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的秋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张籍的秋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张籍的秋思范文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需要指出的是:发展极不平衡,呈两极分化状态,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以及大、中城市图书馆发展增长较快,无论馆舍、设备、技术还是人才储备,文献资源都有了长足发展。与此相反,县级图书馆发展却不如人意,虽然有些县级图书馆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绝大多数县级图书馆的发展仍然是缓慢的、落后的、甚至是半停顿的、半瘫痪状态。有些县级图书馆甚至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如果要把图书馆用强势、弱势来划分的话,县级公共图书馆明显极度弱势,在尴尬和困境中挣扎这一问题不仅引起了业内人士关注,而且也引起了报刊媒体的高度重视。2005年3月28日、8月21日《中国青年报》,发出近乎是呐喊的声音:基层图书馆离读者越来越远。12月24日《光明日报》以“光明对话”的形式,刊登了李国新、范并思、王子舟三位教授的呼吁:“基层图书馆现状堪忧”。笔者在基层图书馆工作20多年,深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那就是馆长自身素质的缺陷。基层图书馆人员整体人员素质本来就偏低,结果一些任命的馆长自身素质也差,这对于困境中的基层图书馆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其实,图书馆工作的好坏,馆长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一、馆长在图书馆中扮演的角色

王子舟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人治体制下,图书馆馆长是图书馆的生命线”。的确,图书馆兴衰发展固然受诸多因素制约,但关键的关键是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称职的馆长。馆长的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将决定着图书馆的生存、发展、前途、命运。苏州图书馆馆长邱冠华坦言:馆长是否称职,对这个图书馆的生存发展、对其服务功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百姓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其中蕴含着多么深刻的哲理。

没有好的馆长,馆长素质低,领导组织能力差,又缺乏创业精神,只会“等、靠、混”。心中没有奋斗目标,图书馆工作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管理混乱、纪律松懈、工作疲塌、半瘫痪状态。西部某个县级图书馆,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只要工资有,不购书何愁?”正因为这种不作为思想作怪,才会出现十几年不购书也不着急的奇特现象。其实,许多事是“事在人为”,经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状况的。以甘肃省为例,康县图书馆和会宁图书馆,两个同是县级馆,两个县同是贫困县,但康县图书馆2003年被评为甘肃省文化先进单位,2004年7月份,甘肃省达标定级评估小组到康县图书馆后,仔细查看了馆里的工作后,许多组员感动得眼含热泪,他们说:“你们在这么偏远的地方,凭着图书馆人的良心把工作干成这样,我们太感动了”。用康县图书馆副馆长樊康琴的话讲:“也许图书馆事业的魂魄就藏在那些为图书馆事业而沸腾的热血里”。相反,会宁县图书馆书库里的书目、旧杂志、报纸乱七八糟地堆在一起,为什么多年不整理,一名馆长对记者说:“整理出来得五、六万,没有钱只好算了”。这不禁让人困惑,分类、编目本来就是图书馆业务的一部分,为什么还要花费五、六万找人整理?因为没有钱就不整理了,那么那些负责编目的工作人员,一天的工作任务是干什么?这就是馆长的不作为,只会抱着“等、靠、混”的思想,结果把图书馆变成了藏书楼,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可见,馆长在图书馆中扮演的是多么重要的角色。一个好的称职的馆长,即使在各方面都陷入困境中,通过不懈努力就有可能出现奇迹,给图书馆事业带来希望和生机。反之,一个不称职的馆长,即使在各方面都处于优越的条件下,也可能能给图书馆事业带来损失,甚至破坏。一些图书馆认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完全决定于经济的存在,这其实是思想观念与理论研究中的盲点。

