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长江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长江水范文1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总是把家乡扩大。却不知道怎么划分“本地”和“外地”,到底是以“县”为界限还是以“市”或“省”为界限?我想如果取其前者,我是丝毫没有骄傲的理由的,我实在找不到几句表扬这个小小县城的话,让外面的人对这里心存一丝向往,我想我多半会说:“千万别来这叫井研的地方,我想逃都来不及!”请原谅我对我家乡的亵渎。
如果以市为本地,我还是有点骄傲的,毕竟乐山大佛多少还是有人知晓的。
请别问我我对乐山的自豪有几分。说实话,去过大佛几次后,我还是不知道那座佛像到底有多大,我只记得在佛像脚下,看着岷江水,我差点晕了,而且我是手脚并用爬回去的,并不敢回头看水流,一半是因为晕水,一半是因为恐高。
我当然知道这水流将会流如入长江,流过第二、第三阶梯,最后汇入大海。可还是有一丝惊讶:从对面流过来的怎么都能看见水底,而这边流过来的却是黑乎乎的污水,一黑一白,让人十分诧异的鲜明的对比。最后,两者相融,不分彼此。相对,洁净的变灰了点,黑的变纯净了点。
后来查过地图,从对面流过来的河是大渡河,而这边流过来的是青衣江,主河流是岷江,三者在大佛脚下合并。
我不知道在这整个巨大的长江水系,到底有多少像大佛脚下的的“黑白混”,也不知道在我的东面,长江入海的地方,那里的水色。只是,只是我希望它是洁净的,它从雪山上流下是怎么样的就怎么样回到大海。
现在我的书桌上用矿泉水瓶子装着一瓶于我其意义非凡的水。那是去年从峨眉山上带回的。带回时是整整一瓶,可经过一年的蒸发,只剩下半瓶了。
我没法描述当我看见水滴从湿漉漉的山壁上一点一点渗出,最后一滴一滴打在鹅卵石上时的兴奋。那挂在蕨类叶子上的水珠从来就没消失过,倒映着这山这水,还有过往游人欣喜的表情。
小道旁小溪流的水安静而平缓地流着,我的视线一直追随它直到奔到转弯的尽头。我看它流得那么快活,不忍心告诉它,在几千米的落差后,一切都不会那么快活了。如果我能颠覆万有引力,一定不会让你继续往下流。你将要流入长江,不是吗?不也是要通过那些繁华的城市,带着屈辱的眼泪流入大海吗?
长江水范文2
长江水文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由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局具体承担。长江委水文局下设7个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环境监测中心),主要业务为开展流域水文站网建设、水文水资源监测、水环境监测评价、河道水库地形测绘、水资源调查评价、水文气象预报、水文分析计算、水文自动测报、河道泥沙演变研究等工作。近年来,长江委水文局先后对局机关和下属各勘测局的计算机局域网进行了更新、改造,实现了全局计算机网络的互联互通,形成了覆盖全江外业勘测局、水情分中心和重点水文站的广域网。在常规水文观测的信息化、基础水文信息服务、水文信息深加工和防汛抗旱信息支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建成了一系列支撑主要水文业务的网络与信息系统。
1.1基础设施建设
长江委水文局现已建成覆盖7个勘测局、14个水情分中心和12个重点水文站的计算机骨干传输网,实现了全江计算机网络的互联互通;另外,为满足实时水情信息交换任务,建成国家防总、长江流域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部门、丹江口水库和三峡水库的互通网络,实现了长江水文信息的网络实时快速传输,以及与外业勘测局及重点水文站的远程视频会商。水文防汛计算机网络为3级结构,包括1个一级节点(流域中心),10个二级节点(重庆、宜昌、沙市、洞庭湖、岳阳、陆水、汉口、南京、徐六泾、丹江口分中心),5个三级节点(涪陵、万州、合川、宜宾和攀枝花等分中心)。在数据与网络安全方面,依托网络访问控制ACL技术、防火墙技术对核心数据进行防护,网络层虚拟子网技术实现网络层广播包的过滤,互联网出口通过防火墙进行地址隐藏与隔离,保障了内网系统的安全。长江委水文局在全国率先实现了118个中央报汛站全部自动报汛,结束了国内人工测量、电话报告水情和雨情的历史,实现24h实时自动报汛。目前,已基本上实现了实时水情信息从测站到分中心、水文局、水利部的同步传送。此外,还实现了水位、雨量自记和固态存储;部分水文站计算机智能控制、GPS定位的流量测量;部分重要水文站(宜昌、黄陵庙等)ADCP流量在线监测;部分重点水文站、重要水库监测点网络视频监控。
1.2信息资源和信息管理
经过多年的建设,长江水文形成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
(1)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全江118个水文站、264个水位站、25个雨量站、2个蒸发试验站、226个水质监测断面、4200多个河道固定断面。
(2)数据资源。主要包括水文数据库、实时水雨情数据库、水质数据库和河道数据库4个基础数据库,可提供基础水文数据、实时水雨情数据、历史水质数据和河道测量数据的电子化服务,见图2。此外,依托水文档案管理系统,提供非在线的各类水文档案查询服务。水文数据库是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料整编成果数据的重要电子信息载体,也是国家水文数据库的长江流域节点,存储着长江委所属测站的降水、蒸发、水位、流量、泥沙等系列的水文要素资料,数据量近16万站年,约1.16GB。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存储长江流域各水文要素的实时监测数据,通过覆盖全江的报汛网络在线汇交。水质数据库存储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资料整编成果,累计完成数据输入量15万条。河道数据库主要存储长江流域的河道基础信息及相关地形资料。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设计开发了以下系统:
①水文资料整编系统,为水文资料整编提供了信息化支撑;
②长江水文信息资源统一组织平台[3]和水文数据转储系统,实现了自治、多源、异构的水文信息资源的统一组织与服务;
③长江水文数据应用服务系统,全面提升了长江水文信息服务能力;
