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静脉穿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静脉穿刺术范文1
经腹脐静脉穿刺术是直接获取胎儿血液标本进行产前诊断快速有效的好方法,为胎儿宫内诊断及治疗提供了良好的途径[1],由于该技术较少受孕周的限制,能更广泛的应用于胎儿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宫内状态的评价,因此已在临床上广泛开展和应用。现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在B超引导下经腹脐静脉穿刺术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共进行脐静脉穿刺术149例,其中唐氏高风险15例,不良妊娠史18例,羊水过多32例,胎儿脑积水30例,脉络层囊肿29例,肾积水20例,母儿血型不合5例。孕妇年龄20~42岁,平均26岁,孕周24~35周。
1.2 手术方法 孕妇排空膀胱后取平卧位或者稍侧卧位,B超常规检查胎儿胎盘及羊水情况,并测定胎儿心率,寻找暴露满意的脐带,常规消毒、铺巾再次确定目标脐带22G的PTC针插入穿刺槽内,依次穿透腹壁宫壁进入宫腔,B超下可见穿刺针强回声光点,接近目标脐带,以冲击式动作快速刺入目标脐带,B超下可见穿刺针强回声位于脐静脉内拔出针芯,此时轻轻上提穿刺针,可见被刺中的血管奕随之上提,证实穿刺针确已位于脐静脉血管内,抽取胎儿脐血2 ml,立即交现场遗传科人员接种于培养基内,术毕拔针,无菌纱布压迫穿刺点3~5 min以上止血。B超下监测胎盘及脐血穿刺点渗血情况,并再次监测胎心率及脐血流情况,若无异常,协助患者返回病房接受治疗及护理。
2 结果
2.1 以穿刺术中进针次数不超过2次,抽取脐血2 ml为穿刺成功的标准,若两次未抽取脐血,即视为穿刺失败,即停止操作。149例孕妇,其中,一次穿刺成功例数137例,两次穿刺成功例数10例,一次穿刺成功率91.94%,两次穿刺成功率6.71%,合计成功率98.66%,穿刺失败例数2例,失败率1.34%。
2.2 并发症 一过性胎儿心动过缓2例,胎盘或脐血管穿刺部位渗血3例,胎死宫内1例,子宫收缩7例,未发生宫内感染及流产、早产。出现心动过缓立即停止操作,给予相应处理。随访无胎儿丢失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里护理 做好孕妇及家属心里工作,告知孕妇此手术过程较快,为及时观察并处理术后并发症,需住院24 h。因为PUBS是近年来新兴的产前诊断技术,患者及家属缺乏了解,且有些孕妇曾生育过染色体异常儿或畸形儿,本次产前检查时发现胎儿有问题,所以孕妇均出现不同程度惊恐和焦虑,担心胎儿的健康状况,害怕手术伤及胎儿及手术痛疼。孕妇这一特殊心理易引起腹肌紧张及胎动频繁,增加手术失败的几率,并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针对此心里状态,术前必须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向孕妇详细讲解穿刺步骤,介绍本院成功例数,取得孕妇对医生的信赖,相信手术的安全性,并使孕妇了解她们的配合对手术能否成功至关重要,若配合好,胎儿安静,则操作时间短,痛苦小,成功率高,从思想上消除孕妇的手术顾虑。并再次宣传优生优育,从此角度增加孕妇接手脐静脉穿刺术的勇气。
3.1.2 术前准备 详细向孕妇及家属讲解脐静脉穿刺术的目的、优点、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签署术前知情同意书,告知孕妇术前可以正常饮食,因孕妇低血糖在脐带穿刺过程中易导致胎儿心动过缓。并按医嘱交代孕妇到检验科查血常规、凝血常规,排除穿刺禁忌证。按医嘱给予硫酸镁静脉滴注,预防性抑制子宫收缩。术前嘱患者排空膀胱,取平卧位或稍侧卧位,协助记录胎儿心率、胎盘、羊水及孕妇生命体征等一般情况。
3.2 术中配合及护理 术中安慰和鼓励孕妇,增加其安全感,使其尽量配合。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感染,密切观察孕妇生命体征,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本组有1例孕35周,羊水过多,孕妇在穿刺过程中出现了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立即行左侧卧位,吸氧后缓解。协助孕妇取合适的后顺利完成了穿刺手术。
3.3 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胎盘渗血或脐带穿刺部位出血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一般在1 min内自止,如出血时间延长,用手掌在出血部位加压止血,术后静滴二乙酰胺乙酸乙二胺止血。持续性子宫收缩者,将硫酸镁20 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内,30 min内快速滴注后均能抑制宫缩。胎儿心动过缓多数与脐血管痉挛有关[2],随时监测胎儿心率变化,如出现心动过缓应暂停操作,一般在1~2 min内自行恢复,若胎心率减慢大于10 min,胎儿可能预后不良[3]。本组1例31周妊娠孕妇,穿刺完毕后胎心减慢大于3 min未恢复,立即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阿托品0.5 mg静脉推注,50%葡萄糖20 ml加维生素C1.0 g及地塞米松5 mg静脉推注,并给予5%碳酸氢钠250 ml静脉滴注治疗无效,引产后证实为胎儿多发性畸形。符合报道中所说的穿刺中胎儿心动过缓时间过长,多数发生于原本已存在宫内缺氧,胎儿生长受限,或胎儿染色体异常及畸形儿。
