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季氏将伐颛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季氏将伐颛臾范文1

季氏将伐颛臾范文2

【关键词】文本 情境 自主 诵读 高中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087-01

文言文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文言文也是高考的重头戏。目前,文言文教学十分低效,虽然进行了许多尝试与改变,但总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其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注重识记教育,忽视阅读教育;教学主体单一,教学形式单一;占用较多的学习时间,效率低下。笔者认为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创造基于“文本”的“情境”与“生活”和学会基于“自主”的“诵读”这些方法,将会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两大方面,语言素养是其中的核心。在语言素养中,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理解、运用的能力、方法和习惯等,都只能通过语言学习来实现,除此别无他途。语文“文本”的任何价值均应通过语言得以实现。所以笔者认为高中的文言文情境教育的前提是文言的文本。

如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学习目标就是要体会孔子的出色的辩论艺术以及他的“仁”的政治主张。如果教师只是把文章翻译一遍并且指出孔子的“仁政”主张和高超的论辩艺术,学生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但如果教师能充分引导学生去想象和推理: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和季路一定深知孔子的思想——“仁”和“克己复礼”的思想,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要向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师说:“我们将要违背您的‘仁’思想去攻打颛臾了。”他们会这样直接地说吗?肯定不会,所以他们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十分的委婉,可就这样,孔子一眼就看出这事的本质并说明了不该讨伐的原因。随后他们二人企图逃避他们的责任,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抓住了他们的“小辫子”——他们作为“相”的责任,对他们进行了批评,逼得他们不得不说出了他们的真实目的:“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最后指出了他们这种做法“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地阐述了他的“仁”主张。这样一步一步基于文本去想象、推理,帮助学生认清冉有与季路语言所表达出的表象,体会孔子能够紧抓冉有与季路的不足进行辩驳,进而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的语言艺术。

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既需情境还需学生的“自主学习”,尤其是学生“自主”的诵读。“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古以来,诵读就是培养书面语语感的好方法,韩愈曾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今天的中学生在释读文言文后进行诵读,虽说比古代学童起步晚,背诵量也很少,但对于学生初步获得文言语感仍然是富有意义的。所以,要求中学生诵读课文中一部分名家名篇,是文言文阅读教学必须坚持的做法。在这里笔者认为学生更应该注重文言文的自主诵读,也就是在诵读古文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学生们在运用了想象情境和推理情境理解教材,获得知识后,如果能够进一步的揣摩冉有与季路以及孔子的语言,分析他们的心理,甚至能将他们的语气诵读出来,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也不可或缺。

再提《季氏将伐颛臾》,冉有与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呢?按照前面的想象情境和推理情境得出的内容来看,他们说话时一定心虚,因为他们不敢向老师直接说出他们的真实缘由。孔子听说了之后,说:“无乃而是过与?”即“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所用的是个推测的语气。接着冉有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时他们在推卸责任,在诵读时,要求诵读者声音应是突然增大,脸上也应显出无辜的表情。而孔子呢?直呼其名“求”,并连用两个反问指出他们作为“相”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时的孔子应该有些生气了,所以声音也会增大,并带有生气的、责怪的语气。最后,当冉有被孔子一步步紧逼说出真实目的时候,他应持的口气应是些许无奈。此时的孔子该是愤怒了,他直言痛恨冉有这种明明想做但偏要找借口的人,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斥责。此外,还可让学生分角色诵读,甚至分角色表演,加入学生自我的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加入动作、表情、道具等。教师如能引导学生这样的“自主”诵读,对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人物的形象,体会感情,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以上是本人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感悟,也是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摸索。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复杂、困难,其方法又很多,但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需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育特质及其独特优势[EB/OL].http://

/video/ShowArticle.asp?ArticleID=9268

季氏将伐颛臾范文3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税收;调控;县域经济;江苏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015-03

中国“十二五”规划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战略性工程,离不开各种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其中,税收作为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财力基础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县域经济是衔接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连接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重要纽带。