④长江流域站网展示平台系统,为长江水文信息展示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另外,即将设计开发数字河道系统,进一步提升长江水文河道信息管理能力。
1.3业务应用
在业务应用方面,主要建设了长江流域防汛水情会商系统、长江流域洪水预报系统、基于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流域面雨量集成预报系统、中长期水资源集成预报系统、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水资源配置及预测模型系统、水沙数学模型和水质模型系统、三峡库区三维仿真系统等业务系统,为水文气象预报、水资源分析评价、水库冲淤和河道演变分析研究、水质监测分析等业务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长江流域防汛水情会商系统是根据长江防汛水情会商的实际要求,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建立的一套完整的集空间数据管理、地图查询、信息检索、水情分析、水情预报、办公自动化等于一体的系统。在长江三峡导流明渠截流前后,系统为截流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实时水雨情信息,为水文专家现场指导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在2003年和2005年汉江秋汛中,为各级防汛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为准确预报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参考基础,被称为防汛非工程措施的典范。三峡库区三维仿真系统是在现有站网数据、水文数据库、水下地形数据的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地形数据、高精度影像数据,实现三峡库区及上游河道水位及相关辅助设施的三维仿真展示及分析,主要构建三峡大坝及重点区域的精细三维场景,实现了三峡库区水文信息的三维仿真模拟表达。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长江水文信息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对照长江委水文局的职责和长江委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水文信息化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整体规划不足。由于缺少水文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的支持,长江委水文局的信息化建设主要由专项业务需求驱动,水文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效的整体规划。功能全面、应用有效的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传输与服务体系难以建立,导致现有的水文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仍无法全面满足长江委对水文信息化的要求。
(2)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不足。由于缺少政策等方面支撑,长江委水文局与长江委内其他部门或长江委外相关单位的信息交换不畅,严重影响了水文水资源信息的汇集及支撑信息综合性的开发利用,特别是不能为长江委水利事业发展规划等高层规划和宏观决策提供综合信息支撑,限制了长江委水利信息化效益的发挥。
(3)信息服务能力不足。面对防汛抗旱、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等要求,水文信息基础设施凸显薄弱,由于缺少数据中心的支撑,洪水和干旱预报预警与调度、水资源监控与预测、水生态环境监控等综合信息服务无法基于同一数据基础、同一应用支撑平台,服务能力大大减弱。
3建设目标与需求
3.1建设目标
长江水文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为长江委中心工作提供水文信息支撑为目的,以“大水文”的发展需求为驱动,以形成长江水文信息化综合体系为核心,以增强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和综合服务能力为抓手,以提升流域防汛抗旱和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预警能力为重点,以建立水文信息技术标准和政策及信息安全体系为保障,实施由“覆盖全江水文业务的信息网络和水文水资源水生态环境信息综合采集传输体系、流域水文水资源数据中心、四大水问题各项水文要素预测分析综合业务应用”组成的用户一证通、共享一张图、服务一站式的水文信息化工程,全面实现长江水文信息化与现代化,为长江委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服务。
3.2主要需求
(1)开展水文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系统分析长江水文信息化与长江委水利信息化的关系,面对长江委水利信息化的总体需求,提出解决水文信息化中存在的整体推进差、信息资源缺和服务能力弱等三大问题的具体方案,形成水文局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
(2)实施基础信息网络扩容改造。根据长江委水利综合监测站业务对水情报汛网络的需要,扩充网络带宽,优化网络质量,延伸网络范围。吸收并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建成以水情分中心为中心、覆盖固定和移动信息监测(采集)站点的前端信息网络,实现各类监测设施设备的联网;依托水利部水利信息网的扩容,改善与流域内各省区水文部门的网络互连条件。
(3)开展长江流域水文水资源数据中心建设。按照国家与水利部相关要求,在现有长江委国家水文数据库的基础上,整合水文局内部的数据资源,实现行业内数据的一数一源、一点更新、多处使用和各类水文业务应用的统一支撑;与流域内各省区水文部门合作,建成流域水文基础信息资源目录与查询导航系统,面向各级水利部门提供用户一证通、共享一张图、服务一站式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服务和应用,基本建成长江委水利数据中心的水文水资源数据分中心。