3.4 术后护理 护送孕妇回病房后常规给予吸氧1 h,胎心监护,听胎心1次/30 min,连续4次,并记录,观察有无宫缩,如宫缩频繁按医嘱给予硫酸镁20 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内,30 min内快速静脉滴注后均能抑制宫缩。术后常规硫酸镁60 ml加5%葡萄糖1000 ml缓慢静滴,维持12 h以上,记尿量,观察硫酸镁副作用。并观察孕妇腹壁穿刺点有无渗血,24 h无异常可出院。嘱孕妇1周内注意休息,左侧卧位,禁止体力活动,自测胎动计数,如胎动异常或出现腹痛、阴道流血、流液随时返院。定期产前检查。
4 体会
经腹脐静脉穿刺术是产前诊断中直接获取胎儿血液标本进行产前诊断的一种安全、有效、简便、准确的临床诊断方法[4],脐血培养时间短,2~3 d即能观察结果,能够及时明确胎儿宫内所患疾病,包括遗传病、血液病、21-三体、18-三体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从真正意义上确保了优生优育的推广,且PUBS的开展,为胎儿宫内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真正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由于此技术易受孕妇术前恐惧心理、频繁胎动及羊水量的影响,操作难度较大,通过对149例穿刺手术分析和总结,体会到术前向孕妇及家属认真宣教,介绍操作流程,取得孕妇积极配合,保证手术成功尤为重要。穿刺后通过严密监测,及时发现并发症的发生,能够为积极处理赢得时间,作为护理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良好的专业素质,熟悉手术操作流程,才能和患者很好地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也是手术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
参 考 文 献
[1] 郭晓玲,卢海英,钟进,等.经腹脐静脉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中华实用医学,2003,14(5):342-352.
[2] 叶彩眉,胡文胜,徐凌燕.胎儿脐静脉穿刺术并发症的护理.中华护理学杂志,2007,42(6):523-524.
静脉穿刺术范文2
[关键词] 食管癌;术前B超;锁骨下静脉穿刺术
[中图分类号] R61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b)-043-02
传统的锁骨下静脉穿刺以病人体表标志为定位依据,这种盲探式的穿刺可引起锁骨下静脉、动脉损伤、血肿形成及气胸等并发症。我们采用术前B超定位既可缩短穿刺时间又可提高准确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食管癌择期手术病人160例,其中,有40例为术前放疗病人,ASAⅠ级或Ⅱ级。男78例,女82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80例,其中,A组80例术前行B超定位,为锁骨下静脉穿刺作准备,A组平均年龄(63.6±15.7)岁,身高(170.8±7.6) cm,体重(70.4±11.7) kg;B组以体表标志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平均年龄(62.9±15.1)岁,身高(169.5±8.6) cm,体重(67.8±10.3) kg,两组年龄、身高、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 B超定位应用美国GE公司Logiq-5型全数字化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2 MHz)为病人做术前定位。患者采取仰卧位,去枕,头低15°,足高位,两肩胛间沿胸椎放一小垫,抬高锁骨中段,双肩下垂。头转向穿刺的对侧。用探头在右颈探查血管走向,并用龙胆紫在皮肤表面标出锁骨下静脉的走向位置,选择穿刺点。
1.2.2操作方法两组均行气管插管加静脉复合麻醉,全麻用药方法均相同。麻醉诱导前A组在B超定位后行锁骨下静脉穿刺,B组以体表标志行锁骨下静脉穿刺。选择仰卧位,脸转向穿刺的对侧,双上肢自然下垂靠近身体两边略外展,肩部稍抬高。A组根据B超影像在皮肤表面标出静脉走向位置,选择穿刺方向和深度。B组则以体表标志即锁骨中内1/3交界处约1 cm为穿刺点。穿刺针尽量与胸壁成水平位,进针深度3~5 cm。进针时保持注射器轻度负压,边进针边回抽,抽到回血停止进针。如进针大于5 cm无回血,停止进针,边缓慢退针边回抽,见回血后,置入导丝退出穿刺针,最后置入静脉导管。记录一次穿刺成功的例数,穿刺次数,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穿刺结果比较
两组一针穿刺成功数与失败数的比较见表1,两组操作时间与穿刺次数的比较见表2。
2.2穿刺结果及并发症
A组80例均在彩超指导下术前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定位,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6%,无一例气胸血胸,总体穿刺成功率为100%。穿刺时间明显短于B组。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0%,总体穿刺成功率为92%,发生气胸6例,血胸3例。
3讨论
