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芬兰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芬兰教育范文1
芬兰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答案很简单,芬兰实施的教育模式正好与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以评促教,高度集中”教学模式“背道而驰”。以下便是芬兰“另类”非传统教育体系的一些具体做法。
1.芬兰儿童最低入学年龄为7岁。
2.芬兰孩子在十几岁前很少有考试或作业。
3.上学头6年,孩子不考试也没有成绩单。
4.在芬兰,学生只在16岁时必须参加惟一的一次标准化测试。
5.所有学生(无论是否聪明)都在同一班级接受教育。
6.芬兰学生人均教育开支比美国少30%。
7.30%的芬兰学生在头9年学校教育中会得到额外帮助。
8.66%的芬兰学生能上大学(欧洲比例最高)。
9.芬兰优等生与差等生的差距全世界最小。
10.上科学课程时,16个学生一个班,因此学生每堂课都能做实验。
11.93%的芬兰人读完高中,比美国高出17.5%。
12.43%的芬兰学生中学毕业后,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13.芬兰小学生每天有75分钟课件休息时间,而美国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平均只有27分钟。
14.芬兰教师每天只上4小时课,每周花两小时“职业进修”。
15.芬兰教师总人数与纽约市相当,但是其学生数比纽约市更少(芬兰:60万学生;纽约市:110万)。
16.芬兰学校系统百分之百由政府拨款。
17.芬兰所有教师必须取得硕士学位,学习费用全额补助。
18.全国课程大纲仅仅为宽泛指导,并非必须完成的指标。
19.成绩名列前10%的优等毕业生,才有可能当教师。
20.2010年,660个小学教师岗位,应聘者达6600人。
21.2008年,芬兰教师的平均起年薪为2.9万美元。
22.然而,从事中学教育15年的老教师收入只有大学毕业生的102%。
23.芬兰教师没有绩效工资。
24.教师享受与医生和律师同等社会地位。
芬兰教育范文2
一天1小时写作业就够了
《虎妈的战歌》一书袭卷美国各大销售排行榜之际,《新闻周刊》刊出芬兰教育专题探讨。报道中指出,芬兰学生上课时间出名的短,低年级学童一天最多5小时,中、高年级顶多7小时,芬兰人相信:“一天1小时的家庭作业够了,学生需要自己的生活。”
芬兰教育很少考试,竞争不在他们的教育方针中,他们花更多心思在让每个快慢、能力各不相同的孩子都跟上,而不是比出高低。
芬兰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也采用其他国家常用的AB段班制,让聪明和不聪明的学生“分流”,接下来的20年,改革与反改革派争论不休,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正式废止依据数学和语言能力分班的政策。
他们大幅调整精英教育的做法,让每个人都拉到平均水平,而这个水准设得很高。
这项改革成果在PISA测试可以看
好老师是最大关键
在美式和中国的教育模式里,同年级同一科目的每个老师,上课内容都一样,对每个学生教法也雷同。而芬兰人认为这样教,就像把学校当工厂生产线一样不可思议。
芬兰认为,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和看待世界的价值观影响最大,而每个孩子资质、学习快慢都不一样,因此弹性、适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从教师的培训开始,就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芬兰让老师拥有足够弹性。以数学课来说,小学老师拿到的教学大纲仅仅10页,每位老师可以自由选择用什么方式来教每位孩子。通常一到六年级都由同一位老师来带,目的是让老师有充足时间了解和配合每一位孩子的不同需要。
老师在芬兰备受敬重,也是芬兰人梦想的职业。大学毕业后,必须挤进一个不到10%录取率的窄门,经过5年制的师资班训练。每位芬兰老师都有硕士以上学历,薪水合人民币25~50万。
大家都想学芬兰
笔者到芬兰采访的时候,正值新学期刚开学,还是白雪覆盖的初春,小学生的数学课就被拉到户外。老师用实际大自然的树木、松果,来教孩子们几何数学。
但芬兰也不是完全放任教育。随身听、手机在中小学校园里都在禁止之列,老师也可以处罚不听话的学生。
不是没有人想学芬兰。泰国曾经效法过,但是泰国家长跟中国一样,只要小孩功课落后,马上送到补习班。而此时芬兰学生可能到图书馆寻找隔天上课的资料,他们看报纸社论、看小说戏剧,并试着分享自己的心得和观点。
芬兰教育范文3
一、芬兰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1.合理的教育结构,贯通的职教体系。
芬兰的教育结构大致与我国相同,但其特色更为明显。
一是层次分明、纵横贯通。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到高等教育层次分明、衔接合理,同时,同一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也能很好衔接和协调。
二是发展均衡、各具特色。在芬兰,不同区域同一层次教育,尤其是高中及以下阶段教育的设备设施硬件配置标准是全国统一的,各层次学校教师的引进严格遵守职业准入制度,教学计划尤其是各专业核心课程,全国乃至全欧盟统一,所以芬兰全国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是相当均衡的。同时,不同学校在国家核心课程统一框架基础上,开发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产业行业企业的课程内容,具有各自特色。
三是合理分流,职业教育体系完整。芬兰实施初中后分流,2010年芬兰66893个初中毕业生中,选择读普通高中的占47.9%,选择读职业高中的占46.8%,比例大体相当。近年来,芬兰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有20%的学生选择回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尽早就业。在高等教育阶段,综合性大学(20所)和专业学院(34所,相当于我国的高职院)在规模上也大体相当,同时在研究生阶段有专门招收专业学院毕业生的专业硕士教育,这样就形成了从中等职业教育(中专)、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院)到专业硕士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2.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一是政府统筹。芬兰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统筹职业教育事业,包括统筹学校布局、学设施标准、学标准、统一考核标准。二是实行免费职业教育。芬兰中、高等职业学校对本国学生均免收学费,私立学校学生的学费也由政府全额拨付。三是全程监控教学质量。芬兰教育部设有专门的质量监督机构,每两年对包括私立学校在内的所有职业学校进行全面督查评估,评估信息从2010年起面向社会公布。四是严格就业准入。芬兰已经建立一个涵盖整个职业教育领域的资格认证体系。芬兰的就业准入制度也相当细致、严格,比如理发师都需要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企事业单位用人的必要条件。