(4)开发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在数据中心的统一支撑下,完成“基于同一数据基础、同一应用支撑平台”的洪水与干旱预测分析、水资源监控与预测、水生态环境监控、水文数字档案馆、水文事务业务综合管理等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升级改造与开发,逐步实现跨专业的协同应用,全面增强对流域水管理与公众服务的信息支撑能力。
(5)标准规章与安全体系的制定与实施。依照水利部行业标准、规章及长江委信息化的相关规定,制定长江水文信息化的标准规章体系,补充内部信息资源和系统建设管理、资源共享等相关规定,实现水文信息化发展的规范化;按照国家和水利部及长江委的相关规定,建成重要水文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分级保护体系,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完成全员信息安全专项教育和考核。
4发展思考
长江水文信息化建设以应用需求为主要驱动力,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信息化体系本身不完善产生的问题成了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所以,必须立足长江水文信息化的实际,对水文信息的发展状况、发展阶段作重新审视并准确定位。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综合业务应用为信息化的核心,整合数据资源和应用资源,正确处理信息化过程中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与管理、标准化与个性化、先进与实用的关系。在认真总结和分析过去长江水文信息化工作、合理评估和定位当前的水文信息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理清未来的建设发展思路是长江水文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必需条件。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做好信息化顶层设计、综合站网规划、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升信息开发应用水平、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建设是解决当前信息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推动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的关键。
(1)开展水文信息化顶层设计工作,指导水文信息化发展。按照长江委信息化顶层设计工作思路指导,结合水文局水文信息化实际,重新梳理水文信息化建设,从顶层设计把握水文信息化,以业务需求推动信息化建设。
(2)以长江流域片流域管理水利综合监测站网规划为重点,完善站网系统展示平台建设,及时掌握各类站网信息,为综合站网的规划设计、优化整合、建设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3)结合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工作,确立长江上游水库群信息共享和运行管理机制,建立长江上游水库群信息共享平台。通过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数据处理推送软件、信息实时交换软件、文档上传管理软件等软硬件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通过信息服务和展示平台实现共享信息的综合展示,为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提供基础支撑。
(4)着力提升信息开发应用水平,显著改进水资源模型、水沙数学模型和水质数学模型的应用;进一步加强水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综合管理系统(LIMS)、水质数据管理(整编)系统、长江水文测报信息移动应用服务系统的建设,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服务器资源整合与优化。做好综合办公、合同管理、财务报销等服务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
(5)升级改造基础信息网络,支撑水文信息化建设。根据长江委水利综合监测站业务对水情报汛网络的需要,扩充网络带宽、优化网络质量,延伸网络范围。结合水文测报大楼建设工作,完善汛旱情报送骨干网络,提高核心网络的数据交换与处理能力。
5结语
长江水范文3
长江水从西向东流,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长江从青海开始经过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全长约6300千米,比黄河长8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但尼罗河流域跨非洲9国,亚马逊河流域跨南美洲7国,长江则为中国所独有。
(来源:文章屋网 )
长江水范文4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划;建设任务