一、税收调控与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关性分析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以江苏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长期处于全国的第一方阵,与县域经济率先崛起和相对发达密不可分。2009年末,江苏共有县级市26个,县25个,全省县域行政区划面积7.6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74.7%;县域总人口(户籍人口)4 778万,占全省的64.4%;地区生产总值18 538亿元,占全省的53.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 612亿元,占全省39.3%;社会消费零售总额4 913.07亿元,占全省的42.8%;进出口总额1 433亿美元,占全省的42.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 208亿元,占全省的41.4%。由此可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抓好县域经济事关经济发展大局。

(一)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赖于税收调控

税收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发展不偏离轨道的手段,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赖于税收调控来实现。如税收调控经济运行的功能,可以充分作用于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发展速度的控制和质量保证上面;税收调控资源配置的功能,可以充分作用于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控制“三高”上面。

(二)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导税收调控

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不断地调整驱动经济增长的要素组合,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税收调控的主导,税收调控最终是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如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控制经济发展速度、保证经济发展质量和控制“三高”等目标就对调控收入分配的要求;又比如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就是对调控资源配置要求。

(三)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税收调控目的是相通的

税收调控范围的广泛性对应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全面性,税收调控对象的针对性对应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性,税收调控的刚性对应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柔性。从三个对应关系来看,二者的目的是相通的,如调控经济运行与控制经济发展速度和保证经济发展质量的关系,又如调控资源配置与控制“三高”的关系等。二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相通、主导和依赖的关系。

二、从税收的角度分析制约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

税收来源于经济,江苏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地方税收带来了充足的税源。2009年,江苏县域地税税收收入总量突破700亿元,总量为“十五”期末2005年的2.55倍,2005—2009年年均增收超过100亿,年均增速26.4%,高出全省增幅3.1个百分点,其中,苏南、苏中、苏北年均增长21.3%、31.3%、41.1%。县域税收占比由2005年的33%提升到2009年的36.3%。

(一)税收增速与经济增速长期倒挂,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近年来,虽然江苏县域经济与税收均保持着较快增长,但税收的增速明显快于经济的增速,也快于周边县域经济的强省浙江和山东。2006—2009年,江苏县域GDP年均增幅为19.4%(现价),地方税收年均增幅为26.4%,税收增幅高于经济增幅7个百分点,而同期浙江省县域税收年均增幅只有16.2%,山东省只有19.3%。其中苏北五市的县域税收平均增幅高达38.3%,高出同期经济增幅18.9个百分点。

由于产业结构、统计口径等多方面因素,税收增长在一定程度内高于经济增长是合理的,比如从反映经济税收协调性的税收弹性系数看,其系数在0.8~1.2之间应处在合理区间。但近五年江苏县域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平均弹性为1.36,其中苏北地区五年的平均弹性为2.05,说明这其中必然存在着非经济自然增长因素。以增长最快的苏北地区为例,由于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地方财力规模偏小,县乡财政担负着广泛而重要的公共再分配职能,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部分县(市)政府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或为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对地税部门下达的税收增幅偏高,加之单一的收入考核导向机制,导致税收计划与实际税源相脱节,既加大地税部门组织收入压力,同时也使税收计划与依法组织收入的矛盾进一步突出。据调查,近年来苏北地区大部分县(市)政府下达的地税税收计划增幅超过30%,少数县(市)政府下达的税收计划增幅超过50%。税收增长速度长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势必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经济发展不均衡,制约了县域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

虽然近年来江苏县域经济总体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受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等诸多因素影响,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自南到北,梯度落差较大。从反映经济综合实力的地区生产总值看,2009年,全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县域GDP比值为3.8∶1.7∶1,人均GDP比值为5.8∶3.3∶1,GDP排名前五位的苏南四县(市)总量超过了苏北全部县(市)的总量。从单体来看,强县、弱县间的差距极大。全省人均GDP最高的昆山市(68 420元/人)与最低的灌云县(3749元/人)相差5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最高的江阴市(251.2亿元)与最低的东海县(2.33亿元)相差107倍。从三大区域税收收入占比看,苏南14个县(市)税收占比近六成(57.5%),而苏中和苏北37个县(市)的税收总量占比不足全省的50%,收入总量仅为苏南的3/4,苏南县域税收平均规模为29.36亿元,分别为苏中、苏北的2.7倍、4.7倍,最高昆山市(80.76亿元)与最低的洪泽县(3.87亿元)相差近20倍。全省县域发展严重失衡,影响到县域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制约了县域税收持续稳定增长

