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范文1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讨

《计算机基础》课是学生跨入高职院校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同时具有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在近几年的教学教改实践中,引入“分层教学”、“任务教学”模式和“成果展示”评价体系,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实施“分层教学”,坚持“分层优化,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是以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讲授、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方面体现层次性,突出实效性,通过“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学生主体分层。根据高职生入学后的实际情况调查,把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定为A(高级组)、B(中级组)、C(初级组)三个级别。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为基础,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根据三个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讲授。

C层水平的学生以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为主要讲授内容。包括:计算机的特点,发展历史及应用范围;计算机系统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微型机的特点与组成,等等。这部分知识的理论性较强,教学宜以讲授为主,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对计算机的各部件和计算机的工作过程进行演示。B层水平的学生以Windows操作系统介绍、汉字输入方法、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等为主要学习内容。教学方式以实践为主,比如让学生独立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实际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等。A层水平的学生以网络方面为主要学习内容,包括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常用术语;基于Internet的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如IE浏览器、FTP的使用,通过Outlook Express进行E-mail的收发和使用Front Page进行一些简单的网页制作等。

在“分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同时要求每个A层的学生负责帮助、辅导一个B层和C层的同学,B、C层同学的进步和成绩是评价A层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后面的“任务教学”奠定坚实的合作基础。

二、引入“任务教学”,倡导“小组合作,互助提高”

“任务教学”就是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以“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线,创造性地设计一个个独立的任务,吸引和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讨论交流和小组合作等方式,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目的。

《计算机基础》课采用“任务教学”模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有助于拉近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因此,我在实施“任务教学”时既注重个体差异,又适时引导学生互助合作,从而提高“任务教学”的实效性。

1.关注差异,合理设计任务。

创设“任务”是“任务教学”的第一关键要素。因此教师设置课时任务,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个性和水平的差异,设计不同要求的“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完成,从而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布置学生利用FrontPage制作网页的“任务”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提出不同的制作要求。

(1)制作一个简单的静态网页,要求页面整体风格统一、界面美观大方。(注:C层学生完成)

(2)制作一个动态网站,主页须有动画效果,有多个分页面,能实现简单的交互。(注:B层学生完成)

(3)制作一个动态网站,主页须有动画效果,有多个分页面,须有后台数据库的连接,能实现较为复杂的交互。(注:A层学生完成)

2.引导合作,高效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是“任务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伙伴互助教学等组织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任务”的高效完成。

(1)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将知识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编排在一组,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独特见解,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从而提高“任务”完成的质量。

(2)伙伴互助教学

伙伴教学是由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好(A层)的学生,经过适当培训,做基础中差(B或C层)学生的“伙伴教师”,通过同伴之间的教与学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任务”的高效完成;同时也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互助合作的精神。

三、建立“成果展示”,创新评价体系

高职计算机课程传统的评价标准偏重测验学生知识的储存量和机械记忆,忽视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建立“成果展示”,创新评价方式,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十分必要。教师通过“成果展示”这个平台,既可以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又有助于评价的动态生成。

“成果展示”由“个人成果展示”和“小组成果展示”组成。个人成果展示主要记录学生在“分层学习”和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活动案例、成功体验和个人反思;小组成果展示主要记录学生通过“组内合作”、“组际协作”完成的集体成果。通过“成果展示”,教师从中可以看到学生阶段性的成长过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显著提高,从而给予学生准确的、科学的动态评价。

总之,在《计算机基础》课实施“分层教学”、“任务教学”模式和“成果展示”评价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热情,促进了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志红.高职院校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职教论坛,2006,(9).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范文2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成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在现今社会的发展状态下,学生的成长健康问题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互联网的应用逐步普及。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以计算机硬软件的组成为教育模板,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渗透成长教育,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建立健全其学生的素质和人格。