二、基层图书馆馆长的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图书馆重要性的认识,使之“图书馆法”迟迟未出台,图书馆一直缺乏准入制度,人员进入无明确标准,上岗无专业要求,人员进入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意指派、随意安排,人员来源,多数是不能胜任的其他岗位、其他行业调入和本系统的家属等。结果造成人员十分繁杂,鱼龙混珠,结构十分不合理,人员素质严重偏低。对于图书馆人力资源曾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括:图书馆60年代是老弱病残的收容所,70年代是落实政策接收站,80年代是干部家属和职工子女的安置办,90年代是一些人作为跳板的中转站。这种现象在县级公共图书馆尤为突出。在县级公共图书馆馆长多数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整体素质同样令人堪忧。

(一)馆长来源

在县级公共图书馆馆长一般来自农村乡镇文化站、农村学校老师,本系统人员三类人。农村来的一般是为了进城,在县城工作的一般都不愿到图书馆这种“清水衙门”的单位,除非有的老师想转行,或有的想今后在仕途上混,把图书馆作为跳板。本系统有的是从文化馆或电影院调整过来的。这些馆长可以说是外行领导内行。调到图书馆当馆长一般都有一定的“背景”。

(二)专业人才少,业务水平低

由于多数基层馆长都是半路改行从事图书馆工作的,而且大部分馆长未经过专业培训,专业水平不高,有的可以说是对图书馆的性质、功能、服务内容都不清楚,更不懂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结果造成图书馆工作长期处于半瘫痪状态。从学历上看,基层图书馆馆长学历普遍不高,笔者在写这篇文章前,对我省30个山区县图书馆进行了调查、了解。在这30个馆长中,大专学历22个,本科4个,中专或高中毕业的4个。这些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不少是通过后来读夜大、电大、函授、网络、党校等获取的。从专业水平上看:30个馆长只有一个是图书馆专业毕业的。高级职称2个,其中一个是非图书馆专业的。中级职称24个,助馆3个,高级工1个。由此可见,馆长具有本科学历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毕业的,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严重偏少。这种情况在全国基层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由于学历低,专业水平差,出现个别馆长图书不懂分类、上架、进书不懂好坏、随心所欲,该进的书不购买,不该进的书却重复购买。出现了一种普通书买了七、八本,甚至十几本的情况,造成了图书馆资源的极大浪费。加上不懂管理,造成工作管理长期混乱,该开放的窗口常年不开,服务质量差,工作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以至读者在每年大量流失。

(三)工作不安心,短期行为

基层图书馆在社会上属于一个“无权、无钱、无地位”的部门,有的馆长特别是年轻馆长,不是想真正在图书馆干一辈子,而是把图书馆作为今后提职升迁的跳板。上班时间常常不在图书馆,而是到主管部门去“串门”,想争取早日“脱贫”。还有个别馆长无心在图书馆工作,常年在外搞第二职业。想赚了钱有机会再换个单位。也有年龄较大的馆长认为升迁无望,抱着一种混日子等退休的思想。

(四)思想道德品质下滑

阿根延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无比热爱图书馆,他的著名诗句:“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模样”,被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尽管我国图书馆职业在当今社会地位不高,物质待遇也较低,在基层,图书馆仍然有一些优秀的馆长在起着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受到了同仁们的赞扬。如我省上杭县图书馆由于地方志搞的非常出色,收藏族谱出了名。今年4月份馆长严雅英被台湾客属社团的邀请,前往台湾的台北、台中、高雄、苗粟4个城市举办族谱展览,前后共举办了五十多天,受到了广大台湾同胞的欢迎。这对于一个山区县同时又是一个贫困县的图书馆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但在现实中,我们也确实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违规不自律行为的现象。如个别馆长由于思想道德素质差,当领导不是想好好工作,而是利用手中的权利,贪图享受,损公利已,把图书馆本来就“寒酸”的经费用在个人消费上。有的馆长一上任就搞小动作,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对一些老同志,或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排挤,捏造事实,打击报复,搞得整个单位一团糟,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在本单位本系统中产生了极坏的影响。笔者目睹了一个县图书馆馆长八年换了四任。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在同一地区的图书馆界中,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还有个别年轻馆长,一上任就想树威信、摆架子,馆里什么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从不开会讨论。一些老同志提意见全然不听,认为上级让我负责我就有权力按自己的意志办。这都是“私利”的思想在作怪,其结果最后把自己搞得连一点威信都没有,讲话没人听,工作开展不下去,最后还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还有的馆长由于不懂业务,长年不做具体事情,认为馆长可以全脱产,有上班就是玩电脑。有的馆员有事请假,窗口缺人需要馆长替班,却认为一线服务窗口是馆员的事,自己若在一线服务窗口替班有失威信。