食管癌手术病人术中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有利于病人术中补血补液,防止肺水肿。我院以往都是根据病人体表指征进行深静脉穿刺。穿刺准确率较低且易造成术后血胸、气胸,给病人造成一定的痛苦。开展术前彩超准确定位后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大大提高了深静脉穿刺成功率,无一例血胸、气胸的发生;且缩短了穿刺时间,深得临床医生的认可。彩超检查具有可实时直接性,扫描可显示出血管长轴与锁骨的夹角以及血管与皮肤表面的距离,了解血管有无狭窄变异,有无血栓形成。在彩超指导下术前可以获得最佳定位,术中可以根据定位准确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避免进入动脉。彩超指导下的静脉穿刺安全微创,又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增加医生的信心,减少病人的痛苦。Nash研究了70例行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为80%,穿刺时间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平均为31 s,70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本组80例患者在彩超指导下穿刺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方法,操作时间明显缩短(表1、2)。对于静脉畸形的老年患者,穿刺反复失败及置管困难有可能造成严重并发症者,超声辅助定位是十分有用的技术[2]。我国老年肿瘤病人越来越多,且一部分经过术前放疗,血管变异增多,术前彩超定位提高了穿刺的安全性。小儿采用超声定位引导中心静脉穿刺成功率更高更、安全[3]。综上所述,在彩超指导下术前准确定位,术中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即节省时间,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Nash A,Burre II CJ. Evaluation of an ultrasonically guided venepuncture technique for the placement of permanentpacing electrodes pacing[J].Clin Electrophysiol,1998,21(2):452-455.
[2]Muhm M. Ultrasound guided central venous access[J].BMJ,2002,325:1373-1374.
[3]Keenan SP. Use of ultrasound to place central lines[J].J Crit Care, 2002, 17:126-137.
静脉穿刺术范文3
通讯作者:江波
【摘要】 目的 研究氯胺酮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配合环甲膜穿刺术保留自主呼吸以及气管插管全麻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中应用的优缺点。方法 将60例5~12岁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氯胺酮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配合环甲膜穿刺下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B组采用力月西、芬太尼、丙泊酚、顺苯诱导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术中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分别记录入室、诱导前、诱导后、手术开始时、手术后10、20、30 min时的BP、HR、SpO2,观察记录术后早期有无躁动,咽喉反射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睁眼时间。术后24 h随访有无术中知晓,记录恶心、呕吐及其治疗。结果 A组30例患儿各时间段的BP、HR指标均稍高于B组,但拔管时间短于B组,术后苏醒较B组快,术后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B组术中各项指标较平稳,2例出现苏醒延迟,2例拔管后出现舌后坠,术后1例有呕吐反应。结论 保留自主呼吸的插管全麻对麻醉机性能要求低,术后并发症少;只要术前准备充分,认真做好术中管理,对基层医院来说,是一种有效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 静脉复合; 环甲膜穿刺; 小儿扁桃体; 基层医院
小儿扁桃体手术多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要求麻醉方式和药物应满足下列要求:手术操作使用开口器,术野小,对喉咽部的刺激大;必须有足够的麻醉深度,作用完善,下颌松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0例患儿,年龄5~12岁,ASAⅠ~Ⅱ级。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术前药均用阿托品0.02 mg/kg和苯巴比妥钠0.002 g/kg,术前30 min肌肉注射。A组采用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B组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常规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