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

在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最先需要培养学生树立明确的课程学习目标。在现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培养出具备综合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在一些高职学校,可以将市场的人才要求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突出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实践性,从而加强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中,成长教育知识的学习是个贯穿始终的内容,在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技术和维护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成长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和道德素质,促进个人全面素质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2.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所以要在计算机的教学方式上进行改变,将原本单纯的课本理论教学转化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加强教学方式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计算机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将以人文本的精神渗透其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讲授计算机的硬件构成,注重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中,硬件是所有实体部件和设备的总和。计算机的硬件一般包括主机、输出设备以及输入设备等。计算机的硬件可类比于人的身体,是可以衡量质量的实物。一般而言,计算机的每个硬件部分都具备独特的功能,作为一个团体,每一个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相互间的协作,才可以确保计算机的正常运转。在计算机教学中,可以将计算机的硬件比作生活中的一个团队,需要每个成员都具备团队精神,共同完成任务。在真实的协作意愿和方式下产生真正的积极动力。团队精神的培养,可以促进团队整体的运作和发展,进行互帮互助,培养团队主人公的责任感,从而促进团队人员自觉地维护团队的集体荣誉。团队精神的培养,可以增加成员之间的亲和力,激发成员的工作积极主动性,促进全面的自我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团队做贡献。而且,加强团队精神的建设,可以有效地节约内部的资源消耗,促进团队的发展。

4.讲授计算机软件时,教育学生给自己一个适合的定位

在计算机系统中,软件设备也有分类。一般包括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也分为操作软件和支撑软件,发挥计算机的基本功能。系统软件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独立的硬件,促进他们之间进行协调工作,而且系统软件没有设定特定的应用领域。但是,对于应用软件而言,一般是为某些特定的用途而开发,提供较为单一而又高技能的服务。例如,浏览器的出现,各类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诸多数据库的系统管理等。因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都各有用途,延伸到成长教育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对于自我的学习能力和努力方向,都要选准位置和目标。学生在学习中要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成为最好的自己。

5.讲解计算机的病毒知识,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我国计算机相关法律中可以知道,对于计算机病毒有明确的定义。计算机病毒一般是指在计算机的程序编制中,人为地加入病毒程序,以此破坏计算机的正常功能,导致计算机数据的损坏和丢失,从而妨碍计算机的使用。在现今的计算机发展领域中,很多的计算机病毒都是人为的破坏行为,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进行病毒程序编写,对计算机的诸多用户带来麻烦和损失。然而,病毒制造者不管是基于何种用意,传播和编写计算机病毒是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现实生活中,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知识的讲解,强化学生的理解。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不传播计算机病毒,更好地完善自己,成为一个于社会有益的人。

6.讲授多媒体计算机时,引导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成为一专多能的人

计算机的功能多种多样,正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一专多能。在现今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很难实现真正的“专业对口”,不存在这么多的专业岗位需求。所以,在社会科技进步的指导下,学校要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水平,及时更新知识进行自我钻研。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的其他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的应用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当网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也暴露了一些不良的信息。需要加强学生自我明辨的能力,让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的好助手。

7.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习方式和方法的改进。成长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不仅是思想政治课的一部分,而且担任着学生监护的重任。所以,教师在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注重传播道理和知识的主体,要做好学生的榜样。将成长教育的知识渗透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范文3

    论文摘要: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的逐渐普及,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日渐增多,而各专业学生层次又参差不齐,因此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针对高职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了“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该教学模式的优劣,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经成为各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不仅是学生步入社会为己谋生的一种工具,更是社会现代文明对人们必备素质的要求。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教育发展也不平衡,导致了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以专业班级为教学单位,同一个起点、同一个步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若考核模式也一视同仁,这样势必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任课老师的教学热情。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工作和学习能力的高低。在许多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普及计算机教育,幼儿可以在幼儿园通过互联网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动画来欣赏,而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过程都在应用电脑,使其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服务。所以,计算机文化教育在这些国家已在真正意义上成了应用教育,从“用”中“学”,从“学”中“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作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所有高职院校已经成为继政治、英语、高数、体育课程之后的又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素质,即影响到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近年来,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从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研究,如:以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来分类进行不同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实施、课时分配和考核方式设置等;还有以不同专业类别群来进行设置的;也有面向全校学生分层次教学的,部分院校在不断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权威的模式定位,这就意味着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探讨和实施。本文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了“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适应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需要。