三、馆长应具备的素质

一位哲人说,人不一定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馆长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合格的馆长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人格修养

人格,即人的品质与品格。馆长完善的人格是事业的基础。日本的松下幸之助说,要创造松下产品,先要制造松下人。

高尚的人格修养,能给馆长增添领导魅力,增加集体的凝聚力。馆长必须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还要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缺点,反省自己,改正自己,来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笔者认为高尚的人格修养应该是:谈泊名利、大公无私、廉洁自律、甘于奉献、以人为本、为民服务、以身作则的高尚情操;诚实有信、为人正直、心胸豁达、闻过则喜,不计得失、秉公处事、严于律已、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行;关心下属、乐于助人、团结同事的爱心。

(二)专业素养

图书馆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学术性非常强的工作。作为馆长首先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扎实的文化知识和虚心好学的精神,才能不断更新知识,紧跟时展的要求和步伐。馆长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外语、计算机等,否则就难以管理整个图书馆。再次,要有比较广博的知识面,能敏锐地捕捉和接受各种新信息,以适应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组织管理能力

图书馆的有效运转离不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一个好的图书馆,不光有一支优秀的团队,最关键的是还有一个思想活跃、精明能干、善于管理的馆长。

馆长的职责主要是创一流的管理水平,争一流的社会效益。图书馆管理涉及人、财、物各方面的管理,管理层次纷繁复杂,馆长必须掌握系统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除了懂得人员管理外,还要懂得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制度管理、成本管理以及自我管理。这些都是图书馆最主要的管理工作。同时,馆长还必须有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统筹全局的思考能力和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其次,要有深入群众、多谋兼听的善断的办事能力,要集思广益、善于倾听正反两方面的意见,成为明智的决策者。两次,要有平等待人、公道处事的协调组织能力,充分了解每一位馆员的长处和短处,因才施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凝聚力,使整个图书馆成为一个和谐、协调的集体。还要有及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对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要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调整决策,趋利避害,取得工作的主动权。

(四)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工作中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人格特征,如认知态度、意志品质、气质性格特点等等。馆长的心理素质的高低与性格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才能的发挥。完善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充分发挥领导艺术的基础。由于图书馆人员复杂,素质偏低,服务工作跟不上去,很多工作需要馆长自己独当一面,加上图书馆业务繁重,馆长往往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有时会产生一种情绪无常,缺乏自信的心理。因此,馆长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适应能力,较好的心理素质表现为:一是适当的自我心理定位,二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三是完善的心理调节功能,四是优化的个人气质。馆长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适应能力,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才能百折不挠、乐观积极向上。

四、必须早日立法,对馆长实行公开招聘

《图书馆法》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关于图书馆行业的基本法,它是管理图书馆,制定图书馆或行政法规的依据。立法的目的就是要起到保障和规范作用,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保障,并规范有关图书馆的各项行为。

早在150年前,英国公共图书馆的开拓者爱德华兹就说过:“公共图书馆要成为一个永久的机构,立法是不可少的”。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先后颁布了图书馆法,一些国家的州、省还制定了地方性图书馆法。但我国的《图书馆法》却由于各种原因,迟迟未能面世。结果,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整体上仍旧处于人治阶段。图书馆人治最具