3.社会参与制度化,校企合作深层次。
社会参与是欧洲各国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色。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因此职业学校办学紧紧盯住企业和社会的需求。首先是课程开发由不同行业的雇主和雇员代表、工商界的代表与专家以及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次是行业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在职业教育阶段将多次在企业和学校之间“往返”;再次是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尤其是毕业生水平接受社会评价。
企业深入参与职业教育。近年来,芬兰的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学徒制的培训方式,其学徒制培训的独特之处在于注重在岗培训,主要强调通过工作进行学习。近70%到80%的时间用于培训场所的学习,培训由企业中的培训指导者在工作环境下进行,培训结果作为学分计入学生成绩。在芬兰,一个学生在3年的职业教育中必须修满120学分,其中职业技能学分为90学分(含20学分在岗实习),语言、数学、文化课学分为20学分,选修课为10学分。
4.办学层次多样,职前职后多元,终身教育成型。
中等职业教育在芬兰被称为“初级职业教育”,目的是提升人们的职业能力,促进职业生涯发展,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促进就业,满足终身学习需要。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政府、私人、基金会等组织实施。芬兰并没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种术语,相对应的是专业学院,其目的是为企业输送高中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学院主要招收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毕业生,或持有相应层次证书的人员。
在芬兰,所有中、高等职业院校既有全日制教育,又有短期培训;既有白班,又有夜班;既有职前学习班,又有在岗培训班;既招收初中毕业生,又招收高中毕业生。不论是综合学校(小学+初中)、高中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级中学),还是高等学校(职业教育学院和专业学院)都提供成人教育,有些高等职业学院的招生对象全部为成人,终身教育制度已基本成型。
5.注重国际交流,培养世界公民。
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欧洲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打出了职教国际化的牌子。芬兰国家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衡量毕业生水平注重两个能力:就业能力、国际交往能力。另外,芬兰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外国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10%左右。
二、芬兰职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1.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发展职业教育。
在欧盟诸国,德国和芬兰应该是最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也是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但是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路径上,德国与芬兰有本质差异:德国是典型的“企业主导”模式,德国法律规定企业有责任和义务承办职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的身份首先是企业的员工(学徒),其次才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发展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由企业承担;而在芬兰,企业虽然也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划制订、实践教学等多方面广泛参与,但发展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各级财政)。在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只知道用人(工),不知道培养人(不愿意拿出经费),短时间内要让中国企业具备德国企业的思想境界是徒劳的。所以,在当前情况下,芬兰“政府主导”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模式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芬兰教育范文4
关键词:芬兰;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
在全球人类发展需求和地球生态系统供给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 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ESD)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教育以经济、环境、社会发展领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为基础,围绕民主、性别平等、人权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展开,为现代环境教育奠定了基础”[1]。芬兰除了在PISA中表现不俗,吸引世界关注其教育以外,也一直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政府牵头带动学校、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界关注可持续发展教育,并形成了良好的合作网络。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背景