在国家的信息化建设组成部分中,水利信息化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是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深入开展以及广泛研究使用水利资源的具体信息,实现水利信息的全面采集、运输、储存、处理以及后期的服务,完成智能化网络操作结构,从各个方面提升水利事业各项操作活动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效能,从而从整体实现水利现代化的目标。最近几年,水利部门以党的基本方针作为发展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水利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将传统水利过渡到现代化水利的操作任务。为了能够更加科学准确的判定出各地间的水利信息,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
一、水利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水利信息化指的就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当中包含水利信息的采集、运输、存储、操作处理以及后期应用开发等等,不断提升水利信息资源的使用能力以及共享程度,从整体上使水利建设以及水事处理工作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不能够离开水利现代化的保驾护航,而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最基本的内容。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水利信息化,同时水利信息化也是水利事业不断寻求发展的迫切要求[1]。
二、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利信息化基本状况
1.信息采集技术的不断提升
整个长江流域的降雨量以及水位变化数据在长时间内都进行了数字化自动记录,部分汛灾重点防治地段还建立了水文信息自动收集操作体系,各方面的操作工作都有与之相
作者单位:437302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陆水枢纽工程局机电安装处
适应的信息采集方式,遥感、全球定位等等技术也有了广泛的使用。
2.通讯网络的全面建立
长江流域中各个省区的水利网络间是互相连接的,建设成立了一批电路专用网络。
3.数据库建设已初步完成
长江水利委员会先后建立了各类水情数据库。这些庞大的数据库提供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并且为各种信息决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一部分应用系统已建好
我国的防汛抗旱指挥操作应用体系已经建好,将成立一个点面结合的网络应用数据体系。
三、长江水利委员会信息化规划存在的问题
从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历史来说,我过的水利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但是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开始的时间较短,,对于现代化水利发展的基本形式而言,还是存在了很多不足的地方,长江水利委员会在信息化工作当中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
1.信息化规划与信息管理无法和现实要求相适应
信息化工作和治水操作的基本思路与实际建设需求之间的差距还是较大的,各个地方部门和行政组织部门建设水平存在差异以及操作功能的彼此重复问题较为严峻。因此在建设发展中需要统一建设目标,统一规划思路,统一建设机制。数字化信息化长江建设思路还不够明确,不管是宣传工作还是实际落实操作都明显不足,整体性与序列性之间的差异相对显著,目前依然存在许多关键问题急需有效解决。
2.水利信息化建设投入欠缺
信息化工作中牵涉的内容较多,并且建设的任务较为艰难,但是从长期的发展中来说,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整个长江流域内信息化建设无法形成一整套的建设操作体系,所以无法实现预期的操作效果。
3.信息基础设施不健全
现如今虽然说已经开发并且投入使用了一些应用操作系统,但是信息的采集运输以及后期使用仍存在明显不足。使用的范围较小并且没有多方面的服务目标,直至发展到目前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网络的覆盖体系。空间建设中的数据严重短缺,制约着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全面运行与开展[2]。
四、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应对办法
1.加快信息化队伍的建设
一支具有专业水利知识并且操作经验丰富的队伍,能够促进信息化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对于目前水利信息化人才相对短缺的局面,需要严格制定一个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质。
2.科学有序的目标规划
水利信息化工作中牵涉到的内容较多,各个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不能够完全照搬照套别地的成功经验,还需要结合本地的基本发展状况,设计项目标清晰、任务明确的发展路线。使用统一规范的技术操作标准,更好地实现网络化与资源共享。
3.建立基础数据库系统
目前水利信息化差距最大的是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共享离不开庞大的数据库信息的支持。所以,需要尽快建设起适应于当地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操作体系与信息评价系统,组成一个“数字长江”工程建设的基本模型。
保持长江健康稳定发展,促进人与水之间的和谐共处,成为了治理长江的基本思路,而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撑。只有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建设一个完整的防灾减汛工作系统,才能够将长江建设工作更好的推进[3]。
参考文献
[1]陈军强. 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J].人江.2011.02(25).
