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藏族的民风民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藏族的民风民俗范文1
内地高职藏族学生具有普通大学生积极进取的共性,受地域文化、习俗影响,其又具有明显的特征。研究藏族学生的个特点,应结合藏族独特的文化背景展开。
(一)个性鲜明,压力多重
首先,受自然环境影响,大部分藏族学生性格豪迈,喜好喝酒。高寒气候影响外化在藏族学生的体貌上,表现出皮肤较黑、头发卷曲、高原红等外貌特征。其次,由于内地与藏区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很多藏区学生刚到内地时表现出头晕、“醉氧”等不适应现象。加之,内地大部分高职院校未开设民俗餐厅、藏区同学必须习惯内地饮食。饮食和起居的不同,形成多重生活压力,让藏族学生缺乏归属感。
(二)法制观念较弱,安全教育存隐患
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藏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风俗习惯具有非常敏感的特点,一旦藏族学生感觉自己的民俗习惯不受尊重时,易产生情绪波动。藏族学生普遍对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具有高度的价值认同。习惯以民俗的视角去评判事物的优劣,法制观念淡薄,由此衍生出很多的矛盾纠纷。信息时代,分裂势力一直活跃,思想、分裂言论通过网络传播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在错综复杂的成长环境下,藏族学生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加之,藏族有佩戴刀具的习俗,给安全教育教育工作带来诸多隐患。
(三)基础知识差,深入学习困难多
进入内地高职学习的藏族同学一般多与汉族学生混合编班,部分藏族学生成绩较差。成绩差的表象是藏族学生无组织无纪律,经常迟到旷课,不按时完成作业。其根源来自藏族学生语言和人际交往障碍。虽然藏区已覆盖双语教学,但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大部分藏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感知能力相对较差。尤其在教学进度一致的高职理工科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藏族学生不仅要学习新知识,还要理解晦涩难懂的文字,学习难度的增大,让藏族学生无所适从。
二、藏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藏族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是难点更是重点。如何在尊重藏族学生民风民俗的前提下,提高藏族学生教育工作是所有教育者一直思索的问题。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出发:
(一)尊重习俗、融入集体
藏族受宗教影响深刻,并外化在社会习俗中。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其及其衍生而出的社会习俗,借助宗教的积极的社会属性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尊重藏族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饮食习俗。了解藏族学生民俗节日和宗教节日,对藏族学生特殊的民俗节庆予以关注。如藏历年、望果节、雪顿节等,并将相应民俗知识传递给藏族学生所在班级。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团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思想交流活动,让班级同学从正面渠道了解藏族文化、传统,禁忌,避免班级中同学由于猎奇心态过度关注藏族学生,给予藏族学生相对轻松的生活氛围,让藏族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增强其归属感。
(二)主动交流,敞开心扉
刚到内地高职学习的藏族学生,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很少主动找老师交流,当他们面对生活或者思想上的困境时,一般向本民族同学倾诉和寻求帮助。藏族高职学生入学时这一行为特点,要求高职藏族学生思想教育引领者,必须建立多种信息渠道,及时了解藏族高职学生入学初期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藏族学生开始出现旷课、酗酒、夜不归宿等违反校纪校规的异常行为时,应及时联系学生家长,访谈学生,做好调查,对藏族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工作。了解其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并针对具体事件提出解决的方式方法,拉近与藏族学生的距离,构建起与藏族学生之间彼此信任的桥梁。