现阶段,江苏县域经济虽然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但与全省产业构成相比,县域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份额仍然较高。2009年,全省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县域GDP的8.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目前全省仍有1/4左右的县第一产业的占比高于20%,部分县农业社会的特征仍比较明显。由于第一产业比重偏高,2009年全省县域地税税负为5.7%,低于全省近1个百分点。

从税收的行业构成看,县域税收对建筑业、房地产业依赖过大。2009年,全省县域税收中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两大行业占比为45%,高出全省两大行业占比3个百分点,比山东高17个百分点、比浙江高10个百分点。其中:苏北县域税收中两大行业占比高达五成以上(54.3%),高出苏南五市两大行业占比14.3个百分点,两大行业增收贡献份额高达73.8%。可见,目前县域税收对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两大投资拉动型产业依赖过大。

三、税收促进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结构调整的税收优惠,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1.完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进一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强化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初加工,提供农业技术、信息、仓储、培训等服务收入,可全部免征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合作社成员取得的股息、红利、盈利返还一律免征个人所得税。农民购买农用生产资料,其中农机可由国家凭农民购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直接退税给农民或财政直补;对化肥、农药,因面广量小,退税手续烦琐,仍可继续实行免税,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适当降低最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税负,将农业产品、食用植物油、自来水、居民用煤炭制品、天然气、煤气、石油液化气等老百姓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增值税税率由现行的13%降至10%或10%以下,减轻医药物品的税收负担。

2.积极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对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取得的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开展农业质量和环保标准体系、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规划、策划、咨询、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以农家独特的田园风光为依托,以绿色生态休闲为主题,以花园、果园、茶园从事生态旅游项目,在一定期限内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将涉农服务免征营业税政策,扩大到所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项目;对农村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长期减免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

3.完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度中,新兴产业领域的优惠手段较为单一,延期纳税、税收抵免、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等手段未得到充分应用。因此,应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充分使用上述手段。新兴产业的有些资产更新换代非常快,甚至二三年就出现新产品,应放宽该类设备的折旧年限,规定可在更短时间内提取折旧。现行企业所得税法缺乏关于再投资的优惠制度,为了鼓励新兴产业企业再投资,应作出这方面的规定。

(二)实行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共进的税收政策,推进平衡发展。

税收政策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要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主要通过税收优惠机制,调节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以获得整体效益最大化。

1.引导优势产业,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首先,充分利用苏北的资源禀赋优势,运用税收政策引导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深加工,建设生态健康养殖基地、安全水产品养殖基地和海洋捕捞渔业及海产品深加工基地;重点发展湿地旅游、生态旅游、海岛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集中建设石化、钢铁、造船、能源等临港产业以及物流、配送、仓储运输等现代服务业,提高苏北发展内生力。其次,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扶持苏南高薪技术企业发展,在苏南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促使苏南产业升级。最后,加强苏南、苏北之间的产业转移承接,加大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苏北转移,对产业转移产生的投资成本差异,以财政补贴或者税收减免的方式进行弥补,以进一步提高苏北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2.降低税负,吸引生产要素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行对农村积极有效的减免政策,特别是中央税的减免,真正体现国家的实际扶持。实行吸引投资的税收政策,对投资于农村地区的企业,适当提高折旧率或折旧额,对外来投资者以来源于农村地区的税后所得再投资于农村地区的,实行全额退税的鼓励政策。对吸引人才的专门补贴实行个人所得税免税优惠等。

3.放宽税收管理权限和分成比例,促进农村自我积累和发展。在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分成比例方面,中央财政应给予农村地区地方财政更多的优惠,以促进农村地区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