长江水范文5
水资源总体开发利用率不高;洪水灾害仍是心腹大患。
报告指出,长江水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总体开发利用的程度并不高。据杨桂山介绍,长江的水量是全国总量的35%,但汛期水量占去了全年水量的70%-75%。据1990-2000年的数据分析,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1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太湖水系为84%,而金沙江水系则只有4.3%。洪水灾害历来是长江流域的心腹之患。1998年后,虽然没有出现流域性的大洪水,但随着枯水期的过去,长江防洪形势仍十分严峻。而且,未来气候变暖的趋势,对长江防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杨桂山说,三峡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洪水危害最严重的中游地区防洪压力。但长江中下游仍有80万平方公里的集水面积,河道泄洪能力和湖泊调蓄能力仍显不足,蓄滞洪区建设严重滞后,而且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将引起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动与江湖蓄泄关系等发生新的变化,“洪涝灾害仍然是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心腹大患”。
从“总体尚好、局部污染”到“局部尚好、总体加剧”
从事长江水资源保护和研究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利环保专家翁立达对长江流域水质状况的评价是:"过去一直认为长江水质总体尚好,局部污染严重。现在的形势是局部污染得到控制,整体水域污染仍在加剧。"翁立达介绍,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长江的水量巨大,稀释容量大、能力强,忽略了长江流域接受的排污量也大。他说,尽管长江水资源污染已亮起了“红灯”,但长江污染仍在加剧,废污水的排放量仍在逐年增加。这些水污染主要是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化肥、农药、畜禽养殖业、农业固体废弃物、农村生活污水,山林地区径流污染,航运量激增带来大量船舶污染包括因海损事故造成的油品、化学品污染等。虽然近年来国家在长江的污染治理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长江水污染形势仍然比较严峻。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的调查表明,上世纪70年代末,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95亿吨,到本世纪初增加到近270亿吨,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1989年约为150亿吨,10余年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增加了80%。
治污能力有限排污口遍布沿江
记者在武汉沌口开发区看到,在距离开发区取水站的上游不到1公里的地方,就是武汉晨鸣汉阳纸业的排污口,经常大量排放污水,致使取水管不得不向江中心多伸进300米,增加300万元的造价。类似现象在长江沿岸的许多城市都能见到。江西省九江市一个县的化工园区,化工厂产生的污水没有达标处理就直排长江,有的暗设管道偷排,致使附近水域鱼虾死亡。长江流域内的污水处理能力十分有限,在上世纪70年代末污水处理率在15%以下,90年代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48%。据统计,整个长江流域的污水处理率在7%至8%,中小城市的处理比率则更低。
两岸不加处理的生活工业污水通过大大小小的排污口涌向长江,直接导致了长江水质的恶化。据调查,长江干流394个主要排污口中,半数以上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这些排污口每天都在向长江喷吐“黑水”,干流岸边污染带已接近600公里。其中,长江干流沿线的攀枝花、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5大城市的污水排放量为每年46亿吨,占干流主要城市污水排放总量的70%以上,可是各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却不足15%。而且,污水处理深度不够,二级处理总量每天仅为100吨,绝大部分污水直接入江,在干流近岸水域形成约400公里的污染带,不仅影响生活、生产用水安全,也对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形成威胁。
支流和湖泊污染日趋严重
据记者调查了解,在长江干流污染不断加剧的同时,长江各支流以及流域内湖泊污染日趋严重,也间接影响了长江水质。长江水资源保护局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支流2万多公里评价河长中,超标河长达7000公里。其中主要污染支流水质状况为:嘉陵江干流部分江段水质达四、五类,引起部分城市饮用水困难;岷(沱)江全江水质较差,劣于三类,成都、宜宾、乐山、内江、自贡等城市江段水质更差,饮用水源水质难以得到保证;湘江水污染日趋严重,主要河段枯水期水质超标,重金属污染长期存在;汉江中下游已多次发生“水华”;黄浦江常年污染,水质劣于三类。
长江流域内的10个重点湖泊中,1999年有6个湖泊水质劣于五类。鄱阳湖、洞庭湖水体维持在中营养水平,氮磷含量偏高,正处于向富营养过渡的阶段。“九五”期间国家重点治理的滇池、巢湖、太湖水质至今仍无明显好转,2000年监测结果表明仍为五类或超五类。滇池富营养化严重,藻类爆发,水葫芦疯长,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巢湖每年7至10月出现“水华”,湖中藻类大量繁殖,从水面下0.5米发展到1.5米,腥臭难闻;太湖中营养化面积占全湖70%以上,富营养及重营养化面积占10%,每年夏秋季均有“水华”暴发,藻类的数量在10年间增加了5倍。
"白色污染"成为长江水安全新患
