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哲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生的哲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生的哲学

人生的哲学范文1

1.哲学和人生。那么,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简单的说,哲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和眼光,同时也是人们面对问题时所选择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但这种眼光和方法不是单一的、个性化的,不是你、我、他任何一人随随便便得出的结论,而是通过许许多多哲学理论家分析、归纳、总结出的一套系统理论,一种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态度和方法,也是一种智慧的表达。

那么人生呢?英汉词典中给出了我们这样的解释:“[human life:life][activity of a life]人生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一个过程,其中包括一生中所有的活动。”这是一个基于物质第一性的客观描述,但根据马克思哲学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我们不能忽略在所有过程中和活动背后的那些思想、知识、情感和认识。所以总的说来,人生包括物质条件约束下的客观人生和意识无限延伸的主观人生。

从这两个定义出发,我们或许能摸索到一些哲学和人生关系的简单脉络:哲学以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态度指引着人们的主观人生,丰富我们的思想,强化我们的知识,分析我们的情感,深化我们的认识,并且在这些意识层面的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反作用于我们的客观人生,使我们的行为更具有合理性。同时,哲学来源于人生,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人生这个大的课堂,在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中屡次地证明着哲学的智慧。

2.智慧的哲学,健康的人生。从对哲学和人生概念和关系的讨论中,我们得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智慧。近代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曾有这样的论述:“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在我们的政治书中,关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哲学不是具体的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就是说,哲学不能具体能告诉我们1+1是否等于2,纳放入水中是不是能燃烧,恐龙是不是真的存在。但是哲学可以教会我们用唯物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去研究1+1是不是只能等于2,去试一试纳在水里究竟会怎样,去收集有关恐龙存在的种种证据,这就是哲学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我们都是幸运的现代人,因为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面对这个世界的。不仅有前人留下的丰富物质遗产,同时还有系统科学,趋于完善的哲学思想来教会我们如何面对人生中的种种迷茫。

人生的哲学范文2

关键词:悲苦 劳动 幸福

路遥作品中人物的人生是悲苦的,而这悲苦却不是悲观的体现。相反,这种悲苦是幸福的真正来源,也就是说,幸福往往产生于悲苦的土壤中。由于人存在这样的一种悲苦的环境中,人才能面对真正的生活。

一.路遥的悲苦人生论

路遥认为,“人的痛苦在生活和劳动中慢慢磨掉,劳动,……不仅仅是生活的要求,而是自身的需要。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比得上劳动更能医治人的精神创伤了。【1】”于是,工作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谋生手段,而是人的一种心灵解脱和理想的实现方式。“有了工作;你不再为吃饭和睡觉而熬煎;你还有可以自由支配的金钱。【2】”因此,我们可以说,幸福就是来源于劳动。但是,路遥认为,“幸福,或者说生活的价值,并不在于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3】”而是日常的生产劳动,甚至可能是一种痛苦的劳动。他认为,人“只有繁重的体力劳动,才使精神上的痛苦变为某种麻木,以至思维局限在机械性活动中。【4】”因此,幸福如何具体界定或许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人的生活怎样能通过劳动,让人在痛苦中摆脱出来,这是路遥人生哲学的重点。在他看来,劳动是他给出的一剂治疗人生痛苦的良药。

社会的巨大变革是路遥笔下人物故事产生的源泉。他曾借笔下人物感叹到:“大时代的浪潮不仅改变了物质世界,更主要的是,也在改变人。”在经历过洗礼的一代人心中,社会的样子似乎已经成为定数。然而在改革开放的思潮下,人不得不规划自己的生活。传统的是非观念几乎在一夜间发生了逆转。在路遥看来,在这个时期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有其自己的价值意义。而这种意义之中不免是有冲突与矛盾的。一方面,有先进人物有迫切改变现状的愿望;一方面也有固步自封的传统观念的困扰。