(三)完善民生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保障和改善民生

1.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中小企业作为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吸纳了社会上大多数就业人员,成为县域就业主阵地。为了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建议推行差别税率:在所得税方面,根据纳税人的效益规模或者企业规模实施不同的税率,规模大的适用基准税率,规模小的适用优惠税率;实施所得税累进税率,对企业利润水平低的实施较低的税率。在流转税方面,按企业的规模实行差别税率,规模小的实行较低的税率。规定起征点,对所得税或者流转税规定起征点,在起征点以下的不征税。

2.加大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力度。税收应加大支持促进就业创业的力度,落实并延续已有的税收优惠政策。适当优化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征收政策,如可以对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适当提高或者将增值税纳税人中的小规模纳税人从增值税制中淡出,降低增值税征管成本;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中的微利企业所得税税负,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可以采取的措施如将现行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规定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标准放宽到低于5万元或低于10万元的标准,或者对小型微利企业的所得税一律降至10%,以照顾微利企业,促进就业;统筹城乡就业,将农民工返乡创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对返乡农民工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可比照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政策给予税收优惠。

(四)构建绿色税制,促进资源和环境保护

1.调整资源税。一是要适当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广义的资源概念不限于矿产,还应包括水、森林、草原、滩涂等。二是要对部分资源品种改变计征方式,首先可对原油、天然气、煤炭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2010年6月1日,中国率先在新疆进行资源税改革试点,对新疆石油、天然气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税率为5%。建议在新疆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条件成熟时逐步扩大到全国范围内推行。三是要适当提高资源税税负,现行资源税税负是多年以前制定的,随着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目前税负明显偏低,难以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

2.开征环境保护税。在费改税的基础上,推动环境税立法,重点考虑对污水排放、碳排放、二氧化硫排放征收。污水排放属于费改税,同时相应考虑设立碳税、硫税税目,择机进行开征。碳税,是二氧化碳排放税的简称,是针对化石燃料使用征收的税,旨在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碳税开征已成为中国减缓国内外压力的需要,有利于中国树立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它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完善中国环境税制的客观需要。

3.完善消费税。消费税是中央税,具有宏观调控的功能。但中国消费税名不副实,主要是在生产环节对企业征收,对消费者而言,属于隐性税收,调控功能被隐蔽和弱化了,应进一步完善消费税政策。将消费税政策逐步显性化。消费税是价外税,对消费者征收,就能起到明显的奖惩作用。中国消费税对企业征收,一提高消费税,企业就会涨价,消费税对企业行为的调节就会弱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 梁东黎.宏观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 王书瑶.赋税导论(简本)[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

[4] 汤贡亮.中国税收发展报告(2009/2010)[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0.

[5] 欧阳坤,许文.促进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09,(4).

[6] 匡小平,吴智峰.中国收入差距过大原因及财税调节对策[J].税务研究,2009,(2).

[7] 厦门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探讨[J].税务研究,2010,(10).

[8] 丛明.建立和完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制与税收政策的路径分析[J].涉外税务,2010,(9).

[9] 郑新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J].宏观经济论坛,2010,(18).

[10] 秦兴方,汪桥红.转变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与制度安排[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季氏将伐颛臾范文4

当今,世界各国提倡减少碳排放,发展绿色经济,水运的地位和作用被重新定位,赋予了更多更新的内涵,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今年初,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这是建国以来内河航运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标志着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也为长江航运带来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机遇,长江航运将进入发展质量更高、速度更快、环境更好、政策更优的新阶段。

《意见》从有利于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降低社会综合物流成本,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有利于调整沿江地区产业布局;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指出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内河水运体系,长江干线航道得到治理,成为综合运输体系的骨干,对外开放的通道和优势产业集聚的依托。长江等内河主要港口和部分地区重要港口建成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港区,运输船舶实现标准化、大型化。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内河水运发展黄金机遇期,加快实现长江港口发展方式转变。

交通运输发展的新特征

目前,我们交通运输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已经由多种运输方式独立发展向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转变;由以交通建设为主向交通建设与运输服务并重转变;由以通道建设为主向通道与枢纽建设并举转变。交通运输正在进入有效整合交通运输资源,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由分散、各自发展向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将转向构建交通运输枢纽和实现客货联程联运。这些变化和特征为沿江港口物流枢纽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长江港口的发展需要有符合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的新思路、新理念。港口枢纽的规划和建设必须处理好与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关系,处理好港口规划与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的关系,特别要重视港口集疏运体系的建设,加强在港口中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与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的衔接。做到综合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且注意发挥港口自身的优势,做到差异化发展。