1.2 方法 A组患儿麻醉诱导用氯胺酮4~6 mg/kg,肌肉注射,观察2~3 min待患儿入睡后,开放静脉通道。环甲膜穿刺:2%利多卡因2 ml,上开口器后咽喉部充分表麻,丙泊酚1~2 mg/kg缓慢静注,根据患儿年龄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带套囊的气管导管,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维持根据患儿反应,间断静注丙泊酚和氯胺酮。常规给予地塞米松0.1~0.2 mg/kg。B组诱导用药为力月西0.1 mg/kg、芬太尼2 μg/kg、丙泊酚1.5~2 mg/kg、顺苯0.08~0.1 mg/kg,根据患儿年龄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带套囊的气管导管,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静注地塞米松0.1~0.2 mg/kg,麻醉维持选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泵注。根据术中需要追加顺苯。手术结束后,清除患儿口内及导管内分泌物,观察吸痰管内分泌物性质,辨别有无活动出血的表现,如有明显出血,提醒手术医师并且停止刺激再准备手术;对无出血者,当其呼吸良好、脱氧5 min,SpO2>95%,且有明显呛咳出现时,可未待患儿意识完全清醒下,拔除气管导管,观测指标。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入室、诱导前、诱导后、手术开始时、手术后10、20、30 min时的BP、HR、SpO2,观察记录术后早期有无躁动,咽喉反射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睁眼时间。术后24 h随访有无术中知晓,记录恶心、呕吐及其治疗。
2 结果
A组患儿各时间段的BP,HR指标均稍高于B组,但拔管时间短于B组,术后苏醒较B组快。A组有2例,术中SpO2降至60%,给予辅助呼吸后恢复正常,术后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B组术中各项指标较平稳,2例出现苏醒延迟,2例拔管后出现舌后坠,术后1例有呕吐反应。
3 讨论
氯胺酮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配合环甲膜穿刺术保留自主呼吸以及气管插管全麻,两种麻醉方法均有自己的优缺点。A组方法对麻醉机性能要求不高,术后麻醉并发症少,更适合基层医院,但术中管理较B组困难,需要密切观察各项监测指标,以防治各种并发症。B方法对麻醉设备,术后护理要求更高,复合用药产生的并发症较多,但术中更好管理。保留自主呼吸的插管全麻虽有一定的风险性,但只要术前准备充分,认真做好术中管理,对条件相对较差的基层医院来说,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麻醉方法[1~3]。
氯胺酮是安全、速效的,具有镇痛作用明确的特点,但其心血管兴奋和术后精神症状为其缺点;丙泊酚也是速效,对心血管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无镇痛功效为其不足。本文发现如果将丙泊酚与氯胺酮复合使用,可以达到相互取长补短的协同功效。采用静脉全麻加环甲膜穿刺局麻的方法,环甲膜穿刺注入局麻药物可使咽喉及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完善,有效的预防气管及支气管痉挛等不良的生理反应,减少全麻药物的应用,且完善的表面麻醉可以使声门开大、静止、松弛,降低气道阻力,有利于增加潮气量,同时还可抑制气管镜进出喉及气管时造成的反射性应激反应。应用异丙酚具有术后苏醒迅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点,且异丙酚具有支气管扩张的作用,抑制喉反射,防止喉痉挛的发生,此麻醉方法较单纯的静脉全麻效果更好,药物应用减少,且术中平稳,便于管理[4,5]。麻醉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如下。
3.1 分泌物过多、误吸 麻醉过浅,物的作用,如γ-OH等能使呼吸道分泌增加,阻塞呼吸道。血液、唾液、消毒液误入肺,能引起喉、支气管痉挛。轻者致呼吸加深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重者引起呼吸阻塞。必须加强术中、术后呼吸道的管理。
3.2 气管导管意外 手术需在头部操作,术中气道管理与术者发生干扰。手术操作或头位变动都有可能造成导管扭曲、折叠。导管滑脱后如发现不及时,术中的口内血液、分泌物、胃内容物等易误入气道,发生呼吸道梗阻。因此,必须加强气道管理和呼吸监测,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术中要随时吸引咽喉部沉积物,患者头位变动后,还应常规作两肺听诊。
3.3 拔管过早 在麻醉过深、肌张力尚未恢复正常状态下拔管为拔管过早。手术结束后,如麻醉仍处于较深水平,使用拮抗剂可使麻醉迅速逆转,恢复肌张力,患者可初醒。但这种作用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麻醉剂或肌肉松弛剂可再度发挥其药效,使患儿再度处于麻醉状态。特别是在脱水、输液输血不足时容易发生。
3.4 支气管痉挛
3.4.1 麻醉过程中支气管痉挛(Bronchospasm)发作前后常表现呛咳、呼吸停止和发绀。发作时间多为麻醉诱导后和麻醉维持的早期。支气管痉挛患者多有支气管哮喘或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史,呼吸道敏感性常增强,迷走神经兴奋,在麻醉中用药引起组织胺释放的情况下,通过机械刺激,包括气管内插管、气管内吸引、痰液和痰栓,支气管平滑肌强烈收缩、痉挛,结果使气道管腔狭窄、通气障碍。麻醉征为气道压力骤增,加压给氧或机械呼吸时阻力极大,使用肌松弛剂不能缓解,即使已经作气管内插管,但气体送入仍很困难,发绀逐渐加重。极重症的支气管痉挛,通气可能完全受阻,严重发绀,常因缺氧招致心动过缓和室性心律失常。支气管痉挛早期或恢复期尚有部分通气,可根据两肺哮鸣音,控制呼吸时气囊阻力极大即可确诊。