因此,路遥是向我们表达一种这样一种人生哲学。那就是:“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的活。【5】”生活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为他人而存在。路遥在这里强调精神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认识到,“精神的消沉无异于自杀。【6】”因此,即使人生是悲苦的,但人不能以悲苦的精神面对生活。那样人生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人不能是一种在悲苦中让自己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的存在。

在路遥的笔下,生活是一种变换无常的存在。他常感叹到,“生活啊,生活!有时候它把现实变成了梦想,有时候它又把梦想变成了现实!【7】”梦想与现实是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本有的存在。没有现实的梦想是疯人呓语,而没有梦想的现实是一潭死水。路遥是一个对生活感到悲苦,但决不是一个对人生感到绝望的人。相反,他正是用他本有的方式在向人们传达着一种希望。并在这种希望的前提下,对人生自我提出一个最根本的要求,那就是“不要抱怨生活,生活永远是公正的!【8】”因为,“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9】”这可以基于路遥本人的生活经历,和路遥对青年人有独有的热爱。路遥认为,青年人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具有更多矛盾的存在,而在这些矛盾的存在中,青年人的理性思维常常输给感性思维。在面对诱惑的时候,“本能的生理作用很快就把理性打得一败涂地。【10】”因此,路遥本身希望借自己的笔唤醒一代青年人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理性。

二.路遥的朴素农民哲学论

路遥是以农民生活为创作源泉的。然而,自古哲学家对农民都不眷顾,甚至许多人认为农民不懂哲学。这不是对农民的贬低,而是农民多是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或文化教育程度很低。相比,农民的感性思维要远远强于理性思维。而哲学的代表就是理性思维的表现。但是,路遥认为,农民是哲学思维的源泉,即使农民成不了哲学家,但农民却可以成为哲学产生的土壤。农民的哲学是以一种最为朴实的方式展示给世人,是以一种平凡而不是晦涩的方式来表达。如“人做啥就为啥操心哩!【11】”,这翻译成哲学话语,不正是说明:人应该对本我的存在而进行操劳,并在其操劳中实现自我。“人活一世,什么事也可能碰上。【12】”也不是在表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哲学本来就是一种生活的理性体现,而决非是某些知识分子口中的,如果哲学不能用应用到实践之中,那么哲学与大地上的一粒尘土并无区别。我们不能否认他的存在,但是,对我们的生活没有意思。

而哲学自创生之初,就不会这种以“欣赏”走廊壁画的形式存在,或者富裕人家高档的摆设物。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或者说是一种有用的存在。哲学的产生就是为了让人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让人在苦苦地狂想。因为,从这一点上来说,哲学是有用的。那么哲学是如何有用的?笔者认为,哲学的作用有:哲学如同体育锻炼一样,体育锻炼是为了强化自我的生物有机体,而哲学的思考也是一种锻炼,不过,它强化是人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和看事物的全面性与客观性。

农民的人生哲学,是在平凡之下对真实生活的体现。也是他们内心深处思想的一种表达。路遥认为,“他们(农民或来自农村的人)一辈子不相信别的,只相信命运;他们认为人在命运面前是没什么可说的。【13】”命运是路遥笔下人物的最高的神与最大的信仰。农民对四大主流宗教的热情并不高涨,但宋明理学中的天理影响农民至深。农民往往创造出自己的神,并将这个自己之神通常称为命运。命运之神在中国有很多的变种,它借佛、撒旦、上帝,或者长生天,老天爷等方式呈现。在广大农村,人们借或是以迷信的方式,对命运之神感到恐惧与进行膜拜。命运之神在农民的心中是以他自己的视角建立起来的一种对命运偶然性的对抗。这一点从他们最原始的信仰的目的就可以表现出来:无非是希望无灾无难,家庭平安,黄金万两。而在这些所有的愿望中,对厄运的恐惧是他们对命运之神膜拜的主要原因。他们希望人在危难之中总有一种帮助,它可以来自某个人,或者某个神,甚至中国式的魑魅魍魉。因此路遥认为,如果“人要是处在厄运中,哪怕是得到一点点的同情和友情,那也是非常宝贵的。有的人会立即顺藤摸瓜,把别人的这样同情和友爱看作是解脱自己的救命稻草,一旦抓住了就不松手。【14】”我们不能评判这些希望摆脱困难的人的那种害他行为,可是我们也明白这种害他行为的存在有着社会危害性。