依托长江航道系统治理、加快港口规模化现代化进程

《意见》提出要建设畅通的内河高等级航道,加快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根据长江航道“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下游力争南京以下实现12.5米深水航道,武汉至安庆段航道水深由4.0米提高到4.5米,安庆至芜湖段水深由5.0米提高到6.0米,芜湖至南京段水深达到9.0米,并开展10.5米水深由南京向上延伸以及6米水深由安庆延伸至武汉的可行性研究,适时启动相关工程。中游宜昌至城陵矶段航道水深由3.0米提高到3.5米,城陵矶至武汉段由3.2米提高到3.7米,开展4.5米水深由武汉延伸至宜昌的可行性研究。

这表明南京以下港口可以靠泊5~10万吨级以上船舶,南京至芜湖段港口可以靠泊3~5万吨级以上船舶,芜湖至安庆段港口可以靠泊1~2万吨级以上船舶,安庆至武汉段港口可以靠泊5千~1万吨级以上船舶。目前,长江干线船舶运输组织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自航船数量已占绝对优势,驳船队即将退出长江干线水运市场。因此,长江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泊位等级、后方陆域、堆场、集疏运网络等,均要与航道升等,船舶大型化,船型变化相适应,或适度超前,形成规模化、专业化港区,为今后港口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由于库区航道有了很大改变,库区沿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除了建设5千吨级港区外,要加快推进旅游码头提档升级,积极打造长江上游邮轮母港,建设精品旅游码头。

拓展港口腹地范围、创新港口发展模式

长江港口,特别是南京以下港口,港区密布,腹地交叉,竞争激烈,由于货源有限,有时还会导致恶性竞争,港口行业和自身利益均受到损害。需要创新港口发展理念,拓展港口辐射范围。建设“无水港”和“飞地港”是一种好的发展模式。

目前,已经有一些沿海港口开始大力向外延伸经济腹地,扩大港口经济辐射范围,拓展港口发展空间。一是建设“无水港”,即向非腹地范围的地方,合作建设具有报关、报检、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综合物流园区,以当地为起运港或终点港,是拓展港口腹地,争取货源的现代化港口供应链模式,且可降低物流成本。二是建设“飞地港”,即吸引或邀请外地物流企业来港建设“飞地港”,通过科学合理的投资建设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实现港口与异地物流企业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港口发展模式。

利用“无水港”和“飞地港”模式,不仅可以稳定港口货源,加快港口发展,而且也给“无水”腹地提供便捷的进出口通道,扩大资源流动的空间范围和流动频率,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是一种双赢的开发模式。

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航运服务业,实现港口功能的升级转型

港口产业具有产业链延伸能力、产值附加能力和就业劳动效益。随着我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长三角地区率先进入小康社会,安徽皖江开发区,武汉8+1城市开发区,株长潭开发区,以及成渝城市示范圈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经济将进入快速发展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将加速推进。因此,长江港口,特别是具有枢纽地位的港口,一定要发挥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和港口综合物流平台的优势,依托港口,大力发展有一定规模的临江产业和航运服务业。通过拓展港口物流业务来不断提升对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和服务能力,从扩大港区吞吐能力到寻求物流产业链延伸。依托港口发展港口商务,港口地产,提供增值服务,进一步增强港口的服务功能,从而提升港口竞争力。此外,临港工业区还可以实现更大范围延伸产业布局,实现临港工业与城市产业以及区域产业更深层次的融合,进而推动区域港口群的资源合理配置和一体化良性发展。

整合港口资源、推动区域协作、提高港口竞争力

随着港口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已经出现了一批港口资源整合的成功模式,通过港口资源整合,形成合理分工,促进区域有限的岸线资源的集约化开发和经营,实现优势互补。