3.4.2 预防和处理 浅麻醉下应避免插管、吸痰和拔管,消除刺激因素,麻醉诱导用药应选择无组织按释放的药物。有支气管哮喘或支气管痉挛病史者,术前应给于处理,如使用激素、支气管扩张药和抗生素。处理:(1)持续纯氧人工加压呼吸。(2)静脉注射氨茶碱 1.5~2 mg/kg,可松弛呼吸道平滑肌。(3)静脉注射异丙基肾上腺素,用于氨茶碱效果不明显时,用量0.1~0.2 mg,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静注。异丙肾上腺素能有效地兴奋支气管β肾上腺能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4)地塞米松15~30 mg静脉注射有预防和治疗作用。(5)患儿心跳骤停者,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3.5 喉痉挛(Larghgospasm)
3.5.1 麻醉较浅和缺少肌松作用下反复插管、浅麻醉下拔管、麻醉恢复期反复呕吐、喉部分泌物滞留以及迷走神经兴奋等,可引起喉痉挛,尤其是在伴有缺氧时很容易发生。麻醉中,在过度镇静或浅全麻状态下,咳嗽反射虽受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仍不足以完全抑制,当喉部受到强烈刺激时,致使喉肌通过反射性咳嗽,排除异物,此时吞咽反射又受到明显抑制,若喉内异物滞留,则引起喉的持续性保护性收缩,喉肌处于连续的紧缩状态,即产生喉痉挛。麻醉诱导如能避免强烈反射、或咽喉表面麻醉完善、以及在肌松作用下操作,能避免喉肌痉挛的发生。
3.5.2 喉痉挛的临床表现 (1)发作前有连续的咳嗽动作,吸气时喉鸣或伴有高调的“音乐样”呼吸音。严重者因声门关闭,呼吸梗阻,气流量极小,反而无异常的呼吸音。(2)“三凹征”,即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于吸气时凹陷,其机制为呼吸道不全梗阻、狭窄,致使呼吸交换量显著减少和缺氧,这时肋间肌、膈肌和腹肌均参与呼吸动作,加内负压,从而增加气体交换,增加气体流速,在一定程度上起代偿作用。由于气流通过狭窄的声门,可产生高调的吸气声,并表现出“三凹征”。(3)发绀,见于症状重、持续时间长、严重缺氧的喉痉挛。
3.5.3 喉痉挛的处理 (1)吸氧:用面罩、纯氧正压加压给氧,以缓解低氧血症,经3~5次人工呼吸后,喉痉挛一般能逐渐解除。(2)病因处理:因咽喉部异物所致者,应在吸氧的条件下立即给予解除,可用直径较大的吸引器头,直接吸除咽腔或喉内异物如水、血凝块、脱落牙及口腔医用材料等。吸引器头负压强而有力,利于有效吸引,为解除喉痉挛创造必要条件。(3)静脉注射短效肌肉松弛剂琥珀胆碱20~30 mg/次,也可颏下经皮肌肉注射,然后以纯氧进行正压人工呼吸。约3~4 min后,缺氧改善,逐渐恢复正常。
3.6 肺水肿 小儿手术麻醉期间,可由于缺氧、气道梗阻、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和反流误吸等原因引起急性肺水肿,发病时间主要为麻醉后期的拔管前和拔管后的恢复期。
3.6.1 肺水肿的原因 (1)缺氧、二氧化碳蓄积,为最常见原因。(2)呼吸道梗阻,在自主呼吸状态下由于梗阻,患儿用力吸气,可使肺内负压增加;麻醉过浅、体循环兴奋,肺淤血、肺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时,毛细血管内水分向肺组织间隙移动,导致肺水肿。(3)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如失血多的低血容量患者,单位时间内大量使用强力血管收缩药,同时急速输血输液,引起肺水肿。(4)呕吐、误吸后致支气管痉挛、通气不足亦为麻醉时引起肺水肿的原因之一。
3.6.2 肺水肿的临床表现 初期间质肺水肿时,患儿皮肤苍白、心动过速、呼吸困难,检查有肺顺应性下降和呼吸阻力增加。如在气管插管情况下发生时,由于吸氧充分,可无明显发绀,常在发展为肺泡水肿、有粉红色泡沫痰时被发现。如在气管拔管、麻醉恢复情况下发生者,仅在间质肺水肿的初期就有明显缺氧症状。其它表现还有颈静脉怒张、肺部湿性音,肺X线有密度均匀、大小不等、边缘模糊的致密阴影。
3.6.3 肺水肿的处理 (1)解除致病原因,控制输液速度。(2)维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或间歇加压给氧,用50%酒精吸入。(3)应用支气管扩张药,常用氨茶碱,1~2 mg/kg静脉注射,可缓解因缺氧、误吸引起的支气管痉挛。(4)减少肺循环血量,静脉注射强心药西地兰0.4 mg、速尿2~10 mg。疑有输液过量、右心动能不全时,用血管扩张药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或苄胺唑啉(Regitine)。(5)改善肺毛细血管通透性,一次或分次静脉注射皮质激素地塞米松20~30 mg。
参考文献
[1] 王庆霞,毛琪,肖旺频.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小儿扁桃体与腺样体摘除术麻醉的效果比较.医药导报,2009,12:131.
[2] 李军利,刘有才.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的麻醉体会.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07,5.
[3] 袁岩,虞艳平,范圣登.瑞芬太尼在小儿扁桃体手术麻醉中的应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9.
[4] 肖少华,杨昌明,潘云,等.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用于小儿扁桃体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2008,9.