体的表现就是:人员安置的任意指派。只要有机构、人员增减,图书馆必定成为老弱病残的安置所。这种现象已严重阻碍并危及到了图书馆事业的和谐发展,尤其是基层公共图书馆。不少文章都提到,最近10年来,基层公共图书馆拥有的读者越来越少,有的甚至出现大量流失的现象。不是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去图书馆,而是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服务方式、服务水平、服务态度等各方面已严重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建立适合我国图书馆工作的图书馆法,对于各级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紧迫的意义。目前,有的地方的图书馆人员包括馆长的录用已实行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的方式。我国必须尽快出台《图书馆法》,用法律形式规定,所有图书馆人员都必须一律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公开向社会招聘,择扰录取。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净化图书馆人员的纯洁性、专业性,从而保证图书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馆长在向社会实行公开招聘时,条件必须作出更高的要求,除了学历、专业要求外,还要强调一个“德”字。

图书馆专家邹荫生先生在谈到馆长的素养说“为人比为学更重要,馆长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和爱心”。广东金融学院图书馆馆长温万虎说:我崇尚一句名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馆长要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说:“当馆长,要做到两清,一是家底要清,二是人才要清”。同时又说: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现在的教育有一些薄弱环节,注重灌输知识,缺乏人的素质教育,学生学到的知识,做人方面学得少,不懂得奉献,不懂得回报。图书馆是一个知识服务性行业,需要自觉自愿的服务意识,需要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需要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这些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品质。可见,要想当一个称职的馆长,光有才不行,还要有德。一个称职的馆长必须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否则,再有才也没用。因此,馆长每任职一年,都要在馆里实行民主考评,考核不称职的应当年给予免职。

张籍的秋思范文2

——根据《秋思》编的故事

秋天到了,意味着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就快临近了。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也是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季节,常言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时候,对于远离家乡独自一个在外边奔波漂泊的张籍来说,更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一天晚上,出身微寒,客居洛阳城里的诗人张籍吃完晚饭,独自一人到外面去散步,一阵略带寒意的秋风吹过,使得张籍直打冷颤,身体稍感不适。过了一阵,天下起了小雨,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这时,他不禁想起家在远隔千里外的年迈的老母亲,不知她的腰还痛不痛?也不知道经常有头痛病的父亲身体怎么样?

带着对亲人的思念,张籍回到家里,怎么也睡不着。他忽然想起从家乡过来做贩卖水果生意的老王,听说他明天就要回家去了。张籍便想写一封家书,让老王捎带回去,他拿起笔和纸,构思如何写好这封家书,但他想说的话实在太多了,真是千言万语涌心头,不知道从何说起才好。他想了一整晚才算勉强写好。

张籍的秋思范文3

习习凉风吹落了已经变黄的叶子,望凋零的花朵,我心中不免有些凄凉。

我想写封信,却不知从哪里开始,是先问候母亲?还是先汇报近些天的情况?还是……

我定了定神,把信写完了。然后又十分担心自己?S?S写就的信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想法,怕家人读不懂或没有写清楚而让家人担心。刚刚读完信后,为我送信的人来了,他在屋外催促着我,我把信装进信封中,交给了送信人,他走出不到一米远,我便追上他,让他把信拿来,我急忙打开信封,确认没有错误之后,又装了进去信封。

望着远去的送信人,心里默默地盼他早日把信送到,让家人不用为我担心……

送信人渐渐变成了一个黑点,直到消失,我仿佛还能看见他在路上前进着,天黑了我才回家休息。

(此文根据唐朝张籍的古诗《秋思》改编。)

秋思[唐]张籍

张籍的秋思范文4

——改写《秋思》

原诗:(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是初秋的洛阳城,天高云淡,凉风习习,远处的枫叶已被秋风染红,近处的银杏树、杨树的叶子被秋风吹得金黄金黄,细长的柳条带着黄绿相间的叶子飘飘荡荡,打着秋千……有了秋天的渲染,此处真可谓不是春天胜似春天。