港口资源整合以港口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纽带,以提高港口企业效益为目标,突破行政区划,通过紧密的利益关系,合理分工、盘活资源,发挥群体优势,并且加强不同企业之间文化和管理理念的融合,最终达到提高港口竞争力的目的,发挥竞争机制对创新的积极作用,依靠市场手段促进港口规模化、专业化、大型化。

港口资源整合往往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建议政府部门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协调和解决组合港口群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港口企业投资参与港口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在用地、融资、用电、用水和管理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构筑现代物流战略合作伙伴,延伸港口物流链

现代物流供应链可以最快速度、最优服务,最廉价格来满足客户要求,适应市场变化。由制造商、运输商、中间商、供应商、分销商、外企商、零售商等直到网络终端,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完善的功能网络结构。作为供应链上重要节点的港口,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物流平台的功能,能够通过建设战略伙伴,保持物流链的稳定,实现合作伙伴的互利。取得投入少、回报多的效果。

港口企业物色战略合作伙伴要开阔视野。如港口供应链的上游企业有运输企业、外贸企业、制造企业、货代企业、农副产品企业等,与上述企业构成战略合作伙伴有助于开辟货物供销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港口供应链下游企业有化工、钢铁、电力、饮食等企业;港口企业还可以与船东、铁路、公路等企业构建战略合作伙伴,不仅可以稳定货源,还可以增强港口的辐射能力。

推进科技创新,提升港口科技信息化水平

面临长江航道系统治理,船舶标准化和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应该积极推进港口泊位深水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信息化、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港区。一是要利用现有港区,积极实施码头技术改造,优化生产工艺和作业流程,充分发掘设备和场地的潜力,同时增强控制能力,做好港口上、下游多个环节协作配合和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提高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作业成本。二是要积极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对作业机械实施节电技改,推行“油改电”,开展港口船舶岸电工程建设、大力研发推广应用电能回馈、储能回用等绿色节能技术,打造高效节能港区。三是加强港口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员工操作技能和业务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港口生产资源占用最小化。

要建设绿色环保的长江港口,倡导“港口、人、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环境理念,最大限度的提高港口经营活动的资源使用效率,提高港区的环境管理水平,改善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港口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目前,矿石和煤炭是长江港口吞吐量最大的货种,粉尘污染、污水排放已成为影响港口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要大力加强对散货港区的粉尘和污水处理。

要进一步提高港口信息化水平。通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建设以交通电子口岸为基础的港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克服体制障碍,逐步整合海事、港口、航运、船检等数据和信息资源,做到信息共享,互通联网。

完善港口投资体制,推动港口可持续发展

长江港口,特别是中西部公共港口,公益性明显、营利性较弱,如果单靠港口企业自身贷款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困难不少,也不利于长江航运事业多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

季氏将伐颛臾范文5

关键词古典文学作品多元化解读对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有着明确的指导意见:“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这个意见的核心就是关注和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而且对“个性化解读”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说明。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当然也应遵循这一要求。

在新教材中,古典文学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由于缺乏文言的语境以及我们过去对古典文学作品采取的教法是从作家、时代背景、作品内容、人物形象、主题到写作特点逐一分析,这些对生活在中外文化交融时代的中学生显然很难有吸引力,因此,古典文学作品在新课标理念下怎么“教”,也已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热点,同时又十分自然地成了教学的弱点和难点。这一问题,不仅为众多学者所关注,也是众多中学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新课标理念进一步推行,在古典文学作品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许多语文老师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语文活动实践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许多深刻、新颖、独到的见解应运而生,课堂教学因而变得生动有趣。这既是社会日趋多元化,人们思维日趋活跃、个性化的表现,也是随着新课标理念推行,学生思想不断突破僵化框框,敢于表达自己声音的表现。然而在这背后,也出现了一些剑走偏锋现象。

(一)漠视文本,刻意求新。新课标强调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有的教师对此缺乏正确理解,在教学中刻意标新立异。如有一位教师讲《季氏将伐颛臾》一课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句话?我们都知道,本来季氏的着眼点是鲁国内部的权力之争,想通过伐颛臾为自己争权夺利增加砝码,这是孔子洞若观火的见解,这句话很好地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远见卓识。但有个同学却据“危而不扶,颠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一句,推断孔子认为季氏担心的是自己内部没有得力的助手。对这一明显偏离课文原意的错误推断教师竟然连声叫好,还呼吁其他同学为这位同学的“有新意的见解”鼓掌。难道为了创新,就可以凌驾于教材之上、随意误解甚至曲解课文作者的本意吗?