2014年11月,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在日本举行,会议《塑造我们希望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监测与评估终期报告》,对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未来,在全球教育领域引起巨大反响,成为各国制定教育政策、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2015 年5 月19-21 日,世界教育论坛在韩国仁川松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论坛以“通过教育改变人生”为主题,通过了为今后15 年的全球教育确立新目标的《仁川宣言》,宣言坚决支持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大会上发起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行动计划”,强调人权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以达成2015后可持续发展议程。2015年11月4日,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大会通过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针对《仁川宣言》提出的“确保全纳平等优质的教育,促进全民终身学习”设定了清晰的目标和指标,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了成立70周年以来第三份重要的教育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核心利益”的理念转变》,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进行了详细梳理,向未来提出了几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教育如何回应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如何在教育中体现个人利益、公众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区别?全球化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通过人性化教育整合多元化的世界观[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以上报告前后呼应,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框架。
作为北欧优质教育的代表,芬兰在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域开展的工作积极响应了联合国的号召,从国家层面,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改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于1993年成立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以加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委员会由总理直接领导, 委员包括教育部、民政部和私营部门的部长。该委员会既是咨询部门又是讨论和决策平台,专门处理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相关的问题。但由于多种原因,委员会并未开展实质性的工作。2003年1月30日,国家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恢复其功能,并以“波罗的海联合综合环境行动计划”《哥白尼》和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策略为基础,开始起草《芬兰可持续发展教育纲要》,针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机构,提出了实施战略和行动意见。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于2010年进行的一项调查[3]的结果为数据来源,该调查以全国500所随机挑选的学校为样本,调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情况,样本包括74.2%的中小学、14.4%的职业学校和11.4%的成人教育机构,其中芬兰语学校91所、瑞典语学校9所。本次调查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搜集数据,问卷发放给校长、教师、其他职工和学生,问卷回收率为85.8%,最终综合调查结果和以往信息了一份报告。
此外,本文还通过分析芬兰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的政策文本、具体案例、文献等,对芬兰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情况和实践经验进行探析。
三、分析结果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
芬兰学者为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设计出了一套理念模型以指导学校教育的开展,其中最著名的是树形模型(The Tree Model)(见图1)。
该模型中的树干象征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教育的影响正处在生成的过程之中,且有逐渐增长的趋势,树枝和树叶由三个核心概念群组成,即“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三者分别对应的教育内容是自然科学、道德和审美教育,三种教育相互交叉、相互交融,形成更为核心的思想,即学会关心、学会体验、学会行动,最终回归到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知识、技能和情感。之所以选择“树”这一植物,正如它的设计者帕尔默所说:“树是自然的最好化身,它的各个部分的有机组合正代表着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4]。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基于问题意识、以行动为导向的合作。
(二)国家政策
1.课程改革
国家层面的策略首先体现在课程改革上,芬兰的课程改革由政府自上而下推樱国会负责确立国家教育总体目标,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为各级各类学校筹划课程框架。这些框架包括教育目标的定义,核心教学内容,对于如何评估和学校如何制定校本课程的建议。20世纪90年代,课程框架标准的制定逐渐不那么事无巨细,将决策权从国家层面转移到具体的学校。
改革后的学前教育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学会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现象、具有认识自身行为后果的意识。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核心课程改革中同样提出了融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原则,除了在自然科学这一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紧密联系的学科中有所涉及,也提出在家政学、艺术与手工、语言等科目中贯彻该原则。以艺术教育为例,传统的艺术教育以教授艺术史、艺术风格或调动学生欣赏静态的艺术品为主,改革后的艺术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首先让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文化景观,学会理解当地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以及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并提升环境质量,进而在教材中加入保护芬兰传统文化景观的部分,如被城市化破坏的老教堂、被现代化的传统村庄等[5],让艺术在学生眼里变得具有生命力。