(三)积极引导,发挥特长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大部分藏族高职学生在文娱、体育方面有一定特长。在班级管理中,应充分发挥藏族学生的优势,鼓励其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竞选学生干部。通过各类活动的组织和参与,提高藏族学生的积极性和班级主人翁责任感。当今形式下,党和国家对藏区加大建设力度,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内培外引。高职院校中的大部分藏族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回藏区就业。在就业方面,藏区也给予藏族同学广阔的就业平台,提供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等,让更多的高职藏族大学生参与国家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大多综合素质较高,愿意为祖国边疆事业做贡献的藏族同学,都能找到一个好的就业归宿。教育者应熟悉地方积极的就业政策,及时引导藏族学生。选用藏族学生成长成才的典型事例,对在校的藏族高职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让藏族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四)密切关注,及时干预
藏族的民风民俗范文2
次日清晨,飞机抵达了海拔3000米左右的九黄机场,一下飞机,立刻感觉到寒气阵阵袭来,还来不及顾暇太多,我们便登上了通往川主寺镇的大巴,川主寺镇是通往九寨沟、黄龙风景区和川西北大草原的必经之地,当地旅游资源尤其丰富。大巴载着我们这些异乡人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坡。游客们不禁兴奋起来,只因车子正不断盘旋而上,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将要登上传说中的高原了,不知不觉我们到达了海拔4000多米的川主寺,从未想过天可以蓝得如此澄澈,像是一张无法比拟的巨大幕布。悬在半空中的朵朵白云厚重得让人舍不得睁开双眼。山坡上的牦牛,喇嘛的红袍,银光素裹的洁白雪山,一幕幕的场景让我意识到自己已置于梦幻般的高原了。
路途中,一个村寨挨着一个村寨,放眼望去,具有藏族风情的帐篷让人感觉到了另一种境界。仰着那“高原红”可爱脸蛋的藏族孩子们给我们露出甜甜的又略带羞涩的笑,藏族女人们都在自家门前编着筐,对于她们来说,这种生活是神圣无瑕的,又是简单纯粹的,人们按照自然规律生存着,似乎没有多余的想法。
傍晚时分,用心感受雪山脚下天空洒下的最后一片余光,暖得叫人惬意。随后导游给我们安排了独具特色的藏族风情游――藏民族生活体验,藏族女孩们为我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姑娘小伙们都尽情的唱啊跳啊。寓意在于欢迎远道而来的游人们。偌大的帐篷内。传来的阵阵歌声笑声令人不得不感叹藏族民风的淳朴与安详,心醉神往的我不免心生眷恋。
感受了质朴的藏风民情,我们终于来到了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九寨沟县境内。素有“童话世界”之誉的九寨沟遍布原始森林,海拔高度约2000米,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不染纤尘的清新空气使它早已名声在外,不少外国游客慕名前来。独有的原始景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其享有“人间仙境”的美誉。青葱妩媚的山与澄澈无杂质的水相映着,环境自然清幽,奇山异水亦是融自然界各种美于一体,堪称一幅自然的美丽画卷。银帘般的飞瀑尽情挥洒着它的激情,夏日里的九寨置于一片苍翠浓荫之中,美不胜收!此时此刻才发觉语言的苍白,只有在这高原流水之间才深感世界是那么的宁静自然,山间温柔的夏风吹散了旅途的疲惫感,也许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美。
导游向我们介绍,十月中下旬是游九寨的最佳时机,沟内随时随刻都在发生着色彩上的变化,仿佛为人们呈现出冬日来临前最光鲜夺目的一刻。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五花海,湖底的丛丛珊瑚竟是钙化的枯树衍变而来,湖水绿得发亮,水波不时的荡漾着,宛如仙境一般。
九寨沟景区内,值得一提的还有当地藏族风味食品,比如洋芋糍粑、青稞酒、烤全羊之类。游客们可以品尝到纯正的藏族食物,由于物资运输极其不方便,当地的食品价格也相对较高,但有幸尝试到藏族风情的小吃的确也是美事一桩。游客们自然还是乐在其中。当地的藏民保留着本族的民风,无论是服饰、语言还是风俗习惯都承袭着世代相传的特色,我想这些存留的民俗带给游客的绝对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藏袍和经幡的魅力不仅限于它的民族特色,还蕴涵着其中无法忘却的神圣意味。难以忘怀的是当晚我们受邀于一户藏民家中,也因此彻底感悟了一番藏家人的生活情调,“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耳边回荡着那首《天路》,我深刻体会到祖国各民族心连心美好情感。
藏族的民风民俗范文3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错地带,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东北部的同仁,是饮誉中外的热贡艺术之乡,又是青海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的诞生地。