静脉穿刺术范文4
深静脉穿刺置管是危重手术及慢性消耗性疾病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输液、血液透析和实施全胃肠外营养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2002~2007年我科完成260例深静脉置管,现对并发症进行丁原因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60例中男182例,女78例,年龄16~80岁。置管时间2天-12周,锁骨下静脉置管195例,股静脉置管65例。临床应用于血液透析136例。其中锁骨下静脉置管116例,股静脉置管20例,均采用双腔管置入;危重病人的抢救输液82例,采用单腔管置入其中锁骨下静脉置管61例,股静脉置管21例;中心静脉压监测18例,均为锁骨下静脉置管;临时起搏器置入24例,均为股静脉置管。
1.2 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术:患者平卧头低脚高位,用布巾垫于肩胛下,使肩胛骨展开,可抬高锁骨,穿刺侧上肢保持内收位置,头转向对侧,取锁骨中内1/3处下缘约1cm处,局麻下进针,针头方向指向胸骨上凹或喉结刺进皮肤,穿刺针紧贴皮肤或与皮肤成30度角,一般进针3~5cm,采用seldinger法插管。股静脉穿刺术:下肢外展20~30度,外旋30~40度,在腹股沟韧带下2~3cm,股动脉搏动内侧2cm,局麻下进针,与皮肤呈30~40度角,采用seldinger法插管。
2 结果
2.1 穿刺情况:置管260例,成功260例。一次性成功220例,更换对侧穿刺部位成功15例,更换为股静脉成功5例,需在X线指引下成功5例,注意患者更换操作成功15例。
2.2 穿刺的并发症:260例患者中并发症18例,其中锁骨下静脉置管13例,股静脉置管5例。锁骨下静脉置管并发症:大量血胸1例,淋巴漏l例,局部血肿8例,局部感染3例;股静脉置管并发症:误穿动脉5例,有3例发生局部血肿。
3 讨论
3.1 穿刺体会: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的220例患者中我们强调了患者的正确,肩胛骨均垫一布巾,脚高位,可以提高静脉压,锁骨抬高,穿刺针易进入锁骨下静脉,注意进针正确方向,负压进针,尽量一次穿刺成功,失败后更换穿刺部位;避免多次、反复在同一部位操作。穿刺成功,钢丝进、退困难时,可在x线下透视操作。更重要的是必须确保钢丝在静脉腔内(注意颜色、压力)才能送人扩张鞘管。
静脉穿刺术范文5
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科穿刺2次才成功132例次、穿刺2次以上才成功58例次。其中0~3岁患儿127例次、4~14岁患儿63例次。男性患儿102例次、女性患儿88例次。
2 穿刺失败原因
2.1 患儿因素。①心理因素。大部分患儿对静脉穿刺时的疼痛产生恐惧,甚至产生对抗情绪,导致哭闹、肢体乱动,不能配合穿刺,导致经脉穿刺失败。②血管因素。大部分患儿皮下脂肪较厚,静脉隐匿,穿刺时难以把握血管的深浅度;患儿严重腹泻、高热导致脱水,以及循环衰竭时,血管灌流量不足,血流缓慢,血管腔不充盈,穿刺后不易回血,并易刺破血管[2]。
2.2 家长因素。目前,独生子女较多,加上中国的传统教育的影响,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在穿刺过程中,稍有不慎便大发雷霆,导致整个病室气氛过度紧张;部分患儿母亲看到孩子哭闹,自己也掉眼泪。上述因素都可影响患儿的情绪和配合。护士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家长不能有效将孩子制动,从而导致穿刺失败。
2.3 护士因素。①心理因素。目前医疗环境下,家长对医护人员要求较高,时时刻刻让其做的完美,如静脉穿刺要求“一针见血”。然而,部分家长脾气比较暴躁,有些患儿病情危重,进一步导致家长的焦虑。在此环境下进行护理操作,部分护士可产生心理阴影,增加心理负担。有些护士缺乏自信心,遇到紧急、危重情况时产生恐惧。上述因素均可影响护士对静脉穿刺的估计,导致穿刺判断的失误,降低静脉穿刺成功率。所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护士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②技术水平。护士基本功不扎实,静脉穿刺操作不熟练,尤其是新工作的护士;部分护士使用留置针穿刺时,针尖进入血管后刺破血管见到回血,因经验不足,担心刺破血管而不再进针,导致穿刺失败;当患儿血管过细或弯曲时,护士静脉穿刺力度把握不准,极易刺破静脉后壁。③留置针使用不当[3]。沿用头皮针穿刺方法,进针后针体在皮下行走一段距离后才进入血管,以致外套管进入血管的有效长度变短,造成渗漏或针头堵塞;套管针的针芯长度比外套管略长1mm,有时针尖刺入血管见回血,外套管并未进入,此时退针芯易造成穿刺失败;穿刺成功后,针芯角度过低,贴皮肤送管增加送管阻力导致送管困难。④血管选择不当。选择较粗、走行笔直静脉,可以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当选择较细、弯曲,穿刺部位在关节处的血管时,均可导致针尖不能完全进入血管或刺穿对侧血管壁,造成穿刺失败。
2.4 其它因素。①环境因素。病室光线不足,常难以辨别血管走行;温度较低时,导致血管塌陷,增加穿刺难度;温度过高时,导致患儿出汗较多,造成胶布粘贴不牢。②药物因素。患儿需要长期使用对血管有较强刺激性药物时,可造成血管硬化增厚、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和血管壁受损,给静脉穿刺造成困难。
3 护理对策
3.1 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干预。首先,穿刺前向家属和患儿介绍输液的必要性,尽量减轻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负担,树立治疗的信心。其次,穿刺时用温暖的双手轻柔地给予患儿适当的肢体抚摸,以及鼓励和表扬的话语,转移其注意力,在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进行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时,也可让其他护理人员共同协作,遮挡患儿的视线,可以减少患儿的恐惧。最后,积极与家属沟通,增近感情;利用语言艺术,拉近与家属的距离,最终取得家属的配合和理解;对于情绪容易失控的家属,尽量让其回避,以免引起误解,人为造成穿刺失败。