除了2所环境科学高中和7所自然科学高中,芬兰同时在其他综合高中开设有关可持续发展的高阶实用课程,技术教育也为环境领域设立了职业资格,学生可以选择参加竞争性考试来获取该资格,提升职业竞争力。同时作为鼓励,芬兰政府为各级各类学校颁发环境资格证书,授予该证书的标准是该学校在基础设施、指导纲要、师生参与以及环境友好活动的开展方面均对可持续发展教育作出显著贡献。2所普通高中已经被授权专门进行环境教育,1998年芬兰出现了第一所获得ISO 14001环境认证的职业学校。
2.环境在线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起了一项“水族馆计划”,该计划包含16种网络,其中一种是环境教育网络,参与该计划的学校要确定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并与其他学校在培训会、出版物和非正式场合中进行经验分享和思想交流。如今该网络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学校通过区域性网络联系在一起,共同开发环境项目或根据地方议程开展合作,越来越多的交流通过网络完成,环境在线平台应运而生。
环境在线既是一个全球虚拟学校,又是芬兰教育部在约恩苏建立的可持续发展门户,每年的运营费用大约为8万欧元,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和环境部联合开发,自2001年5月运行以来,每周要进行有关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可持续生活方式四个维度的研究。它具有强大的学校网络,共有来自90多个国家的300多所学校参加,约3万名学生和2000名教师直接受益。此外,网站上的资料完全对公众公开,目的是团结不同文化和国籍的人共同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奋斗。
环境在线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在国际视野下关注当地环境,即国际性思考和区域性行动相结合。学校每学年开展四个主题活动,每个主题持续10~12周,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可持续性消费和文化环境。每个主题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共同设计,结构清晰,学生每周可以通过各项活动收集当地环境信息,每个主题结束时会有一个活动周把学习和讨论结果公布在网站上。
3.橡木计划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做法是由国家古迹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8年联合发起的“橡木计划”,旨在提高在校生和青年对历史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超过150所学校参与了该计划,环境部也于2001年加入。这项计划的一个部分就是向学生普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知识,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专门发起了关于创新教学方法的倡议,以探讨如何增进学生对世界遗产的理解和尊重。
(三)学校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实践
为了成为更卓越的环境友好型学校,首先要在已有科目的教学中讨论环境问题,同时学校开发更多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关的跨学科课程和选修课。教师通常会在德育教学中融入可持续发展教育,在自然科学的教学大纲中加入生态可持续这一话题。除此之外,几乎在所有科目中都能找到经济、文化和社会可持续的元素,如在进行人口增长、城市化、国际化、家庭教育、绘画艺术、个人与社会教育等话题的教学中加入这些元素。
2010年调查报告中指出,72%的职业教育机构和66%的普通学校已在课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观[6]。小学的环境和自然课以及初中的生物、地理和家政课都是讨论可持续发展话题的最佳科目,在高中则主要是生物、地理和化学课。不过大多数校长和教师认为,可持续发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逊色于自然资源、旅游业、食品行业、经济、社会保障、医疗等领域,影响也是有限的。
为了对比不同类型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执行情况,每种类型学校校长的回答被赋予了分数,这些分数的平均值即该类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结果显示,职业学校的指数显著高于普通学校,且城市学校的指数明显高于乡村学校。在问卷中,学生还被要求指出一个可以在教学中涉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话题,学生提及次数最多的是废品回收,其他话题包括外国文化、人口增长、尾气排放、温室效应、社会公平、能源经济、酸雨、化工垃圾、海洋状况、环境法、区域规划等。
另外,各级各类学校都安排了短期或长期有关环境教育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学习主题,这些主题包括废物分类、回收和处理,交通,濒危物种,周边环境等。教职工之间合作紧密,共同商讨教学计划、如何安排科目等。教师在可持m发展教育中的角色最为关键,负责参与规划方案和指导学生,校长负责制定规划、分配任务、与校外机构建立联系等。
(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支持系统
1.教师培训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学校所在的地方政府和环境中心每学期会安排教师参加为期1~5天的在职培训,且至少要修完35学分的课程,掌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除了教师以外,校长、清洁工、厨师、行政人员、警卫、医护人员等学校职工都要参加相关培训,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意识,从而为学生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
2.教学资源
芬兰学校很注重与校外机构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校外机构可以制定短期课程,开展项目,举办竞赛、工作坊、夏令营等,这些活动既可以在上课时间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进行。例如,自然联盟组织负责很多学校的课后自然俱乐部活动,芬兰运动与户外活动协会面向学龄前儿童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组织“自然之路”系列活动。国家教育委员会的评估调查曾向六年级的小学生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的课余时间有在大自然中度过吗?是在哪里度过的?怎么度过的?”21%的学生说他们会去钓鱼,20%的学生会去摘浆果或蘑菇,27%的学生去大自然散步,4%的学生参加童子军旅行,还有5%的学生参加其他类型的大自然旅行。[7]