热贡艺术是雪域文化和中原佛教艺术完美结合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源起于十五世纪藏传佛教在该地区的传播与兴盛,是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在技法上既继承了藏传佛教传统创作手法,又融汇了汉族绘画和其它地方的民间艺术,成为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奇葩,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及国外东南亚地区享有盛誉。
热贡艺术主要集中在年都乎、郭麻日、尕沙日、吾屯上庄及下庄一带。主要包括唐卡(卷轴画)、彩塑、堆绣、木刻等,题材以佛祖、金刚、度母、菩萨、宗咯巴等人物像为主,选料考究、色彩丰富、工艺精细,多见于寺院建筑,所绘画面色彩艳丽、线条流畅、清晰、人物千姿百态、活灵活现。热贡艺术品位高,极具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被称为“中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青藏高原上的一朵鲜花”。1999年12月3日被列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是热贡艺术的精典之作,长618米,宽2.5米,重1000公斤。
热贡艺术最有特点的是,热贡的艺人并非专业艺术家,而是藏族、土族农民以及寺院里的僧人。艺人最初的创作是为满足大量兴建的寺院之需求,表现了对宗教的一种真诚和狂热。随着工艺不断完善,其美誉逐渐传遍了整个藏区以及蒙古、尼泊尔、印度等地。18世纪以后,大批热贡艺人携艺出游,足迹遍及四川、甘肃、内蒙、印度和尼泊尔等地,给这些地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绘画和雕塑作品,艺人在游访中又博采众长,吸收各家精华,所以最终形成了热贡艺术的工艺细腻、色彩浓艳、富于装饰性的独特风格。
热贡艺术经过“”劫难,几近灭绝,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经过一些老艺人的传授及发掘整理,从艺之风勃然兴起。这里不仅有信仰的精神力量支配,还有一种商业利益的影响,唐卡已经受到了一些腰包富有的游客、特别是外国旅游者的青睐。
刺绣是同仁各族人民历来的一种习俗。他们用刺绣品装饰自己,美化生活环境。主要绣品有荷包、针扎、裹肚、鞋袜、枕头。宗教绣品有顶棚上的横幔、柱子上的垂幛、供桌上的苫布以及佛衣、法器、幢幡等无不展示出刺绣的功能,其绣件色彩艳丽,构图完整,针法多样。针脚细密完整,边缘清晰均匀,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在用料上多选用绸缎、真丝和较粗的金色丝线压边,使绣件更显华丽。
剪纸是将纸剪成鸟兽花草之样、山水人物之形的民间工艺艺术,而今以刀代剪镂成的“刻纸”也称之为“剪纸”。主要分布在同仁县隆务镇、保安镇,在其它民族农户中也有以剪纸工艺品用于装饰的。剪纸艺术品形式多样,依其用途,大致可分为窗花、礼花、灯花、挂钱、祭礼冥花。剪纸构思精巧、注重对比,富有韵味,粗犷中见清秀,稚拙中藏精巧。作品多用红色,线条布局有笔墨情趣。1985年12月,黄南州举办《全州民间剪纸、刺绣、绘画展》,共展出230件作品,其中剪纸艺术品48件,选送保安乡郝润月花的《双狮》剪纸获优秀作品奖,并由省群艺馆收藏。
多年来,为使同仁的民族艺术得以继承、挖掘和发展,县委、县政府自1981年起对剪纸、刺绣等热贡艺术进行省级、县级的组织展览,获得了学术界、艺术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其中热贡艺术在北京、上海及香港等地进行展览,震惊了中国民俗界和文化界。1997年建成的风格独特的热贡艺术馆,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参观者。近年来,同仁县加大了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力度,成立了同仁县热贡艺术协会,热贡艺术品公司等也相继成立,开展热贡艺术品的做、产、销,使热贡艺术市场领域不断扩大。在2004年首届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上,热贡艺术品获得“正大杯”金奖3枚,银奖2枚,铜奖1枚,在整个博览会中取得了奖牌总数第一,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到目前同仁地区从事热贡艺术的有1000余人,热贡艺术年总收入为677万元。同时同仁县准备以热贡文化艺术村、热贡艺术绘制展销中心、热贡艺术博物馆等为主要招商引资项目,对热贡艺术进行深度挖掘,使之得到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不断发扬光大。
热贡歌舞
最有代表性的是热贡六月会上的歌舞。歌以“鲁”为主,有赞颂曲、婚礼歌、敬酒曲等;舞蹈类型有无神的“拉什则”、祭祀龙神的“鲁什则”、放映古代战争场面的“莫合则”,以及各种戴面具的巫舞等。
热贡藏戏
以佛教和民间故事为基本内容,结合宗教舞蹈和藏族歌舞,吸收民俗民风和民间艺术营养,富有艺术特色,为藏戏的重要流派。
民俗文化
年都乎村於菟表演为祭山神活动之一,以虎纹为饰、风格独特;各村的祭俄搏、二郎神等活动各具特色,浪加村甚至保留有性崇拜习俗。这些祭祀仪式反映了当地古老的文化遗存。
藏族的民风民俗范文4
说起民居,最近我在课本上,又领略了傣家竹楼的风光。
