特色,由此秦腔艺术需要在表演方面获得创新,适合现代人的审美。从内容及形式方面着手,选取极具现代生活情趣的表现形式,传递现代生活元素,在表现上更清新,内容主题表达更为深刻,舞台表演增添新的元素。与此同时,要积极组织戏曲活动,从而增加秦腔戏曲的知名度,让这种艺术文化形式在全国得以普及。此外,对秦腔演艺人员必须给予重视,特别是对编剧人才进行挖掘培养,只有优秀的编剧人员才能推进秦腔戏曲发扬光大,还需扩大戏曲表演空间,加大宣传力度,从而促使秦腔戏剧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三、结语
总体来说,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实施,秦腔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引起极大的重视,并且推动该艺术形式得以有效推进。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秦腔艺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促使秦腔戏曲艺术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廖恒,邓朝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素及模式创新研究[J].天府新论,2013(03).
[2]卓元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龙岩学院学报,2012(04).
[3]郑迦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模式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6(04).
秦腔戏曲范文3
一、气息运用
戏曲声乐的呼吸方法和西洋歌剧的呼吸方法相同, 戏曲歌唱要求呼出的气息要平稳、均匀。秦腔的练习分为两种方法,一是纯呼吸练习法 , 具体办法是吸气要沉气于脐,再憋气,憋的时间愈长愈好, 等憋不住时再慢慢呼气,这样可以锻炼气息的支持力的长短,一天可做多次。经过长时间练习可以锻炼气息的稳定和深度。二是结合音调喊嗓练习法,我们知道戏曲唱法有即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利用“四呼”来进行吊嗓练习,这样节奏、时值较为自由。戏曲的“四功五法”都必须有很好的气息配合与支撑。在用气上不仅仅表现在唱腔中,还表现在人物要求的形体表情中。唱腔中气的运用来说,在表现人物感情比较平稳、速度比较缓慢、气就可以吸得多点,呼吸和行腔比较长;表现人物感情比较激烈、节奏比较紧张的地方,气就要吸得少而浅,表现呼吸急促有弹性。秦腔表演中有七情:喜、怒、哀、乐、惊、思、忧。如表现“喜”时呼吸相对平稳、舒缓;表现“怒”时气息则沉于胸部,呼吸节奏要紧促;表现“哀”则需要气息大幅度往脐部弹跳起来;表现“思”则要求憋住气息等等。秦腔的各种换气在念白中频率比较高,如念快白时要抢气,像“这、这、这 … …”“呀、啊、啊… …”等吞口音字时,要用短促和逗气。唱高音时,气就要吸得深而足,出气时耗气量大;唱低音时,气要吸得比高音少,往外呼气要平稳、舒缓,耗气量足;唱中音时,气要吸得浅,耗气量小。另外秦腔演唱气息的运用还有拖长音、弧形、一气多音多字、、断音、高位置朗诵和吊嗓念白等练习,所以说秦腔的呼吸唱腔训练对歌唱训练也具有相互借鉴意义。
二、嗓音训练
戏曲唱腔历来都是口传和心授,基本没有系统的理论发声资料和系统的发声方法,传授中也是结合戏曲板眼和唱腔的韵味练习,一般情况下秦腔学员练声都是通过喊嗓和吊嗓自己来琢磨。所以,借鉴和探索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嗓音训练时首先多作一些“哼鸣”的练习,这种练习对发音位置的提高有好处,也能增加鼻咽腔和头腔的共鸣。具体做法是:口鼻同时呼吸,上颚和牙关抬起呈打哈欠状,呼吸轻轻打鼻咽腔,声音尽可能轻轻的发出哼鸣声,放松下巴声音往前,面罩有震动感。其次是单音训练,如闭口音“一、你、哩…等”,经过数次练习后,再在原位置上做开口音练习,如“呀、嘛、啊…等”。在练习中始终保持呼吸的流动感,腹肌和横隔膜一起随着音符配合运动。接下来闭口音和开口音呼换着练,单母音和多母音交叉练习,如 “啊、哦、依、噢、呜 ” “嘛、买、米、毛、母”等。这样反复练习熟练后有利于位置的统一和集中。戏剧演员由于长年都是流动演出,因此,喊嗓训练要循序渐进,尤其是演出前的开声是很重要的。在嗓音训练中如何运用气息也显得尤为关键,除进行一般的呼息训练外,还要进行声音的基本嗓音训练。戏剧演员除了天赋的条件外,更要按照发声的运动规律进行训练,只有呼吸声腔协调熟练配合,才能掌握唱腔的技巧。戏剧声乐和科学的发声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要基于演员本身得天独厚的自然嗓音条件。有的演员嗓音条件不理想,由于用气得当,也会对嗓子起到保护作用,使嗓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歌唱姿势