三.路遥的朴素劳动救赎论

对苦难的摆脱在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人总是以回忆的方式,选取生活中那种美好的片断来达到对现实苦难的排挤,和一种自我催眠。“吞惯了生活的苦药,不过一旦尝了一点生活的甜头,那味道却永远不能消失,并反过来使苦痛更难以忍受。我怀疑这是命运的捉弄――我虽然不是处处相信命运,但也还没有成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15】”当这种回忆在长久的刺激下已经失去作用,一次偶然的现在美好就会取而代之。对自我在最近时间接受的,他们会这样:“思绪像浪花飞溅的流水一般活跃。先是一连串往事的片断从眼前映过;接着是刚才所发生的头到尾的一切细节,然后又是未来各式各样幻想的镜头……【16】”但是,严峻的现实生活最能教育人,它使人此刻减少了一些狂想,而增强了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但是,路遥认为,人是不可能像命运低头,即使他对它又如此的膜拜。他们常常“对自己明明是不可能的事,却要做非分之想,而且固执得要命。【17】”

而对于这种由于痛苦的原因而带来的安静的休息,对人来说不是一种安慰而更是一种新的痛苦。这里,路遥对劳动对痛苦的作用是什么是看重的。因此,对于痛苦中的人来说,“痛苦的休息简直等于活受罪。【18】”于是,我们只能说,“劳动啊,它是艰苦的,但也有它本身的快乐。【19】”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路遥用“艰苦”而不是“痛苦”。艰苦是人之为人,或者说人的存在所必须本有的存在,而痛苦却是一种有别于艰苦的心灵煎熬。艰苦只能改变人的肉体与磨练人的意识,而痛苦却是磨练人的精神甚至是让人的生命在这种精神中消逝。”自杀的行为多半是因为痛苦而不是因为艰苦。因此,路遥特别区别于艰苦与痛苦,目的是论证生活的艰苦是治疗劳动成为痛苦的良药。他认为,“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的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它总是在悲苦与欢乐中存在。

注 释

【1】 路遥:平凡的世界・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页。

【2】路遥:平凡的世界 ・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页。

【3】路遥:平凡的世界 ・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

【4】路遥:平凡的世界 ・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页。

【5】路遥:平凡的世界 ・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74页。

【6】路遥:平凡的世界 ・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74页。

【7】路遥:人生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135页。

【8】路遥:人生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

【9】路遥:人生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169页。

【10】路遥:匆匆过客 ・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页。

【11】路遥:人生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12】路遥:匆匆过客 ・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13】路遥:人生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

【14】路遥:匆匆过客 ・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15】路遥:匆匆过客 ・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

【16】路遥:人生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页。

【17】路遥:匆匆过客 ・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18】路遥:人生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人生的哲学范文3

一、加強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素质一直是我们教学中十分看重的素质。我们的教学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处事,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立场和态度。因此,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对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小公主或小王子,脾气暴躁,不能顾及他人的感受。同时,中小学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严重,客观上讲,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比普通高中学生要低,他们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尊重老师、说脏话、逃课、打架、玩游戏……这给中职教学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更增强了紧迫感。对于学生家长来说,把孩子送到学校,既是觉得孩子不大适合走学历的道路,同时又不想放弃孩子,想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学校沉淀下再去接触社会,这是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殷切希望。对社会来讲,日益发达的信息传播途径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不良的东西,这对我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如何教好学生,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二、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原则