竹楼是傣族特有的建筑形式。据说,他还有防潮、防水、防震、冬暖夏凉的效果呢。在傣族,每家竹楼的四周都用竹篱围着。竹篱内都种着五彩缤纷的鲜花、青翠欲滴的小草,真可谓是“树满寨、花满园。”每栋竹楼都是正方形或为长方形,上面一层、下面一层,上边是卧室,下边是活动中心,楼下都有一块大空地,用来做院子。哇!竹楼可真是傣族的一大特色呢,有机会,我一定要去亲眼目睹它的风光哦。
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域,都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蒙古族的那达慕、藏族的雪顿节、白族、纳西族、彝族等民族的火把节……
说到节日,那我们中国最传统的、最热闹的莫过于春节了。春节的前些日子,大家都忙得很,大家伙都必须预备过新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显出万象更新的状态,在大年初一的这一天,大家都不会去打扰别人,都会待在自己的家里吃一些零七八碎的小零食。大年初二,大家才会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被拜年的一家,都会拿出红包给小子,收红包可是小孩子们的一大乐事啊。我就非常喜欢收红包。
在不同的地方,不同地区,不同的地域,都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小吃;都拥有自己别具一格的艺术;都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服饰……
藏族的民风民俗范文5
关键词:雅安市域;市区历史文化遗存;观音阁;民风民俗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3-048-02
一、区位关系
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市境东邻成都、眉山、乐山,南接凉山彝族自治州、西连甘孜藏族自治州,北靠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跨北纬28°51′10″~30°56′40″,东经101°56′26″~103°23′28″之间。雅安市区距成都市120公里、双流机场100公里、乐山135公里、西昌410公里、康定218公里,距成昆铁路夹江火车站80公里。成雅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国道318线、省道108线贯穿全境,经省道自雅公路可通往川南,区位环境较为优越,扼川藏、川滇公路交通咽喉,历来是川西重镇和战略要地,素有“门户”之称。
二、雅安市域历史文化遗存
雅安市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非常良好,辖区的大渡河,青衣江流域孕育繁衍了人类早期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使雅安成为在全省乃至于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的文物富集地区。雅安历史文物可上溯距今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晚期遗址,下至近现代革命文物遗存,纵不断线,横不断项,比较系统和完整。在大渡河流域的汉源县有我国华南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富林文化”遗址及延续下的具有代表性类型的汉源狮子山、麻家山等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代史前遗址;青衣江流域以雅安沙溪遗址为代表的商周遗存,全市分布春秋战国至宋以后各类遗存和大量革命文物遗存。丰富的遗址和文物古迹资源包括汉源富林文化、李子坪洞穴等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商周时期的沙溪村等文化遗址以及各代地下墓葬、古墓阙、古建筑、石刻及摩崖造像等。雅安市遗存的东汉墓前石兽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其雕刻技法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春秋战国时代出土的一百多枚“巴蜀图语”印章都具有独特的区域性和研究性,在文物、文化、历史、美学界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并且全市分布着一定数量的明清至近现代古建筑,清代至民国墓葬石刻和各类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都极具研究、教育、观赏价值。
高颐阙节孝坊 石刻上里古镇
雅安市域有雅安和芦山两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上里、安顺两座历史文化名镇。雅安拥有以“山川形胜、古城遗踪、西康文化、史迹”为城市独特的自然文化特色;芦山以“青姜故国”和东汉石刻为其主要特色; 上里有“古镇驿站”、“小镇风光”和“石刻”;安顺则以 “翼王悲剧地,胜利场”闻名。
现雅安市域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文物保护点1333处,馆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秦汉以前遗存140余处。
各个古镇和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雅安市丰富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
三、雅安城区历史文化遗存