美声唱法将正确、良好的姿势看作歌唱发声的基础。而在戏曲中好的唱词和唱腔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戏曲界有种说法,认为唱、念、做、打四功中,唱功居首位,无论唱与做,都要求演员表演有柔有刚,有阳有阴,要顿挫适宜,缓急适当,秦腔声乐唱段除了基本的唱、念、对、打以外,还有手、眼、身、法、步。表演中站着唱、坐着唱、边走边唱、边打边唱等情节,做好这些需要经过长期刻苦的基本功训练。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歌唱姿势,再加上唱腔和形体表演到位,戏曲韵味把握准确,才能拥有优美、清晰、流畅的语言,激情四射的戏剧人物形象。反之,如果养成不正确的歌唱姿势,像仰着头、挺着肚子、躬着腰、形体动作僵硬等,这些极为笨拙不良的姿态形成后,则不可能发出自然而优美的歌声,表演中也会出现挤、卡、压的声音,这种情况观众是得不到艺术上享受的。所以,中国秦腔戏曲艺术更要大胆地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声乐,特别是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理念和技艺,在“洋为中用”中实现中国戏曲声乐艺术与世界的接轨。而对于美声学习者来说,仅仅强调声音是不够的,也要多学习戏曲中的优秀的表演感觉,把舞台的艺术形象塑造的更加清晰、自然。
四、吐字咬字
每一剧种都有其特殊的审美要求,由于审美要求的不同,在音韵的演唱处理上也有其不同的处理方法。声、韵、调在戏曲音韵中是一个有机体,譬如京剧在吐字上就非常讲究复韵母字的慢吐。而秦腔声乐的审美要求则是吐字的爽朗、明快、强烈、奔放。秦腔讲究快吐,即使有长的拖腔和声、韵结合出口,同时要求字调趋向再引出拖腔。在我国古代“乐论”中“润腔”是我国歌唱表现的重要手法,特别强调“字正腔圆”,只有在字正的基础上,腔圆才会显得有意义,语调基础是“字正腔圆”,而“字”如果做不到正,腔也无法表达戏剧应有的意境。声乐艺术表演是在呼吸流动的前提下完成咬字吐字,强调字正腔圆,追求的是现有气后有声,气行于腔,以气化声。而在歌唱的手法上“润腔”赋予民族声乐艺术以特殊的美学风格,这一风格被称为“中国韵味”。按照中国传统声乐理论“润腔”技巧,配合戏曲感情加以演唱,才能准确表达出中国音乐和戏曲唱腔的神韵来。戏曲的独特 性更是建立在民族本土艺术与其生存背景的基础上。而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意大利语言的发音特点比较适合美声歌剧演唱,中国的语言发音和咬字方法不十分适合,我们可以发现,同为比较成熟的演唱方法,美声唱法同秦腔戏曲唱法对呼吸的强调都大同小异,两种唱腔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所以正确的声音强调歌唱器官的各个部位互相配合,掌握协调的歌唱技术技巧,从而获得活力无限的声音。用美声唱法演唱中文歌曲,在咬字和吐字方面更应多向戏曲借鉴成熟的经验。秦腔艺术的传统风格,其特殊艺术内涵和独立的美学体系是其它艺术形式难以取代的。尤其是它那高昂激越的唱腔,质朴严谨的板眼,鲜明的个性,强烈的节奏,易变的调性,丰富的调式,以及塑造各类角色不同情绪的旋律等等,无不显示出它的艺术魅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和欣赏品位的提高,也不断要求秦腔声乐艺术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对秦腔声乐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认真总结秦腔声乐的实践和成功经验,促进秦腔声乐艺术的改革和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秦腔,就它的唱腔音乐而言,着实有其独特的韵味和迷人之处。戏曲声乐唱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美声唱法,它是在深入研究、学习、吸取各种唱法的优点的基础上,综合发展而成的一个新的中国演唱体系。不管是意大利歌剧,还是中国戏曲的“国粹”,歌唱的精髓都有一个相互学习、借鉴的过程。尽管艺术表现的方式不尽相同,方法各有差异,但在演唱艺术上都是追求圆润、明亮和富于共鸣的音质,强调灵活的声音和连贯的语言,共同追求和提倡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符合人类声音表现规律的科学声乐演唱体系。做到融会贯通,弘扬光大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态度,严谨的学风,开放的胸怀和创新的精神,遵循“以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原则,在继续保持中国声乐艺术和戏曲民族风格、民族神韵的同时,不断强化其科学性和世界性,努力实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秦腔戏曲范文4