(二)忽视背景,主观臆测。古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选入教材的古典文学作品除了以意境引人入胜外,就是以情感人:或喜或怒、或爱或憎、忧郁、愤激……这些都是由作者独特的处境、身世经历、思想倾向、个性特征以及文化修养所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若不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背景材料,就不能启发引导学生调动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以及文化素养去体验作者当时的情绪,也不能达到如见肺腑、如共痛痒那样相知相亲的境地,即那种“感同身受”的境地,这样学生难以真正感悟作者所表达的各种思想感情。

比如,如果对唐代的与当今的概念区别和唐代的文人有当时特有的作风等背景知识不了解,那么在学习《琵琶行》一文时,学生自然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白居易为何要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一个是朝廷命官、大文豪,一个是长安故倡,身份相差太大,这种感叹又何以会成立?对于这一问题,如果以现代的观念去理解,会觉得白居易很不正常。当今社会哪有行政官员或作家见到引为知己的?即使引为“红尘知己”,可又有哪个会写文章昭告天下?

(三)藐视先见,热衷否定。新课标强调,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据此,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解读听之任之,而不加以评判、引导,造成有的学生以否定为乐。凡是传统的说法,教材与教参里延用的,否定了之,不管自己的观点能否立得住脚跟,从而导致了学生对文本任意性解读、误读的现象十分严重,文本的许多潜在价值由于缺少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得不到应有的开掘。比如,有同学在阅读《智取生展纲》的过程中,非常细心地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整篇课文氛围严肃,气势压抑,但也出人意料地写到一次笑声,这就是杨志被迫同意大伙在黄泥冈歇息后,“众军汉都笑了”。

季氏将伐颛臾范文6

  A.《谏逐客书》

  B.《种树郭橐鸵传》

  C.《答李翊书》

  D.《答司马谏议书》

  2.成语“夙兴夜寐”出自( )

  A.《陈情表》

  B.《短歌行》

  C.《关山月》

  D.《氓》

  3.《米龙老爹》的作者是( )

  A.契诃夫

  B.莫泊桑

  C.欧•亨利

  D.托尔斯泰

  4.《新五代史》的撰写者是( )

  A.欧阳修

  B.宋祁

  C.司马光

  D.王安石

  5.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 )

  A.初唐

  B.晚唐

  C.中唐

  D.盛唐

  6.“计中国之在海内”中的“中国”是指( )

  A.神州

  B.中国

  C.中原

  D.九州

  7.“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 )

  A.《李将军列传》

  B.《冯谖客孟尝君》

  C.《季氏将伐颛臾》

  D.《寡人之于国也》

  8.《行路难》的作者是( )

  A.白居易

  B.杜甫

  C.李白

  D.李商隐

  9.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 )

  A.曹操

  B.李斯

  C.诸葛亮

  D.王安石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 )

  A.山水诗

  B.乐府诗

  C.田园诗

  D.边塞诗

  11.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是( )

  A.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牧

  12.《北方》一诗选自艾青诗集( )

  A.《大堰河》

  B.《火把》

  C.《北方》

  D.《向太阳》

  13.屠格涅夫的《门槛》是( )

  A.小说

  B.散文

  C.散文诗

  D.政论

  14.柳永《八声甘州》的线索是( )

  A.登高临远

  B.睹物思人

  C.雨洒江天

  D.佳人颙望

  15.《风波》中反复说“一代不如一代”的人物是( )

  A.赵七爷

  B.七斤

  C.八一嫂

  D.九斤老太

  16.孔子名丘,字________。

  17.所谓“四书”是指《孟子》、《大学》、《中庸》和《_________》。

  18.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____________。

  19.孟子回答了梁惠王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

  20.庄子《秋水》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本体论是__________主义的。

  21.《陈情表》选自《__________》。

  22.鲁迅原名周樟寿,改名周树人。浙江_________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