雅安城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青衣江中游,是古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起点,素有“川藏门户”之称,曾为西康省省会。雅安气候宜人,空气清新,享有“雨城”之美称,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和新兴的旅游城市。雅安自北宋真宗年间(公元1008~1016年)将严道县由今多营迁至苍坪山麓,羌江(即青衣江)河畔以来已有近千年历史。加上民国28年(1939年)雅安为西康省省会至1955年西康撤省并入四川,悠久的历史给雅安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并于1995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四川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雅安城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青衣江中游,是古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起点,素有“川藏门户”之称,曾为西康省省会。雅安气候宜人,空气清新,享有“雨城”之美称,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和新兴的旅游城市。雅安自北宋真宗年间(公元1008~1016年)将严道县由今多营迁至苍坪山麓,羌江(即青衣江)河畔以来已有近千年历史。加上民国28年(1939年)雅安为西康省省会至1955年西康撤省并入四川,悠久的历史给雅安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并于1995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四川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雅安自2000年以来,随着旧城改造力度的加大,旧城面貌被破坏殆尽,一些优秀的传统建筑、近代建筑(如雅安电影院、图书馆等)均被拆除、重建,剩下的一些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则如孤岛般湮没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中,古城风貌已基本荡然无存。除了县前街一带以观音阁为中心的约1公顷左右的区域尚存一些具有传统风貌的建筑以及军分区一带以军分区为核心的近代建筑群外,其他只能偶见三五间待拆民房或者历史文物古迹。
雅安城区文物古迹主要有全国文保单位东汉高颐墓阙及石刻、市级文保单位金凤寺大雄殿、观音阁、节孝总坊(观音亭)、县级文保单位明德中学旧址、西康省东界、周公庙及石刻等。另外城区内还有历史纪念地雅安烈士陵园等。
四、雅安雨城区观音阁历史文化遗存现状
此次调研主要以观音阁为中心,项目用地范围为:北至市公安局西城治安联队,南至苍坪山脚,西至建设路口,东至雅安市武警支队。以县前街为整个街区的中心街,用地面积大约为3.5公顷左右,历史遗存建筑主要有:观音阁、清真寺、现功能为幼儿园的民国时期建筑、100多年历史的老住房、现功能混杂的老建筑等。
1.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雅安市中区县前街93号,旧名“月心阁”,始建于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僧了悟重修。阁座北面南,周边环境很好,背山面河 ,掩映在苍坪山茂盛翠绿的苍松古柏中,前面则是青衣江。其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正方形平南布局,重檐歇山顶,抬木梁式,五铺作双下昂,八架椽屋四椽伏,前后乳伏搭牵用三柱,全部结构不见钉铆,工艺十分精湛。面阁五间22.4米,进深12.9米,素面台基,高1.4米,残存石栏杆高2.93米,长7.8米,台基前坎壁刊功德碑6通,字迹严重风化,垂带式踏道五级。“古观音阁”木匾已朽残,内有一古井,水清冽。1954年被西康省文化厅,民政厅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原有三重殿及厢房数十间,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园后先后被占用单位拆毁,一殿侥幸保留至今,若不维修,则将垮塌,在解放后先后由雅安县粮食局、雅安专区商业局、糖酒公司、商业局储运公司车队使用,现仍被雅安地区商业局储运局公司车队占用。1954年被西康省文化厅,民政厅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月经雅安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雅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解放路与县前街的交角处,陆上的丝绸之路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清真寺既是穆斯林沐浴洁身、进行宗教活动、交流感情的中心场所,又是举办宗教教育、传播宗教常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讲坛和经堂,还是穆斯林群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生活以及公益事业等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场所。雅安市地处川藏、川滇要道和古南丝绸之路要衢,是一个宗教历史悠久、影响较为广泛,宗教文化较为丰富的城市。全市除道教于二十世纪30--40年代基本消失外,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俱全。现有经县(区)人民政府批准开放的佛教寺庙20处 (喇嘛庙1处)、天主教堂(点)9座、基督教堂1处、伊斯兰清真寺1处,正式登记有23处;有宗教职业人员50人,其中依法登记宗教教职人员42人;可信教群众近10万。