此外,“白色污染”不容忽视,直接影响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长期以来,不少沿江城镇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沿江随意堆放,随暴雨、洪水进入江中,与丢弃在江中的船舶垃圾一道漂浮在江中,形成“白色污染”。在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的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韩桥垃圾场,自然堆放了8万多吨垃圾,距其下游的长江支流永宁河仅4公里,一旦汛期暴雨冲刷,这些垃圾将顺水进入长江水体。沿岸的弥驼镇等17个镇(乡)的垃圾也大多堆放在江边。每到汛期,大量垃圾和固体废物随暴雨、洪水沿江而下,其中难降解的漂浮物在三峡大坝前被拦阻,白茫茫一片覆盖整个江面。环保专家认为,这种“白色污染”如不及时治理,将会影响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破坏三峡水库的景观与形象。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在长江流域跨省河流的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体水质不容乐观。从1998年开始,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在长江流域25条主要跨省河流的35个河段开展省界水体水质监测工作。主要监测断面为云南与四川、四川与重庆、重庆与湖北、湖北与江西、陕西与湖北、湖南与湖北、湖北与河南、安徽与江西、安徽与江苏、江苏与上海等。
2003年省界水体水质监测为53个,涉及流域内39条河流和4个湖泊、水库,共53个断面,其中长江干流11个。53个断面中,26个断面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水标准,占评价断面总数的49.1%;27个断面水质劣于Ⅲ类水标准,占评价断面总数的50.9%,其中Ⅳ类水占30.2%,Ⅴ类水占9.4%,劣Ⅴ类水占11.3%。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总磷、石油类、粪大肠菌群等。从全流域总体看,污染较为突出的是西洞庭湖的省界河流、汉江水系以及长江上游支流的省界河流。
一江春水恐成一江污水
“一江春水恐怕变成一水!”这是陈振楼的原话。这也是陈振楼在历时大半年的调研中最为深刻的感受。从四川出发,顺流而下,一路走到上海,尽管各江段情况各异,但留给陈振楼的总的印象依旧触目惊心。就连一派山清水秀的江西,也让陈振楼沮丧。中国的四大湖泊,如今只有鄱阳一湖得以保持一汪净水,如果环湖城市圈真正得以实施,那么这个当今中国环境保持最好的大湖,未来也将步太湖的后尘,成为一汪污水。不像陈说的那么有感情,民进中央在自己的党派提案中,以极为冷峻的言辞,论证了“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问题已相当严重”的初步结论。他们提供的调研材料还表明,长江流域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流域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低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水环境污染的速度。企业废水直排、偷排率高达90%,屡禁不止;流域虽有城市污水处理厂280多座,但生活污水处理率不足三成;部分江段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超标现象非常严重,致使流域水体污染严重。提案宣称,长江流域不合理的产业布局,是水污染事故频发的诱因。2年多以来,长江流域相继发生了四川沱江氨氮污染事件、湖南湘江镉污染事件、湖南岳阳砷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沿江当地居民的饮水欠安全。
水质日趋恶化的长江,非但恶化人的生存环境,同样也危及动物。考察期间,他们会晤了中、美等6国科学家"长江豚类科考团"。陈振楼感慨,六国科学家38天的苦苦寻觅,只在长江口处找到了1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至于翘首以盼的白鳍豚,没有发现一只。数据显示,上个世纪90年代,尚有150头白鳍豚生活在长江中。
可怕的“十一五”规划
长江流域8省市大干快上的“十一五”规划,让陈振楼等民进中央调研人员瞠目结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已将中国推至重特大事故高发期。民进中央提案援引国家环保总局的数据称,自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故以来,中国平均每两三天发生一起水污染事故。按图索骥,罪魁祸首是大量重化工企业沿江布局。民间中央提案撰写人的愁容透过纸背:“令人忧虑的是,长江流域各省市在‘十一五’规划中,仍将重化工业作为发展重点,在具体的产业规划中都有新增、扩建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项目的计划,而且这些项目大都沿江布局。”
该提案毫不避讳地向全国两会开列了一长串清单:上海市将精品钢铁基地、化学工业区等沿长江入海口布局并紧邻黄埔江;江苏省沿江城市将着重发展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四大产业集群;安徽省沿江城市将着重发展汽车、冶金、装备制造、石化及化工、建材及新材料和物流六大产业集群;江西省将对江铃、昌河、洪都和江铜等知名重化工企业进行扩建;湖南省将继续培育壮大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等支柱产业;湖北省将做强做大汽车、钢铁、石化等支柱产业;四川省在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产业规划中仍以重化工业为主。清单之后,是民进中央遮不住的惊呼:“不难想象,如果沿江各省市均按已经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布局相关产业,那么长江流域水环境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和隐患。”陈振楼补充道:如果也已规划的重化工项目如期开工,3年后的长江,将成为积重难返的淮河。