芬兰学校还注重与环境专家、大学和企业合作,形成环境网络以改进学校的实践活动。最为常见的活动是回收废弃物品,来自农业、林业部门的专家会帮助学校进行科学回收,在芬兰有96%的学校回收废纸,58%的学校回收玻璃瓶,51%的学校回收金属制品和塑料制品,30%的学校将厨余垃圾制成堆肥,还有38%的学校把食物残渣运送到农场再利用[8],在一些省份,学生甚至可以同环境专家一起监测当地环境;与大学的合作主要是开发新课程或开展科研活动;一些资源领域的企业也热衷于与学校合作,利用自身优势为学校提供教学活动,如安排参观日等。此外,学校在进行日常采购时也会考虑到环境因素,与当地政府合作,以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为准则。
3.经费保障
芬兰政府每年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总支出的10%左右,是发达国家中教育投入比^高的国家之一。国会负责经费审批,每隔四年审批教育部发展计划中的教育和科研经费。各级各类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充足的经费保障。发展规划《教育和科研:2009-2012》中,首先提出了国家教育经费获批的基本原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经费和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活动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准则”[9]。国家教育委员会也出版了专为教师编制的教学材料和案例,并最大限度地提供经费,保证教学材料得到满足。
四、结论
芬兰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理念方面强调各个部分的完整性和共生性,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就是完整的教育网络的形成;从国家政策来看,自上而下的改革能够调动全国资源,教育部门能够积极与其他部门合作以获取所需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的教学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着手点,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正式课程,以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为补充,但也存在着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支持系统较为完善,由政府牵头,学校、社区、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各个团体互相配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网络,同时政府定期监管、充足的经费支持和全社会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同也是必要保证。除此之外,芬兰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同样面临着课程时间分配困难、难以与各学科融合等挑战,这些挑战是芬兰全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五、启示
芬兰与中国的教育体制相似,学制也基本相同,其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实践经验值得我国思考,我国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提升学生环境意识
在基础教育阶段,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确定为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致力于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要求学生必须能够察觉人类和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并能识别这种变化对区域和国际造成的后果,发展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并给予学生参与、经历和承担责任的机会。
(二)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
在课程目标中加入可持续或环境主题,采用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全校整合”的模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制定相关教师培训政策并着重培养教师传授相关知识的能力,以改善教学过程。在正式课程中,强调以环境问题为中心,各学科共同合作的跨学科综合课程;在非正式课程中,主要推进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如自然体验学习、户外教育等。在学校发展方面,强调“绿色学校”的建设,在节能减排、校园配置、环境管理等方面坚持环境友好理念,贯彻“在环境中学习”的思想。
(三)多主体参与
除了学校中进行的正式教育,社区、自然保护区、政府、企业、家庭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营造全民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氛围,并在参与过程中明确和强化不同主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
参考文献:
[1]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R].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UNESCO.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R]. Paris: UNESCO Publishing,2015.
[3][6][7][8]Marja-leenaloukola, Simo Isoaho, Kaisa Lindstr?im.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Finland[R].Helsinki:Ministry of Education,2010.
[4]Palmer, J.A..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the 21st Century: Theory, Practice, Progress and Promise[M].London: Routledge,1998,267-277.