所谓“哲学的贫乏带来贫乏的教育”,要想将学生哲学教育质量提高,前提是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德育教育的具体实践,更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同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始终围绕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三观内容。

其次,要不断翻新教育理念,坚持知、行的统一。加强学生对与人生成长关系密切的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将知识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信仰,引导学生把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和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最后,要保持学生与时代的联系。教育要具备现实意义,不能与社会和人文现实脱节。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遵循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体现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最好符合当地企业的要求,加强针对性、时效性和责任感,做到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化哲学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哲学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通过哲学与人生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是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换给学生,学生从自己本身出发,积极探索哲学与人生的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生课堂之中。但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又或者切合学习内容的主题加以引导。例如,在讲授《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这节课时,可以先简要讲解一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以及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等基本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出:“同学们,你们认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该做到哪几点呢?选择你们认为重要的谈一下。”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之后就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掌握。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只听名字可能离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除了必要的大道理以外,其余的主要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处事的,讲的都是最贴近生活的事,大到生老病死,小到说话吃饭,无所不包、无所不讲。课外知识积累丰富的学生会发现,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希腊古罗马,都有“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统一的思想,这不仅是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在学习相关的哲学思想时,究其产生的文化和自然背景,学生不仅了解了当时的人文和自热风貌,在那种情境下,结合当时人们的生活现实,也能使学生哲学的学习和理解更深刻。然而,客观地讲,政治性质的课程最难以在教学上吸引学生,说得深了学生难以理解,说得浅了就像读课文,说得偏了又不符合教学目标。因此,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生活化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用身边发生的事和最近的新闻为材料延伸教学。例如,在教学《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里约残奥会上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挥洒汗水的时刻,让学生真实感受什么叫“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以此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潜在的能量,从而积极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这个时候再趁热打铁,让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的生活实例,以此加深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学生学习的合作探究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互动”。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在互相帮助和密切配合中培养感情,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教师的授课内容,让教育更符合哲学全面发展的理念,构建人的发展新形态的美好愿景。例如,在对《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探究与合作,教师将教学重点“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顺境、逆境的联系与变化”等内容先作简要说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由交流和讨论,然后总结归纳小组讨论的结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再将课程内容的实践意义进行二次开发和拓展,促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发展,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的教学目的。

哲学、科学和艺术,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讲,具有某种相通性和普适性,在思想自由度受到保护的前提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有着十分强大的现实意义,而德育工作对中职教育来说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育人工作。做好这些工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以育人为目的,不断充实德育教育内容,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从而教好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更好地完成中职教育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孙海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典型教育的改革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2]孙爱军.论当前中职生德育现状及教育对策[D].鲁东大学,2013.

[3]陈庭照.浅谈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认识[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3).

人生的哲学范文4

若无研究与教学,一切只是游戏

周绍纲:作为著名的哲学教授,您早年在耶鲁大学攻读博士,主攻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同时对儒家亦有涉猎,后来精研儒家和道家。近年来走向大众,在大陆各大高校和影视媒体开展了一系列演讲,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您个人的问学和传道的路径本身具有相当的价值,请谈谈您的游学传道的历程。

傅佩荣:这要从我的家庭背景谈起。我生在信仰天主教的家庭,从小熟读《圣经》,憧憬西方文化。我中学读教会学校,大学第一志愿是辅仁大学哲学系,然后到台湾大学读硕士,直到听了方东美先生的课,才领悟中国哲学的价值。我在台大当了两年讲师之后,前往耶鲁大学攻读宗教哲学的博士,在那儿除了学习西方哲学,还听了余英时先生的课,增加了我对中国文化的信念。