像管泰晤士河一样管长江
为什么长江中下游8省市,无一例外地都把本地区的“十一五”发展,押在了重化工产业上,又为什么将这些重化工项目,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沿长江摆放?原因大略有三:可以公开的两个理由,一是所有的重化工项目,都是用水大户,而长江水资源丰富;二是长江水道不但运输便利,同时又是极为重要的能源通道。还有一个各大重化工企业彼此心照不宣的说不出口的理由:沿江建设这些项目,排污方便。面对危险的长江,环保体系脆弱不堪。从事调研的人士指出,当下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监测监控和预警应急非常薄弱,缺乏应急预案和应急技术。迄今为止,长江流域各省市针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省级专项预警应急预案尚处于编制阶段,而应急监测监控体系的构建、风险控制和应急技术的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此外长江沿海的地方环保部门也往往缄默不语,没有尽职尽责。地方利益驱动下的政治体制,如今已经不能对外提供真实可信的长江水污染数据。调研中,即便是政治身份为民进会员的环保人士,也有少数因为忌惮自己所在省市的复杂情势,对真实的污染调查数据三缄其口。据此民进中央在提案的五点建议中,呼吁在国家层面,建立一个专门治理长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综合管理机构,在尊重流域水环境、水资源现状和承载力的前提下,考虑各省市的产业特色和基础,统一制定流域“十一五”规划,布局重化工产业。
“自己管自己是管不住的。”陈振楼说:“长江是大家的,不是哪个省的,在地方跨越式发展的冲动下,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各地都不会顾及长江。”他还举例说,曾经的污水河--英国的泰晤士河,自从建立了流域管理机构后,污水也渐渐成为全球游客记忆中的清水。
"由开发优先向开发与保护并重转变"
作为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长江是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脉。报告指出,长江保护与发展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也面临着各种资源环境问题。报告说,“长江保护与发展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众多专家都强调,长江的水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中科院院士孙鸿烈说,长江的保护和发展不仅关系到流域180万平方公里、4亿人,还“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但是长江流域的水行政管理涉及到供水、防洪、环保、农业、水电和航运等10多个部门,沿线又关系到19个省、市、自治区。在水环境管理方面,也存在着“水利不上岸、环保不下水”和上下游割裂状况。“长江豚类及其他生物资源迅速衰竭,跟长江存在的管理问题有着一定的关系。”王丁这么认为。同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逐步增大,也对长江的保护和发展构成了挑战。
长江水范文6
关键词:长江漫滩 深基坑 降水
中图分类号:TV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c)-0048-02
水利工程深基坑开挖施工使原有的基坑周围的水、土应力平衡受到破坏,土体发生变形,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危及到基坑本身以及周围建筑物的安全[1]。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和减少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需要选择合适的降低地下水水位或水头的方法对基坑进行降水。科学合理的降水方案对于基坑工程顺利开展有着积极意义。
(1)可以防止基坑坡面和基底的渗水,保证坑底干燥,便于施工开挖。
(2)同时增加边坡和坑底的稳定性,防止边坡或坑底的土层颗粒流失,防止流砂产生。
(3)减少土体含水量,有效提高土体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对于放坡开挖而言,可提高边坡稳定性,对于支护开挖,可以增加被动区土抗力,减少主动区土体侧压力,从而提高支护体系的稳定性和强度,减少支护体系的变形。
(4)提高土体固结程度,增加地基土抗剪强度。适当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可以减少土体含水量,提高土体固结程度,减少土中空隙水压力,增加土中有效应力,增强土体抗剪强度。
(5)降低下部承压水水头,减少承压水头对基坑底板的顶托力,防止基坑突涌。
1 常规降水法在长江漫滩地区的适用性
长江漫滩沉积层,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常常夹有厚薄不均的淤泥质粘土层[2]。该土层是由于古河床侧向移动和河水周期性泛滥形成的。在长江作用下河床常常一岸受到侵蚀,另一岸发生堆积,于是河床不断发生位移。受到堆积的一岸,由河床堆积物形成边滩,随着河床的侧移边滩不断扩大。洪水期间,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滩面,由于水深变浅,流速减慢,便将悬移的细粒物质沉积下来,在滩面上留下一层细粒沉积,逐渐形成河漫滩淤泥质粘土层。该土层透水性弱、力学强度低,其下部由强度低,透水性强的砂、砾、卵石层构成。下部土层不仅透水性比上部土层大好几个数量级,而且直接受江水充足的补给。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以下所列出的常规的降水方法在该地区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1)表面降水法。该法属于重力降水,适用于渗水量不大的基坑。利用设置在基坑周围的明沟、集水井和抽水设备,将地下水从集水井中不断排走,使得基坑处于干燥状态。此方法适用于中等面积建筑物基坑的排水,适合土层为渗水量不大的粘性土、碎石土和粗砂土。长江漫滩地区地下水丰富,单纯使用表面降水法难以达到基坑降水的要求。