【关键词】秦腔;戏曲鼻祖;旦角;表演艺术
中D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47-01
一、表演者对于角色的准确定位
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演谁像谁是一个好的戏曲演员必备的技能。表演者如何通过短短几分钟或者数小时的表演,让观众了解到剧中角色,这首先就要要求表演者对于角色本身有一个充分认识,对于剧中角色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能感同身受。演员只有入戏表演,才能吸引观众,让观众更真切感受到其要传达的人物思想、人物感情等。
二、台步和手势
台步也就是脚步。它是秦腔艺术表演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形体训练中的基本功。戏曲演员台步走不好, 就无法运用其他的艺术手段来演绎剧中的各类人物。台步形状千变万化,旦角的台步大概分为平行步和绞行步两类。旦角步伐节奏匀称、较细致。老旦、花旦、武旦等不同的角色台步亦有所区别。例如,老旦柱拐杖时脚步要宽而小,腰部微曲,要给人一种老态龙钟的感觉;花旦中有一种规则的小快步,适合表现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武旦的台步要求刚劲有力,体现出人物的飒爽英姿。
手势动作同样也是戏曲表演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旦角的手势表演,需要密切注意手的动作与角色内心活动的结合,需要重视手势所体现的韵味与手势本身的美感。从较易的比拟手法,到复杂程度较高的身段技巧,演员要按照角色需求,运用不同的手势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眼神的传递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可以传达内心的想法,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对于戏曲艺术来说,眼神在表演中的重要性同样是不言而喻的,戏曲演员眼神技巧运用娴熟,可以达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应用于秦腔旦角表演中眼神的技巧锻炼再适合不过。如何定神,如何环动等都需要演员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来练习。眼神表达的方式与角色的年龄、阅历、性格等有直接关系。例如,小旦的眼神偏于灵动,突出其聪慧与灵气;花旦的眼神则是明媚玲珑,表现出天真活泼的感觉;闺门旦的眼神则需要给人一种含情脉脉的感觉等。
总之不同的眼神体现出角色不同的心理特性,如果表演者对于角色的特征、感彩等没有准确细腻的理解,就无法将人物演活。在此基础上,表演者眼睑上抬或下垂的高度等也对角色的演绎及其重要。有了眼神,人物就有了生命力,才能够感染观众。
四、话白的技巧
话白也就是戏剧中角色的道白。戏曲界有一句行话,“千金话白四两唱”。说明了话白在戏曲艺术表演中的重要性。话白的作用是通过角色的自白、角色间的对讲、对情节的表叙等使观众能很快了解剧情。话白的语调、音色、语速等都要随着人物设定的变化而变化。对于秦腔旦角来说,话白对于演员最基本的要求是吐字清晰,读音要准。在此基础上要求演员准确定位,充分融入感情,根据不同人设运用不同的音调、语速来进行话白,传达出角色的感情波动,剧情的跌宕起伏,从而让观众更快入戏。
五、结语
秦腔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我们看到舞台上的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都得益于一代又一代秦腔艺术者的不懈努力。表演艺术是秦腔戏曲传承的重点,没有表演艺术,戏曲就只能是停留在纸上的苍白剧本。旦角作为秦腔的一个重要行当,对于表演者的要求较高。演员一定要充分了解角色,重视人物的情感世界,在对角色准确定位之后,融入深厚的表演艺术功底,唱念做打这些基本功的练习缺一不可,角色的一颦一笑均要表达到位,如此才能给观众带来心理上的震撼与感动,才能称得上是好的秦腔表演。
参考文献:
[1]李义淳.关于艺术实践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美与时代,2003(08).
[2]杨才裕.艺术实践应成为音乐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J].中国音乐教育,2010(05).
[3]廖赐麟.论演唱者的“综合素质”及其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6.