念完博士之后,我回台大教书。一九八六年比利时鲁汶大学请我担任讲座,要我教儒家。我开始深入思考国学的内涵,体认自己若要对学术有所贡献,非深入研究国学不可。一九九七年荷兰莱顿大学请我担任“欧洲汉学讲座”,要我讲儒家与中西文化比较。与此同时,台湾许多好学的朋友敦促我在社会上讲课。我讲完西方哲学七十二堂课之后,开始讲儒家、道家与易经。

我先学习西方哲学,懂得哲学必须具备“澄清概念、设定标准、建构系统”三项条件,亦即任何学问都必须说理清楚、完整、透澈。我以这种心态研究国学,理出很好的头绪。我下的是笨功夫。我年轻时学习西方哲学,认真翻译过二百万字,知道翻译是最扎实的功夫。现在,我以同样方法研究国学,一字不漏地翻译了《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大学》、《中庸》,并为各书做了必要的解读,其中有不少新的看法。我环绕这些经典作了不下千场演讲,出版了深浅不一的书超过五十种。演讲与写作算是我的强项,但是若无研究与教学作为基础,一切只是游戏罢了。

周绍纲:您的《哲学与人生》今年由东方出版社再版,该书将哲学讲解得深入浅出,很容易点燃读者对智慧的爱。您在台湾大学开设的哲学课程,也受到学生的欢迎,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成熟的现代大学教育制度,都会经过“通识教育”这个环节,其中有对科层化教育体制的反思,请谈谈哲学经典著作对个体人生的影响。

傅佩荣:每个人都活在特定的时空中,依自己有限的经验取得某些知见心得,随着年龄渐长而增加后悔的材料。然后,他终究必须面对的选择是:我这一生要成就什么?通常他所想到的是“外在的”名与利,而不是“内在的”某种觉悟与修炼。

我在“哲学与人生”的课堂上,主要是想提醒学生不妨从哲学经典的内容去反思人生的问题。所谓“哲学”,原指爱好智慧;所谓“智慧”,必定涉及对人生之完整而根本的理解。譬如,年轻时要考虑包括“老病死”在内的完整人生;同时,论及根本,则不能错过对“痛苦、罪恶、死亡”的省思与观点。如此双管齐下,才可称为爱智者。

哲学家的作品总是触及上述内容,引人进入深思,并且辅以合乎逻辑的论证,助人得到明确的见解,然后促人积极实践,以改善生命的品质。我常说:“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没有哲学,人生是盲目的。”每个人都有某种哲学念头,譬如使用某些格言金句来表示自己的人生观,但是只有在阅读哲学著作时才可获得较为系统的说明,有如进入一片森林时先得悉空照图,知道自己的选择将导致什么结果。人生有如航海,没有罗盘是不敢贸然启程的。哲学作品的角色即是罗盘。

周绍纲:《哲学与人生》中,苏格拉底占据一章的篇幅,可见苏格拉底在您心目中的分量或者说在西方哲学史中的地位。据说,苏格拉底在街头遇到了色诺芬,问,哪里可以买到市面上的各种生活品?色诺芬很有礼貌地回答了他。最后苏格拉底又问,哪里可以买到“幸福生活”?色诺芬茫然失措。苏格拉底说,跟我来吧。古典时期哲学与德行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傅佩荣:苏格拉底受人推崇,因为他是希腊时代典型的哲学家。所谓“典型”,是兼指知与行而言。先谈“知”,哲学家是爱智者,所探索的是真理,而“真理”一词在希腊文是指“发现”,这种发现是从外在转向内在的,与其探问宇宙的起源,不如省思自我的本质,从“认识自己”开始。宇宙万物受制于自然律,但是人不同,人有理性与自由,必须自行选择有意义的一生。于是苏格拉底逢人就讨论有关“德行”的难题。他主张“知识即德行”,人若对德行一无所知或所知不深,则不可能实践德行。幸福生活即在于体现人对德行的认知与实践。苏格拉底的探究方法包括反诘法、归纳法与辩证法,启发了西方学术界实事求是的研究心态。