在这天高气爽的日子里,客居美丽洛阳城的大诗人张籍却无心欣赏如此美景,瑟瑟吹拂的秋风,引起了它的思乡之情。中秋节将至,张籍不知自己能不能像往年一样回到家乡与家人团圆。此时此刻,张籍格外地想念家乡和亲人,唯一的办法就是给家人写一封家书。

张籍的秋思范文5

打造高效课堂,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但是自己首先要充分备课,备自己、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等等。这还不够,还应该转变角色,因学行教。

当然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到位就更容易促成高效课堂的生成。回顾自己多次公开课展示的案例,哪些特别精彩的课或者特别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环节虽然与多年的教学经验有关,与自己的文化底蕴也不可分割,可是说到最重要的原因,却是和自己对文本的独到解读有着密切的关系。

众所周知,我们的语文教材虽经过多次改革,但不变的依然是注重读者的涵泳和感悟。那么,想让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悟、有所体验甚至有所感动,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教师就要首先和文本对话,和文本互动,而且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解读有所感悟、有所体验甚至被文本所触动所感动才行。这就对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入情入境地理解文本,深入地研读文本,才能有浅出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进而得出他们自己对文本宝贵的解读。

那么,解读文本时都注重了哪几个方面呢?下面,我就结合一堂古诗教学课《秋思》来粗浅地谈一谈。

一、放声诵读、边读边想

著名教师孙双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通常拿到文本之后,教师们首先会默读或浏览课文从而把握文章大意,却殊不知,朗读才是钻研文本的最重要一环,要想让学生能够吾口读吾心,吾笔抒吾意,有情感地朗读才是激发思想火花的捷径。所以,每每我拿到文本,首先便会放声诵读,而且边读边想,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文本的内涵完美融合,进而先读出自己的感想与体会。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内容是“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虽说一共短短28个字,可是就在我反复出声诵读的时候,就在我边读边想的时候,脑海中却早已浮现出了刚上大学时那年的秋天,虽说离家并不远,可那也是第一次离开自己的父母亲人,由于学业很忙,一个月才回一次家,也就是那个秋季我第一次看到了北雁南飞时的凄凉,第一次听见了风吹落叶时的沙沙作响,第一次想到了路灯下母亲等我放学归来时的望眼欲穿……一时间,感慨万分,进而我又想到了千百年前的张籍,他也是孤身在外啊,他也思念自己的家人,然而却只能凭借鸿雁以抒胸臆。于是,太多的思绪,甚至关于怎么上好这节课的那种激动,那种迫切、那种构思已基本构成。即抓住一句“见秋风”来让学生所想所感,虽说秋风不可见,可是却是可闻、可触、可感的,那么秋风中人们会看见什么,看到后的思念又是什么样的,在这秋风中诗人看见的是什么,看不见的又是什么?以及如何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我已心中有数。

二、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教师对文本解读,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独立解读,那么光凭我自己的简单感受是不够的,想要把古诗上好,更需要深入浅出,那么对作者的解读也就尤为重要。

张籍的“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是流传千古的名句,然而真正走近张籍,才知道他的“明珠”实则是一份很好的利诱,他的“还”更是一种民族的气节,一种男儿本色,那么这样一个刚强硬朗的男人,他的思乡情怀便不再是小女子绵绵思怀,泪湿轻罗衫的哀愁,肯定别有一种情怀。再了解张籍,他年幼家贫,寒门独子,早早撑起家的艰辛必然会让他更加珍爱自己的家人,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许多的落寞涌在他的心头,那么这时的张籍对秋风的萧索,对落叶归根,对霜染寒林怎是一个“伤怀”就能表达的了得?所以,我在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上又有了自己的认识,即这种离愁和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同,和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不同,和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更不同,虽然同为思乡,但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境遇不同,张籍的思乡不仅仅停留在李白的“思”上,还动了起来,以至于“欲作家书意万重”“行人临发又开封”,不同王维因节日而思,而是因秋风而思,更少了一些杜甫除了怀家愁之外的忧国难。

三、先行把握,再读教参

相传古时候,大诗人李白在游黄鹤楼时,见到眼前的奇景诗性大发,提笔正要赋诗一首,突然见到了崔颢的诗句,越看越爱,赞叹不已,可是自己想要再写一首时,却怎么也无法跳出崔颢诗的意境,于是丢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试想文思如天马行空的李白都会受到崔颢诗意的束缚,那么我们呢?