    二、本课题研究内容

    1.课程内容设置

    “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即开设一门主要的公共必修课程,即《计算机应用》,开设时间根据单位教学条件的不同,一般设置在一年级阶段完成;之后根据不同专业后续课程的特点分别开设多门选修课程,如C语言、Visual Basic、数据库、网页制作或多媒体制作等。

    “一主”即《计算机应用》设定为公共必修课程,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Windows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信息检索与交流、常用工具使用等,课时设置为60学时,其中纯理论学时为12学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完成;边讲边练课时为48学时,全部在具有广播教学条件的机房完成。“多附”即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别开设的多门选修课程,课时设置为40学时,选修课程则完全根据不同专业需求来制定教学大纲。

    2.实施方式

    由于学生生源地域条件不一的因素,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方法。虽然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再强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针对理论知识普遍缺乏的现象,注重理论教学,实验课则根据学生基础高低分成几个小组,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小组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布置不同的实践作业。对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辅导,待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再进行一定的技能训练,使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则进行知识加深、拓宽,实验课,为他们布置的不是简单的验证实验,而是引导他们举一反三,去完成综合性的实践作业,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3.教学过程与手段

    整个教学过程强调“能力本位”原则,采用项目驱动、任务驱动和问题驱动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整个教学课程都是在具有广播教学功能的机房完成,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授课内容、知识深度、知识广度都依据专业进行调整。如授课内容方面:语言管理类专业,侧重点为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若是电子计算机类专业,还要更多地侧重硬件知识等。搜集整理大量的教学案例,同一知识点,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案例与专业对应的岗位紧密联系,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部分抽象的概念,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工作情境。

    4.考核手段的思考

    本院采用的考核方式是让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等级考试的成绩作为该门课程的成绩,通过近两年的实施,尽管通过率一直很高,但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因为都要参加等级考试,所以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过级率,完全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大量实施题海战术,大部分学生在做完题以后都不知道到底能干什么,这明显和高职教育的目标背离,学生的应用能力没有得到真正地提高。在此,笔者通过大量的调研,同时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就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核方式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计算机应用课程总成绩应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平时课堂练习和到课表现来评定,占总成绩的20%;第二部分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第三部分由平时大作业(平时大作业可以由任课老师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分教学单元分别设置多次大作业)完成情况来评定,占总成绩的40%,简单用算式描述如下:

    《计算机应用》课程成绩=平时上课表现*20%+全国等级考试成绩*40%+大作业成绩*40%

    三、小结

    通过本院近两年教学改革实践,“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操作简单,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比较适合高职教学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公共必修课程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根据专业特色开设的多门选修课程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但在考核方式上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寻求一种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素养,又可以培养其应用技能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0,(6):49-51.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仿真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5-10010-02

Practicing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LI Hong-li

(Hunan Urban Construction College, Xiangtan 4111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and put forward the reform idea of guided by market demand faced the practical fields. Applying the typical of simulation cases in real appli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simulation cases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了基础性、普及性,同时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基于这种认识,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然而,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究竟应该如何开设?让高职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一直是高职教师探讨的热门话题。

1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过于简单

目前中小学都已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ord、PowerPoint和Excel等相关软件的基本操作,也就是说现在的大学生对计算机不再是零起点。现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材大部分内容还在重复这些内容,没有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宽,造成学习上的重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甚至不屑于学。

1.2 学生知识水平相差悬殊,课程教学实施难度大

尽管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但是信息技术课不是高考科目,信息技术课程不规范,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一些落后的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计算机课,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而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初高中就已经受过较好的计算机教育,具有较高的水平。因此要在同一课堂中讲授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很大的困难。

1.3 与专业应用联系不够紧密

目前的计算机应用教材多以软件菜单操作为主线,知识点零散、教学内容理论偏多,实用性差,不适合“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高职高专教育,缺少高职教育特色,难以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

1.4 考评方法不理想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通过统考方式进行考评,题型固定单一,缺乏灵活性,学生容易死记硬背,考试结果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因此,如何改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文以建设类高职专业为例,谈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改革。

2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2.1 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本着“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思路,在对建设类专业工作岗位实际需求调研分析基础上,我们把建设类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处理复杂办公事务和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本专业工作领域服务。