其次,再谈“行”。苏格拉底七十岁时受人诬告,他在法庭上面对五百人的审判团侃侃而谈,强调他一生遵从良心的呼声,服膺神明的指示,只顾追求真理而从不与流俗意见妥协。他不在意众人畏惧的死亡,认为一个人宁死也不可陷于邪恶的陷阱,并且相信死亡对于义人不但不是灾难,反而是解脱。最后他被判处死刑。他以生命作为见证,肯定每个人都有珍贵的灵魂,那才是人的真我。人生是觉悟与修行的过程,他说,“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这句话千古之后仍有扣人心弦的力量。

先秦哲学有不少普世价值

人生的哲学范文5

[关键词]哲学;大学生;人格;塑造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典型心理品质[1]495。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就是塑造健全的人格,也即一种理想化人格,是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这种人格的特点: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有自知之明,能悦纳自己;正视并生活于现实;有目的性;富于创新和开拓精神等[2]。大学生正处于人格渐趋完善和稳定的时期,这一时期对成人人格的最后形成有着关键性的意义[3]。因此,把握这一关键时期,加强对大学生良好人格特征的培养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哲学作为一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普遍适用性的科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般原则[4]12,同时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也起着无法比拟的指导作用。基于此,本文旨在探析哲学在大学生人格塑造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并推进高校的哲学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哲学对于

人格倾向性具有导向作用人格由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和自我调节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人格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客观事物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的基本动力,也是一个人各种人格特征形成的动力,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包含世界观、需要和动机等,主要是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哲学对于这些因素无疑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或根本的看法。世界观一旦形成,就对人的活动产生支配作用,它与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连,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也直接体现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5]。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使大学生明辨是非。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强理论教育,并把它渗透到各种素质的培养中,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提高政治素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坚持的政治观点、政治方向作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还可以提升其人文素养,锤炼其道德品质,并有助于专业素质、创新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指引正确的方向,也能引导大学生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

需要是人格形成的原动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和道德、理想、文化、友谊、爱情等精神生活条件,一个人如何看待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现实生活中无数的事例表明,只有物质需要的满足,没有精神需要上的满足,是无真正的幸福可言的,反之亦然。由此可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对此有理论上的清醒认知,在追求幸福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应注意平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合理健康的物质需要与科学高尚的精神需要有机结合,这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三)引导大学生及时化解动机冲突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动力。动机与需要有关,但它是直接推动行为的力量[6]32。大学生正值青春时期,多元化的需要往往伴随着多种动机。当同时有几个性质、强度相似的动机存在,作用方向却不同,相互矛盾,使人难以取舍时,就产生了动机冲突[6]33。动机冲突好比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后果。据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哲学中的矛盾分析法———这一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来对冲突进行化解,既要分清主次矛盾,也要分析矛盾的内因和外因[4]39。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常常会遇到各种困扰与问题,因此,分清主次、考虑事情的轻重缓急是首要任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仔细区分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6]33,并把主要精力放在主导动机上,辅助动机可以暂时搁置一边或适当兼顾,这正是矛盾分析法中“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结合[4]40。一如学业和爱情之间的冲突,学生应该认识到学习是主导动机,而对爱情的追求则是辅助动机,从而分清主次,正确指导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有助于他们在人生的重大关头做出正确的抉择。此外,大学生还可以用内外因分析法对动机冲突进行分析。对立统一规律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4]37。因而,当我们在分析事物矛盾时,应把立足点放在内因(内部动机)上,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外因(外部动机)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通过哲学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个人的成长既有内在的又有外界的因素,内因第一位,所以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也要善于抓住外部的有利条件和机遇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当然,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主次矛盾、内因外因有时也会发生位置转换。作为大学生也应清醒认识到:顺境中莫要得意忘形,逆境时也切勿悲观失望,要正视现实,化不利为有利,方能迎难而上,成为人生的赢家。