芬兰教育范文5
那天,雪下得特别大,我冒雪匆匆赶到了幼儿园。首先令我惊奇的是,那些天真可爱的芬兰儿童并没有因大雪和寒冷而躲在室内,大部分正在外面尽情地玩耍,接受大自然的“挑战”。看到这情景,我似乎感到其中也有着一种“音乐”……
杜拉教的孩子一般在4至6岁之间,一个班有10个人左右。上课时,老师首先拿吉它带孩子们唱一首圣诞歌曲。而后,便开始讲音乐故事。开始,这些儿童看到我这么个外国人坐在旁边,不时地有些分散注意力,但随着杜拉绘声绘色的故事,他们渐渐地把我”忘掉”了。“一辆汽车,一辆汽车,它们满载着圣诞礼品开过来了,圣诞老爷爷过几天要给你们送来好多好多你们猜不到的礼物。火车重,汽车轻,小朋友,请排成一列。”这时,在老师钢琴的伴奏下,这列“小火车”随着音乐的节奏徐徐开动了。杜拉的钢琴弹得很好,音乐虽简单,但和声配置严谨。先是模仿火车,乐曲在低音区浑厚有力,孩子们随着音乐节奏迈着沉重的步伐……忽然,音乐一转,轻快、明亮,老师告诉孩子,汽车过来了,他们马上也随之变化脚步,轻轻“驶向”远方。
这样交替了几次以后,孩子们回到原座位,老师拿出画有不同画面的彩色小卡片,由一个孩子上来取其中一张,拿回去让每个小朋友看清楚上面画的是什么。随之音乐响了起来。孩子们唱起同那张卡片有联系的歌曲。例如画的是圣诞树,他们就知道接着该唱《圣诞树歌》。这样一个接一个唱了五六首。其中有一首是在老师的指挥下,孩子们分别敲着小鼓和摇着铜铃演唱,明显地体现一种节奏感的训练。最后,老师教唱一首新歌。
教唱时,不是一句一句地教,而是孩子们围坐在老师身边,杜拉用吉它轻声地开始自弹自唱,音乐如云似水,柔缓飘缈。她那富有乐感和动人的歌声,那串串优美的音符,真是”流”进了人的心里!小朋友这时也轻轻地跟着哼唱,音乐似乎把他们幼小的心灵带到一个新的境界。芬兰民族的那种朴实、含蓄、坚韧而又有些害羞的气质,此时此刻我得到进一步的体验。
下课后,杜拉把别的班的孩子都叫了进来,请我为他们演奏两首中国乐曲。我当即弹了《夕阳箫鼓》片断和《北风吹》。一曲结束,可爱的孩子们在杜拉的带领下,齐声用中文说道:“谢谢!”
芬兰教育范文6
关键词: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28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110-03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全球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多个国家纷纷对本国基础教育进行改革,芬兰政府认识到教育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掌握科学信息技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芬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产业发展迅速,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这就要求课程设置与产业发展保持一致。芬兰政府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教给学生生存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芬兰开始了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从1939年12月到1949年春,芬兰一直处于战争中。战后,芬兰从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新的观念油然而生:公平的教育和机会。20世纪五六十年代,芬兰的小学教育由四年增加到六年。20世纪70年代初,芬兰在中小学实行了九年一贯义务教育制度,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出具有竞争能力的下一代。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其他国家,芬兰的教育处于平均水平。同时,受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芬兰政府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1994年,芬兰政府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重组,以知识经济为课程导向,强调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只为教学提供一个大体的指导方向和目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制定本地区或本校的课程标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课程设置具有灵活性。1995年12月颁布的《2000年教育和研究》发展计划的主要目标基本上沿用了之前的政策,主要内容包括高质量、教育公平和终身学习的原则。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新的人才培养的挑战,为了保障国内的义务教育,芬兰全国教育委员会在1998年颁布了《基础教育法》,强调基础教育的一贯性和连续性。2001年芬兰对国家的核心课程开始进行改革。2004年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很成功,改革内容包括课程、教学科目、教学大纲等多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强调国家的标准与指导,国家加强对教育权力的控制,但地方、学校和教师对于选修科目、教学形式等都有较大的自。2003年到2004年,芬兰教育部先后颁布了《普通高级中学国家核心课程》,并于2005、2006年开始实施。2005年,芬兰开始采用欧洲的学分制度。为了增强教育的竞争力,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2012年,芬兰开始新一轮的教育体制改革,并将在2016年对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大纲进行改革。自2000年开始,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在开展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中,对15岁的儿童进行读写、数学等多项能力测验,芬兰青少年两次在阅读和科学的评比中获得第一,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能力则排第二。这与芬兰为不断适应社会局势和国际竞争,改革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不无关系。
二、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这也是芬兰教育遵循的第一条准则。《ECEC国家课程指引》首先对儿童的教育目标做了规定,即要促进儿童个性的良好发展,充分尊重他们的天性,充分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兴趣是儿童获取知识的最大动力,只有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要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纽带和载体充分发挥其潜能。同时,课程目标强调从知识、技能、世界观及价值观等多方面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目标的另一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去思考、创新,逐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促进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注重弹性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规定了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母语与文学(芬兰语、瑞典语或萨米语)、外语(英、法、德、俄等)、公民学、环境科学、宗教或伦理学、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健康教育等19门,其中健康教育是2004年新加入的核心课程科目。地方政府、学校和教师有权选择课程设置、教材、课时等,家长和学生也有权利自主选择所要修的科目。
(三)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重视科技和外语课程