3.2 加强护士心理素质培养。通过多种手段,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稳定的情绪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遇事要沉着、冷静,正确判断,保持稳定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树立自信心,有利于不断提高自身应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3.3 选择适宜的穿刺部位和方法。①0~2岁的患儿因恐惧及易动不配合,宜选择头皮静脉;3岁以上的患儿可选择手背或足背静脉;对难度较大的肥胖儿应选择粗大易摸的静脉或按解剖位置推断血管走向;对严重脱水需快速输液或急救复苏的患儿可选择肘静脉或大隐静脉[4]。②根据选择的血管,采用合适的穿刺方法,如选用头皮静脉,用食指指腹在选择预穿刺部位轻压横摸,可摸到一条凹陷,沿凹陷缓慢进针,进针角度15°~20°,回血后压低穿刺角度再进针少许。
3.4 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病室要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可以有效预防因温度过冷导致患儿血管收缩或过热导致患儿出汗影响输液贴的粘性等。
总之,血管选择、穿刺操作、家属及患儿的配合程度等均可影响穿刺的成功,责任护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专业技能,尽量减少外界因素的影响,提高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高慧英.小儿静脉穿刺输液失败的原因及护理[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1(4):229
[2] 许秋月.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5):147-148
静脉穿刺术范文6
【关键词】静脉穿刺;压迫方法;比较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964-02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 of different techniques of opisthenar venepuncture and it’s pressing methods. Methods: 200 patients (observing group) received the opisthenar venepuncture puncturing on the front of the vein (and sub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B), and another 200 patients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same puncturing on the side face of the vein (and subdivided into group C and D), and then, some items been observed. Results: ① one time successful rate were 90% and 75%(p
【Key words】Venipuncture; oppressive methods; comparison
在临床工作中静脉穿刺技术更容易被护理人员和病员重视,而静脉拔针技术却容易被人“小看”,在日常护理工作和带习护士实习过程中常见因为此二项技术应用而带来的病人不适或并发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质量,有时还成为医患或护患纠纷投诉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近4年来设计了本课题认真研究和观察了手背静脉穿刺技术和拔针技术有关问题,以期为护理工作和教学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14―70岁;(2)近一月无手背静脉穿刺或手背疾患史;(3)接受输液穿刺的手背无疤痕、肿胀出血或出血倾向;(4)所有对象均为左手靠桡骨一侧手背静脉首次穿刺;(5)对象输入的药物无强烈刺激性或强烈局部血管活性;(6)所有对象均为“成人”故均选7号穿刺针;(7)所有对象中排除过瘦、过胖、水肿、休克、化疗等特殊情况。
随机选择我院近4年住院成人输液或静注药物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02例、女198例,年龄14―70岁(50.6±16.3),按住院时间顺序和纳入标准逐个随机纳入本研究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再各分为两个亚组各100例
1.2 研究方法:(1)试验组及亚组(A、B):静脉穿刺技术采用静脉血管正前面进针穿刺法,拔针技术采用棉签顺血管长轴方向压迫穿刺针眼法100例(A组),棉签垂直于血管长轴方向压迫穿刺针眼法100例(B组),拔针后均按压3分钟;(2)对照组及亚组(C、D):静脉穿刺技术采用静脉血管侧面穿刺进针法,拔针技术采用棉签顺血管长轴方向压迫穿刺针眼法(C组100例)、棉签垂直于血管长轴方向压迫穿刺针眼法(D组100例),拔针后均按压3分钟。除上述差异外,两组静脉穿刺前准备、常规消毒、穿刺过程和拔针方式均相同,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统一由同一组2-3位技术熟练的护师独立完成。
1.3 观察指标:两组及亚组均在穿刺和输液过程及拔针后45分钟内观察以下不同指标。