二、哲学对于

自我调节系统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自我调节系统即自我意识,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这三个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持个体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1]498,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哲学对于这三个子系统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指导大学生通过反思清晰地认识自我

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察觉;自我评价则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1]498。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时期,多有蓬勃向上、勇往直前的感性冲动,而少有反思的理性稳重,这是由人生的阶段性和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所致。哲学恰恰具有反思功能,通过对大学生的哲学教育,可以引导他们形成哲学理性的反思,通过反思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不足,明白自身的优势,具有自知之明,客观准确地定位自我,而不是盲目的自卑或自负,从而为人生的发展方向提供可靠的参照。此外,在自我认识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意识思维的分析总结,还要践行于具体的社会活动中,将知与行、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实践再来修正自我认识,循环往复,不断提高认识自己的能力[7]。

(二)指导大学生不断调整和完善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1]499。青年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敏感而丰富,凡涉及“我”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与“我”相关的事物也往往能诱发连锁反应。因此,他们尤为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受大学校园环境的影响与青春期生理、心理特点使然,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波动性较大[7],因而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去指导与调整。基于此,哲学中有许多基本原理可以为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与自我成长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诸如,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矛盾的普遍性、认识与实践、现象与本质等等。这些理论均可以帮助大学生去不断地调整与完善自我体验的过程,使其更好地自我成长。无论是一帆风顺抑或遭遇挫折、无论来自外部的评价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但凡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与哲学思维的养成,面对问题,他们都会去进行理性清醒的分析,积极寻找产生问题的内外因素,从而客观理智地看待问题,尽可能地避免情绪化。同时,作为自我体验的两个具体内容,自尊心与自信心的有无对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更需要他们从平时的点滴细节做起做好,从不断的进步和收获中巩固与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悦纳自己,塑造良好的人格。

(三)促进大学生提高自我控制的水平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属于对自我的意志控制,它体现了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是实现自我调控的最终环节。在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哲学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去积极引导大学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与风险。否定之否定,意即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诚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在前进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4]41。要发展就有阻碍、要进步就得付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坚定成功的意志,不断地超越自我,提高自我控制的水平,进而达到自我控制的自觉化或自动化,完善与丰富自我的人格。在诸多学科中,唯有哲学可以借助其系统性、科学性、客观性和易掌握性等独特优势,春风化雨般地渗透到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各个环节当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科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积极乐观地生活,坦然面对竞争、失败和各种压力,及时化解形形的心理挫折和困扰,较好地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还能有效帮助他们较快适应周边环境,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富于创新和开拓精神,从而在哲学教育的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人格的完善伴随着人一生的历程,而大学阶段无疑是其中最重要、也最容易经历曲折的阶段,高校哲学教师和学生工作者应牢牢把握好这一关键的重要时期,不断推进哲学的“三进”工作,将哲学中一些抽象深奥的理论化为浅显易懂、易于操作的道理与原则,并将其渗透于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引导大学生努力塑造健康积极的人格,真正成长为国家与社会的栋梁之材,为实现美丽中国梦而演绎精彩青春,奉献人生芳华!

作者:尹红新 李 俊 王 萍 单位:山西中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4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吉家文.新编大学心理健康教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102.

[3]邱鸿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4.

[4]逄锦聚,陶德麟,王展飞,等.基本原理概论[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罗国杰,夏伟东,唐凯麟,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5-69.