3.历史悠久的清代住房
紧凑的布局方式,留有中央一个小院,地面是用渐渐倾斜的石板铺成。据当地人介绍,这套住房已经住了好几代人了,现今和原来建时一模一样,未经过改建或者加建,保存非常完好,大概有100多年历史,推断应是清代时建的。建筑材料使用的是青砖灰瓦,建筑样式是典型的普通居民住房样式,装饰较少。
4.功能置换过的历史性建筑
这些老建筑从建筑的材料和建筑形式上看,是民国时期的产物,保存完好,但功能已改变,被当地人充分地利用了起来,有的现今功能已转变成集住房,医疗,商业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 (左图),一层部分已改为商业经营的门面形式。有的则直接用作公共建筑――幼儿园(右图)。这说明老建筑仍能在城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五、雅安市域民风民俗
雅安是全省唯一与甘孜、阿坝、凉山三个民族自治州接壤的市,是民族自治地方通向内地的过渡地带,历来有“民族走廊”之称。全市辖七县一区,有1个民族待遇县、18个民族乡,主要分布在石棉县、汉源县、宝兴县和荥经县,民族地区幅员面积占全市幅员总面积的30%。有以彝族、藏族为主的3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8.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4%。这使得雅安拥有多元化的文族特色,以宝兴县夹金山硗碛嘉绒藏族“菩萨节”、“上九节”和石棉县先锋、蟹螺木雅尔苏藏族“环山鸡节”(即“烧袱子节”)为主的藏乡风情,石棉、汉源和荥经彝族的“火把节”、“彝族年”为代表的彝寨民俗,展示了雅安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雅安市域民俗活动主要有:皇茶祭天祀祖采制大典、娘娘会、城隍会、火神会、太湖寺香会、瓦屋山香会、观音会、春分会、十月初一等。
雅安市域特色文化主要有:茶马古道、“三雅”文化、茶文化、熊猫文化、文化、西康文化、特色饮食文化(砂锅雅鱼、荥经达达面、阴酱鸡、红油抄手等)、名特产品(雅鱼、蒙山茶、雅笋、雅安边茶、汉源樱桃酒等)。
六、雅安市雨城区民风民俗
1.民俗活动
以观音阁为中心,主要有观音会、娘娘会、城隍会等特色民俗活动。
(1)娘娘会
又名娃娃会,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于山仙祠(通称三朋庙,今苍坪山烈士陵园址)举办神会,敬香还愿者众。其间以“抢童子”(数厘米木雕童像)为。人们将抢得的“童子”送与尚未生育的年轻夫妇,盼菩萨娘娘送子以佑。解放后废。
(2)城隍会
相传农历五月廿七日为城隍菩萨寿辰,沿袭举办迎神赛会,俗称“五月会”。届时,县人捐资筹办的数十台会,沿街游行,32人抬着1对600公斤油蜡浇铸的通明巨烛为前导,“城隍爷”的乘驾为首台,结队的和尚敲着法器跟随,“城隍娘娘”的乘驾由默念佛句的信女簇拥,数十台古装戏剧造型伴随,众多“装生”(用颜料将人面化装为城隍菩萨麾下的各种神鬼面相)者尾随,四乡进城赶会者众。1950年废。
(3)观音会
每年农历二月、六月、九月的十九日,凡塑有观音佛像的寺庙,多举办观音会,尤以太湖寺为盛。焚香朝拜者,多为中年以上女性。1950年废。
2.特色文化
(1)西康文化
从1939年西康建省至1955年撤销,曾经作为过西康省会的雅安在西康省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并留下了西康省政府行政大院、文辉桥遗址、“带励河山”石刻、西康省东界等诸多历史遗迹。
(2)饮食文化
砂锅雅鱼:属雅安名特产之一,是中亚高原山区特有的品种,又称“丙穴鱼”。产于青衣江(雅安段)周公河,故称雅鱼。鱼形似鲤而鳞细如鳟,体形肥大,肉质细嫩,砂锅雅鱼为当地名菜。相传,清代上贡慈禧,太后赞美为“龙凤之肉”。
荥经达达面:荥经达达面以雅安市小北街68号的兰师傅荥经达达面为代表,面韧汤鲜、香味浓郁、味美、可口独特。
阴酱鸡:位于雅安市胜利路23号的阴酱鸡风味酒楼,其阴氏酱鸡选用雅安乡间农民自喂土鸡,配以阴氏自制酱料,精心炮制,存入0°C地窖中腌制而成,具有嫩、鲜、香等特点。
蔡鸭子:是名山特产之一,选用在多雨环境中生长的土麻鸭为主要原料,辅以30多种香料,经16道工序精制而成,以香、酥、脆、美的特点而闻名。
红油抄手:红油抄手乃是雅安著名小吃。以顺河抄手最为有名,当然还有伍抄手、天全桥头堡抄手等,面皮包肉馅,煮熟后加清汤、红油和其他调料即可食用。此种小吃柔嫩鲜美,汤汁微辣浓香。
此外,雅安还有甜水面、棒棒鸡、罐罐肉、醪糟蛋、腐乳煎蛋、坛子肉、山药炖鸡等等具有地方饮食文化的小吃。
(3)“三雅”文化
雅安多雨,传说是因为女涡当年补天时,缺了块五彩石留下了条缝,这条缝恰在雅安上空。一年时间内,雅安超过一半时间沐浴在雨中。几千年来,绵绵细雨滋润着雅安。雨水还造就了一个雾蒙蒙的雅安,水面上飘荡着雾气,山涧中缓缓回荡着轻纱般的薄雾,浸润着心肺,抚平了急躁,也讲述了雅安这个城市的独特,似在梦境,胜似梦境。
雨水养人,雅安女子显得尤其恬静秀雅。细雨中,或两人相约,或独撑小伞,雅女们从容穿梭在街头巷尾,感受雅雨带来的清凉。