穿刺技术观察指标:(1)一次穿刺成功率;(2)穿刺成功后输液过程中肿胀疼痛发生率。
拔针技术观察指标:(1)穿刺部位皮下肿胀或淤血率;(2)局部疼痛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以计数资料率表达,显著性检验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2静脉正面穿刺、拔针后压迫法A、B两组指标比较(表2)
2.4试验组A亚组与对照组C亚组为穿刺方法不同,但拔针压迫方法均为顺向压迫法,两组局部肿胀率比较P0.05;试验组B亚组与对照组D亚组为穿刺方法不同,但均为拔针后横压,两组各指标P>0.05。
3 讨论
3.1两种穿刺方法成功率的比较:浅表静脉穿刺方法的成功率可能因病人特点和穿刺者的习惯、技术特点而异,还受许多因素如情绪、穿刺部位、判断准确性、血管状态、穿刺物品的选择等的影响[1-4]。在浅表静脉的常见的两种穿刺进针法,即血管正面穿刺法和侧面穿刺法中,文献一般认为,肥胖者更适合正面穿刺法,而消瘦病人更推荐侧面穿刺法[5?6],本研究为正面穿刺法一次成功率90%,明显大于血管侧面穿刺法(75%),这一结果提示在正常情况下穿刺浅表静脉输液时应首选血管正面穿刺法为宜,我们体会有以下优点:(1)正面部位易于辨认,便于眼手配合提高成功率。(2)正面操作有手背支撑,穿刺时血管不易移位,使进针更易。(3)正面穿刺比侧面穿刺进针角度更易掌握,穿刺速度更快,有利穿刺成功。(4)正面穿刺后局部不适相应更少,病人更满意。由于上述结果我们认为在护理工作和教学过程中需演示各种穿刺法的操作,但初学者独立操作时,推荐血管正面穿刺法,当十分熟练后可酌情自控选择侧面进针法。
3.2不同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建议对策: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已被文献[7]罗列几大类若干种,常见有客观因素(患者原因、血管因素、特殊情况等)、直接技术原因(穿刺技术水平、进针方法、穿刺部位、判断准确性等)、间接原因(护士心理状态、穿刺物品是否匹配、血管准备或充盈状态等)。本研究在设计分组和纳入标准时,已影响穿刺的客观原因尽量减少,因此在本研究中影响穿刺成功与失败的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1)进针方法:在其他许多因素一致的情况下,血管侧面穿刺的失败率更高;(2)穿刺者心理状态:即便是成功率高的正面穿刺法来说也非100%“一针见血”,说明进针方法再好,也还有其他因影响其穿刺成功率,有报导[1]由于护士情绪的影响可使穿刺成功率波动在40.22%-96.38%之间,即心理状态不良可导致穿刺失败率达3.62%-59.78%,笔者也体会到紧张,焦虑,烦燥,压力过大,身体不适时常不能实现穿刺一次成功。③血管准备和环境影响:我们体会冬季穿刺静脉时一次成功率偏低,这可能与环境温度低,血管收缩以及准备时充分与否有关,比如个别情况下由于急于做其他事情而在血管准备不充分时就穿刺反而因一次不成功而浪费了更多时间.
3.3不同穿刺方法在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浅静脉穿刺后局部不适发生与否也与个体差异(痛点理论)、穿刺方法、肢体活动等多方面有关。本研究选择了同手、同侧血管穿刺避免了部位不同的影响,显示不同的穿刺进针方法,不仅影响一次穿刺成功率,而且还与局部不适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本研究发现静脉侧面穿刺组在输液过程中局部肿胀、疼痛率为15%,明显大于正面穿刺组(4%),其可能机理有:(1)侧面穿刺时由于角度掌握难度加大,更易刺伤血管壁造成疼痛或肿胀;(2)侧面穿刺对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间的纽角增大,易在输液过程中因活动不当而肿胀、疼痛;(3)侧面穿刺可能造成侧面血管割口偏长易渗出引起肿胀。总之,还需进行更大样本进一步研究证实上述机理,也可设计动物试验进一步研究。
3.4拔针技术不同压迫方法对静脉穿刺技术局部不适的影响:拔针技术的研究偏少,方法学探讨也不多见,主要集中在压迫手法和压迫时间等方面,任莉莉主张的拔针方法为手指压迫法,即将指腹顺静脉走行平放在覆盖穿刺部位的小敷料上,要求压住皮肤和血管壁两个穿刺点,针尖拔出后立即按压2-5分钟。
由于我院常用棉签压迫法,故本研究比较拔针法相同情况下棉签顺血管方向放置压迫法和横放垂直血管方向压迫法对局部不适的影响,结果为正前方穿刺,顺压法的局部肿胀发生率和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横压法(P均
因此,综合本穿刺方法的研究认为:静脉正面穿刺法匹配拔针时棉签顺压法既能取得一次性高穿刺成功率,又能减少局部不适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谢芳,陈平.护理人员自身因素对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影响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5):26-27.
[2] 黄金华.输液技术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3):153-155.
[3] 秦晓林,周新艳,徐立胜.静脉穿刺术的操作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258.
[4] 欧阳根香.谈谈周围静脉穿刺成功的方法[J].中外医疗,2010,30(17):161-161.
[5] 杜少英,孟杰,冯智敏,董沛.手背静脉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学,2009,15(11):1372-1374.
[6] 王香玲,刘素清.静脉穿刺技术的改进[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4,12(1):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