2.2 高职与中学计算机教学要相互衔接

目前,零起点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向非零起点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转变仍处于过渡时期,内容上既不能搞一刀切,又要体现出高职与中学的侧重点不同,既不能重复学生已掌握的内容,又要保证计算机知识相对薄弱的普高生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

2.3 提升教学内容

由于中小学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在内容的选择上以“理论够用”为度,以办公软件(offic)高级应用为主,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意识。

2.4 面向实际应用,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线,目的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能力培养的目标需要通过仿真综合案例制作来实现.仿真综合案例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应用,从而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办公环境.为学生能迅速适应和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奠定基础,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近。

3 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

根据改革思路,结合国家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南》,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

3.1 教学内容层次化,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仍安排独立章节,以兼顾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将每个模块有层次地按简单、综合、高级的形式进行组织,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

3.2 以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通过对大量企事业单位走访和调研发现,在实际工作中最普遍的是利用计算机处理各种复杂办公信息,如长文档编辑管理(文字处理)、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数据处理)、各种展示场合下的演讲报告和信息搜索处理及常用软件工具等。为此,从实际应用出发,教学中以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深度应用为主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3.3 以仿真案例为载体,确定具体教学内容

建设类工作岗位中,应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工作实际问题接触最多的是:工程招投标书的编制、工程预决算、工程招投标PPT展示、工程招商和效果图宣传以及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等(其中一些专业软件如CAD、PhotoShop和预算编程软件单独开设课程学习)。针对行业应用特点,我们改过去“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体系的传统教学设计为“以项目任务驱动”的仿真案例式教学设计,将建筑企事业单位实际案例作为教学任务,既考虑到实用性和趣味性,又兼顾到知识的逻辑性。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4 课程的实施措施

4.1 针对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

为使计算机教学更加贴近专业,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教学计划,设置不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如在Excel高级应用模块中,对于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比较多,因此教学内容增加“用Excel编制工程量计算表格”;而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经常要对构件的受力进行计算,因此教学内容增加“用Excel计算构件的应力”;对于建筑设计等艺术类专业重点学习宣传单制作和演讲稿制作,而Excel则以基础应用为主。

4.2 合理组织教学形式

教学组织采用层次递进、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主体内容、综合作业、创新设计4个部分。其中主体内容和综合作业为课堂教学内容,而基础知识和创新设计部分由学生自学完成,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下。同时“创新设计”由学生自选择专题,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4.3 改变考评方法

为了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是关键,我们以认证成绩与大型作业成绩相结合的方法来评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成绩。其中认证成绩是要求学生参加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CEAC)考试,而大型作业则是学习每个教学案例后学生的作品成果评定。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课程,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范文5

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材、教学模式等方面,这些都阻碍了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改革,这是高职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形势

随着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也面临这新的形势。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转折点:第一,在信息技术时代,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有巩固的基础知识,还要有扎实的技能;第二,在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下,网络获取和交流信息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个基本技能;第三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开展,使得高职计算机教育不再是零起点[1]。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理论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成为懂自己专业同时又能够应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的第一个课程,对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并利用其解决问题有着积极地意义。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问题

2.1 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手段尽管是多种多样的,现在很多学校也开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得教学的内容更加的直观展示给学生,课堂的信息量也得以增加,进而也促使教学的效率得到了提高。然而,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中的教和学,还是存在教师教、学生学的现象,只不过是把教学的内容直接搬到了多媒体上而已,学生还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学模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应用的知识学习仅仅只能从课堂上获取,教师无法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2.2 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考试模式落后

当前,高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多采用的是笔试的方法,这种类型的考试对于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了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是无法检验的。而且,教师也很难通过考试来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检验。完全通过笔试来测验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掌握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的。高职课程考试中具有的学习、选择、发展等功能也得不到体现[2]。

2.3 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师教学方式陈旧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备课、教学和考试,学生是在被动的学习中学习。这样必然会使得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不断的消散。实际上,学生真正缺乏的是如何来学习,如何以各种渠道获得学习知识。此外,因为学生学习上存在的差异,如果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就无法使得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发展,是不利于因材施教的。