[4]马啸.对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艺术家主体性的思考[D].中国美术学院,2011.
秦腔戏曲范文5
关键词:秦腔;起源;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63-01
一、秦腔的起源与发展
秦腔在最初因自周代起,关中地区被统称为秦,因此才有秦腔一说。从秦腔的发展历程来看,秦腔是形成于秦,经过汉代的对秦腔的精炼,在唐朝蔚为昌盛,元朝之时,由于戏曲的兴盛,秦腔形成了完整的秦腔戏剧文化,经过明朝两百多年的蜕变,戏曲、戏剧在明朝末年时发展已经成熟,形成了具有系统声腔的剧种。然而,秦腔真正鼎盛的时期却是在大清乾隆年间,乾隆年间,由于秦腔的昌盛,在全国各地形成了秦腔班设,广为流传。
由于秦腔的剧目多以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为题材,选自于“三国”、“列国”等中的英雄故事,以及一些与民间紧密相连的公案故事,并以朴实、豪放的腔调体现故事中的喜与乐,感情深情动人,唱腔丰富多彩,优美动听,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因此被人们广泛流传。由于秦腔在全国各地流传,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秦腔为基础,当地地域文化为辅的不同流派。例如,渭南地区流行的秦腔被称为东路秦腔,汉中地区所流行的秦腔被称为汉调秦腔。
同时,随着秦腔的流行,加上秦腔独特而完整的秦腔表演技巧,形成以板腔为主的音乐体制,造成对各地剧种的不同影响,并直接形成了梆子腔剧种。在清朝秦腔鼎盛时期,随着秦腔流入北京,造就了流传至今的京剧的形成。可见,秦腔的发展史源远流长,对我国剧种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被不同地区的人们演变成为不同的剧种流传至今。
二、秦腔的艺术特征
(一)秦腔的表演具有个性化特色
秦腔表演形式粗犷豪放、慷慨激昂,是由西北独特的地狱风情以及西北人民个性与情怀逐步演变而来,是西北人民生活个性的真实写照,因此受到当地乃至全国人民的喜爱。秦腔的表演多以讲述故事的形式体现爱国主义、除恶扬善的精神,其主要内容为宫廷戏,同时也包含生活剧以及神化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生动、深刻,并具有一定夸张性的独特韵味。其次,秦腔的个性化特色还体现在它独特的表演技巧上,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历程,秦腔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表演技巧,例如耍翎子、甩梢子、打斗戏中的真刀真枪的真实感与刺激感,但是由于随着文化的流传和变换,秦腔中的某些惊人的绝技以及独特技能已经失传。
(二)秦腔的唱腔的艺术特色
戏曲是一种具有虚幻性、夸张性的艺术,人们通过美妙歌喉的展示与一定的乐器伴奏想配合,形成能引起观众听觉、视觉以及心灵共鸣的艺术。乐器的演奏虽然可以达到旋律万千、百转千回的境界,但是在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展示故事情节方面还是需要人们用动人的歌调来充分展示。由于秦腔受西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周、秦、汉、唐各朝文化的洗礼和精粹,秦腔唱腔体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雄浑特色。
秦腔的唱腔主要包含两大板块,“板路”和“彩腔”,其中又分欢音和苦音。其中欢音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欢悦、轻快、爽朗、豪放的感情,腔调明快有力;苦音则表现的是一种悲凉、愤慨、凄怨的感彩,腔调深沉、愤世嫉俗。唱腔的主要形式主要分为叙述、抒情和戏剧三种类型,通过三种唱腔形式的交替转换,构成秦腔音乐变幻多端、曲折迂回的戏剧效果,从而达到塑造戏剧人物形象、展现故事情节的艺术效果。另外,秦腔的艺术特色不仅表现在唱腔的个性化,还表现在其语言特色上,秦腔的语言基础是建立在西北方言之上的,其发音和吐字上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形成了其独特的语言形式。
(三)秦腔花脸的艺术特征