周公河水,清澈见底,环绕周公山缠绵几百里,雅鱼就生活在这里。相传,雅鱼头骨内的“宝剑”为战国时苏秦所持。苏秦离间诸国后,车裂身亡,其佩剑滑落江中为雅鱼所藏,也成为今天鉴别雅鱼的标志。
沐雅雨,赏雅女,品雅鱼,浪漫的雅安城,在这“三雅”中展示了自己的深厚文化。“雅雨”、“雅鱼”、“雅女”并称“雅安三雅”。
(4)茶文化
蒙山是中国种茶业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山茶祖师吴理真开始在蒙顶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蒙山被誉为“仙茶故乡”、“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独具的雅安茶文化。
藏族的民风民俗范文6
文化人类学的舞蹈研究有其独特的立场,它与舞蹈艺术家的角度有其不同的地方。一般来说,舞蹈艺术家注重艺术的、美学的意义,而文化人类学者注重其文化意义的探讨。但是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却也有其共同的地方,他们都是深入到民间去采风和搜集资料,然而艺术家到民间去采风其关注点往往是舞蹈本身。诸如表现形式、语言符号、象征意义以及风格、韵味、形态等,较少地研究和观察舞蹈以外的其他文化现象。而文化人类学者的田野调查的概念范围相当广泛,他也探讨艺术家所关注的问题,但是他对艺术的关注是全方位的,他研究的对象不仅是作为艺术的舞蹈,而是整个社区的各种文化现象与舞蹈的相互交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化人类学在描述和分析一个文化现象时,强调将研究对象置于整体文化中来观察理解,要求在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中集中精力分析这个文化行为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整体文化与部分文化的关系。文化人类学认为社会文化每一个部分(制度、观念、生存方式、生态环境等)都是紧密地关联在一起的。目前散存在中国各民族的形态各异的民族民间舞蹈除了自己的一些独立形态和表现方式之外,它世世代代沉淀在人们意识深层和社会心理机制中,它的文化包容量非常复杂而又博大精深,仅从舞蹈这个学科去研究可能会显得贫乏和单薄。因此研究的方法应该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的、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多学科研究。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深入田野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因为田野调查能提供人类学家由内部去理解人们在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所从事的特殊文化行为,通过深入的观察和访谈来记录、收集第一手资料。
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舞蹈的身韵、风格以及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研究,探讨了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从而在继承和发展创新藏族舞蹈中,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审美特征,使发展中的藏族舞蹈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
二、舞蹈形态与舞蹈文化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舞蹈与人类的生存现实一直存在着本质性的关联,舞蹈与人类学也有着漫长的、相互联系的历史。闻一多先生很早就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舞蹈“是什么”作出了精辟的阐解:“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这一著名的论断,从实质而言是闻一多先生在客观的人类学视野中,通过舞蹈形态来解析、透视舞蹈的本质内涵。他的思维角度是从较为广阔的意义上来阐释“舞蹈是什么”这样一个哲学命题。他在《说舞》中根据澳洲风行的科罗泼利舞,进一步推论出世界各国的原始舞蹈都具有“生命机能总动员”的特点。应该说,闻一多先生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对我们认识舞蹈的文化原理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看到的是与生命本能最贴近的文化。毫无疑问,舞蹈是文化的一种表述形式,人类借助了手舞足蹈的形式,把想象的、观念的、整合着多种文化因素的东西化为形象性的、象征性的舞蹈形态来转述我们对生命及自然规律的认识。由此看来,任何形态的舞蹈,都是由它的文化因素所决定的,我们了解和分析这些舞蹈形态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认识这些形态背后的东西。几年前,我曾和日本的几位文化人类学者赴考察萨迦教派的喇嘛跳神。平心而论,如果仅从舞蹈形态上来欣赏萨迦跳神,它可能是一种低消耗的艺术审美,很难从形态上找出动律特征。举手投足极其缓慢,结构与情节全部仪式化了,一尊又一尊的佛神我行我素地表演法事仪轨,“局内”观众是那样地虔诚和顶礼膜拜,而“局外”人要从头到尾看完全部的跳神,还真需要耐性。