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措施。

3.1 教法改革

对于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单一的教法进行改革,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模块式教学等方式实施。

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还能够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来。例如,教师在讲解PowerPoint2000一课中,先设计好一个符合学生爱好的动画、模板文稿,在上课时先给学生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制作出这样一个优秀的PPT。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从基本概念出发,采用案例引出教学知识[2]。例如,教师在讲解Word邮件合并功能操作中,可通过学生参加计算机考试时打印准考证作为案例来介绍。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带着实际问题,从整理知识出发,把问题用模块的局部知识进行分层处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电子作品创作法:这种教学方法是通过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创新和评价综合进行教学的方法。采用此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先要由教学通过范例分析,提出创作任务,然后让学生自主搜集材料,自主设计,最后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评价。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然后把任务化解到自己的电子作品中去。例如,有的学生使用FrontPage 制作网页,有的学生使用PPT做演讲稿等等。学生从创作中能够体会乐趣,因而也就对计算机应用课程有了更高的兴趣。

3.2 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内容

丰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改革教学内容可通过增加实训内容来强化实践环节,使得教学内容不再枯燥。例如,把一些考证的培训内容列入到教学计划中,学生在学习office软件时,先让学生在学习完基础的知识后,鼓励学生参加ACT考试。把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结合,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课时,增强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学习。学校还可以在课外时间开放计算机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3.3 改革考试方式

传统的笔试方法无法完全的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加上计算机应用技术很多时候都是需要有实际操作要求的。因此对考试方法进行改革是必要的。可以通过平时考核、课堂作业、实践项目考核结合的方式(实践考核包括平时实验考核和期末机试考考核),对学生的综合成绩进行评定。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还能够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了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范文6

关键词:“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启发教学;任务驱动;分组教学;过程化考核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142-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llege, the computer basic course was reformed systematic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curriculum target,curriculum design,the teaching method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e course objective was based on abilities, including 7 level one abilities, 16 level two abilities. We chose the teaching major-related project, and wrote the experiment i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standard; The unity of “teaching, learning, doing,assessing” teaching mode was used, with the teaching method of heuristic, task driven and grouping. The process assessment standards based on the capability was used, agreeing with the course objectives. This systematic reform has improved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using computer and interest in this class.

Key words: unity of "teaching, learning, doing,assessing"; heuristic; task driven; grouping; process assessment standard.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1]为了提高我院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依据教育部的指导精神,再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对这门课进行了大胆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1明确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中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2]。

根据高职教育理念,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为能解读计算机配置信息,识别计算机相关软硬件;能熟练使用Windows 7操作系统和常用工具软件;能运用互联网从事各种娱乐学习工作活动;能使用Word 2010进行文档处理; 能使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处理;能使用PowerPoint 2010制作演示文稿;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具有操作层面、技术层面和专业应用层面上的基本信息素养并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取得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证书。

以上是这门课的课程目标,可以看出,该课程目标已经由传统的以知识描述为主转换为以能力掌握为主,为了使课程目标更具体,更容易实现并且容易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又进一步将课程目标分解为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每个能力均是从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仗崛。这里就不再详细列出,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我的论文“基于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化考核标准构建与实施”,在该论文的表格1中有具体描述。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接下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高职教育要求公共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教学目标中的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教学内容完全以项目为载体,不再是以前先讲理论知识,再讲操作,而是理实一体化,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项目的实施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相关能力,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为了体现职业性,教学项目结合专业,不同的专业选取不同的项目,并且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如下表1所示:

因为篇幅有限,这里仅列出两个专业群的教学项目,其中项目1:计算机配置调查可以分解为3个子项目: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安装及设置Windows 7操作系y、使用Internet网络搜索信息并共享。可以看出,不同的专业群教学项目有所不同,选取和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体现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并且是将来工作必须要掌握的工具,用好它可以更有效地工作。不同的专业群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金融会计专业群对Excel的应用较多,因此增加了一个Excel教学项目,加大了Excel的教学课时量。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还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标准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因此我院计算机基础部的老师和各专业课老师合编了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标准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实训指导书。