人生的哲学范文6

哲学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哲学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主张探索事物的一般本质,排除现象界中纷繁复杂的情况以及假象的混淆和迷惑,力求对客观事物进行普遍正确的认识。一、以利于精神境界上的提升

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能“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台湾大学教授傅佩荣先生说,“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当哲学把“事物”当作“对象”来观察,进行“行而上”的思考时,就已摆脱现实功利的干扰,这种摆脱就是解放、自由 。审计人员学习哲学、用好哲学,具备较高的哲学素养,可以达到心灵自由宁静,在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在哲学睿智的引领下,冷静地观察、深入地思考,摆脱纠缠、解放自我、辨证应对、泰然自若,使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并内化于实际工作之中。

1.自觉坚持原则。审计工作是一项原则性很强的工作,作为审计工作者,政策、制度观念一定要强,要勇于坚持原则,这是审计工作的本质要求。财政政策、财会规章制度从根本上反映了国家、集体和广大生产者、消费者的根本利益,要使这些政策、法规制度得以顺利贯彻和实施,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学习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工作中恪守工作原则,不仅对各种浪费行为和不正之风进行有效的抵制,并且能使审计工作者,自身不会因时时面对各种诱惑而丧失原则,直至走上犯罪之路。2.遵循诚实守信、事实求事的原则。注重实际是辨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正确的认识则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审计工作者通过学习辨证唯物论,改善心智模式,树立实事求是的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艰苦朴素、大公无私的作风,在对审计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做到排除各种干扰,顶住压力,坚持职业操守,遵循诚实守信、事实求事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外,更要具有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职业素养,提供出诚信的、有说服力的证据,确保问题处理的真实性及有效性。

3.积极崇尚科学。审计工作也是一门科学,是经济社会乃至具体经济活动十分重要的环节,是一种有效的管理监督手段。哲学思想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因此哲学对审计学具有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制定科学的审计工作流程,以统筹安排,提高效率;进行科学的岗位分工,以利于相互牵制,相互配合;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以强化管理,堵塞漏洞。使审计工作建立在机制科学、流程严谨、信息高效的基础之上。

二、促进认知能力上的提升

通俗地说,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活”。学习哲学用好哲学,会促进我们会计业务能力的快速提升。1.提高学习力。审计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不但需要掌握会计知识,还需要熟悉工程方面、管理方面、信息技术方面、同时对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要有所了解。况且新的知识、要求和手段不断涌现,这就需要专业人员刻苦学习,精通业务知识,努力提高新的工作能力,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当前,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给审计人员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学习和运用好新会计准则,首先,要领会其精髓,正确和全面理解会计准则的关键点;其次,是准确的应用到本单位的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实务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努力提高学习能力,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宽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修养,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提高学习力,首先要树立学习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的行动具有重要的制约和支配作用,学习价值观的建立是提高学习力的灵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才能使学习成为审计人员的自觉行为和习惯,把学习作为一种人生需要,一种追求,看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审计人员人生发展的基点及杠杆。

2.提高分析能力和预测能力。审计人员常常要对工作中的大量业务信息进行分析,从中找出规律、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例如:在分析一个企业的遇到的问题时,既要和前期相比较,又要和同行业相比较,同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最终确定问题的性质。哲学中关于普遍联系和辨证发展的思想是避免我们思维中“断见”和“常见”的最好武器,用辨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现在预测未来,得出的结果才会可靠、科学。

3.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审计职业判断惯穿于审计基本程序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审计结果的质量。比如对会计信息真伪的判断,必须以客观真实为准绳。主要表现为:(1)会计原则的选择与协调。如当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外在表现形式不相一致时,应注重经济实质,这就要通过专业分析和判断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一项经济业务是否重要、是否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以及是否应单独披露等,准则、制度中没有也难以给出具体的识别标准,需要会计专业人士作出判断。(2)会计政策的选择,包括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所得税核算方法等的选用,资产的期末计价及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等的选用以及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等事项的判断。(3)会计估计,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及坏账损失的确认,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与残值率的确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金额以及如何判断或有事项并对其做出表内确认或表外披露的处理等。审计职业判断反映了审计人员面对某些特定情况以及不确定环境下作出合理决策的能力。审计人员首先必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合理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审慎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其次审计人员必须熟悉国家的财政法律法规,掌握会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方法,在工作中开拓进取,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极总结并不断丰富执业经验,科学分析会计环境未来变化趋势等,善于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最终达到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