在课程内容编制上强调基础性的知识,以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课程内容的选择联系实际生活,以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实用性;科目设置多样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需求选择科目,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学校开设了多种外语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为适应科技竞争的时代,芬兰尤其重视科学技术课程,科技课程的设置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努力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培养人才。
(四)在课程实施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程教学灵活化,加强校际合作
由于学生的天赋和受教育程度等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因此,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学习的自。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并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逐步引导学生去思考、掌握知识;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在课堂中,如果觉得教师的讲解不能满足自我需要,学生可以自己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芬兰提倡学校之间的合作,鼓励资源共享。
(五)课程评价注重多样性、发展性
芬兰教育委员会规定对学生的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组成,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业情况、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侧重甄别与选拔学生,在满足义务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公平的评价。
(六)在师资建设方面重视教师培训,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理性思维
芬兰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我水平,至少获得一个硕士学位才能获得长期任职的资格,这几乎成为全球最严格的规定。在芬兰,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就读教育系。新教师考核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资料的筛选,包括申请者的大学入学考试分数、高中记录、校外成就;通过了这一阶段甄选的申请者要参加第二阶段的笔试,将他们安排在一个模拟教学环境中,然后观察他们的互动及沟通能力并对此做出评价;最后是面试,考查的是对教职工作的动力强度。目前,芬兰培训教师是三年的本科项目和两年的硕士项目两个层级项目。芬兰师资培养包括小学教师和高年级教师两种类型。小学教师学习教育专业,至少要辅修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小学科目;高年级教师方向的学生学习本专业科目,但他们同样需要学习多方面的教育知识。学生可以选择五年的集中式学习,也可以选择完成所有科目的学习后在第五年进行集中的培训学习。在教育学院学习一年后的硕士研究生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芬兰教师培训更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注重对其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
三、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树立以人为本、教育平等的教育理念,尊重儿童的天性
21世纪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芬兰政府始终将教育平等、“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改革中。在芬兰,学生每天上四节课,花费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非常少,学业负担少。同时,芬兰儿童在学校有较高的自,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科目。同时,芬兰教育部门通过各种政策促进教育的公平。
(二)增强课程设置的弹性,保证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自
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家制定核心课程规范,地方政府对学校进行一定的指导,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校本课程。在教学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在芬兰,自是教师最基本的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已的科目。统一和固定的课程不利于课程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而课程设置的弹性则有利于学校灵活地调整课程,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重视多种外语的学习,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
芬兰基础教育开设了母语芬兰语、瑞典语、萨米语,第二官方语言外语有英、德、法语等,中学生一般都能掌握一门外语,这有利于芬兰人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芬兰学校注重外语课程的学习,开设多门外语课程,鼓励学生学习外语。同时,芬兰自1995年加入欧盟后,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和研究项目,与世界多个国家建立了留学方面的合作关系,这不仅促进了人才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引进国际优秀教育资源,这对我国参与国际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四)确立全面的评估制度,形成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评估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但芬兰的教育评估不以评定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为最终目的,而是为了确保《基础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标的达成以及国家设置的中心课程的完成,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教育发展。教育评估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评估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做出评估,包括学年度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学年度评价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激励,包括学生的学业情况和学业表现,终结性评价具有鉴别和选拔的功能。校内评估不仅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又为学校选拔学生提供依据。校外评估旨在保障教育政策的实行及为教育改革提供建议。芬兰教师普遍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各种考试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估制度要全面、完善,评价方式应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