3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解决如何教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即使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也是教师先演示,学生再照着做,教师讲授的是否精彩,决定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完全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才是评价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的依据。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贯彻教学全过程的要求。

综前所述,教学目标是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教学内容完全以项目为载体,因此,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行动领域和项目导向”的理念,主要采用项目教学,并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体现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即获取信息、分析计划、实施、评价,使学生达到职业能力要求[3]。

改革之前这门课是32个理论课时,32个实践课时,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上,实践课在机房上。多媒体教室只有1台电脑,不可能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改革之后,理论课只有4课时,用来讲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上课地点为多媒体教室。其余60课时均为理实一体化课时,上课地点为机房。这样可以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

3.2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根据教育学理论,结合高职学生心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在本课程授课过程中,以“激发兴趣,引出任务”导入新课:先抛出一个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布置任务;以“分析任务、实现任务”讲授新课: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哪些技能,让学生自己思考,在摸索中掌握这些技能,必要时示范讲解,学生尝试练习,这里即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上;以“评价总结、能力拓展”做课堂小结:完成任务后,要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总结完成这个任务需要的技能和知识点,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出更高的拓展项目要求。

3.3 分组教学方法

自2001年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普及度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意识观念的差异,导致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存在很大差异[2].因此学生升入高职院校以后,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分A、B班,即将基础好的学生放入A班,基础差的学生放入B班,两个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皆有所不同。这种给学生贴标签的方法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不便于教务处对学生成绩的管理,加之对学生的调研结果反映,学生不愿意分班。因此我们没有采用分班,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法,即5个人为一组,该组中至少有一个基础较好的同学,同时有一个基础较差的同学,基础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这样可以让同学之间互相帮扶,共同进步。

实践证明,以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最后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前面在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三个环节中均进行了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采用 “一卷定乾坤”的期末上机考试,不能完全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目标中的能力。笔者采用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方法,不再进行期末考试,直接针对课程目标中的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进行过程化考核。过程化考核即学完一个能力考核一个能力,重在学习过程中的质量监控。能力的考核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具体详见我的论文“基于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化考核标准构建与实施”。

该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了考核内容和课程目标的完美统一,达到了以考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5 教学效果分析

现就本校2014级某专业的两个班级为测试对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效果研究试验。首先,将两个班级定义为“传统班”和“改革试点班”,每个班学生人数均为50人。然后,对“传统班”的学生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而“改革试点班”的学生,则采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法以及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方式。最后,以这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为参考依据进行对比。

5.1 期末考试成绩对比

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分布数据如图1和图2所示。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分别对两个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后,80~9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高出7个百分点,70~8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高出10个百分点,60~7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降低8个百分点,0~6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降低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改革试点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

5.2 学习效果问卷调查

分别对两个班级随机取20名学生,展开学习效果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5个问题:(1)学习完这门课程后,你对计算机的组成、分类、工作原理是否了解?(2)你认为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自己的办公能力(word、excel、ppt)是否提升较大?(3)你是否清楚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4)你是否达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5)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否有所提高?

本文以两个班回答“是”的问卷为例,统计了解计算机组成、觉得自己办公能力提升较大、学习兴趣较为浓厚等5个问题的人数,调查情况如图3所示。

由图3所示,对调研问题的回答情况中,觉得对计算机的组成、分类、工作原理了解的人数,“传统班”为10人,“改革试点班”为15人;认为自己的办公能力有较大提升的人数,“传统班”为16人,“改革试点班”为19人;觉得清楚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的人数,“传统班”为12人,“改革试点班”为18人;认为达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的人数,“传统班”为10人,“改革试点班”为17人;觉得自己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的人数,“传统班”为13人,“改革试点班”为19人。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考试成绩,还是学习效果问卷调查情况来看,改革试点班的学生在综合评定上都表现更佳。由此可以看出,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尤其是采用了“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方法和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方法后,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6总结

“教学改革改到难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这门课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专业,需要公共课教师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方法上颠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转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应变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综合素质都有一个较高的要求。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需继续努力,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教育部,2006.

[2] 刘俭云.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大众科技,2007,100(12):152-153.

[3] 高建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