然而,文化人类学者看到的是巫术与艺术、神学与美学、神格与人格的关联,看到的是一种文化模式,一种可印证的历史、社会、宗教、民俗的文化观念。也许萨迦人并不认为他们在跳舞或从事什么舞蹈活动,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明了生死之念的虚幻,体悟生时救度的征兆。在这里,跳神不是艺术形式而是心灵的表述。舞情、舞律、构图在这里没有更多的价值和意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他们必须跳神,跳神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舞蹈是一种文化象征,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外显媒介和载体,它可能是最为民族化,最具地方色彩,最具有民俗意味,最受当地人认可的文化形态。另一层面是这种文化形态所包涵和体现的内隐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在这里,形态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这是因为文化因素形成了特定的形态,反过来形态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文化人类学的结论是:一定的文化意义是以一定的艺术元素为传播媒介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并进一步回答艺术形式的文化特质是什么,它体现和负载了何种文化意义,为什么会制造和使用这种艺术形式,等等。
一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舞蹈论述中,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M],中册290页(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之一”这一论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体所做出的各种动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态的“精彩工艺”。恰恰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情感。古人能把审美对象的表现手段论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证明了当时舞蹈艺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认识高度。同时“舞蹈艺技九”(注:桑杰加措:《四部医典蓝流璃注解》[Z],第130页,木刻板(藏文)。)中简洁透彻地阐明舞蹈是用人体的“形”,动作语言的“声”、舞动的“情”表现生活和情感。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从以上“舞蹈艺技九”的观点中不难看出舞蹈以升华到艺术高度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形、声、情”和谐运用到舞蹈中,更进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学特色。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种类繁多的藏族民间舞蹈,也由起初的简单模仿、无意识的自娱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认为古代的“舞蹈艺技九”是古印度“乐舞论”中婆罗多牟尼论述的,与藏族舞蹈无关。对此,经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考证,在藏族历史上,人们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技法。“波罗多牟尼在论述‘拉斯’时只提出了八种,后经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种。这九种‘拉斯’主要作为卡达卡利舞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训练之用”(注:于海燕:《东方舞苑花絮》[M],第180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这与藏文古籍“舞蹈艺技九”中论述的内容相重合的只有“愤怒、恐怖、英武”三种,其余六种则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没有提到“形、声、情”和谐运用于舞蹈艺术中的观点。这就有力地证明藏族先人在吸收外来文化时非常重视与本土的审美意识相结合,以民族审美需要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
二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注:王朝闻:《美学概论》[M],第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美感中包含着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同时还包含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