很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一拿到文本,尤其是经典篇目或者自己很难驾驭的篇目,总会先看教参,生怕偏离了主题,甚至直接先浏览网上现成的教案,有的甚至课还没看清楚,课件却早已下载好,教案也只能根据自认为精彩的课件而定,结果是什么呢?不用说,也能想到就是课堂上教师游离于课文之外,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教师的评价机械化,如“说得真不错”,教师的笑容也僵硬,缺乏真诚,一堂课死气沉沉。

所以,我在教学别注重这一点,我首先是自读自悟,把自己真实的情感记录下来,如自己对“见秋风”的体验,自己对“又开封”的理解,甚至自己对课堂重难点的把握,然后我才翻阅教参,看看哪些是和我想的一样的,哪些我没有想到,哪些我觉得还有更好的体现方法。因为教参也是教师理解文本的重要参考,在自己独立解读文本之后,也应当仔细地阅读教参,这样可以避免个人的见解百密一疏。

四、教学相长,多元解读

对于课堂而言,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尽管要深入文本,但为的是浅出的课堂生成,为的是学生的独到解读。例如,在教授《秋思》时,我更尊重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如读诗的题目,对于诗歌,题目就像是诗的眼睛,如何把眼睛读亮对后面的理解很关键,我开始一次次引导学生读诗题,意思是把“思”字读得长一点,可是学生的独特解读读出了很多版本,有的把“秋”字读得长一些,问其原因,说是觉得秋季是个感怀的季节,因为这个季节,才有这样的想念,所以这样读。有的把“秋”字读得重,把“思”字读得轻,究其原因,说是觉得因为看见秋天的肃杀只是看见的,而思念是很难受的,是说不出来的,所以读得很轻。自然对诗中的每一个字学生的朗读更是不同,虽大体在教参的读法中,但却因为有了自己的认识,学生更是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想想若是我不尊重他们的理解,不但没有这一个个的小张籍,恐怕连自己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收获和体会。

张籍的秋思范文6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想我张籍,背井离乡已经10年了,自幼饱读诗书,本想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最后却是造化弄人。我在洛阳做了那么多年的小官,什么都没得到,还不能回家。唉!有家难回的苦楚有谁知道?梦中,我几次回到家乡,可是,一睁开眼睛,却发现那只是一场梦。为什么,为什么我那么命苦,那么孤独,为什么??问苍天,苍天无语,问大地,大地缄言。

我漫步在回住宅的林荫小道,心生感叹。突然一阵秋风吹过,几片梧桐叶从树上纷纷飘落下来。我心想,落叶总要归根,而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萦的家乡呢?大雁的叫声又让我增添了几分思乡之情??这些事物都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家乡,我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到你的怀抱中呢?家人,我什么时候才可以与你们团聚呢?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门口。轻轻地推开木门,吹来的秋风从我的身边拂过,将房间的纸和笔吹得沙沙响。我心想:这么多年了,怎么说也应该寄个信给家人报个平安吧!我拿起笔,却不知应该从何说起,只好将笔放下,又拿起笔,好像这只笔有千斤重。父母的身体好吗?妻子是否累了,子女的学习优秀吗?

封好信我站在门口,信差骑着马在我门前停下,从我的手中取过信,即将出发,我却突然想起了什么,从信差的手里拿回信,拆开,又补充了一些话语,将信封隆重的交给信差,叮嘱到:“一定要保重啊!”

上一篇自我介绍作文400

下一篇昆组词

相关精选