(2)轻型井点降水法。该法属于利用真空负压加速抽取地下水的方法,适用于渗透系数为0.1~5.0 m/d的土层。该降水法在工程竖向埋设一系列井点管深入含水层内,用连接管将井点管与集水总管连接,再与真空泵和离心水泵相连进行抽水,使得地下水位降到基坑以下。此方法适合土体渗透系数不大,需要利用真空负压加速抽取的情况[3]。长江漫滩地区土层不均匀,常常夹有渗透系数较大且与江水相通的粉细砂、砂砾层。轻型井点法抽取该土层地下水时,江水会源源不断地补给,降水效果差。
(3)喷射井点降水法。该法是在井点管内部装设特制的喷射器,用高压水泵或空气压缩机通过井点管中的内管向喷射器输入高压水或压缩空气形成水气射流,将地下水经井点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间隙抽出排走[4]。该法排水强度大可以代替多层轻型井点降水。在长江漫滩地区遇见江水相通的粉细砂、砂砾层时,降水效果差。
(4)电渗井点降水法。该法是在轻型井点或喷射井点管的内侧加设电极,通以直流电,利用粘土的电渗现象和电泳特性,使渗透系数较小(K
(5)管井井点降水法。该法是设备由滤水井管、吸水管和抽水设备等组成。具有井距大,易于布置,排水量大,降水深(>15 m),适用于渗透系数大(20~250 m/d)、砂土类、地下水丰富、面积大、时间长的降水工程应用。利用管井进行重力集水,再利用水泵将水抽出。在长江漫滩地区局部地蛹杏泻翊蟮母羲土层,而其上部又是中等透水的土层时,在地下水水头差较小的情况下,降水效果不佳。
(6)深井井点降水法。工作原理是利用深井进行重力集水,在井内用潜水泵进行排水以达到降水或承压水压力的目的。它适用于渗透系数较大、涌水量大、降水较深的砂土、粉质砂土。在长江漫滩地区使用局限性与井管井点降水法相似。
2 长江漫滩地区深基坑排水关键技术
长江漫滩地区有淤泥质粘土的隔水层,隔水层以下的承压水层与长江相连。由于长江漫滩地区的淤泥质粘土层的存在,使得该地区深基坑降水有别于其他地区。单一的降水法难以满足工程需要,需要将多种降水方法有机整合,根据地质情况灵活运用。
深基坑降排水量一般比较大,表面降水法排量不够。各类井点降水法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地下土层不均匀,难于准确控制基坑内地下水位。如果将两种排水法结合,利用井点降水法对基坑周围的地下水进行预降,再利用表面排水法准确控制地下水的高度可以得到较好的降水效果。
联合降水法就是将井点降水法与表面降水法进行有机结合。在基坑周围设置井点,可以预降地下水,将大部分地下水通过井点排出。在基坑内设置表面排水装置,对坑内进行准确降水,确保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内地下水位低于开挖面0.5 m。
在长江漫滩地区上层土体渗透系数较大,中间或局部夹有渗透系数较小的隔水层,下层为渗透系数为10~200 m/d。综合考虑可以选用管井井点降水法与表面降水法的组合。管井井点能降低含水层水量较大、渗透系数较大的潜水、承压水,与管井井点连接成同一系统的表面降水装置,能同时降排上层滞水、潜水及地面雨水,能有效地控制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成功做到基坑施工干作业。在深基坑开挖前,进行工程地质施工复勘并结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施工范围各地层土体的分布范围、层序、高程、渗透规律及地下水埋藏条件。通过理论计算分别得出各部降水施工参数,并确定管井井点及表面降水装置的位置、数量和高程。
3 工程应用
3.1 在南京板桥河闸扩建工程的应用
原板桥河闸建于1996年,设计流量124 m3/s,分三孔,单孔净宽6 m,闸底板高程3.5 m(吴淞高程)。2015年底进行扩建,扩建后的板桥河闸采用闸站结合的布置型式,扩建水闸设计流量为450 m3/s,水闸分5孔布置,每孔净宽6 m,闸底板高程3.5 m,基坑底面高程1.3 m,局部0.95 m,堤顶(基坑顶面)高程12.45 m,新建补水泵站设计流量为4 m3/s。
该工程基坑高程3.29~12.00 m土层为粉质粘土,渗透系数最大值为0.0065 m/d,高程2.39~3.29 m范围土层为淤泥质粉质粘土,渗透系数最大值为0.0018~0.009 m/d。根据工程现场及工程地质条件等情况,施工降排水采用井管2处配合表面降水施工装置6处,进行联合降排水,使得基坑底部土层中动水力减小,动水方向朝下,地下水由水泵排出基坑外,从而确保施工期间基坑处于无水状态,以确保基坑稳定和建筑物正常施工。
3.2 在南京长江干堤防洪能力提升工程的应用
南京长江干堤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雨花台区2012年度工程一标段何家圩泵站工程深基坑,紧邻长江,地质条件异常复杂。通过计算确定基坑降水采用联合降水法,采用管井4口深18 m,减压降水井6口,深2.7 m,表面降水施工装置一套,顺利地完成了深基坑降水工程。
在何家圩泵站附近地质条件相同,规模及基坑各部高程也基本相同的泵站采用传统的轻型井点降水工艺(二级降水),其结果是轻型井点降水失败,增加轻型井点后还是效果不佳,重新组织专家现场论证,采取增设13口大口径管井降水,结果工期延误,经济损失严重。
原降水设计的问题在于井深太大,管井贯穿整个含水层,该层与江水相通,导水性能极强。群井降水时抽取的地下水中江水占有较大比重,造成单井涌水量很大,而地下水位整体降深较小。
4 结语
长江漫滩地区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常常夹有厚薄不均的淤泥质粘土隔水层,隔水层以下的承压水层与长江相连。常规的降水法因其适用范围的限制,难以对此类地区进行有效降水。在这类地区使用联合降水方法,运用井点预降地下水,将大部分水体通过井点排出,同时在基坑内设置表面排水装置进行局部降水,则可以准确控制基坑内地下水位。
⒖嘉南
[1] 周志芳,郭耿新,钟建驰,等.深基坑降水设计中几个问题的讨论[J].勘察科学技术,2004(5):16-21.
[2] 刘清文,车灿辉.长江漫滩复杂地层条件下超大超深基坑降水设计[J].探矿工程,2013(5):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