秦腔的艺术表现还体现在秦腔表演中的脸谱,秦腔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四生、六旦、二净、一丑)五种,每一个角色在其形象表现上都具有独特特色。其中,净称为花脸,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角色,它的角色性质充分表现了西北人民憨厚淳朴、生活的朴素艰辛。秦腔中的花脸具有激情豪放的艺术特色,是一种为彰显自身个性而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花脸的艺术特色首先体现在花脸的外形上大气,招式、动作等方面豪放与开阔,例如对于包公形象的塑造,秦腔以一种正义、个性张扬的手法来刻画其高尚正直的人物形象。其次,花脸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以外形的塑造来刻画人物内在品质与精神,在情节转换、情绪波动、音调变化、唱腔连接各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和行为方式,花脸通过其艺术平衡的行进,将人物性格和形象有规律的展示。
秦腔戏曲范文6
在当前强调民族大繁荣、大团结的时期,本文通过对秦腔小旦的艺术形象特征进行研究,尤其对其中包涵的民族性进行重点分析,这对进一步发掘秦腔小旦的艺术形象特征的精神内涵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秦腔小旦行当分类概述
闺门旦,闺门旦多用来塑造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之类的青年女子,表演上要求端庄秀丽,举止得体,规范大方,唱做兼重,如《火焰驹》中的黄桂英、《楼台会》中的祝英台、《翰墨缘》中的陈秋霞、《洞房》中的卢凤英等,闺门旦是旦行中比较重要的一支,表演风格独特鲜明。
刀马旦,顾名思义,指扮演身怀武艺的巾帼形象,一般扎女靠,执马鞭,戴额子,插翎尾。刀马旦唱做都有要求,唱腔突出飒爽凌厉的气势,少拖腔,显得洗练简洁,表演上刀马娴熟,刀枪剑戟,样样精通。剧目有《破洪州》、《双锁山》、《杨门女将》等。
花旦,以做戏见长,表演夸张,善于借助水帕、发辨、扇子、椅子等道具的运用来烘托人物,眼神功夫要求很高,表演富于变化传情,如《虎口缘》、《打金枝》等剧中的少女形象都属此类。著名演员有党甘亭、宋上华等。
玩笑旦,属于花旦一?,侧重表演心术不正、美貌多变的妇女角色,如《算粮》中的王银钏、《双官诰》中的大娘、二娘等一类人物。
武旦,武旦与刀马旦不同的地方是一般不穿靠,大部分穿紧身的战衣战裙或夜行衣之类的服装,也不戴额子,而往往扎英武巾或牌子,如《庆顶珠》中的肖桂英、《打焦赞》中的杨排风。
二、秦腔小旦的形象特征
秦腔的唱腔有两种:苦腔和乐腔。前者是最富特点的当地唱腔,这种唱腔听起来非常高昂向上,充满力量感和悲情感,有一种高原大山的辽阔。乐腔则是快乐明亮,一般适合在小旦角的行当里运用。我们拿“乐腔”的秦腔戏曲音乐来说,它一般强调二、二、三的七字句,或者是三、三、四的十字句,对应的唱词板板在眼,非常对应。像“可怜我苦苦想儿一十六载,本想紧抱娇儿哭一场……元宰儿好比鲜花才吐蕊,惊不起风吹日晒雨又狂……”这种上下结构,非常对称,因此叫做紧拦头。但是紧拦头通常容易显得呆板,因此在上下句的时候,故意加上一两个衬字,比如“的”“这”等代词或者虚词,造成一种不对称的微妙感觉。小旦的曲牌体的唱词相对比较固定,在固定的曲牌之内,通过做功、打功、念功的衬托,显现出旦的行当特色。如《杀狗》中的焦氏就是花旦的典型代表,准确地说她属于泼辣旦,这个角色主要通过身段、眼神、表情动作来衬托人物形象,她可谓是秦腔小旦角色当中比较突出的艺术表演形象,看了以后让人觉得印象深刻。
三、秦腔小旦行当的民族文化特征
据考古学考证,在陕西地区最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生息。先秦以来,分别有三大族系的若干民族相继聚居于此,在谱写民族历史的同时,也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的秦腔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和舞蹈是融为一体的,相随相伴地生存于民族群体的自娱活动中。
我国西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民族历史越来越灿烂多样,民歌就是其中的一种文化传统。中国是多民族的大国,汉族作为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它所创造的文化深深影响了其他西北地区秦腔文化。汉族文化当中的“世俗”文化对西北地区秦腔文化的文明进程影响极大,尤其是在重男轻女方面,我们通过研究发现,秦腔文化当中的小旦行当,其实反映了女性地位的解放,这种“世俗”的特征与汉族传统世俗总体看基本相同,不同的小旦角色之间,对世俗的认知和了解都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可以说,每一个小旦的角色都是一副“世俗”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